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浙江中考汇编:现代文阅读(文学文本)
【杭州卷】
回 家
徐 风
已近年关,隐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小县城年味渐浓。火车的汽笛声频繁地响起。一条悠长的巷道里藏着几户人家。一座陈旧的小四合院里传来清脆的电话铃声。
妈,再过一两个小时我们就到家了,晚饭回家吃,一年没吃到您做的饭了,呵呵。
你这孩子,咋突然就改主意了?不早讲,也好让妈提前高兴着,刚才还和苗苗念叨呢,苗苗一直想去看你们呢。
不是想给您个惊喜吗,呵呵。
好好好,妈这就准备去。苗苗奶奶放下电话,苗苗,你都听到了吧,你爸妈一会就到家喽,自己好好玩,奶奶给你做好吃的。奶奶脸上的皱纹一下全舒展开了。
五岁的苗苗听说爸妈要回家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冲向大门口。奶奶扶起被门槛绊倒的孙子,轻拍了下孙子的小脑瓜,乐呵呵跑进了厨房。[来源:学科网]
就是,有钱没钱也得回家过年嘛。你们不记挂妈,不记挂苗苗,俺祖孙俩可天天伸脖子盼呢。苗苗奶奶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恨不得手脚并用地忙活。一切准备就绪,额头上竟沁出了一层细密的汗珠。瞅着还算丰盛的菜肴,关键都是儿子媳妇爱吃的,喜滋滋地擦了擦汗,又捶了几下腰,却并不急着点火。天寒地冻的,等着儿子媳妇回家边炒边吃。也就在此时她才忽然想起小孙子,好像老一会没听到动静了,心里不知咋的“咯噔”一下,边喊边出了厨房,无人应答。
苗苗奶奶翻遍了满屋满院,犄角旮旯,仍不见小孙子人影,便心慌慌地跑出院子,挨家挨户寻找。邻居们都是一样的答案,她大声呼喊着追出巷子,来到街上,四下里飞速扫了一遍,眼里满是失望和惊恐。
这个节骨眼上孙子要是出点啥事,这个年还咋过?我咋向他爸妈交代?老天爷啊!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天色渐晚,还飘起了雪花。
咱这儿就巴掌大的地方,何况还报了警,他们很快就能把苗苗找到的。
邻居们正在不住地安慰着精神几乎失控的苗苗奶奶,一阵急促的铃声骤然响起。
真悬哪!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邻居们急忙把苗苗奶奶搀起来,问:咋了?到底说啥了?
孩子在车站警务室呢!苗苗奶奶带着哭腔说。
咱咋就没想到呢?车站离这里不是很远。
敢情这孩子是去接站了,等不及了。
哎哟喂,你说这么点小孩,幸亏被警察发现了。
麻烦你们帮我再守会家,我去把孩子弄回来。苗苗奶奶边说边往外走。
让老刘守着,我们几个陪你一块去吧,天黑路滑的。几个热心的邻居前后撵了上去。
工夫不大,一行人来到警务室。还未进门,苗苗奶奶就发现小孙子坐在沙发上伸着长长的舌头,正“吧唧吧唧”地舔着棒棒糖。
苗苗奶奶气不打一处来,紧走几步,推门闯了进去,也忘了跟警察道谢,一把将苗苗从沙发上拖下来,抬手屁股上就一巴掌:你个小冤家,差点把奶奶吓死!
奶奶不讲理,我又没做错事。反应过来的苗苗咧着嘴委屈地辩解。
还没错呢?奶奶又举起巴掌。
孩子毕竟小嘛,没丢就万幸了。邻居劝住苗苗奶奶。
警察抱起苗苗,笑说:大娘,消消气,您往别处想想看,孩子今天这个举动是不是挺招人疼?他跟我们讲他爸爸电话里说给您一个惊喜,他也要给他爸妈一个惊喜呢。多乖,多懂事。
苗苗奶奶瞅着警察怀里噘着嘴巴、抽抽噎噎的小孙子,忍不住老泪直流。
此时,“呜——呜——”似是火车进站的汽笛响起,雪花也越发欢快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1、小说中哪些内容暗示了苗苗会去车站接爸妈?请简要回答。(3分)
2、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反映的人物心理。(4分)
①苗苗奶奶双腿如灌了铅,“扑通”瘫坐在地上。
②苗苗奶奶哆嗦着手听完电话,扯着电话线瘫倒在地。
3、小说两处写雪花,各有什么作用?(4分)
4、关于小说主题,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5分)
第一种:表现苗苗一家感人至深的亲情。
第二种:体现邻里之间相互关爱的人间温情。
第三种:反映留守家庭的生存现状,引发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湖州卷】
我为什么没有翅膀
袁省梅
①小迪从妈妈手里挣脱时,是到了妈妈公司的楼里。
②
这里是一个很大的房间,左边摆了十几台缝纫机,嗡嗡嗡的机器声沉闷、滞重。机器前的人都低着头,手上扯一只蓝色的衣袖,或者是,一片宽大的衣襟。右边是布料,红红蓝蓝的堆了很多。布料边是缝好的衣服,胡乱地堆在地上。小迪妈妈是这家服装加工厂的裁剪师,工作台就在布料和衣服中间。妈妈把小迪从幼儿园接回来,就让他在这里玩,直到她下班回出租屋。
③小迪三岁时,妈妈把小迪从老家接到小城,让小迪上城里幼园。妈妈说:“咋说城里幼儿园也要比农村的强。”小迪却不乐意。妈妈不知道,从幼儿园到这里,从这里再到出租屋,对小迪来说,①不过是从一个房间到另一个房间,小迪能高兴吗?
