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 MB
  • 2022-09-06 发布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

  • 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竞相争艳,为教材建设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从而推动了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但这种进步仍有较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在于教材理论建设方面的薄弱,这直接导致了语文教育改革表面热闹、实质冷清的尴尬局面。而练习的编写便是从微观层面折射了这一现状。练习具有揭示教学目标、呈现教学内容和为师生提供对话平台的教学价值,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基于此,本文参照教材评价的相关理论,构建了练习评价的要素,对现行人教版的初中语文实验教材进行了评价。运用样本分析的方法,本文把实验教材的练习按作用分为积累性、理解性、应用性三类,并对每一类型练习的数量进行统计,从数量的呈现分析该套教材练习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已经构建的评价标准,对人教版实验教材练习进行评价,分析不同类型的练习背后所潜藏的教育理念,评价每一类练习编制的优缺点。最后从练习内容选择、组织及呈现与表达三个方面,找出该套练习编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的层面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问题的出现。在本文中,从新课标总的课程取向出发,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进行宏观的整体考察。由于本文主要目的是提出意见,希望能供改进之用,所以着眼点也就主要在其不足之处,但这并非是否定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的成绩和创新。并在对实验教材进行了显性到理性层面地分析之后,本文提出了对教材练习编制的几点建议:l、应重视练习内容的趣味性2、应以程序性知识进行练习编制3、根据教材的选文类型设置课后练习希望教材建设能更合理有序地发展,希望本文能为练习编制的科学化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关键词:语文练习评价练习编制\nEV地UATEFoREXERCISEOFTHEACTUALVEl王SIoNoFMIDDLESCHOOLTESTINGTEACHINGMATERIALSML协EBYPEAPLEEDUCATIONPUBLISHINGCOMPANYABSTRACT:ChineseteachingmaterialsforhighschoolwerehigmycompetitiveinChinafromlast80’,whichhavedonelotsofhelpfulattemptfortheestablishmentofteachingmaterials.AccordinglyitforcesthereformationalprogressionofChineseeducation.Butthereisstillbiglimitationforthiskindofadvancement.Theessentialreasonisunsubstantialattheestablishmentofteachingmasterials’theory.Thiswoulddirectlyresultinbusyinsurface,desolateinessenceforthereformationalprogressionofChineseeducation.Thenthecompilationofexerciserefractthisactualityonthemicrocosmicview.Theexercisehastheteachingvaluewhichrevealseducationgoal,showtheteachingcontentsandprovidethecommunicationplatformforteacherandstudent.Itsimportanceisreallyclear.Referringtothecorrelativeevaluatingtheoryofeducationmaterials,Thisthesishasestablishedtheevaluatingbasicofexercise.Itevaluatestheactualversionofmiddleschooltestingteachingmaterialsmadebypeapleeducationpublishingcompany.Usingthestylebookanalyticmethod,theexerciseoftestingeducationmaterialsaredividedintothreekinds,whichareasfollows:accumlation,understandingandadaptability.Andcounttheamountforeachkindofexercise.Itanalyzestheoverallcharacterforthisteachingmaterialsquantitatively.Basedonthispoint,itevaluatestheteachingmaterialsaccordingastheevaluatingstandardwhichhasbeenstructured.Itanalyzesthehiddingeducationalconceptswhichisbehindtheexerciseandevaluatestheadvantageanddisadvantageofexercisecompilation.Finally,fromthefollowingthreeaspects:contentschoosing,organizingandexpressingofexercise,theauthorfindsoutmainexistingproblemsofexercisecompilation,discussesthereasonsofproblemsproducedandhowtoevadetheproblems.Afteranslyzingthetestingteachingmaterialsapparentlyandreasoningly,theauthorgivesthefollowingfewsuggestionstoteachingmaterialscompilation:1.Paygreatattentiontothetasteofexercisecontent.2.Compiletheexercisebasedontheprogrammingknowledge.3.Setuptheexerciseafterclassbasedontheselectiontypeofteachingmaterials.Itgivesallnewdirectionforthescientificdevelopmentofteachingmaterialscompilation.Anditisalsoimportantsectorforthereasonableandsequentialdevelopmentofteachingmaterialscompilation.KEYWORDS:Chinese,exercise,evaluation,exercisecompilation\n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当、\爹老2008v年5月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浙江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浙江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协议。研究生签名:导师签名:,卸身多誓撅2008年5月\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一、绪论(一)本项研究的目的之所以选择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练习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练习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价值:1、具体揭示教学目标李海林先生认为:“好的语文练习题,是对教材的教学价值的揭示和定位。它告诉教师和学生,教、学这篇课文,就是要注意这些方面,就是要掌握这些方面,这些方面是教、学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地方,也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所在。”n1练习的设计思路,应切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并暗含每篇选文的教学目标。如果把每个教学内容分成由粗到细的若干层面的话,练习题往往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逐步揭示出学生对某一内容需要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从而体现出编者针对该项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对教者而言,练习问到那一个层面,就是他教学上应达到的目标。教材练习就是从显性的层面指引着选文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如何突破这些点。再进一步来说,即通过突破这些难点和重点,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何种程度的语文能力,这包括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还有与这些基本能力相关的策略方法。这些目标均可通过练习或明或暗的指示给师生。2、明确呈现教学内容练习作为教材内容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与教学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乜1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理想境界,是形成可供选择的教学设计。而事实上,对于同一篇选文,不同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可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甚至语、修、逻、文等等面面俱到,导致目前较为混乱的“学校知识"。“教什么”的得当与否,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教学机智和对学生需要什么的诊断能力。因此,有人感叹:“语文课,实际上是-1"7没有确定教学内容的课”。b3在目前我国尚不能做到“教材内容"“教学化"的现状之下,语文教材的练习,.一一一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语文课的教学内容,它至少在明里暗里指引着每篇选文需要\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重视的教学价值,遏制了语文教师随意性地开发教材的现象。3、为教学对话提供平台目前教材改革正在以“教本"向“学本”的转化过程当中,促使学生在学会当中达到会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n1正基于此,教材的练习题作为媒介,便于师生、生生、生本在教学中的对话。首先,对话理论倡导的语文教学过程应基于真诚和爱的合作关系,练习正好为这种合作关系提供了现实的载体;它既可以是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也可以是生生交流对文本感悟的起点。其次,对话理论认为语文教学应充满信任和希望。传统教学中,练习的答案都是标准的,教师的解答是权威的,教材练习的设置缺乏对学生的信任。而新的教材练习,在这些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练习答案的开放性,在消解着编者和教师的权威。再次,对话理论认为,语文教学充满了创新与追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具有批判性意识。对话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的未完成性和自由开放性,赋予了语文教学以未定论性与无限的可能性。教材练习本身的自主自主性与开放性,为这些教学对话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使得教师与学生能够用独立的意识、批判性的思维与教科书对话,在平等的氛围中探索语文教学丰富的底蕴与灵性之光。正是因为它既是教学设想的静态反映,又是课堂学习话动的延伸,所以我选择练习作为我的研究对象。而我所在的宁波北仑,作为国家课改试验区,从2002年起使用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至今,所以六年来,我一直在教学中关注着思考着此版本的练习。事实上,教学的理念,也可以通过练习设计的思路得到印证。如哈佛大学的教学理念,就是以他们独特的问题练习、问题作业而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我作为初中语文的一线教师,本文就是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的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为例,探讨它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尝试构建练习评价的标准,并以此标准对实验教材进行评价,最后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希望教材建设更合理有序地发展,也希望本文能为练习编制的科学化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二)本项研究的意义一部好的教材,练习的设计与编写很重要。它是教材编写的重要组成部分,\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直接影响到教材和教学的质量。在语文教材的构成中,除了选文,最重要的事就是练习题的设计了。教材编撰者对选文类型的把握,乃至对新课标精神的把握,都可以在其教材的练习系统设计中反映出来。因此,练习的编写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它要求编写者对多个领域有精深的研究。可以说,没有好的练习设计的教材,称不上一部好的教材,练习设计的优劣已成为教材评估的重要因素。在本文中,并不囿于具体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目标,而从新课标总的课程取向出发,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进行宏观的整体考察。由于本文主要目的是提出意见,希望能供改进之用,所以着眼点也就主要在其不足之处,但这并非是否定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的成绩和创新。(三)目前练习设计的不足之处但目前教材的练习设计尚存在以下问题:第一: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目前对教材练习系统的设计所进行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统观之,多是较为零碎的、不成系统的研究:其中还有不少是停留在描述层面上的研究,并未真正涉及到练习设计的实质,所起作用也就很有限。