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0 KB
  • 2022-08-27 发布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阅读复习全程教案第27页共34页第一节 文言实词【知识网络】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二、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三、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一限制成分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此考点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命题落点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高考命题十分灵活,有时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有时给出一个词的多种意义,让选择合适的一项;有时列出若干句子,让比较各句中共有的某一词,区分不同的意义;有时还考查词类活用和通假字的掌握情况,等等。要提醒学生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活用词。【典例精析】例一、(2005年湖南卷第11、13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记旧本韩文后欧阳修第27页共34页\n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游其家 游玩;交往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全,都C.因怪时人之不道 责怪,责备D.而脱缪尤多 通“谬”,谬误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D.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掌握,特别注重考查对词语的意动意义的掌握。A、B、D三项中加点词的解释,都是正确的。C句中的“怪”解释为“责怪、责备”,一是不合理,作者无法去责怪、责备当时的人们;二是与上文语意不连贯。上文说作者读了韩愈的文章后觉得好到了极点,然后自然对这样的好文章当时的人们竟然从未提起感到奇怪、不解,所以这里的“怪”应当解释为“感到奇怪”或“以……为怪”(意动用法)。第2题是考查考生对古今异义词的准确辨别。古今同形而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难点,如果辨别不清,盲目用今义去解释文言文中这样的词语,就会造成对文章意思的错误理解。A项的“斯文”的在文中是两个词,“斯”是指示代词“这些”,“文”是“文章”;在现代汉语中,“斯文”是一个词,意思是“文雅”,比如“他说话挺斯文的”。古今意义不同。B项的“上下”在文中作动词,意思是“使之上使之下”,也就是支配、操纵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上下”是个多义词,可以表示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动作,可以表示程度的高低,也可表示大致的数量等。古今意义不同。D项的“势利”在文中是两个词,“势”是“权势”,“利”是“利益”;在现代汉语中,“势利”是一个形容词,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比如“势利眼”。古今意义不同。C项的“磨灭”第27页共34页\n,在文中和在现代汉语中都是“(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的意思,古今意义相同,故选C。答案:1.C  2.C例二(2003年全国高考卷第1l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劝告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解析〗解释实词在文中的意思,一定要联系语境,结合平时课本中所学过的常见意思,逐项排除,最后作出合理的推断。A项中的“讽”为“委婉地劝告”。B项中“哂”在古文中最常见的意思就是“讥笑、嘲笑”,在此句子中解释得通。C项中的“遇”应解释为“对待”。D项这句是说到了唐太宗刚刚即位的时候,他(采取措施)坚决制止作奸犯科的官吏。“务”此处很明显作“致力”解释。此题主要考查对全文内容理解比较重要的实词在文中的意思。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一是对四个选项中的加点实词不明白意思,或是对其中绝大多数的实词意思不明了,于是乱选;二是对几个实词的常用意思有所了解,但对实词所在句子的句意不了解,当然也只有乱选瞎猜了。其实,此题考查的“讽”“哂”“遇”“务”四个实词,高中语文课本或读本中都有涉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夫子何哂由也?”(《子路、曾皙、冉由、公西华侍坐》);“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刺秦王》);“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所以“功夫在课内”,要学好课文;在解题时可以回忆这个词在哪篇课文中出现过,是怎样解释的,然后结合语境进行推断。答案:C【常见误区】一、按照今义理解古义。如对“当尽力于斯文”一句中“斯文”理解为“文雅”。二、以常用意义来解释活用意义。如将“因怪时人之不道”一句中的“怪”理解为“责怪”。三、按照常用意义来理解偏义复词。如将“刺诸县短长”中“短长”理解为“短处与长处”。四、按照一般字的意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如“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一句中的“缪”是通假字,通“谬”,谬误;而不能按“缪”的意义来理解。【基础演练】一、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1.A.沛公不胜杯杓:禁住,能承受()B.上下同欲者胜:取得胜利C.何可胜道也者:尽D.真黄山绝胜处:优美的E.数石之重,中人不胜:获胜2.A.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君主()B.连辟公府不就:同“避”,躲避C.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同“避”,躲避D.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张开3.A.天理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同“影”()B.屈平既绌:同“黜”,被罢免C.此五霸之伐也:讨伐,征伐第27页共34页\n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验应二、下列各组加点字,字义相同的两项是4.A.直前诟虏师失信()B.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D.俄匀谢玄淮上信至E.信造化之尤物也5.A.东郭先生将北适以干仕()B.哭声直上干云霄C.不从车乘,不操干戈D.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E.理民之干优于将略6.A.一出门,裘马过世家()B.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C.会贤士大夫少府赵禹过卫将军D.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E.求,无乃尔是过与〖参考答案〗一、1.E(胜,能承受)2.B(辟,征召)3.C(伐,功业)二、4.B、D(这两个“信”都是名词,都是指送信的人。C项“信臣”,忠臣;E项“信”副词,确实)  5.A、D(都是动词,求取之意。B项“干”,冲犯,D项读gàn,才干)6.B、C(都是拜访之意。A项,超过;D项,经过;E项,动词,责怪)第二节 文言虚词【知识网络】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确切掌握文言虚词的这些特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增强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学习文言虚词注意以下几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特别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如,《鸿门宴》中“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中,前一个“为”是介词,义为“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义为“作出”、“制定”。分清词意的虚实要根据语境作具体分析。第27页共34页\n2.辨明用法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如,《师说》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前一个“其”是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后一个“其”是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另一种情况是词虽不同,但却都可以表示相同的用法。如“乎”和“于”都可以有介词的用法。3.联系古今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虚词古今变化的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少数沿用下来;有的完全消失;有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有时改用了别的词。4.注意特殊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学习时要特别注意。⑴兼词。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⑵虚词的连用。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⑶双音异义。文言中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而二者的意义有很大差异。【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二、命题落点历年高考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考查的方式,最常用的是比较,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的异同,有时也可以在题干中给出示例,要求寻找与示例用法相同的选项,题型设置上多为四个选一。第二,考查的范围,均严格遵循当年考纲规定,同时对极其常见的虚词作多次重复的考查,如“以”“因”等字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第三,考查的数量,不同年份考查的虚词个数不同,有时集中辨析一个,有时比较多个虚词,近几年趋向后者。