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 19页

  • 134.55 KB
  • 2022-08-27 发布

课外文言文复习训练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2015语文复习专题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1)(一)【原文】庄周家贫,故往贷①粟于监河侯②。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③,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日:‘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日:‘我,东海之波臣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日:‘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⑤,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⑥。’”(选自《庄子》)【注释】①贷:借。②监河侯:官名。③邑金:封地交纳的租税。④波臣:海神的臣子。⑤常与:常在一起的,这里指水。⑥枯鱼之肆:卖干鱼的店铺。枯鱼,干鱼。肆;店铺。【导读】吝啬鬼是怎样的形象?有守财奴式爱钱如命的,有生性吝啬却又大话连篇的……庄子遇到的监河侯可以说是后者的典型。生活中,我们时常得到别人的帮助,也该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奉献自己的力量。但是,决不要学监河侯那样说大话,开空头支票。庄子善于通过寓言故事来说理,他在“回击”监河侯时所讲的寓言故事寓意深刻,值得我们用心体会。【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故往贷粟于监河侯()(2)有中道而呼者()(3)周顾视()(4)我且南游吴越之王()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庄周忿然作色日②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③故往贷栗于监河侯④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4.庄周向监河侯讲故事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一)1.(1)所以(2)半(3)回头看(4)将要2.B3.(1)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2)你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寻找我。4.帮助别人不应该开空头支票,如果不想帮就明说,远水救不了近火。【译文】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米。监河侯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的时候,半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我)四面张望,(看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鲋鱼。我问它说:‘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鲋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是东海海神的臣子。你能给我一点水让我活下去吗?,我说:‘可以,我将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鲋鱼(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不能离开的水,我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一点水就可以活。你却说这样的话,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寻找我。’”(二)【原文】邑西①白家庄民某,盗邻鸭烹之。至夜,觉肤痒。天明视之,茸生鸭毛②,触之则痛。大惧,无术可医。夜梦一人告之日:“汝病乃天罚。须得失者骂,毛乃可落。”邻翁素雅量③,生平失物,未尝征于声色④。民诡⑤告翁曰:“鸭乃某甲所盗,彼深畏骂焉,骂之亦可警将来。"翁笑日:“谁有闲气骂恶人。”卒置不骂。某益窘,因实告邻翁。翁乃骂,其病良已⑦。异史氏曰:“甚矣,攘⑧者之可惧也:一攘而鸭毛生!甚矣,骂者之宜戒也:一骂而盗晕战!然为善有术,彼邻翁者,是以骂行其慈者也。”(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邑西:县城的西面。②茸生鸭毛:长了一层厚厚的鸭毛。③雅量:宽窘大量,不斤斤计较。④征于声色:表现在语言和脸色上。⑤诡:欺诈。⑥卒:最终。⑦良已:很快停止(消除)了。⑧攘(rǎng):窃取。【导读】选文是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个小故事,给人两点启示:一是告诫那些傲唛的坏人,“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即使他伪装得再好,也迟早会被别人发觉,所以千万不要做违背良心的坏事;二是劝诫那些受害之人,对那些坏人坏事一定要检举揭发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打击他的恶习,让他不再为害人间。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让这些人醒悟、改恶从善。【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触之则痛()(2)毛乃可落()(3)某益窘()(4)是以骂行其慈者也()2.对下列句中“之”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盗邻鸭烹之(邻鸭)B.天明视之(皮肤)C.夜梦一人告之曰(居民某)D.攘者之可惧也(居民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大惧,无术可医。(2)骂之亦可警将来。4.这篇短文使用了夸张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运用了夸张手法的情节。5.短文结尾那段话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二)1.(1)碰(2)才(3)难堪(4)用2.D3.(1)(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怪病)没有办法可以医治。(2)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4.盗鸭长毛、以骂治病: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5.议论。表达作者的感慨与评价,揭示故事寓意。【译文】县城西边的白家庄有某个居民,偷了邻居的鸭煮来吃:到了夜里,觉得全身的皮肤刺痒难耐。等到天亮一看,(原来)浑身长出了一层厚厚的鸭毛,碰到就疼。(这个人)吓坏了,(可是这种怪病)没有办法可以医治。有一天夜里,他梦到有个人告诉他:“你的病是老天爷给你的惩罚,必须要让失主痛骂你一顿.鸭毛才会脱落。”可是邻居老人一向宽宏大量,平常丢失东西,从不表现在语言和脸色上。(于是,)这个偷鸭的人就骗老人说:“您的鸭是被某甲偷走的,而他最怕人骂,您骂他一顿,也可警告他以后不可再偷。”老人笑着说:“谁有闲气去骂那些恶人呢?”