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断句教学案一、考纲解读江苏《考试说明》对加试部分文言文的要求是:对课外一段文言文材料的金部或部分断句,并回答有关问题。本考点3题1()分,断句4-6分,只用斜线(/)断开,不加标点。所选语段不长,有故事性或分析评论,可能涉及文史哲知识。二、真题引路[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后面题冃。(10分)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独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恤窜左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口鉢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节选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序》)(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邙114处)(4分)况上下数T•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恤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日鉢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以备遗忘耳。三、方法指津文言文断句和我们诵读现代文经典一样很注重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日Z功,所以我们除了平常多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课内外文言文来阅读外,还需掌握一些断旬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_)、明词性明名词、代词文言文中,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小的人名、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名、谥号等,找出其中的代词,如人称(自、吾、尔、汝、余、我、予、彼),谦称(寡人、臣、妾、朕、孤),敬称(君、公、卿、子、先牛、足下),再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釆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需耍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笫一次出现吋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赤壁Z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Z”“肃宣权亍就不再提姓To示例: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界华捉而掷去之乂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宇读如故歆废帖出看宇割席分坐曰了非吾友也。分析:上面语段屮,人名“管宁皿华歆”反复出现,应视为断句的重要标志。再根据动词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知道发牛了什么事。所以断句如F:管宁华歆共园屮锄菜/见地有片金/宁挥锄与瓦石不界/华捉而掷去之/乂尝同席读书/有乘軒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岀看/宁割席分坐曰/了非吾友也。(《世说新语•徳行》)(二)明动词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示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口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Z二小儿戏沙上自若分析:找出其中的动词“置、浣、沉、避、戏”,就能判断妇人、虎、二小儿分别做了什么事,就可以断开如下: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口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Z/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苏轼《书〈孟德传〉后》)(三)明虚词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1、句首的发语词和谦敬副词,“其、盖、凡、诸、唯、盍、夫、贝ij、夫、夫、若夫、窃、请、\n敬”等前面可断句。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句末语气词,“者、也、矣、欤、哉、耳1(、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5、常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既而、俄而"等一般前后都可断句。示例:(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抨蔽也?犹齿之有盾也?唇亡则齿寒?今II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帅?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五》)注:扌I:蔽屏障。分析:这一语段中,位于句首的虚词有“夫、犹、且";位于句末的虚词有“也、也、矣、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这一语段的断句就差不多都解决了。二、找句式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如:以残年Z力,曾不能毁山Z—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乂如: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在这个句子中“以……为”连用,表判断不能断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整句话翻译为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而。三、看对话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口、云、言”。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乂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屮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示例: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FI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分析:第一步划出人名,根据人物与动词关系确定主语,这一段屮,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就不难做出正确答案了。湖阳公主新影i?与共论朝財效观其意理h殊公威容徳器/群臣莫及佈曰力-且图之/后•弘被引恥帝令主处屏风后仙谓弘F1/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久情乎祕F1/伍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Z妻不下堂/帝顾谓主EW不谐矣又如:庞葱与太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Z矣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FT',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FT,就要特别注意了。