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阅读练习-初一 17页

  • 86.51 KB
  • 2022-08-30 发布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初一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古文阅读练习七年级上册(一)沈复的《童趣》【甲】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项为之强:徐喷以烟:2、翻译句子:“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3、选段中写出了作者细察之后的快乐心情的两个词语是:“”、“。4、作者在文中说“时有物外之趣”,那么请你概括一下选段中作者写到的两件有物外之趣的事。(每件不超过10个字)①②【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有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这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外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罚,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用加字和换字的方法解释下列加词语A、项.为之强()B、以虫蚁・为兽()C、以丛草为林•()D、驱.之别院()\n2、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猜测下列“之”、“其”所指代的是什么A昂首观之.。()B、驱之.别院。()C、必细察其.纹理()D、蹲其・身。01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故时有物外之趣译文:所以时常有物体外面的乐趣。B、心之所向译文:心里之所以向往。C、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译文: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自己得到了很多。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译文:仰着头观看群鹤舞于空中的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4、文章中处处体现“物外之趣”,请你写出文中描写“物外这趣”的语句。A、B、C、5、从课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件是什么?6、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丙】①余忆童稚时,能,,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为之怡然称快。③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神游其中,怡然自得。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1、请在横线上将文段默写完整。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⑴故.时有物外之趣()⑵项.为之强()⑶徐.喷以烟()⑷方.出神()3、翻译下列句子。⑴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n⑵神游其中,怡然自得。4、本文写作者的童年趣事,你认为“趣”在哪里?答:5、本文第③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丰富想象,第④段有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仔细观察。请从这两段中各找出相关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①丰富想象:②仔细观察:(二)《论语》十则【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吾日三.省吾身()②温故.而知新()③诲女.知之乎()④为人谋.而不忠乎()2、选出分析错误的一项0A.《论语》的作者是孔子,这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nA.“不亦说•乎”的“说”读“yu,“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省”读“xing”o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意思是说,人要在艰难困苦中才看到他的人格,平常看不出来。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平等待人。3、从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的一个句子①求知态度②学习方法③修身做人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译文5、拓展体验,探究课文思想内涵。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体验,《〈论语〉十则》中的“学而不思”或“思而不学”都不足取,你认为应该怎样做才好?【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①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⑤子曰:“由,诲女知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⑥子曰:“见贤思齐焉。。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⑨子曰:“岁寒,。”\n⑨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在原文中补全句子。2、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意思:3、语录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找出来写在下面。答:4、写出语录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答:5、语录中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请写出其中的两个。【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由,诲女如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加点的“子曰”的“子”在这里指的是谁?他是什么时代的人?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说:②省:①信:④女:3、对“人不知而不愠”翻译正确的是()A、人们是不了解(情况),因而(他们)不会恼恨。B、人们不知道,我不会恼恨。\nC、人们不聪明,因而不会恼恨。D、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上述文字出自《论语》,这是一部记录的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他是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2、给加点字注音。说()省0殆()知03、选出“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0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择其善者而从之D、温故而知新4、阐明“学”和“思”的辨证关系的句子是5、文中谈到哪些至今仍对我们有借鉴意义的学习方法,试举两例。6、文中涉及谈学习的成语有很多(如:温故知新),请你再搜集一些有关古人谈学习的成语或名言警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至少两个或两句)(三)蒲松龄《山市》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禺年与同人饮搂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薨,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搂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起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搂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n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1、文章起笔奇特,介绍山市独特的语句是:这句话在全文中起的作用是:。指出山市见之不容易的语句是:2、用课文原句回答:“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3、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描写山市的变化,你能解释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吗?①未几:②既而:③逾时:④倏忽:4、山市的出现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到为初生阶段;为发展阶段;是高潮阶段。5、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市的特点。答:6、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其作用是什么?答:7、请你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山市”。答:(四)《世说新语》两则《世说新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内王凝之妻也。1、写出“咏雪”一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2、为什么一开始不出考题,只是“讲论文义”?3、雪景有什么变化?哪句能看出雪景的变化?4、本问以“咏雪”为标题有什么作用?5、本文体现了怎样的家庭气氛?哪些词语表现出这一气氛?6、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所说的“儿女”有什么不同?\n7、请写出古诗中用比喻形容雪花的诗句(连续的两句)。《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②与人期行,相委.而去()1、用现代汉语说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2、文中的“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答:3、陈元方认为友人的“不对”表现在哪几个地方?用原文回答。答:4、友人“下车引之”的原因是什么?答:5、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五)《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月:“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天雨.墙坏()②暮而果大亡.其财()③其家甚智.其子()2、写出这则语言的寓意。3、富人丢失财物的原因是什么?4、说说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六)《塞翁失马》\n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日:“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1、“人皆吊之”的原因,第一次是因为,第二次是因为o“人皆贺之”是因为。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马无故亡•而入胡()②人皆吊.之03、翻译句子。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丁壮者引弦而战。③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4、用“福事”“祸事”分类概括归纳文中所写之事。(用原文回答)福事:;。祸事::。5这个故事通过塞翁、、\n四件事,说明了祸福相依、这一道理。6、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初中古文阅读练习(七下)七年级下册(一)王安石《伤仲永》【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世隶耕()■②收族之意(■)③邑人奇之()④日扳仲永(■)2、写出下列“之”字指代的内容①忽啼求Z()②借旁近与Z()③秀才观之()④余闻之()3、熟读课文,填写方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4、用原文回答其父亲“不使学”的原因。