第四,考查的角度,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解释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包括词性和成分。第五,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几乎全出自中学教材,不少句子的翻译也涉及到虚词。【典例精析】例一:(2005天津卷第12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第27页共34页\n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命待命。令设戏请夫子。”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睦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日夜相击于前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甚矣,汝之不慧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D.太子乃与见王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掌握,考查了四个虚词。其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项,“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和“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儒服而见王”意思是“穿着儒服拜见赵文王”,“引领而望”的意思是“伸长脖子远望”。A项“日夜相击于前”的“于”是介词“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的“于”是介词“到”。B项“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中的“之”是代词,代前面所说的“日夜相击于前”这件事,“甚矣,汝之不慧”中的“之”是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太子乃与见王”中的“与”是介词“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结交,亲附”的意思。答案:C例二:(2005北京卷第7题)(原文见“第三节 文言句式”中“典例精析”)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庄公死,更立景公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得庆封,负之斧质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C.后世以为法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第27页共34页\n〖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把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自觉迁移到阅读中,因而沿用了将课文所学例句与阅读材料中的句子对照组合的考查形式。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A组中“更立景公”的“更”与“更上一层楼”的“更”都是副词,都可作“又、再”讲。B组中“负之斧质”的“之”是代词,作“他”讲,指庆封:“何功之有哉”的“之”是助词,无实义,宾语前置的标志。C组中“后世以为法程”的“以”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把、拿、用”,后边省掉了宾语“之”;“大夷以近”的“以”是介词,相当于“而”。D组中的两个“相”虽都是代词,但“后必相恶”的“相”指互相、彼此之间,而“拔刀相助”的“相”则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北京卷的此题对虚词的考查虽然突破了考纲规定的范围——“更”“相”不在规定的十八个虚词之列——但这两个虚词的相关用法在教材中经常出现,考生只要调动知识积累,就不难作答。答案:A【常见误区】一、实词虚词不能区分。如“太子乃与见王”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前一个“与”是虚词,后一个“与”是实词。二、把握词义不能结合语境。如将“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两句中的“相”的语义混为一谈。结合语境可知,前者为“互相”,后者为“他”。三、把握虚词词义没有顾及其整体结构。如“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一句中的“为”不宜单独解释,而应与“所”结合起来解释,共同构成表被动的“……为……所”式结构。四、把握虚词词义时顾此失彼。如“西伯,伯也,拘于羑里”一句中的“也”,不能因为其在句中就误以为是在句中表停顿,起提示作用;这应看整个句中,它实际上重在与前者发生关联,“西伯,伯也”是判断句,此处的“也”为语气词,表判断。【基础演练】1.比较下列各句中的“以”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1)告先帝之灵以彰其咎(2)将财物寄置界内以避盗(3)得全首领以没(4)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以秦昭王四十八年生于邯郸(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9)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10)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11)敛赏财以送其行A.(1)与(2)相同,(8)与(9)相同B.(3)与(4)相同,(10)与(11)不同C.(5)与(6)不同,(7)与(10)相同D.(1)与(11)不同,(6)与(7)不同2.比较下列句子中的“因”字,对其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秦军解,因大破之  ②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④公等碌碌,所谓因人事者也  ⑤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  ⑥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⑦第27页共34页\n因循守职,无所改作  ⑧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⑨因此怒,遣人追杀之  ⑩因其无备,卒然击之A.②与④相同,③与⑦不同B.⑥与⑦不同,⑨与⑩相同C.①与⑤相同,②与③相同D.④与⑧不同,②与③不同3.对下列各句中“所”字的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父去里所,复还  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安之  ③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  ④抚军不忘所自  ⑤太祖为流矢所中  ⑥皆生毛,长一寸所  ⑦夜以火指鼓所⑧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A.①⑥/②⑦/③④⑤⑧B.①②⑥/③④⑤⑧/⑦C.①⑥/②③④/⑤⑦⑧D.①②⑥⑦/③④⑤⑧4.对下列各句中的“为”字进行分类,完全正确的一组是()①府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以架亡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④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⑤战而不克,为诸侯笑  ⑥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⑦便于四方,不能专利,虽多,亦莫以为⑧今故告之,反怒为A.①③/②/④⑦/⑤/⑥/⑧B.①③/②⑥/④⑦⑧/⑤C.①/②/③⑥/④⑦⑧/⑤D.①/②/③/④⑦⑧/⑤/⑥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岂吾相不嫦娥侯耶?且固命也②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B.①临视,则虫集冠上②及诸河,则在舟中矣C.①困兽犹斗,况国相乎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D.①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②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参考答案〗1.A(⑴⑵⑾来;⑶相当于“而”;⑷拿;⑸在;⑹⑻因,由于;⑺率领;⑼因为;⑽与)2.C(①⑤于是;②③根据;④⑥⑧依靠,凭借;⑦沿袭;⑨因为;⑩趁着)3.A(①⑥表数目;②⑦表处所;③④⑤⑧助词)4.D(替,介词/因为,介词/为了,介词/表疑问,副词/被,介词/在,介词)5.D (A①且:词,抑或,还是;②同。B①则:词,原来,已经;同。C①犹:词,尚且;同。D①“之”与“者”连用,构成固定格式,表示定语后置;②之:结构助词,无实义;者:指示代词,……的地方)第27页共34页\n第三节 文言句式【知识网络】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夫战,勇气也。粟者,民之所种。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父即楚将项燕。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⑤环滁皆山也。⑥臣本布衣。“乃”“则”“即”有“就是”之意。3.动词“为”和判断词“是”表示判断。例如:①此为何若人?②问今是何世?4.“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例如刘备,天下袅雄。5.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视之,非字而画。二、被动句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不是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施动者,而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文言被动句有以下几种:1.在动词谓语后边也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或配合“所”字一起使用,例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在动词前边用“见”作为被动标志,例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又可以再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主动者,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在动词前边用“受”,同时在动词后边用介词“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5.