我们知道,理论研究是设计练习的基础和前提。国外在练习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丰富;国内却鲜有建树,很少有系统的研究,无法为语文教材练习的编写提供科学的依据。我国1903年设立语文学科来,中学语文教材多达几十种,但对练习的评价大多停留在“我认为"式的经验评价上,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第二:缺乏足够的重视。虽然练习的设计编写对一部教材至关重要,但长期以来存在着“重选文、轻练习"的倾向。到目前为止,我们尚缺乏编写教材练习所需的资料,如练习内容的选择、练习内容的组织、练习内容的表达与呈现等等。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所受垢病颇多,甚至能找出不少证据进行评说,如教材编定是否科学,练习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正确等等。面对评说,我们I中学老师也很困惑,甚至找不到确凿的证据来反驳。这种情况的形成,正是由于我们没有形成权威而成熟的专业规范。一‘基于以上原因,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为推动现有教材的突破与创新,就要\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对现行教材进行科学的调查和评估,针对构成教材的各种要素进行严密的科学实验,制定初中语文学科的练习设计的专业规范,为编写教材提供可靠的数据。(四)练习设计的历史回顾1、练习在教材中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变化现代早期编写的语文教材中,并没有练习这一项,而基本上只是文章的汇编,或有少量的“题解”和“注释”。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后,白话文在语文教材中分量不断增加,教材设计中开始出现了少量的“问题"“习问”“习题"“思考、讨论、练习"等项目。如鲁迅的《故乡》,最早于1923年7月入选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中学国语文读本》,文后无练习。1937年7月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的《故乡》,有练习题四题:“作者回故乡时所见的景象是什么?幼年的闰土是怎样的一个人?就闰土的话看,那里的农村的情况怎样?本篇的结束表示什么意思?”此后,设计练习这种教材编写方式被编者广泛采用。最具代表性的是三十年代中期的《国文百八课》,课后设“习问’’。题量适中,照顾内容与形式,阅读与写作,语法与修辞,较有特色。以第二册第1l课为例:“(I)文选21《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22《最后一课》各以怎样的感情为基础?(2)读了文选21和22,最受哪些部分的感动?试逐一指出。(3)下列文章的文言代名词各属于什么格?试逐一辨别出来。(4)试依据文法八,把格不完备的文言代词制一个表。(5)文选21、22里面,有拟人和拟物的地方吗?如有,试指出来。”当时解放区的语文教材如《中等国文》也较注意练习的设计,注重思想教育,题目较为笼统,每课一般一道题。例如:“困难压不倒他"一课的习题:“根据《刘志丹唱本》和((革命先烈刘志丹》小册子,组织一次刘.6-丹故事座谈会。关于刘志丹故事写一段感想."解放初期的部分语文教材,又一度出现了课文后无任何练习的现象。1963年教学大纲的突出之点是加强练习。该大纲第一次把“练习”作为教学内容写进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大量的练习作业,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逐步提高。"大纲具体提示了练习的内容和形式,并明确规定:“小学阶段不要系统地教语法知识,要让学生从实际运用中领会必要的用词造句的规4\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则。’’‘‘练习编在课本里,有课文后的练习,有单元后的练习。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补充。"并认为语文教学主要目的不仅仅使学生得到一些语文知识,更是为了获得较强的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训练,所以多种多样的语文练习是训练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手段。1963年大纲把练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加以规定,在当时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从此以后,练习越来越受到教材编者和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视,使之成为教材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语文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保证。练习在语文教材中从无到有,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一大进步,它使语文教材编写更加科学化、现代化。可见,练习从无到有,是和不同时期语文教育的思想变化密切相关的。2、练习在内容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又回归简单的过程从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语文教材中的练习设计普遍较为简单,每课一般l至3题,且都重在整体把握或思想内容的理解。如1937年7月出版的《新编初中国文》第四册的《故乡》,有练习题四题:“作者回故乡时所见的景象是什么?幼年的闰土是怎样的一个人?就闰土的话看,那里的农村的情况怎样?本篇的结束表示什么意思?”练习均为思想内容理解题。而八九十年代,随着标准化考试在全国的风行和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语文教材的练习出现了复杂化的局面。主要表现有二:第一是练习题量大,每课少则五六题,多则十几题,大题套小题;第二是设计繁琐,往往在小问题上做文章,钻牛角尖,肢解课文,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如1992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一颁布,为全面落实大纲提出的读写听说方面的训练要求,于是有一些教科书课后练习分为“理解·分析"、“揣摩·运用"、“积累-联想"三个部分八大题,题多量大,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且忽视了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二十世纪末开始的语文教育改革,大力提倡教材编写要简化练习,教学要减少习题训练。《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旗帜鲜明的提出“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新的语文教材努力体现这一思想,每课练习题一般设置2至4道。2001年人教版的初中语文实验教材更是将这一思想继承到底。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练习“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于是,文后练习大为减少。如《故乡》文后安排四道练习题,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融合在一起,\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在知情义结合上来设计练习题。可见,练习设计由起初的简单到复杂再回归到简单,决不是低层次的重复,而应该是高层次的回归,是否定之否定。它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超越。所谓对传统的继承,是指传统语文教育一直重视对语感的培养,重视多读多写,即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大量读写的基础上。这一点一度偏离了方向,陷入了“题海”之中,影响了阅读量,削减了文化底蕴,降低了语文能力。所谓对传统的超越,是指在社会大转型的当代背景下,与社会生活广泛联系,重视学生实际的语文能力的培养,结合当代社会的信息化、开放性、实践性,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等特点,使练习设计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传统。3、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1)名称的变化:2001版的实验教材将过去的“练习”改现在的“研讨与练习”。“练习"这一名称在语文教材编写中长期一直沿用不变,但以前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人们容易把他与“题海训练”联系起来。因此,这一名称的变化是有深意的。其目的在于倡导淡化训练、加强能力、培养素质的语文教育时代精神;将“研讨"放在“练习”之前,倡导的是一种合作研讨新的学习方式。既为“研讨",就不再是教师布置好学生下去完成,第二天老师公布正确答案的那种形式了,而主要是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家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并能够得到学生各抒己见后的丰富的结论。可见,名称的变化,意味着教材设计理念的变化。(2)数量的变化:实验教材的练习题较以往的教材,在数量上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在题量设置上,教读课文一般--N四题,自读课文一般二到三题。之所以减少题量,其目的希望从过去题海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时间多读课文,多看几本课外书,.多开展一些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也可以从练习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教改的实践当中。以《春》一文为例作比较:人教社1992年版初中语文第一册:预习提示: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在几幅春景图中,作者描述春天景物的特征,表达美好的感受,用了许多确切、生动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句子,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来。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要多朗读。有些字,要注意读音,如:涨、藏、散、酝酿、巢、应和、黄晕、蓑等。6\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训练重点:一、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二、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三、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其设置为11个大题。分为“理解·分析”(两大题)、“揣摩·运用”(四大题)、“积累·联想”(两个大题,其中一个大题中含3个小题)、“语法·副词、连词”(语法知识三个大题)。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课前提示:江南的春天,风和曰丽,山青水秀,草长莺飞,百花争艳.这一篇写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拨动过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气息、春的声响,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多朗读几遍,你一定能进入那美妙的境界中.研讨与练习:共三大题,其中第二大题含两小题.第一大题强调朗读和背诵,第二大题两小题是语言揣摩,第三大题是对修辞方法比喻的理解.“读一读,写一写”:共有14个词语.很显然,1992年版的教材在要求上显得繁难得多。假如要严格完成这些思考和练习题,没有两课时显然是不行的。学生的朗读、学生的感悟、学生的探究,会被这“繁难”的思考和练习所挤占。这种繁难回严重桎梏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既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也不利于学生探究性地学。而2001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则简略得多,课前提示就是要求学生多朗读,课文后三个题目的设计也十分切合初一学生的实际。可见,数量的变化,也意味着教材设计理念的变化。(3)内容上的变化:实验教材每篇课文一般包括整体感知、文笔精华、拓展延伸这几方面的内容。既有对课文全局性的把握,又有对课文细部的关注;既抓住课文的根本,同时也不面面俱到,给师生留下了自我发挥的空间。特别是丰富多彩的拓展性练习,是实验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与旧教材相对保守的拓展练习形成鲜明的对比,它有效地沟通了课堂内外、书本内外、学校内外,这是实验教材练习有别于以往教材练习的一大亮点。可见,内容的变化,也意味着教材设计理念的变化。二、练习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构建的练习设计的评价标准(一)已有的与练习设计相关的研究成果以下是几种关于语文教材练习系统设计的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7\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顾黄初、顾振彪先生认为,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首先要做到题型多样化,多种题型,如注释、论述、填空等相搭配:二要删简到繁,循序渐进:三要注意质和量,要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还认为,练习题的设计要突出落实学习重点,要有启发性、明确性和量力性。冯晓林先生认为,练习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1.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加强课文在读写听说方面的语言练习;2.以语言练习为主要线索,组成整套课本在课文方面的练习系统;3.语言练习的内容和要求,必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紧密联系;4.语言练习题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造性和趣味性;5.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当加强语言练习的实用性:6.语言练习应当保持适当份量,讲求实际效果。黄光硕先生认为,练习题切忌空泛,应紧扣课文中若干重点之处切实对学生进行训练,要有计划性,注意多样化,富有启发性。