此段断句如下: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4胃魏王㈠冷一人言市有虎/工信之乎ZELL杏U人言市有虎庄信Z乎庄曰傷人疑Z矣k人言市有虎生信Z乎庄曰/寡人信Z矣(《战国策》)四、据修辞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対偶、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乂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古文屮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為形式,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示例:《愚公移山》:“汝心Z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Z死有了存焉了又生孙孙又生\n了了又有了了又有孙了了孙孙无穷匮也。”分析:答案: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淒弱了。虽我之死,有了存焉;了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冇子,子又冇孙,子了孙孙,无穷匮也。又如:“上食埃土ZF饮黄泉”,“奉Z弥繁彳芟Z愈急”,这两句用了对偶的修辞。“故不积蹉步冼以至千里/不积小流况以成江海骐朝-•跃郊能十步/驚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布木不折/锲而不舍遂石可镂。”这一段句式整齐,四六句和对偶多。最后,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凭借语法知识和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点断后的句子是否讲得通,是否符合情理、符合逻辑。要想提高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学好课木中的经典文言课文,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培养语感;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加强运用。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和实践中形成。四、牛刀小试:一、基础过关题组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孟子FI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卜-带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川而芸人之III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视带之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答案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Z言也/不下帯而道存焉/君了Z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Z田/所求于人者垂而所以自任者轻。解析找出对■称性句子,即两组“……者•……也”;再看“曰”“也”“焉”等断句标志;其余略加翻译即可断开。【参考译文]孟子说:“言辞浅近而含义深远,是善言;操守简约而利益广博,是善道。君子的言论,浅近平常而包含大道;君子的操守,修养自身而忠及犬卜。很多人的毛病在于舍弃白己的耕地而去耕耘别人的耕地.要求别人的重而要求自己的轻。”2.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未加标点处断旬。叶廷哇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界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人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取材于《初潭集》)答案叶廷硅云:余幼嗜书/口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耒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问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名曰《海录》。解析先将此段通读几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对称句式和顶真修辞断开几处,余下再仔细翻译、推断。[参考译文]叶廷硅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成家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电香甜,疲倦的时候用它当枕头。士人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來的,借來没有不读的,读,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白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Z为观也深矣(取材于《口氏春秋•音初》)答案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具志/观其志而知其徳/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n矣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木内容的理解(断句)能力。先从对称的句了开始断,如“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徳”;再根据“……者……也”句末词断句,余句根据翻译不难断开。[参考译文]人凡音乐。是从人的内心产生出来的。心屮有所感受,就会在音乐中表现出来,音乐表现于外而化育于内。因此,听到某一地区的音乐就可以了解它的风俗,考察它的风俗就可以知道它的志趣,观察它的志趣就可以知道它的徳行。兴盛为衰亡、贤明与不肖、君子与小人都会在音乐中表现出來,不可隐藏。所以说:音乐作为一种观察的対象.它所反映的是相当深刻的了。1.在下面短文屮用斜线(/)断何。楚厉王有警为鼓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Z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取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篇》)答案楚厉王有警/为鼓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Z也/民皆罢/尿数J1/冇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Z解析木题考查对文木内容的理解(断旬)能力。先人致翻译整个文段,然麻根据“也”“曰”等标志性词语断开部分句子,再仔细翻译断开余下的句子。[参考译文]楚厉王和百姓约定,如果遇到敌悄,就击鼓为号。召集人家前来守城。(有一次,楚厉王)饮酒,酩酊大醉,误击了它。百姓非常惊慌,(楚厉王)派人制止大家,说:“我喝酒醉了,同身迫的侍从开玩笑击了鼓。”(急忙赶来的)老百姓便都散去了。过了几个月,(真的)有了紧急情况,再击鼓(报警)时,冇姓就都不來了。于是,(处厉王)重新发布命令明确信号,民众才相信了他。2.用斜线(/)给下而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M也善绻得道Z士也得道Z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答案何故礼之若此其羡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具徳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Z谓至公。(“/”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边读边译,然后根据旬末语气词“也”“焉”断开一部分句了,再根据常用于句首的词“故”“此”断开一部分。[参考译文]尧不用帝王的身份去会见善绻。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尧是天了,善绻是平民。尧为什么这样过分地礼遇他呢?因为善绻是得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占己的徳行智谋不如善绻,所以面朝北恭敬地向他请教。这就叫做无比公正。不是无比公正,谁又能礼遇贤者呢?