④没人理会小迪高兴还是不高兴。这个房间里的人都很忙。
⑤小迪就自己玩。②小迪真是聪明啊,能找到好多好玩的。
⑥小迪爬到布料的最上面,把布料当滑滑梯从上面蹦跳着往下滑。滑累了,他就坐在一大堆的碎布头里,把碎布头当树叶当彩纸抛撒在自己头上;或者在碎布头里挖个坑,把自己藏在里面喊妈妈找。妈妈顾不上,听他叫得烦了,就抬眼看他一下。有时,妈妈手头的活儿刚好能放一下,就过来陪他玩一会儿。这时,小迪最开心。他扑在妈妈的怀里,趴在妈妈的背上,咯咯咯咯笑个不停。还有那个小阳台,小迪也喜欢去。小迪的冲锋枪喷水枪小火车小汽车,还有气球皮球彩球,都在阳台上放着。
⑦小迪今天不高兴,一进门,就跑到了阳台上,抓起他的冲锋枪,黑着眉眼,对着妈妈嗒嗒地扫射,嚷:“妈妈说话不算数!”
⑧前几天,妈妈说小迪生日时,带小迪去公园玩。小迪去过一次公园,是妈妈刚把他接到城里时。小迪说:“我要坐转椅。”妈妈说好。小迪说:“我要玩碰碰车。”妈妈说好。今天是小迪的生日,妈妈却说厂子的活儿催得紧。妈妈说:“改天去。”等妈妈骑着车子驮着他到了公司楼前,把他抱下来,他就蹲在地上不起来,眼里一颗一颗砸在地上。妈妈扯着他的手,叫他快上楼。小迪拧着身子,被妈妈硬是拖着上来了。一上来,妈妈手里就抓了电剪刀,嗖嗖地裁剪,不理小迪了。
⑨小迪看妈妈不理他,悻悻地丢下枪,嘟着嘴,踢一脚气球,踢一脚皮球。看着气球皮球被他踢得嘣嘣嘣乱跳乱滚,他又开心了,咯咯咯咯地笑。玩了一会儿,他跑到妈妈身边,向妈妈要饼干吃。妈妈手上抓着电剪刀,盯着台子上的布,叫他自己去包里拿。妈妈提醒他洗手。③小迪看着妈妈,他想妈妈要是看他一下,他就会去洗手,科妈妈一下也没看他。小迪就没有去洗手。他从包里摸出一把饼干,嗵地躺在一堆衣服上,掰着饼干往嘴里扔。
⑩“咦,小迪放学了?”
⑪是老板。小迪倏地站了起来,抓着饼干的手藏到了身后,叫了声“叔叔”。
⑫老板在小迪头上摸了摸,说:“可不能淘气,这么多机器。”
⑬小迪点点头,悄悄把饼干塞在衣兜里,从妈妈工作台上抓起小剪刀,对老板说:“叔叔我不淘气,我帮妈妈剪线头。”说着,就蹲在衣服边,拎起一件衣服,找寻线头,找到了,就噌地剪掉,是又小心又认真的样子。老板笑笑,走了。
⑭小迪剪着线头,听见楼下小孩子玩游戏的声音。小迪说:“他们在玩捉迷藏。”④小迪说:“我也玩过捉迷藏。”小迪说:“我们老师带我们玩的呢。”小迪说着,就扔下剪刀,跑到阳台上,趴在窗户上看。楼下的草地里,果然有几个小孩在玩耍。楼房太高了,小迪看不清楚。窗户前的桐树上飞来的喜鹊,小迪倒看得分明。小迪看着喜鹊,伸出手“一、二、三”地数。还没等他数完,树上所有的喜鹊就呼啦啦全飞走了。小迪看着越飞越远的喜鹊,看着自己的胳膊,说:“我为什么没有翅膀呢?”
⑮小迪哇地哭了起来。
⑯小迪的哭声响亮。
⑰
小迪响亮的哭声在工作间里一点也听不到。或许也能听见,可谁有时间听一个孩子在哭还是笑呢?
⑱突然,小迪伸开双臂,咯咯笑着喊:“妈妈,你看我长翅膀了……”
(选自《2016年中国微型小说排行榜》
1、 请分析第②段场景描写的作用。(3分)
2、 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3分)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小迪。故事情节主要在小迪和小迪妈妈之间展开。小说平静客观的叙述比较多,情节上并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矛盾冲突不激烈,可还是明显的,
的矛盾,小说就在反复渲染。
3、 请给第⑨⑭段中画线句做批注。(4分)
①“不过是”简简单单,轻描淡写。可是大人的见解里,哪里看得见孩子的心?