在动词前边用介词“被”作为标志,例如: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或者配合介词“于”引出行为主动者,例如:燕以万乘之国被围于赵。三、倒装句(一)宾语前置句在古代汉语里,宾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一样,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的后面,但为了强调宾语,在一定条件下,就把它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宾语前置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在疑问句里,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安、何、谁等),一般提到动词或介词前。例如;①沛公安在?②富者曰:“子何持而往?”③微斯人,吾谁与归?④何以效之?2.在否定句里,作宾语的代词,也都提到动词的前边,例如:①时人莫之许也。②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③彼不我恩也。3.为了强调宾语,借助“之”“是”等的帮助,把宾语从词的后面提到动词的前面。这“之”“是”便成了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其他义。例如: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唯利是图。4.介词宾语的前置。例如;①国胡以相恤?②一言以蔽之。(二)定语后置句1.“……者……”为标志。例: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2.“……之……”为标志。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三)状语后置句1.“于”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2.“以”为标志的介宾短语。例: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第27页共34页\n(四)主谓倒装句例;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虎丘记》)四、省略句文言文某些词或某些成分经常省略,比白话文多见。1.省主语。例如:(成名)喜而捕之,(虫)一鸣辄跃去,(虫)行且速。2.省谓语动词。例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宾语。①省动词宾语。例如: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②省介词宾语。例如:秦王不怿,为(之)一击缶。4.省介词。例如: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5.省量词。例如:①蟹六(只)跪而二(只)整。②寒暑易节,始一(次)反焉。【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要有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理解与辨别的能力,不要抽象记忆到底有哪些种特殊句式,以及它们的具体情况如何。句式属于语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文言文的语法构造并没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过,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语法规则,自然会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别。而根据“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这一总要求,我们又可以将这些“不同的句式”限定在古今语法歧异的主要方面。大致说来,二、命题落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许多试卷中都有体现。有时直接设题考文言句式。如重庆卷第12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文言句式(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有时渗透到理解和翻译等题里的间接考查文言句式。如天津卷第15题要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其中的第(2)句为“赵国何求而不得也!”此句中的“何求”是宾语前置现象,翻译时应翻译为“求何”,即“想要什么”。这就是以翻译的形式考查文言句式。【典例精析】例一:(2005北京卷第8题)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昊。王予之朱方①。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残,支属不可以见,行忮②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注释:①朱方:地名。②忮(zhì):嫉妒、侵害。8.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第27页共34页\n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B.齐人以为让(鲁)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解析〗答案:A.。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式,着眼点还是落在了省略句省略成分的认定上。答这类题,一定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A项是紧承“荆(楚)灵王闻之”一句的,承前省略的应该是“荆(楚)灵王”,因此,“得庆封”的是楚灵王而不是“齐人”。例二:(2005广东卷第13题)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闲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诚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注:①掾属:佐治的官吏。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2)主簿大惊,遽以白就。(3)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解析〗(1)句是省略句,翻译“性矜严”前面应补上主语“朱晖”:(朱晖)性格庄重严肃。(2)句也是省略句,省略了“以”的宾语“之”,翻译“遽以白就”应为:立即(这件事)把它报告给阴就。(3)句是被动句,“见忌于上”应译为:被上司嫉恨。答案:(1)(朱晖)性格端庄严肃,举止行动一定依照礼仪,众位儒生都称赞他的高尚品德。(2)主簿非常吃惊,立即把(这件事)禀告阴就。(3)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他都被人弹劾。例三(2005重庆卷第12题)12.下列各句中,与“唯巫言是用”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B.一日自远归,家以窭告C.言于大府诛之D.夫晋,何厌之有第27页共34页\n〖解析〗答案: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唯巫言是用”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是”提宾。列举四项中,D句“何厌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通过助词“之”提宾。A项为一般句式。B、C两项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常见误区】一、不能依据语境真确判定省略的成分。如误将“得庆封,负之斧质”一句判定为省略主语“齐人”。二、不能将文言句式细致分类。如“唯巫言是用”“夫晋,何厌之有”“家以窭告”“言于大府诛之”四句虽然都是倒装句,但前两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句,后两个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有的考生因为不能细致区分,以致解题时作出错误的判断。三、翻译时不能正确地将古代汉语的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的句式。如翻译“见忌于上”不能译为被动句。【基础演练】1.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A.激于义而死焉者也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江都围急D.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下列句子没有介宾短语后置的一项是()A.忠义暴于朝廷B.师不必贤于弟子C.足下何以待之D.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3.下列各句中没有成分省略的一项是A.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C.遂相与一抱而别  D.所以敢先汝而死4.指出下列语句各属哪种句式()①以后典籍皆为版本。②人之食于虎也③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④环滁皆山也。⑤太守谓(为)谁?⑥彼不我恩也。⑦微斯人,吾谁与归?⑧山峦为晴雪所洗。⑨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⑩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允之任也。5.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昔者晋献公使荀息假道于虞以伐虢。荀息曰:“第27页共34页\n请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以赂虞公,而求假道焉,必可得也。”献公曰:“夫垂棘之璧,吾先君之宝也;屈产之乘,寡人之骏也。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将夺何?”荀息曰:“不然,彼若不吾假道,必不吾受也;若受我而假我道,是犹取之内府而藏之外府也,犹取之内阜而著之外阜也,君奚患焉?”①假道于虞以伐虢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受吾璧而不吾假道___________________③必不吾受也_____________________④君奚患焉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此项为介宾短语后置句)2.C(此项为宾语前置句)3.B(A、“请命”后省略介词于;C、省略主语;D、省略主语。)4.①判断句;②③被动句;④⑤判断句;⑥⑦倒装句;⑧⑨既是被动句,又是判断句;⑩判断句。5.