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81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九年级(上)古文复习提要“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n《秋水》(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庄子》,这是一部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散文,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2)庄子,名周,战国时代(宋国)哲学家。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二)理解要点1.中心思想: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2.拓展理解:(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2)自大由于无知;(3)人贵自知之明;(4)知耻近乎勇。3.重点成语(1)望洋向若而叹曰。(望洋兴叹):原意是仰望海神而兴发感叹,表达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意思是让内行人笑话。\n(三)重点字词1.注音释义泾流(jīng直流的水波)两涘(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则殆矣(dài危险)2.通假字不辩牛马(“辩”通“辨”)3.难点词(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2)望洋向若(仰视的样子)(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掉转)(4)秋水时至(按时令,名词作状语)(5)顺流而东行(向东,名词做状语)(6)东面而视(面对,名词用为动词)(7)天下之美(盛美的东西/美景,形容词用作名词)(8)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认为……少,认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n4.多义词(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怎么,哪里)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于此,从这里)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语气助词,放在句末)(2)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在)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针对的对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引出行为者)(3)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表修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余知而无罪也(你)(四)翻译1.闻道百(定语后置),以为莫己若(“若”,比得上;“己若”即“若己”,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听到很多的道理,认为没有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n《愚公移山》(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这是一篇寓言(文体)。作者列子,名御寇,战国(郑国),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二)理解要点1.移山的困难::山体高大,人手不足,工具简陋,路途遥远。2.人物形象(1)愚公:大智若愚,有远见有毅力。例如:愚公反驳智叟的精彩语言。用“顶真”的修辞手法,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而山终会被移走的道理。(2)智叟:鼠目寸光,缺乏远见和勇气。3.神话结尾的艺术效果:(1)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2)这是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一种美好愿望;(3)这是个浪漫主义的结尾大大增强了故事的艺术魅力;(4)照应开头,使作品结构严谨。4.中心思想:借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战胜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n(三)重点字词1.注音释义冀州(jì地名)箕畚(jīběn簸箕bòji、箩筐)山北之塞(sè阻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ēng竟、却)孀妻(shuāng寡妇)始龀(chèn换牙)穷匮(kuì穷尽、缺乏)陇断(lǒng高大的山)2.通假字(1)指通豫南(同“直”,直接)(2)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3)始一反焉 (同“返”,返回)(4)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无”,没有)(5)一厝朔东(同“措”,放置)3.难点词(1)惩山北之塞(苦于)(2)聚室而谋(家人)(3)虽我之死(即使)(4)何苦而不平(愁)(5)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形作名)(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簸箕和箩筐装土石,名作状)\n4.多义词(1)冀州之南(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告之于帝(这件事)跳往助之(他们)出入之迂也/甚矣,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助词,不译)(2)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修饰)聚室而谋(表承接)何苦而不平(助词,不译/加强反问语气)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表转折)(3)其妻献疑曰(他的)惧其不已也(他)其如土石何(放在“如……何”句式前,加强反问语气)(4)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5)达于汉阴(介词,引出行为针对的对象)告之于帝(向)(四)翻译1.如太行、王屋何?(固定句式:如……何,把……怎么样)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天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n《扁鹊见蔡桓公》(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韩非子》作者韩非,战国时代(韩国)思想家,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二)理解要点1.人物形象(1)扁鹊:医术高超,尽职尽责,机警果断;(2)蔡桓公:刚愎自用,讳疾忌医,蛮横凶暴。2.中心思想:通过桓公因讳疾忌医致死的故事,告诫人们:凡事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别人的批评帮助。(凡事不可讳疾忌医,否则最终会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而要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做到防微杜渐,这样方能避免灾祸)\n3.成语:(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寡人无疾”。(讳疾忌医):怕人知道有病而不肯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思改正。