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50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蜀伐楚,取兹方。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蜀攻打楚,占领了兹方。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然而苟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所以不能任用他。”子思说:“圣人选用人任官,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扬弃它的短处;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57/57\n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蜀伐楚,取兹方。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蜀攻打楚,占领了兹方。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然而苟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所以不能任用他。”子思说:“圣人选用人任官,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扬弃它的短处;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57/57\n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的。现在国君你正处在战国纷争的年代,选爪牙之士,要收罗能为你效力的人才,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我接受你的指教。”卫侯提出的计谋不正确,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可大臣们却附和的如同一张嘴所说。子思说:““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57/57\n依我的眼光看卫国,真是个所谓‘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国家!”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像这个样子?”子思说:“君王自以为善,那么大家的谋略便不敢提出来。事情对了就自我赞扬,还要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不正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却以让别人赞扬自己为乐,昏暗的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不揣度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求得君王的好脸色,谄媚的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君主昏暗臣下谄媚,凭这种样子位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赞同的。假如这样的局面不改变,国家就不像国家了。”子思对卫侯说:“你的国事将要一天天错下去。”57/57\n卫侯问:“什么缘故?”子思回答说:“是有道理原因这样(讲)。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纠正你的错误;卿大夫他们说话也自以为是,可士人百姓也没人敢纠正他们的错误。君臣既然都自以为贤能,因而下属也就齐声称赞他们贤能,称赞贤能就能顺达并且有福份,指出错误就会不顺并且有灾祸,这样的话,那好的情况又会从哪里来!《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这或许正像你的君臣关系吧!”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暗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57/57\n。若此不已,国无类矣!”子思言于卫侯曰:“君之国事将日非矣!”公曰:“何故?”对曰:“有由然焉。君出言自以为是,而卿大夫莫敢矫其非;卿大夫出言亦自以为是,而士庶人莫敢矫其非。君臣既自贤矣,而群下同声贤之,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诗》曰:‘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抑亦似君之君臣乎!”(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二卵弃干城之将 干:动词,守卫B.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于:介词,对C.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 却:动词,排斥D.抑亦似君之君臣乎 乎:表揣度语气,吧57/57\nB(于:用在动词动词后,表引介对象的介词)6.下列对文中有关语句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意谓选材要看主流,不可以偏概全。B.“和非以长恶乎!”意谓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的话必定会助长歪风邪气。C.“若此不已,国无类矣!”意谓如果这样做是不得已,国也就不像国了。D.“具曰予圣,谁知乌之雌雄?”意谓都自称是圣贤,乌鸦的雌雄也没人能分辨。C(不已,指不停止)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思以工匠选用木材的标准作比,形象地阐发了人才任用应全面考察扬长避短的基本原则。57/57\nB.身为一国之君的卫侯,他的想法和谋略得到了手下大臣们的一致赞同,也就自以为是起来。C.子思认为国君不能明察是非,就会被属下的阿谀和谄媚所迷惑,并会给歪风邪气推波助澜。