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文字背后的魅力 ——探究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肖 艳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432000摘要:针对长期高考指挥棒下文言文的教学现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笔者仅抛开文言文字面层次的教学,探索文言文文字背后的魅力。关键词:新课标 文言文 教学 艺术文言文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中华文化得以传承,文言文功不可没。它典雅、简洁、内涵丰富,虽年代久远,却香如陈酒。但长期以来,高考指挥棒下的文言文教学过分强调字词句的分析理解,文章中心思想的提炼,过分强调语文这门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的确,由于古今语言的差距,我们今天阅读文言文,首先要克服语言困难,弄懂字面上的意思,而这绝不是我们高中语文课堂的唯一目的和主要目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确立的共同培养目标中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目标要求,也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这就要求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要适应时代的发展,更要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上,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强调文言字词,也要关注文章的人文因素,将审美和鉴赏尽可能地融入课堂。苏姗·朗格说过:“人文学科没有最好的答案,只有更多的答案。”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永远不可能出现凝固不变的“最好的答案”,只有不断获得“更多的答案”,正因如此,探究也就有了必要,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笔者感受到:文言文作为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它文质兼美,博大精深,因而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多个层面,除了扫清语言障碍、进行字词句分析之外,还应有更丰富的内容。下面笔者仅抛开文言文字面层次的教学,探究一下文言文文字背后的魅力。一、感受自然之美古代先贤在游览中将目之所见,足之所至表述成文,我们足不出户即可感受山川风物之美。南宋时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写道:“余眷恋庐(山)衡(山),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当他暮年无力外出游览,只好把过去所绘的山水画图悬挂壁上,戏称为“卧以游之”。课本中的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不正是我们的“卧游”之作?对学生来说,既弥补了未能行万里路去直接体验的遗憾,又能提高他们对自然景物的审美能力。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追随古人的足迹,在他们那些绘声绘色,鲜明清丽的描摹中,学生不仅可以有隽永无比的艺术享受,而且还可以领悟到不少自己观察山水胜景时尚未能察觉出的东西,这都源于大师们对自然之美无比的热爱。1、春之美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不仅能让学生欣赏到优美的文字,更能让学生体悟到优美文字背后传达出的优美意境。古人云:“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山无水则不媚”。王曦之笔下的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山,更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之水,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天,仅24字,就尽显暮春时节兰亭一带的山川风物之美,清幽和煦之气,这里环境优雅,气候宜人,正如古代山水画一样,看似无色,其实有意,看似简单,其实有趣;直叫人觉得春意扑面而来。2、秋之美苏轼眼中的赤壁,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闲,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浩渺,在“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多情月光下,又有谁能觉察到东坡的失意与无奈呢?不用钱买之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在他笔下腾跃而出,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带来的何止是秋江夜色之美,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呢?3、日出之美姚鼐登上泰山之巅,只见“苍日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由远及进,由上而上的写出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更精彩的是五鼓时分坐在日观亭上看日出,“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红日初升时的景象。二、体悟幽思之情4\n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无不是古代大家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再现,之所以千百年来备受人们青睐和推崇,是因为它们能让古今读者产生思想的共识或者情感的共鸣。阅读这些作品,就是弥足珍贵的人生情感体验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认识亲近古人,甚至走进他们的灵魂深处,进而了解到他们思想、感情更深处的东西。如何才能体悟到这些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呢?文学是心灵的艺术,《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正如邓拓所言:“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就是作者的情意与自己的情意在读书过程中的“相会”,有真感受,有真领悟,能相通,能共鸣。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去体悟古人的幽思之情。1、知人论世《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可谓“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不过,最初烛之武却不是欣然前往的,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让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谁知他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为什么会有如此推托之辞呢?