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30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年北京市一二模各城区文言文试题一模文言文试题【海淀】袁宏字彦伯,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宏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 宏性强正亮直,虽被温礼遇,至于辩论,每不阿屈,故荣任不至。与伏滔同在温府,府中呼为“袁伏”。宏心耻之,每叹曰:“公之厚恩未优国士,而与滔比肩,何辱之甚。” 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后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 尝从桓温北征,作《北征赋》,皆其文之高者。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 (取材于《晋书·袁宏传》)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率尓与左右微服泛江率尔:率性、洒脱地B、引宏参其军事引:指引C、君赋云何相忽相:代指“家君”D、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要:抓住要领9.下列对文中句子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声既清会,辞又藻拔 声音既清越有节奏,词句又极富文采B、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 既然没来得及向您禀告,也就不敢把他的名字写出来了C、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 当时贤士们都会集在此,谢安想用士卒胁迫的办法考验他D、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就应当宣扬仁德之风,抚慰那里的黎民百姓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袁宏吟诵表现他个人志趣抱负的咏史诗时,被微服出游的谢尚听到而得到赏识,从此声明日渐显扬。B、袁宏因不听伏滔的劝谏而与他产生矛盾,辩论时又从不曲意奉承桓温,因此始终得不到荣升。C、袁宏不愧为一时文宗,他才华出众,著述颇丰,所著的《东征赋》《北征赋》在当时很有影响。D、这篇史传语言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即使是次要人物,虽着墨不多也塑造得生动可感、各具特色。11、文中桓温和胡奴提到的“家君”与“家君作宰,路出名区”中的“家君”意思相同,它是古代的一种称谓,是说话人在外人面前提及_____时的尊称。(1分)12、为什么袁宏能让桓温由“甚忿”转变为“泫然而止”?请概括回答。(4分)12\n【东城】李谔,字士恢,赵郡人也。好学,解属文。谔以属文之家,体尚轻薄,递相师效,流宕忘反,于是上书曰:“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防其嗜欲,塞其邪放之心,示以淳和之路。故能家复孝慈,人知礼让,正俗调风,莫大于此。江左齐、梁,竞骋文华之弊甚,贵贱贤愚,唯务吟咏。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世俗以此相高,朝廷据兹擢士。禄利之路既开,爱尚之情愈笃。于是闾里童昏,贵游总角,未窥六甲①,先制五言。以傲诞为清虚,以缘情为勋绩,以儒素为古拙,以词赋为君子。故文笔日繁,其政日乱,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损本逐末,流遍华壤,递相师祖,久而愈扇。及大隋受命,圣道聿兴,屏黜轻浮,遏止华伪。自非怀经抱质,志道依仁,不得引预搢绅。开皇四年,普诏天下,公私之翰,并宜实录。其年九月,泗州刺史文表华艳,付所司治罪。自是公卿大臣咸知正路,莫不钻仰坟集,弃绝华绮,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闻外州远县,仍钟敝风,选吏举人,未遵典则。至有宗党称孝,乡曲归仁,学必典谟②,交不苟合,则摈落私门,不加收齿;其学不稽古,逐俗随时,作轻薄之篇章,结朋党而求誉,则选充吏职,举送天朝。盖由县令、刺史未行风教,犹挟私情,不存公道。臣既忝宪司,职当纠察。若闻风即劾,恐挂网者多,请勒诸司,普加搜访,有如此者,具状送台。”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深革其弊。谔在职数年,务存大体,不尚严猛,由是无刚謇之誉,而潜有匡正多矣。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甚有惠政,民夷悦服。后三岁,卒官。(取材于《隋书卷六十六·李谔传》)注释:①六甲:这里指古代儿童入学首先要学习的内容。②典谟:经典。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贵贱贤愚,唯务吟咏务:致力B.