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拓展教学 4页

  • 103.00 KB
  • 2022-08-27 发布

浅谈文言文拓展教学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文言文拓展教学  学生不太喜欢文言文,戏之为“第二外语”,这情有可原。因为随着几千几百年的时间流逝,文化背景、时代环境、用语习惯也必然发生改变,“喜欢”倒是奇怪了!那么,如何消除这种隔膜,让文言文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呢?这既是解决学生兴趣的问题,也是很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问题。语文教师不能不重视。  拓展教学,提供了这种可能。这不仅符合形象思维(凭借联想和想像)的特点,更主要的是:这样做,在日积月累中给学生编就了一个严密的知识网络,对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大有裨益。  一、从“字”的角度去溯源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词义是语言的基本单元。而汉字又是表意系统的文字,很多文字的本义都可以由字形的特点来推断。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中华文化发展的脉络,同时也为学生走进文言文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比如《过秦论》中有“追亡逐北”一句。“北”,指逃跑者。析出这一义项,可从字形入手:“北”是个象形字,像背对着的两个人。《说文》说:“北,乖也。从二人相背。”由此,引申出了“败北、逃跑”等义项。再如,《报任安书》中有“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一句。“膑脚”,书上解释为:“砍去膝盖骨。膑,是膝盖骨。”“脚”离“膝盖骨”是很远的,为什么要说成“膑脚”呢?《说文》说:“脚,胫也。”“脚”的本义是“4\n小腿”,在词义演变的过程中,才逐渐取代了“足”的义项。  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文中很多,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文言实词都要进行如此的词义探源,但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适当地进行拓展,不仅是为了搞清古今词义的区别,探究词义的本源,更是为了与现代汉语建立起紧密的系统的知识联系,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指明路径。  二、从“诵”的角度去体味  汉语的音乐性很强。这主要表现在双声、叠韵、叠音、平仄、四声和对偶、排比等方面。且不说韵文,就是散文也讲究“骈散交错,长短相间,起伏顿挫”。因此,朱光潜强调说:“声音节奏对于文章是第一件要事。”(《散文的声音节奏》)  这就决定了汉语教学首先要强调诵读,也只有诵读才能够“玩索其语气,规仿其声调”、“寻绎其意味”。(郭绍虞《汉语语法修辞新探》)比如,李白的《将进酒》,诗篇发端是两组排比句,如挟天风海雨迎面扑来,这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心中无比的痛苦。当狂妄之情趋于高潮,“鼓点式”的节奏展现出跃然于纸上的醉态:“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这是诗,又还原为生活。――这些无需讲解,只要一读就自然心领神会。至于其间所包蕴的哲学思想、美学理念、道德追求、人格修养等也是非诵读不能体味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此理。4\n  可是,现在很少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了。当前,提倡的是快速阅读,培养的是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筛选确定信息的能力。当然,为适应时代快速发展的需要,关注快速阅读能力的培养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不应该摒弃诵读中的感悟和长吟中的体味。  三、从生活中去“挖掘”  文言文作为一种表达形式已有两三千年的发展史,佛教、道教、儒教更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它们必然要渗透乃至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我们不可剔除的文化基因。抓住这一点,文言文就会“走近”我们,与我们的脉搏一起跳动。比如传统节日(现代生活丰富多彩的要素,更丰厚着现代文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它们不仅构建着各地“同中有异”的风俗,更蕴藏着一大批反映这种风俗的诗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透视着人类对宇宙、人生、社会、历史、生命等的思考,展示出人类丰富的主观与客观世界,并影响着今人的思想甚至思维。如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如果仅把“清明”理解成一个时间或一个节气,那么,我们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欲断魂”的丰富含义。在汉族的乡俗中,“清明”是一个色彩情调极为浓厚的大节日。朋友、亲人要相聚:扫墓、踏青,甚至参加很多体育活动,唐朝还有荡秋千和拔河比赛。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思乡之情,孝子之心,孤独之怀,凄凉之景……各种滋味涌上心头,情感是复杂的。没有了清明佳节,也就没有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再比如,构建着古人生存形态的伦理、文化、审美观念、风俗人情等,无不反映在建筑风格、饮食习惯、穿着打扮甚至接人待物的礼节、为人处世的方式上,这些都给我们的拓展提供了广泛的天地。  即便是在最直接的生活现实――语言中,也可找到源源不断的拓展素材。比如杜甫诗《饮中八仙歌》中有“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4\n一句。有人做过考证:长安市中不闻有河,哪里有船?再说,天子命人来宣李白晋见,何以用船来接?李白恃才傲上,傲视的是权贵,岂敢明目张胆地傲视皇上?皇上召他岂敢不去?“上船”是四川方言,是“整装”的意思,“船”应度“chuàn”。  “语文的外延等于整个生活”这就是说,整个生活都是我们拓展的层面。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语文课就可以喧宾夺主、云山雾罩,把“语文课”讲成“生活课”。但是,努力拉近文言文与现代生活的距离甚至消除隔膜对于提高学生兴趣,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大有裨益的。有志于此的同仁不妨一试。  (张健河北省容城县071700)4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