若教师此时以引导学生了解烛之武的生平为突破口,就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他的心灵世界。原来烛之武作为三朝老臣,终不得升迁,一直担任小官,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这样一来,学生也就能理解他的委屈、牢骚和不满了。《鸿门宴》中的刘邦,在大难临头之时,其谋士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刘邦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真的是有小人进谗言吗?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了解鸿门宴发生之前的背景资料,原来是刘邦攻下咸阳城后,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萧何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可见,这是推诿他人。刘邦之狡诈,对自己人有时都有所保留。2、一切景语皆情语王曦之在兰亭集会,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苏轼与客夜游赤壁,借眼前之景,谈自己的人生哲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王安石记褒禅山之游,从前洞和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等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了比较,表达了未能极尽游赏之乐而悔之意。石钟山绝壁下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夜景,是为烘托亲自探访的不易。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自然环境为英雄出征更添悲壮色彩。陶渊明辞官归田途中,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将自己解决思想矛盾后在回家途中愉快轻松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回到家中,见“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叹惋之余,大有恨不早归之感,更是以“松菊”比喻自己高洁品格犹在。涉园观景只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做官本是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自己理想的归宿,出游时观欣欣向荣之木,涓涓始流之泉,而感自然生生不息和人生的短暂,而五柳先生写此文时才41岁,看似欢乐的田园生活下,充满着世无知音的苦痛、生命流逝的无奈,我们读到此处,切不可乐而忘忧。三、品味语言之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选入高中教材的文言文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我们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人写文章或声韵和谐,或文辞优美。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除了带领学生扫清字词句理解上的障碍,还有引领学生从心悟而后口诵地去品味文章语言的文采。这些作品的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质朴,或铺排繁富,或洗炼简洁,各具其妙。古代叙事散文语言精炼简洁。《烛之武退秦师》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如开头仅25字,就点明战争爆发的原因,双方力量的对比。《荆轲刺秦王》中“太子迟之”,一“迟”字足见太子急躁多疑。《鸿门宴》中项羽虽只说了几句话,却刻画出他自矜攻伐,寡谋轻信,委过于人的性格特点。古代写景散文多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不同作家语言各具其妙。王羲之的语言质朴清新,洒脱飘逸,一如他的书法;苏轼的语言优美形象,神完气足,一如他的为人;王安石的语言庄重凝练,朴拙老到,一如他的身份。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品味优美的词句。4\n古代议论散文气势磅礴。孟子长于雄辩,善用整齐的排比对偶句式,如在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极有气势。荀子文章句式整齐,读时琅琅上口,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更有说服力。对偶句的使用又使文章音节和谐,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又参差错落,富于变化。贾谊的文章讲究铺排渲染,使得文势滔滔,有一唱三叹之慨,而且又多用骈偶,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韩愈文章是多用排偶句,还用到了顶真的修辞手法。古代传记语言都很简省。《廉颇蔺相如列传》简练生动,贴切传神,《苏武传》简洁整饬,《张衡传》凝练平实,古代抒情散文语言各有千秋。《归去来兮辞》语言朴素,句式上整饬,对仗中又参差错落,音节和谐,自然成韵。《滕王阁序》是一篇典型的骈体文,多用典故,句式上多用骈偶句,辞藻华丽,表现出华丽的气势,音节整齐和谐上口,读来流转如珠。《逍遥游》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陈情表》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形象,“日薄西山”“形影相吊”等被现今人们广泛应用,可见其艺术感染力。四、学习构思之巧中学教师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学生写作文,不是挤牙膏就是榨芝麻,更别谈结构。而文言文都很讲章法,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词句、把握文意的同时,千万别忘指导学生将典范的文章结构学以致用。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三“表达与交流”中开始涉及到议论文写作的训练,学生写议论文,最突出的问题是文章的结构。有些学生读了报刊杂志上的一些由事由景而发、颇有深意的随笔,就急于模仿,写出了一些似议论而非议论,似抒情而非抒情,似记叙而非记叙的四不像文章;还有一些学生虽知要讲究布局谋篇,但却是“穿靴戴帽三段论”的结构模式,就是用二三段名人事迹为文章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结尾。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平时的文本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大家文章的巧妙构思,从新活的经典中学习构思,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文章中几种常见的结构技巧。1、并列式。这是一种横向的结构形式,就是把一个话题分解成若干个小观点或若干个角度,再分别围绕小观点选材论证。