自非怀经抱质质:质疑C.则摈落私门则:却D.以年老,出拜通州刺史以:因为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臣闻古先哲王之化民也,必变其视听我听说古代圣王教化百姓,一定改变他们的听闻B.良由弃大圣之轨模,视无用以为用也确实是由于放弃了圣人的法则,把无用的东西看作有用的东西C.择先王之令典,行大道于兹世选择先王的完美典籍,在当今之世倡行大道D.上以谔所奏颁示天下,四海靡然向风皇上把李谔的奏章颁布传示天下,四海之内一起响应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李谔认为江左齐、梁时期,竞相追逐丽文华章之风造成了严重的危害。B.公文奏表写得浮华艳丽的刺史被有关部门问罪,引起官员极大的震动。C.边远的州县因为县令、刺史没有推行风俗教化,依然沿袭着不良之风。D.李谔在职数年,不崇尚严厉威猛,很少有刚强正直的美誉和匡正之功。8.隋朝统治者具体做了哪些改变文风的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3分)9.李谔认为崇尚堆砌辞藻、浮华艳丽的文风,是“损本逐末”的行为,会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阅读积累或生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少于150字)(12分)12\n【西城】高克恭,字彦敬。父亨,字嘉甫,有时名。世祖时,台、省交章论荐。召对便殿.称旨,世祖欲官之。固辞,归老房山卒。克恭传家学,于群经奥义,靡不研究。江南平,选授行台掾。从御史大夫相威入觐,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赐钞二千五百贯。二十五年,入为监察御史。是时,桑哥秉政,擢克恭右司都事,克恭刚直不阿。明年,随使江淮行省,考核簿书文法,吏多媚上,务求严苛,克恭独持以平恕。出为江淮行省左右司郎中。浙西公田七十五万顷,克恭视民所输,较私田增二十倍,奏言:“今吏民交困,宜讲求良法,保固邦本,不当重为烦扰,复循旧弊。"疏入,不报。有以朝命至杭增湖东夏税者,自执政以下皆取认状,独克恭不肯。比去,克恭徐语之曰:“吾才不逮子远甚,子昔官于此不能增,而谓吾能耶?子毋重瘠吾民。"事卒寝。元贞二年,迁山南河北道廉访副使。时畅师文为佥事,克恭奏言:“师文历中外几二十年,臣资历尚浅,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明年,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师文亦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人皆多克恭之让。克恭抵任,条上兴学校、选真才、汰冗官、增吏俸,慎刑狱五事。又言:“朝廷累放诏旨,议行贡举法,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五年,敕克恭与直学士王约赈京师水灾,惠利周浃,民德之。克恭在刑部,与同官议事,不肯曲意附和。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克恭诗自得天趣。画学米芾父子,后用李成、董元法,造诣精绝,尤工墨竹,与宋文与可齐名。(选自《新元史·高克恭列传》,有删改)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时,桑哥秉政秉:掌握B.克恭独持以平恕以:因为C.乃擢克恭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乃:才D.而权臣扳引朋类,沮格不行沮:阻止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世祖顾问再三,曰:“是高嘉甫儿耶?"世祖的顾问谋臣再三问他:“你是高嘉甫的儿子吗?”B.师文学行远出伦辈,非臣所能及。师文的学问品行远超同辈人,不是我所能比得上的。C.今所至乏才,宜设科取士,以副上意。现在所到之处人才缺乏,应该设科取士,以求符合皇帝的旨意。D.及去,凡克恭所定者,胥吏皆准为程式。等到离开刑部,凡是高克恭所定的规矩,官吏们都奉为标准。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高克恭的父亲在当时很有名,却不愿意出来做官,到房山去养老,并死在了那里。B.高克恭发现浙西官田中佃户交纳的税粮比民田高二十倍,便上疏解决了这个问题。C.为官期间,高克恭体恤民情,赈济灾民,改革吏制,不屈从权贵,深得百姓爱戴。D.高克恭博学多才,熟读经书,诗作自然成趣,绘画方面造诣很高,尤其擅画墨竹。9.通观全文,“克恭刚直不阿”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概括。(4分)10.文中第四段写道:“况臣素兄事师文,一旦躐居其上,情实不安。"意思是“况且我一向把师文看成是自己的兄长,现在出任他的上级,实在于心不安"。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克恭不肯位居师文之上这一做法的看法。