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23页

  • 55.86 KB
  • 2022-08-27 发布

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语文微信号gaokaoyuwen功能介绍全国高考语文名师、《高考语文高分学案》作者、原北京新东方高考语文名师谢明波老师每天与你分享高考考点及解题妙招!(告诉我你想要什么,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我要满分作文,我要免费视频,我要炼字题,我要晨读,我要古诗词等等)文言文虚词顺口溜“之”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3)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4)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其”记忆顺口溜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  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以”记忆顺口溜“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又作连词如同“而”,\n-偶尔通假要分清。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例:  2、作为连词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于”记忆顺口溜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对,对于。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而”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n-18个文言虚词含义记忆口诀,让你过目不忘!1”于“【速记口诀】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释义举例】“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例如: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自、从)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④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⑤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给)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到)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比)“2”与“【速记口诀】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n-【释义举例】“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例如: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②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2、用作连词,“同”“和”“跟”。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和,跟,同)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例如: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例如: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3”焉“【速记口诀】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释义举例】“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句中不译)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词尾不译)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例如: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②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从这里)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例如:①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哪里)4”何“【速记口诀】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释义举例】“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什么”\n-“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例如: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定语,什么)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宾语,什么)③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谓语,为什么这样)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怎么”“为什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形容词前,多么)②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句首,为什么)③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前,怎么)5”其“【速记口诀】一三人称指示代,假设选择是连词,句首句中表语气,婉商期望反诘度\n-【释义举例】“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第一人称,我)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第三人称,他)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其中的)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例如: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假设,要是)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选择,是……还是……)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例如:①其皆出于此乎?(《师说》)(测度,大概)②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反诘,难道)③以乱其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婉商,还是)④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期望)6”若“【速记口诀】代词你们和这样,连词如果与或者【释义举例】“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例如: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你)②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你的)③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这样)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假设,如果)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选择,或者)7”因“【速记口诀】趁经通因凭,于是便顺承【释义举例】“因”字有介词和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例如:①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项如列传》)(趁着)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项如列传》)(经由,通过)③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因为,由于)④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屈原列传》)(凭借)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例如: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便)8”为“【速记口诀】动谓算是做成任,介因被动给对向,语气助词放句尾,疑问反诘和感叹\n-【释义举例】“为”字有动词、介词、语气助词三种词性。1、用作动词,通“谓”;或译为“算是”“是”“做”“成为”“担任”等。例如:①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通“谓”)②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算是)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是)④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做)⑤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成为)⑥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担任)2、用作介词,译为“因为”“被”“给”“对”“向”。①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因为)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被)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给)④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对)⑤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向)3、用作语气助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疑问)②何辞为?(《鸿门宴》)(反诘)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本纪》)(感叹)9”所“【速记口诀】所字结构加被动,所以连用目凭因【释义举例】“所”的助词用法主要有三种。1、“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地方”等。例如:①今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养的人;所用的人)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安身的东西)③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过访朋友的事情)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所存在的地方)2、\n-“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如: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被)3、“所”“以”连用,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凭借和目的。