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3.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12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广东省揭阳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填写在答题卡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 镁带燃烧 B.‎ 火柴梗被折断 C.‎ 干冰升华 D.‎ 玻璃碎了 ‎2.我省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等新增指标的监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B.吸入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C.化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D.臭氧(03)是一种氧化物 ‎3.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A.硝酸铵 B.蔗糖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4.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的是(  )‎ A.银水银Ag B.碳酸钠纯碱Na2CO3‎ C.氧化钙生石灰CaO 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 ‎5.几种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如下表.取某地土壤浸出液,用pH试纸测得其显酸性.则这种土壤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 作物 茶树 棉花 水稻 甘草 pH ‎5.0~5.5‎ ‎6.0~6.8‎ ‎6.0~7.0‎ ‎7.2~8.5‎ A.水稻 B.棉花 C.茶树 D.甘草 ‎6.机动车驾驶员严禁酒后驾车,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 是否酒后驾车,因为酒中的酒精分子可以使橙红色的重铬酸钾变成绿色的硫酸铬.重铬酸钾(K2Cr2O7)中铬(Cr)的化合价为(  )‎ A.+3 B.+5 C.+6 D.+7‎ ‎7.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B.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C.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氧气验满 B.‎ 读取液体体积 C.‎ 滴加液体 D.‎ 熄灭酒精灯 ‎9.如图所示,图中中和〇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10.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Cl2+2NaOH═X+NaClO+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NaCl B.H2 C.HCl D.HClO ‎11.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1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②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稀氨水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分泌出蚁酸)止痒.‎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13.某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后,无晶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剩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剩余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14.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分别向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中滴加稀硫酸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D.向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水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2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5.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 ‎(1)自然界的水常遭到污染,污染物中氮和磷含量过高会造成“赤潮”或“水华”现象.这里的“氮 和磷”是指______(填字母)‎ A.元素 B.原子 C.离子 D.分子 ‎(2)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碗碟上的油污用自来水很难洗净,加入少量洗涤剂就可以了,因为洗涤剂具有______作用.‎ ‎(3)若要测定某工业水样的酸碱度,最适宜的是______‎ A.无色酚酞试液 B.pH试纸C.紫色石蕊试液 ‎(4)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纯净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______‎ A.泥沙 B.无水硫酸铜C.蔗糖D.花生油.‎ ‎16.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煤块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使煤与空气______.‎ ‎(2)自从我市区禁止摩托车以后,很多市民都改骑自行车,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______;造成酸雨的是______.‎ ‎(3)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少用一次性的木筷 B.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17.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氟化钠是某些牙膏的添加剂,能有效预防龋齿.如图是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则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______,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______(填“失”或“得”)电子.氟化钠可以是钠和氟气(F2)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氢、碳、钙等元素能组成多种物质.A的化学式是CaO,俗称______,A与B(胃液中含有的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用化学式表示3个碳酸根离子______.‎ ‎1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 ‎(2)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______g.‎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填写物质序号).‎ ‎(4)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______,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______.‎ ‎ ‎ 三、简答题(本题有3小题,共22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9.A、B、C、D、E、F、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D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G是一种重要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金属氧化物,与A反应能生成一种常见的碱.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D______.‎ ‎(2)写出反应①④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属于______反应;④______.‎ ‎(3)E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请写出其中一点______.‎ ‎(4)点燃B、D之前一定要______.‎ ‎20.