D.为言明事理说服君王,子思多以引用、类比的手法来剖析因果,体现出他高超的论辩水平。B(卫侯自以为是,才令手下大臣们一致赞同)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君王自以为善,那么大家的谋略便不敢提出来。(3分。每句1分,语意通顺,1分)(2)君暗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57/57\n君主昏暗臣下谄媚,凭这种样子位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赞同的。(3分。每句1分)(3)贤之则顺而有福,矫之则逆而有祸,如此则善安从生!称赞贤能就能顺达并且有福份,指出错误就会不顺并且有灾祸,这样的话,那好的情况又会从哪里来!(4分。每句1分,语意通顺1分)【参考译文】蜀攻打楚,占领了兹方。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任用他。”子思说:“57/57\n圣人选用人任官,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扬弃它的短处;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你正处在战国纷争的年代,要收罗能为你效力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卫侯提出的计谋不正确,可大臣们却附和的如同一张嘴所说。子思说:“依我的眼光来看卫国,真是个所谓‘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国家!”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像这个样子?”子思说:“57/57\n君王自以为善,那么大家的谋略便不敢提出来。事情对了就自我赞扬,还要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不正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却以让别人赞扬自己为乐,昏暗的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不揣度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求得君王的好脸色,谄媚的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君主昏暗臣下谄媚,凭这种样子位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赞同的。假如这样的局面不改变,国家就不像国家了。”子思对卫侯说:“你的国事将要一天天错下去。”卫侯问:“什么缘故?”子思回答说:“是有道理原因这样(讲)。国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纠正你的错误;卿大夫他们说话也自以为是,可士人百姓也没人敢纠正他们的错误。君臣既然都自以为贤能,因而下属也就齐声称赞他们贤能,称赞贤能就能顺达并且有福份,指出错误就会不顺并且有灾祸,这样的话,那好的情况又会从哪里来!《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这或许正像你的君臣关系吧!”57/57\n(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①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②庄王以为币轻,更小以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①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之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③楚民俗好庳②车,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57/57\n,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使高其捆③。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④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选自《史记·循吏列传》)【注】①次行:秩序。②庳:低、矮。③捆:门槛。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秋冬则劝民山采(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3)市令曰:“三月顷。”(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19.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5分)(1)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2)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20.第④段画线句写出了孙叔敖□□的性格特征。(2分)57/57\n21.联系文本,简析孙叔敖施政的具体策略。(3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卜式传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何欲?”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②57/57\n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岁余,羊肥息。上过其羊所,善之。