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3.81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助读译文\n1、范仲淹有志天下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就离开了人世,母亲生活贫苦没有依靠,只好改嫁给长山人朱氏。范仲淹长大之后,知道了他的身世经历,伤感得流下泪来,于是辞别母亲,离开家乡前往南都进入学堂。他日夜发奋苦读,五年未曾解开衣服上床睡觉好好休息。有时夜里感到头昏疲倦,往往用冷水浇在脸上。常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后来精通六部经书的要领,慷慨有抱负愿献身于天下。他常常对自己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快乐。\n2、陈蕃愿扫除天下陈蕃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蕃说:“大丈夫处于人世,应当把扫除天下的坏事当作自己的责任。难道在乎清扫一间屋子?”薛勤知道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认为他与众不同。\n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讲究一些小事情。然而内心孝敬父母,办事谨慎,在家常常干辛劳的事,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他能言善辩有口才,广泛阅读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到(京城里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固到了洛阳。因为家境贫寒,班超常替(给)官府抄书来挣钱养家。由于长期抄书,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还应该效仿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哪里了解壮士的志向呢!”\n4、宗悫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志趣高尚不肯做官。宗悫年少的时候,叔父宗炳问他长大后的志向是什么?宗悫回答:“希望驾驭着大风劈开滔天巨浪。”宗悫的哥哥宗泌娶媳妇,新娘才进门,当晚就被强盗打劫,宗悫当时年仅14岁,却挺身而出勇斗强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不能进入正屋。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宗炳一向学问高深,好多年轻的兄弟子侄都跟着他喜好读儒家经典,而宗悫却我行我素爱好武艺,所以没有被乡亲们称赞。\n5、祖逖闻鸡起舞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两人同寝,半夜时听到鸡鸣,祖逖把刘琨踢醒,说:“这不是不吉祥的声音。”于是起身舞剑习武。等到渡过长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任命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镇江,集合了一批骁勇雄健的士兵,对司马睿说:“现在大家都想着自强奋发,大王您如果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让像我祖逖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全国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n司马睿向来没有北伐的志向,任命祖逖担任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人的军队共一百多户渡过长江,船到江心,敲打着船桨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又渡回江南的话,就像长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率军在淮阴驻扎,兴建冶炼工场铸造兵器,又招募到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n6、画家赵广不屈赵广是合肥人,本来是李伯时家里的书童。李伯时作画的时候,常常让他在旁边侍奉,时间久了赵广自然就善于画画了,尤其擅长画马,几乎和李伯时所作的相混淆。建炎年间,赵广落在金兵手里。金兵听说他善于画画,就让他画抢掠来的女子。赵广以实在不能画作为回答毅然拒绝,金兵用刀胁迫他,赵广不肯屈从,于是金兵砍断他的右手拇后赶走了他。而事实上赵广平生是用左手作画的。局势平定后,赵广只画观音大士罢了。又过了几年,赵广就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识分子所收藏的李伯时的观音画,其实大多是赵广的作品。\n7、苏武牧羊北海上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能受胁迫而投降,于是禀报了单于。单于越发地想要让苏武投降,于是囚禁苏武,关押在地穴中,不给他水喝、不给他饭吃。天下雪,苏武卧在毡子上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后竟然没死。匈奴认为他是神,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苏武到达北海后,公家不给他供应食物,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即便如此艰辛),苏武拄着代表汉廷的节杖放羊,睡觉、起身都片刻不离,以致系在节上的毛都全部脱落了。\n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陈涉(胜)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起被雇佣给人种地。(有一次),他停止劳作到田埂上(休息),烦恼忿恨了很久,说:“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要忘记了老朋友啊!”同伴们笑着(讥笑)应答:“你是受雇给人种地的,怎么可能富贵呢?”陈涉长叹道:“燕雀哪里会懂得天鹅的凌云壮志呢?”\n9、项羽志大才疏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于是抛弃学业,转而练剑,结果又无所成。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让人记住姓名罢了。学剑,又只能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本领。”在这种情况下项梁就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当他大致懂得含意的时候,又不肯完成学习。\n10、孔门师徒各言志颜回与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说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把车马衣服皮衣等都和朋友们一起分享,即使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回说:“希望我没有夸耀长处,也没有表白功劳。”子路(对孔子)说:“希望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让老人过得安乐,让朋友间彼此信任,让年轻人得到关爱。”\n11、顾炎武手不释卷凡是先生外出旅行,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唤来退休的差役询问当地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所听说的不相吻合,就走向街市中的客店里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有时直接走向平原旷野,(如果)没有什么值得留意的,就在马鞍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走向街市中的客店里打开书仔细地查看。\n12、欧阳询观古碑欧阳询曾经在赶路的途中看见一块古碑,(古碑)是西晋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欧阳询停下马观赏石碑,看了很久才离开。走离石碑几百步后又返了回来,下马站在碑前(欣赏、揣摩),等到身体疲倦了,于是铺开皮衣坐下来欣赏,就这样守在碑前三天才离开。\n13、文徵明习字文徵明临摩《千字文》,每天把书写十本当作标准,于是书法水平迅速得以进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不曾马虎随便,有时答复他人的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一定三番五次重写而不厌其烦,因此他的书法艺术越到老年越发精致高妙。\n14、王冕僧寺夜读王冕,是浙江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把放牛的事都忘了。……王冕的父亲大怒,鞭打了他一顿。不久,王冕依旧是老样子。他的母亲说:“这孩子痴迷于读书到了这样的地步,何不听凭他做想要做的呢?”于是王冕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n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表情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会稽郡的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迹后觉得他与众不同,收他作学生,(最终王冕)成了博学的儒生。