(200字左右)(12分)12\n【朝阳区】牡丹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动以时,苟非其时,虽十尧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强鸡使昼呜乎?如其有识,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见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诚哉!其为武后也。予自秦之巩昌,载牡丹十数本而归,同人嘲予以诗,有“群芳应怪人情热,千里趋迎富贵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贬,予载之归,是趋冷非趋热也。”兹得此论,更发明矣。艺植之法,载于名人谱帙者,纤发无遗,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紧一着,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请畅言之。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侧面。正面宜向阳,此种花通义也。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处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则死,此其肮脏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谁能屈之?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诘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诗云:‘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倚栏杆者向北,则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无定论?。(取材于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注】①肮脏:高亢刚直的样子。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允宜肇于此日肇:开始B.惜其所见不逮其:代词,指武后C.花谱偶载而未之悉者悉:详尽D.匪止士民之家匪:少,微薄7.对下列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决一雌雄,还不知鹿死谁手呢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如果不给它以花王的荣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贬到八千里外的耻辱呢C.然他种犹能委曲,独牡丹不肯通融其他的花还能受点委屈,只有牡丹绝不肯通融D.予尝执此语同人,有迂其说者我曾经把这话对朋友说,有朋友认为这说法太迂腐8.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强项若此,(牡丹)得贬固宜B.(武后)当尽贬诸卉而独崇牡丹C.(予)兹得此论,更发明矣D.同人诘予曰:“(牡丹)有所本乎?”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看到书上有关牡丹被贬的记载以后,作者才开始认同牡丹的花王地位。B.作者认为植物生长自有规律,就是圣贤也无法让冬天的田地长出穗。C.作者从秦地巩昌带回一些牡丹,朋友嘲笑作者的行为是“趋冷非趋热”。D.关于牡丹朝南才能生长的问题,作者认为李白的诗句为此提供了根据。10.结合上文,请简述作者认为牡丹不同于其他花卉的两个独特之处。(4分)11.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断句。(5分)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12\n【丰台区】零陵三亭记柳宗元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然后理达而事成。零陵县东有山麓,泉出石中,低湿污涂,群畜食焉,墙藩以蔽之,为县者积数十人,莫知发视。河东薛存义以吏能闻荆、楚间,潭部举之,假湘源令。会零陵政乱赋扰,民讼于牧,推能济弊,来莅兹邑。遁逃复还,愁痛笑歌;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蠹藏奸,披露首服。民既卒税,相与欢归道途,迎贺里闾。门不施胥吏之席,耳不闻鼛鼓之音。鸡豚糗醑①,得及宗族。州牧尚焉,旁邑仿焉。然而未尝以剧自扰,山水鸟鱼之乐,澹然自若也。乃发墙藩,驱群畜,决疏低洼,搜剔山麓,万石如林,积坳为池。爰有嘉木美卉,垂水映峰,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鱼乐广闲,鸟慕静深,别孕巢穴,沉浮啸萃,不蓄而富。伐木坠江,流于邑门,陶土以埴②,亦在署侧。人无劳力,工得以利。乃作三亭,陟降晦明,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宾以燕好,旅以馆舍,高明游息之道,具于是邑,由薛为首。