①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  ②如果收下了我的宝玉不借道于我。  ③一定不会收下我们的(东西)。  ④大王您忧虑什么呢?第四节 文言文翻译【知识网络】翻译文言文以直为主,以意译为辅。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字句进行,翻译要尽量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方法和原文一致。中学生文言文练习、测试,翻译题一般都要求直译。直译主要用“对、换、留、删、补、调”等方法。(一)“对”,就是对译法,严格按照原文的词义、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要尽可能地把原文的单音词,对应地翻译成以这个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词。(二)“换”,就是替换法,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运用替换法,可以是用现代汉语的词语去替换那些不宜用对译法翻译的文言词语。(三)“留”,就是保留法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国号、年号等,可以保留不译。(四)“删”,就是删除法,这就是翻译文言文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可以删除原文中的某些词语。例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有的结构助词,偏义复词中的陪衬。(五)“补”,就是增补法,增补原文省略句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六)“调”,就是调整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倒装句的语序,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互文见义句等。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翻译,这就是意译。【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第27页共34页\n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首先,注意以下几点:①在全文中理解句子。要整体把握全文,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情感倾向,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充分利用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来理解句意。③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点句子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联词语,分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④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帮助理解。要掌握文言句子翻译的三条原则——信,达,雅;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二、命题落点采用主观题型是对文言文综合考查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考查文言文真实阅读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因此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翻译题一直作为常考、必考内容。文言文翻译考查中,对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进行全面的考查。【典例精析】例一(2005福建卷第9题)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要以直译为主,实词翻译要到位,虚词用法要准确,注意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总之是综合能力的考查。(1)句“王”,作动词,称王。(2)句“困于故苏之上”,是被动句;“于勾践”,介宾后置,要移到前面作状语。(3)句注意“之”的用法,取消主谓句的独立性,不翻译。答案:(1)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2)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3)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例二(2005浙江卷第15题)书褒城驿壁(唐)孙樵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劘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鹢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第27页共34页\n语未既,有老甿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醲,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注]①劘(n仍):磨擦。②鹢(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鹢鸟之形,这里指船头。③矧(shěn):况且。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当时视他驿为壮。(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3)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解析〗文言文翻译关键在于字字落实,讲求以直译为主,尤其对所译文句涉及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力求准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达、顺畅”,“雅”就是要“富有文采”。文言翻译的第二个特点是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能否将平时对知识的存储学以致用。第三个特点是关注上下语境,加以推测。第1句中的重点词是“视”与“壮”,“视”在句子中后面有“他驿”,很容易推测应是“比较”的意思,而“壮”以语境来看,使用的应是本意“壮观或雄壮”。第2句中需注意的关键词应是虚词“宁”与实词“顾”惜”。从语境来看,“宁”放在句首,后有问号,故表反语语气,应译为“难道”或“哪里”,“顾”在句中应译为“顾念”,“惜”应解释为“怜惜、爱惜”,因为语境是借对褒城驿荒芜残破、无人过问来说明社会现实吏治败坏和官制不善的。第3句中的关键词是“远者、近者、岁、更”四个词,其中“远”与“近”是从时间角度来说,“者”是助词,是“……的”,故“远者”应译为“时间长的”,“近者”就译为“时间短的”,“岁”就是“年”,“更”要解释“更换”,根据语境,也容易推测。翻译时,前两句应补上主语。答案:(1)(褒城驿)在当时比其它驿站更为壮观。(2)(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3)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常见误区】文言文翻译常犯以下错误:一、错译。主要表现在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运用方面。1.译错词义。混淆实词的古今意义和词类活用规律,忽视多义词的义项选择,不熟悉词的通假现象,缺乏古代文化常识,都会导致错译实词,例如有的同学把“沛公军霸上”(《鸿门宴》)这一句,译成“沛公刘邦的军队在霸上”,这里的“军”字已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作“驻军”讲。2.混淆虚实。不了解或不熟悉常用虚词的用法,导致错译虚词。例如把“特与婴儿戏耳”,错译为“特地同小孩玩耳朵”。显然,译者把虚词“特”、“耳”译错了——“特”是副词,在此作“不过”讲,不能译为“特地”;“耳”是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而已”、“罢了”,不能误作实词,错译为“耳朵”;这里“特”、“耳”连用,构成固定句式“特……耳”,可译为“不过是……罢了”。因此,“特与婴儿戏耳”,应译为“(我)不过是跟孩子开个玩笑罢了。”二、漏译第27页共34页\n1.省略成分不增补。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这两个分句的主语分别承前省略了。如果只补出“触草木”的主语“蛇”,而漏补“尽死”的主语“草木”,就会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这才对。2.该译词语被“遗忘”。原文中本该译出的词语,保留未译。例如有同学把“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这一句,译成“假如我不干这捕蛇的差事,那么早就病了”。这里就漏译了“病”字。如果把这个“病”字译出,原文后一分句译成“那么早就困苦不堪了”,这样处理,译文就完整、准确了。三、硬译1.照搬注释不变通。“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因为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把这一句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做到诚实可信”。2.倒装句式不调整。有同学把“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句,译成“寻找一个人可以派他去回复秦国的”。忽视了原句定语后置的特点,未调整原句的语序就硬译。四、赘译翻译游离原文,任意发挥,译而无据。有同学把“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译成“秦国人大摆空城计,打开关门想引诱敌军进城”。这里的所谓“大摆空城计”等,就游离原文太远了。翻译一定要紧贴原文。【基础演练】翻译下列各段文言文中加线的句子:1.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阳败面口。叔父怪而问其故,太祖曰:“卒中恶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己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①其叔父数言之于嵩。译:_______________②太祖口貌如故。译:_______________③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译:_______________2.海鸟曰:“爱居”,止于鲁东门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国人祭之,展禽曰:“越哉,臧孙之为政也!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礼以为国典。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①越哉,臧孙之为政也!