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1-05-10 发布

人民教育出版版中考语文九上第3单元一轮复习提纲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九年级上册复习总纲 ‎ ‎(第三单元)‎ 一、作家作品 ‎1.《故乡》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后与《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代表作《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等。‎ ‎2.《孤独之旅》作者曹文轩,中国当代作家。‎ ‎3.《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作者莫泊桑,法国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等,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4.《心声》作者黄蓓佳,中国当代女作家。‎ 二、文体常识 ‎1.关于小说文体特点 ‎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一、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二、一般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三、对环境做具体描写。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因此,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2. 关于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三、字音字形 ‎1.正音字 阴晦(huì)‎ 猹(chá)‎ 瓦楞(léng)‎ 弶(jiàng)‎ 脚踝(huái)‎ 秕(bǐ)谷 獾(huān)猪 颧(quán)骨 鄙(bǐ)夷 嗤(chī)笑 黛(dài)色 惘(wǎng)然 恣(zì)睢(suī)‎ 祭祀(sì)‎ 撅juē断 拮(jié)据(jū)‎ 发窘(jiǒng)‎ 抽噎(yē)‎ 栈(zhàn)桥 牡(mǔ)蛎(lì)‎ 煞(shà)白 褴(lán)褛(lǚ)‎ 阔绰(chuò)‎ 蜷(quán)着 妒(dù) 忌(jì)‎ ‎2.形近字 颧(颧骨)‎ 楞(瓦楞)‎ 抠(抠出)‎ 拮(拮据)‎ 褛(褴褛)‎ 栈(栈桥)‎ 罐(陶罐)‎ 愣(愣住)‎ 伛(伛偻)‎ 诘(诘责)‎ 缕(千丝万缕)‎ 饯(饯别)‎ 蛎(牡蛎)‎ 蜷(蜷缩)‎ 砺(磨砺)‎ 倦(疲倦)‎ ‎3.多音字 模:模(mó)型;模(mú)样 咽:咽(yān)喉;哽咽(yè);吞咽(yàn)‎ 正:正(zhènɡ)好;正(zhēnɡ)月 更:更(ɡènɡ)加;变更(ɡēnɡ)‎ 四、词语积累 重点词语:‎ 阴晦:阴沉昏暗。‎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心绪:心情。‎ 愕然:吃惊的样子。‎ 鄙夷:看不起。‎ 嗤笑:讥笑。‎ 瑟索: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或兼发抖。‎ 惘然: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一落千丈:形容下降得很厉害。‎ 嬉闹:嬉戏打闹。‎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呵斥:大声斥责。‎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恍惚:精神不集中。‎ 从容不迫: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褴褛:形容衣服破旧。‎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郑重其事:形容说话办事严肃认真。‎ 莫名其妙: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说出。‎ 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狼狈不堪:形容处境困难、窘迫。‎ 五、名句精华 ‎1.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分析: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题型----结合课文理解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思路点拨:1)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体与喻体有什么相通之处 ‎ 2)结合课文主旨 ‎2.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的那群鸭的羽毛上…… (曹文轩《孤独之旅》)‎ ‎  分析:这是一处细节描写。连用了几个“滴”‎ 让读者想到了小康随父放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都用这鲜血划上了一个鲜红的句号,鸭们长成了,小康长大了,父亲的计划成功了。他的血滴在他人生之初饱受历练的路上,也滴在父辈艰难的人生路上,滴在了他为之付出所创造的劳动成果上,这是他成长的印证。‎ 题型------这是一种什么描写?如果把这节文字删掉可以吗?‎ 思路点拨:1)找出句子的侧重点——“滴”字多次重复使用。‎ ‎2)联系全文,结合中心。‎ 明确:这是细节描写。不能删去。它既照应了上文杜小康风雨中寻鸭“芦苇旧茬儿戳破了他的脚”“他感到脚钻心地疼痛”的情节;同时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成长与收获,含义深刻,余味无穷。‎ 六、名段品读:‎ ‎1.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鲁迅《故乡》)‎ ‎ 赏析:这里描绘了一幅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深蓝的大空、金黄的圆月、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些美好的景物构成了色彩明快、艳丽的背景。这与第一部分中描绘的萧索的荒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2.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品析:从少年到中年,闰土从外貌到内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闰土的这个巨大变化是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残酷的社会现实使闰土不堪重负,而所谓的身份地位把两个小时候的朋友无情的隔开造成了他们思想上的隔阂。这种社会制度和等级观念不仅是封建统治者在制造、在维护、在推行,而且被统治者也有意无意的在接受、在奉行、在拥护,从而暴露了封建社会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心灵毒害的罪行。‎ 题型----闰土从少年到中年,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思路点拨:1)综合外貌、动作以及神态的描写,前后加以对比。‎ ‎ 2)揭露了------的社会现实。‎ 明确:少年闰土活泼可爱,动作敏捷,是个少年英雄形象;中年闰土憔悴穷困、迟钝麻木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毒害,成了一个“木偶人”。目的: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对人们生活上、精神上的双重压迫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