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4年巴中市中考化学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
1.(3分)(2014•巴中)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植物的光合作用
B.
白磷自燃
C.
冰雪融化
D.
食物腐烂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光合作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葡萄糖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B、白磷自燃能生成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学变化;
C、冰雪融化过程中,水由固体变成液体,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食物腐烂过程中,其中的有机物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
判断变化是否属于化学变化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是化学变化,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不是化学变化.
2.(3分)(2014•巴中)下列物质的用途跟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
铁粉用于食品保存
C.
稀有气体用来制作电光源
D.
铜用作电线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等;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可燃性等.
解答:
解: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可选;
B、铁粉用于食品保存,是利用铁与氧气和水反应的性质,该性质需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可选;
C、稀有气体用来制作电光源,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可选;
D、铜用作电性,利用了铜的导电性,该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不可选.
故选:B.
点评:
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定义,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了解二者包括的内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
3.(3分)(2014•巴中)下列固体物质加入水后,溶液温度会降低的是( )
A.
NH4NO3
B.
NaCl
C.
CaO
D.
NaOH
考点: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常见物质和水反应或溶于水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明显降低,故正确;
B.氯化钠溶于水既不吸热也不放热,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故错误;
C.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的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错误;
D.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明显升高,故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溶于水或与水反应的吸热与放热现象、温度变化情况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3分)(2014•巴中)“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方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常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能发生
B.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有水、气体、沉淀三个条件至少满足一个.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
C.
原子能是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
D.
不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A、据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解答;
B、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物要求必须含有沉淀,或者是气体,或者是水解答;
C、据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的能量解答;
D、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是分子、原子、离子,但不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解答.
解答:
解:A、通常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才能发生,故A正确;
B、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有水、气体、沉淀三个条件至少满足一个.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故B正确;
C.核能又称原子能,是原子核发生裂变释放的能量,故C错误;
D、同的物质构成它的基本微粒可能不同,分子、原子、离子都能构成物质,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5.(3分)(2014•巴中)下列对微粒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易失电子
B.
易形成阴离子
C.
阳离子
D.
化学性质稳定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粒子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上的电子数,离圆圈最远的弧线表示最外层.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解答:
解:A、由A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最外层电子数是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B粒子的结构示意图,B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C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由D粒子的结构示意图,D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稳定,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6.(3分)(2014•巴中)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取固体药品
B.
加热固体药品
C.
过滤悬浊液
D.
点燃镁条
考点:
固体药品的取用;挟持器-铁夹、试管夹、坩埚钳;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块状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低于试管底解答;
C、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解答;
D、根据点燃镁条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解答:
解:
A、取用块状固体时,瓶塞正放,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给试管内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低于试管底,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液体不能直接倒入漏斗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点燃镁条时,防止烫坏试验台,放在石棉网上,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答案: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实验室药品取用及过滤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7.(3分)(2014•巴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2Fe+3H2SO4=Fe2(SO4)3+3H2↑
B.
H2OH2+02
C.
3CO+Fe2O3=2Fe+3CO2
D.
CaCO3+2HCl=CaCl2+H2O+CO2↑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A.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而不是硫酸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
B.方程式没有配平,也没有标注生成气体的符号,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C.没有正确注明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8.(3分)(2014•巴中)化学与社会、人类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下列“﹣”两端相关联知识不正确的是( )
A.
化学与安全
煤气中毒﹣CO跟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
瓦斯爆炸﹣坑道通风不好.未严禁烟火
B.
化学与生活
硬水软化﹣常用煮沸的方法
铵态氨肥﹣跟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效果更好
C.
化学与健康
霉变食品﹣霉菌产生霉菌毒素
高温消毒﹣细菌、病毒中的蛋白质高温下凝固变性
D.
化学与材料
非金属材料﹣玻璃、水泥
复合材料﹣玻璃钢、钢筋混凝土
考点:
一氧化碳的毒性;硬水与软水;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复合材料、纳米材料;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
专题:
化学与生活.
分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具体叙述,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
解:A、煤气中毒指的是CO跟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瓦斯爆炸可能是坑道通风不好、未严禁烟火引起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铵态氨肥跟碱性物质混合施用会释放出氨气,降低肥效,故B符合题意;
C、霉变食品是由于霉菌产生霉菌毒素引起的;细菌、病毒中的蛋白质高温下凝固变性,因此可以高温消毒,故C不符合题意;
D、玻璃、水泥是非金属材料;玻璃钢、钢筋混凝土属于复合材料,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基本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要求同学们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灵活应用.
9.(3分)(2014•巴中)验证金属Fe Cu Ag的活动性强弱,下列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
A.
Fe CuSO4溶液 Ag
B.
FeSO4溶液 Cu AgNO3溶液
C.
Fe Cu AgNO3溶液 稀盐酸
D.
FeSO4溶液 Cu Ag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验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否合理,可根据“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进行分析判断,通过分析方案所能得到的结论,确定是否能得出铁、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解答:
解:A、铁与CuSO4溶液反应置换出铜,说明了活动性铁>铜;Ag与Cu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铜>银;由此可得的三种金属活动性镁>铁>铜;故该方案合理.
