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50 KB
  • 2022-08-27 发布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介+动①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②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宾+之(是)+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③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n②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三、状语后置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以+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申之以孝悌[ti4]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③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2)格式:动+于(乎,相当“于”)+宾①能谤讥于市朝(《邹[zou1]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②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③生乎吾前(《师说》)译文:“生在我的前面”(3)格式:形+于+宾①长于臣(《鸿门宴》)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四、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马说》)译文:“千里马”②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n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数量定语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常见的“文言文固定格式”    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把......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    ③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把你怎么办?)    3、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②“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②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忆的是什么?)    5、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    ①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山、王屋山怎么办?)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或“与......相比,谁更......”)    ①\n我与城北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7.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如果替人家耕种,怎么能富贵呢?)    ②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君臣之义怎么能废弃呢?)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    ①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①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像这样寻找剑,不是也太糊涂了么?)    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9.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难道不如蜀地的僧人吗?)    10.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    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怎么这样衰败啊!)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n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3.惟......耳!(可译为“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我已无事可做,只等待死期罢了!)    四、表示揣度    1.无乃......乎?(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等)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孔子说:“冉求,这恐怕是你的过错吧?”)    ②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可译为“大概......吧、恐怕......吧、该不是......吧?能......吗?(兼表反问)”等)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3.其......欤?(兼表反问)    ①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可译为“.....或许......吧?”)    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    五、表示选择    1.与其......孰若......?(可译为“与其......,不如......”)    ①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其......其......也?(可译为是......还是......呢?)    ①其信然耶?其梦耶?《祭十二郎文》(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百仞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山势逐渐倾斜。)    七、表陈述语气    1、无以、无从。(可译为“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祝酒毕,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助兴的,请允许臣作剑舞!”)    2、有以。(可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n《陈情表》(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    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鸿门宴》(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    5.比及(可译为“等到......的时候”)    ①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    八、被动句    1、见......于......:(可译为“被”。)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可译为“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如果不这样,你们这些人将都被刘邦俘虏!)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九、宾语前置    1、唯……是……(“是”无意义,只起宾语前置的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①唯命是从。(只听从命令)     2、…….何……之有(有什么……)    ①夫晋何厌之有?《左传》(晋国有什么满足呢?)    十、假设    1.诚......则......:(可译为“如果......那么(就)......”)    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如果开口请求如姬,如姬一定答应,那就可以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    2、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3.向使:(可译为“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十一、转折    1.然而:(可译为“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n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2.虽然:(可译为“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十二、其他    1、俄而:(可译为“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不久,(听到)上百千人在高声呼喊,上百千小儿在哭泣,上百千只狗在叫唤))    2、而已:(可译为“罢了”)    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业务各有钻研与擅长,不过这样罢了。)    3、何乃:(可译为“怎么这样”。)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怎么这样愚拙!”)    4、既......且......:(可译为“又......又......”。)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离骚》(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5.可以:(可译为“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用来穿丝织品了。)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君子说:学习决不可以停止。)    6.且夫:(可译为“再说,而且”。)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    7.是故:(可译为“所以,因此。”)    ①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    8.是以:(可译为“所以,因此,因而。”)    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臣没有祖母抚养,不能活到今天,祖母没有臣供养,不能安度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有此拳拳奉养之心,不愿放弃奉养的责任,远出做官。)    9.所谓:(可译为“所说的,所认为。”)    ①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中间山谷中的水绕过泰安城下,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    10.往往:(可译为“处处,到处;常常。”)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于是,我颇有感慨。古代的人在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时候,常常有心得,这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事物不加以考察的。)    ②\n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家以后,庭院内外开了许多小门,隔墙垒得到处都是。)    11.未尝:(可译为“从来没有”、“不曾”)    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    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江水总是象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12.谓......曰......:(可译为“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一早,您千万不可不尽早来向项王当面赔罪!”)    13.谓之:(可译为“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①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也被称为华山。)    ②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东边的那道山谷,古时候把它叫作天门溪水,我们没有到达。)    14.相与:(可译为“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人们互相交往,转瞬间度过一生。)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我和客人们互相靠着在船中睡着了,不知不觉东方已经发白。)    15.所以:(可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即使时代会不同,世事会变化,但人们抒发情怀的原因,其基本点是一致的。)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所谓老师,就是用来传授道理、授与专业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16.以故,以......故:(可译为“所以”“因为......的缘故”)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这里。由于这个缘故,以后就把这座山称作褒禅山。)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    17.以......为......:(可译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齐国说:“必须用长安君作为人质,才出兵。”)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的美景(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17.以为:(可译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③\n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把水引来用它作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18.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于是,秦始皇完全废除前代君王治国的原则,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昧无知。又毁坏六国的名城,杀害六国的豪杰俊才,收集全国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锋刃而铸成钟鼓,又制作十二个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9.......之谓:(可译为“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①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说的就是先生你这样的人。)    20.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六国到了被灭亡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