(2)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病入膏肓):病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3)故事教训要做到(防微杜渐):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三)重点字词1.注音释义立有间(jiàn一会儿)腠理(còu肌肤之间的空隙和肌肉皮肤纹理)汤熨之所及也(wèi用药物热敷)2.通假字(1)望桓侯而还走(同“旋”,回转、掉转)(2)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药物热敷)(3)火齐之所及也(同“剂”,同火组合,解释为火剂汤)\n3.难点字词(1)居十日,扁鹊复见(止、停)(2)不治将恐益深(更加)(3)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此)(询问)(4)故使人问之(特意)(5)望恒候而还走(跑)(6)使人索扁鹊(寻找)(7)司命之所属(管,掌管)4.多义词(1)故使人问之(他)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助词,不译/取独)君之病在肠胃(的)(2)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把)臣是以无请也(因为)(四)翻译(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省略句)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作为自己的功劳。\n《捕蛇者说》(一)文学常识(1)“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叙议结合,阐明道理(2)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二)理解要点1、写作特色:衬托手法的灵活运用。(1)本文用毒蛇之毒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2)用蒋氏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2、中心思想:借蒋氏的不幸遭遇,尖锐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即“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者的强烈愤恨\n(三)重点字词1.注音释义啮人(niè咬)腊之(xī把……晾干)疠(lì恶疮)挛踠(luánwǎn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luò脖子肿)募(mù招募)当其租入(dàng抵作)吾嗣(sì继承)莅事者(lì治理)日蹙(cù困窘、窘迫)殚(dān全部交出)转徙(xǐ迁移)顿踣(bó跌倒)相藉(jiè铺、垫)曩(nǎng从前)隳突(huī冲撞、破坏)俟(sì等待)恂恂而起(xún小心的样子)熙熙而乐(xī快活的样子)2.难点词(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假使)(困苦不堪)(2)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3)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出产的东西)(年龄)(4)得而腊之以为饵(把……晾干)(5)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6)竭其庐之入(收入的财物)\n3、多义词实词(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作,制成)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做,干)故为之说(创作,写下)(2)貌若甚戚者(很)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更厉害、更严重)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超过/更厉害、更严重)(3)岁赋其二(每年)积于今六十岁矣(年)(4)貌若甚戚者(好像)若毒之乎(你)(5)君将哀而生之乎(使……存活)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活)(6)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谨食之(sì,同“饲”,喂养)(7)若毒之乎(怨恨)呼嘘毒疠(有毒的)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毒害)\n虚词 (1)黑质而白章(表并列)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君将哀而生之乎(表承接)号呼而转徙(表修饰)而吾以捕蛇独存(表转折,但是,却)(2)吾祖死于是(在)余将告于莅事者(给)积于今六十岁矣(到)苛政猛于虎也(比)(3)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时而献焉(之,指蛇)今其室十无一焉(语气词,了)(4)君将哀而生之乎(吗)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呢)叫嚣乎东西(于,在)(5)以啮人,无御之者(如果)太医以王命聚之(用,拿)而吾以捕蛇独存(因为)今以蒋氏观之(根据)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表目的,来)\n(四)翻译1.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那么我这个差事的不幸,比不上恢复我赋税的不幸严重啊。2.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到处吵嚷叫喊,到处冲撞破坏。3.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赋税的祸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n《诗词五首》(一)谋篇立意(1)《使至塞上》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难历程,通过描绘塞外奇特、优美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出使塞上的抑郁孤寂之情。(2)《泊秦淮》诗人通过夜泊秦淮河,目睹灯红酒绿,触景生情,借古讽今,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3)《无题》这首诗大约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4)《浣溪沙》这首小令,通过惜春表达了作者感伤年华飞逝,好景不长的惆怅思绪。(5)《水调歌头》全诗借中秋之夜的月下欢饮和对弟弟子由的怀念,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n(二)名句赏析(1)《使至塞上》中对仗工整,既是写诗人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又是写诗人那种苍凉孤寂情感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2)《泊秦淮》中表面上是批评歌女,实际上讽刺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以及沉溺于歌舞升平境界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的名句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无题》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谐音的方法,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的名句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浣溪沙》中包含着一切美好的东西都会消逝,但新的事物总是以新的面貌在不断地出现,生活不因消逝而变得虚无的道理,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的词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对亲人良好祝愿的词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n《<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关于孔子言行记录的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誉为“万世师表”、“至圣”、“圣人”。