根据如图所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通过B装置进行实验时的现象,证明集气瓶中的气体是______.‎ ‎(3)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A装置反应后的液体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4)通过D装置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______.‎ ‎21.下表是某同学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报告,请你在空白处填空.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 ‎(1)将锌片、铜片分别投入到盛有稀H2SO4的试管中.‎ ‎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2)将铜片投入到盛有AgNO3溶液的试管中.‎ 在铜片的表面覆盖了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呈______ 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结论:Zn、Cu、Ag三种金属由强到弱的活动顺序为______‎ ‎ ‎ 四、实验题(本题有2小题,共17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2.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a______,b_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气体收集装置是______,验满的方法______;‎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______,若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______(填①或②)通入.‎ ‎(4)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纯净的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______.‎ ‎23.实验室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配置步骤为:‎ ‎(1)计算:需氢氧化钠固体______g,水______mL(水的密度是1g/cm3).‎ ‎(2)称量:用质量为23.1g的烧杯作称量容器,在托盘天平上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应放在______盘(填“左”或“右”),在下表所列的砝码中,选出所需砝码(打“√”表示选用),‎ 砝码/g ‎100‎ ‎50‎ ‎20‎ ‎20‎ ‎10‎ ‎5‎ 打“√”表示选用 并在下列标尺中选出能正确表示游码位置的选项______(填字母)‎ ‎(3)溶解: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用______搅拌,使氢氧化钠全部溶解,冷却至室温.‎ ‎(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盖好瓶盖并贴上标签,放入试剂柜中.‎ ‎ ‎ 五、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共11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4.随着电子科技水平的进步,液晶电视、电脑、仪表等电子产品已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MBBA是一种研究较多的液晶材料,其化学式为C18H21NO,请计算:‎ ‎(1)一个MBBA分子中含有______个原子;‎ ‎(2)MBB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_;‎ ‎(3)MBB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25.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根据此变化曲线,你认为实验操作是将______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______色,此时溶液中溶质是______(写化学式)‎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需写出计算过程)‎ ‎ ‎ ‎2016年广东省揭阳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 ‎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选项中只有1个是符合题意的,请把符合题意的选项填写在答题卡的表格中.每小题2分,共28分.)‎ ‎1.下列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 镁带燃烧 B.‎ 火柴梗被折断 C.‎ 干冰升华 D.‎ 玻璃碎了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和判断依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要结合图示进行答题.‎ ‎【解答】解:A、镁带燃烧,生成氧化镁,产生大量白烟,有新物质生成,故A符合题意;‎ B、火柴梗被折断,只是形状的变化,为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故B不符合题意;‎ C、干冰升华,固体生成气体,无新物质生成,故C不符合题意;‎ D、玻璃碎了,只是形状变化,无新物质生成,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类题型来源于实际生活当中的化学,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题.本题判断的关键是根据物质变化的特征,进行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看变化的前后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 ‎ ‎2.我省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着力做好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等新增指标的监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燃烧植物秸秆不会造成大气污染 B.吸入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 C.化学在环境监测和保护中起重要作用 D.臭氧(03)是一种氧化物 ‎【考点】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 ‎【分析】A、根据燃烧植物秸秆的危害考虑;B、根据吸入细颗粒物对人体的危害考虑;C、根据化学做的贡献考虑;D、根据氧化物的特点考虑.‎ ‎【解答】解:A、燃烧植物秸秆能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碳等固体颗粒,故A错;‎ B、吸入细颗粒物会造成人体的肺病和气管病的发生,故B错;‎ C、可以利用化学知识检测环境的污染情况并能解决污染状况,故C正确;‎ D、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臭氧由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燃烧植物秸秆的危害,吸入细颗粒物会造成人体的肺病和气管病的发生,知道氧化物的特点.‎ ‎ ‎ ‎3.下列适量物质溶于水后,可以造成溶液温度显著升高的是(  )‎ A.硝酸铵 B.蔗糖 C.氯化钠 D.氢氧化钠 ‎【考点】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分析】溶液的温度显著上升,说明此物质溶于水时会放热,分别对选项中的物质进行分析即可解决此题.‎ ‎【解答】解:硝酸铵溶于水会吸热水温降低;蔗糖、氯化钠溶于水温度无变化;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故选D.‎ ‎【点评】此题是对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变化的考查,解题的重点是依据实际的溶解现象的了解,属基础性识记知识考查题.‎ ‎ ‎ ‎4.下列选项中物质的名称,俗名,化学式不一致的是(  )‎ A.银水银Ag B.碳酸钠纯碱Na2CO3‎ C.氧化钙生石灰CaO 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分析】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水银是金属汞的俗称,而不是银的俗称,故错误;‎ B.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其化学式为Na2CO3,故正确;‎ C.氧化钙的俗称是生石灰,其化学式为:CaO,故正确;‎ D.氢氧化钠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其化学为NaOH,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 ‎5.几种作物适宜生长的pH范围如下表.