②明明是一句赞美的话,我却感觉到了心酸和疼痛。
③
④
4、 联系全文,探究小说以“我为什么没有翅膀”为题的用意。(5分)
【嘉兴卷】
搭车记
小时候,黎鸣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警察。每当在电影里看到警察说“我是警察”时,他觉得忒威风。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夙愿,分到市公安局当了一名警察。
黎鸣家在两百里之外的农村。回家时,先从市长途汽车站坐车到县长途汽车站,然后再坐通乡镇的公共汽车,到镇上下了车,再步行三公里才到家。从市内到县里,车十分钟一趟,很方便,但从县里到镇上,就比较麻烦了,有时,两个小时也发不了一趟车。
黎鸣开始试着搭车,是在上班一年之后。这一天,他站在回家的路口,学着港台片上警察的样子,拦住一辆面包车,然后出示了警官证说,我是警察,想搭你的车。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
上车后,通过交谈,才知道司机是黎鸣家所在的镇街上的,在镇政府旁边开了一家饭馆,每隔几天开车去县城买一次菜。到了镇上后,司机主动说,你离家还远,我送你吧。从镇上到村里三公里的路程,步行需要半个小时,而坐车,五分钟就到家门口了,省了他以前的步行之苦。
第一次搭车,黎鸣觉出了搭车的好处,方便快捷,省时省力。自此,每次回家,他都在县城搭车,而且每次都能如愿。这更使他感觉到了当警察的优越性。
后来,黎鸣又从市内开始搭车了,从市里搭到县里,再从县里搭到镇上。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直接从市里搭到镇上。他搭的每一辆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他送到家门口。
黎鸣对工作也很努力,几年后,被提拔为户政科副科长。秋天的一个周六上午,黎鸣又站到了作为交通枢纽的路边上,想搭车回家。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过来,他招了招手,轿车在他面前停下了。车停下后,黎鸣才看清,
这是一辆 2.8 排量的“奥迪 A6”。他迟疑地放下了手,因为坐这种车的,不是领导,就是大老板,他以前可从不搭这么高档的车。车窗玻璃缓缓下降,司机探出头问他,有事吗?
黎鸣说,我……想搭个车。这是他搭车以来第一次说得这么迟疑。去哪里?黎鸣说出了他所在的那个县那个镇的名称。司机说,我这车去省城,不顺路。好好!那你快走吧!黎鸣竟然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这时,从车内传出一个浑厚的男人的声音,上来吧,搭一段也行呀。
黎鸣一想,去省城虽然不顺路,但从最近的路段下车,离他所在的镇也只有十几公里了,应该能搭到车。就拉开车门上了车。
后排坐着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微胖,两个鬓角已经泛白。
男人主动问,小伙子,在哪工作呀?
黎鸣掏出警官证,递给男人说,我在市公安局,这是我的证件。
男人看了看他的证件,还给了他。
静了片刻,男人又问,小伙子,经常回家吗?黎鸣说,每周都回。
经常搭车?黎鸣点了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坐客车呢?黎鸣说,要倒好几次车,不方便。
你每周都回家干什么?
看我的母亲。
你母亲一个人在家?
是的。
那为什么不接来一起住?
那得等分了房子,我现在还住着集体宿舍。
男人再也没有说话。
到了该停车的时候,男人说,别停了,还有时间,把他送回家。 黎鸣说,这怎么好意思?男人说,这有什么?举手之劳。
一直到了黎鸣的家门口,黎鸣下了车,对男人说,真的谢谢您了!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
这句话把黎鸣扔进了雾谷。但很快,黎鸣就把这件事情忘掉了。
一天早上,刚上班,局长一个电话把黎鸣召到办公室。
局长问,你是不是搭过省公安厅马厅长的车?
黎鸣愣了一下后,马上明白过来,感觉要大祸临头了。因为,根据纪律,非公务行为,是不
允许利用职务之便随便搭车的。
一瞬间,他的汗就下来了。他胆怯地看着局长问,我……我是不是……给你惹麻烦了?
局长“哼”了一声说,瞧你这点儿胆,搭车时的胆儿哪去了?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
好了,没什么事。局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马厅长是和我一起开会时顺便提起的,他表扬了你,说你孝顺,每周两天的休班时间都不去休闲娱乐,而跑到农村去看望你的母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这样的了……
从此,黎鸣再也没有搭过车。
(选自小小说集《玉米的馨香》,有删改。作者邢庆杰)
○小说●情节梳理
1、小说具体描述了黎鸣两次搭车的情形,请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内容。(3 分)
搭车经历
心理变化
第一次
黎鸣工作一年后,学港台片上警察 的样子,在县里回家路口搭车,面包车 司机将其送到了家门口。
姑且试试—— ①
第二次
②
迟疑——如释重负——疑惑不解
○小说●语言品味
2、结合语境,品读下面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 分)
(1)司机打量了一下他全身的警服,并没有看他的证件,就痛快地说,上来吧。(句中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2) 男人说,这是应该的,你是为人民服务的,我是为你服务的。(这句话有何意味?)
○小说●写法探究
3、 小说详细描述了黎鸣第一次搭车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3 分)
○小说●内容评价
4、文中马厅长、公安局长没有对黎鸣的违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你是否认同他们的做法?请结合文本和生活经验,陈述观点和理由。(5 分)
【丽水卷】
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
①有没有人告诉你,下雪了?
②大片大片的雪花,像白色的羽毛从天空飘然落下。霎时间,山峦、田野、村庄、小路都陷入白色的忧郁。
③可是对于孩子,这白色永远是快乐的。那是一场罕见的大雪,一夜之间就把村庄包装成了童话世界。童话世界里怎么少得了我们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呢!