在昔裨谌谋野而获,宓子弹琴而理③。乱虑滞志,无所容入。则夫观游者,果为政之具欤?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薛拜手曰:“吾志也。”遂刻之。(选自《柳宗元集》,有删改)【注释】①糗醑: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醑xǔ,美酒。②埴:zhí,黏土。③裨谌、宓子:裨谌,郑国大夫,善于与诸侯交往,常乘车到郊野游赏,往往获得成效;宓子,鲁国人,为单父县令,喜欢抚琴娱乐,却将单父治理得很好。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然后理达而事成然后:这样之后B.假湘源令假:借助C.州牧尚焉尚:推崇D.然而未尝以剧自扰剧:(政务)繁忙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群畜食焉旁邑仿焉B.为县者积数十人积坳为池C.民讼于牧具于是邑D.乃发墙藩乃作三亭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君子须有游赏之物、休憩之所、高超的才能,才会安宁平和,常显得优游有余B.逋租匿役,期月辨理;宿蠢藏奸,披露首服欠租逃役的人,一月内就回来申辩办理;一贯作恶狡诈的人,也出来坦白服罪C.珑玲萧条,清风自生,翠烟自留,不植而遂山间明澈,云气散漫,清风自起,烟霭飘浮,不用人工培植就能使人感到满意D.高者冠山巅,下者俯清池,更衣膳饔,列置备具高的亭子建在山顶,低的亭子建在清池边,日常生活必备的用具,一应俱全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零陵县虽有泉水但环境恶劣,前任官员们都不知开发治理;薛存义眼光敏锐,到零陵上任后率百姓着手改造,取得良好成效。B.文章第二段叙述薛存义治理零陵县的政绩,突出他杰出的为政才能,为下文叙述其独特的为政之道、阐述作者观点做铺垫。C.作者在第三段记叙了薛存义不因忙于政务而自我困扰,他安闲自在地享受着山水鸟鱼的快乐,创造了一种高雅的消遣方式。D.本文为一篇山水游记,文章内容重在叙述零陵三亭修建的原因,描绘其周围的美景,目的在于表达对零陵三亭的喜爱之情。12.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4分)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13.文章开篇提及“邑之有观游,或者以为非政,是大不然”12\n。意思是说:有人认为县里设有观赏游乐的地方,不利于政事,这种观点很不正确。请根据本文,概述作者这样说的理由。(4分)【石景山区】训蒙大意示教读注明·王守仁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谚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乏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注:教读,社学的教师。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心喜悦中心:内心B.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而:却C.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渐:接近D.改废其绳墨绳墨:规矩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B.日惟督以句读课仿每天只是用标点断句、课业练习督促他们C.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伺机逃避、掩饰遮盖来达到他们嬉戏玩耍的目的D.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一定能成就“蒙以养正”的功效了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重视道德培养的古代教育十分推崇,并依其意提出自己的儿童启蒙教育理念。B.作者认为顺应儿童天性,以歌诗、习礼等熏陶渐染,才能真正实现先王立教之深意。C.作者对当时功利化的教育方式深恶痛绝,指出其导致儿童厌学甚至犯罪等现象出现。D.作者的教育理念,当时人难以认同,但今天看来,他的启蒙之道具有超时代的价值。11.作者提出了进行儿童启蒙教育的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共同的导向是什么?(4分)12.作者认为“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你对此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现实谈一谈。(不少于200字)(12分)12\n【顺义区】曾庭闻①自万里归,己酉正月,会酒于三巘,尽欢。壑风十尺,倒上吹墻屋,雨雪杂下。庭闻尽出其所为古文,使予论定。庭闻之文句,格法昌黎,而苍莽勃萃,矫悍尤多秦气。