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考复习资料 18页

  • 127.00 KB
  • 2022-08-27 发布

文言文中考复习资料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复习----古诗文部分古诗文默写一、基本知识点文言文19篇、古代诗歌39首。二、题型特点题型为填空题,主要有两类:A、直接型默写:有三种形式:(1)直接写出所给语句的上句或下句。(2)默写或补充整首诗词。(3)文言文名句默写。B、理解运用默写:即给出要求背诵的诗句的含意或在文中的作用,按提示的要求写出相关的内容。三、备考对策总的要求:注重读,首首过关,句句突破,字字写准。A、书写准确。中考阅卷时对这类题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句中错、漏、添一字,该句就不给分,考生必须正确理解诗文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平时加强练习,规范书写,落到笔头。复习时可以把平时练习中常错的字用笔圈起来以引起注意,或者准备一个“纠错本”,勤于积累,纠正错误。B、理解到位。理解式默写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不能正确理解题干,不能从课文中筛选出准确的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以教材教参为基础,多从几个角度去理解句子;把握某些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把握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C、练习在现代语境下灵活运用名言警句。考生要把大纲上要求背诵的篇目烂熟于胸,尤其是每一篇诗文中的名句更应该作为识记的重点。做题时根据试题中所给语境做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句子进行填写。(一)文言文背诵篇目1.孔子语录论语11.小石潭记柳宗元2.鱼我所欲也孟子12.岳阳楼记范仲淹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13.醉翁亭记欧阳修4.曹刿论战左传14.爱莲说周敦颐5.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15.记承天寺夜游苏轼6.出师表诸葛亮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7.桃花源记陶潜17.愚公移山列子8.三峡郦道元18.与朱元思书吴均9.杂说(四)韩愈19.口技林嗣环10.陋室铭刘禹锡(二)古代诗歌背诵篇目1.关雎(关关雎鸠)诗经2.蒹葭(蒹葭苍苍)诗经3.观沧海(东临碣石)曹操4.饮酒(结庐在人境)陶潜5.木兰诗(唧唧复唧唧)北朝民歌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王勃\n7.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王湾8.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孟浩然9.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王维10.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崔颢1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李白12.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13.望岳(岱宗夫如何)杜甫14.春望(国破山河在)杜甫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杜甫1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岑参17.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韩愈18.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刘禹锡19.观刈麦(田家少闲月)白居易20.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白居易21.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2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杜牧2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24.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2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26.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李煜27.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28.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29.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王安石30.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3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32.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33.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陆游34.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35.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36.过零丁洋(辛劳遭逢起一经)文天祥37.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38.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张养浩39.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龚自珍模拟习题一、默写填空。1.问渠那得清如许?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3.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5.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6.江山代有才人出,____________________。7.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8.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n10._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二、理解性默写。1.《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咏雪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无题》中传诵千古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揭示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使至塞上》中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夜雨寄北》中表达诗人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水调歌头》中表达作者的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醉花阴》中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请写出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具有相同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题答案一.默写填空:1.为有源头活水来2.沉舟侧畔千帆过3.浅草才能没马蹄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5.病树前头万木春6.各领风骚数万年7.江入大荒流。8.恨别鸟惊心9.思而不学则殆10.乱花渐欲迷人眼二.理解性默写: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4.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5.兴,百姓苦;亡,百姓苦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7.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1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n文言词汇的理解一、基本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及现今成语中字词的解释,要积累基本文言词汇,重点归类课文中的一词多义的用法,识记文言文常用词词义,并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理解词义,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具体参考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的归纳表)古今异义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 词义扩大。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2 词义缩小。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3 词义转移。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4 感情色彩变化。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5 名称说法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6 双音节词偏义复词 。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2复前行,欲穷其林。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4.