取某地土壤浸出液,用pH试纸测得其显酸性.则这种土壤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 作物 茶树 棉花 水稻 甘草 pH ‎5.0~5.5‎ ‎6.0~6.8‎ ‎6.0~7.0‎ ‎7.2~8.5‎ A.水稻 B.棉花 C.茶树 D.甘草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土壤显酸性,即土壤的pH小于7,因此该地区不适宜种植在碱性土壤中生长的作物,根据作物最适宜的pH范围做出判断.‎ ‎【解答】解:A、茶树最适宜的土壤为酸性,适宜该地区得种植,故不正确;‎ B、棉花最适宜的土壤为酸性,适宜该地区得种植,故不正确;‎ C、水稻最适宜的土壤为酸性或中性,适宜该地区得种植,故不正确;‎ D、甘草最适宜的土壤为碱性,不适宜该地区得种植,故正确;‎ 故选D.‎ ‎【点评】酸碱性与pH关系为:pH大于7为碱性,且越大碱性越强,pH小于7为酸性,且越小酸性越强,pH等于7为中性.‎ ‎ ‎ ‎6.机动车驾驶员严禁酒后驾车,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 是否酒后驾车,因为酒中的酒精分子可以使橙红色的重铬酸钾变成绿色的硫酸铬.重铬酸钾(K2Cr2O7)中铬(Cr)的化合价为(  )‎ A.+3 B.+5 C.+6 D.+7‎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分析】根据重铬酸钾的化学式为K2Cr2O7,利用K、O元素的化合价及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来计算铬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在K2Cr2O7中,K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设该化合物中Cr元素的化合价为x,‎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 ‎(+1)×2+x×2+(﹣2)×7=0‎ 解得x=+6‎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利用化学式来计算元素的化合价,化学式式解答的关键,学生还应熟悉常见元素在化合物中的化合价,并能用化合价计算的原则来计算.‎ ‎ ‎ ‎7.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B.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C.鱼类能在水中生存,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考点】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物理性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分析】根据对氧气的认识,判断关于氧气说法中不正确的说法.‎ A、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B、氧气可以助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氧气不易溶于水;‎ D、铁在氧气中可以剧烈燃烧.‎ ‎【解答】解:A、实验室常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故说法正确;‎ B、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实验室利用这一性质检验氧气;说法正确;‎ C、氧气不易溶于水,鱼类也就依赖溶解在水中不多的氧气而生存,说法不正确;‎ D、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可观察到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氧气不易溶于水、氢气难溶于水,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氯化氢气体、氨气极易溶于水.‎ ‎ ‎ ‎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氧气验满 B.‎ 读取液体体积 C.‎ 滴加液体 D.‎ 熄灭酒精灯 ‎【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液体药品的取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分析】A、根据氧气验满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使用量筒读取液体体积的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滴加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使用酒精灯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时,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 ‎ ‎9.如图所示,图中中和〇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 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解答】解:A、该物质中含有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正确;‎ B、该物质中含有2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C、该物质中含有2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D、该物质中含有1种物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正确错误;‎ 故选:A.‎ ‎【点评】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时,就是判断物质的物质组成;判断是否是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时,既要判断元素组成,又要判断物质组成.‎ ‎ ‎ ‎10.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实验室制取氯气时,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尾气,其反应原理为Cl2+2NaOH═X+NaClO+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NaCl B.H2 C.HCl D.HClO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 ‎【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OH═X+NaClO+H2O,反应物中氯、钠、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2、2、2、2,反应后的生成物中氯、钠、氢、氧原子个数分别为1、1、2、2,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每个X分子由1个钠原子和1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NaCl.‎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原子守恒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 ‎ ‎11.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B、根据防止损毁电器及触电的情况判断.‎ C、根据灭火器和种类和适用范围判断.‎ D、根据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及防护措施判断.‎ ‎【解答】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法正确.‎ B、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者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损坏电器、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所以说法错误.‎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能有效保护书籍,所以说法正确.‎ D、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所以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解题时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事故的防护措施等.‎ ‎ ‎ ‎12.下列实际应用中,利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①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②用碳酸氢钠治疗胃酸过多 ‎③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④用稀氨水涂抹在蚊子叮咬处(分泌出蚁酸)止痒.