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8.00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二1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古今一也。何谓土崩?秦之末世是也。陈涉无千乘之尊、疆土之地,身非王公大人名族之后,无乡曲之誉,非有孔、曾、墨子之贤,陶朱、猗顿之富也。然起穷巷,奋棘矜,偏袒大呼,而天下从风,此其故何也?由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是谓之土崩。故曰: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何谓瓦解?曰:吴、楚、齐、赵之兵①是也。七国谋为大逆,号皆称万乘之君,带甲数十万,威足以严其境内,财足以劝其士民,然不能西攘尺寸之地,而身为禽于中原者,此其故何也?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当是之时,先帝之德泽未衰,而安土乐俗之民众,故诸侯无境外之助。此之谓瓦解。故曰:天下之患不在瓦解。由此观之,天下诚有土崩之势,虽有布衣穷处之士或首恶而危海内,陈涉是也;况三晋之君或存乎?天下虽未治也,诚能无土崩之势,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吴、楚、齐、赵是也,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贤主之所留意而深察也。近者关东五谷不登,年岁未复,民多穷困,重之以边境之事,推数循理而观之,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不安故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故贤主独观万化之原,明于安危之机,修之庙堂之上,而销未形之患也。其要,期使天下无土崩之势而已矣。诚以天下为务,则汤、武之名不难侔,而成、康②之俗可复兴也。此二体者立,然后处尊安之实,扬名广誉于当世,亲天下而服四夷,余恩遗德为数世隆,南面负扆③摄袂而揖王公,此天子之所服也。【注释】①吴、楚、齐、赵之兵:指汉景帝三年(前154)吴楚七国之乱。②成、康:指周成王和周康王,其时天下安定,百姓富足。③负扆(yǐ):背对屏风。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三者陈涉之所以为资也资:参考、借鉴B.威足以严其境内严:使……畏服C.此二体者,安危之明要也要:要旨、要领D.推数循理而观之数:规律7.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财足以劝其士民B.非权轻于匹夫而兵弱于陈涉也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扬名广誉于当世C.不得旋踵而身为禽矣D.则民且有不安其处者矣况群臣百姓能为乱乎哉若属皆且为所虏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来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然(七国)不能西攘尺寸之地B.民多穷困,(又)重之以边境之事C.不安故(民)易动,易动者,土崩之势也D.扬名广誉于当世,(则)亲天下而服四夷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秦末民困、下怨、俗乱,统治者却无所作为,土崩之势已成,陈涉得以“起穷巷”。B.若国君能泽被百姓,百姓能安土乐俗,就算外有强国劲兵之患,也不足以危害国家。C.作者指出,关东地区天灾频繁、战祸不断、五谷歉收,是形成土崩之势的根本原因。D.统治者要预知危机,防患未然,把治国当作根本职责,才能使百姓安定、天下太平。10.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以天下为务”的具体所指,并联系实际或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不少于200字)(10分)19/19\n2鄞有高世之士,日骆先生以大,貌严而气刚,行峻而言直,学广而闻多。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揩,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以故世之士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忘形交者。然独视菊如贤友朋。每岁即小斋之外,罗植数百本。春而锄,夏而灌,秋编其干而屏列之。当天气始肃,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携九节杖,巡行圃中。兄夫幽姿劝质,凌厉风霜,则思淬厉节操,处坚瘁而不屈。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见夫早培晚盛,不竞不争,则思居谦处让,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见夫味甘而气馨,品高而性介,则思蓄用以待时,洁身而处俗,不与黄茅白苇俱出于斯世。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又为之徘徊花下,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必也物我两忘,彼此无间,然后与之曹出乎轩窗寂寞之滨,并驱乎草木摇落之际。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不自知其情之孚而身之化也。夫如是,则菊也,先生也,真所帮贤友朋也。菊有贤友朋之象,而先生犹爱之如此,况世之贤士子乎?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如爱斯菊矣。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呜呼: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能贤之。士子不能自知其不贤,惟先生能知之。贤也吾其爱,不贤也吾其案。呜呼,安得贤如是菊陶姓而潜名者与之论先生之交际哉!6.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齿:并列B.