最终还是没骂。这个人感到更加难堪,只好把实情告诉邻居老人。老人才痛骂了他一顿,(果然)这个人的病很快就好了。写怪异故事的人说:“厉害呀,偷盗的人一定很害怕:一偷就长出了鸭毛!厉害呀,骂人的人应该戒除:一声骂竟然会把盗贼的罪孽减轻!但是行善的人是有办法的,那个邻居老人,是用骂人来做好事啊。”(三)【原文】越人道上遇狗,狗下首摇尾人言①日:“我善猎,与若中分②。”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⑧肉,待之以人礼。狗得盛礼,日益倨④,猎得兽,必尽啖乃已。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⑤,得兽,狗辄尽啖,将奚以狗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⑥。狗怒,啮其首,断领⑦足,走而去之。(选自邓牧《伯牙琴》)【注释】①人言:像人一样说话。②中分:对半分。③粱:细米。④倨(jù):傲慢。⑤尔饮食之:你喂养它。⑥多自与:自己多拿多占。⑦领:脖子。【导读】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也许会很自然地想到“养虎为患”这一成语。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对于恶人切不可姑息纵容,否则会自取其祸。【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我善猎,与若中分()(2)引而俱归()(3)必尽啖乃已()(4)或嗤越人日()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尔饮食之牡丹之爱(《爱莲说》)B.食以粱肉待之以人礼C.因与分肉多自与D.引而俱归而日中时近也(《两小儿辩日》)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尔饮食之,得兽,狗辄尽啖,将奚以狗为?(2)狗怒,啮其首,断领足,走而去之。4.越人的悲剧值得人们反思,想一想,越人错在哪里?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5.阅读这则寓言,我们可以从越人与狗两个角度悟出不同的寓意,如果从批判狗的角度思考,你认为这则寓言讽刺的是哪些人?(三)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1.(1)善于(2)一起(3)吃(4)有人2.B3.(1)你喂养它,捕猎到的野兽也被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呢?(2)狗恼怒了,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脚,狂奔着离开了他。4.不会驾驭下属,不会管理。5.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忘恩负义、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译文】有一个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尾像人一样地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那越人很高兴,带着狗一起回家,喂给它细米和肉,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狗受到盛情的礼遇,日益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才停止。有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喂养它,捕猎到的野兽也被狗全部吃了,那狗是干什么用的呢?"那越人醒悟了,于是和狗分野兽的肉时,自己多拿多占。狗恼怒了,咬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脚,狂奔着离开了他。(四)【原文】(重耳)及楚,楚子飨①之,日:“公子②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③?”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④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⑤,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⑥。若不获命⑦,其左执鞭弭⑧、右属橐鞋⑨,以与君周旋。”子玉请之。(选自《左传》)【注释】①飨:通“享”,招待。②公子:晋献公的儿子重耳。③不谷:国君的自称。④波及:遍及。⑤治兵:交战。⑥舍:一舍是三十里。⑦获命:得到认可。⑧鞭弭:鞭子和弓。⑨櫜鞬(gāojiān):盛弓箭的器具。【导读】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选文主要写楚成王与重耳在宴会上的对话,其话题是如果重耳返回晋国,将以什么回报楚成王。在分析了楚国优越的物质条件后,重耳作出“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的承诺。故事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同时还充分体现出了《左传》“善于叙事”的特点。【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君之余也()(2)虽然,何以报我()(3)其辟君三舍()(4)以与君周旋()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楚子飨之B.君之余也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D.子玉请杀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2)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4.楚国大夫子玉为什么请求成王杀掉公子重耳?5.“退避三舍”现在多用来比喻什么?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四)1.(1)剩余(2)即使这样(3)通“避”,退让(4)交战2.B(其他三项均为代词)3.(1)如果公子返回晋国,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我呢?(2)(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4.子玉认为重耳将来会是一个有作为的人,对楚王会是一个威胁。5.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译文](重耳)到了楚国,楚成王设宴招待他,并问道:“如果公子返回晋国,那么用什么来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男女仆人、宝玉丝绸,您都有了;鸟羽、兽毛、象牙和皮革,都是贵国的特产。那些遍及到晋国的,都是您剩下的,我用什么来报答您呢?"(楚王)说:“即使这样,你总得拿点什么来报答我吧?”(重耳)回答说:“如果托您的福,(我)能返回晋国,一旦晋国和楚国交战,双方军队在中原碰上了,我就让晋军退避九十里地。如果得不到认可,我就只好左手拿着马鞭和弓梢,右边挂着箭袋和弓套奉陪您交战。”楚国大夫子玉请求(楚成王)杀掉公子重耳。(五)【原文】十一月,谢玄①遣广陵相刘牢之②帅精兵五千人趣③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④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⑤,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⑥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何谓弱也!”