译:_______________②今无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译:_______________3.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①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联与之共有府库耳。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犹惜其有功,不之罪。译:_______________4.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第27页共34页\n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①诚然,卿不朕欺。译:_______________②间召问群臣臧否。译:_______________③濂惟举其善者对。译: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他的叔父屡屡到曹嵩跟前提及(太祖之事)。  ②太祖嘴脸容貌像平时一样。  ③只是在叔父跟前不受宠爱,因此被欺瞒啊!  2.①臧孙施政,失了分寸啊!  ②现在无缘无故地加以祭典,不是施政所适宜的  3.①顺德果真能够有益于国家的话,我可以和他共享(内廷)库房中的(财产)。②还是念及他有功于国,没有降罪于他。  4.①确实如此,爱卿没有欺骗孤家!  ②间或召见询问大臣们的好坏优劣。  ③宋濂只是列举那些与自己交好的臣子回答。第五节 筛选信息【知识网络】一、筛选信息的解题步骤1.阅读,就是要对给定的材料进行整体阅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与层次。重视对全文通读,明确基本信息。记叙性的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前因后果;议论性的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完全读懂,可在运用“跳读”法时,捕捉文中重要的信息材料。这些重要的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论性的文字等。2.查找,就是要依据题干要求,判明信息的指向,带着问题,去理解、辨析。如2001年高考,题干中“田单兵不厌诈手段”即规定了信息指向,其中“诈”更是关键,答题如不能以“诈”引导思考的方向,肯定会失误。3.辨别,就是要辨明信息的边界。信息的边界规定了信息的外延。如2001年高考题目,“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陈述的对象是燕王不是田单,虽然能间接表现田单行反间计的“效果”,但不属于“兵不厌诈”的实施手段。4.判断,就是判断正误,选出准确的答案。命题者在设置题目时,往往用“张冠李戴”“颠倒因果”“无中生有”等办法迷惑人,解题时要认真分析辨别。二、阅读史传类文字,在筛选信息的时候,应理清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人物。既是传记文章,必有人物,所记谁人?哪一个朝代?还涉及多少人?2.职官。史书中的人物,多是官员,所任何职?朝中官还是地方官?几度升黜?3.事件。传记文章,肯定是记载传中人的若干事迹,或孝义,或勤学,或清廉,或爱民,或抗上等,边看边要弄清楚,文中写了什么事,写了多少件事。第27页共34页\n4.品格。高考所选的纪传文,传主都是正派人物,而要求“筛选”和“提取”的信息,又往往是他们表现出来的良好品格,因此,阅读时,这方面应特别注意。【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文章是信息的载体,离开对信息的关注,读懂字义、词义和句子意思就毫无意义。“筛选”就是通过淘汰的方法挑选,它要求能够识别和区分不同信息。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二、命题落点“筛选文中的信息”,高考设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指令,筛选符合指令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的考查,最常见的方式是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典例精析】例一(2005辽宁卷第13题)冯道,字可道,瀛州景城人。其先为农为儒,不恒其业。道少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负米奉亲之外,唯以披诵吟讽为事,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①也。寻荐为霸府从事,俄署太原掌书记,时庄宗并有河北,文翰甚繁,一以委之。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遽命道对面草词,将示其众。道执笔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对曰:“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韬入谢,因道之解焉,人始重其胆量。明宗入洛,遽谓近臣安重诲曰:“先帝时冯道郎中何在?”重诲曰:“近除翰林学士。”明宗曰:“此人朕素谙悉,是好宰相。”未几,迁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皆与引用,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有工部侍郎任赞,因班退,与同列戏道于后曰:“若急行,必遗下《兔园册》②。”道知之,召赞谓曰:“《兔园册》皆名儒所集,道能讽之。中朝士子止看文场秀句,便为举业,皆窃取公卿,何浅狭之甚耶!”赞大愧焉。天成、长兴中,天下屡稔,朝廷无事。明宗每御延英,留道访以外事,道曰:“陛下以至德承天,天以有年表瑞,更在日慎一日,以答天心。臣每记在先皇霸府日,曾奉使中山,径井陉之险,忧马有蹶失,不敢怠于衔辔,及至平地,则无复持控,果为马所颠仆,几至于损。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明宗深然之。(节选自《旧五代史•冯道传》)[注]①湛如:安然。②《兔园册》:书名,即《兔园册府》,唐人编著,五代时流行民间,为村塾童蒙读本。今佚。以下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是①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②崇韬所谏,未至过当③唐末衣冠,履行浮躁者,必抑而置之④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⑤何浅狭之甚耶⑥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第27页共34页\nA.①③⑤  B.②④⑤C.②③⑥  D.①④⑥〖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题目给出六个句子,编为四组,要求选出三个句子全都说明冯道有胆量的一组,考生要对照原文,筛选主要信息,排除不合要求的句子。①是说冯道刻苦读书,与“胆量”无关。②是说冯道在庄宗忿怒的情况下直言进谏,有胆量,符合要求,属有用信息。③是说冯道敢于贬斥浮躁的土大夫、官绅,胆识有嘉,属有用信息。④是说冯道对庄宗的敷衍之词,应予排除。⑤批评“中朝土子”的知识浅薄,与题目要求无关。⑥是说冯道直言进谏庄宗,是有用信息。故C项符合命题要求。例二(2005北京卷第9题,原文见第三节文言句式的“典例精析”)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①吾已诛之矣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A.①③④  B.②④⑥C.①⑤⑥  D.②③⑤〖解析〗答案:B。①“吾已诛之矣”:庆封派人诛杀的是“崔杼之妻子及支属”,文中崔杼是不义之人无疑,但不能因此就说“崔杼之妻子及支属”也是不义之人,故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③“荆灵王闻之,率诸候以攻吴”:此项陈述荆灵王率诸候军攻吴,未直接涉及崔杼、庆封这样的不义之人的下场,此项不能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组。四个选项中有①或③的均应排除。例三(2005湖北卷第13题,原文见第六节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典例精析”)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⑤僧笑,命李试其技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A.①③⑥  B.①④⑤C.②④⑥  D.②⑤⑥〖解析〗答案:D。本题要求选出全部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①句表明李超急于比试,出于自负心理,尼僧谦让,众人怂恿,不足以表明他武艺不精,故排除①。③句,写李超自鸣得意,应予排除。④句,写李超自以为艺高,急于取胜,也在排除之列。②⑤⑥三句全部表明李超的艺术不精,故D组属于正确选项。【常见误区】一、筛选信息不注意筛选的依据。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第11题要求选出“全部直接表明朱晖不惧权势的句子是”,有的解题时,没有注意“全部”“直接”“不惧权势”等关键词语,将有“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一句的选项也选入,然而此项只是表现不畏强暴——贼,并非“不惧权势”。第27页共34页\n二、筛选信息不注意语境。如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9题,有人选中与“吾已诛之矣”有关的选项。其语境是:“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在此情况下,庆封“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只要注意此语境,就知此项没有“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三、筛选信息不注意所给信息本身的语义。如2005年高考辽宁卷第13题,有的错误地理解“虽大雪拥户,凝尘满席,湛如也”,以为此句也能表现“冯道有胆量”,导致解题出错。【基础演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习题。邢邵,字子才,河间人,魏太常贞之后。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尝因霖雨,乃读《汉书》,五日,略能遍记之。文章典丽,既赡且速。年未二十,名动衣冠。自孝明之后,文雅大盛,邵雕虫之美,独步当时,每一文初出,京师为之纸贵,读诵俄遍远近。邵串情简素,内行修谨,兄弟亲姻之间,称为雍睦。博览坟籍,无不通晓,晚年尤以五经章句为意,穷其指要。吉凶礼仪,公私咨禀,质疑去惑,为世指南。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证引该洽,帝命朝章,取定俄顷。词致宏远,独步当时,与济阴温子升为文士之冠,世论谓之“温邢”。巨鹿魏收,虽天才艳发,而年事在二人之后,故子升死后,方称“邢魏”焉。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脱略简易,不修威仪,车服器用,充事而已。有斋不居,坐卧恒在一小屋。