式曰:“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选自《汉书》,有删改)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57/57\n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57/57\n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③57/57\n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2分)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57/57\n(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袁宏传①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①,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②所寄。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②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③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57/57\n。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即答云:“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乃止。【注】①逸才:杰出的才干。②风情:节操、情感。③桓温:桓彝之子,专横跋扈,图谋篡逆,袁宏对其不满,多次在著文或谈论中冒犯到他。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57/57\n⑴会宏在舫中讽咏⑵引宏参其军事⑶又与宏善⑷我已盛述尊公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⑴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谭论。⑵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19、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20、有人评第②段袁宏的“笑而不答”妙在不言,简析其中的不言之妙。(2分)21、简析袁宏这一人物形象。(3分)57/57\n(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莫能名斋记杨简①四明杨简,得屋于宝莲山之巅。简思所以名之,东望大江,巨涛际天,越山对揖,衮衮如画,风帆飞鸟,夕阳烟芜,朝暮晦明,变态百出,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江山。西望钱水,玉洁如镜,茂林奇峰,楼观辉月,烟霭翠蒙,模写不可,于是间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要不可谓真识湖山。②反而即诸本真,敛其放情,落其外慕,穷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则事理两融,曲畅旁通,百川会同,归宿于中;又不则悠然无事,惟意所之,无所造为,乐亦熙熙,于是57/57\n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颠迷,沉溺外景,俱不可谓实识本真。周思天下古今名言,无一可以称此,又岂惟简莫能名,正恐尽万古明智绝识之士,竭意悉虑,穷日夜之力,终莫能名。于是榜曰莫能名斋。③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曰有能名之者:是斋之南,高松抚疏,微风过之,萧然有声,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东,洪涛驾风,怒号翻空,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西,湖光翠迷,云飞鸟啼,是能名吾斋矣;是斋之北与其麓,鳞比万屋,人物往复,啾啾碌碌,是能名吾斋矣。有嘲曰:既曰莫能名,又曰能名,何其立说之无常?简曰:常。22、第②段加点的“是”指代哪三方面内容,请用文中三个字概括、、。(3分)23、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得屋于宝莲山之巅于是榜曰莫能名斋57/57\nB、穷理窟之幽微何其立说之无常C、不则事理两融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D、然则终不可得而名之乎萧然有声24、对第①段画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定不能说真正认识了江山。B、关键是不能说真正懂得了江山。C、一定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D、关键是不能说认识了真正的江山。25、从整句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26、联系全文分析文末“常”的道理。(3分)57/57\n(五)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①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为书辞勾践曰:“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今既以雪耻,臣请从会稽之诛。”勾践曰:“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不然,将加诛于子。”范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②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57/57\n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复约要父子耕畜,废居,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居无何,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节选自《越王勾践世家》)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范蠡事越王勾践(2)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3)臣请从会稽之诛(4)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18.