怃然⑧始有惧色。(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谢玄:字幼度,谢安之侄,当时是东晋的兖州刺史。②刘牢之:东晋名将。③趣(qǖ):趋赴,奔向。④陈:通“阵”,军阵。⑤津:渡口。⑥秦王坚:前秦王苻(fǘ)坚,氏族人,十六国时期前秦的皇帝。⑦阳平公融:苻融,苻坚之弟,封阳平公。⑧怃(wǚ)然:怅然失意的样子。【导读】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南北战争。选文写的是前秦的先头部队同晋军首战被打败的情形。其中对战后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的动作、语言描写尤为传神。苻坚和苻融去前线视察,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之地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这便是成语“草木皆兵”的由来。【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2)又分兵断其归津()(3)顾谓融日()(4)怃然始有惧色()2.下列句中的“以”与“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中“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何以战(《曹刿论战》)D.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2)此亦劲敌,何谓弱也!4.有人说,苻坚的失败,与其说是东晋战胜了前秦,不如说是前秦自己败给了自己。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五)l-(1)派遣(2)切断(3)回头(4)才2.B3.(1)没有走到十里,(就发现)梁成以涧为阻列阵来等待他。(2)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4.同意。“怃然始有惧色”的“始”说明秦王苻坚原来很傲慢,没有把晋国放在眼里,失败的原因之一应该是轻敌,所以说是自己败给了自己。[译文]十一月,谢玄派遣广陵相(封国在广陵的地方长官)刘牢之率领五千精兵前往洛涧,没有走到十里,(就发现)梁成以涧为阻列阵来等待他。刘牢之径直向前渡水,攻击梁成的军队,大破对方,斩梁成和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截断他们归途中必经的渡口,前秦的步骑溃散,争着赶往淮水,士兵死去一万五千人。捉获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全部收缴对方军用器械及粮草之类。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按水路继续前进。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对苻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秦王苻坚)惆怅失意这才显出恐惧的神色。(六)【原文】时世宗①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②。督抚大吏争上符瑞③,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④曰:……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日:“趣⑤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日:“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⑥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留中者数月。(选自《明史·海瑞传》)【注释】①世宗:明世宗朱厚熄(cōng)(1507~1566),在位45年。②斋醮:是道教设坛祭祷的一种仪式,即供斋醮神,藉以祈福免祸。③符瑞:有祥瑞征兆的物品。④上疏: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⑤趣:通“促”,催促。⑥触忤:冒犯。【导读】海瑞的清正廉明、刚直不阿是出了名的,被世人誉为“海青天”。选文写的是海瑞为革除朝廷弊端,敢于冒犯天威,给明世宗上疏的一段经历。其中“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交代了上疏的背景,“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表现了海瑞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礼官辄表贺()(2)无使得遁()(3)此人素有痴名()(4)市一棺,诀妻子()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①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②自知触忤当死③无敢言时政者④僮仆亦奔散无留者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B.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C.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2)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日:“趣执之,无使得遁。”4.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明世宗的昏庸?5.宦官黄锦说:“此人素有痴名。"你认为海瑞“痴”吗?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六)1.(1)就(2)逃跑(3)一向(4)买2.B3.(1)朝臣自从杨最、杨爵获罪后,没有再敢议论时政的了。(2)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大怒,扔在地上,对身边的人说:“赶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逃跑了。”4.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帝得疏,大怒,抵之地。5.海瑞并非真正的“痴",他敢于冒犯龙威,给明世宗上疏,表现出他忠心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译文]当时明世宗当政时间很长了,不管政事,深居西苑,专心供斋醮神,藉以祈福免祸。各地地方官员争相献上祥瑞物品,礼部的官员一接到就上奏庆贺。朝臣自从杨最、杨爵获罪后,没有再敢议论时政的了。嘉靖(明世宗年号)四十五年二月,海瑞独自上疏说:……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大怒,扔在地上,对身边的人说:“赶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逃跑了。"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以痴著称。(我)听说他上疏时,自己料到触犯了您,应判死罪,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了妻子儿女,在殿外等着被降罪,他的仆人也都走光,没有留下来的了,因此(海瑞)肯定不会逃的。"