退可以无咎而进为有悔咎:过失C.若相磋以道,相错以德错:指责,批评D.菊有贤友之象象:这里指特征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然独视菊如贤友朋菊不能以自贤,惟先生之贤之B.凡是数者,一或不类于是菊花,又为之徘徊花下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C.仰而视,俯而思,且愧而且责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D.是故无贤士子则已,有则必为先生之所爱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8.下列各组语句全都能够表现骆先生“气节刚正”的一组是()①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②以故世之世子,鲜有当乎其意,辱与为望行交者19/19\n③当天气始萧,寒英盛开,披鹤氅衣,戴折角巾,巡行圃中④见夫黄而不杂,得土之中,则思正色独立,使君子有所敬而小人有所畏⑤先生爱贤之心,岂果有异于爱菊之心乎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②③⑤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骆先生相貌威严,为人正直,性情刚烈,说话直率,爱憎分明,因此遭人嫌弃。B.骆先生以菊为友,从菊的不同特点联想到人格修养,并经常对照菊花反省自己。C.在骆先生看来,菊花品高性介,洁身自好,而黄茅白苇则平凡庸常,随俗从众。D.作者借骆先生这一形象,表达了对清高远俗的贤能之士的仰慕之情和渴求之心。10.阅读延伸题: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骆先生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3尝试观上古记,三王①之佐,其名无不荣者,其实②无不安者,功大也。《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三王之佐,皆能以公及其私矣。俗主之佐,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而其名无不辱者,其实无不危者,无公故也。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而不患其主之不贵于天下也;皆患其家之不富也,而不患其国之不大也。此所以欲荣而愈辱,欲安而益危。民之治乱在于有司,今处官则荒乱,临财则贪得,列近则持谀,将众则疲怯,以此厚望于主,岂不难哉!今有人于此,修身会计则可耻,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若此而富者,非盗则无所取。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今功伐甚薄而所望厚,诬也;无功伐而求荣富,诈也。诈诬之道,君子不由。人之议多曰:“上用我,则国必无患。”然用己未必是也。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乎?而莫若修身自贤。己,可制也;释其所制而夺乎其所不制,悖。则未用其治国治官,宜也。若夫内事亲,外交友,虽可达也,然事亲未孝,交友未笃,是所未达,恶能善之矣?故论人无以其所未达,而用其所已达。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必反情③,然后受。主虽过与,臣不徒取。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注]①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②实:实利,包括地位、俸禄等。③反情:内省,省察自己。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临财物资赆则为己赆:财物B.故荣富非自至也,缘功伐也伐:功劳C.交友未笃笃:忠厚19/19\nD.恶能善之矣善:认为好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①其欲名实也,与三王之佐同②主虽过与,臣不徒取B.①而其名无不辱者②此所以欲荣而愈辱C.①皆患其家之不富也②诈诬之道,君子不由D.①以此厚望于主②己有患,用己于国,恶得无患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皆患其身不贵于国也理解:(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B.修身会计则可耻理解:(认为)修养自身、合理地支配钱财是可耻的C.然用己未必是也理解:但是任用自己的君王不一定会这样做D.古之事君者,必先用能,然后任理解: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首段引《诗经》的话来说明“为公”与“顾私”的联系。B.作者认为百官应替君王治理好百姓,方能获得显贵之位。C.能侍奉父母、结交朋友的人,作者认为用其治国必无患。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了事君者应该有的姿态和品行。10.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4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19/19\n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一使出于官售,诚善。然忠、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括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又纪平日与宾客言者为《笔谈》,多载朝廷故实、耆旧出处,传于世。(取材于《宋史·沈括传》)解:解州,地名。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大籍民车籍:征用B.人未谕县官意谕:告诉C.二事俱寝寝:停止D.契丹知不可夺夺:改变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治废田,以救水患以威用其民B.