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2-08-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英语的审美教学作者:吴思廉文章来源:福建教育学院学报点击数:2277更新时间:3/9/2006 一、情感性与审美性的统一黑格尔说过,“美的要素可分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性的东西。”高中英语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题材新颖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性和美育因素。教师的教学艺术就在于将自己丰富的情感溶进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并通过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表现手法,将语言等材料转化为美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引起他们兴奋、愉悦的感受;把思维的触角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心与心的自然交流、共鸣、撞击;以艺术般的魅力,寓情于景,寓教于乐,产生一种富有强烈感染力的,鲜明持久的教学艺术的美感,例如:1.教师可通过书写一手漂亮的英文字,清晰悦耳纯正的英语口语,或在黑板上勾勒出形象逼真的简笔画等形式来培养学生感性的审美素质。2.导入美。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当利用多种手段导入新课。比如利用多媒体。A:直观导入。教学挂图、录音、录像和VCD等手段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和求知欲。如高二下Unit19L75MartinLutherKing,JR(1),就可插放马丁•路德•金演讲“Ihaveadream”的原声录音磁带,把学生引入真实的语境中去。B:音乐欣赏导入。根据课文内容直接让学生欣赏相关音乐、歌曲,有目的地与学生一起讨论音乐作品的主题、作者等。如高一上UnitllL42就可选1-2首杰克逊、丹佛等演唱的乡村音乐,在学生好奇地欣赏之后引出Countrymusic这个话题,进而点明乡村音乐的主要内容。3.动态审美教学。动态审美教学指将言语与动作行为相结合的以活动为主的美育教学。比如:\nA:游戏教学。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讲故事、说笑话、快速问答等,以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美的快乐。B:角色教学。根据故事情节,让学生担任课文中各种人物形象的角色。如《项链》《卓别林》《双城记》等课文,让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说课文中人物所说的话,做课文中人物所做的事,体验课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成功的角色教学可以让表演者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体验到表演成功的快乐和创造的美感。 二、深层理解的理性思辨审美英语审美教学的高级层次是培养理性思辨审美,其教学模式应当是培养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完美统一的模式。理性思辨审美需要深层的推论性理解,这种深层的推论性理解要求学生利用教材信息,凭借自己的社会背景知识、生活经验等进一步理解和吸收文字没有明确表达,却又与主题有联系的信息与思想,即“弦外之音”。高中英语教材大多数课文既是学习英美语言的材料,也是学习英美文学的材料;而且叙事性作品居多,许多作品都是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等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精神与道理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理性思辨审美教学。 1.艺术形象美艺术形象充分体现了人生观、生活体验和审美观。《双城记》中悉尼•卡尔登为了露西的幸福替查尔斯慷慨赴死;马丁•路德•金为了废除种族隔离,实现种族平等而顽强斗争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写卓别林的课文中从Asearlyashissecondfilm至couldberecognizedashisown,一二句话就将艺术大师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指导学生精读这类文章或片断可使学生模糊的审美意识转化为高尚、敏锐、真实的审美观,把他们“非音乐的耳朵”转化为“音乐的耳朵”。 2.情节美\n人物叙事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生活演变过程就是情节。它的内在构成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其外在结构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等。英语课文教学情节也是波澜起伏、跌宕有致的,也蕴含着特定的美。我们的英语教学应该重视分析其故事情节,这对理解课文内容与把握英语情境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从中获得美的启迪。如讲授“TheNecklace”时,老师就可围绕女主人公Mathilde,以舞会为中心,前后展开情节美的教学,板书上出现What,How,Why等字眼。 3.环境审美山川园林、田野牧场、湖光海涛在课内外教材里应有尽有。教师必须引领学生“入境”,并努力诱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可以想像自己是一朵流云俯瞰爱尔兰、苏格兰的田园美景;可以想像自己是一只飞鸟神游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无不给人赏心悦目的快感,无不令人自由舒畅。 4.移情审美“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比如“APerfectDay”一课,可从中文诗歌“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导入,点明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之情、之恨,彼时彼地之景色、物侯等。进而听英语录音,指出[ei]韵,简析句意、上下片意,并点出主题歌颂友谊。然后重点述评“情——愁”——友人终将离去,依依惜别又无可奈何。“描画”出景“残阳如血,夕阳不忍西下,此景此时他们……。”最后(或第二天再点明)升华到美学高境界——悲剧美的联想,慨叹美好的一天是在并不完美的无可奈何中结束等。 三、研究性文化审美研究性文化审美在此主要指通过选修课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及借助查阅各类词典工具书,对中英语言文化进行比较而获得“发现”以后,心灵深处产生的文化层次上的审美。例如:(1)学院请来一位洋教师,长得挺怪,红脸、金发、连鬓大胡须、有几根胡子一直逾过面颊,挨近鼻子……(冯骥才:“西式幽默”)OurinstituteemployedanEnglishteacher.Helookedverystrange:red-faced,golden-haired,withathickgrowthofwhiskersthatreachedallthewaytothenose.\n(刘先农译)。(汉语主语只有一个洋教师,其它部分围绕洋教师层层展开;英语则用了三个主语institute,He,that,并分别用了谓语employed,looked,reached。)(2)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鲁迅:《祝福》)MyauntwastheonlyonewhostillspokeofXianglin’sWife.Thiswasbecausemostofthemaidstakenonafterwardsturnedouttobelazyorgreedy,orboth,noneofthemgivingsatisfaction.(杨宪益、戴乃迭译)。(汉语仅一个句子,其主干是“四婶提起祥林嫂”,先说因后得出结果;英语则用了三个句子意义单位来表达,先果后因,且主谓分明,逻辑清晰。)上述例子不仅体现了句子结构上的差异,而且反映了西方人重分析、轻综合,重概念;轻笼统,推崇个体意识;中国人重综合和形象思维,推崇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人文意识的心理文化差异。通过比较,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理解中西文化,这反过来又有助于掌握和运用英语这门语言。 四、文学作品审美人们常说语言的精华在于优秀的文学作品之中。“文学的语言用在表情”(许国璋,《外语教学与研究》,1986—18)。以寄情为职能的文学作品的理解需要读者运用审美联想等美学欣赏能力及运用他已有的社会、历史、文艺等知识,经过无意的感悟或有意的悉心理解与积极体会才有可能体味到表层意义以下的深层涵义。这种深刻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不仅是语言的感知、理解过程,而且是陶冶情感,开启心智的情育过程。而情育也即美育(王国维语)。高中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读配套的简易英美文学读物(如薄冰主编的那一套课外读物),或者读原、译文双语对照的英美文学名著来进行情育、美育教学。例如:Whatapieceofworkisaman!Hownobelinreason!Howinfiniteinfaculty!Informandmovinghowexpressandadmirable!Inactionhowlike\nanangel!InapprehensionhowlikeaGod!Thebeautyoftheworld!Theparagonofanimals!(WilliamShake-speare:Hamlet.Ⅱ.ii)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朱生豪译)原、译文从文字,句式到辞格等都很美,能激起读者美的情感和丰富的联想与想像;在当时的历史社会条件下,敢于把人的风姿与天使作比,将人的智慧与神灵媲美,堪称石破天惊之人文颂歌,不朽绝唱。读此类作品,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一股力量,一种飞升从心中生发。或许这股力量、这种飞升就是英国浪漫主义散文名家德•昆西在《知识的文学与力量的文学》中所指的那种力量,那种飞向更高境界的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