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41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中“之”字有哪些用法?⑴【代词】他,她,它(们)。例:①人皆吊之。(之:他,指上文善术者)②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之:它,指狼。)③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她,指燕后。)④彼竭我盈,故克之。(之:他们,指齐军。)⑤我见相如,必辱之。(之:他,指相如。)⑥以杜君言泛讯之。(之:他们,旨狱中囚犯。)⑦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之:它,指上文府吏的话。)⑧遽扑之,入石穴中。(之:它,指蟋蟀。)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本义项指后一个“之”它指兵器。)⑵翻译为:的。例: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④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⑶【动词】往,到......去。例:①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②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诸将请所之。④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⑤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⑥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⑦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之”。)⑧然后驱而之善,固民之从之也轻。(本义项指第一个“之”)⑷这,此。例: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②其上以构脂、腊和氏灰之类昌之。(本义项指前一个之。)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④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⑤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⑥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⑦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本义项指中间一个。)⑸作宾语前置(倒装句)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③句读之不知。④何功之有哉?\n⑤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⑹我。例: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③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④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⑤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⑥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之以为戮:以之为戮。之:指我们。)⑺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例: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本义项指后一个之。)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例: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②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云之崔嵬。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⑽用在句中(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①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②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③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文言文中“乃”字有哪些用法?(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n(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或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1)用作虚词[or](1)∶表示选择或列举。如:或是(连词。表示选择或并列关系);或乃(或者。常用于句首表示变换叙述内容)(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状况或行动之间的一个抉择。如:有病或无病,他不都应该在这里(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内(4)∶两个词或两个短语同义、等义或替换的性质或尽粟一石。――唐·韩愈《杂说》君实或见恕。――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或异二者之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2)又如:跌下悬崖或峭壁(3)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if]。如:或若(假使,倘或)或huò(1)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perphaps]。如:或是(或许;也许是);或恐(也许;可能);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2)间或,有时[occasionally;sometimes]或长烟一空。――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或至相殴。――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3)又如:或时(有时)或huò(1)通“惑”。迷惑[puzzle]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墨子·备蛾传》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擅创为令,迷或其君。――《管子·回称》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盐铁论·错币》贫贱吾恐其或失也。――《大戴礼记·曾子制言》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惟恐或后。――清·周容《芋老人传》(2)又如:或或(迷惑。或,通惑);或乱(昏乱;惑乱);或疑(怀疑,疑惑;有人怀疑)或\nhuò语气词,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语气莫或兴之。――清·黄宗羲《原君》莫或除之。或许huòxǔ(1)[perhaps]∶可能但不肯定;也许他或许没有赶上火车(2)[maybe]∶不一定他或许能来或曰huòyuē[someonesays]有人说。这是设问。或,不定代词,不是连词里的“或”或则huòzé[or]或许(表选择)明天我或则去图书城,或则去图书馆或者huòzhě[maybe;perhaps]也许或者其于道不远矣。――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或者曰。――清·洪亮吉《治平篇》你赶快走,或者还能赶上末班车或者huòzhě(1)[or]∶在可供选择的东西、状况或过程中的挑选决定学医或者学法律(2)[either…or…]∶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从两种以上的事物中选择一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同时存在这个任务可以交给小李或者小张或huòㄏㄨㄛˋ(1)也许,有时,表示不定的词:~许。~者(a.也许;b.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均亦单用“或”)。~然。~则。(2)某人,有的人:~告之曰。(3)稍微:不可~缓。不可~忽。不可~缺。多半是“有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