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括得地讼之籍数十C.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D.今所争盖三十里远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市井小贩一样平庸的人,对于天象和历算的图谱仪器,大多全然不懂。B.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19/19\n市易司担心蜀地私盐贩卖不能禁止,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池盐去供应蜀地。C.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沈括到枢密院去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了近几年商定边境的文件。D.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沈括在路上还想着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背弃和不满。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浑仪、景表、五壶浮漏等天文仪器都是在沈括担任提举司天监之后设置的,这些仪器后来都得以使用。B.对于蜀盐一事,沈括认为盐应该全都由官府出售,如果不马上禁止私井,官府将会得不偿失。C.面对辽国索要土地的无理要求,沈括据理力争,从容应对,并取得了最终胜利,显示了他的外交才能。D.沈括博学善文,他把平时与宾客谈论的事情记录下来,写成了《梦溪笔谈》,至今流传于世。10.第二大题文言文《沈括传》中说“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其中“究本末”既指要探究事情的原委,也指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请结合文中的一个事例,说说你对“不究本末,几误国事”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5阅读文言文,完成7—10题(12分,每题3分)古之人非无宝也,其所宝者异也。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人畏鬼,而越人信浟。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伍员亡,荆急求之,登太行而望郑曰:“盖是国也,地险而民多知;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去郑而之许,见许公而问所之。许公不应,东南向而唾。伍员再拜受赐,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吴,过于荆,至江上,欲涉,见一丈人,刺小船,方将渔,从而请焉。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解其剑以予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丈人不肯受,曰:“荆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圭,禄万檐,金千镒。昔者子胥过,吾犹不取,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剑为乎?”伍员过于吴,使人求之江上,则不能得也。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每食必祭之,祝曰:“江上之丈人!”为矣,而无所以为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今以百金与抟黍以示儿子,儿子必取抟黍矣;以和氏之璧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以和氏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其知弥粗,其所取弥粗。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A.去所宝者异也珍爱B.吾不受也接受19/19\nC.去郑而之许离开D.丈人度之,绝江揣度8、下列各组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过于荆,至江上B、曰:“吾知所之矣。”因而吴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C、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D、知不以利为得矣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恨斧斤以时入山林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达“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的一组是()①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②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③其主,俗主也,不足与举④去郑而之许⑤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⑥为矣,而无所以为之A.①②⑥B.③⑤⑥C.②③④D.①④⑤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公害怕走漏消息得罪近邻楚国,故不用言语而用唾之方向为伍员指路,伍员心领神会。B.作者赞赏江上丈人为他人做事而不求名利、不求回报的态度。C.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为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着想,而江上丈人的智慧却在于懂得追求高尚的道德。D.文章最后一段,用儿子和贤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精”,用鄙人的例子说明“其所取弥粗”。