B、Cu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银,说明了活动性铜>银;Cu 与FeSO4溶液不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铁>铜;由此可得的三种金属活动性镁>铁>铜;故该方案合理.
C、Fe、铜均能与AgNO3溶液反应置换出银,说明了活动性铁>银,铜>银;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不能,说明了活动性铁>H>铜;由此可得的三种金属活动性镁>铁>铜;故该方案合理.
D、Cu、Ag均不能与FeSO4溶液反应,说明了活动性铁>铜,铁>银,但无法确定银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该方案不合理.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0.(3分)(2014•巴中)下列实验对应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
B.
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试管中红色固体变成黑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C.
电解水的实验:两个电极上产生大量的气泡,正极上产生的是氢气,负极上产生的是氧气
D.
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玻璃管内红色的固体粉末变成黑色,气体的总体积减少了约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空气组成的测定;电解水实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B、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电解水的实验:两个电极上产生大量的气泡,正极上产生的是氢气,负极上产生的是氧气,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D、铜在空气中加热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会观察到玻璃管内红色的固体粉末变成黑色,气体的总体积减少了约,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现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1.(3分)(2014•巴中)下列变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KNO3→HCl
B.
Al→Al2O3
C.
MgCl2→Mg
D.
BaCl2→BaSO4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制备.
分析:
A、根据所有的硝酸盐和钾盐都溶于水进行分析;
B、根据活泼金属和氧气会生成其氧化物进行分析;
C、根据根据电解熔融的氯化镁会生成镁和氯气进行分析;
D、根据氯化钡和硫酸钠会生成硫酸钡沉淀进行分析.
解答:
解:A、硝酸钾和其他物质反应不会生成盐酸,不能实现一步转化,故A错误;
B、铝和氧气反应会生成氧化铝,能实现一步转化,故B正确;
C、电解熔融的氯化镁会生成镁和氯气,能实现一步转化,故C正确;
D、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实现一步转化,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综合考查了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的化学性质,只要熟练掌握就较容易的选出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当碱和盐发生复分解反应时要求碱和盐必须溶于水,否则不能反应.
12.(3分)(2014•巴中)为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相应的操作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物质(杂质)
操作方法
A
CO(CO2)
将气体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后干燥
B
CuO(Cu)
通入足量氧气气体加热
C
Na2SO4溶液(NaHCO3)
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D
FeSO4溶液(CuSO4)
加入过量的铁屑充分反应后过滤
A.
A
B.
B
C.
C
D.
D
考点:
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
解:A、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u能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NaH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铁屑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除去不溶物,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7分)
13.(3分)(2014•巴中)用化学符号或名称填空:
(1)氢离子 H+
(2)Na2CO3 碳酸钠
(3)最简单的有机物 CH4
(4)标出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H2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1)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2)化合物化学式的读法:一般是从右向左读,读作“某化某”,化学式中的下标表示构成这个分子的原子个数,有时不用读,有时为了区分不同价态的同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需要读出化学式中的下角标,如SO2、P2O5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4)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
解答:
解:(1)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氢离子可表示为:H+.
(2)Na2CO3从右向左读,读作碳酸钠.
(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其化学式为:CH4.
(4)水中氧元素显﹣2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H2.
故答案为:(1)H+;(2)碳酸钠;(3)CH4;(4)H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合价、离子符号等)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4.(3分)(2014•巴中)酒精(C2H5OH)是一种很好的可再生资源,它是由 三 种元素组成,其一个分子中共有 9 原子,其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 4:1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酒精的化学式分析其元素组成;根据一个酒精分子的构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解答:
解:根据酒精的化学式 C2H5OH 分析其由C,H,O 三种元素组成;
一个酒精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一个分子中共含有9个原子;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酒精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2×2):(1×6)=4:1;
故填:三;9;4:1.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5.(3分)(2014•巴中)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跟自然和谐相处:
(1)塑料制品吩咐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到来了方便,但废弃塑料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不利的影响,人们把废弃塑料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称为“ 白色污染 ”.
(2)大量煤的燃烧产生SO2,机动车尾气排放出的氮氧化合物,它们跟水反应的生成物随雨水降落到地面,便形成“ 酸雨 ”,它已成为全球性灾害.
考点:
白色污染与防治;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专题:
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
(1)根据塑料造成的污染是白色污染解答;
(2)空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能和水反应生成显酸性的物质,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就形成酸雨,酸雨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解答:
解:
(1)白色污染是人们对难降解的塑料垃圾(多指塑料袋)污染环境现象的一种形象称谓.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可以减少白色污染
(2)空气污染物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物质能和水反应生成显酸性的物质,当雨水的pH小于5.6时,就形成酸雨.
答案:
(1)白色污染
(2)酸雨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16.(3分)(2014•巴中)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以调味,还可用于农业生产选种,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5%的NaCI溶液,需食盐多少 16.5 克:若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食盐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用游码),所配制溶液中的质量分数 偏小 (填“偏大”“不变”“偏小”).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的溶质的质量.
