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0 KB
- 2022-08-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设想】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4.“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二是将个别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已成为是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2003年全国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一改多年来的客观试题模式而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在第二卷。分值近几年增至8分。【教学内容】 一.句子的理解 翻译下列句子1.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第一步,理解文言语句必须遵循古文的一般规律并把握其特殊性。对句意的理解,引导学生归纳以下几点: 1.要在全文中理解句子。9\n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全文或文段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如:对“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的翻译,就要注意这是在介绍韩孙伯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以翻译成:按襄阳当地的风俗,邻里之间要在各自的分界处种上桑树作为分界的标志。 2.要注意对省略句、倒装句、词类活用、通假字、互文见义和偏义复词的理解,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把握,往往是翻译文言语句的关键。如:“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此句中“居”后省略了宾语“于此”或“于是溪”,“姓”是名词作动词,“给……取姓”的意思。那么此句就可翻译成:姓冉的人家曾经在这条小溪居住,所以就给小溪取这个姓,叫做冉溪了。 3.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通过前后推导,或选项推敲分析等方法,进行认真理解。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这是孔子教育子路、冉有的话,文中难懂之处是“疾”“舍”“为之辞”几处,既是教训之语,那么“疾”就不可能是“生病”之意,当是“厌恶”之意;“而”有表示并列和表示转折关系两种理解,依据意味推敲,自然当作转折关系理解更好,那么“舍曰欲之”与“为之辞”就在语意上相反了,以此推断“舍”是“停止”之意,“辞”是“托词”“借口”之意。整句意思就可翻译成:品格高尚的人厌恶那些不说自己想做什么事却去找借口推脱责任的人。 4.利用文言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把握句意。也就是说,在理解文言句子时,要充分利用对应词语的用法和意义去把握文句意思。如:“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这是一个对偶句,前后两句对应词语的词性担当的句子成分完全相同,甚至有些对应词语的意思根本一样,如“望”“求”,都应该是想、希望之意。所以整句可以翻译成:源流不深却希望水流到很远的地方,根生得不牢固却想要树木长得高而茂盛。 5.对复杂的不好理解的句子,最好做成分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叶;或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句间关系。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分析主干,“古人……鸟兽”是主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主语中“古人”与“观于……鸟兽”是一种主谓关系。“往往”是副词,“有”是动词,作谓语。“得”就应该是宾语,看来是动词名用,引申理解为“收获”“心得”较为恰当。所以整句就可翻译成:古人对天地、山河、草木、虫鱼、鸟兽的观察,常常有心得。 6.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去把握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如:“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挠”一词陈述“色”,应为形容词,不能作动词,联想到“不屈不挠”,应理解为“屈服”之意。“长跪”一词古汉语是“直着身子跪拜”,这里也不例外。“谢”有多种意义:感谢、拜谢、谢绝、辞谢、告诫、谢罪等。根据前面对“挠”字的理解,应取“谢罪”“道歉”之意。所以整句应翻译为:秦王露出屈服的神色,直着身子跪拜,向他表示道歉。 二、根据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正确翻译下列句子 1.译文忠于原文,要做到“信”。所谓“信”,也就是不能脱离原文语义,与原文语义要保持完全一样,要准确。 2.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就是要做到“达”。所谓“达”,也就是行文通顺,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3.译文要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风格,语言要“雅”。所谓“雅”,就是要注意语言的优美,尽量用最美的语言翻译原文。9\n [练习]依据信、达、雅的原则,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古人在士大夫施刑方面很慎重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缘故。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用知道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④其若是,孰能御之?果真像这样,谁能抵挡得住呢? ⑤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所以我和同志各位先生惋惜这座坟墓空有那块石碑,就替它写了这篇碑记。 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老年人个个穿丝绸衣服吃肉食,一般人不冻不饿,这样还不能称王,那是从来没有的事。 三、注意运用翻译的技法,正确翻译下列句子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5.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练习后引导学生归纳以下技法:1.“留”字法。 对原文中的人名、官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可以采取保留的办法进行处理,不必翻译。如:“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其中“大中丞”就是表示官职的专有名词,翻译时采取保留的办法处理。整句可以翻译成:在这时,凭大中丞的身份担任吴地巡抚的官员是魏忠贤的亲信。 2.“对”字法。 对已由单音节词发展成双音节词语的,我们可以采用对译的办法处理。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其中,“求”现在变成了“要求”,“木”现在变成“树木”,“固”是使动用法,变成使……牢固。整句就可以翻译成: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3.“换”字法。 对有些文言词语,我们现代汉语已经不用了,而是用别的词语来替换了。如:上例中的“闻”,现在都不单用以表示听说的意思,现在就换用“听说”一词来翻译。 4.“增”字法。9\n 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 5.“删”字法。 对于顾问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是发语词,不翻译: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 6.“调”字法。 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整语序。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首先顺句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之:凡是不能教育子女的人,也并不是想陷害自己的子女于罪恶。 四、综合自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答案:C解析:敛,退缩,收缩。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9\n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答案:D解析:①敌人还是侵犯了边境;②是有时;④是奏章的内容。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答案:D 解析:何灌没有阻止溃退,而是望风溃败。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答案: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解析:注意“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答案: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解析:注意“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充出“不许”的省略和整句句意。参考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9\n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9\n高考文言文翻译学案【教学目标】进一步了解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一、注意多角度理解,正确翻译下列句子1.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南齐书•韩孙伯传》)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语出《愚溪诗序》)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语出《论语•季氏将伐颛臾》)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语出《谏太宗十思疏》)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语出《战国策•魏策》)二、依据信、达、雅的原则,正确翻译下列句子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其若是,孰能御之?⑤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三、注意运用翻译的技法,正确翻译下列句子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2.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9\n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5.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综合自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节选自《宋史·何灌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B.灌迎高射之,发辄中迎:面对。C.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躲藏。Ks5u.comD.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何灌行事有成的一组是(3分)【】①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②或著崖石皆没镞③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④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⑤得善田二万六千顷⑥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④⑥D.③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极为赏识他,认为终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丈量都惊恐起拜。B、何灌泞谙西北边事,受到微宗赞许。他任洒落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徵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阻止溃退未成;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9\n(2)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