第二段中“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对孙叔敖智慧的感悟。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盲者说[清]戴名世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19/19\n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有改动)【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审其语而知其是非 审:判断B.治乱之故不能识 治:治理C.间诣余言 诣:拜访D.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 第:只10、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其谁非盲也 其孰能讥之乎B.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以其无礼于晋C.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D.闻其音而知其姓氏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11、下列各句中,都能说明“不盲者之尽盲也”的一组是( )①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②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③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④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⑤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⑥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12、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辨明是非,学会推理。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他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C.文中说的瞍、朦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无所适从、跌入陷阱而不能自省。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19/19\n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10分)文言文译文1天下的忧患,在于土崩而不在于瓦解,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什么叫土崩呢?秦朝末年就是这样。陈涉没有诸侯的尊贵地位,也没有分封的国土,自己不是王公大人名门望族的后代,也没有乡里人对他的称赞,没有孔子、曾子、墨子的贤能,也没有陶朱、猗顿的富有。但是,他从贫穷的民间起兵,挥舞着戟矛,赤臂大喊,天下人闻风响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由于百姓贫困国君却不知体恤,下民怨恨而在上位的人却并不了解,世俗已经败坏而国家政治却没有加以整治,这三项,陈涉把它们作为凭借,这就叫做土崩。所以说天下的忧患在于土崩。什么叫瓦解呢?吴、楚、齐、赵的叛乱就是这样。吴、楚、齐、赵等七国图谋犯上作乱,他们都自称万乘之君,拥有披甲的将士几十万,他们的威严足以使封国的百姓畏服,他们的财物足以使封国的士大夫和庶民受到奖励,但是他们却不能向西夺取很少的土地,而他们自己却在中原被擒,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不是他们的权势比平民百姓轻,不是他们的军事实力比陈涉弱。(因为)在这时,先帝的恩泽还未衰退,安于乡土乐于时俗的百姓很多,所以诸侯没有得到境外的援助,这就叫做瓦解。所以说国家的忧患不在于瓦解。由此看来,天下如果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是处于穷困境地的平民百姓,(只要他们中)有人领头(发难),就会使国家危急,陈涉就是这样,更何况三晋的国君还有活着的呢?天下虽然没有安定太平,但如果没有土崩的形势,即使有强劲的诸侯之军(起兵),也不会很快地使自己被捉,吴、楚、齐、赵等七国就是这样,更何况是群臣百姓犯上作乱呢?土崩瓦解这两种情况,是(关乎)国家安危的明显要旨,(这也是)贤明的君主要留心并深知的。19/19\n近年来关东地区粮食歉收,年景还未恢复,百姓大多生活贫困,又加上边境的战事,按常理来看,老百姓将有不安于所居的。不安于所居就容易流动,容易流动就会造成土崩的形势。所以,贤明的君主(必须)能够独自观察各种变化的原因,明察安危的关键,在朝廷上治理政事,把还没有形成的祸患消除。这样做的关键,就是想方设法使国家不出现土崩的形势罢了。如果能把治理国家当作自己的根本职责,那么就不难与商汤和周武王齐名了,周成王和周康王时的习俗就能够再现。(天下不会土崩、瓦解的)两种形势形成了,然后就可以处于安富尊荣的实际(境地),在当世传扬美名,扩大声誉,使天下的人亲近,使四方边远的人服从,遗留下的恩德将盛传几代,面朝南方,背靠屏风,整理衣袖,向王公大人们作揖行礼,这是天子所应该做的事情。2文言文参考译文鄞州有一位超凡脱俗的读书人,叫骆以大先生,(他)相貌威严,气节刚正,举止严厉,言语率直,学识广博,见闻丰富,特立独行,不与世俗之人应付周旋,(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情不和洽,他就会不高兴地离开,一辈子都不再(与世俗之人)同列。因此世间的读书人,很少有人能合乎他的心意,(而骆先生也)以同这类人成为知心朋友为耻辱。然而骆先生唯独把菊花视为好朋友。每年都会在他的小斋外面,成排成列地种上几百株菊花,春天锄草,夏天灌溉,秋天的时候就把菊花的枝干编起来,像屏风一样地排列着。当天气开始变冷的时候,菊花盛开了,他就披上鹤氅,戴上折角巾,拿着九节杖,漫步园中。