④清晨起来,房门已经被大雪封住了,母亲正拿着一把小铁锹从门缝处一点一点把雪挖开,慢慢开辟出一条小路来。我和妹妹也陆续穿好了棉袄棉鞋,戴上了帽子手套,跑到院子里和母亲一起“扫雪”,那是最愉悦的劳动。与其说是在帮母亲,不如说是在给母亲添乱,母亲前脚刚扫出来的小道,我们打闹着,又把雪扬得到处都是。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⑤树上、房顶、鸡舍、草棚,闪着亮晶晶的银光,在与红目的交相辉映中分外妖娆。
⑥妹妹欢快地跳着,和我一起堆雪人。我们用瓶盖做眼睛,用红辣椒做鼻子,而我总怕小雪人会冷,心疼地把自己脖子上的红围巾摘下来给它围上。一会儿,我们的新伙伴就伫立在庭院里,真是可爱极了!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开个门缝对着我们高嘁:“吃饭啦……吃饭啦……”我和妹妹好像都没有听见,磨磨蹭蹭,谁也不愿意回屋。广阔苍穹,母亲是见证这份快乐的唯一观众,望着她的两个白雪公主,母亲的微笑是甜的。
⑦洁白的雪花舞动着我童年的快乐,也翩飞着我少年的轻狂。初三那年寒假,我和同学们约好去县城的书店买些参考书,早上临出门时母亲就叮嘱我穿那件厚一点的棉衣,可是少女的我是爱美的,怎么能把自己变成臃肿的面包?
没想到从县城回来时就下起了大雪,汽车晚点了两个多小时,当我背着书包又冷又饿走回家时,看见母亲像一座白色的雕像立在门口,睫毛上沾满了霜白,每眨一下眼睛似乎都能发出吧嗒吧嗒的声响。那天我吃饱喝足就有了精神,母亲却病倒了,高烧40℃。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站了多久。
⑧多年以后,我也成为一位母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热爱这北方的大雪。
⑨春节,我带着孩子回老家。当我们像雪花一样从远方匆匆赶来,哒哒的马蹄声溅起一地飞雪,朵朵如花。那一天,村庄如故,母亲却白发如雪。
⑩年迈的母亲依然站在自家的门口张望着、等待着。仿佛这几十年来,一直站在这里,从未离开过。母亲这几天一直念叨着:“要下大雪了,也不知道通不通车。”母亲是不看天气预报的,但每一次比天气预报还要准确。慢慢我才知道,原来是母亲的老寒腿,每次下雪前都会疼。
⑪母亲这一生几乎都是劳动中度过的。夏天她忙着菜园子、庄稼地;冬闲时她忙着给村子里的人做衣服,贴补家用。东北的冬天异常寒冷,虽然我们家窗户外面订上了塑料布,门上也按装上了棉布帘,但墙壁上还是会结霜,四处透风。母亲长时间坐在靠南墙的缝纫机旁做针线活,两条腿不知不觉中就得了风湿病,而母亲腿疼是从来不对我们说的,粗心的我们怎么会知道!
⑫雪花落在村庄,落在四野,也落在我隐隐作痛的心里。
⑬这个世界因为有雪,风景如此美丽,空气如此清新,步子变得轻快,灵魂得到了洗涤。雪,如母亲的爱,时刻安抚我这颗烦躁的心,让我活得简单快乐,就像一朵雪花吹开了另一朵雪花的春天。
⑭传说,第一个告诉你下雪的人是最爱你的人。我相信这个美丽的传说,因为母亲就是最好的例子。电电话嘀铃铃嘀铃铃又响,一定是母亲,又在叮嘱我,要穿些衣服,要注意保暖——看来,母亲的老寒腿又在播报“天气预报”了。我诺诺地应着,却透过那场即将到来的雪,看到了母亲的疼痛。
⑮如果可以,我多愿意让自己变成一贴温暖的膏药,敷在她所有疼痛的关节。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7年第2期,有修改)
1、 本文写了母亲的哪几次“等待”?请简要概括。 (3分)
2、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分)
⑴可是母亲并不恼,笑呵呵地看着我们,任凭我们在纯洁的雪里“胡作非为 ”。 (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⑵至今我都不知道母亲那天在家门口迎着风雪,望着我回来的方向究元站了多久。 (这句话表现了“我”此时怎样的心理?)
3、 有人说第⑾段不可或缺,也有人说纯属多余,你的看法如何? 请说明理由 。 (3分)
4、文中的“雪”意重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5分)
【宁波卷】
蜕 变
蔡澔淇
她用胖嘟嘟的小手紧握着婴儿床的栏杆坐着,舌尖不住地舔着刚长出的两颗门牙,灵澈的眼珠子骨碌地转动,四处张望。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了点点金圈。一片葡萄叶摇曳着飘下,落在她的脚跟前。
她挪动一下圆滚滚的胖腿,好奇地望着那片落叶。一个黑点在树叶边缘晃动,过了一会成了一条肥厚的黑线,滑过树叶表面,不声不息地直朝她游动。带毛的黑线爬上了她白嫩的脚踝,小腿肚,膝盖……她觉得一阵刺痒,那肥厚的黑线直往上爬,越来越近,毛茸茸的身躯越来越大。转眼间一团黑毛已附在她肩上,黑团中有两粒小眼直盯着她。“达达——,达——达——”她惊慌地尖叫,小手死命地挥舞,重心一个不稳,躺卧下来。那黑团又开始移动,逐渐逼近,逐渐庞大……
“你还好吧?”交往快两年,未曾牵过手的他紧紧搂住她的双肩,焦急的望着她。
她虚弱地点点头,深吸了口气:“我从小就对毛虫敏感,见了毛虫不是作呕就是昏倒。刚才昏过去多久了?”