\n15、孙权喻吕蒙读书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儒家经典成为知识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该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您说事务繁忙,哪里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认为大有益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吕蒙一起议论军政,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改变看法、另眼相待,兄长为什么这么晚才发现(我的变化)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才告别离开。\n16、陆游筑书巢我的屋子里,有的书藏在木箱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杂乱地叠在床上,抬头低头之间向四周看看,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之类的(天气)变化,也不知道。有时候想要站起来,但零乱的书包围着我,好像堆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笑着对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鸟窝吗?”于是请客人走近看。客人起初不能进屋,(好不容易)进屋之后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屋子)确实像鸟窝。”\n17、董遇谈“三余”勤读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他,却对人家说:“一定要熟读才能有所领悟。”又说:“读得多了,书中的内涵也就自然显现了。”求教的人说:“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来读书。”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夜晚是白天多余的时间,阴雨的日子是一年四季多余的时间。”(这些时间里不用下地干活,都可以用来读书)\n18、智永与“退笔冢”智永和尚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题写匾额的人多得像热闹的市场,住所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用铁皮包裹门槛,人称“铁门槛”。后来把笔头埋了,称为“退笔冢”。\n19、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但光线照射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来引来邻居家的光线,把书照着光线来读。当地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境富裕有很多藏书,匡衡就给他做雇工辛苦劳作但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这样,匡衡说:“希望得到您的书,全部读一遍。”主人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n20、张溥与“七录斋”张溥小时候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抄完后,朗诵一遍,然后就烧掉;再抄,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才思敏捷。各方来索取(稿件)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当场挥笔,顷刻间马上完成,因为这个缘故,(他的)的名声在当时最响。\n21、晋平公炳烛而学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恐怕已经迟(晚)了。”师旷回答:“那么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的(道理)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只是)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像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点燃蜡烛的光亮。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感叹:“说得好啊!”\n22、高凤专心致志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里干活,在庭院里晒着麦子,让高凤防犯鸡(来啄食)。当时天上突然下起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竟然)没有察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子流走了。妻子回来后感到十分惊讶并问高凤,高凤才醒悟过来。\n23、叶廷圭与《海录》我年轻时喜欢学习,四十多年来不曾放下书卷,吃东西时拿着书来让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后没有不读的,读书时没有读完全篇就不会终止。我常常怨恨自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写,(而后)命名为《海录》。\n24、为人大须学问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以往)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闲读书。近来天下安定,我也身在殿堂之上,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让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做父、做子的道理,以及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事只有烦恼。’不是白说的话呀。回想年轻时做事的方式,很是觉得不对。”\n25、任末好学勤记任末十四岁时,学习方面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四处求学)不怕路途遥远艰险。任末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织茅草筑成小草屋,切削荆条做成笔,刻划树汁当作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天色昏暗的话就绑起麻蒿(点燃)来照亮自己。看书时有符合心意的,就写在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轮流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衣服。(任末读书有所选择),(如果)不是圣人(所讲)的话(就)不看。临终时告诫道:“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习的人即使活着,(也只能)称之为活死人,庸碌无能罢了。”\n26、王充市肆博览王充幼年丧父,乡里人都称赞他很孝敬母亲。后来来到京城,在太学里学习,(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扶风人班彪)拜扶风人班彪为师。王充阅读广泛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家境贫寒没有书(可读),(因而)经常去逛洛阳街市上的店铺,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记住,于是通晓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隐居在家从事教学。\n27、欧阳修“三上”作文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但(除了读书外)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对官府中的下属官员说:我平生只喜欢读书,坐着就读经史,躺着就读各类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小辞,大概未曾片刻放下书卷。谢希深也说,他同宋公垂一同在国史实录院任职,每次宋公垂去厕所,一定带着书前往,背诵声琅琅,远近都能听见,他的好学就像这样。我因而对谢希深说:我平生所写的文章,大多在“三上”,“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大概只有这些地方尤其能够来构思罢了。\n28、林逋论学问求学的人提问,不仅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师长(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一定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而且把既(能)向师长求教,又(能)跟朋友探讨、分辨,看作是求学的人最务实的做法。就因为学习是来学做人的道理,提问是来弄清学习中的疑难。既然作为一个人就不能不学习,既然学习了就不容许不提问。\n29、欧阳修诲学(诲:教诲)玉如果不加以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固有的特点、本性,即使不加以雕琢把它做成器物,却还是不影响(它的本性)是玉。人的本性,由于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因此)人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君子(的高尚品德)而转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对此难道)能够不思考吗?