果饵之属,或置之梁上,宾至,下而共啖。天资质素,特安异同,士无贤愚,皆能顾接,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见人校书,常笑曰:“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焉能始复校此?且误书思之,更是一适。”(《北齐书·邢邵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岁,便能属文写作B.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 名声C.土无贤愚,皆能顾接 顾惜D.对客或解衣觅虱,且与剧谈 畅快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邵率情简素,内行修谨B.每公卿会议,事关典故C.而年事在二人之后D.脱略简易,不修威仪3.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虽望实兼重,不以才位傲物。不敢以其富贵骄士B.故子升死后,方称“邢魏”焉。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C.有书甚多,而不甚雠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何愚之甚,天下书至死读不可遍。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邢邵才华出众的一组是()①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第27页共34页\n②率情简素,内行修谨③博览坟籍,无不通晓④事关典故,邵援笔立成⑤词致宏远,独步当时⑥天资质素,特安异同A.①②③  B.④⑤⑥C.③④⑤  D.①②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陈留董祀妻者,同郡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祀为屯田都尉,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诃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祀罪。时且寒,赐以头巾履袜。操因问曰:“闻夫人家先多坟籍,犹能忆识之不?”文姬曰:“昔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操曰:“今当使十吏就夫人写之。”文姬日:“妾闻男女之别,礼不亲授。乞给纸笔,真草唯命。”于是缮书送之,文无遗误。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后汉书·列女传》)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宁于家 女子回到娘家B.流离涂炭 遭受火灾C.众皆为改容 受感动而变脸色D.夫人家先多坟籍 古书典籍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文姬为胡骑所获众皆为改容  B.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C.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D.文姬诣曹操请之妾闻男女之别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都能表现蔡文姬识见才具有的一组是()①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②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③祀犯法当死,文姬诣曹操请之。④音词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⑤闻夫人家先多坟籍⑥亡父赐书四千许卷,流离涂炭,罔有存者。⑦今所诵忆,裁四百余篇耳⑧乞给纸笔,真草唯命第27页共34页\nA.①③⑤⑦  B.②③⑥C.②④⑤⑦  D.①④⑦⑧〖参考答案〗一、1.C(顾:拜访。如“三顾茅庐”。)2.C(古今均指“年纪”。A内行:文中指平日居家的操行、品行;现指对某种事情或工作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B会议:文中指聚会和议论,是两个词;现在是一个词。D简易:文中指性情坦率平易,不讲究礼节;现指简单容易或简陋。)  .3.C(表转折,但是/表结果,因而。A都是介词;凭借、依仗的意思。B都是句末语气词。D都是疑问副词,“怎么、多么”的意思。)4.C(①③④⑤都是表现邢邵的才华出众,②⑥表现邢邵的秉性操行。)二、5.B(烂泥和炭火,比喻困苦境遇)6.B(拿、用;A被//因此;C到//在……方面;D代词//助词)  .7.D(②⑤写的是曹操;③不是写她的才识;⑥写其父)第27页共34页第六节 归纳要点与概括中心【知识网络】一、“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要注意以下内容:1.归纳概括的原则:(1)概括要完整、全面,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2)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进行概括。2.归纳概括的步骤和方法:(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阅读时要注意: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③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2)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如《六国论》的中心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在文章的开头;《过秦论》中“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这个中心句在文末。再则,文章的层次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和脉络,它具体展现作者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的思路。而作者的思路是通过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出来的。(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提供选项的正误。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人物张冠李戴,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第27页共34页\n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考点透视】一、考纲指要“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次为C级,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二、命题落点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本考点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本考点考查一般为选择题。这类题目中的错误选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典例精析】例一(2005湖北卷第14题)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僧问:“汝益乎?”日:“益矣。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尼便笑与合掌。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解析〗答案:C。本题不仅考查考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也考查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A项分析不正确。“为了惩罚李超”,“愤而择日告辞而去”第27页共34页\n等内容与原文不符。B项,“憨和尚德高”,“机智”,“李超敏而好学”,“尼僧争强好胜”等分析与原文不符,文中没有这些内容。D项,“变幻莫测”与原文不相符,“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以面代点,概括失当。C项的分析概括符合原文内容,是正确选项。作品刻画人物,憨和尚二“笑”,尼增三“笑”,其武艺的高强、性情的谦和,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例二(2005福建卷第8题)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滟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不见其巅际,临上而俯视,绝壑万仞,杳莫测其所穷,肝胆为之悼栗。水行则江石悍利,波恶涡诡,舟一失势尺寸,辄糜碎土沉,下饱鱼鳖。其难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嗜奇之士恨焉。天台陈君庭学,能为诗,由中书左司掾,屡从大将北征,有劳,擢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扬子云、司马相如、诸葛武侯①之所居,英雄俊杰战攻驻守之迹,诗人文士游眺饮射赋咏歌呼之所,庭学无不历览。既览必发为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于是其诗益工。越三年,以例自免归。会予于京师,其气愈充,其语愈壮,其志意愈高,盖得于山水之助者侈矣。予甚自愧,方予少时,常有志于出游天下,顾以学未成而不暇。及年壮方可出,而四方兵起,无所投足。逮今圣主兴而宇内定,极海之际,合为一家,而予齿益加耄矣。欲如庭学之游,尚可得乎?然吾闻古之贤士,若颜回、原宪②,皆坐守陋室,蓬蒿没户,而志意常充然,有若囊括于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无有出于山水之外者乎?庭学其试归而求焉?苟有所得,则以告予,予将不一愧而已也。[注]①扬子云,即扬雄,西汉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司马相如西汉著名文学家;诸葛武侯,即诸葛亮。②颜回,即颜渊;原宪,即子思。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B.陈庭学,能做诗,曾任中书左司掾、四川都指挥司照磨等官职。他乘船到成都,游山水名胜,每次游览都写诗记述。C.作者因学业未成、战乱等原因未能实现出游天下的愿望,面对陈庭学游览而归的收获,感叹自己因年老已难以做到了。D.作者认为山水名胜能使人的情、志、学等方面上一个台阶,此外,应该还有高于“山水之助”的东西,那就是孔学儒道。〖解析〗答案:A。A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文句的翻译不正确,“非仕有力者”,不是做官有力量的人;“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不是才情有文采的人,即使游览了也不会有什么收获;“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不是身强力壮的人,大多老死在那个地方。