“大概一两分钟,把我吓坏了,”他将她扶正,轻声补上,“奇怪,这么晚了,怎么会有毛虫出现?”
她紧依着他,相偎坐着。见到毛虫引起的疙瘩已消尽了,代之的是满脸燥热。她瞥了他揽着她肩膀的手一眼,偷偷抱怨:这么晚出现,再半小时宿舍就要关门了。
“妈咪——妈咪——”最断人肠的呼喊将她手中的蚂蚁上树炒出锅外。她慌忙跑过去,小女儿蜷缩在婴儿床的一角,满脸诧异的哭叫着。一条毛虫肆无忌惮地在婴儿床的栏杆上爬行,她一阵昏花,用了四十年的心脏几欲罢工。小女儿挣扎着想爬起来,令人心碎的哭泣成了啜搐。她咬咬牙,解下围裙往栏杆用力一挥,毛茸肥圆的毛虫滚落于地。她抬起脚,闭起眼重重一踏,觉得脚下一阵瘫软。
“不要怕,”她强抑住胸腹的翻腾,轻抚着女儿泪水纵横的苍白面颊,“不要怕,毛虫并不可怕。”
她坐在摇椅内小憩,枯皱的手握着身旁婴儿床的栏杆。初夏晌午的阳光穿过葡萄棚,在她身上洒满点点金圈。
“奶奶,”是小孙女清稚的童音,“那是什么?”
她朝小孙女圆胖小手指的方向望过去,一条肥厚的黑线正由阳光下往阴影处滑动。日光下鲜明的黑线掀开了她人生的相簿,一组组幻灯片在眼前跳动。她深吸口气,咧开干瘪的嘴,露出仅剩两颗门牙朝小孙女笑笑。
“那是蝴蝶的幼虫。”她说。
【注释】①蚂蚁上树:四川名菜
(选自《台湾极短篇小说集》)
◆故事·场景的组合
1、阅读小说先关注故事。请根据故事内容,各用一个词填空。(4分)
小小的毛毛虫、伴随着“她”走过童年、青年、中年,直至老年;
小小的婴儿床,承载了“她”、“ ”、“ ”的童年。
故事以毛毛虫为线索,始于初遇时的 ,历经再见时的恐惧,终于凝望时的 。
◆语言·意义的蕴含
2、 画线句中,“她”两次说“不要怕”,仅仅是在安慰女儿吗?清写出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称呼·人物的标识
3、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都是用“她”来代替。请说说作者的意图。(3分)
◆标题·主旨的暗示
4、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小说标题“蜕变”的理解。(4分)
【衢州卷】
野蔷薇
[日]小川未明
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国和一个比较小的王国相邻着,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都没有发生什么事情,和睦相处着。
在国界线上,两国都只派了一位士兵来驻守确定国界的石碑。大国派来的是个老人,小国派来的是个青年。两人一左一右地站在石碑两边。周围是安静极了的群山,偶尔才能看到一些路过的人影。
起初,两人在还不熟悉的时侯,由于彼此存在着不知敌友的戒心,一直都没怎么说过话。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两人竟成了好朋友。①大概因为这里除了他们两人再没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还有就是春天的阳光总是和煦地照在他们两人的头顶上。
在这条国界线上,生长着一株没有人培植却很茂盛的野蔷薇,在花开的日子里,蜜蜂们很早就聚集到了这里,那些振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一直传到还没起床的两人的耳朵里。好像在说:“喂,快起床了,你看蜜蜂都来了。”于是两人不约而同地起了床,走到外面一看,果真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此时正神采奕奕地在树梢顶上闪着光。于是两人又都走到岩石边,用从岩石缝里流出来的山泉漱口,这样两人在洗脸的时候就见面了。
“啊,您早,今天的天气真好!”
“是啊,真是个好天气,天气一好,心情也跟着舒畅起来了。”
于是,两人就这么一起站着说话,一起抬头看周围的景色。虽然是每天都能看见的风景,但是只要一抬头总能在里面看到昨天所没有的新鲜感。
那个年轻人最初不会下象棋,自从跟着老人学了以后,这一阵子,只要是和暖的天气,两人便会坐下来,对战起来。
开始的时候老人的棋术比青年强很多,所以总是让着青年,到了后来,即使按着规矩下,有时老人也会被击败。
青年和老人都是很好的人。两人都非常正直、亲切,虽然在下棋的时候,大家都是拼着命地想打败对方,但是在心里,两人却是从未有过的融洽。
有时候老人下着下着就会大笑起来:“看来我是要被打败了是吧。老是这么躲来躲去的还真是叫人受不了,要是真的在战场上可怎么办才好哇?”