例如: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凭借)③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目的)10”以“【速记口诀】由于带领把据照借用,连词并递承接修果目【释义举例】“以”字有介词、连词两种词性。1、用作介词,译为“由于”“带领”“把”“依据”“按照”“凭借”“用”等。例如: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由于)②(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带领)③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把)④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依据、按照)⑤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借)⑥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承接、修饰、因果、目的关系。例如: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并列)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递进)③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承接)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修饰)⑤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因果)⑥作《师说》以贻之。(《师说》)(目的)11”则“【速记口诀】连词假承并转让,判断副词是就是【释义举例】“则”字有连词、副词两种词性。1、用作连词,表示假设、承接、并列、转折、让步关系,译为“如果”“便”“就”“却”“\n-倒是”等。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设关系,如果)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承接关系,便)③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并列关系,就)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转折关系,却)⑤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让步关系,倒是)2、用作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就是”。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就是)12”而“【速记口诀】你的修假并因转承递【释义举例】“而”字用法有两种:1、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你的”。例如: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修饰、假设、并列、因果、转折、承接,递进关系。例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目的关系)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修饰关系)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假设关系)④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并列关系)⑤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因果关系)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转折关系)⑦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承接关系)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递进关系)13”且“【速记口诀】连词并递和让步,副词将要暂姑且【释义举例】“且”字有连词和副词两种词性。1、用作连词,表示并列、递进和让步关系,译为“而且”“并且”“况且”“再说”“尚且”例如:①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孔雀东南飞》)(\n-并列,并且)②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递进,况且)③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让步,尚且)2、用作副词,译为“将要”“暂且”“姑且”。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将要)②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暂且)③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姑且)14”乃“【速记口诀】背转顺限紧,二称乃判断【释义举例】“乃”字用法有三种:1、用作副词。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就”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等。例如: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师说》)(逆转相背)②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活板》)(顺承)③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限制)④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紧接)2、用作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你的”。例如: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示儿》)3、表判断,译为“是”或“本来是”。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15”之“【速记口诀】指代一三动,标志主谓音\n-【释义举例】“之”字有代词、动词和助词两种词性。1、用作代词。批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第一、第三人称,代人、代物、代事,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如:①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这)②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他)③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它)④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道理)2、用作动词,译为“去”“往”“到”等。例如:①辍耕之垄上。(《史记·陈涉世家》)3、用作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译为“的”,有的可不译;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译为“得”;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例如: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定语标志)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补语标志)③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标志)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①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16”乎“【速记口诀】句中不译介词于,语气助词叹测疑【释义举例】“乎”字有介词,语气助词两种词性。1、介词相当“于”。例如: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2、语气助词可以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可译为“啊”“吧”“吗”等;也可以在句中表停顿,不译。例如: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感叹语气,啊)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测度语气,吧)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疑问语气,吗)④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表停顿)17”者“【速记口诀】者字与停顿,数时后判断\n-【释义举例】“者”字有五种用法:1、者字结构,附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例如: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的,穷的)②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来的人)③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察今》)(过江的人)2、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例如: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3、放在数词后边,译为“个”“样”等。例如: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4、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例如: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5、“者”“也”连用,表示判断。例如: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18”也“【速记口诀】感判肯停疑【谐音】敢判啃庭姨【释义举例】“也”是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示感叹、判断、肯定、疑问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例如:①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感叹语气)②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判断语气)③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肯定语气)④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疑问语气)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停顿)\n-高考18个文言虚词练习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图穷而匕见4、余闻而愈悲5、庄宗受而藏之6、温故而知新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18、徐而察之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n-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24、既而儿醒,大啼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三、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二)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3.