B、C、D三组符合文意。例三(2005辽宁卷第14题,原文见第五节筛选信息“典例精析”)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凡是有才学、有知识的穷书生,冯道都予以引荐和任用。B.任赞的戏语是讥讽冯道选拔和任用人才的水平不高。C.冯道以其胆识劝谏庄宗,并指出了庄宗所为的不妥之处。D.冯道以自己的切身体会规劝明宗要日慎一日,居安思危。〖解析〗答案:第27页共34页\nA。本题列举出四个选项,B、C、D的分析概括与原文内容相合。A项分析概括不正确,错误之因是对“素知识者”理解错误。知识,相知相识的朋友;理解为“有知识”,错误。A项的错误,是不明了词语古今义的区别。【常见误区】一、概括时只注意枝叶而忘了整体。如2005年高考湖北卷第14题:“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该文写到了“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但这并不是文章的重点。文章的重点在于刻画人物形象,以表现即使本领高强,也不能自高自大的主题。二、因为对文章词义理解不当导致概括不当。如2005年高考福建卷第8题:“A.川蜀山水险峻奇特,非有官职、有财富、有才能、会写文章、年富力强的人不能到达,因而往往令人抱憾而止。”此项概括不当,是因为对“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游;非材有文者,纵游无所得;非壮强者,多老死于其地”理解不当。【基础演练】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习题。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为书生,避乱荆州,于鲁阳山遇贼,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贼至,以刃临芝,芝叩头曰:“母老,唯在诸君!”贼曰:“此孝子也,杀之不义。”遂得免害,以鹿车推载母。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时天下草创,多不奉法。郡主簿刘节,旧族豪侠,宾客千余家,出为盗贼,入乱吏治。顷之,芝差节客王同等为兵,椽史据白:“节家前后未尝给徭,若至时藏匿,必为留负。”芝不听,与节书曰:“君为大宗,加股肱郡,而宾客每不与役,既众庶怨望,或流声上闻。今调同等为兵,幸时发遣。”兵已集郡,而节藏同等,因令督邮以军兴诡责县,县椽史穷困,乞代同行。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太守郝光素敬信芝,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黄初中,入为河南尹,抑强扶弱,私请不行。会内官欲以事托芝,不敢发言,因芝妻伯父董昭。昭犹惮芝,不为通。芝性亮直,不矜廉隅。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卒于官,家无余财,自魏迄今为河南尹者莫及芝。《三国志·魏书》卷十二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表现司马芝正直的一组是()①同行者皆弃老弱走,芝独坐守老母②芝乃驰檄济南,具陈节罪③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④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⑤昭犹惮芝,不为通⑥卒于官,家无余财A.①②③  B.④⑤⑥C.②③⑤  D.①④⑥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芝年轻时,在去荆州避难的路上,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南方居住十几年,能够恪守礼义节操。第27页共34页\nB.在任菅县长官期间,司马芝不畏豪强,征调主簿刘节的门客当兵,同时写信给刘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C.征虏将军刘勋,恃宠骄横,多次写信嘱托司马芝帮忙,司马芝一概依法处理。后来刘勋犯法被杀,和他有关联的人都被定罪,而司马芝却受到称赞。D.司马芝性情正直,严于执法,不受请托,权贵至亲都不敢私下求他办事。他死后家无余财,从魏建国以来,历任河南尹没有能比上他的。3.翻译文中画线的两句话①即以节代同行,青州号芝“以郡主簿为兵”。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宾客谈论,有不可意,便面折其短,退无异言。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4—6小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一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十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宠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4.以下内容编为四组,都属于李牧“诈敌”手段的一组是()①日击数牛飨士②凶奴每人,辄人收保,不敢战③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④大纵畜牧,人民满野⑤以数千人委之⑥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A.①②④  B.②④⑤C.③⑤⑥  D.①③⑥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牧守边时很有长远打算,注意提高士卒的生活待遇,同时又督促他们勤练兵加强对匈奴的防范。所以,匈奴虽多次骚扰边境,但一直占不到便宜。B.守边士卒们经常得到许多赏赐,但这些赏赐却没有什么用处,所以都愿意打仗,希望大量缴获敌人的财物。这是李牧激励士卒斗志的一项措施。第27页共34页\nC.李牧虽深知兵法,治军有方,措施得利,但并没有人理解他,上至赵王,下至士卒,外到匈奴都认为他是一个胆小怕事的人。D.李牧不愧为优秀将领,他大破匈奴,巩固边防;北攻燕国,南拒韩、魏;并连续打破秦军的进攻,但却死在自己人的刀下。赵国也因自毁长城而导致国力衰微,最后亡国。6.翻译下列文言文。(1)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1.C(①是说他孝敬母亲,不忍在危难时丢下;④是他为官正直的结果;⑥是说明他为官清廉)2.B(错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一向豪侠的刘节代替门客去当兵”一句上。刘节代门客当兵,是由于司马芝告状,太守治刘节的罪。)3.(1)当即(下令)让刘节代替王同去当兵,青州人称司马芝“能让郡主簿去当兵”。评分要点:三个考查点,①“即”,立即,就,②“号”,称;③“为”,做,担当。(2)他和宾客们谈论时,有不同意的,就当面指出他们的错误,回来后也不会说什么不同的话。评分要点:五个考查点,①“不可”(不同意或认为不对);②“面折”(当面指出);③“短”(短处,错误或不对的地方);④“退”(回来);⑤“异言”(不同的意见或不同的话)。二、4.B(①项是提高士卒待遇;③是加强防卫措施;⑥说明李牧有主见,想坚持自己原来的做法。)5.B(意思是将士们无功受赏,心中不安,想用打仗立功来作为回报。“不用”即无用武的机会。)6.(1)他经常斟酌情势的需要而任命官吏,城市的税赋都送进将军幕府中,用作士兵的费用  (2)所以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3)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答应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第27页共34页\n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文言文阅读单元检测一、阅读下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名其室曰书巢。客有问曰:“鹊巢于木,巢之远人者;燕巢于梁,巢之袭人者。凤之巢,人瑞之;枭之巢,人覆之。雀不能巢,或夺燕巢,巢之暴者也;鸠不能巢,伺鹊育雏而去,则居其巢,巢之拙者也。上古有有巢氏,是为未有宫室之巢。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栖木若巢,是为隐居之巢;近时饮家者流,或登木杪①,酣醉叫呼,则又为狂士之巢。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陆子曰:“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耶?’”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客去,陆子叹曰:“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③,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因书以自警。——节选自陆游的《书巢记》【注】①杪(miǎo):树梢的细枝。②觌(dí):相见。③堂奥:房屋正中偏前的厅堂之中,此指道的精微之处。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尧民之病水者 生病B.子之辟辩矣,顾未入吾室 只是C.信乎其似巢也 确实D.或枕藉于床 一个个挨在一起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鹊巢于木得复见将军于此B.是为避害之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C.乃引客就观之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名其室曰书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陆游喜爱读书和实践探索的一组是()①乃引客就观之②陆子既老且病,犹不置读书③前世大山穷谷中,有学道之士④名其室曰书巢⑤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⑥天下之事,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A.①⑤⑥B.②④⑥C.③④⑥D.①②⑤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4-\n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A.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可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为何把居室命名为“书巢”。B.本文的主旨是教导人们不要“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以防犯轻浮浅薄的毛病。C.作者只是警戒他人要牢记“天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的道理,以免贻笑大方。D.文中的“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苏轼《石钟山记》的:“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非常相似。