\n30、王安石伤方仲永(伤:为---悲伤)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种田。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放声哭泣要这些东西,父亲对他(的举动)感到惊异,从邻居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给诗题上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照顾族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读书人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都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当地人觉得他与众不同。\n(当地人)渐渐地把仲永的父亲当作宾客一样接待,有的人还把钱给仲永的父亲(请仲永题诗)。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做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去拜见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仲永,(当时)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让仲永作诗,(可他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吻合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才能)消失(成为)普通人(了)。”\n31、李存审出镞教子李存审出生在家境贫寒、地位低下的家庭,(他)常常告诫孩子们说:“你们的父亲年轻时(只)提着一把剑离开家乡,四十年间,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中间脱离必死无疑的险境而得以侥幸生存(的情况)不是一次,剖开皮肉取出的箭头总共有一百多个。”于是把(从身上)取出的箭头给孩子们(看),嘱咐他们收藏起来,说:“你们出生在富贵人家,应当知道你们的父亲起家是像这样的(艰难)啊。”\n32、贪污者不得归本家孝肃公包拯的家训中说:“后代子孙中做官的,如果犯了贪污罪被罢官,不能回归故里(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能葬在祖坟中。如果不听从我的志向、愿望,(就)不是我的子孙。”共有三十七个字。落款又说:“嘱告包珙把这些刻在石碑上,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来告诉、晓喻后代子孙。”(落款)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n33、陶母责子陶侃青年时做监察鱼梁的小官,曾经把一坛糟鱼送给母亲。陶侃的母亲将糟鱼封好后交还给送来的使者,回信责备陶侃说:“你担任官吏(本应该清正廉洁),(现在却)把公家的东西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n34、诸葛亮“诫子书”君子的行为(是这样的),(他们)用静思反省来提升自我的修养,用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的品德,(如果)不是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如果)不是安定清静就不能高瞻远瞩。学习必须身心宁静,才能的积累必须不断地学习,(如果)不学习就不能使自己的才学广博,(如果)不立下坚定远大的志向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过度的享乐与怠惰,就不能使人奋发向上,浮躁轻率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与岁月一同逝去,意志被时间消磨,于是成为枯枝与落叶,不能服务于社会。只能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追悔不已又怎么来得及!\n35、陆游家训才思敏捷、锋芒毕露的年轻人,最容易步入歧途。如果有这样的年轻人,做父兄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而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检点约束,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和浮躁轻薄的人交往相处,从此以后十年左右,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能(引起父兄)忧虑的事,恐怕不只是一个方面。我的这些话,是对年轻人有益的话,都应当慎重地对待它,不要留下后悔和遗憾。\n36、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他家的住屋靠近公墓,于是小孟子常常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孟母说:“这不是我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于是迁居到市场旁。小孟子又模仿商人边喊边卖,孟母说:“这又不是我用来安顿儿子的地方。”再次迁居到学校边。小孟子于是模仿人们祭祀跪拜,揖让进退,孟母说:“这地方能够用来安顿我的儿子了呀。”于是居住在那里。\n37、曾子杀猪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在母亲身后哭。孩子的母亲说:“你回去,等会儿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到集市后回家,(看见)曾子(正)要抓猪来杀。妻子阻止他说:“只不过是对孩子说的戏言罢了。”曾子说:“不能与小孩子开玩笑。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从父母这学习,听从父母亲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用来让教育有成效的好办法啊。”于是煮猪肉(给孩子吃)。\n38、子路受教子路拜见孔子。孔子问子路:“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只是凭你的才能,再加上学习和求问,怎么会有人比得上(你)呢?”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加工自然就很挺直,削尖后使用它,能够穿透犀牛的厚皮,这样说起来,有什么需要学习的呢?”孔子说:“给箭的末端做一番加工并安上羽毛,装上金属箭头并磨得锋利,射入目标不是更深吗?”子路拜了两拜说:“受益良多啊。”\n39、孔子因材施教(因:根据)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鼓励的话)就干起来吗?”孔子说:“(你)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了就干起来呢?”冉有问(孔子):“听到了(鼓励的话)就干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干起来。”公西华问孔子:“子路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了就干起来吗’,您说‘听到了就干起来’。我公西华迷惑糊涂了,冒昧地问问您。”孔子说:“冉有做事缩手缩脚,因此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过人(性格暴躁),所以我让他慎重。”“故进之、故退之”,进退直译作为使动\n40、墨子怒耕柱子墨子怒斥(责)(他的弟子)耕柱子。(耕柱子)说:“(难道)我没有比别人好的地方吗?”墨子说:“我要上太行山,驾驭千里马和牛,你要驱赶千里马还是牛?”耕柱子回答:“我要驱赶千里马。”墨子问:“什么原因(让你)驱赶千里马呢?”耕柱子说:“千里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认为你是值得鞭策的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如果是木头,功夫再深,也只能磨成牙签啊!\n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收受了他人贿赂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果真能对国家有益(有益于国家),我(就)和他共同占有官府仓库里的财物,为什么(他)贪婪到了如此地步呢?”(可)还是怜惜他有功劳,没有惩罚他,只是在大殿中(当众)赏赐了他几十匹丝绢。大理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违法收受财物,所犯的罪不能赦免,为什么还赐给他丝绢?”唐太宗说:“他(如果还)有人性,(那么)得到丝绢的耻辱,远比受到惩罚严重、厉害。如果他不知羞愧,(那么只是)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n42、陈万年教子谄谀曾经有一次陈万年病了,叫来儿子陈咸,在床前教导训诫他,说到夜深时,陈咸打起了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杖打儿子,说:“你父亲我苦口婆心教你,你却睡了,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磕头道歉说:“全部明白了您所说的话,主要是教我奉承拍马呀。”于是乎陈万年哑口无言、不再讲话。\n43、钱大昕观弈我在朋友家看人下棋,有位客人屡次失败,(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想要他改变投子的部位,认为(他)不如自己。(过了)片刻,客人请求和我下一盘,我很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子,客人已经取得了有利局势;棋局快到中盘时,我思考得更加痛苦,而客人的智慧还绰绰有余。