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1 MB
  • 2021-05-10 发布

铺门中学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资料整理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贺州市 2013 年中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 生物学科考试说明 依据 2001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和人民教 育出版社编写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结合我市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学实际,制定 贺州市 2013 年中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生物学科考试说明。 一、考试目标 生物学科的考试按照 “以生物基本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为 重点”的指导原则,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常见的知识,提出、研究、解 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整合、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步骤的 补充、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考察学生联系社 会生产、生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命题的指导思想 1、为了检验素质教育成果,全面评估我市初中毕业生的生物学素养,为高中学校综合评价、 择优录取提供依据。 2、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和谐地发展。 3、对我市今后的初中生物学教学及课程改革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考试范围和要求 (一)考试范围 七年级上册(分值权重 40%) 第一单元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二单元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三章 细胞这样构成生物体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第三单元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级下册(分值权重 40%) 第四单元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八年级下册(分值权重 20%)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第八单元 第一章 传染病和免疫 (二)具体要求 1.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内容 要求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了解 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理解 生态系统的组成 理解 生态系统的类型 了解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了解 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理解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理解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内容 要求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理解 使用显微镜和模仿制作临时装片 应用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理解 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理解 动物细胞结构与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理解 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了解 3.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 4.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内容 要求 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了解 生物体的各种组织是由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 理解 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了解 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了解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了解 人体的结构层次 了解 5.病毒 内容 要求 病毒的结构 了解 病毒的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了解 6.被子植物的一生 内容 要求 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理解 种子萌发的过程 了解 根的生长和枝条的发育过程 了解 植株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了解 花的主要结构、传粉和受精过程 了解 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理解 7、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内容 要求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理解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了解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了解 8、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9、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内容 要求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理解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了解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了解 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理解 绿色植物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理解 10、人体营养 11、人体呼吸 12、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内容 要求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了解 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了解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理解 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应用 关注食品安全 认同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了解 血液循环 理解 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了解 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理解 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理解 13、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内容 要求 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了解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理解 其他排泄途径 了解 14、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内容 