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2分)A.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B.逐什一之利C.复约要父子耕畜D.则致赀累巨万57/57\n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君行令,臣行意。(2)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20.第②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21.请概括选文中范蠡形象的主要特点(不超过10字)。(4分)(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画舫斋记欧阳修①予至滑之三月,即其署东偏之室,治为燕私①之居,而名曰画舫斋。斋广一室,其深七室,以户相通,凡入予室者,如入乎舟中。其温室之奥,则穴其上以为明;其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凡偃休于吾斋者,又如偃休乎舟中。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而左山右林之相映,皆可爱者。因以舟名焉。57/57\n②《周易》之象②,至于履险蹈难,必曰涉川。盖舟之为物,所以济难而非安居之用也。今予治斋于署,以为燕安,而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矧予又尝以罪谪,走江湖间,自汴绝淮,浮于大江,至于巴峡,转而以入于汉沔,计其水行几万余里。其羁穷不幸,而卒遭风波之恐,往往叫号神明以脱须臾之命者数矣。当其恐时,顾视前后,凡舟之人非为商贾则必仕宦,因窃自叹,以谓非冒利与不得已者,孰肯至是哉?赖天之惠,全活其生。今得除去宿负,列官于朝,以来是州,饱廪食而安署居。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宜其寝惊而梦愕。而乃忘其险阻,犹以舟名其斋,岂真乐于舟居者邪!③然予闻古之人,有逃世远去江湖之上,终身而不肯反者,其必有所乐也。苟非冒利于险,有罪而不得已,使顺风恬波,傲然枕席之上,一日而千里,则舟之行岂不乐哉!57/57\n顾予诚有所未暇,而舫者宴嬉之舟也,姑以名予斋,奚曰不宜?④予友蔡君谟善大书,颇怪伟,将乞大字以题于楹。惧其疑予之所以名斋者,故具以云。又因以置于壁。壬午十二月十二日书。(选自《欧阳修集·卷三十九》)【注】①燕私:休息娱乐。②象:象辞。22.概述第①段“因以舟名”的理由:①;②;③。(3分)23.第②段“追思曩时山川所历,舟楫之危”在文中的作用是:(2分)24.第②段“蛟鼋之出没,波涛之汹欻”一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分)25.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最准确的一项()。(2分)A.大概船这种东西是用来渡过危难而不是用来安家住人的。57/57\nB.船作为工具,是用来渡过危难而不是用来安家住人的。C.这是因为船这种东西,是用来渡过危难而不是安家住人的。D.船作为工具,它的作用是渡过危难并非安家住人。26.如何理解“反以舟名之,岂不戾哉?”“姑以(舟)名予斋,奚曰不宜?”?(3分)二、文言文阅读(19分)5.(3分)B(于:用在动词动词后,表引介对象的介词)6.(3分)C(不已,指不停止)7.(3分)B(卫侯自以为是,才令手下大臣们一致赞同)57/57\n8.(10分)⑴(3分)君王自以为善,那么大家的谋略便不敢提出来。(3分。每句1分,语意通顺,1分)⑵(3分)君主昏暗臣下谄媚,凭这种样子位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赞同的。(3分。每句1分)⑶(4分)称赞贤能就能顺达并且有福份,指出错误就会不顺并且有灾祸,这样的话,那好的情况又会从哪里来!(4分。每句1分,语意通顺,1分) 【参考译文】蜀攻打楚,占领了兹方。子思向卫国国君推荐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57/57\n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曾身为官吏,在向老百姓征税时吃了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任用他。”子思说:“圣人选用人任官,就如同木匠使用木料,取用它的长处,扬弃它的短处;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你正处在战国纷争的年代,要收罗能为你效力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卫侯提出的计谋不正确,可大臣们却附和的如同一张嘴所说。子思说:“依我的眼光来看卫国,真是个所谓‘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的国家!”公丘懿子问道:“为什么竟会像这个样子?”子思说:“57/57\n君王自以为善,那么大家的谋略便不敢提出来。事情对了就自我赞扬,还要排斥了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而助长不正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却以让别人赞扬自己为乐,昏暗的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不揣度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求得君王的好脸色,谄媚的没有比这更厉害的了。君主昏暗臣下谄媚,凭这种样子位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赞同的。假如这样的局面不改变,国家就不像国家了。”子思对卫侯说:“你的国事将要一天天错下去。”卫侯问:“什么缘故?”子思回答说:“是有道理原因这样(讲)。国57/57\n君你说话自以为是,可卿大夫等官员没有人敢纠正你的错误;卿大夫他们说话也自以为是,可士人百姓也没人敢纠正他们的错误。