问所从来。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6.无论魏晋。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7.便扶向路。古:沿着,顺着。今:扶持。8.诣太守,说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9.欣然规往。古:计划。今:规则,成例。(陶渊明《桃花源记》)10.愿为市鞍马。古:买。今:集市。11.木兰不用尚书郎。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12.当户理红妆。古:窗户。今:门13.坐我西阁床。古:坐具。今:卧具。(《木兰诗》)14.会宾客大宴。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1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古:在这时。今:因此。(林嗣环《口技》)16.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古:渐渐。今:稍微。(王安石《伤仲永》)17.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愚公移山》)18.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孟子〉二章》)19.人恒过,然后能改。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20.肉食者鄙。古:浅陋。今:粗俗,低下。(《曹刿论战》)2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2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案件。今:监狱。2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诸葛亮《出师表》)24.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n25.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古:遗憾。今:仇恨,怨恨。26、寡助之至,亲戚叛之: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27、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出师表》)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2、子何恃而往《为学》)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与: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坐:1、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2、通“座”,座位(满坐寂然)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借:1、借(每假借于人)2、依靠(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n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新课标词性活用汇总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七上)《〈论语〉十则》智子疑邻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七上)《智子疑邻》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七上)《智子疑邻》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七下)《伤仲永》于是与亮情好日密日:名词用作状语,一天天。(九上)《隆中对》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惊异(七下)《伤仲永》渔人甚异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诧异。(八上)《桃花源记》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觉得奇怪。(七下)《伤仲永》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理相待。贤于材人远矣贤:形容词用作动词,胜过,超过。(七下)《伤仲永》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七下)《口技》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七下)《口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闻名。(八上)《陋室铭》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给……取名。(八下)《醉翁亭记》狼不敢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七下)《狼》听妇前致词前:名词用作动词,向前。(七下)《石壕吏》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七下)《狼》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七下)《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东词,(从柴草中)打洞。(七下)《狼》\n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灵:形容词用作动词,显灵。(八上)《陋室铭》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亲人。(八上)《大道之行也》不独子其子子: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孩子。(八上)《大道之行也》虽乘奔御风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马。(八上)《三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八下)《与朱元思书》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下霜。(八上)《三峡》皆披发文身文: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八上)《观潮》互相轩邈,争高直指轩: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高处。(八下)《与朱元思书》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伸向远处。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尽兴。(八下)《五柳先生传》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打。(八下)《马说》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八下)《送东阳马生序》如鸣珏环,心乐之。乐:以……为乐。(八下)《小石潭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八下)《小石潭记》蛇:名词用作状语,像蛇蜿蜒那样。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名词用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八下)《醉翁亭记》故自号曰醉翁也号:名词用作动词,取别号。(八下)《醉翁亭记》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八下)《醉翁亭记》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八下)《满井游记》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喝。罍: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蹇:名词用作动词,骑着驴。散入珠帘湿罗幕湿:形容词用作动词,渗湿或沾湿。(八下)《白雪歌送武断官归京》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苦恼。(九上)《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死:动词为动用法,为……而死。(九上)《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威: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威服。(九上)《陈涉世家》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词用作动词,用网捕。(九上)《陈涉世家》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怪: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怪。(九上)《陈涉世家》夜篝火,狐鸣呼曰篝:名词作状语,用篝罩。(九上)《陈涉世家》狐:名词作状语,像狐狸一样。(九上)《陈涉世家》皆指目陈胜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九上)《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忿恚: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恼怒。(九上)《陈涉世家》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变或竹板打。(九上)《陈涉世家》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下:名词用作动词,攻下,攻克。(九上)《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功宜为王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固的战甲。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功:名词用作动词,论功劳。皆刑其长吏刑:名词用作动词,惩罚。(九上)《陈涉世家》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九上)《唐雎不辱使命》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九上)《唐雎不辱使命》与臣而将四矣四:数词用作动词,成为四个。