豫州今欲何至?大王来何操?\n-4.然则何时而乐耶?其间旦暮闻何物?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6.徐公何能及君也?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0.今日之事何如?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12何以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例句: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E.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三、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n- 文言虚词练习(三)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儿寒乎?欲食乎?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9、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定正确的一项是()①生乎吾前其闻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三、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n-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5连词,表承接“来、就”;6-9连词,表并列“和、并且”;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16-18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因而”;23代词,通“尔”,“你、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二、1. C(①⑥转折连词;②④修饰连词;③⑦顺承连词;⑤⑧递进连词。)三、1. 连词,并列关系;2. 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 连词,递进关系;5. 连词,修饰关系;6. 连词,承接关系;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文言虚词练习(二)答案一、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2.副词:(1)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n-(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二、3.A(A.怎么;B.什么,宾语;C.什么,定语;D.为什么;E.多么)三、1. 疑问副词,可译为“怎么”;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5. 副词,可译为“多么”;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7. 可译为“凭什么”;8. 可译为“怎么样”。文言虚词练习(三)答案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吗、呢”; 2.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呢”;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5.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呀”;6-7介词,相当于“于”;8-9形容词词尾,译“……的样子”,也可不译。二、D(①比;②助词,表疑问语气;③助词,表揣测语气;④词尾。)三、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2. 相当于“于”;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5. 助词,词尾,不译;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文言虚词练习(四)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5、臣乃敢上璧。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n-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 二、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F.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H.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三、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五)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4、向使六国各爱其地5、童微伺其睡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7、独其为文犹可识8、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n-10、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11、距其院东五里1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15、其皆出于此乎?16、子其勉之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8、国无主,其能久乎?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22、吾其还也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24、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25、天其弗识,人胡能觉?2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29、彼苍天者,曷其有极30、既见君子,云其何忧3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3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33、彼人是哉,子曰何其? 二、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一组是()\n-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⑨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三、判断“其”中在文中的意义。人言,蔺相如徒以(1)其口舌之功垂于竹帛,以吾观之,则非徒口舌耳。相如观秦王无意偿赵城,则却立睨柱,秦王恐(2)其破璧,遂许之斋戒,因得以完璧归赵,(3)其仅口舌哉?若与庸人议之,其必曰:“吾(4)其与之”焉敢如此?归国,将相失和。途遇廉颇,即转退避,当(5)其时,何人能如此?门客询以因,相如则言:“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观古今英杰之所为,(6)其皆出于此乎?故吾以为,汝(7)其勿以他人之言为训。且吾意相如之才,罕有其匹,古今英杰仅(8)其一二。(9)其是耶,其非耶?(10)其若是,则虽见霰雪纷(11)其无垠,亦无恨矣,吾亦无有“悔(1)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之憾了。文言虚词练习(六)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6、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7、不出,火且尽\n-8、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9、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吾攻赵,旦暮且下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三、判断“且”在文中的意义。“存者(1)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此岂石壕一地,唐王朝尽然耳。若此,帝尚每日声歌,(2)且委政非人。则李唐(3)且亡,必矣。于斯世,河水清(4)且涟矣,尚可,朝中人若如此,则必危。纵有“死(5)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之豪气,无用武之地,亦有何用? 文言虚词练习(四)答案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二、ADG(A.才; B.是; C.竟然,却;D.才; E.就;F.这样; G.才;H.你的。)三、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 代词,可译为“你的”;3. 副词,相当于“是”;4. 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 副词,可译为“才”。文言虚词练习(五)答案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n-1-4第三人称的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它的”;5-7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8第一人称代词“我”;9-12指示代词“那、那些”;13指示代词“其中的”;14.表示选择疑问语气,译“是……还是……”; 15.表示推测估计语气,译“恐怕,大概”;16-17表示祈使语气“应当”;18-21表示反问语气“难道,哪里”;22表示商量语气;23表示假设“假如”;24表示选择“或者,还是”;25表示让步“尚且”;26相当于“然”,用在形容词后;27-29在单音节形容词和象声词之前,起强调作用;30-32句中无实意,凑足音节;33(jī)表示疑问语气。二、B(①他的②其中的③那④那⑤其中的⑥他,他们⑦我,自己⑧他,他们) ⑨大概)三、1.代词,可译为“他的”;2.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可译为“他”;3.副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4.副词,表示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5.指示代词,可译为“那”;6.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7.副词,表示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8.代词,可译为“其中”;9.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10.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11.助词,补足音节,可不译;12.代词,可译为“我、自己”。文言虚词练习(六)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5-6连词,让步,“尚且”;7-8,副词,“将要”;9-10副词“姑且、暂且”。二、9.CEF (A.将近、几乎;B.暂且,姑且;C.将要,马上;D.尚且;E.将要,马上;F.将要,马上。)三、1.副词,可译为“暂且”;2.连词,表递进,可译为“而且”;3.副词,可译为“将要”;4.连词,表并列,可译为“并且”;5.连词,表让步,可译为“尚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