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 42页

  • 399.50 KB
  • 2022-08-27 发布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

  • 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五文言文阅读\n(二)古诗文阅读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理解文本内容(包括断句、翻译等)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013年考试说明\n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实词含义)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虚词用法及含义)10.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4分)(断句)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金履祥是怎样为学与为人的?请简要概括。(5分)(简答)12.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翻译)考试题型及分值\n一、课内古文5册17篇二、补充课文三、名校联盟(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三)文言断句与翻译(四)文言文的分析与综合一轮复习使用资料\n◤高考文言文“实词五大现象”◢①一词多义②古今异义③偏义复词④词类活用⑤通假现象\n◤高考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n◤高考文言文“分析理解”◢①翻译②断句③简答特殊句式(翻译):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n文言文阅读解题“三读法”①略读原文明大意即先粗略地默读原文一遍,接着借助最后一道试题初步明确:全文叙写了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哪些事。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②细读原文做试题即带着试题细读原文,边读表做题,要善于联系书本中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拿不准的暂且放过。③精读原文攻难题即对第二步细读还不能解决的难题,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用心阅读,功克难点。\n第一讲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n► 类型一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这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一词多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文言文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并且多个义项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往往是由引申而形成的,在学习中要注意随时总结,不断积累。例如:(1)蚓无爪牙之利。“爪牙”在本句中是基本义。(2)祈父,予王之爪牙。“爪牙”在本句中是比喻义,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3)被发行吟泽畔。“畔”在本句中是引申义,“旁边”。(4)亲戚畔之。“畔”通“叛”,假借义,“背叛”。\n见1、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3、亮见权于柴桑(《赤壁之战》)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5、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6、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7、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8、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9、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10、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廉颇蔺相如列传》)11、军无见粮。(《史记》)\n► 类型二 词的古今异义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n1.词义扩大有由原来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如“皮”,本义指“兽皮”,现指“生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或非生物体的类似结构”,如“树皮”“书皮”。有利用通感方法扩大的,如“甘”,原义是“美”“甜”,现在除了“味美”之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甘心情愿”;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n而现在“好”则可以泛指一切美好的东西,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由只表某一事物的一部分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整体的,如“秋”,泛指“秋天”,后扩大到指“一年”,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由专名扩大到通用名的,如“江”“河”,原指“长江”“黄河”,现指“一般的大江大河”。\n2.词义缩小即一个词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由较宽泛变为较狭窄了。有表示范围缩小的,如“丈夫”,古代指“男子”,现代专指“妻子的配偶”。有词义义项减少的,如“劝”,古代有“鼓励”“劝说”的意思,如今只剩下“劝说”这一义项;“让”字在文言文中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只用前一意义了。3.词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币”古代指“礼物”,现代指“钱”;“慢”古代是“怠慢”之意,今义与“快”相对;“假”古代是“借”的意思,今义与“真”相对。这些例子涉及事物的转移、动作的转移、范围的转移和词性的变化等。\n随堂练习: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n► 类型三 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契阔谈,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契阔”中的“契”是投合,“阔”是疏远,在这里是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就是说两情契合,在一处谈心宴饮。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例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是偏义复词,此处只取“国”之意。中学课本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n理解常见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词类活用\n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试大纲》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活用为动词①名词+名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第一个“事”作“做,从事”讲。\n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手”“剑”名词间形成动宾关系,"手”活用为动词,意为用手拿着。②所+名词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伺臣。(《记王忠肃公翱事》)“所”的后面一般之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购买”。\n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罾活用为动词,意为用渔网捕,捕捞。③能愿动词+名词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译为称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能为能愿动词,后跟的水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游泳。\n⑤名词+介宾结构沛公军霸上。(《鸿门宴》)本句省略了介词“于”。介宾结构一般作补语修饰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因此“军”可以译作“驻军”。馆于虞。(《左传·宫之奇谏假道》)于虞为介宾结构,修饰馆,馆活用为动词,意为投馆,住宾馆。\n⑥名词+宾语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⑦动词或动词性结构短语+“而”+名词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而字连接表示并列关系,前后一致,名词活用为动词。“往东”。\n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晋灵公不君》)过活用为动词,意为犯了过错。⑧名词+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游褒禅山记》)者字前不能是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作“指明,识其本名说明白”。\n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者有在着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侯''活用为动词,意为称侯。⑨名词+代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在代词之前作用为动词,译为“命名”。\n④副词作状语+名词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弃君之命,不信。不是否定副词,信活用为动词,意为守信用。\n⑩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权”,在此句中作“称量”讲。\n随堂练习:1、范增数目项王。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3、刑人如恐不胜。4、顺流而东。5、赵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数,屡次;目,名词受副词“数”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以眼睛示意”或“使眼色”王,名词受副词“不”修饰,用作动词,意思是“为王”。刑是名词,人是名词,两名词相连,刑用作动词,意思是“施加刑罚”。东,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向东行”。侯,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封侯”。\n2、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名词的使动用法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何必劳神苦心。《谏太宗十思疏》“劳”使动用法。\n(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不及物动词使动用法焉用亡郑以陪邻?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亡”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郑”,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阙:使……(土地)亏损。\n②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晋侯饮赵盾酒。《左传·晋灵公不君》“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晋侯让赵盾饮酒)\n(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固:使……稳固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劳:使……劳累。\n3、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名词的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师说》)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孟尝君客我。《冯谖客孟尝君》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n(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小鲁”“小天下”,是主语“孔子”主观上认为“鲁”和“天下”小的状态。“鲁”“天下”都是客观存在,是主观上认为事物发生了变化。梁以此奇籍。《史记·项羽本纪》“奇籍”,是主语“项梁”主观上认为宾语“项籍”具有“奇”的性质。(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n4、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一种少见的动宾关系,指谓语动词“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龚自珍《病梅馆记》(为……哭泣)已经为它们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他们。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为……而死\n随堂练习1、焉用亡郑以陪邻。2、良药苦口利于病3、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4、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与妻书》)亡:使……灭亡。苦:使……苦侣:以……为伴;友:以……为友。意动用法。义:以……为义,意动用法。\n推断文言实词五法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一方面的复习,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加大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n1.代入语境检验法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例如“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一句中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n2.联想课本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选段尽管出自课外,但其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要知道文言文试题考察的源头在课内,有的文言实词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n3.结构句式推断法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一句,“忠”与“贤”相对,“用”与“以”相对;“忠”与“贤”意思相近,“用”与“以”也应意思相近。再如“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一句中,“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n4.字形推断词义法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一句中“眄”,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记住下列常见的偏旁,有利于快速推断汉字的字义。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如:耨,除草的农具。鬼:与鬼魂有关。如:魃,旱神;魄,阴神。斤:与斧子有关,本义是伐木。如:斫,用刀斧砍。贝:与钱货有关。如:贯,串贝,古人用贝作货币;贺,以礼物庆贺;质,用于抵押的财物;贪,贪财物;贱,货物不值钱;赋,敛收钱粮。\n5.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文言文的词义在实际生活中早已不在使用了,但它可能还保存在成语中,我们可利用这些成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如“收天下之兵”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兵器”之意。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再如“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一句中的“责”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