并对《国语百八课》的练习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即:把课文和知识结合起来设计习题,形成“知识一一文选——习问”的训练体系。黄显华、霍秉坤先生认为,教科书中性别、种族、社阶、残疾(特殊/一般)、国籍、年龄及宗教偏见的表现,不论是课文、题解、作者介绍、注释、活动设计、作业练习、学习评鉴、插图表格、照片、实验设计等等,都应该加强检视;还认为,习作设计应指引明确,易于依从,涉及学生个人的体验和日常生活,提供富挑战及充实的资料给突出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资料给一般或一般以下的学生,学生习作的组织、次数、难度恰当,学生习作有不同的类别,如开放式问题、选择岔缶{手0王荣生先生从语文课程的阅读取向、对话理论、语文课程的知识状况、教材不同的选文类型练习题设计的内在要求等几个角度,对练习题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朱绍禹先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材概观》对国内外十余种语文教材中的练题的内容、层次、题型、数量、性质、程度等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朱绍禹、庄文中先生等人对德、法、英、美、日、苏六国的教材练习题设计进行了研究,并与我国教材的练习题设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对比分析。陈雁梨从文化和文化批评学的角度,分析了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一道练习题中对人物形象所包含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误读。\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韩艳梅对实验教科书和俄罗斯文学教科书中两道有关寓言写作的课后题重点从过程与方法维度出发,在三个方而进行了比较研究。(二)《课程标准》中有关练习设计的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实际上也就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取向:一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二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实其文化底蕴。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导致另一方也不复存在,甚至一方力量的薄弱也会导致另一方力量的下降。这是因为我们如果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实其文化底蕴,不能赤手空拳,要凭借工具来进行;而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缺失的情况下,这种能力即使能够培养起来,也是苍白无力的。任何教学都有其要处理的特殊矛盾,语文教学所要处理的矛盾正在于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起来。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成就着语文教学艺术。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凭借的语文教材,其练习系统的设计也应体现该取向。《语文课程标准》以政策形式规定了语文课的课程性质,即课程的总取向。据此设计的新课标语文教材也应体现该取向。在一套语文教材的构成中,练习系统是最能反映出课程总取向落实情况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教版新课标初中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设计进行考察,分析其语言训练功能和人文精神培养功能二者的融合度,并与国外相关教材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该套教材对语文课程总取向的理解和实施情况。以上这些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和课标理念,为我作本论题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理论基础。(三)构建的练习设计的评价标准[5l我国自1903年独自设置语文学科以来,中学语文教材达数十种之多,每种教材的产生、使用和中止,实质上也是个评价的过程。过去虽然也有一些评价,但大多是停留于经验的评价,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作为教材重要构成部分的练习,更缺乏相应的研究,对它的评价也多是停留于“我认为”式的经验评价。而对目前进行的语文课程改革而言,实验教材的评价已成为最为重要的环\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节,这决定着新课程的理念在具体实施中是否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感叹:用低效率的教材想教出高质量的学生,简直是带着镣铐跳舞。由此可见,构建针对教材各个系统的评价体系刻不容缓,这关系着我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败。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依据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借用教材评价的方法,本文主要借鉴了李海林老师构建的练习设计的评价标准,尝试对练习进行评价,主要从练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内容呈现与表达三个方面进行评价。1、练习内容选择的评价标准(1)是否具有科学性,广度与深度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否为他们理解;(2)是否有一定的弹性,能否为不同特色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3)内容是否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是否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4)是否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且体现语文学科特色。2、练习内容组织的评价标准(1)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2)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发挥教材的功能。3、练习内容呈现与表达的评价标准(1)文字与图表的使用是否科学、严谨、规范;(2)表达方式是否适合学生心理特点,易于为接受和理解;(3)表达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使用教材;(4)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验性,便于教学实施。三、人教版实验教材练习的类型及特征练习有多种分类方法。《语文学习论》一书从不同角度对练习进行了分类。从完成的时间角度来区分,可分为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从练习的形式来分,可分为口头和书面的两种:从内容来分,可分为单项和多项。而本文为研究方便起见,主要参照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中的练习分类方法,按作用将其分为积累性、理解性、应用性三类。∞1入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全六册共设置了五百二十六题,本文对所有练习进\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行了统计,并进行分类,目的是找出该套教材练习所呈现的特征,探讨这些特征背后隐藏的教育理念。但由于语文学科本身的模糊性,绝对的标准并不存在,因而练习的分类不可避免的存在~定的主观倾向性。(一)练习的分类1、积累性练习:指那些旨在检测学生对于基础知识、对于文章(或话语)的主要内容或精彩片段的记忆程度、记忆能力的练习。它的特点在于对知识的记忆、保持和重现,促进知识的有效积累。2、理解性练习:指那些旨在帮助学生理顺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包含的情感。如果作更细致的划分,它可分为初读尝试性练习和精读理解体味性练习。初读尝试性练习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初读课文的时候把握文章大意,理顺关系;精读理解体味性练习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关键之处,体会作者寄予的情感态度,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它的特点在于促进思考、强化思考。3、应用性练习:指那些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应用所学知识于实践的能力的练习。它的特点是在于促进技能技巧的形成,提高动手操作的准确程度和熟练程度。这类练习包括复述、朗读、缩写、仿写、改写、扩写、形成学习语文的方法等,意在增强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星星变奏曲》:“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二)练习数量统计表1—1(七年级上册)项目理解课文练笔朗读体会品味词句搜集资料背诵复述出现次数171081476百分比21%12.3%9.9%17.3%8.6%7.4%表1—2(七年级上册)项目对比分析语法表演联想、想像课外阅读画示意图共计出现次数41l8l百分比4.9%1.2%100%\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表2一总题量积累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应用性练习占百分比\\\册数\\七年级上册822l26%2429%3745%七年级下册931819%3335%4246%八年级上册951011%4042%4547%八年级下册9677%3536%5757%九年级上册8234%3138%4858%九年级下册7856%2329%5065%总.计5269117%18635%27748%(三)练习分布特征l、积累性练习积累性练习约占总题量的五分之一,该类题主要是对经典篇目的背诵,摘抄格言警句(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课后第三题要求摘抄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搜集谚语(如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课后第三题要求搜集关于天气的谚语),掌握文言文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每篇文言文课后均有此类练习),对课文主要内容的复述,对文言字词的识记等等。语言要注重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2、理解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在各册教材中所占比重大致接近,约占总题量的三分之一左右,且该类题大题套小题,因而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这类题包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对作者思想感情地领会把握,对重点语段的分析概括,对精彩语言的揣摩领悟等。如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题:“在正文前的引文中,萨特说他的回忆既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又如八年级上册《桥之美》课后第二题:“注意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这两道题,第一题属于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题属于重点句子的揣摩。理解\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是思维的核心,新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设置了这样的练习,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课文。3、应用性练习应用性练习在各册书中比例也接近,总量占全部练习的一半,这类题主要以课文内容为出发点,或进行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该类型的比较练习题共五十二道,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如: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第三题,要求把柳宗元的《江雪》和课文作比较),或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如七年级上册《济南的冬天》第三题:“在小组或班上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或设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如七年级下册《邓稼先》课后练习:“从图书馆查找、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等为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后出一期题目为星光闪耀的墙报。”该类题具有开放、拓展的特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便于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四、人教版实验教材练习评价(一)积累性练习的评价1、积累性练习内容选择的评价(1)强调积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这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应该让孩子记忆对其发展价值最大的内容。从人们语文学习与发展的经验看,能够经常在言语活动过程中所直接引用的语言材料,大多是在初中阶段之前积累的。人们能够背诵的诗文,也都是初中、小学甚至学前阶段熟读成诵的。因而实验教材几乎每课都安排了积累性的练习,强调积累和感悟,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年级越低,积累所占比重越大。(2)深度和广度较好的结合。2001年新课程标准附录120篇古诗文推荐篇目的建议,除了附录的诗歌部分,\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大多以积累性练习的形式出现在教材当中。