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类 6页

  • 63.00 KB
  • 2022-08-27 发布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类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1、代词:之、其2、副词:且、乃、遂(用于修饰限制动词和形容词,有时也修饰整个句子)3、介词:于、以、为、因(主要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4、连词:而、则、虽、然(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虚词)5、助词:夫、也、乎、者、所、焉(助词是附在词、短语、句子的前面或后面,表不结构关系或某些附加意义的虚词,助词有结构助词、动态助词和语气助词三种)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这里,那里”“这些、那些”。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楚王闻之。(这个消息)吾欲辱之。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七年级下《论语》八则学而时习之默而识之《扁鹊见蔡桓公》故使人问之。2.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七年级上《枭逢鸠》犹恶子之声。《蜀鄙二僧》蜀之鄙有二僧。七年级下《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七年级上(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齐之习辞者也。《蜀鄙二僧》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七年级下《扁鹊见蔡桓公》司命之所属。(四)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七年级下其不善者而改之。3.用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去”。例:七年级上《枭逢鸠》子将安之?《蜀鄙二僧》吾欲之南海,何如?二、其1.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而过。\n(2)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这些”“那些”之类的词。例:七年级下《塞翁失马》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这)《黄生借书说》其切如是。(那种)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2、用作助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反问、测度、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3、用作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译为“还是”。例:三、且1、用作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例:2、用作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和)四、乃1.用作副词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用作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于是”、“就”“才”。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3.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五、以1、用作介词(1)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2)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依照”。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表处置的对象。译为“把”(4)表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于”(5)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6)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为“和,跟,率领,带领”2.、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译为“并且,而且,又,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2)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n3.用作副词。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4、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六、为1、用作介词(1)表动作、行为的对象。译“向,对”。例:八年级上《桃花源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此人——为具言所闻。(2)表动、行为的替代。译“替”“给”。(3)表动作、行为的时间,译“当”“等到”。例:七年级上《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4)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了”(5)表动作、行为的原因,译“因为”“由于”。(6)表被动关系,读阳平声,译“被”。例:八年级下《满井游记》山峦为睛雪所洗。2、用作动词(1)译为“认为”“成为”“作为”。例:八年级下《小石潭记》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2)表判断,译“是”。例:七年级上《两小儿辨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3、用作语语气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反问,译“呢”。七、于1、介词。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与,跟,同”。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告之于帝。2.、介词。表示处所,译为“在,从”“在……之中”。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九年级下《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介词。表示原因,译为“由于”。例:九年级上《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表被动,译为“被”。例: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胜过”。例:九年级上《孟子二章》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八、因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凭借”、“依靠”“根据”、“依照”。“通过,经过”例: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例:.九、而1、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并且”,有时可不译。例:七年级下《论语》十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然后”“于是”“接着”、“就”,有时可不译。例:七年级下《论语》十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n(3)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但是”“然而”、“可是”、“却”。例:七年级下《论语》十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九年级上《孟子二章》环而攻之而不胜。《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2、用作助词,附在表时间性词语后面,凑足音节,可不译。例:九年级上《岳阳楼记》已而夕阳在山。十、则1、用作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那么”“便”或不译。例:八年级上《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九年级上《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例:(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例:九年级上《鱼我所欲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4)表并列关系,译“就”或不译。2、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十一、虽连词,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十二、然1、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2、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3、助词,分两种情况: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十三、者用作助词,用法如下:1、附加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组成名词短语,代人或事物,译为“……的人”“……的东西”“……的方面”“……的地方”例:七年级下《论语八则》择其善者而从之。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4、和“也”连用,也单独使用构成判断句式,相当于“是”。例:八年级上《爱莲说》牡丹,花式之富贵者也。5、附加在形容词后,起描写作用。译“……的样子”。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n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十四、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译“是”,可不译。例: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可不译。例: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等。例:九年级上《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九年级上《鱼我所欲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5.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例:九年级下《送东阳马生序》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十五、焉1、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或不译。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用作代词,(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且焉置土石?(2)人称代词,译“他,它”。例:复到舅家,问焉。《伤仲永》十六、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例:七年级下《论语》十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了)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曹刿论战》)十七、乎1、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九年级上《公输》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2)表反问,可译为“吗”。例:七年级下《论语》十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表推测,可译为“吧”。例:九年级上《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4)表感叹,可译为“啊”。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十八、所1、用作助词(1)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八年级上《桃花源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2)“所”和“以”连用。A“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九年级上《出师表》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九年级上(《公输》)吾知所以距子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动心忍性。(“所以”:用这些来)\n(3)与“为”相呼应,构成“为……所……”的结构,表被动。例:2、用作疑问代词,译“什么”。3、用作名词,意思是“地方”、“处所”。例: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十九、哉用作语气助词,用法如下:1.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3.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二十、夫1、用作助词,fú放在句首,以引发下面议论,可不译。2、用作代词。(1)指示代词,译为“那”。例:九年级上《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2)代词,译为“人”。例:八年级上《愚公移山》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