皇帝沉默了。一会儿又把海瑞的奏章拿过来读,一天读了好几遍,被他感动得长叹,几个月都没有批复。(七)【原文】沧州有一游方尼①,即前为某夫人解说因缘者也。不许妇女至其寺,而肯至人家。虽小家以粗粝为供,亦欣然往。不劝妇女布施,惟劝之存善心,做善事。外祖②雪峰张公家,一范姓仆妇,施布一匹。尼合掌谢讫,置几上,片刻仍举付此妇日:“檀越③动德,佛已鉴照矣,既蒙④见施,布即我布。今已九月,顷⑤见尊姑⑥犹单衫,谨以奉赠,为尊姑制一絮衣⑦,可乎?”仆妇踧踖⑧无一词,惟面颊汗下。(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游方尼:云游四方的尼姑。②外祖:外祖父③檀越:佛家用语,即施主之意。④蒙:承蒙。⑤顷:刚才,不久以前。⑥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⑦絮衣:棉衣。⑧踧踖(cǜ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导读】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雨果曾说:“善良既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选文写的是一位云游四方的尼姑劝“善”的故事。其中当“一范姓仆妇,施布一匹”相赠时,尼姑见范妇的婆婆还穿着单衣,旋即如数返赠,可看出其心存善念,既劝“善”又行善的良好品行。【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不许妇女至其寺()(2)惟劝之存善心()(3)尼合掌谢讫()(4)顷见尊姑犹单衫()2.下列词语中的“见”与“既蒙见施”的“见”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见识B.见教C.见笑D.见谅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虽小家以粗粝为供,亦欣然往。(2)谨以奉赠,为尊姑制一絮衣,可乎?4.游方尼对范姓仆妇所说的话包含了哪几层含义?游方尼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5.从选段看,范姓仆妇是一个怎样的人?(七)1.(1)到(2)只(3)完毕(4)还2.A3.(1)即使小户人家用粗茶淡饭招待,(她)也欣然前往。(2)(我)把这匹布送给你,给你婆婆做一件棉衣,可以吗?4.范姓仆妇的功德,佛祖已明察;让范姓仆妇用这匹布料给她婆婆做一件棉衣。让范姓仆妇知道人要时时存善心,做善事,要多关心身边的人。5、范姓仆妇是一个缺乏孝心的人,她对佛虔诚,却不关心自己的婆婆。[译文]沧州有个云游四方的尼姑,也就是之前为某夫人解说因缘的人。(她)不让妇女们到她住的寺里去,却肯到人家里去。即使小户人家用粗茶淡饭招待,(她)也欣然前往。(她)从不劝说妇女们布施,只劝她们存善心、做善事。我外祖父张雪峰先生家里有一个姓范的仆妇,(向尼姑)捐献了一匹布料。尼姑合掌念佛,谢过施主,(把这匹布)放在桌上,过了一会儿,又拿起布料交给仆妇说:“施主的功德,佛祖已明察,既然承蒙你捐献,这布料就是我的了。如今已是九月,刚才见你婆婆还穿着单衣,(我)把这匹布送给你,给你婆婆做一件棉衣,可以吗?"仆妇非常不安,不知该说什么,只是满脸(通红,)汗流不止。(八)【原文】胡威,字伯武,一名貔。淮南寿春人也。父质,以忠清著称,少与乡人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魏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威早厉志尚。质之为荆州①也,威自京都定省②,家贫;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③,食毕,复随侣进道。既至,见父,停廨④中十余日。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威曰:“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选自《晋书》【注释】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①为荆州:任荆州刺史。②省:探望。③爨(cuàn):烧火煮饭。④廨(xiè):官府。【导读】作为封建士大夫,父子俱廉实属难能可贵。据《晋书》记载,晋武帝司马炎闻知胡氏父子为官清廉的美名后,立即召见胡威,对他父子二人的廉洁奉公大为赞赏。选文记述的是胡威从洛阳去探望在荆州当刺史的父亲,没有一车一马,也没有仆人随从,只是骑着毛驴独自上路。途中住宿客栈时,胡威自己劈柴、做饭、放驴。回去时,父亲翻来翻去,只能从府里翻出一匹绢,拿给胡威作为路上的盘缠的故事,表现其为官清廉、克己奉公的品格。【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威自京都定省()(2)既至,见父()(3)父赐绢一匹为装()(4)是吾俸禄之余()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忠清著称以为汝粮耳B.质之为荆州也威受之C.每至客舍既至,见父D.威自京都定省自驱驴单行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侣进道。(2)大人清高,不审于何得此绢?4.从选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胡威“家贫"?(用原文语句回答)5.胡威“告归”,“父赐绢一匹为装”,胡威为什么要询问绢的由来?(八)1.(1)从(2)已经(3)行装(4)结余2.C3.(1)每到一个客栈,(胡威)就自己放驴、取柴烧火煮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起上路。(2)您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处得到这匹绢的?4.无车马僮仆,自驱驴单行。每至客舍,躬放驴,取樵炊爨。5.不肯接受无来由的物品,说明胡威是品行高洁的人。[译文]胡威,字伯武,又名胡貔,是淮南寿春人。他父亲胡质,以忠正清廉著称,年轻时与同乡人蒋济、朱绩一同扬名于江淮之地,出仕三国魏政权,官至征东将军、荆州刺史。胡威自小就砥砺自己的志向,品行高尚。胡质担任荆州刺史时,胡威自京城洛阳前去探望父亲,由于家中贫困,没有车马以及僮仆,只是自己独自骑驴前往。每到一个客栈,(胡威)就自己放驴、取柴烧火煮饭,吃完后再与旅伴一起上路。到达剂州后,(胡威)拜见父亲,在官府中停留了十多天,然后向父亲告辞,父亲赐他一匹绢作为行装。胡威说:“您为人清高,不知是在何处得到这匹绢的?”胡质说:“这是我俸禄的结余,把它作为你路上的盘缠。”胡威这才接受这匹绢,告辞返回。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九)【原文】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任氏日:“《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④。岂我居不卜⑤邻,教有所阙⑥?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选自《晋书·列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肉来奉养父母,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曾父烹豕(shǐ)以存教:曾参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长存。⑤卜:选择。⑥阙:通“缺”。【导读】古人曾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意思是说:父母如果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就会为他(她)考虑得很深远。