要求 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 了解 人体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理解 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理解 人体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理解 15、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内容 要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理解 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 了解 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了解 人的性别决定 理解 生物的变异 了解 16、传染病和免疫 内容 要求 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理解 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理解 人体的免疫功能 理解 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理解 计划免疫的意义 理解 四、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1、考试采用闭卷笔答形式。 2、考试分数:生物、地理合卷,全卷满分 80 分,生物学科分值为 40 分。 (二)试卷结构 1、试卷内容结构:七年级内容约占 80%(约 32 分),八年级内容约占 20% (约 8 分) 2、试卷题型结构:试卷分为两大题型:第一大题为单项选择题,共 15 小题, 每小题 1 分,共 15 分。第二大题为综合题,主要以图表分析题、资料分析题、实验分析题等 形式出现,共 25 分。 3、试题难度分布:容易题(基础题)50%左右,中等难度题 35%左右,较难题 15%左右。 贺州市 2011 年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生物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自广西开展新课改以来,贺州市 2011 年进行了第三次生物新课程中考,三年的自主命题, 顺利地完成了由大纲版中考向新课程中考的平稳过度,在稳中求变,在变中逐步形成了赣州命 题的特色。试题重视双基,在全面考查核心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考查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 潜能,实现了“以考促教、以考保改、考改合一的”的目的,为高中学校择优录取提供了可靠 的依据。 一、试卷结构分析 考试内容 选择题 综合题 分值 比例 % 第一单元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0 4 4 10 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 1 0 1 2.5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2 0 2 5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2 0 2 5 第二单元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1 0 1 2.5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0 1 1 2.5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2 1 3 7.5 上册 (4 0%) 第三单元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平衡》 0 2 2 5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4 5 12.5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0 0 0 0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 0 1 2.5 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0 4 4 10 七 年 级 下册 (4 0%) 第四单元 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 5 6 15 第七单元 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 4 5 12.5八 年 级 下册 (2 0%) 第八单元 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3 0 3 7.5 合 计 15 25 40 100 从整卷看,容易、较易试题所占比例较大(80%),较难试题所占比例较小(20%),符合 《2011 赣州市生物中考说明》的要求。 二、考生在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概念含糊不清。如第 16 题的第二小题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在此生 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什么,正确答案是分解者,但有很多学生答细菌和真菌,即生物与生物 成分分不清;第 18 题的第二小题中写出不含脂肪酶的消化液;第 19 题分析第 2 小题出错的 最多,认为重吸收无机盐后,其浓度会降低;第 20 题的第一小题的答案“脊髓”写成“脊 椎”、“脊柱”,没有把“脊髓”、“脊椎”、“脊柱”分清;第 21 题的第一小题猪的毛色性状, 很多学生答“显性”和“隐性”或“Aa”,没有把性状与基因的概念搞清楚。 2、审题马虎,不仔细。如第 16 题的第一小题写出图中最短的食物链,很多学生写成:玉 米→猪,没有看到猪和人之间还有一个环节;第 17 题最后一空则出现很多考生误答“增加二 氧化碳浓度”和“增加光照”等内容,而忽视“充分有效利用光照”的题干部分的要求,以至 丢分较多。 3、缺乏分析思考,应变能力差。学生在平时考试中习惯性的认为填空题一个空就一个答 案,因此第 18 题的第二小题中正确的答案应该填两个,但很多学生固定思维只答了一个。又 第 21 题克隆猪技术与遗传变异结合在一起,这类试题平时比较少见,一些学生不能把相关的 知识相互联系,缺乏思考应变的能力。 4、专业名词没有掌握,错别字较多。如第 17 题的第一小题答案“蒸腾”的“蒸”字少写 了中间一横,“腾”字多写了草头等;第 17 题的第二小题答案“光合”写成“光和”;第 17 题 的第三小题答案“密植”的“密”写成“秘”,“植”写成“殖”;第 19 题的第三小题答案“胰 岛素”写成“胰导素”,第 20 题的“脊髓”的髓少笔画。 三、加强解题训练,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1)解题训练的几个原则:一是要重视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注重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 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训练,教会学生举一反三;二是避免题海战术,课外参考资料应以一本 为主,切忌手里几本参考资料,但哪一本都没有系统地做透;三是注意教会学生反思总结。 (2)答好生物试题的一般思路和技巧  ①审题,即辨别试题指向,这需要考生从大量的题目信息中,捕捉相关信息,其中需要 运用的几种技巧:抓关键词,多角度思考,对信息进行转换。   ②抓住要点,准确与所学知识挂钩。准确领会题意,弄清命题意图,从知识网络中提取 相关知识点,联想迁移,作出合理判断。 ③用准信息,辨别真伪,思考推理,追求真理。在解题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对比、分析、 综合等多种思维方法,同时要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积极推理,勇于发现。答案的表述必须清晰、 严谨、简洁、规范,力求达到“学过就应该会,会就应做对,做对要得满分”的效果。 在解题训练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素养和习惯,做到“审题慢、答题快、看清题目 是关键”。 (3)注重培养学生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用简明准确的生物学语 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表格语言)来表达有关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生 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等一系列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只能“意会”,不能“言 传”的障碍。