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示造构乃无锚铢相负揭②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Z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Z楼即颓坏。(选自《世说新语・巧艺第二十一》)[注]②负揭:秤杆的下垂与翘起。答案陵云台楼观粘: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锚铢相负揭/台虽髙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Z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Z/楼即颓坏。解析木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能力。此题先翻译整个文段,则不难正确作答。[参考译文]陵云台楼台精巧,建造Z前先称过所有木材的轻重(使四而所用木材的重量相等),然后才筑台,因此四而重聚不爰分毫。楼台虽然高峻,常随风摇摆,可是始终不可能倒塌。魏明帝登上陵云台,害怕它情况危险,另外用大木头支撑它,楼台随即就倒塌了。4.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n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F1:“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H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FI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取材于《论语・子张篇第十九》)答案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日:“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Z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L1刀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刀乎/多见其不知量也。”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能力。先人致翻译本段,然后再根据“者”“也”“乎”“焉”等标志性词语断句,其余通过翻译断开。[参考译文]叔孙武叔诽谤仲尼。子贡说(这样做)是没有用的!仲尼是诽谤不了的。別人的贤徳好比丘陵,还可超越过去;仲尼的贤德好比太阳和月亮,是无法超越的。即使有人要自绝于F1月,时FI月乂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明他不ti量力而己。”1.用斜线(/)给下而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忠臣Z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Z上能听Z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答案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Z/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E/后从谏〃则圣。”(“/”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首先边读边译,然后根据句末语气词“也”“矣”“者”和“云”可先断开一部分,再根据对称句式断开“下能言之/上能听Z…”“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等句。【参考译文]忠臣侍奉君主,没有比进谏更重要的,臣了能进忠言,君主能采纳忠言,那么君主用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张就会发扬光大了。在事情发牛Z前进谏的是上等的进谏;对己有明显迹彖的爭进谏的是次等的进谏;对已经执行的事进谏的是下等的进谏。看到有违背止道的事却不进谏,就不是忠克的职分。刚开始川谦逊的言辞來进谏,(如果不被采纳)这时就要川激烈的言辞來进谏,坚持正义,不屈服;如果还不被采纳),最后就要冒死进谏,维护正义。以用来成就君王治理天下的美名,使国家和平安宁。《尚书》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肓,君主能够采纳好的谏言就会圣明。”2.在下面短文中用(/)断句。魯有恶者其父岀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F1商咄不若吾子矣且其子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答案鲁冇恶者/其父出而见商咄/反而告其邻口/商咄不若吾了矣/只其了至恶也/商咄至美也/彼以至美不如至恶/尤乎爱也/故知美之恶/知恶之美/然后能知美恶矣解析大致翻译后可以断开一部分,再根据“F1”和句末语气词“者”“也”“矣”断开一部分。[参考译文】鲁有丑男,其父外出见到商咄,回家后告诉他的邻居说:“商咄不如我儿子啊。”实际上他的儿子是最的。商咄是最美的。他认为最美的不如最11的,错在爱啊。所以,知道美中的丑,知道丑中的美,然后能知美丑啊。3.用斜线(/)给卜•面文言文画线部分断句。古者谏无官,自公卿人夫至于工商,无不得谏者。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Z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汲于名者,犹汲汲于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取材于司马光《谏院题名记》)答案夫以犬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当志其大/舍其细/\n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解析木题考查对文木内容的理解(断句)能力。这道断甸题同时考查翻译能力和文言语感。其屮“天下之政”与“四海之众”、“志其人”与“舍其细”、“先其急”与“后其缓”都是对称的句式,考生只要稍有语感,就不难正确断句。其余句子就靠翻译能力断句了。【参考译文]古时候没有专门设置谏谗的官,从公卿人夫到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百姓,没有不能进谏的。汉朝建立以来,开始设置谏官。将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众,治理国家的得失利弊,都集屮于一个谏官身上,让他一一提出意见,那么他的责任算够重的了。任此官者,应当牢牢记住那些大事情,舍弃那些小事;要先进谏那些急迫的问题,而后进谏那些不很急迫的问题;耍专为国家谋利,而不为口己打算。那些热衷于追求声名的人,其实与热衷于追求私利Z徒一样。这两种人与谏官的职责相距多远啊!1.用斜线(/)给卜•列短文画直线的部分断句。夫明“六经”Z指,涉百家ZU,纵不能增益徳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口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谚F1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Z多见识Z广而不肯读1$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取材于《颜氏家训•勉学》)答案谚FI/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伎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Z多/见识Z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本题难度属较易,边读边翻译原文,即可读懂并断出大部分句子。再加上“者”“也”这类标志性的词语,不难正确作答。[参考译文]懂得“六经”的耍旨,弄通诸子百家的著作,即使不能修炼个人的徳行,改变社会风气,也算是掌握一门学问。可以靠它谋生。父亲、兄长不能长期依赖,国家难以长治久安,一旦颠沛流离,无人庇护,应当求助于自己。谚语说:“家财万贯,不如一枝在身。”技艺中容易学习而且值得崇尚的莫过于读1人世上的人不论是聪明还是愚蠶,都希望认识很多人,见识很多事,却不肯(用功)读书,这就好像想吃得饱乂懒得做饭.想穿得暖和乂懒得做衣服一样。12•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完成①一②题。