皇甫谧的叔母堪称是一位好母亲,她对少年皇甫谧的浪荡忧虑万分,声泪俱下地开导皇甫谧要勤学修身,语重心长,情真意切,读来十分感人。【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徙居新安()(2)辄进叔母任氏()(3)无以慰我()(4)何尔鲁钝之甚也()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于我何有B.何陋之有(《陋室铭》)C.吾谁与归(《滕王阁序》)D.谧乃感激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人道,无以慰我。(2)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4.你对文中皇甫谧这个人物有何评价?5.选文中皇甫谧的叔母列举了古代两个教子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九)1.(1)迁移(2)就(3)安慰(4)厉害2.D3.(1)你现在二十多岁了,眼中没有政教法令,心中不懂正道,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2)皇甫谧深受感动,激发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4.皇甫谧是个孝子,对养母恪守孝道,在养母的教导下能迷途知返。5.表面上看是叔母对自己的反思,实际上是启发皇甫谧效仿古人,好好学习。[译文]皇甫谧,字士安,年幼时名叫静,安定朝那人,是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时,还不喜爱学习,无节制地游荡,有人认为他是呆傻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就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肉来奉养父母,仍称不上是孝子。,你现在二十多岁了,眼中没有政教法令,心中不懂正道,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于是叹息说:“从前,孟子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长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欠缺吗?不然,你怎么会如此迟钝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叔母)对着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激发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十)【原文】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①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②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③,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日:“为语汝将日,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磷往援,斩获万计。(选自《宋史·郭浩传》)【注释】①德顺军陇干:德顺州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县)。②种(Chóng)师道:北宋名将。原名建中,又名彝叔。③左胁:左肋。【导读】郭浩为南宋初期“蜀中三大将”之一。选文写他曾以少敌多,抗击夏人,跟随种师道征战,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以及金军攻打和尚原,他与吴磷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的事迹,表现了其胆识过人、骁勇善战的大将风采。【训练】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夏人以千骑追之骑:两腿跨坐在牲畜或其他东西上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已:停止C.敌遁去,由是知名由:从D.浩适夜半至郡适:恰好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敌人的一组是()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矢中左胁,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与吴磷往援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2)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4.金人为何“遂引去”?请结合选文加以分析。(十)1.A(骑:一人一马的合称)2.A(④只是前去救援,不算奋勇抗击金人)3.(1)(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了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2)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拔掉箭,使劲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4.一是郭浩威名在外,二是郭浩曾以少胜多,三是敌人不知虚实,不敢贸然迎战。[译文]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派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郭浩)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了水源,来断绝宋军的饮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拔掉箭,使劲大呼,活捉到贼人才停止;士兵们跟着他前进,敌军逃走,(郭浩)从此.知名。第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率领的士兵才二百人,捉到金兵,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离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磷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十一)【原文】鞠咏为进士,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①。及王公知杭州,咏擢第,释褐②为大理评事,知杭州仁和县。将之官,先以书及所作诗寄王公,以谢平昔奖进,今复为吏,得以文字相乐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礼,课③其职事甚急。鞠大失所望。于是不复冀其相知,而专修吏干④矣。其后,王公入为参知政事,首以咏荐。人或问其故,答日:“鞠咏之才,不患不达。所忧者气峻而骄,我故抑之,以成其德耳。”鞠闻之,始以王公为真相知也。(选自《东轩笔录》)【注释】①王公化基:王化基,字永图,北宋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曾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工部侍郎、参知政事、礼部尚书。