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6 M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n常见实词常见虚词句式和用法文言语法\n常见实词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考试大纲》中规定了120个常见文言实词,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n常见实词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n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n*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如: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金”,古泛指金属——今专指黄金。)如: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专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n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n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六王毕,四海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数目,自然数的开始)(统一)(相同、一样)(专一)(满、全)\n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蚤”通“早”)(“亡”通“无”)(“从”通“纵”)(“说”通“悦”)\n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语境,即上下文。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n常见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文言虚词很多,但“常见”者毕竟有限。《考试大纲》中列了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考查的热点一直集中在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上。\n常见虚词1.了解古今变化2.关注代词3.辨明意义用法4.注意特殊情况\n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有的消失了。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的意思是“在这里”,现在已经不用了。(2)少数沿用下来。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现在还用。1.了解古今变化\n(3)有的用法发生变化。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是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而现代汉语的“也”是表示重复的副词。(4)有的已被别的词所代替。如:无能为也矣。助词“矣”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了”(“呢”“啊”)所代替。\n对于代词以外的文言虚词的词性,特别是一些不典型的或很难区分的词的词性,如果不能分辨,不要纠缠,因为高考不考文言词的词性这类专门的语言学知识。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比较容易辨识的并且与理解文句关系比较密切的虚词的词性,如能区分,对答题还是有帮助的,因为正确分辨词性,有助于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词在虚词中比较特殊,因为它毕竟有比较实在的意思,容易被选来命题。2.关注代词\n例: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称代前文的“(李)广”。C.饮食与士共之称代前文的“赏赐”。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答案:C。称代前文的“饮食”。\n3.辨明意义用法高考试题中往往是“意义和用法”并提,考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较多。意义是指词义,主要是指某个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用法包含内容较多,词性、在句中表示的各种关系、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词类活用、“之”字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之”字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一些虚词作为发语词等等,均属用法的范畴。在用法中,只考一般用法,不考特殊用法。\n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答案:A。介词,“凭”介词,“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已经”、“以后”副词,“已经”、“以后”连词,“不论”连词,“不论”A.今如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C.既出塞,出东道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n4.注意特殊情况文言虚词中的特殊情况主要指以下几类:(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是“之”和“于”的合音。(2)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3)双音单音。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是两个词,“因”解为“于是”,“为”解为“写”。\n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n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n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如: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4)“者”“也”全不用。如: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n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且相如素贱人。此亡秦之续耳。\n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n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如是肯定判断句,要用“是”;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如:予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n1.用介词“于”、“受”、“受……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而君幸于赵王。有罪受贰。被动句\n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n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属今为之虏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n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文言文中较少见)。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兵挫地削,亡其六郡。\n1.省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如: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廉颇)(廉颇)承前省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蒙后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录毕,走送之。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余)(余)(余)(余)(余)自述省(今日之事)对话省省略句\n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鼓)(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追之)\n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之)(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谋!(之)\n4.省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之)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人)(我等)\n5.省介词。(比较常见的是省“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略)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于)(于)(于)(以)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以)\n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加以辨别)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名将其)(饲之以)(于促(之以)(之)如:织)\n倒装句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n谓语前置(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甚矣哉,为欺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n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n(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如:余是以记之。微斯人,吾谁与归?《诗》三百,一言以蔽之。不然,籍何以至此?\n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n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n介宾短语后置作补语(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n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将其“顺装”过来。\n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2.表反问。“不亦……乎”、“何以……为”等格式。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固定句式\n高考中对文言句式的考查,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n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n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名词形容词动词其他词\n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为使动名词活用为意动名词名词活用为为动\n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形容词\n动词活用为名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n使动用法特殊的动宾关系意动用法为动用法\n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使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活用为使动\n使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兼语式,“使(让)……怎么样”。(2)动宾式。如:齐威王欲将孙膑。译为“齐威王想让(叫)孙膑做将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如: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百余骑兵来见项王”。\n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意动形容词活用为意动\n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认为(觉得)……怎么样”。(2)“把……当做……看待”。如:译为“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是劣等货”。如:译为“孟尝君把我当做客人看待”。(3)“对……感到怎么样”。如:孟尝君客我。且庸人尚羞之。译为“就连庸人尚且对这感到羞辱”。成以其小,劣之。\n为动用法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动+宾]=[为]+宾+动。\n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区别:*使动用法: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为动用法:为宾语而行动。*意动用法: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认为宾语怎样了)。如:如:如:(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夫人将启之[有替宾语怎样的意味]\n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小结:学习文言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典型的例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棱两可的可不必纠缠。此外,不能只满足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象,还要能够准确地解释和翻译活用词。高考一般不考查这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考查较多的是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其他词\n文言难句的翻译文言翻译的方法翻译指导文言翻译的原则文言翻译的种类\n文言翻译的原则翻译文言文的三个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意,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随意地增减内容。达:翻译出的现代文要通顺明白,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雅:规范,典雅,得体。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一点是翻译的最高要求,对中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中学生能做到“信”、“达”就可以了。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n文言翻译的种类文言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n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直译:项王、项伯面向东坐着;亚父面向南坐着,——亚父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着;张良面向西侍坐。意译:项王、项伯坐在西面;亚父坐在北面,——亚父就是范增;沛公坐在南面;张良陪同坐在东面。\n文言翻译的方法加字法解释法区别法转述法保留法改写法补充法调序法扩充法凝缩法删减法\n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如: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翻译为“阐明”。“大”翻译为“重大意义”。“重”翻译为“重要作用”。\n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瑰”翻译为“珍贵”。“观”翻译为“景象”。\n区别法即对有些词的翻译与对其的解释是不同的,要加以区别,不能把解释当做翻译。如: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盛”解释为“多”,而翻译应为“繁盛”。\n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文言词语。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比喻用法,翻译为“像云一样地”。“响”,比喻用法,翻译为“像回声一样地”。“景”,比喻用法,翻译为“像影子一样地”。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封狼居胥”,用典故,翻译为“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n保留法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必翻译。如: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n改写法将文言文中的习惯用语改换为现代说法。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如:“促织”改换为“蟋蟀”,“岁”改换为“年”。如: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业根”改换为“祸根”,“而”改换为“你”,“翁”改换为“爹”,“汝”改换为“你”。\n补充法如:文言文中常出现借一定语境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现象,为使译文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郑穆公使(人)视(于)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n如:“之”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均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删去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夫”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引发议论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无实在意义,删去不译。\n调序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把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为“你不聪明太严重了”。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调整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翻译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壮的筋和骨头”。\n扩充法如:可翻译为“自从丈夫离家外出经商后,我便独自一个人守着空船在江口盼望着;船儿常在明月照耀下的寒冷江面上漂来泊去。可哪里有丈夫的踪影啊”。对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n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翻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凝缩法\n文言文翻译方法小结1.正确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非常”就是关键词,古今异义,它不是现代汉语的“异乎寻常、十分”的意思,而是文言文中的“意外的变故”的意思。2.充分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正确的语序应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另外,还应保持原文语气,如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等。\n3.看清上下文的意思和关系。认真领会原文,要把词放在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到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绝境”不能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绝境”当是“与世隔绝的地方”的意思。4.一般词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如“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其中的“东西”、“南北”实际都是“到处”的意思,用意译就比用直译好。\n练习延伸根据对文言的理解,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选自曾敏行《独醒杂志》)\n练习延伸根据对文言的理解,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选自《韩非子》)*衽:rèn,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