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询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夫不通礼义Z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人过也。(材料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①用斜线(/)给下面语段断句。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示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②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译文:答案①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②君不像君,就会被臣下冒犯;臣不像臣,就会被诛杀;父不像父,就会昏联无道;子不像了,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解析两处《春秋》后断开很容易。根据“前有”“后有”可知两句对称,应在“后有”前断开;由“而不知其宜”“而不知其权”可知两句对称,应在“遭变”前断开。翻译吋注意句中第二个“君”“臣\n”“父”“了”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参考译文]君主不可以不了解《春秋》,(《春秋》中)前有奸臣进谗言误国而不能发现,后有贼人危害国家兴事作乱却不能察觉。做臣子不对以不了解《春秋》,固守常规却不知常规适用的原因,遭遇变乱却不知道变通世事的方法。高考题组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立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1$岳Z民人与湖中Z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Z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Z民人厂湖屮Z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W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解析:“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标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來划分,难度不大。句段译文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nJ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笫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2013高考)世Z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Z所自來防祸Z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取材于《中论•修本》)答案世Z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知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Z所口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其时也/夫施吉报凶谓之命/施凶报吉谓之幸/守具所志而已矣3.用斜线(/)给下而短文断句(5分)(2012)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Z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bl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头其石F1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Z如此知秦国Z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Z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用鹊怒而投其石,口:“君与知Z者谋乙而与不知者败Z。如此知秦国Z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解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己也”的也字断到卜-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口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4.(2011北京,1(),5分)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Z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之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Z法具存于经冇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取材于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答案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今人Z为学者〃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说明:单斜线处为必断句处,双斜线处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首先要通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停顿标志,如“然后”“然”等,也要注意句式的对称,如“以修其身”“以钓声名”。[参考译文】我私下探察古代圣贤教人求学的目的,没有不是让人(按照倫家思想)探究名理,来修养白己的\n品行的,然后推广并用它來影响别人,并不是只想致力于死记硬背,写出华丽的文章,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罢了。现在做学问的人,已经违背古代圣贤的旨意了。然而古代圣贤用来教冇后人的方法,都保存在经书典册屮,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木来就应当熟读,深入思考并加以探讨辨别它。2.(2010北京,11,5分)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孟了“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鸽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Z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冃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取材于苏轼《仁说》)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冃存乎鹄/手往从Z/十发而几失/其一中者/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I-发I•屮矣。解析断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功,只有在正确理解全文意思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断句。[参考译文]孟了说:“仁德的人就像学射箭,发箭而射不中,就反过來从自身找原因。”我曾经学过射箭,刚开始的时候一心想射中,眼睛看着靶子,手顺着方向射去,十发九不中,射中的一箭,也是由于侥幸。有位善射箭的人教我从自身找原因,手握稳机关,双脚站得合乎规矩。四肢和身体的每个关节,都要冇一定的章法。一个姿势做不好,就会冇一种毛病随Z而来。所冇的毛病都改掉了,章法也就学完备了。这吋就是心里并不想着射屮,眼睛没有看着靶子。也会十发十中。6.(2009北京。11。