②释褐:唐宋进士及第后,不是立即授官,而是要经过吏部的“释褐试”,考试合格后才能授以官职。③课:对官吏的定期考核。④吏干:政事。【导读】鞠咏是宋仁宗年间的一位文士,他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但在王化基辖下任职时,王化基并未给予他任何特殊的待遇,甚至在政绩考核中还对他极为严苛。这使鞠咏不再期望得到赏识,于是专心执政。王化基育人重德,可谓深谋远虑。【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知杭州仁和县()(2)以谢平昔奖进()(3)于是不复冀其相知()(4)所忧者气峻而骄()2.下列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B.以谢平昔奖进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D.以成其德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2)鞠咏之才,不患不达。4.王化基对鞠咏“故抑之”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5.王化基对待下属的可贵之处表现在什么地方?(十一)1.(1)掌管(2)往常(3)希望(4)高傲2.BD3.(1)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也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2)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4.王化基担心鞠咏恃才傲物。5.育人重德,知人善任。[译文]鞠咏去考进士,凭借文才得到王化基的赏识。等到王化基掌管杭州,鞠咏进士及第,经考试后被授官为大理评事,掌管杭州仁和县。赴任前,鞠咏先写信给王化基,还附诗一首.以感谢(王化基)往常对他的鼓励,(并表达了)自己现今也是做官的人,希望能够用文字书信与王化基交往同乐的意愿:但是王化基没有回复。等到(鞠咏)就任后,(王化基对他)一点儿也不加礼遇,而是非常急切地考核其公务。鞠咏非常失望,于是不再期望得到王化基的知遇,而是专心于政事。后来,王化基被召入朝廷做参知政事,(他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向皇帝举荐鞠咏。有人问他原因,他答道:“凭鞠咏的才能,不用担心将来不显达。所担忧的是怕他恃才傲物、气盛而骄,(所以,)我故意压抑他,来成就他的修养。”鞠咏得知此事后,才明白王化基才是真正和自己相知的人。(十二)【原文】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①,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坐误斫②昭陵柏树,仁杰奏罪当免职,高宗令即诛之,仁杰又奏罪不当死,帝作色曰:“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左右瞩③仁杰令出,仁杰日:“……陛下作法,悬之象魏④,徙、流、死罪,俱有等差,岂有犯非极刑,即令赐死?法既无常,则万姓何所措其手足⑤?……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陷陛下于不道!”帝意稍解,善才因而免死。居数日,授仁杰侍御史。(选自《旧唐书·狄仁杰传》)【注释】①大理丞:即大理寺丞,分管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州的司法案件的复审。②斫(zhuó):砍。③瞩:示意。④悬之象魏:公之于众的意思。⑤何所措其手足:不知如何是好。【导读】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百姓,政绩卓著。因其善于断案,更被后人誉为“神探”。选文写他当大理丞之时断权善才一案的经过,表现了他是非分明、敢于直谏的品格。【训练】1.用“/”标注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标注两处)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坐误斫昭陵柏树()(2)仁杰奏罪当免职()(3)陷陛下于不道()(4)帝意稍解()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①仁杰,仪凤中为大理丞②谓陛下为何主③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④此臣所以不敢奉制杀善才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周岁断滞狱一万七千人,无冤诉者。(2)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杀一将军,千载之后,谓陛下为何主?5.狄仁杰是用什么方法说服唐高宗的?试作简析。(十二)1.善才斫陵上树/是使我不孝/必须杀之2.2.(1)犯……罪(2)上奏(3)道义(4)缓和3.C4.(1)一年中处理大量疑难积案,判处(有罪或无罪的多至)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认为冤屈要求再申诉的人。(2)现在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掉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把陛下看成是什么样的皇帝?5.主要运用“以子之矛(制定法律),攻子之盾(执行法律)”的方法说服高宗的。[译文]狄仁杰在仪凤年间做大理丞,一年中处理大量疑难积案,判处(有罪或无罪的多至)一万七千人,没有一个认为冤屈要求再申诉的人。当时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犯了误砍昭陵柏树的罪,狄仁杰上奏(说权善才)罪该免职,高宗下令马上处死他,狄仁杰又上奏(说此人)罪不当死,高宗变了脸色说:“善才砍昭陵上的树,这是陷我于不孝,必须杀了他!’’旁边的人示意仁杰赶快离开,仁杰(不理睬,)说:“……陛下制定法律,公之于众,徙、流、死这些刑罚,都得按照罪行的大小轻重来判处,哪有所犯并非死罪,就判处死刑的?刑法既无常规,那么万民怎么知道如何是好?……现在陛下为了昭陵的一株柏树杀掉一位将军,那千年以后,(人们)会把陛下看成是什么样的皇帝?这就是臣不敢听陛下的命令杀权善才的原因,(这会)陷陛下于不道义的境地啊!”高宗的态度缓和了一些,权善才因此得以免死。过了几天,(高宗)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十三)【原文】一澶渊之役①,王超、傅潜兵力弗支,遂至中外之议不一,至有以北戎狃开运②之胜闻于上者。惟寇莱公准③首乞亲征,李沆、宋璟赞之,然而群下终以未必胜为言。时陈尧叟请幸④蜀,王钦若乞幸江南。真宗一夕召莱公语日:“有人劝朕幸江南与西川者,卿以为如何?”莱公答日:“不知何人发此二谋?”真宗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莱公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⑤鼓,然后北伐耳。”真宗默然而悟,遂决澶渊之行。(选自《东轩笔录》)【注释】①澶(chán)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宋,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御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②狃(niǚ】)开运:又开战。③寇莱公准:北宋政治家莱国公寇准。④幸:指皇帝亲临到某个地方。⑤衅:古代用牲畜的血涂器物的缝隙。