予与庭闻为童子时同学,庭闻天资甚鲁,终日读不尽十行。长,省尊大夫于京师,数过吴门,与吴中名士游,其文斐然一变,而庭闻之名盛于东南。近二十年则出入西北塞外,尝独身骑马行万余里,最好秦中风土,至以宁夏为家,而庭闻名在西北,其文又一变。庭闻间归,相见予于山中,毛衣革踏,杂佩帨带刀砺,面目色黄黝,须眉苍凉,俨然边塞外人。回视向者与予咿唔笔研间,及细服缓带为三吴名士时,若隔世人物。呜呼,庭闻之文多秦气,何足异也。文章视人好尚,与风土所渐被。古之能文者,多游历山川名都大邑,以补风土之不足,而变化其天质。司马迁,龙门人,纵游江南沅湘彭蠡之汇,故其文奇姿荡轶,得南界江海烟云之气为多也。余读史,尝怪赫连氏②,初无功德,而兴之暴,西夏强且久,与宋室为终始,此必有所以自强固者,不独恃甲兵之力。间披舆图,按其处,距长城外河西数十里,自分力劣弱,终身不能至,详考其兴亡盛衰之迹,而庭闻乃竟以是为家边徼风土人情叛服治乱必有深知其故者他日著之文章当不止如史传所记载也。(取材于清代魏禧③《曾庭闻文集序》)注:①曾庭闻(1621—1677),名畹,字庭闻;江西宁都人。崇祯间乡试不遂,远游边徼,寄籍西安。尝省父应遴于北京,诸名公争延之,诗文脱稿辄诵持去,名盛于东南。②赫连氏:在西北建立政权的少数名族。③魏禧(1624—1680),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散文家。7.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省尊大夫于京师省:看望B.数过吴门过:错过C.故其文奇姿荡轶其:他(指司马迁)的D.不独恃甲兵之力独:只8.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庭闻天资甚鲁,终日读不尽十行曾庭闻天资愚鲁,一天也读不了几行书B.最好秦中风土,至以宁夏为家最喜欢秦地风俗,以至在宁夏安了家C.回视向者与予咿唔笔研间回想从前和我一起读书写作D.初无功德,而兴之暴开始并没建立什么功德,然而却以军事暴力兴起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曾庭闻和本文作者自幼就是同学,但是曾庭闻贪玩儿,读书一点也不勤奋刻苦。B.曾庭闻最初学习韩昌黎的文章风格,后来经历了两次变化,在吴中有很大名气。C.曾庭闻自西北来看往本文作者,细服缓带,让作者感到他仿佛是位“隔世人物”。D.作者对西夏历史极为关注,但是因身体不好,难以到西北边陲做一番实地考察。10.用“/”为第二大题文末划线的语句断句(5分)。而庭闻乃竟以是为家边徼风土人情叛服治乱必有深知其故者他日著之文章当不止如史传所记载也。11.文章援引司马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论述了什么道理?联系生活实际,写出对你语文学习的启示;不少于150字。(12分)12\n北京2014各高校二模文言文试题【海淀】游南岳①记戊戌秋,余偕陈子乔、林固庵二人之衡山。舆行两日抵其麓。阴雨骤注,咫尺晦昧,兴几尽。诘朝②,云暂开,祝融峰忽现天际,旋露而旋灭。强之行,山径崎岖,舁者③无所用其力,各蹑其屦以上。午憩半山亭。亭以下清澈,其上云深不可测。饮毕,经三十六湾,羊肠层曲,尤其险可畏。瀑布奔流怒号于万仞下,一失足,人莫援以手。秋日哫上蒸之,云五色夺日。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俄而一岫现,以为凌绝顶也。奋登之,责文中生、磬声、鸡犬声、行歌互答声唱和天半,仰之不见其处。从容攀跻,抵上封寺,宿焉。云至,寺忽划然而断,峰巅挺现云中,如螺、如髻、如大海孤岛,绝无依傍。风动云舞,山岳俱摇。令人眩悸不能自持。夜半,风大作,殿上铁瓦欲飞。晓起视之,云尽为风散矣,乃攀危石凌绝顶。近瞩荆、襄,运览宇宙,一日万里,洞然无蔽。吾窃因之而有感焉。卑而近者,其境易窥;高而远者,其妙难见。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使因偶有所得而逐快然自足,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尽显乎造物之奇。故安于蒙昧而不进省,自弃也;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殚其力之所能为,以求其境之可至。至于疑似眩乱,天或未有以启之,又终有所不能达也,尽乎人复得乎天,而后此心庶乎无憾矣!此余之所以有感于斯也。余闻衡岳之上多幽洞异岩,为昔贤所曾游者。余将遍访详览之,以悉得概。盖观其大,又欲有以尽其细也。二子其亦有此志乎?(取材于清·罗泽南《游南岳记》)注释:①南岳:即衡山。下文中的“祝融峰”为衡山最高峰。②诘朝:次日清晨。③舁者:轿夫。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乃攀危石凌绝顶危:高B.使因偶有所得而遂快然自足使:致使C.亦将无以极宇宙之大观极:穷尽D.得其半而即欲自止者,画也画:自我限定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一失足,人莫援以手一旦不慎跌倒,没有人施以援手B.所历之境,恍惚不可为状所经历的境况,让人恍惚,无法用语言形容C.一目万里,洞然无蔽一眼望去可达万里之远,清清楚楚没有遮挡D.为昔贤所曾游者是从前贤者曾经游览过的地方10.