文言文简答题复习 47页

  • 106.50 KB
  • 2022-08-27 发布

文言文简答题复习

  • 4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复习之文言文简答题\n课题目标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n本课程序---考题分析---课本示例---答题技巧---专练讲评---课外拓展\n郴州市2015届高三第四次教学质量监测第8题【问题】孝文帝在一次接受百官朝见时就同样的问题先后问过周勃和陈平,为什么对陈平的回答“称善”?(3分)【答案】①陈平态度从容、诚实、谦恭;②陈平答得清晰准确,对宰相的职、权、责认识全面。③陈平有主见,认为各级官员各尽本职,就能上下相安,政体和谐。\n阅读《兰亭集序》,回答下列问题(见必修②P31)1.前两段写兰亭集会的盛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答案:①集会时间恰好;②聚集地风景幽美;③集会时天气晴好;④来集会的人物多;⑤集会活动高雅有趣。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n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背景)在“空谈玄理”大行其道的时代,对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表现出他具有超越时代的生死观:活着能创造并享受人生,死后一切皆无;人应正视生命的短暂,在有生之年实现价值。这是对时光虚度的惶恐,又是对济民安国的渴望和对人生建树的向往。作者自觉置身于历史长河,试图通过有所作为来抗拒人生的虚幻,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n答案:(联系文本)作者感慨人生苦短,“痛”从中来,于是发出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悲”叹。(作者观点)在“空谈玄理”大行其道的大背景下,对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否定,表现出他具有超越时代的生死观:活着能创造并享受,死后一切皆无;人应正视生命的短暂,在有生之年实现人生价值。这是对时光虚度的惶恐,又是对济民安国的渴望和对人生建树的向往。(社会意义)作者自觉置身于历史长河,试图通过有所作为来抗拒人生的虚幻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哲学。\n1.前两段写兰亭集会的盛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n“文言文简答题”答题指导题型:阐释型,归纳型,评析型,赏析型。思路:确定范围,把握文意。审清题意,明确要求。筛选信息,组织语言。技巧:析---学会分析语境;辨---学会辨别题型;量---学会考量分值;摘---学会摘录原文;提---学会提炼概括。\n一、2014年高考上海卷1、(1)记录(2)大致(3)沿着(4)立即2.答案:刘晏当初担任转运使时,一直用高价招募擅长奔走的人,察访报告各地的物价,即使遥远的地方(的物价),也不用几天就都能送到转运使官署。3、D。\n4、答案:在各道设置知院官,及时各地掌握丰收、歉收的情况,一旦需要,就及时救助;解民之急,从不错过时机,让百姓安居乐业,从而增加了户口数量。5、答案:体现了刘晏按需置官、因地制宜、从长计议的管理理念。\n第2段译文:刘晏还认为:住户和人口增加,赋税征收的范围就会自然拓宽。所以刘晏管理财务,总把关心百姓疾苦放在前面。各道分别设置了巡院的知院官,每过十天至一个月,必须记录所在州县的雨雪丰歉状况,上报转运使司。知院官开始见到年景不能丰收的端倪,就要先行申明到某月需要免除若干赋税,到某月需要救济资助若干物资,到了预定的时期,刘晏不等州县申请,便上奏实施,解决百姓的急难,从来不曾错过时机。因此,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住户人口增多繁衍起来。在刘晏任职的初期,钱财赋税每年收入不过四百万缗(古代计量单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到他任职的后期,每年收入达到一千余万缗。\n第3段译文:刘晏专门采用盐产专卖办法来增加军需国用,认为官吏多了,百姓就会受到骚扰,所以他只在产盐地设置盐官,在产盐地以外的州县不再设置盐官。在刘晏任职之前,把关东的谷物运送到长安,因为河水湍急凶险,大致一斛谷物能运到八斗,便算成功,会受到优厚的奖赏。刘晏认为长江、汴水、黄河、渭水的水流缓急各不相同,根据各处的不同特点,依据各地的便利条件,分别制造运送谷物的船只,训练负责漕运的士兵,长江的船只运抵扬州,汴水的船只运抵河阴,黄河的船只运抵渭水流入黄河的河口处,渭水的船只运抵太仓,各地段之间都沿着水边设置粮仓,由上一段转送给下一段。\n从此,每年运送谷物有时能够达到一百多万斛,没有一斗一升在水中沉没。刘晏在扬子这个地方造船,每造一艘船,付给一千缗钱。有人说,“造一艘船的费用实际还用不了一半,浪费的钱财太多了”。刘晏说:“不是这样。办大事,当然不可吝惜小费用,办一切事情都要做长远的考虑。现在船场才开始设置,办事的人很多,应该首先让这些人的私人用度不受窘迫,他们为官家制造的物品就会坚固牢靠了。如果立即同这些人细细地计较一分一毫,怎么能够长久地实行下去呢!”\n《治学》译文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那就是学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n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n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走过的路,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n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n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n二、2014年高考上海卷6、B。7、答案:本段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因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n【解析】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中注意积累并掌握议论文常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并能结合具体文段加以分析。组织答案的方法是,指出该文段是如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道理,达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比喻论证”是用打比方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又叫喻证法。由于这种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浅显的事物来说明不易理解和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本文第②段“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把百姓不学习处于蒙昧状态比作宝物在暗室,“学者,心之白日也”,把学习比作太阳,意思是说学习能使人消除蒙昧,就像太阳能消除暗室的黑暗照到宝物一样。