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子幸有屋以居,牖户墙垣,犹之比屋也,而谓之巢,何邪?译:②信乎其似巢也。译:③吾侪未造夫道之堂奥,自藩篱之外而妄议之,可乎?译: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知建昌县 主持B.第归,杀而鬻之 卖C.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轻率,随意D.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 小路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久之,赴调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4-\n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B.①张方平为三司使②为君翻作《琵琶行》C.①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②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D.①并械其妻子者②其孰能讥之乎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分别表现包拯刚毅和廉洁的一组是()A.①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②皆审验劾奏之B.①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②岁满不持一砚归C.①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②拯因家居避命D.①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②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包拯巧用妙计,智破盗割牛舌案,连盗贼都吃惊佩服。B.包拯不畏权势,将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的园林楼榭全部拆毁。C.包拯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权兼三司使时,革除了三司的一些弊端,减轻了百姓负担。D.包拯虽然性格严厉,却能极力推行仁政。10.翻译下列文言文。①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2分)译:②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3分)译:③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3分)译: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2004年高考湖南卷)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亻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34-\n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 北边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智勇多困于所溺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B.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14.下列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⑴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⑵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⑶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34-\n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译:四、阅读下在的文字,完成16—20题。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时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三国志·魏书十九·陈思王传》)【注】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道。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16.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义作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信 评论B.每进见难问 诘难C.饮酒不节 节制D.公车令坐死 判罪17.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使各为赋②故遂定为嗣B.①应声而对②而植任性而行C.①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②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D.①以杨修颇有才策②于是以罪诛修18.比较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太祖甚异之②植既以才见异③文帝御之以术④宫人左右,并为之说A.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B.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C.两个“异”字意思不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相同。D.两个“异”字意思相同,两个“之”字指代对象不同。19.对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4-\n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A.性简易,不治威仪。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矫情自饰。C.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醉不能受救援曹仁之命。20.把下面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1)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译:(2)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译:〖参考答案〗一、1.A(病:担心、忧虑)2.A(A、均为介词,在。B、前者为动词,是;后者为介词,为了。C、前者译作“于是”“就”,后者译作“竟”。D、前者为代词,自己;后者为语气副词,表期望语气,可译作“一定”。)3.B(①说的只是陆游的一个动作③⑤只是客人谈话的内容,与陆游读书或实践探索无关。)4.C(应该是:警戒自己和他人。)5.①现在您幸有屋室来居住,屋室有门窗墙壁,还可以连接其他的屋室,可是你却称它为巢,这是为什么呢?(正确翻译“子”“牖户”“比”“谓之”得2分,大意对1分) ②确实是像巢一样啊。(正确翻译“信”得1分,大意对1分) ③我们这些人如果没有到道的精微之处去考查、研究,却在藩篱之外而胡乱议论,那可以吗?(正确翻译“吾侪”“未造”“妄”“可乎”得2分,大意对1分)二、6.D(蹊:走过,践踏)7.C(均为连词,表转折,译作“却”“但是”。A前者为音节助词;后者为结构组词,用在主谓结构中,取独。B.前者为动词,译作“担任”;后者为介词,译作“替”。D.前者为代词,代“吏”;后者为语气副词,译作“难道”。)8.B(“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刚毅无关。“皆审验劾奏之”“拯因家居避命”,与廉洁无关。)9.B(“将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的园林楼榭全部拆毁”,歪曲原义。拆除的是“侵惠民河”致使“河塞不通”,有碍京师抗洪的建筑。)10.①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何为”1分,大意对1分。) ②以前的制度规定,凡是告状不得直接到官署庭下。(“旧制”“讼诉”1分,“径造”1分,大意对1分。) ③不随意附和别人,不装模作样地取悦别人,平时没有私人的书信往来,亲旧故友的消息都断绝了。(“苟合”“伪辞色”1分,“私书”“故人”1分,大意对1分。)三、11.〖解析〗答案选B。“和”读hè,应和,跟着唱。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理解实词是读懂文言文最基础的工作。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可知,“和”后面是代词宾语-34-\n北京英才苑网站http://www.ycy.com.cn·版权所有·转载必究·“之”,“和”应释为谓语动词,而不能理解为形容词,故B错.对文言实词词义可以猜读,然后对其印证.12.〖解析〗答案选A。两个“以”字都是介词用、拿的意思。B中“其”,分别是代词它(指鹤)、表反问的语气词。C中“而”,分别是顺连词、表修饰的连词。D中“于”,分别为介词“到”和介词“从”。13.〖解析〗答案选C。A中“明年”,文中义指(那一年的)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古今异义。B中“适当”,文中义指刚好挡住,今义是形容词合适恰当的意思,古今异义。D中“南面”,文中义指面朝南方,今义是方位名词南方之意,古今异义。14.〖解析〗答案选D。放鹤招鹤之歌的作者为苏轼。15.(1)在这个亭子里饮酒,并以之为乐。(2)用这来保全他的本性并在后世著名。(3)独自整天在河涧山谷中啊,啄食青苔,脚踩白石。四、16.A  (“论”指《论语》。诗论,泛指经书)17.C(C所:助词,用在动词前,表示“……的”。A项为:写作/成为、作为:B项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表转折关系,然而。D项以:连词,表原因,因为/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凭借手段,捏造)18.B(①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惊异。②异: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特别(被)看重。③之,这是指曹植。④之,这里指曹丕)19.B(A项性格随和,平易近人,与能不能被立为太子关系不大;C项宫女和曹操身边的人都说曹丕的好话,挑拨离间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D项此项为立曹丕为太子之后的事)20.(1)孩儿开口就能析明事理(论理),提笔就能写成文章,只请父亲当面试试就知道了,为什么求人代笔呢?(但:副词,只。倩人:求人代笔。)(2)曹植却喝得醉醺醺的不能接受命令,曹操于是很懊悔的罢免了他。(受命:接受命令。罢:罢免。)-3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