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初至南岳,因遭遇大雨而游兴殆尽,后来历经艰险,奋力前行,终于登临绝顶。B.作者一行在上封寺看到云随风翻转、山摇摆晃动的景象,不由心惊目眩,兴奋不已。C.作者认为应竭力追求所能达到的境界,不应安于蒙昧、不思进取,也不能半途而废。D.本文前面用生动的语言写景记事,后面借记游之事阐发道理,前后呼应,相得益彰。11.文章最后一段“二子其亦有此志乎”一句中,“志”指的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12.文中说“天地之蕴奥,每多有所秘藏而不可以骤知”,意思是说,此间的奥秘,大多隐秘深藏,不能轻易被人了解。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句话带给你的思考。(200字左右,12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1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12\n(选自《孔子家语·五议》)【东城】冬天行乐,必须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则无论寒燠晦明,皆有胜人百倍之乐矣。尝有画雪景山水,人持破伞,或策蹇驴,独行古道之中,经过悬崖之下,石作狰狞之状,人有颠蹶之形者。此等险画,隆冬之月,正宜悬挂中堂。主人对之,即是御风障雪之屏,暖胃和衷之药。善行乐者,必先作如是观,而后继之以乐,则一分乐境,可抵二三分,五七分乐境,便可抵十分十二分矣。然一到乐极忘忧之际,其乐自能渐减,十分乐境,只作得五七分,二三分乐境,又只作得一分矣。须将一切苦境,又复从头想起,其乐之渐增不减,又复如初。此善讨便宜之第一法也。譬之行路之人,计程共有百里,行过七八十里,所剩无多,然无奈望到心坚,急切难待,种种畏难怨苦之心出矣。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则七八十里之远者可到,况其少而近者乎?譬如此际止行二三十里,尚余七八十里,则苦多乐少,其境又当何如?此种想念,非但可为行乐之方,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学道者之读书穷理,农工商贾之任劳即勤,无一不可倚之为法。噫,人之行乐,何与于我,而我为之嗓敝舌焦,手腕几脱。是殆有媚人之癖乎?(取材于李渔《冬季行乐之法》)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则无论寒燠晦明燠:暖,热B.人持破伞,或策蹇驴蹇:跛,瘸C.但一回头,计其行过之路数但:空,白白.D.凡居官者之理繁治剧凡:凡是10.下列语句的括号中是补出的词语,补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独行(于)古道之中B.正宜悬挂(诸)中堂C.(其)即是御风障雪之屏D.然无奈(吾)望到心坚11.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在作者看来一幅风雪行旅图,就是抵挡风雪的屏障,是暖身的良药。B.作者认为百里行程走了七八十里,若想怎么还不到,就会闷闷不乐。C.别人行乐与作者无关,但作者依旧喋喋不休,原因在其好谄媚他人。D.这篇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巧妙地阐明了“冬季行乐”的有效方法。12.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所蕴含的哲理,并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不少于150字)(12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1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①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取材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注释:①晡: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12\n【西城】①赵鼎,解州闻喜人。生四岁而孤,母樊授之,通经史百家之书。②高宗即位,除司勋郎官刘光世部将王德擅杀韩世忠之将,而世忠亦率部曲夺建康守府廨。鼎言:“德总兵在外,专杀无忌,此而不治,孰不可为?”命鼎鞫德。鼎又请下诏切责世忠,而指取其将吏付有司治罪,诸将肃然。③五年,上还临安。制以鼎守左仆射知枢密院事、张浚守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都督诸路军马。鼎以政事先后及人才所当召用者,条而置之座右,次第奏行之。制以贵州防御使瑗为保庆军节度使,封建国公,于行宫门外建资善堂。鼎荐范冲为翊善、朱震为赞读,朝论谓二人极天下之选。④建炎初,尝下诏以奸臣诬蔑宣仁保佑之功,命史院刊修,未及行,朱胜非为相,上谕之曰:“神宗、哲宗两朝史事多失实,非所以传信后世,宜召范冲刊定。”会胜非去位,鼎以宰相监修二史,是非各得其正。