这种结构形式通常有一个中心,几个分论点,苏洵的《六国论》堪称典范,作者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后,又列出了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然后以史实从两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2、层进式。这是一种纵向的结构形式,就是围绕一个话题,逐层深入、步步推进地论述,呈现出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的态势。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三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最后几段是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层层深入地论述他的观点,孟子的雄辩也体现在这里。儒家最后一位大师荀子的《劝学》,虽是节选,但说理透彻,论证严谨,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先提出中心论点,再从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来论述,也就是为什么“学不可以已”,最后提出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也就是怎么样学习,逐层深入地剖析,挖掘,劝勉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3、对比式。这是一种极实用的结构模式,就是在论述过程中,先分析事物的一个方面,再分析事物的另一个方面,从正反两个方面,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论证观点。如《劝学》中最后一段在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一观点时,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来论证的。《师说》从全文的结构来看,在首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后,接着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这是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紧接着以史实阐释从师之道,这是从正面论证中心论点;从局部构思来看,在批判“士大夫”耻于从师的陋习时,同样是正反对比论述,先用古今对比,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百工之人”对比,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士大夫”的耻学于师。4、总分式。这是一种很传统的结构模式,也可以叫总分总式,分总式。这种模式通常在开头提出中心,或者由现象、故事等引入话题。中间即主体部分用大量的论据材料围绕中心论证。结尾再次重申中心,深化主题。欧阳修的《伶官传序》第一段从历史的教训中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中间两段以史实来论证中心,最后引出教训,总结全文。当然,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古代文言文并不仅有以上几种论证结构,并且有些文章也不是单纯采用一种论证结构模式,往往是几种方式的综合,如上面提到的《六国论》也用到了正反对比论证。4\n五、探索人生之道文言文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这些承载着华夏民族博大精深思想文化传统的文言名篇佳作,背后都站着一个人,这个人或为作者自己,或为文章的主人公,教师在教学时,应时时不忘让学生细细品咂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人物的情怀与人生智慧,从而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让他们学习如何处世为人,探索个人未来的人生道路。古代记叙散文,或记政治、外交的风云变幻,或记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引导学生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在记游同时,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让学生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古代议论散文,有议论治国得失的,有总结军事经验的,有讨论学习和人才培养的。聆听其中的济世忠告,感受古人的襟怀与睿智。古代传记中的主人公,或以政绩、或以品德、或以才干名垂青史,令人景仰。古代抒情散文,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流露,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有位哲人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就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中,生活在艺术和诗意地氤氲中,这些不朽之作,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作者的心路历程,人性的闪光点,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这些足以培养他们良好的精神品质,促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探索未来的人生道路,诗意地生活。如学了《苏武传》,学生就深深懂得了什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饥寒压不倒”“私情无所动”的浩然正气。也会被《陈情表》和《项脊轩志》中的至爱亲情深深打动。学生多和这些杰出的人物“对话”,感受他们非同一般的“情感”“智慧”,直接体味他们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家国意识,这样就会形成高层次的生死观、荣辱观、忧乐观,在精神上走向丰润完满。新课改教学原则的一大转变就在于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而要做到用语文课的“用课本教”真正落到实处,“要努力学会“用课本教”把学生引入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内涵丰富的、情感充沛的、语言灵动的世界里成长,在有限的时空里获得无限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旨归和意义也许就在这里。”(《洪宗礼文集——语文教育链·“‘用课本教’的艺术”》)参考书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册)人教出版社,2009年。 《教师教学用书》人教出版社,2009年。 《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南·语文》秦训刚、蒋红森主编,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肖艳《文言文文字背后的魅力——探究新课标下的文言文教学》获孝感市优秀论文一等奖20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