【导读】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寇准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宋真宗曾说:“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选文写的是宋真宗澶渊之行前,犹豫不决,寇准慷慨陈词,力主御驾亲征的故事,表现了寇准刚直机敏的个性特点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王超、傅潜兵力弗支()(2)惟寇莱公准首乞亲征()(3)不知何人发此二谋()(4)真宗默然而悟()2.下列句中“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澶渊之役B.李沆、宋璟赞之C.遂决澶渊之行D.北戎狃开运之胜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惟寇莱公准首乞亲征,李沆、宋璟赞之,然而群下终以未必胜为言。(2)真宗日:“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4.朝中许多大臣都为皇上选好退路,为什么寇准却请求宋真宗御驾亲征呢?(十三)1.(1)抵挡,抵御(2)请求(3)主意(4)明白2.B3.(1)只有寇准第一个站出来请求(皇上)御驾亲征,李沆、宋璟赞成他,但是许多大臣发出最终不一定能取胜的言论。(2)宋真宗说:“你姑且判断这样可不可以,不要询问是什么人。”4.寇准主张抗敌,反对退让,这是他爱国的表现。请求皇上御驾亲征,是为了鼓舞士气来抗敌。[译文]澶渊战役,王超、傅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敌人的进攻,于是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意见不一,甚至有北方敌人又开战取胜的消息传到了皇帝那里。只有寇准第一个站出来请求(皇上)御驾亲征,李沆、宋璟赞成他,但是许多大臣发出最终不一定能取胜的言论。这时陈尧叟请求皇上躲避到蜀地去,王钦若请求皇上躲避到江南去。真宗有一晚召见寇准说:“有人劝我到江南与蜀地去,你认为怎么样?”寇准回答说:“不知道什么人出了这两个主意?"真宗说:“你姑且判断这样可不可以,不要询问是什么人。”寇准说:“我想要知道出主意的人,将其斩首,用他们的血来涂抹战鼓的缝隙,这样以后再兴师北伐。”真宗暗自明白了,于是就决定亲赴澶渊。(十四)【原文】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②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③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④,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⑤牵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教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⑥。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强复起使将兵。牧日:“王必用臣,臣如前⑦,乃敢奉命。”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选自《史记.廉颜蔺相如列传》)【注释】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①代雁门:代地的雁门郡,在今山西宁武以北。②莫:通“幕”。③谨:谨慎。④保;通“堡”,堡垒。⑤让:责备,批评。⑥田畜:耕作,放牧。⑦臣如前:我仍然采用从前的办法。【导读】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在抗击匈奴的斗争中,李牧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选文写李牧对待匈奴进犯的态度是防守不战,原因是他明白攻打匈奴时机尚未成熟,不能够作无谓的牺牲,另一方面是为了消磨匈奴的斗志。【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以便宜置吏()(2)日击数牛飨士()(3)李牧如故()(4)牧杜门不出()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A.以便宜置吏B.厚遇战士C.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D.乃敢奉命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2)牧日:“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4.选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十四)1.(1)任命(2)犒劳(3)原来(4)紧闭2.A3.(1)可是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胆怯。(2)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得让我仍然采用原来的办法,(我)才敢接受命令。"4.通过李牧与新将领两种战术及结果的对比,突出李牧战法的高明。[译文]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长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花费。(他下令)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教士兵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李牧)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就谨慎地点起烽火,战士们随即全都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可是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军胆怯。赵王责备李牧,李牧还像原来那样。赵王发怒,召回他,派另外的人替代他带领军队。此后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大,边境上老百姓不能耕种、放牧。(赵王)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生病了。赵王就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得让我仍然采用原来的办法,(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都一无所得。(十五)【原文】康熙间,山左①名臣,自李之芳、董讷而下,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瑞卿名琇 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当明珠②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列入弹章上之④。旋复袖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⑤投刺⑥。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明喜问曰:“御史④公近来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日:“否,否。”探袖出视,乃一弹章。