‎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分析】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要抓住反应的物质为酸和碱.‎ ‎【解答】解:①氢氧化钠与硫酸的反应为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②碳酸氢钠是盐不是碱;‎ ‎③熟石灰是碱能与酸性土壤发生中和反应;‎ ‎④稀氨水水显碱性,与酸反应生成可以消除蚊虫的叮咬,是中和反应;‎ 故①③③④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和反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中和反应的定义进行.‎ ‎ ‎ ‎13.某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后,无晶体析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B.剩余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C.剩余的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 D.剩余的溶液与原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可能相等 ‎【考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本题考查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判断溶液是否饱和要看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里还能否继续溶解某物质的溶液.‎ ‎【解答】解:某溶液恒温蒸发掉部分溶剂后,无晶体析出,说明原溶液一定不是饱和溶液,剩余溶液可能恰好饱和,也可能为不饱和溶液;由于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溶质质量相等,但溶液质量减少,所以最后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比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 故选C.‎ ‎【点评】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是解题的关键.‎ ‎ ‎ ‎14.下列图象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分别向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中滴加稀硫酸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 D.向一定质量的NaOH溶液中滴加水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酸碱溶液的稀释;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分析】锌比铁活泼,相对原子质量比铁大;‎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能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决定于温度;‎ 显碱性的溶液稀释时,碱性减弱.‎ ‎【解答】解:A、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锌片与稀硫酸反应时,锌与稀硫酸反应比铁与稀硫酸反应剧烈,完全反应需要的时间短;根据它们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Zn→H2,Fe→H2,当铁片和锌片的质量相等时,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比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氢气多,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时,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质量不断减小,但是不可能减小到零,因为反应中不断生成固体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不正确.‎ C、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硝酸钾中不断加入硝酸钾晶体时,晶体不溶解,质量分数应该不变,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不正确.‎ D、氢氧化钠显碱性,稀释时,碱性减弱,pH减小,但是无论怎样稀释,溶液总是显碱性,pH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不正确.‎ 故选:A.‎ ‎【点评】显酸性的溶液稀释时仍然显酸性,显碱性的溶液稀释时仍然显碱性,只不过是酸性或碱性的强弱变化罢了.‎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22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5.水是生命之源,请回答下列有关水的问题:‎ ‎(1)自然界的水常遭到污染,污染物中氮和磷含量过高会造成“赤潮”或“水华”现象.这里的“氮 和磷”是指 A (填字母)‎ A.元素 B.原子 C.离子 D.分子 ‎(2)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碗碟上的油污用自来水很难洗净,加入少量洗涤剂就可以了,因为洗涤剂具有 乳化 作用.‎ ‎(3)若要测定某工业水样的酸碱度,最适宜的是 B ‎ A.无色酚酞试液 B.pH试纸C.紫色石蕊试液 ‎(4)把下列物质分别加入纯净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C ‎ A.泥沙 B.无水硫酸铜C.蔗糖D.花生油.‎ ‎【考点】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溶液的酸碱度测定;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元素的概念.‎ ‎【分析】(1)根据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这里是指宏观物质,因此这里的氮和磷指元素进行解答;‎ ‎(2)根据硬水的软化方法分析;根据洗涤剂的乳化作用进行分析;‎ ‎(3)要测定水样的酸碱度,常使用pH试纸或pH计;‎ ‎(4)根据溶液的定义分析判断.‎ ‎【解答】解:(1)宏观上物质由元素组成,微观上物质由分子等微粒构成,这里是指宏观物质,因此这里的氮和磷指元素,故填:A;‎ ‎(2)生活中硬水软化的一种最常用方法是加热煮沸;碗碟上的油污用自来水很难洗净,加入少量洗涤剂就可以了,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故填:煮沸;乳化;‎ ‎(3)要测定某工业水样的酸碱度,最适宜的是使用pH试纸或pH计,酸碱指示剂只能测定溶液酸碱性,不能测定酸碱性的强弱;故填:B;‎ ‎(4)蔗糖加入纯净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能形成无色溶液,无水硫酸铜加入水中形成是蓝色溶液,泥沙和花生油加入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故填:C.‎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是重要的中考热点之一.‎ ‎ ‎ ‎16.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环境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煤块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使煤与空气 充分接触 .‎ ‎(2)自从我市区禁止摩托车以后,很多市民都改骑自行车,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 二氧化碳 ;造成酸雨的是 二氧化硫 .‎ ‎(3)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中要尽量减少能量消耗和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下列做法符合低碳生活理念的是 AB (填字母序号).‎ A.少用一次性的木筷 B.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考点】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自然界中的碳循环;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分析】(1)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引起温室效应、酸雨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 ‎(3)“低碳生活”理念,指的是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量减少,特别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缓生态恶化;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煤块燃烧时,将煤块粉碎成煤粉是为了使煤与空气充分接触,利于煤充分燃烧.