棋局结束计算(双方)的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因羞愧而脸红得厉害,说不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罢了。\n44、王荆公旁听文史荆国公王安石王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头上用一块绢遮裹着,拄着手杖行走,独自游览山寺,遇见几个游客正在高谈阔论文史、议论纷纷。王安石坐在他们旁边,没有人注意他。有一个客人慢吞吞地问他:“你也懂文史?”王安石含糊其词罢了,那人再问他姓什么,安石拱拱手回答:“我名安石,姓王。”大家惶恐不安、羞愧万分地低着头离开了。\n45、大树将军冯异冯异为人处事谦逊退让、(从不)夸耀(自己),出行时与其他将军相遇,总是拉开马车让路。(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志,在各部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休息扎营,将军们坐在一起评论功劳(大小)时,冯异常常独自避退到树下,军中称呼他“大树将军”。等到攻破邯郸,就(要)重新安排各个将领的任务,(军士们也要)重新分配(继而)各有自己的归属,军士们都说希望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而赞扬他。\n46、颜回不迁怒不贰过颜回二十九岁时,头发就已全白,很早离开了人世。孔子哭得极为哀痛,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哪一个算得最喜欢学习?”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好学,(他)(从)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年纪轻轻就去世了,现在就没有(颜回那样好学的学生了)。\n47、曾参不受鲁君邑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耕田,鲁国国君派人前往(曾子处)送给(他)一大片土地,(使者)说:“请用这块土地(上的收入来)修饰(您的)衣服。”曾子不接受。(使者)返回,(之后使者)又回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不是先生向别人求取来的,是别人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受赠者害怕馈赠者,施予者轻视接受者。’纵使(就算)鲁君对我有所赏赐,(而)不傲视我,我(怎么)能不畏惧他呢?”(曾子)最终没有接受(土地)。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赞叹:“曾参的话,足够用来保全他的节操。”\n48、贤妻桓少君渤海郡鲍宣的妻子是桓家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向桓少君的父亲求学。少君的父亲觉得鲍宣能过艰苦的生活(这一点)与众不同,所以把女儿嫁给他,给少君的嫁妆资财十分丰厚。鲍宣不高兴,对妻子说:“你生长在富贵人家,经常打扮得很漂亮,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聘娶(你)。”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克勤克俭,所以让我嫁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必将)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果真)能像(说的)这样,这是我的心愿啊。”妻子桓少君于是全部退还童仆、车辆及服饰等嫁妆,改穿(平民的)短布衣裳,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拜见婆婆的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去打水。(桓少君)按为妇之道去做人做事,乡里人都称赞她(贤惠)。\n49、魏徵论自制唐太宗问魏徵:“(我)观察近代、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夺得天下又自己失去了天下的,我常常心怀忧虑恐惧之心的原因,或者(是)担心抚慰养育百姓没有好的办法,或者(是)害怕(自己)心生骄奢淫逸之情,或喜或怒超过限度。然而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了限度),您可以给我说说这种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n魏徵回答说:“嗜好欲望喜欢愤怒的情绪,圣贤和愚者是一样的。(只是)圣贤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愚者放纵它,大多到了失去限度(的地步)。……希望陛下常常能克制自己,来确保能够保持到底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代(就)永远依赖(您了)。”\n50、吕蒙正不记人过宰相吕蒙正不喜欢记挂别人的过错。开始担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名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家伙也(能)参与朝政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了过去。他的同行很愤怒,让人追问那名官员的官位和姓名,吕蒙正急忙阻止同行。上朝完毕(后),他的同行还是愤愤不平,后悔没有彻底追问。吕蒙正说:“如果一旦知道了那人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记。不如姑且不知道,不追问,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度量。\n51、石勒不计前嫌后赵王石勒(把)(家乡)武乡德高望重的老人及故友全部召集起来前往后赵国都襄国,和他们坐在一起欢聚饮酒。当初,石勒地位低下身份卑贱时,和李阳比邻而居,(两人)屡次(为)争夺沤麻池而互相殴打,因此唯独李阳不敢前来。石勒说:“李阳是名壮士,争沤麻池一事,是我身为平民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正广纳人才,难道(会)记恨一个老百姓吗?”(于是)立刻(急忙)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石勒)拉着李阳的手臂说:“我从前吃够了你的拳头,你也饱尝了我的痛打,(一切都过去了)。”于是任命李阳为参军都尉。\n52、韩信袴下受辱淮阴城屠宰场里有个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虽然身材高大,喜欢佩刀带剑,只不过掩饰你内心的胆怯罢了。”(年轻人)当众侮辱韩信说:“(如果)你能不怕死,(就)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裤裆里钻过去。”在这种情况下韩信仔细地看他,(然后)俯下身子从他裤裆里匍匐着钻了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小怯懦的。\n53、世评华歆王朗华歆、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感到为难了。王朗说:“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行呢?”之后敌兵追到,王朗想要抛弃搭船的人。华歆说:“当初(我)犹疑不决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个啊。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难道能因为(情况)危急而抛弃他吗?”于是像起初一样带着他,救了他。当时的人凭着此事评定华歆、王朗二人的优劣。\n54、周处改过自新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恶武断,被乡里人视为祸害,此外,义兴水中有蛟龙,山上有猛虎,都残暴地祸害着义兴百姓。义兴人称(蛟、虎、周处)为“三横”,而周处(造成的危害)尤其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与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横”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上山)击毙了猛虎,又跳入水中击杀蛟龙。蛟龙有时沉入水中有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漂出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三天三夜——乡里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更加互相庆贺——最终(周处)杀死蛟龙从岸边爬起。\n(当他)听到乡里人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被乡里人视为祸害,(就)有了改悔的意愿(愿望)。于是前往吴郡寻找陆机、陆云……(周处)详细地把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修身改过,可是年岁已长、浪费了年华,(担心)终究无所成就。陆云说:“古人看重‘即使早晨听到了有益的做人道理,晚上就死也满足了’(的道理),更何况您的前途还可以(有希望),况且人(应该)担忧志向不能确立,为什么(要)担忧美好的名声不能(彰显)呢?”周处于是努力改过,最终成为(著名的)忠臣。\n55、齐宣王好谀(齐)宣王喜欢射箭,喜欢别人赞美自己能够使用强弓。宣王实际上使用的弓(拉开所需的力气)不超过三百来斤。(宣王)把(他的弓)给随从们看,随从们都拉起弓来,尝试一番(煞有介事状),(都)拉到一半就停下了。(随从们)都说:“(拉开这弓所需的力气)不少于一千多斤。不是大王谁能使用这样的强弓?”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既然)这样,那么宣王使用的弓(所需的力气)不超过三百来斤,但是宣王一辈子自认为自己使用的是需要一千多斤力气才能拉开的强弓。