但教材对记忆内容的要求又不仅仅只局限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例如: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五首》第二题:“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林花谢了眷红,太匆匆(李煜)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该练习便是将记忆性的内容不仅仅只停留在课程标准的范围之内,而是在广阔的语文视野中拓展学生的积累面。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做到深度与广度的良好结合。(3)记忆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弹性。能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例如:九年级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练习是:“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他们背诵下来。"该题目就是将背诵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独特的体验,体现出较大的弹性。2、积累性练习内容组织的评价(1)合理的梯度性。单纯的记忆性练习随年级的增高呈现递减的趋势,这并不是说对记忆的内容数量要求越来越少,而是记忆内容与理解和应用结合越来越多,走向综合化。七年级教材练习中单纯的记忆练习约占五分之一的比重。这类练习题的训练目的较为简单,侧重对选文的熟悉和语言的积累。例如: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第三题:“背诵全文,并把文中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至九年级这类单纯性的记忆性练习已非常少,对选文的记忆内容常伴随对文章的理解出现,并逐渐侧重对语文能力的培养。例如:九年级下册《(诗经)两首》第一题:“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该题对初中生而言,已具有较高的难度,属于高级层面的鉴赏性阅读。(2)侧重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积累性练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侧重培养的是直觉思维能力,有利于发\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挥教材的功能。所谓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我们平常所说的灵感和预感,猜测和假设,顿悟和豁然贯通等,都是直觉思维的表现。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构成语感的核心要素,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关键的是要让学生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惯。所以实验教材设计了大量的语言积累练习,促进学生从语言经验、知识、向语文能力的转化,从而形成语感。例如教材练习设计了大量的背诵,从段落到全文乃至古诗文,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同时,为了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的提高,教材中有许多关于整体阅读的积累性练习,例如课后练习指导语较多地出现:“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想法"、“谈谈你对本文的体会”等说法,教材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培养学生“初读"的语感,发展直觉思维能力。3、积累性练习题内容呈现与表达的评价(1)重视记忆线索的提示。积累性练习大多不只是单纯性的要求记忆,在内容的呈现上比较重视记忆线索的提示,这与新课程倡导“过程与方法”的价值维度是一致的。例如《小石滩记》一文练习是:“背诵全文.说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滩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滩的整体感受是什么?”该题体现了编者将记忆内容序列化,方便学生记忆的编辑思想。但积累性练习对于学生使用较为科学的记忆方法没有具有鲜明的呈现,往往只是以潜隐的方式呈现。而且记忆方法的潜隐式的呈现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大多是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展开的。(2)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较强。便于在教学中实施,它多以背诵、摘抄、搜集的形式出现,并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相结合,便于发挥练习对语文课堂教学巩固和强化的教学价值。例如文言文课后的积累性练习,大多以词语解释和翻译为主,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学生借助课文注释或相关的工具书,可以较好的独立完成该类题,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或课后作业的形式进行检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二)理解性练习的评价1、理解性练习内容选择的评价\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1)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中尤其以整体感知课文和品味语言为主,鲜明的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倡导的该学段的阅读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H1这类理解性练习所呈现的仍是一种鉴赏者姿态的阅读取向。而所谓“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所以要有自己的“心得’’。阳3即强调学生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提出这样的要求,主要是针对过去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对选文的解读倾向性和指令性的色彩较为浓厚,严重制约和阻碍了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1因而教材练习大量出现了“说说你的理解”、“谈谈你的体会"这类表述。体现了对文本的尊重,强调个性化阅读体验,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理解性练习的大量存在,是一种以现代对话理论为基础的阅读观的体现,尽管对该理论的实际应用尚显稚嫩,但毕竟较以往的练习编制是一种可贵的探索。(2)侧重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实验教材在阅读教学中侧重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和技巧。如朗读与默读,使用工具书检索和查阅等。而大量的理解性练习的存在,显示该套教材注重精读和理解,而不大注意阅读目的的多样性,如获取信息的阅读、欣赏性阅读、娱乐性阅读等等。从根本原因而言,主要是实验教材尽管较以往教材有许多进步,但其仍未突破传统的“文选型"的教材模式,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甄别选文的不同功能,而是对其泛化处理,使得阅读教学并不能从根本上获得突破性进步。(3)总体的难度较为适宜。与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是一致的。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说初中学生已经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在教学中应不仅局限于事实,还应该逐渐加入一些普遍性的概念,尽可能利用接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和观念。n们基于这一理论,我们来分析九年级《地下森林断想》课后练习:。将课文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与说明有什么不同?该题的设问已加入了许多文学概念,意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学作品和说明性文章在16\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概念的加入便于学生调动知识储备,从比较中可以总结以往阅读中对于不同文体表达方式的经验,使得“信息"在概念引领下得以归类、明朗化。促进对知识由感性层面向理性层面的提升。2、理解性练习内容组织的评价理解性练习组织体系就整个六册教材而言,还是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梯性。由七年级注重语言的“鉴赏式"的感悟、品味到九年级对语言“解读式"的揣摩、运用:同时也由七年级侧重对人物形象的熟悉、理解到九年级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评价。这种梯度的安排是符合语文学习的教育规律的。例如:同样是语言品味题,但七年级和九年级却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七年级上册《春》第二题:课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想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吗?“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九年记下册《那树》第二题:品味下列语句,探讨括号中的问题(原句省略):1、(这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形成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2、(“咬”“骨粉”“呻吟”这几个词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从课文中在找几个类似的词语进行品味。)3、(想象“依依不舍”的场面,说一说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种特异现象。)分析:以上两题均属于语言品味题,都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并在领会修辞手法的同时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但两道题目的区别在于:前者倾向于读者立足文本体会领悟文章的高妙之处,如“这些词语好再哪里”要求学生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即“鉴赏者"取向;后者则强调的读者站在超越文本的立场上,看“作者”的“感情"“态度”,“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明确地说就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别人的东西去理解"即“解读者”的阅读取向。‘这种取向上的变化体现出对于学生能力的递增要求,王荣生认为只有\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居于“解读者”的取向,《标准》中的“逐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句话,才会有合适的着落。n盯具体说来,“解读者"的阅读取向,更强调的是思维的批判性与创新性,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中的创新点。从这种不同年级对于阅读教学的微妙变化可以看出:试验教材内容的组织还是有其内在的梯度性。3、理解性练习内容呈现与表达的评价(1)理解性练习总体的操作性不强。这与新课程倡导“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相关的。正是基于上面三个维度的要求,教材练习出现了大量的体验性的词语,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导致教材练习题操作性能的降低。有些练习不管怎样角度回答,只要言之有理,都对,反而形同虚设了。例如,教材指导语中较多出现“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讨论下列问题”“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等。但部分题目也具有较好的操作性。例如七年级上册《春》课后练习题:“课文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仔细揣摩下面几个句子,品味拟人的写法好在哪里。"该题基于对初一学生特征的把握,在指导语中给“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给予明确的界定,并示范。使得学生在解答本题时有较为明确的指向。对语言的感悟和品味也容易落到实处,不至于太过空泛。该题的编辑思想与“概念一例证”教学策略的思想是契合的,既给出概念后提供相应的范例,是学生能正确的理解概念的内涵并应用于实际。提高了该类题目的可操作性。(2)呈现出对于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的倡导。2001年新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提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基于此,教材的许多练习呈开放式,因为对于编者和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参与。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不是绝对权威和命令者,他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解决问题的探索者,不是真理发布者或学生命运的主宰者。n21理解性练习的指导语的呈现出现较多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练习的安排大凡具有点拨\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和诱导的特征,即使再难的答案也得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参与、观察、分析和感悟而得出,学习者必须对自己的学习担负起责任。例如,九年级下册《威尼斯商人》课后练习第二题是:“《威尼斯商人》是一部诗剧,语言既富于个性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片断,反复朗读,细心体会.”该题将选择体现作者语言特征片段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指导语中点拨学生体会诗剧的个性化语言。学生只有通过仔细的阅读才能体会、感悟诗剧的语言美。(三)应用性练习的评价1、应用性练习内容选择的评价(1)开放的语文观。应用性练习较记忆性和理解性练习而言,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既灵活性又开放性。