‎ ‎(2)很多市民都改骑自行车,有效地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会引起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造成酸雨的是二氧化硫.‎ ‎(3)A.少用一次性的木筷,能节约造纸所用的木材,减少树木的砍伐,增强二氧化碳的消耗,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B.用完电器后拔掉插头,能节约电能,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项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故选项不符合“低碳生活”理念.‎ 故答案为:(1)充分接触;(2)二氧化碳;二氧化硫;(3)A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温室效应与酸雨、低碳生活理念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17.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氟化钠是某些牙膏的添加剂,能有效预防龋齿.如图是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则氟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是 9 ,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失 (填“失”或“得”)电子.氟化钠可以是钠和氟气(F2)反应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F2=2NaF .‎ ‎(2)氢、碳、钙等元素能组成多种物质.A的化学式是CaO,俗称 氧化钙 ,A与B(胃液中含有的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O+2HCl=CaCl2+H2O .用化学式表示3个碳酸根离子 3CO32﹣ .‎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信息来分析解答;‎ ‎(2)根据物质的俗称、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以及化学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解答】解:(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则其原子核外有9个电子;由钠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通常显+1价;氟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易得到1个电子而显﹣1价,故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NaF;故填:9;失;2Na+F2=2NaF;‎ ‎(2)氧化钙俗称生石灰,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3个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3CO32﹣.‎ 故填:生石灰;CaO+2HCl=CaCl2+H2O;3CO3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结构示意图等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18.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 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 .‎ ‎(2)t2℃时3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形成的溶液质量是 75 g.‎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c<b<a (填写物质序号).‎ ‎(4)在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t1℃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 a ,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c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分析】(1)溶解度曲线交点含义的描述;‎ ‎(2)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判断,一定量溶质加入一定量溶剂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 ‎(3)依据溶解度曲线,相同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小的比较;‎ ‎(4)根据物质我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分析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后溶液的变化.‎ ‎【解答】解:(1)t1℃时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所以P点的表示a和c的溶解度相等;‎ 故答:t1℃时a与c的溶解度相等;‎ ‎(2)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所以此时30g物质a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只有25g物质a被溶解,所得溶液的质量=50g+25g=75g.‎ 故答:75;‎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中,a物质的曲线处于上方,c物质的曲线处于下方,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b<a.‎ 故选C<b<a;‎ ‎(4)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由t2℃降温至t1℃,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降温不能析出晶体;而a、b两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都能析出晶体.由于在t2℃时a、c两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同,所以降温析出晶体的多少可通过比较两物质t2℃和t1℃时溶解度的差值来判断.因为a物质两温度下的溶解度差值大,所以降温析出晶体多.‎ 故选A;‎ 降温至t1℃,c物质的溶液在降温过程中组成不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t1℃时的饱和溶液相等;而a、b的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且b的溶解度大于a,二者都大于t2℃时c的溶解度,所以t1℃时c物质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故选C ‎【点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的物质在降温时,饱和溶液将变成不饱和溶液,溶液的组成不变,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和原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 ‎ 三、简答题(本题有3小题,共22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9.A、B、C、D、E、F、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D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G是一种重要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金属氧化物,与A反应能生成一种常见的碱.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如图所示:‎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H2O ,D CH4 .‎ ‎(2)写出反应①④的化学方程式:① 2H2O2H2↑+O2↑ ,属于 分解 反应;④ CO2+Ca(OH)2=CaCO3↓+H2O .‎ ‎(3)E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请写出其中一点 作食品干燥剂 .