三百来斤是实际情况,一千多斤(只)是名义上(说说而已)。宣王喜欢他的“名”而丢失了他的“实”。\n56、陈实晓喻(劝导)梁上君子陈实在家乡(时),居心公平,正直地对待事物,家乡(百姓)之间出现争执官司(时),总是请求(陈实)判断裁决,(陈实)明白详细地说明是非,(争讼者)回去后没有埋怨的。甚至(有人)竟感叹地说:“宁可被刑罚处置,(也)不(愿)被陈实批评指责。”当时年成不好、百姓贫困,有小偷趁着夜色进入陈实家里,躲在房梁上。\n陈实暗中发现了,于是起身整理拂拭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严肃地训诫子孙说:“人不能不勉励自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恶劣的,(坏)习惯(往往是)因为(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养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吃一惊,从房梁跳到地上,叩头认罪。陈实慢慢地劝导他说:“看你的长相,不像坏人,(你)应该深深地克制约束自己、返回正道。然而(你)干这种事总还是由于贫困造成的。”(最终陈实)让(家人)送给小偷两匹绢。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案件)。\n57、萧何追韩信韩信多次和萧何谈论、探讨,萧何认为韩信是奇才。(汉王刘邦的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逃跑的将领(已多达)几十人。韩信估计萧何等人已在刘邦面前多次说起并推荐自己,(可是)刘邦(一直)不重用自己,于是乎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韩信逃跑的事)报告(汉王),(就)亲自去追赶韩信。有人对刘邦说:“丞相萧何逃跑了。”刘邦勃然大怒,如同失去了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刘邦,刘邦又生气又高兴,骂萧何道:“(连)你(也)逃跑(了),为什么?”萧何回答:“我不敢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了。”\n刘邦问:“你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刘邦又骂:“逃跑的将领用十来计算,您(都)没有追,追韩信,(这是)欺骗(我)啊。”萧何说:“(一般的)将领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少有的人才),(是)一国中杰出的人才,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大王您如果(只)想一直在汉中称王,(那就)没有韩信的用处(了);如果想要夺取天下,除了韩信再没有可以与之商议大事的人了。只不过(看)您如何决策罢了。”\n58、汉高祖论“三杰”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安排(下)酒席。刘邦说:“各位列侯、将军,不要隐瞒我,都说说真实情况。我占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又)是什么?”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您)(为人)骄傲自大又(喜欢)侮辱手下,项羽(为人)仁义而且尊敬(部属)。然而您让(派)人攻打城池,迫降、攻占(的地方),就把(这些地方)(赏赐)给有功者,(这)是与天下共享利益;项羽嫉妒贤才、能者,嫉妒有功者,怀疑贤才,打了胜仗却不给人记功,得到土地却不给人利益,这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啊。”\n刘邦说:“您(只)知道其中一个方面,(却)不知道另一个方面。在后方营帐内策划,在千里之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使国家安定,安抚百姓,供应军队粮饷物资,不让运输粮食的道路断绝,我不如萧何;联合百万大军,作战一定胜利,攻打(城池)一定获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而)我能任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位范增却不能任用,这是(他)被我捉拿的原因啊。”\n59、东吴四英杰孙策、孙权建立的东吴占有江东(江南)地区,跟中原地区(的曹操)对抗,根本原因在于孙策、孙权的雄才大略,这样(说来)当时(东吴的)英雄豪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四人,真可称得上国家的心腹与梁柱,对国家来说是有关存亡的重臣。自古将帅们没有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并认为自己是贤才的,嫉妒超过自己的人,这几位贤才却不是这样。(当初)孙权(刚刚)执掌政权(时),鲁肃想要向北回到(江北),周瑜阻止他(这么做),而向孙权推荐鲁肃:“鲁肃的才能适宜辅佐时局,应当广泛物色和他类似的人,来成就功业。”\n后来周瑜临终前给孙权(留下)书信(推荐鲁肃):“鲁肃忠诚英烈,处理事情不随随便便,如果用他代替我,我死了(我的精神)也不会磨灭啊!”鲁肃于是代替周瑜掌管军队。吕蒙担任寻阳令,鲁肃见他(后)说:“您现在的才干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于是(鲁肃)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他结交为朋友后辞别(离开)。(后来)吕蒙就代替鲁肃(执掌军权)。吕蒙在陆口,称病回(京)(建康),孙权问(他):“谁能代替你呢?”\n吕蒙说:“陆逊考虑问题深刻有远见,才能能够承担重任,看他规划考虑问题(十分周密),终究能委以重任,没有再超过他的了。”于是陆逊代替了吕蒙。这四人相继(执掌军权),在东吴西部边陲三四十年,成为威名远扬的名将,曹操、刘备、关羽都(曾)被他们挫败(打败)。虽然(四人)轮流互相推荐,但孙权放心地听从他们(的意见),东吴成为东吴的原因(鼎足之一),不是偶然的啊。\n60、治本在得人苻坚召见高泰,很喜欢他,(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根本与关键。(高泰)回答说:“治国的根本在于得到人才,得到人才(的根本)在于慎重推荐,慎重推荐(的根本)在于核实人选的真实情况,没有官府得到人才可是国家治理得不好的情况。”苻坚说:“(你的话)可以称得上言辞简略而道理丰富啊。”\n61、齐桓公登门访士齐桓公(去)拜见(拜访)小臣稷,一天之内去了三次(却)未能相见。跟随的人说:“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国君(拜访)平民身份的读书人,一天登门三次却不能见面,也该到此为止了。”桓公说:“不(是)这样的,傲视爵位官禄的读书人本来(就)轻视他的国君;(而)藐视霸王(之业)的国君也(会)轻视他(国中)的读书人。纵然(即使、就算)稷先生傲视爵位官禄,我(又)怎么敢藐视霸王(之业)呢?”(桓公)登门五次后(终于)得以相见。天下人听说(此事后),都说:“桓公尚且放下架子对待平民身份的读书人,何况(我们这些一般的)国君呢?”于是一同(前往)朝拜(齐桓公),(天下国君)没有不到的。\n62、陆贽论人才人的才能与品行,自古以来少有全面的,如果有长处,(相应的)必定有短处。如果(做到)取长补短,那么天下没有不被任用的人;(如果)苛求短处舍弃长处,那么天下没有不被抛弃的人。加上情感有爱恨(的区别),志趣有不同(之处),如果圣明如伊尹、周文王,贤德像墨翟、杨朱,从众人的议论去要求他们,谁免得了(被众人)嫌比或讥讽呢?从前子贡问孔子:“乡里人都赞扬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乡里人都厌恶他,(这人)怎么样?”孔子(又)回答:“还不能(肯定)。不如乡人中的好人赞扬他,乡人中的恶人讨厌他。”就因为君子和小人的心意必定相反,在于小人厌恶君子也如同君子厌恶小人。要考察真实情况,在于认真(仔细)听取,听从君子那么小人之道就废止,听从小人那么君子之道就消失。\n63、物各有短长甘戊出使到齐国,(要)渡过一条大河。船夫说:“河水隔开了(您和彼岸)啊,您连自己过河都没办法,还能给国君讲出些什么好办法呢?”甘戊说:“不(是)这样的,你不明白呀!事物各有其长处和短处:谨慎老实、(为人)敦厚,能够侍奉国君,(却)不能在用兵上派用处;骐骥騄駬(这样的千里马),足迹踏到千里之外(可日行千里),放在房屋里让它捕鼠,还(竟)不如小野猫;‘干将’作为利剑,闻名(于)天下,工匠用它劈削木头,(还)(竟)不如斧头。现在手摇船桨随波上下,进退自如,我不如您;游说拥有千辆、万辆兵车的国君,您也(就)不如我甘戊了。”\n64、汉武帝下诏求贤(汉武帝)颁发的命令、文告说:“大概有不同寻常的功业,一定要不同寻常的人。所以,有的马桀骜不驯、狂奔乱踢却(能)达到千里之远,有的士子受到(背负)世俗非议的牵累却建立了功名。翻车的马,放荡无拘束的士人,只在于如何驾驭、使用它(他)们罢了。武帝的文告(中)命令(各)州郡考察并推荐才能优异的、能担任将相的、以及(可以)出使极远异国的(当地)官民。”\n65、宋仁宗重用王安石宋仁宗想要起用王安石,唐介说:“王安石难以(担当)重任。”仁宗说:“(王安石)在文学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重用吗?在经学儒术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重用吗?在处理官府中的公事方面有所不足而不能重用吗?”唐介说:“王安石好学但拘泥于古人的做法,所以言谈迂腐,如果让他处理政务,一定有许多变革。”……仁宗不认为唐介的话是对的,最终任命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仁宗)对他说:“别人都不能了解您,认为您只知道经学、儒术,不懂世上事务。”王安石回答:“经学儒术正(是)用来处理世上事务的。”仁宗说:“(既然)这样,那么您的举措把什么当作当务之急?”王安石回答:“改变风俗,确立(新的)法令制度,正(是)当今急需要做的啊。”仁宗深切地采纳了(他的意见)。\n66、唐太宗论举贤唐太宗让(命令)封德彝推荐有才能的人,(封德彝)很久(也)没有推荐一人。