这就把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动了表述出来,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n8、D。9、答案:该段句式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n【解析】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详细了解各类句式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考场上考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句式知识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即可。整句是指一对或一组结构相似的句子。整句的特点是,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适合于加强语势、强调语义,表达丰富的感情,能给读者以深刻、鲜明的印象。本文第⑤段运用整句论述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就有以上特点,考生逐一列出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n10、答:作者首先强调治学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引出立志的重要性;再论述志与才的关系,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得出一定要立志的结论。\n【解析】此类题目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段,明确该段一共有几句话,思考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然后划分层次,概括每层的含义,最后按照“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模式组织答案就可以了。第⑥段一共五句话,第一句中“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是说学习需要坚持不懈,“没而后已”是说学习要穷其一生,是个漫长的过程;第二句中“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指出要想成就功业必须立下志向,点明立志的重要性,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三句、第四句是第二层,“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指明志向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而才华的作用是次要的。第五句是最后一层,通过对比学习的人多,有成就的人少,得出“故君子必立其志”的结论,再次强调立志的重要性。\n《偃虹堤记》译文:有一个从岳阳来的客人,拿着滕子京太守的信和洞庭湖的地图来告诉我说:“希望您写篇记述的文字。”我打开信查看地图,(看到)从岳阳门往西到金鸡的右边,其外面有一个又高又长的建筑,叫做偃虹堤。\n问建造此堤和为此堤命名的人,客人说:“这都是我们滕太守做的。”又问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回答说:“洞庭湖是天下最险要的湖泊,岳阳又是荆州、潭州、贵州和蜀州四个地方的要冲。过去往来于洞庭湖的船只,到了也没停泊的地方,只能在南岸的渡口停泊,那些需要到州中办事的又要绕远路又很疲惫,而且常常害怕风波兴起,担心船被打翻,人被淹死。现在船到了全部停泊在堤下,有事到州里的,路又近又不用担心。”我问这个堤规模有多大,需要用多少人。\n回答说:“堤全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越往下就加上二尺,到最上边能达到底部厚度的三分之二,需要用一万五千五百个工,而且不超过时间完成。”我问他开始是如何谋划的,回答说:“州里把这个事上报给转运使,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是否可行,反复了多次,最后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决定,三司决定说可行,他们都没能改变我们太守的决定。”又说:“这是有德行的人的举动,可以为此写篇文字。”\n大概为百姓考虑得深远的人,在开始谋划一些事情时就是精到的,所以能够用力少而取得的功效多。凭借百步远的湖堤,抵挡天下最凶险和最不可预测的担心,使当地百姓得到好处并且遍及荆州、潭州、贵州、蜀州,凡是往来于洞庭湖的人,不论是远是近都得到这个堤的好处。而且岳阳又是四个地方的要冲,往来的船只在此停泊的,一天要有多少呢!事情不怕干不成,怕就怕容易坏。\n建造人开始并非不想让它长久完好,可是继承者倒常常把它废弃。自古以来有才德的人,为了百姓兴利除弊,它们的遗迹到处都有。假使其继承者都像刚开始建造的人那样用心,那么百姓到现在仍然受惠,天下还会有把有利的事物丢掉的吗?这也是滕太守担心的原因,所以让我写篇纪念文字给后人。\n滕太守志向大、能力强,在当世很有名。在朝廷急需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被朝廷重用过。但还没有功成名就,就退下来当一州的太守,并没有用他的全部才能,只是稍稍发挥,凭修这个堤来惠及百姓。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n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n三、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11、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12、B13、C14、C1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俱)兴\n16、(12分)感悟角度:(1)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时刻把百姓放在心上,“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3)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要为百姓谋利,有所作为。\n尊敬的严秀才:我收到了你的来信,说要拜我为师,还批评我写的《师友箴》和《答韦中立书》两篇文章,想改变我不为人师的心志,准备委屈自己做我的弟子。举凡我所写的那两篇文章,那最终主旨没有不同。我避开的是老师的名称,担忧的是老师的内在,老师的内在一天也不能忘记。我聊且作歌来规劝自己,做事遵循自己内心来充实自己,小心翼翼地不敢闲散,还不敢自以为有可以在他人面前为师的资质。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懦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内在的实力不足以为师,外来的笑骂不能够承受,众人即使真诚地逼迫我为师,我对你怎么办呢?说内在的重要性,我的两篇文章中都是,希望你详细地阅读它们,我的认识和看法都在其中。\n你所说仲尼的说法,难道容易吗?仲尼是可以学习但不能跟着做的。学问到了极高境界,这就是又一个仲尼;没有到达极高境界却要像仲尼那样去为师,就如同宋襄公酷爱称霸因而使国家败亡,最终中箭死去。仲尼哪里是那么容易做的呢?