‎ ‎(4)点燃B、D之前一定要 检验纯度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根据D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D是甲烷,G是一种重要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所以G是碳酸钙,E是一种金属氧化物,与A反应能生成一种常见的碱,而A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所以E是氧化钙,A为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B和C为氢气和氧气,C和D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C为氧气,B为氢气,水和E反应生成了F,所以F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所以G是碳酸钙,然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验证即可.‎ ‎【解答】解:(1)D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所以D是甲烷,G是一种重要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所以G是碳酸钙,E是一种金属氧化物,与A反应能生成一种常见的碱,而A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所以E是氧化钙,A为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B和C为氢气和氧气,C和D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C为氧气,B为氢气,水和E反应生成了F,所以F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钙,所以G是碳酸钙,经过验证,推出的各种物质均满足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正确,所以A是H2O,D是CH4;‎ ‎(2)反应①是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④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通过推导可知,E是氧化钙,在日常生活中常被用作干燥剂;‎ ‎(4)通过推导可知:B为氢气、D为甲烷,都是可以燃烧的气体,所以在点燃时必须验纯.‎ 故答案为:(1)H2O,CH4;‎ ‎(2)2H2O2H2↑+O2↑;分解;CO2+Ca(OH)2=CaCO3↓+H2O;‎ ‎(3)作食品干燥剂;‎ ‎(4)检验纯度.‎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 ‎ ‎20.根据如图所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实验,请回答以下问题.‎ ‎(1)C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S+O2SO2 .‎ ‎(2)通过B装置进行实验时的现象,证明集气瓶中的气体是 氧气 .‎ ‎(3)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A装置反应后的液体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 ‎(4)通过D装置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 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观察现象可知木条燃烧,根据现象判断气体;‎ ‎(3)从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考虑;‎ ‎(4)根据倒入二氧化碳后,产生的现象分析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答】解:(1)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化学反应式是:S+O2SO2.故答案为:S+O2SO2;‎ ‎(2)我们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故答案为:氧气;‎ ‎(3)二氧化碳溶于水会生成碳酸而呈酸性,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故答案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4)D装置倒入二氧化碳后,蜡烛从高到低逐渐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而且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故答案为: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我们利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不能用能否支持燃烧来验证二氧化碳.因不支持燃烧的气体除去二氧化碳之外,还有氮气等.‎ ‎ ‎ ‎21.下表是某同学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实验报告,请你在空白处填空.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 ‎(1)将锌片、铜片分别投入到盛有稀H2SO4的试管中.‎ ‎ 锌片上有气泡产生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H2SO4=ZnSO4+H2↑ ‎ ‎(2)将铜片投入到盛有AgNO3溶液的试管中.‎ 在铜片的表面覆盖了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呈 蓝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Cu(NO3)2+2Ag ‎ ‎ 色 结论:Zn、Cu、Ag三种金属由强到弱的活动顺序为 Zn>Cu>Ag ‎ ‎【考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以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锌排在氢之前,铜排在氢之后银之前,所以锌能置换出酸中的氢,而铜不能,铜可以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 ‎【解答】解:(1)锌排在氢之前,铜排在氢之后,所以锌片表面有气泡产生,铜片上没有明显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Zn+H2SO4═H2SO4+H2↑;‎ ‎(2)铜排在银之前,所以铜能置换出硝酸银溶液中的银,反应现象为:铜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AgNO3═Cu(NO3)2+2Ag.‎ 有上述分析可知锌、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Zn>Cu>Ag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 ‎(1)‎ 锌片上有气泡产生 Zn+H2SO4=ZnSO4+H2↑‎ ‎(2)‎ 蓝色 Cu+2AgNO3=Cu(NO3)2+2Ag 结论 Zn>Cu>Ag ‎【点评】本题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要求我们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和实验的现象,并能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综合分析.‎ ‎ ‎ 四、实验题(本题有2小题,共17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2.以下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b的名称a 试管 ,b 集气瓶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 B ,气体收集装置是 D ,验满的方法 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若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 ② (填①或②)通入.‎ ‎(4)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纯净的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AC .‎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 .‎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4)根据制取气体的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可以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解答】解:(1)a是试管,常用作反应容器;b是集气瓶,常用于收集气体.