太宗责问他,(封德彝)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尽力(地去做),只是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杰出的人才罢了!”唐太宗说:“君子用人好像使用器物,取其长处、优点(而已),古代(那些)把国家治理好的(国君),难道(是)向其他朝代借用人才的吗?只怕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能贬低(当今的)一代人呢!”\n67、何充直言不讳(讳:避忌)王含在庐江郡做郡守,贪污腐化,名声极坏。王敦袒护他的兄长,故意在众人在座时声称:“我哥哥在庐江郡一定(做得)很好,庐江人都称赞他。”这时候何充担任王敦的主簿,(当时也)在座,表情严肃地说:“我何充就是庐江人,(我)所听到的跟你所说的不一样。”王敦沉默不语。旁边的人(都)替何充担心,(而)何充平和坦然,神色自如,和平常一样。\n68、吕僧珍不仗势吕僧珍在南兖州任刺史时,平和地对待下属,不偏袒(偏爱)亲人、朋友。(他的)堂侄起先把贩葱当作职业,吕僧珍回故乡做官后,就放弃贩葱本业想在州府里求得一官半职。吕僧珍说:“我肩负国家的大恩,没有什么(可)用来报效(朝廷)的。你们本来有固定的(符合身份的)职业,怎么能非分地要求占有(不该得到的官位呢),只该快点返回卖葱的店铺啊。”\n吕僧珍家在市北,前面建有督邮的官署,乡人都劝他搬迁官署来扩建(增加)自己的住宅。吕僧珍恼怒地说:“督邮(官署)是官府的建筑,建造以来就一直在这儿,怎么能迁走它(来)扩建我的私宅呢?”姐姐嫁给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临道路,与各种店铺混杂在一起;吕僧珍常常(带着)侍从仪仗到她家,(而)不把这种做法看作可耻的事。\n69、刘庭式娶盲女齐地人刘庭式(还)没考中科举时,(他的父母为他)商量迎娶他们同乡的女儿,(两家)已经订婚但还未送(给女方)聘礼。刘庭式中举(后),那女孩因为(患)病,双目都失明了。女方家亲自耕种(来维持生计),穷得厉害,不敢再提(婚事)。有人劝(刘庭式)聘娶女方家的小女儿,刘庭式笑着说:“我的内心已经接受这门婚事了。虽然(未婚妻)双目失明,难道(能)违背我当初的心愿吗。”最终(刘庭式)娶了盲女,(并)和她一起白头到老。\n70、范式言而有信范式字巨卿,年轻时(离开家乡来到京城),在太学求学,是求学的学子,与汝南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请假回家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后该回来了,(我)要探望拜访您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一起约定了(相见的)日期。后来约定的日子将到时,张劭详细地把(两人当日立约的)情况告诉(禀告)母亲,请(母亲)准备酒食来等候范式(款待他)。母亲说:“分别(已经)两年,(又是)千里之外结下的誓言,你为什么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呢?”(张劭)回答:范式是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是)这样,该替你酿酒了。”到了约定的那天,范式果然来了,(两人)登上大厅一起饮酒,竭尽欢乐后(范式)(才)告别(离开)。\n71、王坦直言惊益王益王是宋太宗的第五个儿子(名叫)赵元杰。(益王)曾经建造了(一座)假山,召集属下安排酒席,(席间)大家都(极力)褒扬赞美,王坦独自低着头。益王强迫(迫使)(他)让(他)看假山,王坦说:“只看见血山,哪里能(看见)假山!”益王惊愕地问原因,王坦说:“我在乡间时,看见州县(官吏)督促税收,上下一起逼迫(百姓),父子兄弟受鞭打、挨竹板,痛苦不堪,血流满身。这假山都是百姓的租税筑成,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当时宋太宗也在建造假山(但)尚未完成,听到王坦的话后急忙(命人)毁除(未完工的假山)。\n72、饿死不吃“嗟来之食”齐国出现了大灾荒,黔敖在道路旁摆了个食摊,来等待饥饿的路人然后给他们食物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着脸,拖着鞋,昏昏沉沉地走来。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来吃!”(那人)便瞪起眼睛看着黔敖,说:“我只是不(愿)吃“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而落到这地步呀。”(黔敖)追上前去而后(向他)道歉。(那人)终究(因为)不吃“嗟来之食”,结果饿死了。\n73、“殿上虎”刘安世刘安世仪容(端庄),身材魁伟、壮硕,声如洪钟。起初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尚未受命,回家禀告母亲说:“朝廷不因为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谏议大夫一职。如果身处这一职位,必须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用自己的生命承担起责任,如果(对皇上)有所触犯违背,灾难、贬谪立刻到来。当今皇上正用孝道治理天下,如果用母亲年老作借口来托辞,应当可以避免(就任此职)。”母亲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谏议大夫是(对)天子直言规劝的(重)臣。你父亲一生想担任这职务却没(能)得到,(而)你有幸在此职位,(你)应当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的恩情。\n纵然获得罪名被流放,不论多远,我一定追随你(去你)所前往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刘安世)接受了任命。在职一连多年,神情严肃地立(于)朝堂,主持公道。他当面指责别人的过错,在朝廷上争辩,有时皇帝勃然大怒,(他)就握着手板(笏)退后站立,等(皇帝)的怒气渐渐消解,再上前直言批评。旁边侍立的人远远地观看,缩着头颈吓出冷汗,看着他说:“这人是‘殿上虎’”,一时间没有不敬畏、害怕(他)的。\n74、娄师德与狄仁杰梁公狄仁杰与娄师德一同担任相国。狄仁杰排斥娄师德不是一(两)天了。武则天问狄仁杰:“我重用您,您知道由于什么原因吗?”(狄仁杰)回答:“我因为文章(出色)、品行端正(而)被录用,不是庸碌无能依赖他人而成事。”武则天(沉默)许久,说:“(当初)我并不了解您,您受到重用,实在(是)(由于)娄师德的(多次)力荐。”于是(武则天)命令随从拿来箱子,翻出十来篇推荐狄仁杰的奏折,把这些奏折交给狄仁杰。狄仁杰看了(以后),紧张害怕得(连忙)自我责备,(但)武则天(并)没有指责他。(狄仁杰)走到朝堂外,说:“我没有料想到被娄公包容,但娄公未曾有(过)自夸的神色。”\n75、司马迁赞李广《论语》说:“管理者自身品行端正,不必颁布命令,(被管理者)就会行动起来;管理者自身品行不端正,即使发布(了)命令,(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这话)说的大概就是李将军(这类人)吧。我看李将军忠厚老实得像个乡下人,口才(不好)做不到能说会道。到他死的时候,天下熟识他与不熟识他的人,都为(替)(他)竭尽哀悼。他那忠诚朴实的内心确实被士大夫们信赖。谚语说:“桃李都不会自夸,可人家自然会来观赏采摘,结果在桃李树下走出一条路来。”此话虽然(讲)寻常小事,(却)能用(它)来使人了解大道理。\n76、何岳两次还金秀才何岳,号畏斋。曾经在夜里赶路时捡到二百多两银子,不敢对家人讲起这事,担心(家人)劝(自己)让(自己)留下银子。第二天早晨(他)带着银子回到拾银处,看见一人寻找到(这地方),(何岳)问那人银子的数目和封存的标记,(结果)都符合,于是把(银子)还给失主。那人要分一些银子(给何岳)作为答谢,何岳说:“(我)拾到银子但别人不知道,(银子)都是我的财物了啊,(但)我为什么要贪图这几两银子呢?”那人非常感激地离开了。(何岳)又曾经在做官的人家教书,官员有事去往京城,在何岳处寄存了一只箱子,箱中有几百两银子,(官员)说:“等日后来取回。”\n(该官员)离开几年(后),断绝了(消息)、杳无音信,(何岳)听说他的侄子因其他事情到南方来,(可)不是来取箱子的。于是托人把(箱子)(给他)送去。何岳(只)是一名穷秀才,捡到银子然后还给(失主),短时期内还可以勉励(自己不起贪心);(但那官员)寄存银子在他家多年,(何岳)(却)一点也不动心,这(是)他超过一般人很远(的地方)啊!\n77、钱金玉舍生取义钱金玉担任(做官)松江府千总,性情刚毅果敢,崇尚廉洁的气节。道光壬寅年,鸦片(引发的)战祸兴起(爆发)(时),钱金玉正在休假回(乡)探亲,听到消息,立即整理行装动身出发。他的亲友阻止他说:“战事正紧急,祸福不可预知,您正在休假,上级又没有公文催促您前往,为什么这样急呢?”钱金玉不听。到了吴淞后,跟着(部队)守卫西炮台,和部下士兵同饮食、共起卧,用努力作战(的话)相互勉励。等到东炮台陷落(被攻陷),枪炮都落在西炮台。钱金玉奋勇指挥战斗,浴血(奋战)几小时,左臂中了三弹,却没有稍稍后退。他身旁的士兵哭着说您有老母亲在,不能死。(钱金玉)笑着拒绝:“哪里有享受国家俸禄却逃避国难的呢?希望(你)不要替我母亲担心。”不久,一弹飞来,射中(钱金玉的)左胸,于是(他)倒下了。临死的时候,还不停地大喊“卖国贼误国”。\n78、郑玄谦让无私郑玄想要为《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一次)外出(时)跟服子慎不期而遇,住(在)(同一家)客店。起先(两人)并不相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同别人说起自己为《春秋传》作注的愿望。郑玄听了很久,(发现服子慎的见解)大多和自己相同。郑玄走向车子,对(服子慎)说:“我很早就想给《春秋传》作注了,(目前)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大多与我(看法)相同,现在(我)应该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给您。”就有了服子慎作注的《春秋左氏传解谊》。\n79、李勣煮粥侍姊英国公李勣虽然身份尊贵是当朝宰相,他的姐姐生病(时),一定亲自(为姐姐)煮粥,锅燃起火苗常常烧到他的胡须。姐姐说:“(你的)仆人侍妾那么多,为什么让自己辛苦到这样的(地步)呢?”李勣说:“难道因为没有人吗!