例如《故宫博物院》练习为:“查找有关图片和资料,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及布局,然后采用与本文不同的顺序口头介绍故宫。”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练习留下空间,并提供条件和机会。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应用性练习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或听说读写、或讨论交流、或探究体验,有效的沟通了课内外与校内外,拓展语文教育的范围,与社会生活密切相联,体现了生活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且由于与课文一定程度的相关,又避免了实际操作过程中练习毫无根据的天马行空。例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课后练习为:“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这种教材练习设计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开放的语文观,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将言语活动作为中介,让语文学习走入生活,基于文本而不局限于文本。这类题的出现,是本着语文学习是以言语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去学习言语的内容和形式。(2)由内而外,导向课外阅读。新课程强调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课标指出“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19\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并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这些理念非常明确的体现在课后应用性练习上。例如:九年级上册《词五首》练习要求比较与酒有关诗句所抒发的感情,并由课内向课外的“酒"主题辐射,开拓学生视野。又如《蒲柳人家》课后练习,由小说的表现手法所体现的民族风格,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名著,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这一明确的课外阅读导向,对于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走向开放、活跃的语文大世界大有裨益,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持续、健康发展。(3)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连相融。应用性练习与积累性练习、理解性练习是有所区别的。例如:九年记下册《枣儿》练习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有条件可以开展一次为孤独者送温暖活动.”这道练习从选文的主体情感发散,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而且又不仅仅停留于表层的关注,而是通过导语中“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切入,如果教师能在此题上作良好的引导,学生能够结合课文非常深刻的感受到关爱对于孤独者的重要意义,不仅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更是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角度对学生的关注。可惜这类内容的题目数量太少了。(4)注重听说读写的融合,实现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有机整合。以前的阅读和写作大多是明显分开,这种做法的优点是遵循读和写的各自规律进行练习,但缺点是读写不能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写作缺乏触动的机制,往往为作文而作文,无病呻吟。相对于较单纯的积累性练习、理解性练习而言,应用性练习更能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教材的应用性练习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作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八年级上册《芦花荡》第三题:“课文中有一段话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此题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句的品味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片段训练,且由于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学生有话可说。再例如九年级下册《人生》:“冰心把生命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坑道,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t3出几个形象的比喻,写一段有深意的\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文字,请老师和同学评议。”从该题可以看出,应用性练习对于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了可行的探索,具有较高的目标达成度。2、应用性练习内容组织和呈现的评价应用性练习题较多的侧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内容的组织和呈现类型也多以改写、续写、仿写、辩论、表演、影评、讨论等等,形式多样,类型丰富。也可称之为“塑造性写作"[14】是指在提供一定材料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延续性、扩展性和补充性写作训练。而内容呈现方式也以设事为主,即提出任务或活动,要求学生完成。这类题的内容组织和呈现具有下列特征:(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就是指个体心理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13]体现在教材应用性练习的设置上,即发现它遵循了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层次的初读感知到较高层次的理解鉴赏。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处比较形式出现的练习是杏林子和克伦.沃森同标题的《生命.生命》的比较题,问学生更喜欢哪一篇,这即是初读感知型的比较练习。该册书中还有《散步》与附文《三代》的比较,要求说出“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这种设置契合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该题没有标准答案,完全尊重学生个性表达的自由。教材在八年级开始,应用性练习题开始涉及语言风格比较,主题感情比较,表达方式等的比较。这相对于七年级是一种细化的处理,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比较练习由初读感知型向浅层理解型过渡。至九年级开始出现了多项综合比较,比七八年级多单项比较明显加大了难度。而人物形象的比较比前两个年级增多,题目的开放性有所增强,体现了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梯度要求。(2)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允许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旧版语文教科书的很多练习活动,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时,总是预设判断,强迫学生按照成人或编者的解读来理解课文,如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解读集中于“批判封建教育对青少年的束缚",对莫泊桑的(项链》的解读局限于“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大量诸如“为什么第一句(原文)胜过第二句(修改过的句子)"“删去加点的词行吗?为什么不行?"之类的练习,这些练习让学生相信课文永远是对的,课本上的内容永远是不容怀疑的,每个段落、每个词都不可删、不可换。迷信教材,迷信权威。不利于学生融入自己对的理解而得以完成\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对作品意义的建构,也不利于促使学生进行着“二度创造”。而这种再创造的产生是阅读的价值所在。新版教科书的练习活动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自主阅读,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允许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要求学生复述、评论类的练习占了相当的比重,这类语文练习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例如:九年记下册《孔乙己》的练习:“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它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该题的内容呈现便具有不确定性,它留给学生更为广阔的可塑性成分及空间,不束缚学生的思想,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强调真实的表达。(3)侧重学生想象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bn-l-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而应用性练习,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人物的潜台词、未显现的人物外貌、文字“空白”处的意境、略写情节和潜在的未来情节等,进行富于创造而又合理的想象。例如八年级下册《海燕》一课的练习:“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这一练习即采用了“留自"补写的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造想象的能力。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因而质疑性练习的设计,无疑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八年级上册《亲爱的爸爸妈妈》有一练习:“你对那位El本作家的言论有何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又如,该册书《背影》有一练习:“有人说,本文失之伤感,‘一十岁的大男孩是不是还要父亲这么照顾,而面临离别,是不是这么容易流泪,我很怀疑.’你的看法呢?可以和大家讨论一下.”以上两例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既从“情感和价值观"维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又从“知识和能力”维度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练习的答案可以仁者\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见仁,智者见智,也许不见得合理,但这种质疑性练习的设计,可引导学生走出以往的课文崇拜,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实现与文本真正意义上的对话。(4)淡化知识,强调综合能力。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系统与完整,体现在应用性练习上,即将表达方式、人物描写、语言特色等语文知识以内隐的形式出现在练习上。而非明确的单列出。例如《背影》一课的练习把记叙详略知识渗透在比较练习中;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课后练习安排排比和反复修辞手法的表达。应用性练习对语文知识的这种呈现,是把汉语知识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供课堂教学使用,而是作为阅读写作教学的辅助材料提供给学生自学参考,不要求作为考试内容。在淡化知识训练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与人合作探究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等。综合性专题活动的设计也是为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除帮助学生温习和梳理有关的知识、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外,还引导他们开展搜集资料、询问、讨论、辩论、背诵、探究、演讲、专题发言、评议等多种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也可能把语文学习与哲学、文学、环境保护、商业竞争、社会变革、法制、先秦文化和思想等联系起来,进行更为广泛的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五、练习编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人教版教材练习编制存在的问题1、练习内容选择的角度(1)缺失语文生活化的张扬。本次课程改革,极力倡导教材编写的生活化,就是强调语文教材的编写要着眼于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生活,创设真实情景,倡导生活化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走进生活、体悟人生。本着这一思想,我们来探讨练习中所体现的生活化倾向。最为明显的例子是:《云南的歌会》课后练习:“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内容都不相同。想一想,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听到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那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感兴趣。"\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这是一道极为出色的练习,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这一大语文观,它能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将语文学习走入生活,极大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但除此题外,真正体现语文生活化的练习还比较少,不能不说是个缺憾。