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本文对我们的教育和启发是什么?【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答下列句屮加点的词语。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①稍稍宾客其父()④从先人还家(••••2、翻译下列句子。\n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英文理皆有可观者。②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己耶?3、方仲永从“指物作诗立就”到“泯然众人矣”的变化,给了我们哪些启示?4、假如没有“父利其然”“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的情况,仲永是否就一定能成才呢?谈谈你的看法。(能或不能都要说明理由)5、第三段是一段议论,以往的课文删去了这一段,你认为删好还是不删好?请谈谈你自己的看法。【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解释下列字词。(1)邑人:(2)利其然:(3)扳:(4)环谒:2、给下列句子屮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其意思。(1)不能称(■(2)泯(■)前时之闻)然众人矣3、翻译下列句子。(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2)、日扳仲永坏谒于邑人,不使学。4、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n【丁】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解释加点的字。(1)未尝识书具()(2)指物作诗立就()••(3)不能称前时之闻()(4)稍稍事言其父()•••2、下列“Z”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忽啼求之B.邑人奇之C.不能称前时之.闻D.于舅家见Z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B.英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4、翻译下列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英父,或以钱币乞之。(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5、回答问题。(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方仲永rh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二)《孙权劝学》【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鋅以军中多务。权曰:“垂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学事••B但当涉猫••C卿今者才略••D大兄何见事Z晚乎••当涂:处在道路中间涉猎:粗略的阅读才略:才干和谋略见事:认清事物2、用现代汉语把文川画横线句子的意思说出来。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n⑵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3、这篇短文写的故事。4、仔细阅读短文,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鋅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卿今当涂掌事(掌管事务),不可不学。••B、孤岂欲卿治(治理)经为I•専士邪!■C、但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耳。••D、及鲁肃过(到)寻阳。■2、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①卿言多务,孰若孤?②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3、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鉴.(三)《口技【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几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名:(2)股:(3)走:(4)奋:2、•用“/”画出下面句子朗读节奏。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3、下面対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B、这段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nC、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D、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吋发出的各种声咅。4、有关宾客的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参考答案】1、⑴说岀(2)大腿(3)逃跑(4)扬起、举起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3、C4、不能,因为写宾客的反映是侧面描写,可以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若删去,则无此效果。【乙】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舸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做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饿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不能名其一处也卷卷有爷名••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立有间••C、几欲先走双兔傍地走••D、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2、选文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于描写。宾客们“儿欲先走”的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__O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请根据上面的文段内容填写对联。上联:千种声响惊宾客。下联:o【参考答案】1、C2、正面侧面技艺的高超3、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出现的4、一张巧嘴乱真假【丙】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吃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未几,夫驹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n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_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为丰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1、给下列句屮加点的字注音。(1)其夫吃语。()■(2)夫舸声起()■(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4)曳屋许许声()■2、下列带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不知木兰是女郎•B、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C、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儿含乳啼声■D、不能名其一处也。■举世闻名■3、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众宾团坐。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4、翻译下列句子。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1)未儿,夫舸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译文:(2)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译文:5、文中画线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6、“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四)《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水,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1)夸父逐日()■(2)夸父与日逐走()(3)未至,道渴而死()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部分。(1)()饮于河、渭。(2)弃其杖,()化为邓林。(3)未至(),道渴而死。3、翻译下列句子。河、渭不足,北饮大泽。译文:\n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为什么?【参考答案】1、(1)追赶(2)跑(3)在道路上2、(1)夸父(2)杖(3)大泽3、河和渭河的水不够,夸父又赶到北边的大泽去饮水。4、胜利了。他进入了太阳,他死后,手杖还化作桃林,造福人类。(此题具有开放性,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五)《狼》【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给下列带点的字注音(1)途屮两狼,缀行甚远()(2)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3)身已半入,止露尻尾()(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2、解释下列带点的词。(1)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3)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3、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B、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D、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4、翻译下列句子。(1)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n译文:(2)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译文:5、找出描写屠夫和狼相持的句子。6、其中一只狼为什么要“犬坐于前”,“目似瞑”,装出“意暇甚”的样子?【乙】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①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①屠自后断其股.()④止增笑耳()••2、文屮与“目似瞑,意暇甚”相照应的一句是3、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狼阴险狡诈的一句是()A、缀行甚远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C、目似瞑,意暇甚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4、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请在下面各横线上填上一个恰当的动词邙艮一个字),使之成为各段的大意:①狼;②狼;③狼;④狼;⑤狼。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6、翻译下面的句子⑴英一犬坐于前。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