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 生物与环境和探究实验 一、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 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光:深海中无植物的生长;水生植物的分层分布;山的阳面植物生长好;春兰秋菊 温度:南方适宜香蕉、菠萝、柑桔生长,北方适宜梨、苹果生长;南橘北枳;人间四月 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影响动物的形态(极地狐和沙漠狐)、生活习性(动物的冬 眠和夏眠、迁徙)。 水:仙人掌、松树呈针状叶,根系发达;在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 空气:青藏高原空气稀薄,红细胞增多;大雨过后,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②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和不同种生物,如 草、细菌等都可能是生物因素。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合作)和种内斗争,如蜜蜂(种内互助),鸡群争食(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共生,寄生,如:草盛豆苗稀(竞争),狼吃羊(捕食),大豆 和大豆根瘤菌(共生),蛔虫与人(寄生)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适应环境 如:骆驼尿少,仙人掌针状叶,荒漠中的骆驼刺根很长,海豹皮下脂肪厚 2、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 如:蚯蚓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沙地上栽种植物,防风固沙 大树底下好乘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如:地衣生活在岩石上,可以从岩石中得到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分泌地衣 酸,对岩石有腐蚀风化的作用。 四、探究实验 1、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包括: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作出假设:要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做出假设 3、设计实验:初中探究实验主要设计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 ①概念: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 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中,设计(阴暗)、(明亮)两种环境,其 他条件都相同,就是对照实验。光是变量 ②设计原则:控制单一变量。相对照的两组实验只有一个变量 ③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针对实验目的,达到排除其他无关因素或非研究因素对研究对象的干扰而进行的操作 实验组:针对实验目的来控制、干预研究对象而进行的实验操作,是用来证明实验假设的。 如:《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馒头碎屑+咀嚼+唾液这一组为实验组,其它组为对照组 例:1864 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暗处几小时,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 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萨克斯对这个实验的设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具体体现在(D)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④设计实验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将实验材料分组 注意:取材的数量不能太少,因为不具有代表性,偶然性较大 第二步:设置变量,观察情况 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①如果实验有作出假设,结论是根据结果对假设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②如果只有实验设计和结果,则根据下列步骤: 第一步:找变量 第二步:找生理现象 第三步:找变量与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促进、抑制、有影响、有关等) 典型例题:有一次小刚把从菜市场买回来的一袋“黄豆芽”放在光下,下午打开一看,惊奇地 发现“黄豆芽”变成了“绿豆芽”。请你和小刚一起来控究这个问题。 ⑴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植物体内含叶绿素。 你提出的问题: 能影响叶绿素的产生吗? ⑵针对提出的问题,作出假设: 对叶绿素的形成有影响。 ⑶设计实验方案: ①取一定数量的新鲜黄豆芽分成二份,分别放在甲、乙两个容器内。 ②甲放在 下培养,乙放在 下培养。 注意:甲、乙仅有这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均相同。这样甲、乙就是一组 实验 ⑷结果预期:甲中的黄豆芽 绿,乙中的黄豆芽 绿。(填“变”“不变”) ⑸得出结论: 能促进叶绿素的产生。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2 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如: 一个湖泊(包括这个湖泊的所有生物与环境(如阳光、水分、空气等)),一块 农田,一片草原,一条河流,一座城市,一片森林 2、组成: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等(必需成分) 植物:生产者(必需成分,能固定太阳能)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非必需成分) 细菌和真菌:分解者(必需成分)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太阳能,生态系统 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生产者 二、食物链 1、概念: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2、组成: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3、表示方式:生产者→消费者 如:草→鼠→蛇→鹰 ①每条食物链的开始都是生产者(植物) ②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只能由生产者指向消费者 ③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随食物链营养级依次为第二、三、四营养级 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可根据此特点写食物链) 有毒物质最少的是生产者,有毒物质最多的是最高营养级生物(最长食物链中的最高营养级) ⑤营养级越高,生物个体数量越少。第一营养级(生产者)个体数量最多 ⑥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 三、食物网 1、概念:一个生态系统中,由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2、食物链条数的计算: ①每一条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最高营养级的消费 者(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其它动物吃它) ②计算从生产者到最高营养级的消费者有几条通路 ③举例:数出并写出右图有几条食物链(5 条) ④生物种类越多的食物链越长,反之越短 3、食物网中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和竞争 捕食:吃与被吃的关系。例:鼠与蛇,草与兔 竞争:不同种生物之间具有相同的食物。例:鹰与狐,兔与鼠,狐与蛇 注意有些生物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例:鹰与蛇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 界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如:过度放牧 3、如果这个生态系统只是单条食物链,如:草→鼠→蛇→鹰,如果蛇大量死亡, 则鼠会大量繁殖,鹰会先减少后增多;如果草大量死亡,则鼠、蛇、鹰都会减少; 如果鹰大量减少,则蛇先增多后减少。 