君臣既然都自以为贤能,因而下属也就齐声称赞他们贤能,称赞贤能就能顺达并且有福份,指出错误就会不顺并且有灾祸,这样的话,那好的情况又会从哪里来!《诗经》说:‘都称道自己是圣贤,乌鸦雌雄谁能辨?’这或许正像你的君臣关系吧!”(五)(16分)17、(4分)(1)鼓励(2)以……为乐(3)左右(指时间)(4)听从什么18、(2分)B19、(5分)(1)虞丘相向楚庄王推荐孙叔敖来代替自己。(3分,进、以、“于楚庄王”倒装各1分。)(2)楚庄王同意了他的请求,过了半年,百姓全部自己增高了他们的车子。(2分,居、句意各1分)20、(2分)自信57/57\n21、(3分)恢复币制,不干扰市场秩序,体现了孙叔敖安民策略;不依靠颁布命令而是通过增高门槛来达到增高车子的目的,体现了孙叔敖化民策略。(答出1点得2分,答出2点得3分。)(六)(12分)22、(2分)更休23、(2分)写出古人专注于培养自己学识才能时的状态24、(2分)C25、(3分)两文都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种树郭橐驼传》以种树的道理来类比治理百姓的道理,本文用耕种的道理来类比治学、培养才能的道理。(写作手法还有对比等。写作手法、对《种树郭橐驼传》的分析、对本文的分析各1分。)16、(3分)作者认为人才须经长期修养,成熟之后,才可以到社会上施展才能;修养不足,却早得功名,不利于自己进一步的发展,难成大材,难为大用,所以作者认为是“不幸”的。(第1要点1分,第2要点2分。)57/57\n(五)(16分)17.(4分)(1)恰逢,正赶上(2)推荐,举荐(3)交好,友善(4)多,广泛18.(5分)(1)谢尚倾慕(袁宏)文风率真文笔典雅,就把(他)迎接过来上船,与(他)交谈。(2)我的父亲功业这么大,你的东征赋中为什么忽略他不记。19.(2分)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57/57\n20.(2分)妙在以笑婉拒,虽不言却表明态度,袁宏看不惯桓温跋扈,故不愿加其父名于赋中,迫于桓温的威势,不便名言。21.(3分)袁宏为官、为文皆有杰出才华,为文受到谢尚欣赏,且善于即时为文,做官累升;他做人有节操,咏史诗体现他的节操情感,为东征赋不惜得罪权贵。【参考译文】袁宏字彦伯,是侍中袁猷的孙子。父亲袁勖为临汝令。袁宏有杰出的才干,文章绝美,他曾经写咏史诗,这是他用来寄托自己节操情感的。他年少孤贫,以运租船只为业养家糊口。谢尚当时镇守牛渚,秋夜趁着月光,随意与左右穿便装在江中泛舟。恰逢袁宏在船中歌诵,声音清朗有节奏,文辞润色优美,谢尚当时停下来听了很久,然后派人去打听。回报说:“这是袁临汝的儿子在诵诗。”57/57\n袁宏这时就是在诵读他的咏史诗。谢尚倾慕他文风率真文笔典雅,就迎接他过来上船,与他交谈,通宵达旦没有合眼,从此袁宏的声誉一天天大起来。谢尚做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荐袁宏参与军政之事。袁宏做官多次升迁一直到在大司马桓温府记室为官。桓温看中他的文笔,让他专门汇总书籍、奏记一类的文字资料。后来袁宏写《东征赋》,赋的结尾列出曾经过江的诸位名德,却单单没有列出桓温父亲桓彝的名字。当时伏滔比袁宏先到温府,又和袁宏交好,苦苦地劝袁弘宏。袁宏笑而不答。桓温知道了非常生气,但敬畏袁宏为一代文宗,不想让人公开去质问。后来一起去游山喝酒后返回,桓温让袁宏同乘一架车,大家为袁宏捏一把汗。车行了几里路,桓温问到:“听说你作《东征赋》,称列多位先贤,为什么没有列及我的父亲?”袁宏答到:“称列您父亲这事下官不敢擅自决定,在没得到您的允许之前,我不敢公开让人知道。”桓温怀疑不是真的,就说:“57/57\n你想怎么写?”袁宏随即答到:“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桓温听后感动得欲流泪的样子,不再讲话。袁宏的赋文也没有列出陶侃的名字,陶侃的儿子胡奴曾经在深邃隐秘之室抽刀逼问袁宏:“我的父亲功业这么大,你的《东征赋》中为什么忽略他不列?”袁宏惊急,答到:“我已对您父亲多加称述,怎么说没有呢?”于是诵到:“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胡奴这才停下来。(六)(13分)22.(3分)理事意23.(2分)D24.(2分)B25.(3分)用整句形式加强了语言的气势,强调是斋东西南北都可用来命名的事实,与前文“终莫能名”形成强烈反差,突出立说矛盾,引人深入思考。57/57\n26.(3分)杨简认为自己立说并非无常,能名或不能名,因立场、角度不同,各有道理;说不能名,主要是担心对用来命名的江山美景、事物及其理、意等不能真正懂得、理解。作者借此看似矛盾的立说,旨在提倡为学要探究事物本真,不轻率、不流于表象。【参考译文】57/57\n四明人杨简,在宝莲山的山顶得到一屋。杨简考虑如何为这屋命名,他向东面眺望大江,巨大的波浪滔滔滚滚,(东流而去)与天边相连,高耸的山峰拱手对峙,白云缭绕壮美如画,风帆飞鸟,夕阳伴着傍晚的雾霭。山中白昼和黄昏的景色一明一暗,变化百出。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这样命名,先不说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于外在美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江山。他向西遥望钱塘之水,似玉如镜,树林丰茂,山峰奇异,楼宇辉映明月,雾霭映衬翠色,简直不可名状,从这方面来为这屋命名吗?这样命名,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重要的不能说是真正懂得了湖山。反过来尝试以探究这屋的本真来为其命名,收敛那放纵之情,摒弃向外的慕求,穷尽义理聚集之处的隐微,探究明亮大珠的阴暗,否则就把事和理两方面融合起来,通达无阻,如百川会合,归宿到一个地方;再不然就悠然无事的样子,只顺着思想所到之处,没有任何作为,平和快乐,像这样命名倒不只是游乐闲适颠迷,沉溺外景了,但都不能说是真正地懂得了这屋的本真。广泛思考天下古今名言,没有一句可以来为这屋命名的,又岂止是我杨简一人不能为这屋命名,正恐怕是穷尽万古智慧明达见识独绝之人,日夜不停地穷尽他们全部的思考,最终还是不能命名。于是我只好宣告此屋名为莫能名斋。57/57\n既然这样,那么终究不能来为这屋命名了吗?