他的思想核心就是一个“仁”字;他的政治理想是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国家走上统一强盛之路;在教育方面他开了中国私人讲学的先河。(二)理解要点1.中心思想:本文主要从个人修养(1.2.3)、理想追求(4.5)、君子标准(6.7)、生活情趣(8.9.10)四方面阐明了儒家思想的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2.成语(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路途遥远。(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n(三)重点字词1.注音释义韶(sháo,文中指《韶》乐)沂(yí沂水)舞雩(yú鲁国的祭台)喟然(kuì叹气)2.通假字莫春者,春服既成(同“暮”,晚)3.重点字词(1)传不习乎(温习)(2)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厌恶,讨厌)(3)小人反是(此,这样)(4)夫子喟然叹曰(叹气)(…的样子)(5)为人谋而不忠乎(替、给)(6)春服既成(已经)(7)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8)不成人之恶(坏事,形容词作名词)(9)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作为)(10)虽执鞭之士(即使)4.一词多义(1)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连词,表承接)(2)吾与点也(赞赏)富而可求也(连词,表假设)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和)(3)其恕乎(大约)不以其道得之(那)\n(四)翻译(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见品行优秀的贤人,就想要向他看齐了,看见品行低劣的人,就从内心自我反省了。(2)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大概是‘恕’这个字吧!自己所不想要的事情,不要施加给别人。(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读书人不可以不宽宏坚毅,因为他肩负的使命重大,路程又很遥远。(4)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穷和卑贱,是人们所厌恶的;如果是按照正当的途径得到它们,是不能抛弃的。(5)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实行了他想說的話,然后才说出它來。(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会成全別人的好事,不会成全別人的坏事。小人反过来(做)这些事。(7)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8)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沂水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n《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由孟子及其弟子所作。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伟大的思想家。被誉为“亚圣”。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政治上提倡“仁”“义”为中心的“王道”,反对靠武力征服的“霸道”。(二)理解要点1.中心思想:本文巧妙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运用排比,对偶,反问等句式,充分有力地论述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2.成语(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为了道义而舍去生命。(三)重点字词1.注音释义箪(dān盛饭的器皿)蹴(cù用脚踩踏)羹(gēng汤汁)弗(fú不能)不屑(xiè认为值得)苟得(gǒu茍且)勿(wù不会)妾(qiè小老婆)2.通假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同“德”,感激)\n3.重点字词(1)故不为苟得也(苟且)(2)故患有所不避也(死亡的祸患)(3)妻妾之奉(侍奉)(4)呼尔而与之(给)(5)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6)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利益,动词作名词)(7)一豆羹(碗)(8)向为身死而不受(先前)4.一词多义(1)为宫室之美(为了)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采取行动)(2)呼尔而与之(他,指行道之人)为宫室之美(的)(3)蹴尔而与之(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舍生而取义者也(表承接)(4)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n(四)翻译(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得到生命的事情。(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死亡的祸患我也不躲避。(3)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按照这种想法(去做)就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想法(去做),就可以获得躲避死亡祸患的手段,然而却有(人)不采用(它)。(5)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用脚踩踏食物再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6)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和义就接受了它,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7)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先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坚持正义的)本性。\n《订鬼》(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论衡》,由王充所作,他是东汉时期唯物主义哲学家。2.“订鬼”的意思就是订正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对鬼的认识。(二)理解要点道理:本文巧妙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的中心论点。(三)重点字词1.注音释义传(zhuàn古代的文字记载)庖丁(páo厨师)椎(zhuī椎子)寝衽(qǐnrèn睡在床上)绳纆(mò绳索)箠(chuí鞭子)2.通假字昼日则鬼见(同“现”,出现)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同“按”,按住)3.难点字词(1)存想则目虚见(恍惚,迷糊不清)(2)故得病寝衽(所以)(3)顾玩所见(仔细地看,端详)(4)自见异物也(怪异)(5)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犹如)(6)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也)(7)或泄于目(有时)(8)口言其事(说,名词作动词)(9)顾玩所见(玩味)\n4.