4.一般来说,生物的种类和数目越多,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 生态系统越稳定;反之,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生态系统的结构越单调,自动调节 能力越弱,生态系统越不稳定。如:热带雨林的自动调节能力最强,稳定性越强 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2、各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湿润地区,生物种类较多,具有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作用,有“地 球之肺”“绿色水库”之称,自动调节能力较强 草原生态系统:干旱地区,生物种类较少,缺乏高大的植物 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调节全球气候方面起巨大作用) 淡水生态系统:由淡水和淡水生物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如沼泽,沿海,红树林,具有净化水源、 蓄洪抗旱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农田生态系统:人工的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 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支配作用,消费者主要是人 类 典型例题:如图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 1. 若要完全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则右图还 需要补充 和 。 2.请数一下图中有 条食物链,请写出最长的 一条 。 3.图中的生产者是 ,而且数量最 。 4.生物之间都直接或者间接存在一定的关系,请分析一下老鼠和蛇是 关系,兔子和 老鼠是 关系,鹰和蛇之间既是 关系又是 关系。 5.若大量捕杀鹰和蛇,则老鼠的数量变化是 ,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该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更 。 6、如果该草场受到汞等重金属的污染,则体内有毒物质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有毒物 质含量最少的生物是 。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3 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 一、显微镜的构造 目镜:具有放大物像作用 标有 10×(表示目镜放大 10 倍)、12.5×(表示目镜放大 12.5 倍) 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小,目镜越长 物镜:具有放大物像作用 标有 4×(表示物镜放大 4 倍)、10×、40×、100× 其中 4×和 10×为低倍物镜,40×为高倍物镜,100×为高倍油镜 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短 物镜与玻片的距离越近,放大倍数越大。 粗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范围较大,换高倍物镜后禁用 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升降范围较小,当物像由模糊到清晰时用 反光镜:调节光线强弱的作用,有平面反光镜和凹面反光镜 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通过调节光圈大小来调节光线强弱 光线强时,用小光圈,平面反光镜;光线弱时,用大光圈,凹面反光镜 转换器:转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 载物台:中央有通光孔,两边有压片夹 小结:具有放大物像作用的:目镜和物镜 具有调节光线强弱的:反光镜和遮光器 具有调节镜筒升降作用: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 二、显微镜的使用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距边缘 7 厘米左右处,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成功标准: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③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④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看镜右眼睁。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 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圆形视野。 注意:对光一定要用低倍物镜 3、观察(一定要先用低倍物镜找到物像后才能换高倍物镜) ⑤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玻片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 中心。 ⑥顺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注意:此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物镜压碎玻片。 ⑦一只眼向目镜内看,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 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整理及绘图。注意:擦拭镜头要用擦镜纸。 三、注意事项 1、显微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的数量越少,细胞体积越大,视野越暗 放大倍数越小,视野中细胞的数量越多,细胞体积越小,视野越亮 2、显微镜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上下倒立左右相反或转 180) 如:玻片中是 P,看到的物像是 d P → d 3、玻片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如:向左移动玻片,物像向右移动 4、如果要把边缘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就朝物像所在的方向移动玻片。 P 物像 (左上角) 玻片(移动方向也是向左上角) 5、污物的判断:怎样判断污物在目镜、物镜或玻片中呢? 污点可能在目镜、物镜、和玻片标本上。可以分别移动这些结构,若污物移动则说 明污物在这个结构上;若污物不移动则说明污物不在这个结构上。若移动目镜,污 点不动,则不在目镜上;若移动物镜,污点不动,则不在物镜上;若移动玻片,污 点不动,则不在玻片上。 6、怎样区别判断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视野中显现为 边缘较宽、较黑中间很亮很白的图像,形 状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 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和移动;而细胞的 边界不是很明显 7、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 8、常用的玻片标本: 切片:切取生物体的薄片 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涂抹制成 装片:撕取或者挑取的少量材料制成 根据保存时间可分为临时和永久装片 附:显微镜的结构图: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4 动物、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除病毒外) 新陈代谢的场所是细胞 一、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最外层,具有保护、支持作用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很薄而且紧贴细胞壁,普通显微镜难以观察到此结构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内有叶绿体、线粒体、液泡等细胞器 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和遗传信息库。