青年因为正战在兴头上,眼看就要赢了,所以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眼睛放光,直追对方的将。那些小鸟也蛮有意思地在树梢上唱着歌。野蔷薇也一阵一阵地散发着醉人的清香。
②在那个地方也有冬天,当天气变得寒冷起来的时候,老人就开始怀恋自己的故乡了,开始想住在那里的儿子和自己的小孙子了。
“真想早点请假回去看看哪!”老人时常感慨着。
“可是,”青年说,“如果您回去了,就一定由一个我不认识的人来代替,要是个亲切温柔的人倒也罢了,万一是个满脑子敌我戒备思想的人就难办了。就请您务必多留些日子吧,您看,马上春天就要来了。”
不久,冬天就过去了,春天到了。可是,此时,这两个国家正为着利益的关系开始了战争。眼看着,两个每天生活在一起的好朋友就要变成敌人了,真是件难以想像的事呀!
老人说:“你和我从今天起就要变成敌人了。我虽然很老了,但至少还是个少佐,如果你把我的头拿回去,你一定可以立功得赏的,就请杀了我吧。” [来源:学科网]
听到这样的话,青年一愣。
“您在说什么呀!③我跟您怎么会是敌人呢?我的敌人应该是别人。现在战争正在北方进行着,我要到那里去参战了。”说完这些,青年就走了。
在国界线上,孤零零地只剩下老人了。自从青年离开的那一日起,老人就开始茫然地打发日子。野蔷薇开了,蜜蜂从日出到日落,成群地飞舞。④此刻,战争正在很远的地方进行着,即使老人竖起了耳朵去听,睁大了眼睛去看,也没办法听到一丝铁炮的声音,或者看到一点黑色的硝烟。
老人从那天起,就一直担心着青年的安危。日子就这么一天天地过去了。
一天,这里来了一个过路的人。
老人就向他询问起战争的情况。那个人就告诉老人,小国战败了,那个国家的士兵都被杀了,战争结束了。老人想,那样的话,青年不是也死了吗?他心里放不下,垂头往石碑座上一坐,就迷迷糊糊地打起盹来了。他感到从远方来了很多人,一瞧,是一支军队,而且骑马指挥的就是那个青年。这支军队非常肃静,一点声音都没有。当他们从老人身边经过的时候,青年默默地向老人敬了一下礼,并且闻了闻野蔷薇花。
老人刚想说什么,一下子就醒了。打那以后过了一个多月,野蔷薇就枯死了。
后来,就在这年的秋天,老人也请假回南方去了。
(选自杜志建主编《大家小文》)
1、 色调有冷暖之分,读完此文,你觉得这篇童话的色调是怎样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理由。(3分)
2、文章安排老人与青年下棋的情节有什么作用?(3分)
3、质疑是走向深入阅读的重要一步。文中画线句有什么看似矛盾或不合理的地方?请选一句,写出你的疑问。(3分)
4、本文以“野蔷薇”为题有什么好处?说说你的理解。(4分)
【吃莲花的】
吃莲花的
老舍
今年我种了两盆白莲。盆是由北平搜寻来的,里外包着绿苔,至少有五六十岁。泥是由黄河拉来的。水用趵突泉的。只是藕差点事,吃剩下来的菜藕。好盆好泥好水敢情有妙用,菜藕也不好意思了,长吧,开花吧,不然太对不起人!居然,拔了梗,放了叶,而且开了花。一盆里七八朵,白的!只有两朵,瓣尖上有点红,我细细的用檀香粉给涂了涂,于是全白。作诗吧,除了作诗还有什么办法?(1)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
这且不提。好几天了,天天门口卖菜的带着几把儿白莲。最初,我心里很难过。好好的莲花和茄子冬瓜放在一块,真!继而一想,若有所悟。啊,济南名士多,不能自己“种”莲,还不“买”些用古瓶清水养起来,放在书斋?是的,一定是这样。
这且不提。友人约游大明湖,“去买点莲花来!”他说。“何必去买,我的两盆还不可观?”我有点不痛快,心里说:“(2)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况且,天这么热,游湖更受罪,不如在家里,煮点毛豆角,喝点莲花白,作两首诗,以自种白莲为题,岂不雅妙?友人看着那两盆花,点了点头。我心里不用提多么痛快了;友人也很雅哟!除了作新诗向来不肯用这“哟”,可是此刻非用不可了!我忙着吩咐家中煮毛豆角,看看能买到鲜核桃不。然后到书房去找我的诗稿。友人静立花前,欣赏着哟!
这且不提。及至我从书房回来一看,盆中的花全在友人手里握着呢,只剩下两朵快要开败的还在原地未动。我似乎忽然中了暑,天旋地转,说不出话。友人可是很高兴。他说:“这几朵也对付了,不必到湖中买去了。其实门口卖菜的也有,不过没有湖上的新鲜便宜。你这些不很嫩了,还能对付。”他一边说着,一边奔了厨房。“老田,”他叫着我的总管事兼厨子:“把这用好香油炸炸。外边的老瓣不要,炸里边那嫩的。”老田是我由北平请来的,和我一样不懂济南的典故,他以为香油炸莲瓣是什么偏方呢。“这治什么病,烫伤?”他问。友人笑了。“治烫伤?吃!美极了!没看见菜桃子上一把一把儿的卖吗?”
