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10 KB
- 2022-08-3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散文教学与测试\n提纲上:关于散文教学散文是什么散文的地位教学的问题散文教什么下:关于散文测试特殊性(非互动、限时间、限篇幅)科学性(适宜的、公正的、权威的)导向性(知能的、过程的、价值的)\n一、散文是什么?引子:一次随机咨询文艺评论专家的视点语文课程论专家的视点几点认识\n引子:你心目中的散文是什么?一个初中生: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一个高中生:朱自清、史铁生一个大学生:一种抒发自己感情、写法自由的文体一个初中教师:形散神不散的文章,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一个高中教师:看似短小散漫却含义隽永的文章一个大学教师:散文太复杂,难讲,非韵文作品吧\n文艺评论专家(散文家)的视点强调知性和感性结合的作品。所谓知性,应该包括知识与见解。知识是静态的,被动的。见解动于内,是思考,形于外,是议论。议论要有层次,有波澜,有文采,才能纵横生风。至于感性,则是指作品中处理的感官经验;如果在写景、叙事上能够把握感官经验而令读者如临其景,如历其事,这作品就称得上“感性十足”,也就是富于“临场感”。许多出色的散文,常见知性之中含有感性,或是感性之中含有知性。(余光中)散文是一种审美、审智、幽默结合的作品。可分三类:审美---抒情散文;审智---学者散文;亚审丑---幽默散文。光有抒情,往往单调,故抒情与幽默结合,光有幽默,难免流于肤浅,故要智性弥补,离开抒情和幽默,智性也没有艺术感染力。(孙绍振)\n语文课程论专家的视点实用性和工具性的散文: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散文实际上是普通文章,包括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生动的说明文、形象的议论文。学生学习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内容,教师偏重于散文的实用性、工具性功能。直到现在,1963年的散文概念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人文性和学术性的散文: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文学界创作了大量人文气息、学术气息、知识品味浓重的散文。如“闲适散文”、“文化散文”,“学者散文”、“女性散文”、“絮语散文”、“传记体散文”、“哲理散文”“随笔”等等,流派纷呈,佳作连传。(王荣生)余秋雨、张承志、史铁生、周国平、南帆、刘亮程、韩少功、赵丽宏等作品,丰富了教材的散文面貌。\n几点认识非韵文和格式化的:有别于戏剧和诗歌;非以叙事要素见长的:有别于小说、影视文学;两栖性的特质:感性与知性;实用和审美;学术性与抒情性;知识性与哲理性;自由化的形式:题材、篇幅、结构体制、语言风格;辞海:散体文章。以情意、理趣取胜的美学追求:言、象、情、意、理、趣\n二、散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几次大赛的课目几种教材的篇目学生的选择结论\n浙江省首届初中语文教学优质课评比(2004年宁波万里)12位老师参加,执教篇目从人教版的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材中选。除了一节是文言文教学之外,其它都是语体文阅读教学。在语体文阅读教学中,除了三节是小说阅读教学之外,剩下的全是散文阅读教学。散文阅读教学在本次教学大赛中达到75%的比例。\n全国首届‘四方杯’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2005年,宁波万里)邵波:《云南的歌会》、刘笑天:《荷塘月色》、张颖:《再别康桥》、邱留柱:《道士塔》、胡玢(bin):《多角度发散构思》、李谋之:《作文教学个性化》、张林霞:《将进酒》、杨红梅:《三峡》、杨涛:《散步》、张金红:《伟大的悲剧》、赵磊:《想象》、王丽君:《名著推荐与阅读》、张彦莉:《会飞的蒲公英》、李芳:《土地的誓言》14节语文课,除两节作文课之外全是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除《再别康桥》、《将进酒》、《三峡》、《名著推荐和阅读》之外,剩下的8节全是散文阅读教学,占阅读教学的67%。\n第六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散文篇目(2006.沈阳)《台阶》,河北刘贺会执教《蓝蓝的威尼斯》,河南马永灿执教《你一定会听见》,陕西徐雄执教《列夫托尔斯泰》,吉林候雪执教《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赵蓉执教《云南的歌会》,浙江扬聪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广西王丽波执教《我的母亲》重庆市赵军红执教《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内蒙古赵风华执教共14节课,散文9节,占64%\n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教材(语体文部分):七年级上册精读11篇,3篇是诗歌,9篇是散文;下册精读11篇,9篇是散文;八年级上册精读10篇,至少有8篇属散文;下册共20篇,15篇是散文;九年级上册共20篇,8篇是散文;下册共16篇,散文4篇。