看见菊花那隐而不露的姿态、刚劲不阿的气质,看见菊花迎风傲霜,就想到磨砺自己的节操,身处艰难困苦而不屈服;看见菊花(即便是)长于泥土,(也开得)纯净金黄毫无杂质,就想到要保持纯正的本色自我坚守,让君子敬仰,让小人畏惧;看见菊花早上培土晚上盛开,不与其它花竞争,就想到自己也要举止谦让,谦退可以没有过失,进用会有所悔恨;闻到菊花那甘甜的味道,芳馨的气息,看到菊花那高洁的品质,耿介的性情,就想到自己也要积蓄力量,待时而发,生活在俗世之中洁身自好,不与平凡庸常之辈在这世上为伍。所有这几种品质,一旦自己有跟菊花不一样的,就因此徘徊于花前19/19\n,或抬头观望,或低头沉思,又惭愧又自责,一定要达到物我两忘,彼此亲密无间的境界,然后跟这些菊花相守在寂静的窗边,一起相伴到草木凋零的时节,就如和自己的朋友用道义相互切磋,用德行相互砥砺一样,不知道自己的情感已经与菊花完全相通,自己也仿佛化身为菊花了。像这样,菊花啊,先生啊,真正成为贤友良朋了。菊花只是具有贤友良朋的特征,先生尚且这样喜爱它,更何况世间的贤能之士呢?所以,世上没有贤能之人就罢了,有就一定会被先生喜爱,就像喜爱这菊花一样。先生喜爱贤能之人的心意,难道真的与喜爱菊花的心意有什么不同吗?唉!菊花不能把自己当做贤能之士,只有先生认为它贤能;士人不能知道自己不贤能,只有先生能知道他不贤能。贤能之人我就爱它,不贤能的人我就远离他。唉!哪里有像菊花一样贤能的“陶潜”同我一起谈论先生的交友之道呢? 3【古文阅读参考译文】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由于他们)功劳大的缘故。《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凭借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名誉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辅臣是相同的,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由于他们)没有为公家立功的缘故。(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忧虑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显贵;(他们)都忧虑自己的家族不够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家领土不能扩大。这就是他们希望得到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面对钱财就贪得无厌,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着这些想从君主那里满足奢望,岂不是很难吗?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财就要占为己有。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偷盗,否则无法取得财富。因此,荣华富贵不是自己来的,是靠功劳得来的。如今(世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这是蒙骗;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这是诈取。蒙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必定没有祸患。”19/19\n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如果)自己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在治理国家(的事业上),(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什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约的,放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未能达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要根据他未能达到的,而要根据他已能达到的。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俸禄。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忠臣的行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 •4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19/19\n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5附参考译文:古代的人不是没有宝物,只是他们看作宝物的东西与今人不同。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氢,能够长久占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有道之人之所以不同于世俗的原因。伍员逃亡,楚国紧急追捕他。他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说:“这个国家,地势险要而人民多有智慧;但是它的国君是个凡庸的君主,不足以跟他谋划大事。”伍员离开郑国,到了许国,拜见许公并询问自己宜去的国家。许公不回答,向东南方面吐了一口唾沫。伍员拜了两次,接受赐教说:“我知道该去的国家了。”于是往吴国进发,路过楚国,到了长江岸边,想到渡江。他看到一位老,撑着小船,正在打鱼,于是走过去请求老人送他过江。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伍员解下自己的宝剑送给老人,说:“这是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意把它送给您。”老人不肯接受,说:“按照楚国的法令,捉到伍员的,授予执圭爵位,享受万石俸禄,赐给黄金千镒。从前伍子胥从这里经过,我尚且不捉他去领赏,如今我接受你的价值千金的宝剑做什么呢?”伍员到了吴国,派人到江边去寻找老人,却无法找到了。此后伍员每次吃饭一定要祭祀那位老人,祝告说:“江上的老人!”这样做了,却没有那样做的,难道只有江上的老人吗?