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琇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连引巨觥⑧狂吸之,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选自徐珂《清稗类钞》)【注释】①山左:指山东。②明珠:即纳兰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③胪(Iú)举:列举。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上交给皇上。⑤踵门:亲自上门。⑥投刺:递上名帖。⑦御史:指郭绣,时任左都御史。⑧觥(gōng):古代盛酒器具。【导读】纳兰明珠是清康熙年间重要的大臣之一,曾名噪一时,权倾朝野。御史大臣郭瑞卿利用明珠寿宴的机会,巧妙出示弹劾明珠的奏章,表现其过人的胆识。“未几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证明郭瑞卿面劾权臣有了效果。【训练】1.用“/”标注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限标注两处)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自李之芳、董讷而下()(2)明以其素倔强()(3)故频频作引袖状()(4)岂亦有寿诗见赐乎()3.下列句中加点的“于”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旬:尝于明珠寿日A.战于长勺(《曹刿论战》)B.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C.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谏》)D.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尝于明珠寿日,胪举其劣迹,列入弹章上之。(2)郭忽拍案起日:“郭瑗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5.选文中郭瑞卿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十五)1.(1)实/以郭瑞卿/为最刚正2.2.(1)在(2)一向(3)故意(4)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3.A(B句中的“于”为比;C句中的“于”为向、对;D句中的“于”为从;A句中的“于"与例句一样,为在)4.(1)曾经在明珠的寿辰之日,把他的罪行列在弹劾他的奏章中上交给上。(2)郭琇忽然拍案而起,说:“郭琇没有礼貌.弹劾老朋友,应该受罚。"5.胆识过人,刚正不阿。[译文]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康熙年间,山东有名的大臣,在李之芳、董讷以后,事实上只有郭瑞卿最刚烈正直。郭瑞卿名绣。明珠把持朝政的时候,行为专横、放纵,无所顾忌,群臣都畏惧他。郭瑞卿性格刚烈正直,曾经在明珠的寿辰之日,把他的罪行列在弹劾他的奏章中上交给皇上。随即又把草稿放在了袖子里,(郭瑞卿)坐车到了明珠的府邸,亲自上门把名帖递上去。明珠知道他向来性情倔强,来拜访很不容易,整理了冠带去迎接他。等到(郭瑞卿)进来之后,只是打拱作揖并不下拜,坐下一会之后,故意多次做出牵拉衣袖的动作。明珠高兴地问:“御史大人近来兴致不浅,难道也写了祝寿诗送给我吗?”郭琇说:“不是这样。不是这样。"从衣袖里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弹劾他的奏章草稿。明珠拿过来还未读完,郭琇忽然拍案而起,说:“郭跨没有礼貌,弹劾老朋友’,应该受罚。”拿起大的酒杯狂饮几杯,就飞快跑出去了,满座的宾客都十分吃惊。不久朝廷就下达了审讯明珠的诏书。(十六)【原文】韩昭侯①以申不害为相。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②。以干③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中子之身,国治兵强。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日:“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④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中子乃辟舍⑤请罪日:“君真其人也!”(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韩昭侯:韩国的君主,战国七雄之一。②黄、老、刑名:指黄帝、老子和法家的学说。③干:求。④已:通“抑”,还是。⑤辟舍:避开正寝,移居他室。表示自己卑微低下,不配在那正式的处所居住。【导读】申不害凭借所学的法家学问获得了韩国相国一职,并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十五年,颇有政绩,但申不害作为韩国法家变法的发起人兼执行者,却向韩昭侯提出有违法度的要求,被韩昭侯拒绝了,这是韩昭侯大公无私的表现。“申子乃辟舍请罪”,从侧面说明了韩昭侯处理此事的正确性。【训练】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申子尝请仕其从兄()(2)昭侯不许()(3)废子之请()(4)我将奚听乎()2.下列句子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是()A.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B.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C.我将奚听乎D.君真其人也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2)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4.从“申子乃辟舍请罪”这一行为,可以看出申不害具有怎样的品质?5.右人说,申不害为韩国的富强守下汗马功劳。韩昭侯拒请似乎有些不近人情,对此你怎么看?(十六)1.(1)曾经(2)同意(3)请求(4)什么19\nwww.szzx100.com江南汇教育网1.C(C项为疑问句)3.(1)我之所以向你求学,就是想治理好国家。(2)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哪种意见呢?4.自我反省、知错就改。5..示例:韩昭侯不徇私情,是从国家利益考虑的,同时也是出于对申不害的一种尊重。[译文]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做宰相。申不害,原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后来学习黄帝、老子和法家的学说。(他)求仕于韩昭侯,韩昭侯便任用他为宰相,(他)对内整顿政治,对外应对诸侯,这样持续了十五年,直到申不害去世,韩国一直国盛兵强。申不害曾经请求(韩昭侯)让他的堂兄做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有怨色。韩昭侯说:“我之所以向你求学,就是想治理好国家。现在我是听从你的请求来破坏你的法度呢,还是推行你的法度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要按功劳高低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哪种意见呢?"申不害于是避开正寝,移居他室,请罪说:“您真是贤明的君主啊!”1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