2004年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教材(语体文部分):第一册1个诗歌单元,2个散文单元;第二册2个都是散文单元;第三册1个小说单元,1个生动的说明文单元;第四册1个戏剧单元,1个生动的议论文(杂文、随笔)单元;第五册1个小说单元,2个生动的说明文单元。(马雅羚统计)\n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新课程教材苏教版选文散文非散文分类统计\n学生的实际选择学生写作就是写散文。高考作文多数是散文。“小文人语篇”。学生认为散文对写作有帮助。一则调查:你认为对你写作水平提高最有帮助的文学作品是:A、诗歌8.3%B、散文40.3%C、小说40.3%D、戏剧2.8%、E、多项8.3%(问卷由甄怀东、邓彤设计,万里国际中学高二年级,下发问卷78份,上交72份)\n结论编者爱选教师爱教学生爱写散文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文类\n三、散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散文教学的文章化倾向散文教学的模式化倾向散文教学的小说化倾向散文教学的非语文倾向散文教学的浅表化倾向\n散文教学的文章化倾向林庚的《说“木叶”》: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筛选信息,理解文中难懂的字句,使学生了解本文是如何从“木叶”与“树叶”的辨析中,从“木”与“叶”的两点不同的暗示性上,从大量经典的诗句的实事中,论证诗歌语言中“一字千里”的现象。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找中心论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分论点一:“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分论点二:“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维纳斯那条已经丢掉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分论点三:“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鲁迅《灯下漫笔》:找中心论点:“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还有二个分论点:“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还有结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青年的责任。文章化倾向:一是在散文阅读教学中,充斥整个课堂的是字、词、句的肢解分析,散文理论知识、语文基础知识的过多讲授,欣赏散文的手段、方法成了欣赏散文的最终目标;二是把学术性的散文或者文艺随笔当成讲究客观性、准确性的文章(议论文)来教。\n散文教学的模式化倾向教学内容的模式化:“形散神不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人民日报》于1961“笔谈散文”专栏,萧云儒首提“形散神不散”,直至现在的课堂。60年代三大家模式:“写景——记事写人——议论点睛”。90年代发展和丰富:人—事—物—景—情—理—意—趣评价语言的模式化:谈结构:看门见山、开宗明义、照应开头、卒章显志、余味深长;伏笔、铺垫、线索。谈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烘托、陪衬、对比。模式化倾向:教学严重滞后于文艺批评界,测试就是背诵课堂模式化的结论。\n李乾明在《散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和方法论》中认为“把‘形散神不散’理论看成散文的本质特点,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错误。散文本来是一种很随意的文章,如在湖边散步……散文不一定要随着中心走,太规则了的散文难免呆板,最多也只是二流之作。”\n散文教学的小说化倾向一个教例的教学内容:理解“王圆箓愚昧无知的小丑,遗臭万年的罪人形象;统治阶级是祖先的不肖子孙,敦煌文化流失的罪魁祸首的形象;卑鄙无耻的文化盗贼,敦煌罪恶的阴险帮凶的形象”。体味作者寄托在这些形象中的各种情感与散文表情达意的技巧。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分析人物,以分析人物形象来组织教学的线索。(2006年第1期语文学习杂志上发表的《道士塔》教学案例)同类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背影》《品质》《老王》《黄鹂》《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等。区分散文和小说的形象:散文注重作家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散文中的一字一句都来源于作者的感受。而小说(主要指传统小说)需要以结构、故事、情节、人物等因素作为支撑。同样写人,一者虚构,一者写实,小说形象相当于隐喻,散文形象旨在言情品性,表达意趣。\n散文教学的非语文倾向《<物种起源>导言》变成生物课:讲“达尔文学说与新达尔文涵义”、“达尔文的考察经历”、“物种起源”学说的历史发展,“物种的生物学解释”等等,主要的任务是寻找物种进化史上的材料和生物学上理论来印证课文中的种种判断。《神奇的极光》变成了“极光图片”的展示课。《时间和空间的旅行》变成了异想天开的幻想课。《统筹方法》变成了学习统筹方法的数学课。《拿来主义》讲“改革开放”、“引进外来文化”。《内蒙访古》,从研讨昭君和亲对改善民族关系的作用,直至联系新疆的“东突”势力如何扼制。《安妮日记》讲战争和和平。《落日》讲中日关系。《我有一个梦想》讲美国的种族歧视政策。