上亲书“忠正德文”四字赐鼎。⑤初,车驾还临安,内侍移竹栽入内,鼎见,责之曰:“艮岳花石之扰,皆出汝曹,今欲蹈前辙耶?”因奏其事,上改容谢之。有户部官进钱入宫者,鼎召至相府切责之。翌日,问上曰:“某人献钱耶?”上曰:“朕求之也。”鼎奏:“某人不当献,陛下不当求。”遂出其人与郡。⑥始,浚荐秦桧可与共大事,鼎再相亦以为言。桧遂稍掌权柄。然桧机阱深险,外和而中异。鼎与浚渐觉,乃谋共劾之。桧阴知其事,乃先劾之。浚初求去,有旨召鼎,桧恶其逼己,徙知泉州。⑦中丞詹大方诬其受贿,属潮守放编置人移吉阳军,鼎谢表曰:“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鼎遣人语其子汾曰:“桧必欲杀我。我死,汝曹无患;不尔,祸及一家矣。”遗言属其子乞归葬,遂不食而死,天下闻而悲之。明年,得旨归葬。⑧孝宗即位,谥忠简,赠太傅,追封丰国公。论中兴贤相,以鼎为称首云。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胜非去位会:恰逢B.浚初求去去:前往C.怅余生之无几之:取消句子独立性D.天下闻而悲之而:表顺承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母樊教之,通经史百家之书。他的母亲樊氏教育他,使之通晓经史百家之书。B.此而不治,孰不可为?这样做如果都不予惩治,还有什么不可以做的?C.因奏其事,上该容谢之。于是上奏这件事,皇上听后也改变了脸色,并向他道歉。D.桧见之曰:“此老倔强犹昔。”秦桧见了赵鼎后说:“这个老头还像以前那样倔强。”10.下列的理解和,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赵鼎幼年丧父,却能勤奋学习,为南宋王朝尽心出力,最终成长为南宋一代名相。B.赵鼎促成朝廷任命瑗为保庆军节度使,进封建国公,并在行宫门外建设了资善堂。C.赵鼎和张浚一度得到高宗的信任,他们都曾经认为秦桧是可以与之共谋大事之人。D.赵鼎因揭发了秦桧的阳奉阴违而被秦桧迫害,为使家人免遭牵连,毅然绝食而死。11.请根据选文第67段内容,分析赵鼎的品格特点。(4分)12.史书评价赵鼎是南宋“中兴贤相之首”,你认为赵鼎最突出的治国才能使什么?请结合选文相关内容作简要阐释,并结合你的阅读积累,谈谈你对“贤相之才”的认识。(200字左右)(12分)1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故先王畏民。(取材于《管子.小称》)12\n【北京2014各高校一模文言文试题】【答案】【海淀区】【答案】8.B9.C10.B(每小题3分)11.自己的父亲(1分)12.答案要点:①平息愤怒:没有请示,不敢擅自提及桓彝,示谦敬之意;②消除怀疑:回答非常迅速,让人感到不是临时应变之辞;③触发情感:高度赞扬桓彝的功德,评价中肯,触发桓温怀念追思之情。【东城区】【答案】5.(3分)B6.(3分)A7.(3分)D8.(3分)要点一:主张屏退贬黜轻浮的文风(或主张阻止控制华丽虚伪的文风)。要点二:推荐并任用心怀经典,怀抱朴质,志存于道,心依于仁的人为官。要点三:诏示天下,官府的、私人的文章书信,都应该是符合实际的记载。要点四:惩办了写华美艳丽公文的官员。要点五:皇上接受了李谔改变文风的建议,并传示天下以实施。(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3分)9.(12分)略【西城区】【答案】6.B7.A。[世祖再三询问他的情况,说:“这是高嘉甫的儿子吗?”]8.B。[高克恭上疏,并没有得到答复]9.(4分)①在去江淮行省审查文书档案时,不肯为讨好上级而千方百计挑毛病。②在江淮任职期间,为民着想,不同意增收湖东的夏税。③在刑部时,和同事议事时,不肯曲意附和。[评分标准:本题4分,答出一点得2分,2点得3分,答齐三点给4分]10.(12分)略。[评分标准:本题12分,观点2分,结合文本分析3分,联系实际分析3分,语言表达4分]【朝阳区】【答案】6.D(匪:不,不是)7.A(“选择绝对胜利的一方和群花来决一雌雄”有误)8.D(省略成分应为“尔”)9.C(“趋冷非趋热”有误)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37分。10.(4分)牡丹依时守季开花,不畏强权,即使遭贬亦坚守节操(独迟2分);牡丹朝南才会生长,改变方向就会死,个性刚强,绝不委屈通融(不改向2分)。11.断句(5分)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景公乃止(评分标准:标记“/”处,共10处,每断对2处,得1分;每断错2处,扣1分,扣完为止。)【丰台区】【答案】8.B解析:假:代理。(3分)9.D解析:A。第一个“焉”,为兼词,于此(零陵县山麓);第二个“焉”为代词,代薛存义。B.第一个“为”为动词,治理。第二个“为”为动词,成为。C.第一个“于”为介词,向。第二个“为”为介词,在。D.两个都为连词,于是。(3分)10.C解析:“不植而遂”应理解为“不刻意栽培就能自然生成。”(3分)11.D解析:文章内容重在议论抒情,表达作者对薛存义治理零陵县的看法,目的在于提高山水游记的教化功能。(3分)12.薛之志/其果出于是欤/及其弊也/则以玩替政/以荒去理/使继是者咸有薛之志/则邑民之福/其可既乎/予爱其始(//)而欲久其道/乃撰其事以书于石。【评分标准】4分,共9处;“//”为可断可不断。