5分)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冇馀孰能冇馀以奉天下唯冇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取材于《老子•七计•七章》)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Z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解析木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断句是一种综合能力,英难度高于阅读冇标点的文言文。正确的断句是建立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Z上的,仅凭一些所谓的断句技巧也町能做对,但存在“蒙”的成分,并不足取。我们主张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断句,而正确理解全文离不开词汇、语法、文化背景三方面的知识。本题屮,可以先判断其中结构相同的句式,如“……之”,在“之”后断开;还应通读全文,找出常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如“天之道”“高者”“下者”“有馀者”“不足者”“人Z道”“天下”“有道者”,然后依此断句。【参考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多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多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多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冇冇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冇道的圣人才冇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1)用斜线叨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養王是是以孟壬之书有为迪农之一言…考…有一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乙”(节选白曾巩《〈战国策〉日录序》)\n解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找出停顿标志,可以借助语气助词“哉”、连词“是以”和并列句“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等帮助断句。答案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黑子之言者/皆著而非z。【参考译文】有人问:“战国游士之说会损害正道,应该弃绝;那么这本书不销毁,也是可以的吗?”回答说:“德才兼备之入禁绝战国游士之说,是通过向天下入解释明白这些理论,使当代世人明白,那些说法是不可行的,然后就能禁绝邪说,达到思想划一的目的了。使后世的人明白战国游士之说是行不通的,然后就能消戒邪说达到明世的效果。哪里需要把书籍毁灭呢?放出去但是使它难以实行,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所以孟子的书中,有讲到神农的理论和墨子的理论,但都是批判的话语。”(1)用斜线“厂给下而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至晋,晋人爱其妾而贱公女。楚入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犊,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犊而还其珠。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墨之…m先一王之道一论一圣人之賞一以一宣苣m一基辞贝g恐人怀其文忘其直以一文害用也。此与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类,故其言多不辩。(节选白《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删改)解析回答本题,可借助“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对称的句式,先断开三处,再根据有提示作用的连词“若”“则”,断开另外两处,剩下的一处,可以根据句意作出判断。答案墨子之说/传先王之道/论圣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辩其辞/则恐人怀其文忘其肓/以文害用也。【参考译文】从前秦伯把他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叫晋国给她准备好首饰服装,跟着陪嫁去的穿着华丽衣服的婢女有七十入。来到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婢女,而看不起秦伯的女儿。楚国人中有一个在郑国卖珍珠的,做了一个木兰的匣子,这匣子用肉桂花椒熏过,用珠子和宝玉点缀着,用红色的美玉装饰着,用绿色的翡翠环绕着。郑国入买了他的匣子而还给他珍珠。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说一些巧辩华丽的话,君主只看重那些华美的言辞,却忘了它们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的道理,论述圣入的话,来宣传众人;如果修饰他的言辞,就怕人们流连于它的文采,忘了它的价值,为了言辞而损害了实用。这和那个楚国人卖珍珠,秦伯嫁女儿完全一样,所以墨子的言论大多不好听。(1)用斜线“厂给下面文言文中的血线部分断句。(限6处)上古文字初开,实字多,虚字少。典谟训诰,何等简奥,然文法要是未备。至孔子之时,虚字详备,作者神态毕出。《「左「氏一_》…情…韵…并…美…文「彩…照…耀「至一先…秦…战…国一更…加…疏…纵…汉一人一敛…之變一』壬一劲…质…惟…壬一卡集其大成。唐人宗汉多峭硬°宋人宗秦,得其疏纵,而失其厚茂,气味亦少薄矣。\n文必虚字备而后神态出,何可节损?然枝蔓软弱,少古人厚重之气。(节选自刘人槌《论文偶记》)解析画线句中有《左传》、先秦战国、汉人和子长几个关键词,且多四字句,根据这一特点,并借助“惟”,结合文章的理解可作准确的断句。答案《左氏》情韵并美/文彩照耀/至先秦战国/更加疏纵/汉人敛之/稍归劲质/惟子长集其大成。【参考译文】上古时代,文字刚产生,实字多,虚字少。《尚书》中的作品,文字十分简朴古奥,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文法还不完备。到孔子的时候,虚字已经详细而完备,于是写文章的人就能够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神气形态全部表现出来。《左传》的情致和韵味都很美,文章光彩耀眼。到了先秦战国时代,就更加疏荡恣肆。汉朝人有所收敛,逐渐走向了劲健质实,只有司马迁能集其大成。唐朝入效法汉人,大多数趋于哨拔硬挺。宋朝人宗法秦人,学到了秦人文章疏荡恣肆的一面,但却有失于浑厚丰赡,情气韵味也显得有些淡薄。写文章必须虚字用得充分而后方能使神情姿态全部显现出来,怎么可以随便节省减损呢?如此看来,枝蔓舒展软弱无力,缺少古人那种厚重的情气。(1)用斜线'尸给F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寄吴中曲论良是。“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此语大可轩渠。凡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音可用,尔时能一一顾九宫四声否?女Q必一技字摸声即有窒滞迸拽之苦恐丕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二岁丕再遏有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備一溪一之一想。(选自汤显祖《答吕姜山》)解析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矣”“惟”等关键词并结合文意即可断句。答案如必按字摸声/即冇窒滞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弟虽郡住/一岁不再谒冇司/异地同心/惟与儿辈时作備溪之【参考译文】寄信到吴中讨论什么才是戏曲中的好的和对的。“唱曲当知,作曲不尽当知也”,这话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凡是我们作文应该以意、趣、神、色作为主要着眼点。这四个方面做到了,才去考虑好的词美的调供使用,那时能够把九宫四声都面面俱到么?如果刻意按着字去揣摩声韵,就会有阻塞不畅、分散拖拉的窘状,恐怕不能写出好的句子。我虽然就住在当地,已经有一年没有去拜访官吏了。虽然在不同的地方,却有一样的想法,只想时而和年轻人一起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