《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讨论招生政策。非语文倾向:说明性散文教学“理科化”,议论性散文教学“时政化”:\n散文教学的浅表化倾向第八届教坛新秀上课篇目《今生今世的证据》浅表化处理:理线索:我走的时候,不懂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不知告别那些熟悉的东西,不知曾经的生活需要证明;我回到村庄,消失、改变、沉寂、虚无。找证据:草、土墙、门洞、破瓦片、泥皮------悟乡情:对家乡的留恋和牵挂之情,对家乡变化的陌生之感和惋惜之情。市区中级教师上课篇目《荷塘月色》浅表化处理:赏景:月光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悟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结论:情景交融的美文,政治性的苦闷。浅表化倾向:解读低幼化、教参俗套化、政治说教化\n四、散文教什么:散文教学四种取向言语形式取向义理内容取向过程和方法论取向选文类型取向\n言语形式取向:①学校语文知识。“八字宪法”(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文体知识(如记叙、说明、议论),写作知识(如形散神聚、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更重要的应该是化用相关学科(如文艺理论、文艺批评的成果,解释美学、心理学等知识)的被验证有学理基础的语文知识。②跟作者思维方法有关的“文序”“文法”等。③在“言语形式”旗帜下的“语感”“语体”等。我们的开发:想象与移情。认知与情感。意象和意境。\n《说木叶》教什么?(语言形式取向)1、准确的知识生成:理解、深化、整合。对“木”与“叶”不同艺术特征的分析,准确理解什么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暗示性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经验和文化心理的因素。文中的暗示性知识,常常是隐性的、零碎的,必须要进行一些理性的概括与提升。2、恰当的训练迁移:举出古典诗歌类似现象,指导学生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知识,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微之处。如探讨“落花”、“落英”与“落红”,“轻舟”、“孤舟”与“扁舟”等的不同意味。3、适宜的言语品味:抓住精微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进行品味。如“像海潮一样深广的不平”、“这是一个典型的深秋的性格”、“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4、贴切的艺术鉴赏:《说“木叶”》一文要讲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但并不是直接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说起,而是采取了一种层层剥笋的写作方法,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值得鉴赏。(欧阳凯)\n义理内容取向:①课文相关的文化语境。包括历时和共时的语境。②“语意”“语用”所指的内容。包括作者原有的命意、作品呈现的意义和师生解读时赋予的新义。③作品所寓托的或者由作品所引发的“义理”,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n《今生今世的证据》教什么?(义理内容取向)多角度领会:乡村哲学家从乡村到城市,在城市化浪潮中,乡村文明的衰落,惋惜和无奈。从怀乡到怀旧,时间感生出沧桑感,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命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从走出到回来,一个精神流浪的过程,表现了现代人的寻根意识和精神困境。从追寻到皈依,故乡历是中国人的宗教。“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从古到今,回乡一直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n《荷塘月色》教什么?(义理和形式兼顾)余光中:奇怪。儿子:不怕打劫。孙绍振:伦理性苦闷。在九十年代以前的政治化苦闷。本人教例:一个短暂而美丽的轮回之梦1、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意境2、学生轻读:教师公布鉴赏重点:鉴赏梦幻情景,理解宿命哲理3、学生跳读:作者为什么要去荷塘?摆脱现实:不宁静;有期待;不自在;有遗憾;没情趣。4、学生诵读:作者找到了什么?追寻梦境:素淡的风姿;朦胧的情韵;隐约的画意;热烈的生命;风流的季节。5、学生速读:感受现实与梦境的反差,重归现实:没有变化,没有激情,没有幻想,没有美感6、学生品读:景(真实——梦幻——真实)情(哀伤——喜悦——哀伤)行(出门——停驻——进门)思(寻觅——超脱——回归)\n过程和方法论取向:①阅读的方法,②阅读技能,③阅读的策略,④阅读的态度、习惯等。\n《米洛斯的维纳斯》教什么?(过程和方法论取向)王荣生的教学设计(见语文学习设计初文稿)“新闻报道与言论文章的阅读”(语文学习2006年9月号)一、新闻重读:历史时刻的再现;二、新闻结构:阅读图式的自觉。通讯的阅读)\n选文类型取向:①定篇②例文③样本④用件\n定篇“定篇”:它是经过时间淘洗而留存下来的人类基本典籍;在每一个文学式样、时代或领域里,它是代表性的经典;它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读的;它虽然没有唯一的解释,但它有各种专家的权威的解释。