这且不提。还提什么呢,诗稿全烧了,所以不能附录在这里。
载一九三三年八月十六日《论语》第二十三期
1、 “我”对“吃莲花的”什么态度?请结合文意分析。(3分)
2、 读文章画线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4分)
(1)专说“亭亭玉立”这四个字就被我用了七十五次,请想我作了多少首诗吧!(结合加点词品析这个句子。)
(2)我自种的难道比不上湖里的?真!(“真”蕴含了我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语境分析。)
3、 “这且不提”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4、“我”对友人的言行有多次误读,试以其中一次为例,简要写出友人的本意和“我”的理解,并探究造成误读的原因。(6分)
【台州卷】
红色玻璃球
①在美国爱达荷州东南部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位名叫米勒斯的小蔬菜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米勒斯先生在路边摆了个小菜摊,人们下班路过这里,就顺便到这里采购一些新鲜的蔬菜。当时食品和钱都非常匮乏,所以以物易物的方式十分流行。
②在镇上,有几个家里很穷的孩子,他们到米勒斯先生的菜摊跟前晃悠。当然,他们不想来买菜,只是来欣赏那些在当时非常珍贵的物品。尽管如此,米勒斯先生总是热情地接待他们,就像对待每一个来买菜的大人一样。
③“你好,巴里!今天过得怎么样?”
④“你好,米勒斯先生。我很好,谢谢。这些豌豆看起来真不错。”
⑤“可不是嘛。巴里,你妈妈身体怎么样?”
⑥“还好。一直在好转。”
⑦“那就好。你想要点什么吗?”
⑧“不,先生。我觉得你的那些豌豆真新鲜呀!”
⑨“你要带点儿回家吗?”
⑩“不,先生。我没钱买。”
⑪“你有什么东西和我交换吗?用东西交换也可以呀!”
⑫“哦?我只有几颗赢来的玻璃球。”
⑬“真的吗?让我看看。”
⑭“给,你看。这个多漂亮。”
⑮“看得出来。嗯,只不过这是个蓝色的,我想要个红色的。你家里有红色的吗?”
⑯“好像有!”
⑰“这样,你先把这袋豌豆带回家,下次来的时候让我看看那个红色玻璃球。”
⑱“一定。谢谢你,米勒斯先生。”
⑲(1)每次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交谈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米勒斯太太熟悉这种游戏,也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镇上还有两个像巴里一样的小男孩,这三个孩子的家境都非常不好,他们没有钱买菜,也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以交换。为了帮助他们,又显得很自然,米勒斯就这样假装着和他们为一个玻璃球讨价还价。
⑳许多年以后,米勒斯先生因病去世了。镇上所有的人都来向他的遗体告别,并向米勒斯太太表示慰问。在长长的告别队伍的最前面,有三个引人注目的小伙子,一位身着戎装,另两位头戴礼帽,身着笔挺的黑西服白衬衫,相当体面庄重。
21米勒斯太太站在丈夫的灵柩前。小伙子们走上前去,一个接着一个拥抱她,亲吻她的面颊,和她小声地说几句话。(2)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在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这三个小伙子就是当年经常用玻璃球之类的小玩艺儿和米勒斯先生交换蔬菜食品的那几个穷孩子。在同米勒斯太太握手慰问的时候,他们告诉她,他们多么感激米勒斯先生,感谢他当年“换给”他们的东西。
22现在,米勒斯先生再也不会对玻璃球的颜色和大小改变主意了,这三个孩子也再不需要他接济度日,但是,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从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的人们眼里,他是爱达荷州最富有的人。在他已经失去生命气息的右手里,正握着三颗亮晶晶的红色玻璃球。
(节选自《中国学生必读的微型小说精选》,有改动)
1、 阅读这篇小说,请简要概括小说的两个主要情节。(2分)
(1)
(2)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现了米勒斯太太怎样的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4分)
(1)每次米勒斯先生和这些小顾客交谈时,米勒斯太太都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面带微笑。
(2)然后,米勒斯太太满含热泪,注视着他们把自己的手放在米勒斯先生冰冷苍白的手上。
3、阅读第③到⑱段,指出这部分文字的描写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4、“虽然米勒斯先生一生从没发过大财,可在镇上的人们眼里,他是爱达荷州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说米勒斯先生是最富有的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舟山卷】《搭车记》略
【义乌卷】《吃莲花的》略
【温州卷】
天道立秋
张承志
(1)1990年立秋日,是个神秘的日子。
(2)年复一年地,北京人渐浙开始从春末就恐怖地等着入伏。一天天地熬,直到今年是一刻刻地熬。长长无尽的北京苦夏,在这一回简直到了极致。
(3)一点一点地挨着时间;无法读书,无法伏案。不仅是在白昼,夜也是潮闷难言,漆黑中的灼烤实在是太可怕了。
(4)我有时独自坐在这种黑热里,(像一块熄了不多时的炉膛里的烧烬)心尖有一块红红的煤火,永无停止地折磨着自己。似乎又全靠着它,人才能与这巨大的黑热抗衡。久久坐着,像是对峙,汗流浃背之中,自觉颊上冷笑。
(5)天亮以后几个时辰,大地便又堕入凶狠的爆烤。雨没有用;在路上奔走着,眼见雨点也像热水溅落着。雨衣里面的汗浸透了衣衫,不知为甚么人偏还要穿着雨衣。有谁能尽知我们的苦夏呢?