(九上)《唐雎不辱使命》\n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九上)《唐雎不辱使命》宜枉驾顾之驾:动词用作名词,指车、马。(九上)《隆中对》以光先帝遗德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九上)《出师表》恢弘志士之气恢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发扬扩大。(九上)《出师表》此皆良实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的人、忠实的人。(九上)《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九上)《出师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饷:名词用作动词,送食物。(九上)《观刈麦》吾义固不杀人义:名词作动词,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九下)《公输》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名词用作动词,限制。(九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苦。(九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苦、疲劳。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拂乱:动词使动用法,使……不顺利。动:动词使动用法,使……惊动。忍: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坚韧。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幅:名词做动词,赐福,保佑。(九下)《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九下)《曹刿论战》朝服衣冠,窥镜服:名词做动词,穿戴。(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私:形容词作动词,偏爱。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九下)《邹忌讽齐王纳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九下)《愚公移山》通假字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如:“莫”通“暮”,“益”通“谥”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3、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4、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5、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6、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9、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10、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11、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12、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n1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1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15、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16、……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17、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1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19、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20、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2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23、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2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25、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适:通“谪”。26、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28、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2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30、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31、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2、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33、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3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35、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36、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37、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38、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3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4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二、答题技巧理解文言实词除了平时要注意词语积累、多做练习外,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1)怎样理解一词多义结合具体的语境,才能正确判断一个词句子中所使用的义项。(2)怎样理解古今异义词如果误用今义代替古义,只要能注意将其放入具体语境中检验,很容易发现错误的。如《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右备容臭”一句中的“臭”,古义是“气味”的意思,如果那今义去理解就显得很荒唐。(3)怎样辨别通假字\n不能孤立地从字面上去理解,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如果按字面意义讲不通或认为不确切时,应考虑是不是通假字了。如“亡”字面意思一般是“丢失”“死亡”,如果放在“河曲智叟亡以应”就讲不通了,基本可以推断其时通假字了。(4)怎样辨别此类活用要把分析句子成分作为手段和工具,即通过分析句子成分,确定实词在句子中的词性,当发现某个实词与原词性有异时,就应考虑它可能属于词类活用了。如“一狼洞其中”,“一狼”时句子的主语,“洞”是谓语动词,“其中”作谓语动词“洞”的宾语。我们就可断定动词“洞”的词性发生了变化,活用为动词了。当然,在答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广东省题“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两项或不相同的两项”这一提问特点,用一下方法①代入法,将同项中前句的加点词语的意思代入后句中加点处,看是否解得通,从而判断相同或不同;②排除法,根据记忆中的印象把能确定的两项局部排除。模拟习题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博古通今B.有朋自远方来/今齐地方千里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C.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夫大国,难测也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3、指出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路不拾遗   B.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日薄西山 C.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身许国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贪得无厌答案:1.BC这道题并不难,有了一定基础,凭感觉就可搞定。B的“方”,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动词;C的“观”前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连词性都不同,还要再花时间吗?这四分实在太好拿了。相信这道题的得分率会很高。需要注意的是,这道题是对一项得2分,不是全对才得分。所以,考生要大胆填上两个答案。即使是猜也不吃亏。2、CD3、BC\n课内文言文阅读一、基本知识点考课内文言文阅读文段,所选篇目为课内重点(19篇),考查内容方式,均从句子翻译、理解选文内容、领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从文中获得有益启示等几方面设题。