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50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和谐教学对策探微文言文教学从本质讲,就是把握好“文”和“言”的教学。然而教学中诸多教师各行其事,往往迷入误区:或关注“言”的文言知识及字、词、句的理解和积累,而忽视其人文性;或独树“文”的思想情感、文学、文化,而摒弃其工具性。这些做法不同程度上悖离了教学目标。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将有怎样的突破?如何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当然首推“文与言并重”“文与言和谐”,此乃文言文教学理想境界。经过多年实践,我以辩证法和认识论为理论指导,逐渐探索出一条新路。在教学中紧紧把握文本和学情,均衡“文”与“言”于“导与学”的全过程,做到有的放矢,和谐共进。一、基于诵读、吟咏,铺就“从言及文”\n的平台诵咏本来就是一种最生动、最鲜活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诵咏对形成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标精神,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量,减少文学常识教学比重,让学生与文本多进行对话,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泳,增强文言语感。具体的做法:1.文本预习。应放手让学生去预习,边诵读边对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理解疑难字、词、句,试译文本。此阶段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摄取新的信息,感受新的学习生活,产生求知欲望,养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读书习惯。2.文本教读。文言文因字少意深,音单义广,当然首先需要教师引导,诸如在正音、断句、情调等方面作示范性诵读,扫除阅读上第一道障碍,为学生深入诵读开辟绿色通道。然后选取多样的阅读方式,如分角色朗读、表演式朗读等.但每次诵读要求都要与理解联在一起,使“从言及文”的感性认识一次次地深化,做到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舒缓,读出情感,读出境界,并在诵读中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为下一阶段逐层深入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进行审美感知,陶冶情操而奠定根基。二、力于解词品句,开启“由言知文”的窗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文言文的特征决定,我们既要让学生对课文学习有一个整体感,同时又要让学生学得有层次性。当“从言及文”感性认识文本后,课堂教学要有转机——“由言知文”,这是知性认识文本阶段,重在落实教学目标。由于古今汉语迥然,学生在阅读文本时,难免磕磕碰碰,存在疑难,苦于费解。教师要抓住机遇,因势利导,采用多种授教方法,着力为学生点拨指导,传道解惑,破解一个个疑点难题,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攻关精神;又要善于从“文”的大处着想,“言”的小处着手,教会学生把握那些“文眼”、标志性词句、典型性细节等,在推敲、咀嚼中,进一步学会思考与感知,形成学生的阅读能力。1.“授之于渔”式。以有效的方法来激活课堂,提升教学效率。如《论语》中的“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要怎样理解“劝”?“劝”\n今义为“劝告”,此义于句中不通,可以“因形索义”法,其形旁为“力”,关乎“勉励、奋力”之意思,因而此句“劝”应作“勉励、鼓励”解;又以“以知推义”法,《劝学》的“劝”之义,皆为人知,通过联想已知的词义,便可迎刃而解。2.“指点迷津”式。学生迷津时,教师应当以自己的睿智,为学生拨云见日,春风化雨,让学生虽“吃一堑”,却“长一智”。如《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主要观点是什么,让学生切磋品味,发表意见。或曰“以仁为本”,或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或曰“积其德义”,不一而足。当然只有“积其德义”才能概括“十思”的全部内涵。因为有了德义,便可以垂拱而治,达到治国的最高境界,这也是诤臣恳切告诫的真正目的。“言”和“文”关联紧密,互相依存,辩证统一,“言”因“文”而鲜活,“文”依“言”而生辉。要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产生与作者、作品情思的共鸣,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三、巧于设疑提问,迈进“因言悟文”的殿堂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真是优化教育教学的真知灼见,同时启示我们要强化师生互动,创造良机,讲究方法,催生学生的求知欲望,适时进行有效教学。遵循圣人训导,教学中,从教学、文本、学生一体化的角度,巧妙设置一系列问题,渲染出“因言悟文”\n理性认识文本的新氛围。诸问题的设计离不开教师的匠心慧眼,教师必须把好三个“度”:其一、具有高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要关注文本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主问题,以体现课程对教学内容选择和学生发展所起的指引作用。其二、巧选角度。文本解读往往有多元化,然而要有所遴选,看准角度,选出最佳切入口,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尽可能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其三、富有力度。教师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师生凝聚力;又要善于运用智慧,因文制宜,因材施教,力求立竿见影,举一反三,增强教学渗透力。在三个“度”的保障前提下,主要运二个方法:1.揭示主旨法。所设计的问题,围绕中心,紧扣重点,能起到对全文内容的统领作用与对教学流程的贯串作用,有“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思维潜能的功效。2.突破难点法。文本中都有学生难以理解和把握之处,要通过设计问题,解疑答题,匡助学生澄清思想认识的是非,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四、善于拓展延伸,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点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n。概而言之,学习文言文是为了传承传统文化,而拓展延伸文本,是深化理性认识“文言”的好载体。这就要教师有大语文视野,将文本与读本、与生活、与写作相结合,做三个方面的拓展。1.认识深度的拓展。文言文教学所反映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文本往往是“微型”原著,要知事件的详情,人物的真相,有待拓展文本,才有可能较全面审视作品的价值性。比如《鸿门宴》中的项羽,历来对其颇有争议,学完文本,不妨收集有关项羽的诗文,让学生多角度品读,读出一个立体真实的项羽。2.阅读能力的拓展。在完成文本教学同时,选择难易相宜、文体相似的课外读本进行赏析,扩大视野,丰富阅历让学生在语境中温故知新,生成知识的衔接。如学完苏洵的《六国论》可以拿来苏辙的《六国论》进行比较阅读,获益非浅。3.内化写作的拓展。主要是让“学”与“写”联盟,以学促写,以写深化。如《赤壁赋》一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在对大自然的感触中蕴涵着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学后,要求学生写一篇鉴赏文章,在审美评价中,再次让学生感受灵动曼妙的精美语言,体会作者旷达的情怀,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可谓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们要立足文本,回眸历史,跋涉书山学海,领略华章典籍,聆听先贤真谛,激扬民族豪情,推进“文”“言”\n和谐教学,繁衍千年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人本意识,负起时代重任,把握现实机遇,创造未来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