回答是有能为这屋命名的:这屋的南面,有高大的松树,松枝散开,庇护有加,微风吹过,发出萧瑟的声响,这是可用来给我的屋子命名的;这屋的东面,江上巨涛随风怒号翻滚,扑击长空,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西面,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白云飘飞,鸟雀啼叫,这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这屋的北面,在靠近它的山脚下,万座房屋鳞次栉比,人来人往,热闹忙碌,这也是可用来给它命名的。有人讥笑道:既说不能命名,又说能命名,立说怎么能这样反复无常?杨简回答道:我立说是固定不变的。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使者以闻(2)布衣草履而牧羊(3)岁余,羊肥息57/57\n(4)上过其羊所,善之【答案】(1)使……知道(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解析】对实词理解要结合语境,解释时,不能以今律古,望文生义。要充分利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如“闻”,使动用法,“使……知道”;布衣,名动活用为动词,“穿着布衣”;息,卜式养的羊膘肥体壮,繁殖得很快。在此为“繁殖”意。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好”。【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57/57\n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答案】C【解析】A.前者为介词,跟。后者为动词,跟随;B.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介词,替,给。C.两者均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D.前者为代词,……人。后者为代词,……的东西(籍账)。【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1)苟,子何欲?(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答案】(1)如果(是这样),你想要什么?(2)按一定的时间作息,不好的就去掉,不要让(它或他)损害群体。【解析】第(1)题注意实词“苟:如果”57/57\n,宾语前置句“子何欲?”的翻译;第(2)题注意实词“起居:作息”,“恶:不好的”,虚词“辄:就”,词类活用,“败”使动用法,“使……变坏”的译法。【考点定位】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2分)【答案】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57/57\n【解析】卜式慷慨解囊,捐资为国,不求回报,但在丞相公孙弘看来不合常理,这也能更进一步突出卜式精神品质。在封建社会,有了功劳,理应得到回报,这是常理,但在卜式身上恰恰相反,这正是他精神品质的高贵之处。【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3分)【答案】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解析】解答时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所做事情和变化,以及皇上的态度变化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由不太了解——认为是忠厚的长者——发现其是治国人才。【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概括的能力。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57/57\n参考译文:①卜式是河南人。以种田养畜为业。这时候,汉朝廷正数次遣将出兵对匈奴作战,卜式上书说,愿意把一半家产交给官府作为边境作战费用。天子派使者问他:“你是想做官吗?”卜式说:“为臣自幼放牧,不熟习官场的事,不愿做官。”使者问:“是家中有冤屈,有话要对天子说?”卜式道:“臣生来与人无争,同邑人有贫穷的,我就借贷给他,不善良的我就教导他,使他驯良,邻里人都愿听我的话,我怎会受人冤屈!”使者说:“那么,你捐了这么多家产,究竟为了何事?”卜式道:“天子要讨伐匈奴,我认为应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这样才能灭掉匈奴。”使者把他的话回报了天子。天子又转告公孙弘丞相。公孙弘说:“这不合人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扰乱了法纪,愿陛下不要再去理会他。”57/57\n于是天子很久没给卜式答复,数年后,打发他离开京城。卜式回家后,依旧种田放牧。②过了一年多,正赶上浑邪王等人投降,仓库空虚,贫民大迁徙,都靠县官供给,县官没有力量全部负担起来。于是,卜式再次拿着二十万钱交给河南太守,作为被迁百姓的花费。河南呈上富人资助贫人的籍账,天子见到上面卜式的名子,尚能记得,说道:“这是前些日子,要献一半家产助边的那个人。”皇上从此认为卜式是忠厚老实的人,于是任命卜式为中郎。③刚开始,卜式不愿意担任中郎。皇上说:“我在上林苑有一些羊,想要让你去放羊。”卜式虽然做了中郎,但穿着布衣草鞋去放羊。过了一年,卜式养的羊膘肥体壮,繁殖得很快。皇上经过他养羊的地方,认为他做得很好。卜式说:“不只是牧羊是这样的,管理国家治理老百姓也是如此。按照规律作息,不好的就除去,不要让它影响了整个群体。”57/57\n皇上惊异于他的话,想要试试他做官的能力,有政绩和好的声誉。皇上认为卜式是忠厚的人,不久就让他担任了齐相。(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宗元①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池之胜于是为最。公曰:“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②57/57\n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注】①刺潭:担任潭州刺史。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答案】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解析】要结合语境,在邻近的上下文中,具体找“之”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原文“东泉为池,环之九里。