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6.5%的食盐水100g,需要食盐100g×16.5%=16.5g,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他把食盐和砝码的位置放颠倒了,则实际称量的食盐
为16g﹣0.5g=15.5g,以此来计算.
解答:
解: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要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6.5%的NaCI溶液,需食盐:100g×16.5%=16.5g;若用托盘天平称量食盐时,食盐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1g以下用游码),则称的食盐的实际质量为:16g﹣0.5g=15.5g,小于理论值;故所配制溶液中的质量分数偏小.
答案:16.5 偏小
点评:
本题考查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明确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及托盘天平的使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易错选B,题目难度不大.
17.(1分)(2014•巴中)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污染物,有毒.金属加工废切削液中常含此物质,人们常用以下方法来处理:第一步:NaNO2+NH4Cl=NH4NO3+NaCl 第二步:NH4NO2X↑+2H2O X的化学式为 N2 .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答:
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H4NO2X↑+2H2O,反应物中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4、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氮、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4、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2个氮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2.
故答案为:N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8.(4分)(2014•巴中)如图是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回答:
(1)t℃时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 > B(填“>”“=”“<”)
(2)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 降温结晶 法提取A.
(3)在 20 ℃时,A、B的溶解度相等,此温度下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相等 .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比较;
(2)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明显,另一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时,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分离;
(3)某一温度下的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解答:
解:(1)t℃时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A>B.
故填:>.
(2)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明显,B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提取A.
故填:降温结晶.
(3)在20℃时,A、B的溶解度相等,因为某一温度下的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所以此温度下所得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相等的.
故填:20;相等.
点评:
溶解度曲线能定量地表示出溶解度变化的规律,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同一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同一温度下,不同溶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影响不同.
三、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20分)
19.(7分)(2014•巴中)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氧气常用的装置,根据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a 试管 b 分液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气体发生装置应选 A (填字母标号,下同)
(3)写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2H2O+O2↑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 分解反应 .
(4)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收集装置选 D :若要值得干燥的CO2,还应将气体通过 F 装置.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3)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4)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用来干燥二氧化碳.
解答:
解:a是试管,常用作反应容器;b是分液漏斗,通过分液漏斗可以向反应容器中注入液体药品.
故填:试管;分液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需要加热,气体发生装置应选A装置.
故填:A.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属于分解反应.
故填:2H2O22H2O+O2↑;分解反应.
(4)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
若要制取干燥的CO2,还应将气体通过F装置.
故填:D;F.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20.(3分)(2014•巴中)A、B、C是九年级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型的物质,它们之间有如图转化关系,“﹣”表示两物质相互反应,“→”表示由反应物转化到生成物,B为年产量最多的金属,C为蓝色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写出A物质的名称 稀硫酸 (填一种即可),B物质的化学式 Fe .
(2)写出C跟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SO4+2NaOH=Cu(OH)2↓+Na2SO4 .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
根据A、B、C是九年级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型的物质,B为年产量最多的金属,所以B是铁,C为蓝色溶液,所以C中含有铜离子,A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溶液,所以A是酸,可以是稀硫酸,硫酸会与铁反应,所以C就是硫酸铜,硫酸也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
解:(1)A、B、C是九年级化学常见的不同类型的物质,B为年产量最多的金属,所以B是铁,C为蓝色溶液,所以C中含有铜离子,A会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溶液,所以A是酸,可以是稀硫酸,硫酸会与铁反应,所以C就是硫酸铜,硫酸也会与氢氧化钠反应,推出的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合理,所以A物质的名称是稀硫酸,B物质的化学式是:Fe;
(2)通过推导可知C是硫酸铜,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化学方程式为:CuSO4+2NaOH=Cu(OH)2↓+Na2SO4.
故答案为:(1)稀硫酸,Fe;
(2)CuSO4+2NaOH=Cu(OH)2↓+Na2SO4.
点评: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21.(4分)(2014•巴中)实验室有一瓶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如图,同学们对该溶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该溶液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①可能是CaCl2溶液;②你的猜想是 氢氧化钙 溶液.
【查阅资料】CaCl2的水溶液呈中性.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 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无色
猜想2成立
考点:
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猜想假设】②根据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图猜想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设计实验】根据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解答.
解答:
解:
(1)根据标签破损的无色溶液图猜想可能是氢氧化钙溶液;
(2)取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无色,猜想2成立.
答案:
(1)氢氧化钙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该溶液少量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溶液由无色变为无色
猜想2成立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推断,可以依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22.(6分)(2014•巴中)兴趣小组的同学研究(Cu﹣Zn合金)样品中锌的含量,取该样品18g跟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计算:
(1)18g该样品中锌的质量.
(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
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
分析:
Cu﹣Zn合金中锌的活动性比氢强,能与稀硫酸反应,铜不能;由产生氢气的质量与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图可知,该样品18g跟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恰好完全反应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100g,据此由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该样品18g跟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为0.2g.
设18g该样品中锌的质量为x,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98 2
x y 0.2g
(1) x=6.5g
(2) y=9.8g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9.8%.
答:(1)18g该样品中锌的质量为6.5g;(2)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
点评:
本题难度较大,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表数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关系图确定产生氢气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