其实,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寻找切入点,设置生活化的练习,并不困难。例如《藤野先生》一课练习要求将鲁迅笔下的三位老师的特点加以比较,假如再引申一下,将鲁迅笔下的老师与学生身边的老师比一比,更具有生活化的色彩,而且由于具有了情境性,学生更有话可说,从而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好的达到了该类练习设置的目的。我们来看看《美国语文》的练习设置。其中《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一课中课后练习的设置,就能显示出优于我们的一些特征。在熟悉的话语情境中,学生能迅速融入对问题的思考。其中有问到读者反应的问题:“如果你是哥伦布航行的资助者,读到他的这段经历记录,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有问到领导能力测试的问题:“和同学们组成小组,列出优秀的领者导所需具各的素质,和同学们讨论你的结论。”这都不是仅仅思考课文的主题,是让学生自己再现历史场景,寻求与历史的对话。(2)高举了人文性大旗的同时,有冷落工具性的倾向。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说明文单元,按编者意图,教学目标从工具性角度来说,要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和周密;从人文性角度来说,要了解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我们看一下该单元中《说“屏”》一文的课后实际练习设计:“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二、课文里多处引用古诗词,你觉得这样有什么好处?查找资料,大致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第一大题的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熟悉课文,获得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受到感情上的熏陶:第二大题的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注意本文在行文上的特点,并唤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24\n入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说“屏”》一文虽已不是单纯的说明文,从中汲取工具性知识是有点困难,但是实际练习设计者好像也实在没有把工具性太放在心上,而是在刻意追求一种人文效果,其中最典型的是“要唤起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高举了人文性大旗的同时,有冷落工具性的倾向。再看一下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该单元是为落实新课标关于批判性阅读的理念而设计的。可以说,开始强调批判性阅读,将学生的阅读姿态由传统的鉴赏者姿态引向解读者姿态,是符合时代精神的一大突破。但在该单元的练习系统中,大多数仍旧是一般理解性的甚至还是欣赏性的题目。即使是引向课外要学生讨论的开拓性题目,也是预设好的,暗示性很强,要学生在坚持原文观点的前提下去引申、发散。极少数的批判性题目(如《短文两篇》课后关于“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的第三题)不仅太难(涉及到解读学中作者理论和读者理论两种阅读姿态的争论),而且不提供任何工具性支撑。这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奇妙的克隆》一文的练习题中也有所反映。该课课后第一大题的第二小题是这样的:“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隆实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对于这一节的说明顺序,在编者不提供任何批判性阅读知识和方法的提示的情形下,学生即使有些批判精神,这种人文精神恐怕也会因其失去了对工具的附丽而自生自灭。下面我们将目光移到国外看一下。美国《普能提斯厅文学教程》的高中语文第三册选取了乌尔曼的《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教材设计该文为主要教学“悬念”知识的例文。在课后超过六页的助读和训练材料中,教材编者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悬念”知识的练习题和讲析内容。举例如下:[文学分析]作者通过描写既不确定而又危险的场景创造悬念.这种危险既可以是身体上的,又可以是情感上的.许多人喜欢有悬念的故事,他们想知道最终发生了什么,故事主人翁是否规避了他们面临的危险.(《一个男孩和一个男人的故事》是个充满悬念的短篇小说。1.登山队长文特的处境在故事开始时如何不确定和危险?2.鲁迪几次三番地尝试挽救文特队长的描写是如何加强悬念的?\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3.鲁迪和队长之间的对话暗示了哪些未来的危险?[思考和阅读】找出创造悬念的细节描写。【思考和写作】(向他人写一封信)当你修改你的信件时,记住你要向他们解释你的故事包括了悬念故事的两个关键成份:不确定性和危险性。【专门问题】悬念在这篇故事中起什么作用?通过围绕悬念所进行的丰富的种种讲析和训练,学生对悬念在小说中的用法、创造悬念的细节等有关知识可以较为彻底地领会到。可见,即使是文学作品,甚至是经典名篇,教材编者也是极为重视阅读的知识和方法的。这样,学生深入领会作品的思想意蕴也就有了工具性支撑。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实际上也就规定了语文课程的总取向:一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二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实其文化底蕴。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任何一方的缺位都会导致另一方也不复存在,甚至一方力量的薄弱也会导致另一方力量的下降。这是因为我们如果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充实其文化底蕴,不能赤手空拳,要凭借工具来进行;而要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在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缺失的情况下,这种能力即使能够培养起来,也是苍白无力的。任何教学都有其要处理的特殊矛盾,语文教学所要处理的矛盾正在于如何将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而非结合)起来。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成就着语文教学艺术。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凭借的语文教材,其练习系统的设计也应体现该取向。(3)相关学科的渗透性不强。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而综观整个教材的练习设置(综合性活动中练习属语文实践),几乎没有涉及相关学科内容。举例说:《醉翁亭记》课后练习要求原文与黄庭坚改写的词对比,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是一个大而笼统的题目,但如果结合课文中介绍的有关醉翁亭的知识,可让学生手绘“醉翁亭图",并与原文加以对照,也可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醉翁亭地理及气候知识。这样,既体现了学科的综合性,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自\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但练习的编制又要力避“非语文”的不良倾向,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其中的“联系"也表明,它仍以语文的学科特性为主。而它的跨学科特性,归根结底应服务于语文,为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做贡献。李海林也说“语文性应该是练习题评价的最基本的标准,具体说来,我们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接触上的,是不是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文本的阅读。’’[15]2、练习内容组织形式的角度(1)欠缺学法指导的渗透。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元认知理论,所谓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认知过程的知识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也就是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16】例如在比较型练习的设置中引入元认知理论,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寻找比较点,能自主判断比较点的优劣,而非由教材预设问题进行比较,从而缺少对问题本身是非合理的思考。例如:教材可以设置这样的比较题,你认为这两篇文章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你认为这些比较的目的是什么7.这样的设问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思考过程。相关研究也认为:要使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学习者必须了解自己作为能够有意识地达到特定目标的自我调控认知主体的特征。而用元认知理论指导练习题的编制,有助于学生将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转换,并由课内导向课外,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真正达到练习设置的目的。(2)缺乏对读者主体的关怀。尽管教材练习出现了许多“你认为川‘你感觉"等以第二人称出现的指导语,但并没有真正把读者的阅读体会居于主导地位,而是注重学生对于读客体的精确理解和背诵积累上。事实上,当代对于阅读和阅读教学的研究,已从传统的选文,转变到注意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心理活动了。如当代西方阅读教学强调应当使学生把阅读作为一种乐趣,重视学生对读物的反应、鉴别、批判和评价;自觉的通过阅读去参与社会,参与大众交际。[17】这些均可借鉴到练习编制当中。但实验教材的练习尽管和过去相比,开始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这种关注仍处于较浅的层面,尚缺乏与相关心理学知识的融会。举例来说,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感兴趣的事物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教材的练习可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变化形式,例如可采用谜语的形式激起学生的兴趣,也可在应用性练习中模拟一些网络游戏的形式设置情境,更可以将和学生练习很密切的音乐、电视、电影甚至多媒体等合27\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理引入教材练习的编制当中,这些新鲜的内容和形式,极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切合学生的学习心理。(3)单元与单元之间缺乏明显的内在逻辑。就单元间纵的衔接而言,衔接工作做得不好,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能力内容为例:第一单元学习文章的表达技巧;第二单元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第三单元要求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第四单元要求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这种缺乏内在逻辑的随意编排,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语文思维能力的养成。为什么不先学关键词,再理解,最才是表达技巧呢?单元内容之间的随意衔接,使得单元的能力训练序列也有~些问题。学习重点反映每个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的三大范畴,学习重点包括能力训练、知识学习和情意培养。课后练习也应按这三个范畴来设计。通过能力与知识的学习,可以训练学生的基础思维能力,透过情意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意与批判等高效思维能力。可是人教版没有学习重点这一项,这样,练习该如何设计,设计了以后该如何系统化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问题。3、练习内容呈现与表达的角度(1)指导语尚不够科学、严谨、规范。练习题无论以设问或设事的形式出现,指导语都应当避免生僻词或概念,以免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失误,从而使问题流失目标价值。但实验教材仍偶尔出现这类问题。例如:《乡愁》课后练习:“诗人抓住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书写的乡愁是怎样随时间的推移而进一步加深升华的。”指导语中出现了“物象”这一概念,而这一概念作何解释,较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尚不能从文章学的角度清晰地将其与意象区分出来。练习题中这种突兀的呈现会给师生的学习带来困难。(2)指导语应当“无预设一。就是说指导语的设置不能已经预设了特定的答案。否则回答练习的过程与其说是“理解意义",不如说是接受教育、鉴赏效果。要避免课后练习包含练习的答案,在提示中端出结论,对同样的问题没有给予和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或解决方向,缺少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等现象。如果在阅读提示中端出练习的答案,那样阅读的过程就变成了为观点找论据的过程。其实阅读并不是为论点找论据,而\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是通过揣摩、思考正确理解文章的语言形式,领会文章所阐释的道理,摸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是说,阅读过程不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而是~个分析、归纳的过程。例如八年级下册《喂~出来》第二题:“这篇小说写得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下边几种意见,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该题便是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并预设了文本有且只有一个主题。