故填:试管;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B;‎ 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即用D装置收集;‎ 因为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验满的方法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故填:B;D;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3)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2KClO32KCl+3O2↑;‎ 因为反应需要加热,所以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A;‎ 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②通入.‎ 故填:2KClO32KCl+3O2↑;A;②.‎ ‎(4)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时,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 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可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即用E装置收集,甲烷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即用C装置收集.故填:AC.‎ 故答案为:‎ ‎(1)试管,集气瓶;(2)B,D,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 ‎(3)2KClO32KCl+3O2↑,A,②.(4)A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仪器的用途、反应表达式的书写,实验装置的选择,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能否和水发生化学反应、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 ‎ ‎ ‎23.实验室欲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配置步骤为:‎ ‎(1)计算:需氢氧化钠固体 40 g,水 960 mL(水的密度是1g/cm3).‎ ‎(2)称量:用质量为23.1g的烧杯作称量容器,在托盘天平上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盛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应放在 左 盘(填“左”或“右”),在下表所列的砝码中,选出所需砝码(打“√”表示选用),‎ 砝码/g ‎100‎ ‎50‎ ‎20‎ ‎20‎ ‎10‎ ‎5‎ 打“√”表示选用 并在下列标尺中选出能正确表示游码位置的选项 B (填字母)‎ ‎(3)溶解:将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用 玻璃棒 搅拌,使氢氧化钠全部溶解,冷却至室温.‎ ‎(4)把配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盖好瓶盖并贴上标签,放入试剂柜中.‎ ‎【考点】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1)利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一定量溶液需要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体积,根据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可推出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体积=;‎ ‎(2)使用托盘天平称取氢氧化钠质量的操作方法:药品的放置、砝码的选用、游码的调整;‎ ‎(3)溶解操作中根据仪器的作用判断仪器;‎ ‎【解答】解:(1)配制1000g溶质质量分数为4%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质量=1000g×4%=40g;‎ 则需要水的质量=1000g﹣40g=960g 合960mL;‎ 故答:40,960;‎ ‎(2)称取氢氧化钠时为防止腐蚀天平的托盘,放在烧杯内根据“左物右码”的原则放在左边托盘内进行称取,氢氧化钠固体与烧杯的总质量为40g+23.1g=63.1g;所以选择砝码时应选:50g和10g砝码各一个;‎ 故答:左,‎ 砝码/g ‎100‎ ‎50‎ ‎20‎ ‎20‎ ‎10‎ ‎5‎ 打“√”表示选用 ‎√‎ ‎√‎ ‎;‎ 游码应移动至3.1g处,游码左侧示数为游码质量,图中A表示2.9g、B表示3.1g、C表示3.0g;‎ 故选B;‎ ‎(3)溶解过程中用于搅拌以加快物质溶解的仪器为玻璃棒;‎ 故答:玻璃棒.‎ ‎【点评】托盘天平游码归零时,游码的左侧为0点,所以可知,游码读数时应读取左侧刻度的示数值.‎ ‎ ‎ 五、计算题(本题有2小题,共11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24.随着电子科技水平的进步,液晶电视、电脑、仪表等电子产品已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MBBA是一种研究较多的液晶材料,其化学式为C18H21NO,请计算:‎ ‎(1)一个MBBA分子中含有 41 个原子;‎ ‎(2)MBBA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267 ;‎ ‎(3)MBB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80.9% .‎ ‎【考点】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分析】(1)由MBBA的化学式为C18H21NO可知,其分子含有的原子个数;‎ ‎(2)根据MBBA的化学式为C18H21NO,可以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 ‎(3)根据MBBA的化学式为C18H21NO,再根据: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可以求出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由MBBA的化学式为C18H21NO可知,其分子含有的原子个数为:18+21+1+1=41;‎ ‎(2)根据MBBA的化学式为C18H21NO,可以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2×18+1×21+14×1+16×1=267;‎ ‎(3)MBBA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00%≈80.9%‎ 故答为:(1)41;(2)267;(3)80.9%.‎ ‎【点评】掌握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掌握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掌握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 ‎ ‎25.在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钡溶液进行中和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液酸碱度变化及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根据此变化曲线,你认为实验操作是将 盐酸 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 红 色,此时溶液中溶质是 Ba(OH)2和BaCl2 (写化学式)‎ ‎(3)求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需写出计算过程)‎ ‎【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可以判断出是将盐酸滴加氢氧化钡溶液中;‎ ‎(2)根据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进行解答 ‎(3)当溶液的pH等于7时,说明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盐酸的量求出溶质的质量.‎ ‎【解答】解:(1)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说明溶液呈碱性,为碱溶液,所以实验操作是将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是a克时,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此时说明盐酸和一部分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氢氧化钡溶液有剩余,此时溶液中溶质是Ba(OH)2和BaCl2;‎ ‎(3)解:设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的质量为X Ba(OH)2+2HCl═BaCl2+2H2O ‎ 73 208‎ ‎ 20gX7.3% x X=4.16g 答: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质量为4.16g.‎ 故答案为:(1)盐酸;(2)红;Ba(OH)2和BaCl2;(3)4.16g.‎ ‎【点评】本题以图象的形式考查了酸碱中和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以及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