每错1处扣0.5分,扣完为止。)13.①理论阐述:观游可以辅助为政者清心静虑、理达事成。(依据;“夫气烦则虑乱,视壅则志滞”“君子必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馀,然后理达而事成。”②举例说明:为政者要像薛存义、裨谌和宓子一样以“高明游息之道”来使自己“清宁平夷”“理达事成”。(共2点,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石景山区】【答案】8.B(3分)9.D(3分)10.C(3分)11.(4分)方法:通过吟唱诗歌来激发志趣,通过学习礼仪来端正仪表言行,通过劝导读书来开启智慧。共同导向:顺导调理,潜移默化,意在栽培涵养,而明理性和。12\n12.(12分)①表达自己的看法,具体明确。(2分)②有理有据,分析中肯,联系生活进行合理联想与阐发。(6分)③语言顺畅,表达清晰。(4分)④字数不足,酌情扣分。【顺义区】【答案】7.(3分)B(过:过访)8.(3分)D(兴之暴:兴起之快。上下文并无西夏残暴之意)9.(3分)D(A.文中并无曾庭闻“贪玩、不刻苦”的意思,只说他“天资甚鲁”。B.说曾庭闻最初就学韩昌黎,不对。C.“细服缓带”是为三吴名士时的装束)10.(5分)而庭闻乃竟以是为家/边徼风土(/)人情/叛服(/)治乱/必有深知其故者/他日著之文章/当不止如史传所记载也。【评分标准】每断错一处得扣分;可断可不断处不扣分。11.(12分)答案示例:司马迁与曾庭闻都是经历了一番山川名都大邑的游历过程,受到启发,变化气质,才写出超常的文章。本文主要论述了人的经历对文章影响很大这一道理。人,不仅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长期生活在一个环境下,人的气质会受到环境的限制,这时,就要走出去,游览名山大川,陶冶性情,变化气质,笔下的文章,才会改变原来的风格,出现全新的面貌。【北京2014各高校二模文言文试题】【答案】【海淀区】【答案】8.B9.A10.B(每小题3分)11.逐一(全部)(1分)观览南岳上的幽洞异岩(1分),既要从整体上(1分)观看,又要了解它们的细微之处(1分)。(共4分)12.评分参考:结合文章内容恰当,2分;联系生活实际恰当,2分。思考感悟,5分。语言表达,3分。(共12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1分。13.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共5分,每答对2处得1分。答错2处扣1分,扣完5分为止)参考译文:孔子说:“所谓圣人,他们的品德符合天地之道,变通自如,能探究万事万物的终始,使万事万物符合自然法则,依照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来成就它们。光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灵。下面的民众不知道他的德行,看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就在身边。这样的人就是圣人。”【东城】【答案】9.(3分)C10.(3分)D11.(3分)C12.(12分)评分要点:概括哲理3分(言之有理即可),观点明确1分,联系实际分析4分,语言4分。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5分)13.(5分)书生以囊萤闻于里/里人高其义/晨诣之/谢他往/里人曰/何有囊萤读而晨他往者/谢者曰/无他/以捕萤往/晡且归矣/今天下之所高,必其囊萤者。令书生白日下帷,孰诣之哉。【西城】【答案】8.[答案]B[应为“离开(朝廷)”,离职]9.[答案]D[根据上文语境,秦桧应该见的是赵鼎的“谢表”,而不是赵鼎本人]10.[答案]D[赵鼎想弹劾秦桧,但还未及揭发,此选项与原文不符]11.[参考答案]当发现自己荐人不当时,能够修正自己的错误(1分);遭人诬陷时,上书表明自己的清白无辜(1分);预见秦桧的阴险迫害时,绝食而死保全家人(1分)。由此可见赵鼎是一个知错能改(1分)、坚定不屈(1分)、勇敢决绝(1分)的人。(意思对即可)[评分标准:本题4分,性格特点2分,事例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12.[答案要点]文内关于赵鼎治国才能的概括:(1)严厉处理刘韩二将冲突,不偏袒,能做到执法严明。(2)合理安排范冲等人职务,尽其才,能做到知人善任。(3)监修神宗哲宗二朝历史,司其责,能做到是非分明。(4)劝阻高宗不要奢侈贪财,守其正,能做到犯言直谏。[答到任意一点,阐释合理,即可得4分][评分标准:本题12分,对“赵鼎治国之才”的认识(2分)和阐释(2分);自己对“贤相之才”的认识(1分)和阐释(实例或分析均可)(3分);语言表达(4分)]13.(5分)[参考答案]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丹青在山/民知而取之/美珠在渊/民知而取之/是以我有过为/而民毋过命/民之观也察矣/不可遁逃/故先王畏民。[评分标准:本题5分,“/”处为必断点,错一处扣0.5分,扣完为止]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