(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文言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二)文言虚词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文言虚词用法与例举为㈠动词wéi⒈“做”例:①并自为其名  ②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③为我为云梯之械④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行拂乱其所为 ⑥好为《梁父吟》 ⑦行拂乱其所为⒉“作为、当作、成为”例:①弃其杖,化为邓林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③以丛草为林④武陵人捕鱼为业⑤以牒为械⒊“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⒋“是”例:①知之为知之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③天下为公 ④中轩敞者为舱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⑥此为何若人⑦若为佣耕㈡介词wèi⒈“替、给、向”例:①愿为市鞍马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④不足为外人道也⑤为楚造云梯 ⑥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⑦为天下唱⒉“被”例:①二虫尽为所吞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山峦为晴雪所洗 ④仅有敌船为火所焚⑤士卒多为用者⑥贤能为之用 之㈠动词“到”例: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辍耕之垄上㈡助词⒈“的”例:①水陆草木之花②虽有千里之能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⒉无义,不译⑴主谓间,取独例: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大道之行也④甚矣,汝之不惠⑤虽我之死,有子存焉⑥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⑦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⑵宾语前置的标志例: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⑶定语后置的标志例:①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②马之千里者⑷凑足音节例: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②鸣之而不通其意③怅恨久之④公将鼓之\n㈢代词⒈代人例:①或置酒而招之 ②借旁近与之⒉代物例:①渔人甚异之②录毕走送之③策之不以其道⒊代事例:①闻之,欣然规往②属予作文记之③弗之怠④吾既已言之王矣⑤肉食者谋之以㈠介词⒈“把、拿、用”例:①以衾拥覆②徐喷以烟⒉“凭借、按照”例: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④何以战⒊“因为”例:①以中不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 ④勿以善小而不为   ⑤不以千里称也⑥徒以有先生矣 ⑦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㈡连词⒈表目的“来”例:①无从致书以观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河曲智叟亡以应⑤令辱之,以激怒其众⑥杀之以应陈涉⒉表修饰,同“而”的用法例:①俯身倾耳以请②高祖因之以成帝业㈢动词“认为”例: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③皆以美于徐公 而㈠表并列“和、又、并且”例: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②起坐而喧哗者③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④国险而民附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失丽⑥生于忧患而无于安乐⑦蔚然而深秀⑧舍鱼而取熊掌㈡表承接“就、然后”或不译例:①日出而林霏开 ②既醉而退 ③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夺而杀尉⑤挟天子而令诸侯⑥呼尔而与之⑦长跪而谢之㈢表修饰不译例:①朝而往,暮而归②杂然而前陈者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执策而临之⑤佣者笑而应曰⑥面山而居⑦玉城雪岭际天而来⑨仰而视之   ⑩在楚城上而待楚寇㈣表转折“但是、却、然而”例: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②人不知而不愠③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④足肤龟裂而不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⑦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⑧出淤泥而不染⑨邻有短褐而欲窃之㈤表因果“因而”例: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②(夸父)道渴而死 于㈠表比较:有超过的意思①皆以美于徐公 ②所欲有甚于生者 ③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㈡引出时间、地点、对象“在、到、向、从、对于”⒈引时间:①奉命于危难之间②试用于昔日⒉引地点:①躬耕于南阳②战于长勺③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⒊引对象: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过于诸侯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③胡不见我于王④生于忧患⑤万钟于我何加焉⑥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n㈢表被动“被”①受制于人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者㈠指代人、物,“的人、的东西”①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卜者知其指意④或异二者之为⑤得道者多助⑥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⑦往来而不绝者  ⑧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⑨肉食者谋之⑩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⒒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⒓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㈡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①陈涉者,阳城人也  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③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㈢放在主语后,引出原因①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  ②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措意也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④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亦抑人谋也  ⑤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基本方法有六种,即:对、换、删、补、调、留(留,就是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作翻译,可直接保留下来。补,补充原文中所不用的量词以及被省略的成分。调,即调整次序。文言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适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次序。删,即删除的意思。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换,即替换之意。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二、答题技巧A、加强诵读、背诵,勾画出每一篇古诗文的名言警句,揭示主题、中心的关键性语句、描写山水环境的语句和表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将这些句子重点背诵,并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备理解性记忆之需。B、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词的确切意义,我们的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注重辐射和迁移。把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进行分类归类,比较记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要依据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C、只有在读懂原文思想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答理解阅读题,1小题就是课文理解题,2至3分。1小题就是文章主题的升华与拓展,要求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谈读此文的感悟或精神感染,体现了文本的人文特征。D、考虑到不少文言文已考,特别是近年刚考过的,再作为大阅读考查似不可能,如05年《曹刿论战》,06年《送东阳马生序》,07年《马说》,08年《愚公移山》,09年《桃花源记》等,在复习时可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其它课文的精读。模拟习题阅读《陋室铭》,回答下列问题。  \n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  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惟吾德馨()(2)往来无白丁()  (3)无案牍之劳形()(4)无丝竹之乱耳() 2、文中描写室主人情趣高雅的句子是哪一句?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3、作者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的目的何在?    4、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本文意在说明每个人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读完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阅读《三峡》,回答下列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翻译下面的句子。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2.