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 KB
  • 2022-08-27 发布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虚词用法总结一、高考常考文言虚词回顾:但、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于、则、者、之二、理解虚词用法的方法:1.全面复习,掌握常见用法。文言虚词,大多“身尊数职”,一词多用。复习时应对使用频率高的虚词的常见用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譬如“以”,可以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如“余船以次进”中的“以”应译为“按照”;可以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中的“以”;也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的对象,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中的“以”。“以”还可以用作连词,用法与“而”相近,只是不表示转折。“以”作连词时,还可以表示目的关系,译为“来”“用来”“以致”等,如“作《师说》以贻之”中的“以”,译为“用来”;还可以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中的“以”可译为“因为”只有通过全面复习,掌握其常见用法,考试时才能结合语境作辨别。2.分清虚实。文言中的“虚词”与今天所说虚词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文言虚词多由实词转化或借用而来的,因此有的词既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阅读时应加以辨别。如“适”,在“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中,作动词,出嫁;在“余自齐安身行适临汝”中,作动词,往、到;而然“适大病,不解行”中,作副词,译为“恰好”3.分辨古今。有些虚词,古今用法是不同的,应注意辨别,如“所以”,今天是表示结果的连词,而在古代却用法多样,如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表示“…………方法”,可译为“依靠”;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一句中,则表示“……的原因”。又如“溺者入水,拯之者亦入水。入水相同,所以入水者则异”,句中的“所以”也是表演原因,后两句可译为:他们同样是落入水中,但落入水中的原因却是不同的。4.根据语境,辨明具体用法。掌握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是基础,根据具体语境作辨别是能力。根据语境,先要分析语境,分析具体的上下文,找出意义之间的关系,方能从多种用法中认定其属何种用法。还是用“以”作例子来说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一句中,“愈”通“逾”,超过,胜过,“养”养蝗虫,放纵蝗虫“遗患”表示结果,据此可知“以”是连词,当译为“以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根据“以”前后的意义关系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用来”。“孤违蹇叔,此辱二三子”,“辱二三子”的意思是:使你们遭受羞辱,根据前后的意义关系,辨别其用法,可以认定句中的“以”是连词,可译为“以致”、“因而”。又如“执手相看泪眼”中的“相”,表示互相,而在“当以《晋书》相付”中的“相”就不是“互相”之意,而是作代词用,“相付”即“付之”。又如“见”,在“君既若见录”中,是前置代词,“见录”就是记住我;在“徒见欺”中,则表示被动,“见欺”,即被欺。5.注意特殊。所谓特殊,一是指兼词,如“诸”,可以相当于“之乎”、“之于”,“焉”,可以相当于“于之”;“盍”,相当于“何不”,等。二是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多用于句末,其重点总是在最后一个,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表达语气的重点在“矣”上。虚词也有单音双音的问题。如“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句中的“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要把它混用于现代汉语表示轻微转折的连词“至于”。5\n三、巩固练习:1.下列句中“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2.下列句子中“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列句中“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例: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A.徐公何能及君也     B.大王来何操     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4.下列各句中“其”字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5.下列句中“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6.下列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曰:“弊在赂秦也!”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廉者,赵之良将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7.下列句中“则”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之一生彘肩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E.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8.下列“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5\n  9.下列“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10.下列“所”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11.下列句中“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B.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     E.为赋新词强说愁     F.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G.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12.下列“焉”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谓也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E.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F.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13.下列“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     B.不如因而厚遇之     C.左右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     D.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E.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F.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4.下列“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D.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15.下列“与”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陈涉少时,与人佣耕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D.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E.微斯人,吾谁与归     F.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16.下列“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I.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17.下列句子中“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而记游者甚众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18.下列“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四、高考练兵: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游东山记   [明]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其子立恭,能诗。皆意度阔略。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5\n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石,客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坐久,闻鸡犬声。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延余两人坐。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章,余和之。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来,遂共酌。遭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余赋五言古体一章,书之。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李出琵琶弹数曲。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①处也。”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属未暇也。是冬,隐溪卒,余哭之。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及期余病,不果行。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山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手录一通,遗立恭。既游之明年,八月戊子记。(选自《东里集》,有删节)[注]①丘:坟墓。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延余两人坐延:邀请。B.降跽谢过谢:感谢。C.过立恭宿别过:拜访。D.而乐无加乎此加:超过。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溪隐匿避世,在交友方面非常谨慎,乐观旷达,对生死也很淡然;虽然年事已高,还能怡情山水。B.立恭性情率真,能饮酒,好读书,擅长诗歌写作,与作者有着很深的交往,对已逝的父亲充满怀念。C.立恭提议出游后应该有游记,可是作者因为事务繁忙,一直未能写作,直到次年八月才动笔写成。D.文章主要记述了游东山的情况,表现了作者与隐溪父子的深厚友情,流露出对老友逝去的感伤。3、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各怀之而出。(2)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3)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附:     5\n强化训练题参考答案     1.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     2.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     3.D(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     4.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5.C(①如,像②如,像③如果④如果⑤你们,你⑥像,如⑦及,比得上⑧你)     6.A(A助词,表感叹语气B助词,表判断语气C表停顿D助词,表疑问语气)     7.AE(A就,承接连词B乃,是就是C连词,用在对比句中D转折连词E就,承接连词)     8.ADG(A才B是C竟然,却D才E就F这样G才H你的)     9.CEF(A将近,几乎B暂且,姑且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     10.CD(A地方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11.CD(A因为B是C对,向D对,向E为了F表被动)     12.Af(A词尾,……的样子B之,他C哪里D兼词,于之E语气助词G词尾,……的样子)     13.ACE(A于是,就B趁机C于是,就D凭借E于是,就F通过)     14.AC(A被B比C被D引进对象)     15.DF(A替B连词,和C动词,亲附,结交D语气助词,表疑问E介词,和,跟F语气助词,表疑问)     16.BG(A目的连词B把C并列连词D顺承连词E因为F凭借G把H在)     17.B(A判断语气B……的人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D判断语气)     18.BF(A这B助词,提前宾语C往,到……去D得E取独F助词,提前宾语)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