而学生可能存在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完全被撇开,所需要做的是按练习的思路作进一步的思考,这种阅读方式具有一定的被动性。同样,大量的词、句的品味也是这种阅读观的体现,即教材预设了这些词、句式“好的”、“妙的”,这其实已经预设了回答要向“如何好"的方向,不能说“不好",这极易导致学生的文本崇拜,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我们再来着着《美国语文》的练习设置。其中《第一次美洲航海日志》一课中课后练习的设置,就能显示多样化的写作表达。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还要学习表述。例如,画张关于哥伦布登陆和探查地点的地图,做一篇口头航海报告,或者以个人的理解写一篇航海日志⋯⋯这种方式极其注重实践,又较少规则拘束,涵盖了多方面的能力训练。(3)具体实施中的操作性不强。新教材的整个作业系统不同程度的存在操作性不强的问题,体现在练习上,即部分练习的提问大而空,学生无从下手。这一缺陷明显的体现在把学引向课外阅读的应用性练习上。例如:《蒲柳人家》课后练习:“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他们之间的联系。”本题是一个选做题,编者没有明确可比点,大概目的是仅为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的积累。我认为这样反而会使此题流于空泛,不妨将此题具体化为:以上作品与课文语言风格相似,人物形象塑造手法也接近,你能否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举出相对应的例子加以说明?这种明确清晰的可比点,易将学生的阅读目的明朗化,增加此类练习的可操作性。又如年级下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后练习:“短短的一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怎样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语言上有什么标志?”\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编者称设题意图是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以及表明行文顺序的语言。在导语设计中也没有提示组织材料或安排结构有哪些具体的方法(编者大概认为这应该是教师课堂中应该早教给学生的,不必专f-JyJJ出)。给出的参考答案是:按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组织材料,是舞台剧式的行文结构,按时间顺序写的。事实上,就文章结构而言,我们通常熟悉的是:纵式、衡式,或总分式、分总式等,而所谓舞台剧式的结构别说学生,教师也很难答出,这种出题方式让人感觉好像在“猜谜语",在教学的实施当中,缺乏可操作性。(二).对教材练习编制的几点思考1、要重视练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启发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后练习是用来启发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能力的。因此,课后练习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兴趣、好奇心都是形成求知欲、满足求知欲的最基本的条件。课后练习一定要在满足激趣、设疑方面多加考虑,使学生感到愿意思考、愿意去做。语文这门课程有它独特的性质和功能,它不仅是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因此语文的教学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及语文素养的培养需要有情感的激发,而趣味性便能使他们产生正面的良好的情感体验。因为“如果伴随学习和思考而来的是兴奋、激动,对发现真理的诧异、惊讶和产生愉快的体验,那么这种情感便能强化他们的学习活动,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与智力的发展。”08]引发兴趣的方法很多,很多名家大师都有很好的论述。这里不做赘述,但在练习题的设计上“空泛’’则是“引趣"的大敌。“空泛’’的练习题不易作答,例如“怎样认识”“如何表现川‘得到什么启发’’“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等等,让学生想一想是可以的,但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去想这些问题,而且想过之后,也不知道有什么作用。在语文建设2002年第10期有这样一篇中学生写的文章《没用的课后练习》,摘录如下:“我觉得课后思考和练习应该修改修改。例如,可以把有关预习的思考和练习放在课前,让我们预习时自己解决,把关于课文内容理解的思考和练习放在文章当中解决,课后就不要我们再重复做,最后则给我们安排一些能够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的题目,最好不是关于课文的,这样我们会感觉到新鲜,有挑战意义,做这样的题目我们才会感到课文学习的喜悦。”可以看出,在解数理化课后练习题时,他们能将所学定理、公式知识应用上去,他们有解题的渴望,因为一道\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题解出来后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我们的语文练习当然不能等同于理科练习,但在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验成功这方面,应该是相通的。黄光硕先生的《语文教材论》中有这样一段:“练习要富于启发性,这是设计好练习的关键问题。如何做到有启发性,叶老指出,应在‘课文之关键处,含蓄处’,‘作适当之指点,小为详尽之讲说’,以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逐步获得独立学习的能力。过去设计练习题,往往感到启发性是一个难点,其实只要认真对待并不太难,主要是不要把话说尽,留有学生思考的余地,题目也就有启发性了。"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要求讲究艺术的教学方法,绝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完了一篇课文,我想学习的最好效果不是终于学完了,或仅仅是知道了什么知识,应该是对学生有所启发,使学生有所感悟,让他感到要进一步探求下去。这时课后练习的启发性就显得非常重要,如果仅仅是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些只要看看书就能找到答案的问题,那么启发性就无从体现了。现在的课后练习设计,可以在很多的有关课程的新的理念的指导下,进入一个创新的境界,使学生不再厌烦,使教师不再头疼,使课后练习之于选文犹如锦上添花[19]。2、应具有以程序性知识指导练习编制的意识众所周知,从知识的认知分类看,用来说明“做什么"、“如何做”的知识,叫做“程序性知识”。它的实质是一套有关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的规则,它为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起着定向作用。这在国外的教材练习的编制中明显的得到了印证。例如,德国的《现代德语》第九册,为了训练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技能,以一篇文学作品为例,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读者如何接近一篇作品?”“读者如何进入一篇作品?’’“如何找出作品所涉及的矛盾和问题?”每个问题之下又分别安排了若干步骤。在指导学生练习过一篇课文之后,又总结出几条阅读经验:联想、时间、‘地点、情节、人物、联系自我、作品题目、语篇类型等等。[20]这一练习的设计颇具匠心,它以程序性知识导引言语技能训练,并指导言语实践活动,对我们教材的练习编制无疑具有启示意义。[21]而反观我们的教材练习,呈现的模棱两可的模样,例如九年级下册《乡愁》第二题:“欣赏《我爱这土地》,探究下面两个问题: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乌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作何解释?\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2,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编者称“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22】初看此题,实在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出标准答案,尤其是第二小题的设问,其标准答案为“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体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炼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的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再来看设问: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有什么联系?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学生要猜测:这“联系”指的是内容上的联系呢还是艺术手法上的联系?或者是其他方面的联系?这其实涉及的是程序性知识的‘:做什么"的问题,可惜这道题并没给学生真正指明“做什么”,而“怎么做"更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引,即:如果是内容上的联系,该怎样把握这种联系昵?为什么要把握这种联系呢?这种联系对诗歌的鉴赏有什么意义呢?这种联系又有哪些操作性的步骤呢?在这些都无从得知的情况下,学生只能是摸索着“跟着感觉走’’,培养的是学生在诗歌鉴赏当中“想当然”的不良习惯。而“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联系”根本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学生只要能根据上文体会到诗人“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感就可以了,这里涉及的是诗歌鉴赏当中对主旨句地把握,学生最后记住的可能只是教师这次给出的“标准答案”,换一首现代诗歌,仍只能凭感觉,无法从相关的程序性知识中获得言语技能的指引。可见,明确的具有以程序性知识指导练习题的编制,对于推进语文教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根据教材选文的类型合理设置课后练习王荣生先生在其著作《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谈到“然而文学作品,即使是一首短诗,也有近乎无穷的涵蕴。显然,无必要也不可能将所有观照角度的所有内涵,都开发为语文课程内容。能成为课程内容的,只能是对其中的某些角度的观照。从这个意义上讲,课程内容,还不能简单的等同于诗文本身,而最终落实为“理想的读者"对待诗文“权威的阐释”一一在我国的语文教材中,表现为注释、助读(导读活提示、旁批或点评)文字,尤其是课后练习题的指令。”【231从该段文字的阐释当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外在于他们而被别人事先确定了的,学生的任务是按照课后练习的指令完成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把握。但目前的语文教材仍沿袭的是“文选型”的教材,新教材的每个单元均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文,每篇课文都围绕单元提示的重点设置练习。但教材每课的练习除了因文\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体的不同而略有差异外,并无本质的区别。从这个角度讲,新教材对选文的处置方式并无太大的区别。这导致教材练习的编制处于较为被动的局面,无法推进教材改革的进一步发展。而王荣生先生在其著作《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把语文教材的选文甄别为四种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并明确提出各类选文的基本准则:“定篇"的要求是经典,是世界和民族文化、文学优秀的经典作品:“例文"的要求,是足以例证知识,且又能避免篇章中其它部分可能引起注意导致精力涣散而干扰了所“例”的主题:“样本"的要求是典型,它必须是从学生现在在读或将来要读的现实情境中的真实取样;“用件”的要求,是适用,对我们语文教材来说,尤其是提供足够的材料。阱1这为语文教材的选文确立了一个科学的标准,避免了“文选型”语文教材可能出现的对于练习题功能的模糊呈现,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材内容"的进一步“教学化’’,有效提高练习的可操作性。而事实上,新的实验教材通过练习,也在对选文的功能进行确定,只是这种功能的确定尚处于较为模糊的状态,而没有进行科学的归类,因此没有类型上明确的区别。例如: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课后练习:“一小说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二细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外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句子略)四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孔乙己》是鲁迅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品。本单元的单元重点为:“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方法。"第~题意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说内容,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该题从情节的入手,即“众人的几处哄笑”,用众人的笑来反衬社会的冷漠,\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来说明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性。以此让学生体会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这应当是“定篇”的设置倾向。出题者的目的似乎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彻底、清晰地领会鲁迅小说的主旨,但所提供的资料又仅仅只是关于情节的介绍。事实上,在缺乏大量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以及相关评价的情况下,仅凭借情节的“几处笑”,要理解并感受社会的冷漠和民众的麻木还是相当困难的,学生所得到得仅仅是教师根据教案所给学生的答案。因而从实际效果而言,是无从达到“彻底、清晰、明确”的理解文章主题的“定篇"目的。