“定篇”作品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布鲁纳选修了理查德的课:黑板上只有两行字:“理论是灰色的,生命的金色之树常青。”“整整三个星期,用古典的和浪漫的观点去想象,和探索过这两种生活方式的评论家一起探究;我们还被迫阅读了歌德的那本与此诗句有关的但写得很糟的剧本《托夸图·塔索》。为了这十多个字的诗句,我们学了三周。结果我的收获是: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了这十多个字。终身感怀。”《我与地坛》《荷塘月色》《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等经典散文。\n例文“语文学习的着眼点”是一个个的词句以及整篇文字所体现的词法、句法、章法等“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而“选文”就是说明“共同的法则”和“共通的样式”的“例子”(夏丏尊)。教学访古散文中“史料”、“游踪”和“史识”的结合,采用了《内蒙访古》作为例文。认识“文化散文”“学者散文”的特征,以《道士塔》为例文。访谈与调查的方法:《一个人的渡口》《作为偶像》(苏教版必修4“问答之间”)辩论与讨论的方法:《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苏教版必修4“交锋时刻”)\n样本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怎样读、写,首先是知识,而知识是随着技能走的,技能是随着“选文”练的。所谓“样本”,是承载读写知识和方法的范本,即“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叶圣陶)《像山那样思考》形象化说理的样本。(郑桂华)《天山景物记》场面描写的样本。《幼学纪事》语言幽默的样本。(褚树荣)\n用件用件,相当于“部件”和“材料”。可以分为四种:一是语文知识文。如《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语言的演变》、《古代的车马》、《咬文嚼字》等。二是引起议题文。“议题”即引起探讨的话题,可以是语文方面的,也可以是其他重大问题的。如《我为何而生》《我的五样》《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获得教养的途径》等。三是提供资料文。为了解决某个问题,往往要相互参证许多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文”、“图”甚至“数据”,甚至是任何与该问题相关的东西。这些东西被教师运用到教学中,就是“提供资料文”。如苏教版必修二“和平的祈祷”《历史画外音:图片两组》”永志不忘”《落日》《消息二则》。用件的处理不能非语文化(时政课、思品课、历史课等),\n选文类型的区别“定篇”,学习经典的丰富蕴涵;“例文”,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读写的知识;“样本”,学习其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方法”,而“用件”,学生主要是“用”这篇文里的东西,或在借选文所讲的那东西,或在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选文“类型”的鉴别,最大的价值是对于教材编撰的贡献,对于教学来说,则是一种意识的唤醒:课文是可以视为不同类别的,不同的类别是可以处理成不同的教学的。\n五、散文考什么:从命题说起《我与地坛》:命题过程的陈述一读,跟着感觉走,关注关键点。二读,理性参与,整体感知结构纹理。三读,从形式和内容考虑,寻找出题点。四读,从考试评价要求考虑,确定考题。五读,从考试评价要求考虑,推敲考题。\n六、教学与测试:共性和个性教和考的共性:四种教学取向也是测试的取向散文测试的个性:特殊性(非互动、限时间、限篇幅)科学性(适宜的、公正的、权威的)导向性(知能的、过程的、价值的)\n关于散文测试的特殊性非互动:单向的问答或者多项的选择限时间:高考大约20—30分钟答题时间,4题。18—22分。限篇幅:800—1000,有些更短。可考性:文字精致,含蕴深刻,章法有特色。\n关于散文测试的科学性适宜的: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与散文的性质特征相当公正的:照顾到不同特长的学生(感性和理性)照顾到不同地区的学生(重点非重点)权威的:陈述的准确度和客观性尽量为大家或专家所认可\n关于散文测试的导向性知能的:关于语文基础知能关于散文文体知能过程的:与学习的过程相适应:积累—理解—运用与散文鉴赏的规律相适应:理解和感受—品评和鉴赏—思考和领悟—拓展和创新价值的:导向运用拓展发现创新导向发现导向人文教育\n学期考试散文测试案例(黄鹂)1、文段中,能解释“极致”内涵的一个短语是:2、读到下面词语,你会想起哪些相关的古诗文?请各写一句。湖光山色,密柳长堤:茂林修竹,桑田苇泊:乍雨乍晴:3、参照原句结构,结合文段提供的情境,完成下面仿句。原句:它们的啼叫,是要伴着春雨宿露仿句:它们的颜色,原句:它们的飞翔,是要伴着朝霞和彩虹的仿句:它们的栖止,4、作者以“虎啸深山”等四种情境来表达极致之美,你能按照文中的格式,再列举三种情境吗?5、联系全文,分析作者多次写到黄鹂的作用(不少于15个字)6、划线句所包含的哲理对你有哪些启发?(不少于15个字)\n高考散文测试案例2006年全国卷1题目(阳光的香味/林清玄)14、在“细心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1.56,难度系数0.3915、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2.54,难度系数0.4216、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6分)2.84,难度系数0.4717.