假如现在把百金和黄米饭团摆在小孩的面前,小孩一定去抓黄米饭团了;把和氏之璧和百金摆在鄙陋无知的人面前,鄙陋无知的人一定拿走百金;把和氏之璧和关于道德的至理名言摆在贤人面前,贤人一定听取至理名言了。他们的智慧越精深,所取的东本就越珍贵;他们的智慧越低下,所取的东西就越粗陋。6文言文译文:乡里有个盲人少年,从事占卜职业,(他)善于弹琴。邻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龄多少啊?”(回答)说:“年纪十五岁了。”“从什么时候失明的啊?”(回答)说:“19/19\n三岁。”“那么您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宫殿的宏伟壮丽,岂不是非常可悲的吗?我因为这才安慰你啊!”盲人笑着说:“如您所言,这是只知盲人的盲,却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尝就盲啊?我眼睛虽看不见,四肢和身体各个部位都(行动)自如啊,因为眼睛不乱动啊。对于人来说,听他的声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话知道他的对与错。(我)行走(时),判断道路的平陡来决定走的快慢,也没有摔跤的忧患。进入自己所精通的职业,不让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务中疲劳,不在没有益处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气,出外就推销自己的技能用来养饱自己的肚子。如此这般久了就成习惯了,我对眼睛看不见并不感到烦恼。当今(这)世上的人,喜欢作不合礼教的妆扮,喜欢做无用的观看。事情来临了却看不见,看见了又无法远离(它);贤明蠢笨的品质不能辨别;邪恶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冲突)来了不能审时度势;治理和动乱的缘故不能识别;诗书摆在面前,(现实)事物跟着(身)后,终日看到它们却不得其要领,倒行逆施,(昏昏然)无所适从地绊倒跌倒却不知道觉悟:最终跳进罗网、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经够偏爱人的了,给予人们运动认识的器官,而人们却失去了老天爷给那些本能给人们的本意。动不动就用这些本能来陷自身于被动的,难道只是眼睛吗!我要说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赶(的人),天下谁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吗?我正轻蔑地顾盼,说你等不够资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却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却安慰我!我正转而为您悲要安慰您啊。”(邻居)某人没有(言辞)来作答。他闲暇时来拜访我,讲了盲者的那段话。我听了之后感到惊异,说:“古代由盲人担任的乐官和太史负责讽谏教化,少师进献箴言,盲人乐师朗诵诗歌,像晋国的师旷和郑国的师慧就是这种人。这个盲者,难道不是那一类人吗?”因此我记下他的话,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1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以天下为务”的具体所指,并联系实际或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不少于200字)(10分)·第一问考查筛选信息、转换信息的能力。·第一问解题思路:·“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作者观点·“民困而主不恤,下怨而上不知,俗已乱而政不修”“是谓之土崩”“以天下为务”具体所指:国君(政府、官员)要做到恤民、知怨、修政(照抄原文不得分,答对1-2个得1分,答对3个得2分;信息转换正确即可)。·“以天下为务”19/19\n指恤民困、知下怨、修乱俗;泽被百姓,令百姓安土乐俗;预知危机,防患未然,把治国当做根本职责。//我认为统治者应心系百姓,察民情体民意,励精图治方能使百姓安定、天下太平。//当今社会,政府重视民生工程,从推行电子政务,为百姓表达民意拓宽渠道;开设阳光政务,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到加强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系,将便民利民落实到春运买票的细节上。这样的统治是为民谋福,令百姓安居乐业,生活更加幸福;统治者自能树立权威与公信力,建设和谐的太平盛世。(10)2、文中“落落不与世俗相俯仰”一句表现了洛先生的处世之道,请从文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这种处世之道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0分)文中“一语之不合,一事之不谐,则望望而去,终其身不齿”一句,意思是:如果与他一句话不投机,一件事不合洽,他就会不高兴的走开,一辈子都不再提及。这里看出洛先生孤高、隐逸而富有个性的处世之道。我认为,在中国古代崇尚高洁之士的时代,他能够成为人们敬仰的人,但在时下中国,还像洛先生那样将无法生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要生存就必须有衣食住行作为保障,同时也必须与人打交道,其实在与人相处中一样可以独善其身,不一定非得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我心高洁必定做出高洁之人所做的事来。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方为上品。因此,我并不欣赏洛先生。3.第二大题文言文《吕氏春秋·务本》中最后一句说“忠臣之行,近知本矣”,意思是“忠臣行事,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这里所说的“根本”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积累谈谈对“知本”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第一问:1为国家建功是个人获得荣华富贵的根本;2修身自贤是治国治官、建功立业的根本。•第二问(要结合积累有分析;表达准确、简洁、有条理。)