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其”57/57\n,指代是东池,东边的泉水为池,周围有九里。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水围绕着它,就像一块玉在那里。它,指代什么,不言而喻,具体是指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答案】运用比喻的手法(点明手法),形象地写出建在水边的戴氏堂好像相连的大船随波起伏的奇特景象(分析作用,表达效果)。【解析】赏析手法,先要点明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分析效果,一般宜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回答。【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言文表现手法的能力。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57/57\n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案】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解析】“堂不待饰而已奂”,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吾德馨”,这里有品行高尚,才华横溢的人居住,自然不待装饰就已经华丽了。【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中信息筛选整合的能力。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57/57\n【答案】B【解析】原文“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由此看来,不是弘农公建造的。故B项不符合文意。【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3分)【答案】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解析】从题目“记”上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本文一篇借写潭州东池藏氏堂的景,赞的是戴简、弘农这些人的精神品质和追求。总结时要符合格式,本文描写了……赞美了……颂扬了……。【考点定位】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57/57\n参考译文:①杨凭(杨凭,弘农人)担任潭州刺史三年,依借东泉把它修成了人工湖,环周九里。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水围绕着它,就像一块玉在那里。东池的景观为这一带景色中最美的。弘农公说:“不是超凡脱俗而乐道的人,不应该到这里来享受美丽的景致。”离任时将东池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谯国名士戴逵之后戴简,戴简得东池后,在南岸半岛上筑堂而居。戴氏堂建成后景观更加的绮丽,远望它就像那战船相连,与水上下波动,站在戴氏堂上,看到的所有景物似乎都倒置着,辽阔渺远浩浩荡荡。栽上松树、柏树、杉树、槠木等树,种上菱角、芡实、荷花这些花,郁郁苍苍,灿然开放。凡是来这里能够观赏水上美景、体会到它的神奇魅力的,只有戴简了。②57/57\n戴简曾经因善写文章,文采出长而被授予官职,但是他不愿意做官。与人交往,总是谦让三分,深受各位诸侯的宠爱,但他不自以为高傲,难道是他远离社会了吗?但是他喜欢读孔子的书,又涉猎到庄子等人的文章,研究到了极为精通的地步,从中领悟到它对人生有益的道理,难道是他乐于这些道吗?贤能的人所作所为也一定是志趣相同的人才处在一起,当弘农公选拔人的时候,特意到这个景色美丽的地方,难道是那么的容易得到吗!地方虽然好,但如果再有合适的人居住在这个地方,那么山似乎愈增其高,水域好像更加宽广,山水景观就更加美丽了,戴氏堂不用装饰,堂屋更华丽照人了,这是人间对自然景观的作用。戴简以泉水池塘作为宅地居所,以天上的云和美丽景物作为朋友弟子,表达幽雅的情趣,发扬精纯的品性,他每天与它们为伍,相乐相娱,那么他的品性应该是更加高尚,他的文章风格应该更加峻峭,学问思想应该更加盛大。这就是自然对人间的作用,这样两者之间互相促进。既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又在当时社会传播了出去,我担心他远离社会的志向不能实现。③有远见卓识的人认为弘农公担任潭州刺史找到了做官的真谛,建造东池找到了它的美丽的景观,把官职授给最为有才华的人,难道不是这个社会上以中正美德感动我们的人吗!在戴氏堂上,看见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不能不记下这些事。(五)(16分)17.(4分)(1)为……效力(2)逼近(3)(接受)惩罚(4)作标记)18.C(2分)19.(4分)(1)君王所依从的是律令,我所依从的是志趣。57/57\n(2)等待时机,专卖货物,谋求十分之一的利润。20.(2分)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21.(4分)急流勇退或功成身退;经营有方或生财有道。(六)(12分)22.(3分)①(其斋“广一室”、“深七室”,)外形似船;②(“虚室之疏以达,则槛栏其两旁以为坐立之倚”,)内部构造如船;③9“山石崷崒,佳花美木之植列于两檐之外,又似泛乎中流”,)如置身“画”中,有乘船的感觉。23.(2分)用以阐释“以舟命名”的缘由和生活态度。24.(2分)这句话描绘了“涉川”过程中的惊险,营造了令人恐怖、不堪回首的氛围。25.(2分)C57/57\n26.(3分)从船的功用看,“舟”是用来“济难”的,而以“舟”为“燕私之居”命名,确实有乖张之嫌;(1分)从作者的人生经历看,如行舟在宦海风波之上,惊涛骇浪,凶险万分!“以(舟)名予斋”,有警示、纪念的意味。(1分)而对于“逃世远去江湖之上”者,以行舟为乐事,用舟命名,同样适宜。(1分)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