只是现在姐姐年纪大了,我也老了,即使想长久地替(给)姐姐煮粥,又(怎么)能做到呢?”\n80、海瑞遗物都御史海瑞海刚峰先生,死在官衙的屋子里,(海瑞)在南京做官的同乡,只有户部的苏民怀一人。苏民怀检查清点他做官的积蓄,竹笼中(只有)八两俸禄银子,两丈葛麻布,几件旧衣服罢了。像这样的都御史哪能多得!司寇王凤洲评价海瑞说:“不怕死,不爱钱,不结党(营私)。”这九个字写全了海瑞的一生,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又怎么)能胜过这(区区九字的)评价呢!\n81、腹(黄享tūn)大义灭亲墨家学派有一个很有成就的人(名叫)腹(黄享),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您的年纪大了,没有另外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您的儿子)了。先生在这件事上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墨家的法令说,‘杀人的处死,伤人的处以刑罚(处罚)。’这(是)用来禁止杀戮和伤害的。禁止杀戮和伤害,(是)天下(人人应该践行)的大义啊。大王您虽然给我儿子赐予(恩惠),命令官吏不杀(他),(但)我不能不执行墨家的法令。”(最终)没有答应秦惠王,于是杀了儿子。儿子(是)世人所偏爱的呀;隐忍(内心的)偏爱来施行大义,腹(黄享)可以称得上公正无私啊。\n82、闵仲叔辞侯霸太原(人)闵仲叔,世人(都)称赞(他是)有节操的人,即使(像当地)周党一样洁身自好的人,(也)自认为不如(他)。周党看见闵仲叔(只)吃豆类食品、喝凉水,(就)把生蒜送给(他),(闵仲叔)接受了却没有吃。建武年间,(闵仲叔)受司徒侯霸的征召(去上任)。到了(侯霸住处)之后,侯霸并没有谈到治国正事,仅仅慰劳(闵仲叔一路上)辛苦罢了。闵仲叔遗憾地说:“当初受到(您的)征召(时),(我)既高兴又担心;现在见到了您,高兴与担心都消失了。(如果您)认为我是不值得咨询(政事)(的人),(您就)不该征召(我)。征召了(我)却不问(政事),这是对人认识不清啊。”于是(闵仲叔)告辞出门,扔下一封抱怨信就离开了。\n83、杨震论“四知”杨震年轻时喜欢学习……大将军邓骘听说他的贤明,于是(下令)征召他,推荐(他为)秀才(才能优异的人),杨震四次升迁,从荆州刺史升任为东莱郡太守。当(他)前往东莱郡(赴任),途中经过昌邑县,(他)之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恰巧)担任昌邑县令,(王密)(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怀揣十斤银子来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您,您(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这事)。”\n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您(也)知道。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出去了。(杨震)本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孙常常吃蔬菜,步行出门,友人与长辈中有的想让(杨震)经营(置办)一些产业(留给子孙),杨震不肯(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种为人清白的风气留给他们,难道不丰厚吗?”\n84、祁黄羊去私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没有地方长官,谁适合担任南阳令?”祁黄羊回答:“解狐适合(担任这一职务)。”平公说:“解狐不是您的仇人吗?”(祁黄羊)说:“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平公说:“好!”于是起用解狐(做南阳令)。都城的人(都)说好。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祁黄羊:“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员,谁适合担任尉这一官职?”(祁黄羊)回答:“祁午适合。”平公说:“祁午不是您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您问(谁)适合,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平公说:“好。”于是又任用了祁午。都城的人(又一致)称好。孔子听到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话多好啊!推荐外面的人,不回避仇人,推荐自家的人,不避讳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称得上公正无私啊。”\n85、宋濂不隐真情宋濂曾经和客人饮酒,皇帝秘密派人监视。第二天,(皇帝)问宋濂前一日饮酒了吗?在座的客人是谁?吃了些什么?宋濂详细地按实情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是)这样,您没有欺骗我。”有时侯(皇帝)召见(宋濂)询问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列举那些好的回答,说:“好臣子(我)与之交好,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臣子,(我)不了解他们。”\n86、裴佶姑父外廉内贪裴佶曾经说:年轻时(他的)姑父担任朝廷高官,有好的声望。(有一次)裴佶到姑父家探望姑姑,正碰上姑父退朝回家,(姑父)深深地叹气道:“崔昭(是)什么东西,众人赞扬(他)?这必然(是)行贿得来的美誉。像这样怎么能不败坏朝政?”话没说完,守门的人报告寿州的(刺史)崔昭等候拜见。(裴佶的)姑父怒斥看门人,要鞭打他。(过了)很久,(才)束好衣带,勉强出来(见客)。\n过了一小会儿,(裴佶的姑父)令人上茶(催得)很紧,又命准备酒宴,又下令喂崔昭的马,招待崔昭的仆人吃饭。(崔昭走后)姑姑问姑父:“为什么先前那么傲慢而之后又那么恭敬!”等到(裴佶的姑父)进了门,脸上显出得意的神色,给裴佶行了个礼,说:“(你)暂且(到)书房休息。”裴佶尚未走下台阶,(他的姑父)从怀中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的)是崔昭馈赠一千匹官绸。\n87、李林甫口蜜腹剑李林甫担任宰相,凡是才能、声望、功名、业绩超过自己的以及被皇上所看重的,权势地位威胁自己的(朝中大臣),一定想尽办法去除他们;尤其忌恨有文学才能的士人。有时表面上与他们交好,用甜言蜜语交谈,却(在)暗地里陷害他们。(故而)世人(都)称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n88、秦桧专横跋扈丞相秦桧晚年(时)权势尤其厉害。时常有几名士卒,穿着黑色的衣服,拿着棍棒,站(在)秦府门外,过路人稍稍(朝门内)看几眼、有所言笑,(士卒)都严加呵斥阻止。(秦桧)曾经生病告假一两天,另一个执政大臣独自在朝堂应答宋高宗,就不敢说其它什么,只竭力称赞秦桧的功勋业绩罢了。第二天(秦桧)上朝,忽然问执政大臣:“听说(你)昨天回答皇上的问题时间很久?”执政大臣惊恐地说:“我只是赞颂您的功德当代绝无仅有,说完就退了下来,实在没讲别的。”秦桧笑着说:“太感谢了!”原来(秦桧)已经唆使言事官呈上奏章,执政大臣刚回家,内阁弹劾(他)的奏章副本已送到他家了。秦桧的狠毒到了这样的地步。\n89、治国必先富民大凡治理国家的道理,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百姓富裕了就容易治理。凭什么了解治国之道(是)这样的呢?百姓富裕了就安心乡土而看重家园,安心乡土看重家园就不怠慢国君、畏惧罪名刑罚,不怠慢国君畏惧罪名刑罚就容易治理了啊。百姓贫困就不安心乡土看轻家园,不安心乡土看轻家园就敢于冒犯国君违犯法令,冒犯国君违犯法令就难以治理了啊。所以安定的国家往往富裕,混乱的国家往往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国君,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起来),百姓富裕了之后(再)治理他们。\n90、治国犹栽树唐太宗对左右亲近的大臣说:“从前(隋炀帝)刚刚平定京城(时),宫中的美女和珍奇玩物,没有一个院子不是满满的。(可)隋炀帝的心意还不满足,(对百姓)搜刮不停,再加上四处征伐,用尽全部兵力,任意发动战争,百姓不能忍受(这痛苦),于是导致灭亡,这都是我亲眼看见的。所以(我)整天(从早到晚)勤恳不怠,只想(自己)不贪美女珍宝,不东征西讨,让天下平安无事。于是(我)能(做到)不兴徭役,(于是天下)庄稼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根基不动摇,那么枝叶就茂盛。国君能(做到)“清静”,百姓怎么能不安居乐业呢?”\n91、陆贽论审察群情唐德宗向陆贽询问当前迫切的事务。陆贽认为从前导致动乱,(是)由于国君和臣民之间的想法不能沟通,奉劝皇帝接触臣下听从规劝,于是呈上奏章,其间内容大致说:“我认为当前迫切的事务,在于仔细地考察民意。如果(是)民意非常渴求的,陛下先施行它;(如果是民意)极其厌恶的,陛下先去除它。(陛下的)好恶与天下相同可是天下人不归附的,从古到今,从未有过这种事。安定与动乱的根本,和人心关联,况且在变故(频发)、(人心)动摇、危机(重重)、疑虑(丛生)、人心向背的时候,人心归附那么(朝廷的权威)就树立(起来),人心背离(国之根基)就倾塌,陛下怎么能不仔细考察民意,使自己的好恶与百姓相同,让亿万民众归附,来使国家安定呢!这确实是当前急切的事务啊。”\n92、齐威王行赏罚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您在即墨(主持政务),批评指责的话每天传来。然而我派人视察即墨,(却看到)土地(得到)开垦,人民(生活)富裕,官府清静无事,(我齐国的)东部地区因为(您的治理)而安宁祥和。(您)这个人不奉承巴结我的近臣来求得援助啊。”(于是)封赏即墨大夫一万户的(食邑)。(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您掌管阿地,赞扬褒奖的话每天传来。\n(然而)我派人视察阿地,(却看到)土地没有(得到)开垦,人民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您不救;卫国攻取薛陵,您不知道。