一词多义(1)二者用精至矣(使用)觉见卧闻,俱用精神(因为)(2)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自然)身自疾痛(自己)(3)若见鬼把椎、锁、绳纆(好像)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如果)(4)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生病)疾困恐死,见鬼之怒(病情)(5)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句首语气词,引发议论)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那)(6)致之何由(人称代词,指代鬼)何以效之(指示代词,指恍惚见鬼的这种现象)犹伯乐之见马(助词,不译)独卧空室之中(助词,的)\n(四)翻译(1)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有鬼,不是人死后精神形成的,都是人们构思想象造成的。(2)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伯乐、庖丁所看到的并不是马和死牛,那么也就知道那病人所看到的不是鬼了。(3)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箠、杖殴击之。生病的人难受得厉害,身体疼痛,就说是鬼拿着鞭子、棍子在击打他。(4)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醒时看到鬼睡着听到鬼叫,都是因为精神活动的关系;害怕和想象到鬼,都出于相同的一种事实(胡思乱想所致)。\n《马说》(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由韩愈所作,他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他的散文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最大的特点是议论性强。(二)理解要点1.中心思想: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托物寓意。阐明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观点,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强烈愤慨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强烈愤懑的思想感情。(三)重点字词1.注音释义祗(zhǐ只是)辱(rǔ受辱,被欺辱)骈(pián一同)槽枥(cáolì马槽,马棚)一食(shí顿)食马者(sì喂养)\n2.通假字(1)食马者(同“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同“才”,才华)(4)其真无马邪(同“耶”,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3.难点字词(1)然后有千里马(这样)(2)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4)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作动词)(5)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光,形容词作动词)(6)才美不外见(在外面,名词作状语/介宾短语)(7)是马也(这)(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n4.一词多义(1)故虽有名马(即使)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虽然)(2)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马之千里者(助词不译,定语后置标志)食之不能尽其材(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不译,舒缓语气)(3)不以千里称也(用)策之不以其道(按照)(4)一食或尽粟一石(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食不饱,力不足(吃)(5)策之不以其道(鞭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6)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大概,表推测语气)(7)千里马常有(经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平常)\n(四)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只能在奴隶的手中受欺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棚里。(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况且想要和平常马一样都不能做到,怎么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鞭打它不按照鞭打它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它鸣叫不能明白它的用意。(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哎呀!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懂得千里马吧。\n《诗词五首》文学常识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有“诗圣”的美誉,他的诗被誉为“诗史”。2.《滁州西涧》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因曾在在江州、苏州担任过刺史,故被称为韦江州、韦苏州。3.《约客》作者是南宋代诗人赵师秀,他和徐照、徐玑、翁卷合称“永嘉四灵”。4.《如梦令》作者是南宋代婉约派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5.《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作者是南宋代豪放派爱国词人辛弃疾,号稼轩。6.古典诗歌从形式看分古体诗和近体诗,本课的三首诗歌都属于近体诗。近体诗从形式看分律诗和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属于律诗,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共四联;《滁州西涧》属于绝句。\n二、理解填空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全家人欣喜若狂的颔联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虚写迅捷如飞、返回故乡的诗句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2.《滁州西涧》寓情于景不动声色地表现在急剧变化的潮流中寻求一点自由和安静的高妙诗句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3.《约客》寓情于景,抒发梅雨之夜孤寂难寞心境的诗句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寓情于事,表现主人约客久等不至复杂心境的佳句是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4.《如梦令》以话语入词,表现女主人公活泼好逗雅致情趣的词句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5.《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表现词人对北宋追忆及惋惜之情的词句是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表达不可扼制的收复失地决心的词句是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表达词人忧国忧民,效忠南宋王朝的词句是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