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系列之句式 5页

  • 66.00 KB
  • 2022-08-27 发布

文言文复习系列之句式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文言文复习系列-一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一(状)谓一(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奋以T儿种倒装形式: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A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主+谓),但冇时为了强调和突fli诮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变成了谓+主。例如:①甚矣,汝之不恵!(汝之不惠甚矣!)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木1(公子能急人之W在安)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快哉此风!(宋玉《风赋》)“笑哉,我少年屮国。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活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人,奋儿人欤?3、定语放在屮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屮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遂率子孙倚枳者三夫。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M之。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nH史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楚人奋涉江者。(《察今》)遂率子孙疴拐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M,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叫海之大,有儿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5、数景词定语后置,组成“屮心词+数量词”的格式。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尝贻余核舟一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屮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屮,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來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亞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盥之以掌”即“以掌褪之”应理解为“用手掌禝盖(蟋蟀)”。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景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內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史记〉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仏•〉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鸿U宴》〈史记〉君子博学而U参省乎己。《劝学》〈荀子〉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n韩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史记〉命坐于灵虚之下。《柳毅传》乎朝威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风.静女》〈诗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苏轼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尔方之既內。《赤壁赋》苏轼柱以白樓,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柳毅传》李朝威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屮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P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介何“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屮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荷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吋,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吋,一般都作状语。例如: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③形似泗樽,饰以篆文山龟&之形(以篆文山龟&之形饰)④蒗之以掌(以掌蒗之)四、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调之前,否定何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柯也(未柯之也)4)“三岁贯汝,莫我肯顾。(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例如:忌不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岡策〉然而不王者,米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不苔知其亦己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笑好)。《离骚》屈原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是以沿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仅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枳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A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柯“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①(刘)豫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①权知其意,执素于,闩:“卿欲何言?”(卿欲言何)例如:《鸿门宴》:“良问口:‘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冉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彼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乂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熏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例如:①臂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冇哉?(冇何功)②唯利是图(图利)③唯命是听(从命)④唯你是问(问你)⑤句读2小知,惑2小解。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二)介同宾语前S\n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文言文屮奋以下儿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I、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似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S。例如:①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②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③夜以继円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如:项王东句坐,亚父南向坐(句东;句南)不如决策东乡(14东)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不为者勾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吾王庶几无疚痫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庄暴见孟了》〈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史记〉余是以记之。《石钟山汜》苏轼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卫风.氓》〈诗经〉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练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请奉命求教于孙将军。3、求人可使报秦者。4、逼兵势耳。5、兗见权于柴桑。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7、古之人不余欺也。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9、孔子曰:“苛政猛于虎。”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II、人马烧溺死者S众1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13、称心如意,儿家能够?14、足下何以待之?15、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16、君不之信17、皆可限以吋月18、遂为诸将所拥而行19、此地势高K之不同也20、亦雁荡具体而微者21、大王来何操?22、吾尝疑乎是2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24、咨以当世之事五、同定句式吾孰与徐公美?——孰与,与…比怎么样《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U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季氏将伐颛臾》〈论语〉-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足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一《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故不积跬步,无以致T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劝学》〈荀子〉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逍遥游》〈庄子〉山峦为晴雪所洗。——为…所…,表示被动关系《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课P题)今U见辱问于长者。——见…于…,表被动的固定格式《柳毅传》李朝威\n“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枳晋文之事》〈孟子〉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例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tl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至川•以荆轲为汁,始速祸焉。(《六国论》)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岂……哉(乎)、独……哉意思是难道……吗例如: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与其……孰若……、与其……宁……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与K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与人刃我,宁自刃。(《魯仲连传》)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⑴〃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H、安顿)……"。例如: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處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汝意诮长安何如U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孰与"、"何如"还可以川來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K•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3)〃不亦……乎?〃nj译为:〃不……吗?〃,〃难道不……吗?〃学而时之,不亦乐乎?冇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⑷"何(奚、蜀)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世方乱,安以富为?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胜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丁•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⑸"何……之为"。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O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烤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n国仇未报,何以家为?何以名为?匣夫桑下之饿人也?⑹"得无"、〃无乃"。〃得无"乂写作"得毋"、〃得微"、〃得非"等,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只怕是"、"岂不是"、"莫非"等。得无教我猎虫所耶?U饮食将无袞乎?得毋有病乎?"无乃"乂写作"毋乃"、〃非乃"、〃不乃",意思足"岂不是"、〃莫非是"、〃恐们要"等。求,无乃尔是过欤?(恐怕要责备你吧?)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恐怕不可以吧?)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a不是晚了点吗?)固定句式总结凼定格式也叫凼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川,约定俗成,经久不变。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冇:冇以(冇……用来)、无以(没冇……用来)、冇所(冇.....的)、无所(没朽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第二利4表疑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k(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笫四利4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