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6分)2.74,难度系数0.45评价:形式(修辞章法10分),内容(句意主旨12分),比例恰当,考点适宜。指向不明,综合性太强,难度过大。科学性一般,导向性尚可,特殊性把握较好。\n高考散文测试案例2006年高考北京卷(天坛之美/杨辛)14、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3分天坛的风格是以气势高耸,铺天盖地取胜故宫太和殿是明清两代北京最高的建筑,是帝王的象征天坛的大量圆形建筑表现了中国古人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天坛的琉璃瓦采用蓝色,与蓝天互相融合,虚实相生15、根据文意,对天坛“高”这一建筑特性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渐次升高,表示对上天的挑战节省占地面积,突出幽静之美高入云霄,表达“羽化登仙”的愿望突出崇高感,强化仰慕上苍的心情16、作者从审美角度,指出天坛的意境是崇高、祥和、清朗,请你根据文章提示的故宫的建筑特点,也从审美角度,用三个双音词概括一下故宫的建筑意境。3分17、天坛大约有十万株树,你认为这些树木的作用与本文作概括的“高”“圆”“清”三点中那一点关系最大,为什么?3分\n评价科学性:杨辛《天坛》系文艺性说明文(散文)说明对象是北京古典建筑。从建筑特征以及形成的意境出题,考北京的考生,是适宜的,公正的。导向性:14、15两题考信息的确认和语词的理解,16、17两题考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特殊性:有两大题散文阅读,该题分值12分。后两题分值6分。主观题和客观题对半。篇幅比《给书虫当夫人》(18分)略短。已经考虑到特殊性。\n2004年宁波市中考散文测试案例(散文苹果皮)15、从文章前三段筛选出最能表现“我和哥哥“特别想吃苹果的三个语句。(3分)16、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在写作上的作用。(2分)17、第④段写“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请揣摩并写出妈妈此时的心理活动,字数在40个左右。(3分)18、第⑥⑦两段对母子三人嚼苹果皮情景的描写,十分传神而富有情趣。你读后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5分)①“我”第一次嚼苹果皮,感觉它的味道怎么样?②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③这个家庭具有怎样的情调或氛围?19、第⑧段说“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美好的心灵”的具体含义。(3分)20、与本文主题思想差距较大的一项是(2分)A、《游子吟》(孟郊)B、《晨起缝破衣》(郑燮)C、《散步》(莫怀戚)D、《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n评价选文好:理解的难度不大,描述的事件初中生感兴趣,具有教育价值。考点涵盖面:15题信息筛选和句子理解结合考查。16题考查句子在章法和结构上的作用。17题考查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有体验的导向。18题理解和鉴赏结合,鉴赏稍弱。19题结合全文理解关键句的意思。20题内外结合考查主旨的把握。题目质量:有导向性,有梯度,有迁移拓展,无歧义,偏重于内容考查,难度适中。\n2005年宁波市中考散文测试案例(从罗丹得到的启示)13、如果把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请写出第二部分的起讫句,并用一句话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4分)起始句:结束句:主要内容:14、体味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蕴含的人物的思想感情。(4分)时而,他的眼睛高兴得发亮;时而,他的双肩苦恼地蹙着。他扔下刮刀,以一个男子把披肩披到他情人肩上那种温存关怀般地把湿布蒙在女正身像上。15、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省略号,请你根据上下文发挥想象,推测一下罗丹可能会说些什么?(2分)16、罗丹忘我工作冷落了“我”,“我”反而“感激地紧握着”他的手。其原因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明B、感悟、崇敬C、豁达、宽容D、同情、安慰17、初步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或其他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字数80个左右。(4分)\n总体印象初中2004年题目似乎比2005年更活一些初中题目总体上比高考题目更好一些,无论是科学性、导向性还是考试的特殊性。高考的散文测试应该向初中看齐!高考的散文测试应该向教学常态靠拢!\n致谢效实中学马雅玲:《从散文文体角度看教学内容的合宜性》慈溪市杨贤江中学欧阳凯:《以<说“木叶”>为例浅析文艺随笔的教学内容取向》上海师大教科院王荣生:《语文课课程论基础》《语文学习》的案例万里中学甄怀东、邓彤:问卷调查所有参加会议的关心文学教育的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