(您)这个人用丰厚的礼物奉承巴结我的近臣来获得赞誉啊。”这一天,(齐威王)烹杀(煮)了阿地大夫以及曾经称赞他的近臣。在这种情形下大臣们(无不)惊恐害怕,没有人敢掩饰欺骗,力求道尽国情民情。(于是)齐国治理得非常好,比天下(诸侯国)都要强大。\n93、治国不私故人濮州刺史庞相寿因犯贪污罪被罢官免职,(庞相寿)自己陈说曾在秦幕府(任职)。唐太宗怜悯他,想听从(他的恳求)让他回到濮州再任旧职。魏徴规劝说:“秦王身边宫内宫外的故人很多,(我)担心人人都倚仗恩宠私情,(这样一来)足以让善良的人害怕。”唐太宗欣然接纳了魏徵的意见,对庞相寿说:“我从前做秦王(时),是一府之王,现在居于君位,是整个国家的主人,不能唯独偏爱(偏袒)老朋友。魏徵等大臣所坚持的是对的,我怎么敢违背!”(唐太宗)赐(他)绢帛后打发他走,庞相寿流着泪离开了。\n94、孟子对滕文公滕文公问(孟子):“滕国是小国,夹在齐国、楚国中间。(我该)侍奉齐国呢?(还是)投靠楚国?”孟子回答:“这决策不是我所能办到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开凿这护城河,修筑这城墙,和百姓(一起)固守它,百姓拼死效力而不离开,这就可行了。”\n95、晏子论“社鼠”齐景公向晏婴询问:“治理国家担忧什么?”晏婴回答:“担忧那些土地庙里的老鼠。”齐景公问:“说的(是)什么(意思)?”(晏婴)回答:“土地庙,用木头构建,并涂上泥土,老鼠于是前往寄住在那里。点火熏就怕烧着木头,用水灌就怕毁坏涂在木头上的泥土。这些老鼠不能被杀的原因,是因为土地庙的缘故啊。国内也有社鼠,(那)就是国君身边的奸佞之徒。(这些奸佞之徒)在朝廷内对国君隐瞒善恶,在朝廷外向百姓卖弄权势。不杀他们,(他们)就为非作乱,杀他们,(他们又)受到国君袒护,(国君)像心腹般地对待他们,(所以)这些家伙也是国中的社鼠啊。”\n96、唐太宗“五事”治天下唐太宗到翠微殿,问侍立左右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虽然(能)平定中原,(却)不能使少数民族臣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代帝王,但成就功绩超过他们,我不明白其中的缘故,(请)诸位各自任意按实情谈一谈。”大臣们都说:“您的功德像天地万物般广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唐太宗说:“不是这样的。我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只是由于五件事罢了。自古以来的帝王大多嫉妒胜过自己的人,(而)我看见他人的长处,就像自己拥有一般。人的德行与才能,不能同时具备,我常常舍弃其不足,择取其长处优点。国君常常招揽贤才时(恨不得)就想拉到怀里,摒弃缺乏才德的人时就想推到沟壑中,我看见贤才(自然)敬重他,看见缺乏才德的人则(心存)怜悯,(这样)贤才和缺乏才德的人就能各得其所。\n国君大多厌恶正直之士,(或)暗中杀害(或)公开杀戮,没有哪个朝代不是这样的,我登上皇位以来,正直之士在朝堂上肩并肩地站着(人才济济),(我)未曾贬谪责罚过一人。自古以来都以中华为贵、以少数民族为贱,我唯独像一家人般地爱护他们(一视同仁、四海一家),所以各少数民族部落如同依赖父母般地依靠我。这五点,是我成就今日功勋的原因啊。”(唐太宗)回头对禇遂良说:“您曾经担任史官,像我(刚才)所说的,说出了事情的实情吗?”(禇遂良)回答:“陛下的高贵品行,无法全然记载,仅仅将这五点自我认可,大概还是谦虚谨慎的心态啊。”\n97、用心不倦贞观三年,唐太宗对司空裴寂说:“近来有(大臣)呈上奏章言事,条目(内容)很多。我(把奏章)全部粘(在)墙上,进出都要观看。(我)勤勉不懈、不知疲倦的原因,(是)想让大臣们的内心之意尽量表达出来。(我)常常一思考政事(就忘了时间),有时到了后半夜才上床休息。也希望你们用心(于)政事、不知疲倦,来符合我的心意。”\n98、魏徵论隋炀帝(六月)戊子这一天,唐太宗对侍立左右的大臣说:“我读《隋炀帝集》,(发现)文章的辞藻深奥渊博,(隋炀帝)也知道称赞尧舜而指斥桀纣,然而做起事来(是)多么背道而驰呀?”魏徵回答:“国君即使品格高尚、天资聪明,还是应当虚心对己来接受别人的(劝谏),所以有智慧的人贡献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竭尽他们的力量。隋炀帝倚仗他超人的才智,骄傲狂妄、固执己见,所以嘴里说着尧舜的话,而自己做着的(却是)桀纣的暴行,(隋炀帝)竟然不知道自己(知行背离),而到了灭亡(的境地)啊。”唐太宗说:“前人的教训离我们不远,(是)我们(君臣)的借鉴啊!”\n99、创业与守成唐太宗问侍立左右的大臣:“开创基业与保持已有的业绩,哪个(更)难?”房玄龄说:“创业时,与各路英雄一起起兵,用武力争斗然后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徵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谁不是在艰难困苦中得天下,(又)在安逸享乐中失天下,保守基业难啊!”唐太宗说:“房玄龄和我一起夺取天下,无数次脱离必死无疑的险境而得以侥幸存活,所以深知创业的艰难。魏徵与我共同使天下安定,常常担心在富贵中引发骄奢淫逸,在忘乎所以中产生祸乱变故,所以明了守成的艰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了;守成的艰难,正该与各位慎重对待。”\n100、子奇治县子奇十六岁时,齐国国君派(他)去治理阿县。不久(齐君)反悔了,派使者去追。追赶的人返回后说:“子奇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因为)同坐一辆车的都是老人。凭着长者的智慧,凭着年轻人决断政事,一定能治理(好)阿县啊!”子奇到了阿县,熔冶库中的兵器来锻造耕田的农具,打开粮仓来赈济(救济)贫苦穷困的百姓,阿县治理得非常好。魏国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府库中没有兵器,粮仓里没有粮食,于是起兵攻打阿县。阿县人父亲带着儿子,兄长领着弟弟,用私家的兵器作战,于是打败了魏国军队。\n101、管仲答绮乌封人管仲被捆绑着(押回齐国),从鲁国到齐国,在路上(管仲)饥渴(难耐),经过绮乌(地名)时向边防人员讨东西吃。绮乌的边防人员跪着(捧上食物)给管仲吃,(态度)十分恭敬。边防人员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如果您)恰好有幸到了齐国而未被处死并且被齐国重用,(您)要用什么报答我?”(管仲)说:“如果真能像您所说的那样(回国后被重用),我将任用贤才,使用能人,评定有功者,我用什么报答您呢?”边防人员十分怨恨管仲。\n102、商鞅立木建信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尚未公布(颁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金(二百两银子)。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搬。(商鞅)又(下令)说:“能搬走木头的,赏五十金。”有一人搬走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金,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终颁布法令。\n103、张释之执法汉文帝一行路过中渭桥,(突然)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来,皇帝坐车所驾的马受到惊吓。于是(汉文帝)派骑兵追捕(此人),把这件事交给廷尉衙门(处置)。张释之(负责)查究追问。那人说(他)从外县来,听说皇帝的车驾要经过,(就)躲藏(在)桥下。过了很久,认为皇帝一行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一出来就)看见皇帝的车驾,(于是)立刻跑开了。张释之审案完毕后向皇帝禀报判决情况,说,(只是)一人冲撞了皇帝的车驾,应当罚款。汉文帝生气地说:“此人直接惊吓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温顺驯顺,如果(换作)其它马,岂不弄坏我的车、弄伤我吗!可你却(仅仅)判决他(交纳)罚金!”\n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与天下(百姓)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条文的规定)(就是)这样,(您)却要更改(它)加重处罚,这法律(就)不被百姓信任了。况且正当那时(县人冲撞车驾时),陛下您让(手下)立刻杀了那人也就罢了。现在既然交给廷尉(处置),(而)廷尉是最好的执法官,应当公平执法,为天下大小官吏作示范。一旦有偏颇,那么天下(官吏)执行法律都(将)因此或轻或重,老百姓在哪里安放他们的手脚?(无所适从)希望陛下您明察此事!”过了很久,汉文帝说:“你判决的(是)正确的啊。”\n104、子产不毁乡校郑国百姓(喜欢)在乡里的学校聚会,来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然明对子产说:“毁了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间干完活回来,在这里聚会,来议论施政(措施)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施行;他们认为不好而厌恶的,我们就改正,这是我们的老师啊。为什么毁了乡校?我听说(用)忠言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用)摆威风来防止怨恨。(摆威风)难道不(能)立刻制止(众人的议论)?但是(这就)像堵住河水(一样危险)。(河水)大面积决口所造成的危害,伤人必定很多,我不能救了啊。不如让它留个小小的缺口,以便疏导,不如我听到(这些议论)后把它看作治病的良药。”\n105、何易于挽纤何易于,不清楚是什么地方人以及通过什么途径做官的。担任益昌县令。益昌县距离州府四十里,刺史崔朴曾经在春天带着宾客乘船路过益昌附近,要当地百姓挽纤(拉船)。何易于亲自(挽纤)拉船。崔朴惊讶地问情况,何易于说:“(眼下)正当春天,百姓既要耕种又要养蚕,惟独我没事可做,可以担负那劳役。”崔朴羞愧万分,和宾客们急忙离开了。\n\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