•答题示例:7分•文中的根本为做人之本,做官之本。做人要正直,要修养自身;做官应该体恤百姓,以民为本,不贪财,不夸耀自己,凡事以国为重;公私处理得当,使民足,使民安,。我以为知本,便是知道做事情的根本目的。古人云:民足则国足,民强则国强。我们的总理温家宝便是一个模范,他身为总理,为民做事,和百姓同甘共苦,解决民生问题,使我们国家更加繁荣富强,因为他知道,身为老百姓的父母官,应该以百姓为重,使国家更富强。【古文阅读参考译文】曾试看上世古书,三王的辅臣,声誉没有不荣耀的,地位没有不安稳的,(这是由于他们)功劳大的缘故。《诗经》上说“好雨落在公田里,一并下在私田上”,三王的辅臣,都能凭借有功于公家,从而获得自己的私利。平庸君主的辅臣,他们希望得到名誉地位的心情跟三王的辅臣是相同的,可是他们的名声没有不蒙受耻辱的,他们的地位没有不岌岌可危的,(这是由于他们)没有为公家立功的缘故。(他们)都忧虑自身不能在国内显贵,却不忧虑自己的君主不能在天下显贵;(他们)都忧虑自己的家族不够富足,却不忧虑自己的国家领土不能扩大。这就是他们希望得到荣耀反而更加耻辱,希望得到安定反而更加危险的原因。人民治理得好坏在于百官,如今(世人)居官就放纵悖乱,面对19/19\n钱财就贪得无厌,官位得以接近君主就阿谀奉承,统率军队就倦怠怯懦,凭着这些想从君主那里满足奢望,岂不是很难吗?假如有这样一个人,(认为)修养自身、得当地处理财物是可耻的,面对钱财就要占为己有。像这样而富足的,除非偷盗,否则无法取得财富。因此,荣华富贵不是自己来的,是靠功劳得来的。如今(世人)功劳很少而企望很大,这是蒙骗;没有功劳而谋求荣华富贵,这是诈取。蒙骗、诈取的方法,君子是不采用的。人们的议论大都说;“(如果)君主任用我,(那么)国家必定没有祸患。”但是(如果真的)任用他,未必是这样。(如果)自己有祸患,任用这样的人在治理国家(的事业上),(国家)怎么能没有祸患呢?所以要得到国君的重用,没什么比修养身心、使自身贤明更重要的了。自身是自己可以制约的,放弃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却去奋力强取自己力所不及的事,这就叫悖谬。(悖谬的人,)不让他们治理国家、管理官吏是合宜的。至于在家侍奉父母,在外结交朋友,即便是可以达到的,但是(如果)侍奉父母不孝顺,结交朋友不忠厚诚挚,这些都未能达到,怎么能认为他好呢?所以,评论人不要根据他未能达到的,而要根据他已能达到的。古代侍奉君主的人,一定先贡献才能,然后才担任官职;一定先省察自己,然后才接受俸禄。君主即使多给俸禄,臣子也不无故接受。忠臣的行为,接近于懂得什么是根本。 4第二大题文言文《沈括传》中说“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其中“究本末”既指要探究事情的原委,也指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请结合文中的一个事例,说说你对“不究本末,几误国事”的理解,并联系实际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不少于200字)(10分)•官员办事并未探究清原委,导致国事几近被误。/就如征用民车在文中所示情状,县官为了供给北方战事而大肆征用人民的辎车,却不详究原委,未弄清民用之车重而大,不适用于战场上快捷迅速之需,险误战事,又误农事,更使民心惶惶,岂不愚蠢。/以此视今,不究本末之事亦频频发生。据报道,许多单位在为四川灾区捐款捐物时,竟送去了成批的高级饰品、瓷器,让急需水粮的灾民哭笑不得。试想,若探究清灾区情状原委,捐助应急物资,岂不更能恰当表达爱心,做贡献?/这就突显了探究原委的重要性。(8分)•文中沈括对蜀盐一事探究原委,同时抓住填塞私盐井得不偿失这个关键,为国家免去“不足偿费”之患./所以,我认为“究本末”是做任何事的关键./大禹治水为何成功?因为他懂得“究本末”,他了解到这洪水不可一味堵塞,治理的要点在于疏导,所以他才得以保护一方百姓.新中国成立不久后,国家处于起步阶段,“三钱”懂得“究本末”,他们明白要让国家迅速成长,必须要从科技着手,如果没有“究本末”,就不会有“两弹一星”,也不会有今天的强大的中国./所以说“究本末”是做事立国的关键.19/19\n•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的官职。沈括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后来升为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天文历算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以及观象的器械几乎全然不知。沈括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以后这些都被使用。•淮南发生了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整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当时,朝廷大量征用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认为是对他们财物的夺取而忧虑;又加上市易司担心蜀地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解州的盐去解决蜀地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皇帝身旁,皇帝看着他说:“你知道征用车辆的事吗”沈括回答说:“知道。”皇帝问:“这事怎么样?”沈括说:“请问征用车辆要做什么用呢?”皇帝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皇帝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说到这些,我要好好考虑一下。”接着又问他蜀盐的事,沈括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所有的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皇帝点头,认为很对。第二天,这两件事就都停止了。•辽国的萧禧来争要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离去,说:“我一定要达到目的才得返回。”皇帝派沈括前去谈判。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的档案文件,查找到近年来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述说这件事。