第二题从出题者的目的看,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小说的表现手法,了解小说的艺术特点。第一小题侧重的是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区分,把握人物性格,让学生明了人物描写的知识,本课只是起了例证该知识点的作用,第二小题则是关于小说的叙述角度,让学生感受叙述角度对于小说主题表达的重要性,为学生进一步的小说鉴赏能力的培养打基础。而本课只是提供了这些关于小说学习的知识。从这些角度讲,该题的设置倾向似乎为“例文",即让学生学习其生动显现的关于诗文和诗文读写的知识。但仅以此单篇课文来例证人物描写的知识点,(同单元的其他篇目也并未涉及人物描写和小说叙述角度的知识)且没有提供相应的操作性的方法,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只能浮于表面,记住的只是老师的标准答案,根本不能达到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和小说叙述角度的相关知识。因此,该题并没有和本课的其他练习形成配套,达成“例文"的功能。第三题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词语,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这些词语反映了孔乙己的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也反映社会的冷酷自私。该题的设置似乎是为了让学生品味鲁迅小说深刻、娴熟、精当的语言艺术,并通过语言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从这个角度讲,这道题和第一题的设置目的有相似之处,是为了彻底、清晰、明确地了解经典作品的内涵。最后一题主要是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的性格特征。侧重培养学生对问题有所谓的独立见解。该题是基于上面三题对于主题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之上的,倾向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人物形象的理解,但和第一题一样,作为“定篇"倾向却没有提供足够的材料,学生对孔乙己人物形象的把握停留于教师的定位,对主题也止步于“标签’’式的“理解”。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实验教材的编辑尚缺乏明确的选文甄别意识,因而导致教材练习呈现的是不够具体明了的编制目的,塞给学生的是标签化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等等。事实上,如果能够给予《孔乙己》一文以明确的类型定位,完全可以有效避免练习混乱的编制状况。例如:如果把该文处置为“例文”,就把该单\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元全部的教材内容都围绕着这~名篇,目的是让学生“彻底、清澈、明确"的领会课文,教材练习的答案也有了依傍,学生能从相关的资料里得到文本本身不能提供的信息。如果把该课文处置为“例文’’,即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既定的知识,也许是关于人物描写的、也许是小说结构的等等,而课文只是这些知识的例证,教材的练习可围绕某类知识,通过多个练习来达到学生了解运用某方面知识的功能。而如果作为“样本”来处置,目的是解决学生鉴赏此文时碰到或应该碰到的问题和困难,在解决的过程中,使学生学到读文、作文的方法。教材的练习就可提供一些小说鉴赏的方法,或可能遇到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如果将该文处置为“用件”,借此讨论中国人的“国民性"问题等等,在讨论中进行相关的听说读写活动。教材的练习则倾向于了解课文提供的信息,并开展相应的语文活动。应该说以上四种处置方式均有合理之处,它事实上区分了选文的功能,并根据功能的不同设置相应的练习,对于教材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作用。圈但目前我们的教材尚未区分选文实际上具有的不同功能,而是把不同的文章根据编者确定的专题进行编排,每篇选文似乎都可选,似乎都不可选。教材练习呈现的也是五花/kl'-J的“语文知识",充斥的是模式化、千篇一律的面孔。每课练习之间细微的差异不能真正达成目标上的互补,重复若干次的“知识"学生仍无法做到掌握运用。我认为这都是由于缺乏对选文类型的合理甄别而导致练习教学价值的流失。因此,合理确定选文功能,根据不同选文设置相应的练习,这应该是练习编制技术走向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希望设计练习不是为了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通过练习可以弓}导他们更加全面、深人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可以引导他们关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使教与学都更加有的放矢,可以使他们根据课内容所学能够举一反三,加强课外的语文自主实践,培养语文能力。\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六、结束语/、、耋|j不J百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实验教材的实施效果尚需要时间的检验。教材的课后练习无疑也需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对其的研究也需要在相关理论的支撑下,作更进一步的发展。而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正是在理论的高度,为教材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建议。他关于选文类型的甄别对于长期徘徊的语文教材理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更对练习的编制给予了实践层面的意义。因此,根据不同类型的选文确定练习编制的目的,应当是今后一段时间练习编制技术得以提高的必要途径。评价练习编制的优劣不是写作本文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为新课程背景下不断诞生的新教材评价提供一个切入点。实质上,人教版实验教材练习设计虽然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这种进步仍是缓慢的,且明显滞后于教材内容改革的大范围之下。因此,构建科学的练习评价体系,对于推动整个教材改革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尽管尝试构建了教材练习评价的体系,但这种构建还需要大量调查数据的支撑,因而使得我的本项研究局限于对教材练习本身的探讨,而学生对教材的反应很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本文的一大缺憾。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期间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但是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这是教材练习走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程建设包括教材编写和教学改革,一定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我们期待着语文教材建设获得更大发展!\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注释[1][15]李海林.“语文教材的语文性问题”案例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2004,10:28.[2][8][11][23][24][25]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01,166,168,323,370,374.[3]王厥.教材体系研究与语文教学科学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22.[4][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11.[5]丁朝蓬.教材评价的本质、标准及过程http://www.pep.com.cn/200406/ca472239.htm.[6]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84.[9]郑国民.新世纪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0.[10][13][16]吴庆麟,胡谊.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1,43,182.[12][20]柳士镇,洪宗礼.外语文教材评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37,397--403.[14][17][18][2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336,285,189,291.[19]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38.[22]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著作部分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洪宗礼.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社,2004.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4、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马浩岚译.《美国语文》[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4.6、李海林著.言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2000.7、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8、课程教材研究所.二十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9、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10、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1、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3、江明.语文教材的建设与思考一首届全国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rc].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14、熊承涤.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5、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6、洪镇涛.看名师上课(中国名师教学艺术系列)一中学语文教学专辑[M].山西: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2007.17、王世堪.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8、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9、顾黄初,顾振彪.语文教材的编排与使用[M]。南京:江江苏育出版社,1996.20、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M].上海g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1、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2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3、柳士镇,洪宗礼.中外母语教材比较研究论集[C],南京:江江苏育出版社,2006.\n人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练习的评价24、魏书生.魏书生.语文教学[M].北京i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25、26、朱绍禹,庄文中.国际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王相文,韩雪屏,王松泉.语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9、方帆.我在美国教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期刊、论文部分1、温立三.初中语文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处理建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112、高月丽著.中外语文教材对比分析[J].陕西教育,2007,6.3、张华著.语文教材中范文编选策略初探[J].四川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乐萌.语文教材中“思考·作业”的新视觉[J],云南教育,2006,16.5、颜禾.我国近现代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的若干特点[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6、李国全.浅谈人教版中高年级大修订语文教材的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11.7、张勇.关于新旧语文教材练习活动的比较分析[J].语文建设,2005,5.8、邓达森.中学语文教材体系概览[J].郴州师专学报,2007,1.9、毋小利.从语文新课标的总取向看新教材的练习系统设计[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0、张勇.关于语文教材练习设计的类型归纳与思考[J].语文建设,2005,6.11、王松泉.语文素质教育基本规律探讨[J].教育研究,2006,4.12、刘正伟.试论语文教材的删改[J].山东师大学学报,1999,2.13、王红.课文选取标准的初步探讨——新时期初中语文教材评述[学位论文].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1.14、徐庆华.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弊端和可持续发展的语文教材的建构[学位论文].甘肃,西北师范大学,2002.15、苟文艳.“读”、“背”是第一要求——对人教社修订版语文教材“思考-练习”中“读⋯‘背”前置的理解【J】.四川教育,2007,2—3.16、周方.高中语文教材练习的设计与使用研究[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5.3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