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①夏季:②春冬:③秋季:3.文中的“良多趣味”指的是什么?4.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陋室铭》  1 、 品德没有学问的人形体,身体扰乱   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表明陋室不陋,进而体现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4、他是一个坦荡乐观、安贫乐道、不屑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都应有自己高尚的情操,不应因外界因素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信仰和高尚情操,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充满情趣。《三峡》1.①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也没有这样快。②水清、草荣、山高、树茂,实在有很多趣味。\n2.①水势迅急凶猛②景色秀丽奇绝③萧瑟凄凉3.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4.渲染悲凉的气氛,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也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基本知识点附加题部分选文为课外浅易文言文,内容尽可能跟学生熟悉的人、事、物关联起来。考点设题为断句、字词理解、重要句子和文段内容的理解。选材特别注意至今仍在运用的成语、典故、名人以及历史文言小故事。二、答题技巧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首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方法指津(一)通文意碰到断句篇章,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章,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二)抓标志 ①发语词和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前面可断句。②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③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④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⑤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三)察对话: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四)懂常识此外,还要懂得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也有助于我们正确断句。古文化常识内容较多,涉及到古人的衣食住行礼等各方面,高考一般考查中学课本里学过的内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做有心人,将课本上出现的文化常识熟记于心。这样才能从容应试。(五)知语法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六)明修辞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七)依总分例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n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八)辨句式:1.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2.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者,……也”这种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何……之有”“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3.文言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无乃……乎”“得无……乎”等。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例子:用“/”给这段话标上句读(断句)并翻译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节选自《学记》)参考答案: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第一句,有同学这样断: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虽然从语感上看,这样读也很上口,但是,从文义上却讲不通。因此,断句,首先要考虑的是文义的通畅。)参考译文: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字词释义:注意联系原句,联系学过课文中的意思;或者联系上下文,也可给这个需加点的词组几个常用的词语,然后把几个词语依次还原到此句中,默读后最终确定一个解释。还应注意一些词语的活用(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一定要译准。句子翻译:一般要求是翻译出文言虚词、关键的文言实词,省略的要补充,把语意表达完整.注意译准重点字词;注意语序;力求符合原意,译文语句要准确通顺,简洁流畅。文言文的翻译技巧,可用“留、补、调、删、换”五个字来概括。(留,就是保留不译。凡是古今意义相同以及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建筑物名等,译文时均不作翻译,可直接保留下来。补,补充原文中所不用的量词以及被省略的成分。调,即调整次序。文言中由于一些特殊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适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次序。删,即删除的意思。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翻译时要删去。换,即替换之意。不少的文言词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翻译时应换用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考察某一个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代的内容时,一般情况下所指代的内容都是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但有时只是那句话中的一部分内容。理解文中内容时\n,也许你读不懂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但你一定能粗略了解此文大致的内容,如果要求用原句回答或没有限制不能用原句回答时,就用原句来回答。如果要求概括回答时,紧紧抓住你所懂的大意来回答。给出的语段或材料与选文中的哪个内容相呼应时,最重要的是搞清给出的语段或材料所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然后在选文中找和其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语句。评价某人的人物形象时,你所给出的答案一定要能从文中找到源头,即你的几个要点分别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或写作手法作出自己的评判。解答评判类题目,首先要旗帜鲜明地摆出自己的看法:是肯定,还是否定,是提倡,还是批判,或者是一分为二辩证地看。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如“我认为……是不对的”“我认为……值得提倡”等。其次,要从不同方面或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述理由,这一层尤为重要,因为现在不少开放性题目的“评分标准”中都有“言之成理即可”之类的话,换言之,观点、意见可以不同,但一定要持之有据。模拟习题 移风易俗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②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1、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2、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王冕故事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安阳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⑥。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⑦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n【注释】①蹊(xī):践踏。 ②策:通“册”。 ③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 ④恬:心神安适。 ⑤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⑥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⑦被:披。1、请用“|”线标给句子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2、翻译下列句子。(1).或牵牛来责蹊田。 (2).曷不听其所为? 3、这两段文字说了王冕哪两件事?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答案: 移风易俗1.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2.、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他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国人。 王冕故事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②映长明灯③读之/琅琅达旦。2、(1).有人牵着牛来责怪王冕践踏了他们的田地(2).为什么不让他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呢?。(3)勤奋好学,孝敬母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