皇帝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本不去探究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皇帝命令将所画地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皇帝赏赐了沈括一千两白金,让他出使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争论土地的数十份文件,预先让办事人员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沈括就让办事人员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最后杨益戒无话可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和好吗?”沈括说:“现在你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凭借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改变,就丢开了黄嵬地区不谈,沈括于是启程回朝。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有声望的老臣的情况,流传于世上。•(二)•壶遂说:“孔子的时候,上没有圣明的19/19\n君主,下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了《春秋》,留下一部空洞的文字拿它来判断礼教和道义,把它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您上遇到了圣明的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都齐全完备,而且大家全都依照应有的秩序各得其所,先生您所要撰述的又想阐明什么呢?”•5第二段中“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现实生活,说说你对孙叔敖智慧的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优秀答案示例这句话意思是孙的智慧在于知道不把一般人所认为有利的事当作有利之事。(解释句意)//我认为他看到了更长远的利益而放弃了眼前的诱惑,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其是否眼光。(表明观点)//生活中处处都需要这种智慧,从学生忍住玩乐的欲望而静心学习到一个企业不惜成本收回有缺陷的产品以追求信誉,到一个国家为不受制于人,拒绝外国援助而自力更生,这都体现了选择更长远利益的智慧与胆魄。(举例,联系实际)//只有那些能够不追风随众,能看到更有价值选择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分析提升)//所以,我认为目光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我欣赏孙叔敖的这种智慧。(回扣观点)(9分)6结合原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10分)优秀答案示例(1)韩愈有言,“术业有专攻”,人非圣贤,数能有各项皆精之本领。入所精业才是成功之道。这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态度。他没有“疲神于不急之务”的盲目,更没有“使力于无益之为”的无用,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精神。诺基亚决然舍弃了其他副业,专攻于手机为其敲开国际之门,鲁迅毅然弃医投身文学,为其在历史上谱写了多彩华章。抛开障目的一叶,让入其所精的专注成为前进路上的指航灯。(2)认真钻研自己精通的本职工作,不把精力浪费在其它次要的事上。不花费力气干没有益处的事情,我认为这是做事的成功条件。生活中,如果我们不分主次,不懂得集中精力攻克最重要的事情,正邪好恶不分,甚至把大量精力耗费在与本职毫无关系的琐碎小事上。我们必须会像盲者所说:利害不审、倒行逆施,最终腐败堕落而不自拔,所以只有分清是非,投入精力做正义的本分事,才是问鼎人生成功的关键。(3)这句话的意思是,深入自己精心研究的东西,而不去为不要紧的事情费精力,不为没有好处的事情费力气。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情需要把握主要的和次要的。不要舍本逐末。一心一意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用自己的所有优势,材料使自己精于一方面,弥补自身的其他弱点。不要过分在乎自身的不足,也不要过分强硬的要求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来强化自己的优点,增长自己的长处,是自己更容易获得成功。(4)人们要投入到专业当中,不劳琐事之神,不做无用之功。我认为这句话很深刻,并可作为一生准则。人只有专心致志于本业,才可使其成为精业。这需要大量的精力,自然不可为其他事分心。我们作为高三的学生,学习是本业,故不可分心于其他就现在而言毫无用处的事情上。我们功于学习才可使这段决定一生的时间充分发挥作用。以琐碎小事来换一生,不值;以后再后悔,无用。所以,我会记住这句深刻的话,伴我一生,使它时时激励我。----------19/19\n(5)我认为这句话是说做事求学应该有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的精神。正由于盲者能“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物,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所以才能“出则售其术以饱其暖。”如是之也,则盲者亦可自食其力,丰衣足食,安然度日。生活中我们其实也应如此,做一些自己擅长的事情,投入全部精力,不在无用的地方费神费力,就一定可以业有所成,学有所精。此治学为世的道理意义深远,引人深思。因此,文中虽为盲者,但他做事和思想高与常人,可谓非忙也。治世须认真。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