马融郑玄这两个人仅仅是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老师。当今世间本就有不少这样的老师,我幸而不是那样的人。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高兴地寄希望于你了。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来做老师,本来就是我们所做的。我的才能与胆量比不上韩退之,所以不愿意为人师。人的认识是有相同有不同的,你不要用韩愈要求我。如果说我拒绝了千百个人,实际上又不是这样的。我所拒绝的是老师弟子的名头,不敢接受那师生的礼仪。如果是在言说道理、讲解古事、穷究文辞上有人来请教我的,我难道曾经怒目闭口过吗?\n你的文章非常流畅旷远,那气势有如开了一条大道将要快马加鞭。加固车子,喂肥骏马,加长鞭子,协调好六根缰绳,顺着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前行直通大都,除了这个哪里还要拜师呢?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去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希望你经常来,我可以整天与你谈说,不敢疲倦,不敢吝啬,不敢放肆。假如去除师生的名称,保全师生的实际,用有余的方面交换不足的方面,也可以交换着做对方的老师了。这样的话,没有世俗的师生之累又对自己有益处,从古到今都没有喜好道理却回避这个的人。柳宗元回复。\n四、2014年高考真题——江苏卷17、B18、B1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至于老师的名称,正被浮薄的世人所嘲笑谩骂,我脆弱胆怯,更是不足以承担了。(2)尽快跟精通学问之道的人商量并且到古代典籍中验证,老师就不缺乏了。\n20、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n总结:从上面卷的回顾来看,再结合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不难把握文言文简答题的考查点、命题的规律和类型、答题的方式及其命题方向:1、考查点I、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II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n2、命题的规律和类型:1)把握文意题,如上海卷第4题;2)归纳概括题,如上海卷第5题、第10题,福建卷第20题;3)鉴赏评价题,如上海卷第7题和第9题,北京卷第16题。3、答题的方式:1)摘抄式即要求考生用文中的原话进行回答。2)概括式即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回答。4、命题方向:湖南2007年设置简答题,2012年停用恢复选择题。但今年湖南考试说明中题型示例中选用5篇文言短章中,有4篇含简答题,分别是《邓文原传》有2问,《严祺先文集序》有一问,《治学》(上海卷)含3问,2014年浙江卷有一问。也许今年命题方向有此一虑。\n二、文言文简答题的应考对策1、回归文本,加深感知。充分利用对文本阅读理解训练,熟悉并训练自己对这类题型的感知,从而提高自己对这类题型的解答能力。2、依据题型,各个突破。1)把握文意题;   把握文意是指在文言文阅读中,通过文言常用词语的理解和句意认知,把握整个文段的文意。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读懂原文,联系语境,并简要作答。如:   上海卷第4题,第②段中,刘晏用什么办法增加户口数量?(用自己的话概括)   此题实际是考查理解文章的意思,只要快速浏览全篇把握住关键句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2)归纳概括题:   ①原则:(1)概括要完整、全面;(2)概括要准确、恰当。\n②步骤和方法:   (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   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叙事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如《六国论》开头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过秦论》则卒章显志:“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另外还有《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等等。\n(3)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   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如上海卷第5题,第③段内容体现了刘晏怎样的管理理念?请加以概括。    参考答案: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为后人提供借鉴。\n3)鉴赏评价题:   对文章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鉴赏,就是要求能够判断文章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要以全面深入的阅读分析为基础,要全面辨证地评价文章,评价要有理有据,要具体充分,有深度。对待古代作品的评价,要辨证地分析,历史地看待,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评价,也不能用今人的要求来苛求古人。如:   如北京卷第16题: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堪称姊妹篇,内容相得益彰。谈谈你从两篇《记》所抒发的为官情怀中获得的感悟。(200字左右)(12分)\n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对于文言散文的写作技法应从以下方面去分析:①从表达方式角度:各种表达方式是否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好处;叙述顺序的安排,倒插叙手法的运用及作用;描写的特点(白描细描、细腻生动),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②从选材剪裁角度: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表现手法角度:是否运用了象征、对比、衬托、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n④从结构安排角度: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⑥从论证方法角度:是否运用了比喻论证或正反对比论证等等,运用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如:上海卷的第7题,第9题。3、培养学生以题解题的能力。   充分利用文言文的最后一道选择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把握题与题之间的相互暗示作用,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与得分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