(6)街上老外,满脸愚蠢和汗水。
(7)度夏的滋味、中国人是说不出的。
(8)后来愈热愈烈,我几乎绝望。再这样热下去,连我也怀疑没有天理了。
9可是,那一天是立秋。上午我麻木地走进太阳的爆烤,心里全是关于日晒和夏天的回忆。内蒙大草原上夏季的紫外线像颜料一样,大半个下午就能把脸颊染红。有一年我们在草地上搭圈,一个从北京回来的知识青年来了,大家都笑:一群红脸蛋中只他一个小白脸。第二天,他也红了。自那时我懂了紫外线决不像北京的夏日。北京的暑热是丑恶的、折磨的、阴险的,让人恨但是说不尽缘由。这么想着,我走在白晃晃的阳光里,心中麻木了一些,热烦便减弱了一分。所以,那个时刻来临时,我没有太留心。我已经不信任节气,不相信北京今年夏天还能立秋,我已经决心和这个毒日头熬到底了。古诗云: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我如今品出了那诗味来了。那个时刻应当记下来,但又毫无记一笔的必要:家家户户的月份牌和挂历上都印着——1990年8月8日,立秋。可是我没有半点预感。我没有任何对于它的期待,没有想象那种享受。在久久的煎熬中,预感与灵性,以及想象,都真的萎蔫了。
10火一样的上午,过去了。
11 中午时我还是没有预感。只是挤命做着自己最爱做的一件事。这是一种唯一的度命方式;沉沉地抓紧,竭力地证明。在恐怖的酷热中,一切都呈着残酷感,但又呈着难言的美。这件事是我的宗教仪礼,身心都纯净透明,尽管觉得生命骤然消耗了。
12走进下午的阳光时,我看见人的影子在蠕动。我觉得胜利的感觉浮在自己颊上。生命又战胜了,我默想,这样活着如同战士。
13下午的阳光开始显得五彩摈纷,美丽得让人忘却了残酷,异想天开地看见一丝温柔。如同一个在四面戈壁沙漠中的扳道工,突然听见身后传来一声低低的、女性的唤声一样。即使如此——在那个瞬间里我也并没有意识到它。
14突然觉出“凉爽”的一刹那,我怔了一怔。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一瞬之间,不可思议,永远汗流浃背的身体干了。我吃惊地回顾,发现行人们——
北京人们都在彼此顾盼。接着,满树叶子在高空抖动了,并没有风,只是树杈间传来一个讯号。我差一点喊出声来,一切是这样猝不及防,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15我几乎想落泪。久久的苦熬居然真能结束,立秋是真实的。只这样怔了一刹那,天空中那凉爽开始疾疾运行。如同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按动了一个无形的天道的开关,把怜悯和公正一同随着凉爽送进了这个苦难世界。蓝天顿失了那种眩目的光亮,此刻蓝色纯正。风升得更高,连梢尖上的叶片也在凝思——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16我感动地站在大街正中。
17我在沉默着呐喊。我是证人,我证明天理的真实。凉爽溶化着抚摸着我。它是证人,它证明我坚持到了今天。
18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古人的遭遇,古人的忍耐,古人的感受与判断,以及古人的划分与总结。立秋二字,区别凉热,指示规律,它年复一年地告诉我们这些愚钝的后人——天道有序,一切都在更大的掌握之中。
19从那天立秋以后,应该说,是从那一刻立秋之后,我和北京人便享受着凉爽的快感。人人都心平气和了,等着下一个更痛快的节气。同南方北方的人们交流,大都感受略同。立秋律,执法全部中国。听说,有个老外在立秋那天激动地说:你们中国人的节气真棒!!我想,这也许是最后一点能教训老外的事了。
20回想以前许多年都没有留心。年年立秋,我都没有感性。也许是从未经历过这样一个残酷的苦夏吧,也许是因为从小缺少关于天道的教育。
21沐浴着广袤无际、阴柔轻漫的凉爽,我久久感动着。从那立秋的时刻至今,我每一天每一瞬都意识着这秋之伟力。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我想证明——天道的存在;但我已经预感到证明的艰难。
22因为,中国早就证明完毕,而且语言简练至极,仅仅用了两个字。
(选自《荒芜英雄路》,有删改)
1、 从苦夏到立秋,“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阅读全文,加以概述。(3分)
2、 下面是文章关于“凉爽”到来的那一刻的一组描述:
那低低的唤声正阴柔地浸漫而来。
只在那分秒之间,凉爽的空气便充斥了天地人间。
但是涌涌的凉爽漫天盖地而来,在这一个时刻之中消除了全部往昔的苦热。
请结合加点词,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述的作用。(6分)
1、 阅读散文可以沿着作者的思想情感脉络,读出文章的意蕴,获得自己的感悟。阅读下面句子,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阅读积累或生活经验,阐述你的理解和思考。(8分)
“我”:我是证人,我作证天理的真实。
“我”:立秋……中国简练的总结呵。那个时刻里我突然懂得了古典的意味。
“我”:我不再迟钝,不错分毫,我用肉躯和心,一点一点地品味着、记录着。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