内含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颜色较深 叶绿体:植物细胞特有,光合作用的场所(根细胞和叶的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内有细胞液(含糖类、色素、酸性物质、辣性物质等) 线粒体:所有的细胞都有,呼吸作用的场所(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二、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 细胞质:内有线粒体但没有叶绿体、液泡。 细胞核:细胞的控制中心和遗传信息库。内含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三、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这是区别动植物细胞的主要特点)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最根本区别是细胞壁 四、临时装片的制作 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撕、展、盖、染、吸 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制作过程:擦、滴、刮、涂、盖、染、吸 擦: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植物细胞滴一滴清水,目的是使细胞更好地展开,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 动物细胞滴一滴 0.9%的生理盐水,目的是保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因为这与人体体 液的浓度相似。 撕:撕取洋葱鳞片叶的透明薄膜内表皮 刮: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上轻轻地刮几下 展:将材料展开,防止细胞重叠影响观察 涂:将材料涂均匀,防止细胞重叠影响观察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 在要观察的材料上,可避免盖玻片下面出现气泡而影响观察。 染:滴一滴稀碘液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 标本的全部 甲:出现气泡,盖盖玻片操作不当 乙:操作正确,细胞清淅 丙:出现污物,刮或撕的材料不干 净 丁:细胞重叠,展或涂不均匀操作不当 ( ) ( ) ( ) 在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什么要将观察材料染色? 植物细胞内的多种结构颜色浅淡,不易观察,染色可以让细胞内的结构染上颜色, 便于观察。 盖盖玻片的正确方法 中考知识点总复习 5 细胞的生活 一:细胞的生活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的进出,并具有选择透过性。 2.能量转换器 名称 分布 功能 叶绿体 植物细胞特有 光合作用的场所,吸收光能,将光能转化 为化学能,储存在制造的有机物中。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都有 呼吸作用的场所,“动力车间”分解有机 物,释放能量,提供给细胞维持生活。 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根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没有叶绿体) 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 3.能量的转换过程:太阳(光能)→有机物中 的化学能(经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转化)→动、 植物细胞所需的能量(经过线粒体的呼吸作用 转化) 4.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克隆羊多莉说明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克隆生物的性状和基因组成与供核生物相同 5.生物体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细胞分裂使细胞数目增多,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6.细胞分裂 ⑴分裂规律:一个细胞分裂 n 次,产生的细胞数为 2n 个。 ⑵分裂过程:细胞核一分为二(最先变化)→细胞质一分为二→形成新的细胞膜→ 形成两个新细胞。 动物细胞分裂过程 植物细胞分裂过程 ⑶染色体的变化:在细胞核即将分裂时,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加倍,随后 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所以产生的新细胞和原细胞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是相 同的,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有的遗传物质相同。 7.细胞生长 刚分裂所形成的新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使细胞体积增大,但细胞 生长到一定程度便不再生长 二: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1.细胞分化:细胞分裂产生的新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只有一小部分细胞保持了分 裂能力,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而且在发育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都发 生了变化。但细胞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一般情况下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分 裂和分化。 2.细胞分裂、分化和组织的形成图 细胞分化是形成组织的根本原因 3.人体(动物体)的组织类型和功能 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分布在 体表,体内管腔的内表面(胃壁等),唾液腺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分布在骨骼上、心脏、胃、肠壁上 神经组织:具有产生和传导兴奋功能,分布在神经系统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的功能,遍布全身,分布最广,如血液 4.植物体的组织类型和功能 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例如根尖分生区,茎的形成层,芽等 保护组织:保护内部柔韧组织,例如位于各器官的表面 营养组织:储存营养物质,例如果肉、叶肉、幼嫩茎 输导组织:运输营养物质,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例如导管和筛管 5.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如:心脏、肝脏、眼、鼻、肾脏等是人(动物)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组织和器官的区别):如果一个结构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组织构成,则是器官。 (如:心脏、肾脏等)如果只有一个组织构成,则是组织。 例如:血液是组织(结缔组织),一块骨骼肌是器官(结缔组织和肌肉组织) 6.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者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 起构成系统。只有人和动物体才有,植物体没有。 7.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动物体、植物体的关系 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②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和动物体 区别:植物体没有系统,人和动物体有系统 三: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变形虫(单细胞动物)、衣藻(单细胞植物)、酵母菌(单 细胞真菌)、细菌等 2.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的会引起人患病,但也能为人类所用 四: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1.形态:个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形态结构。 2.病毒的结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遗 传物质有 DNA 也有 RNA) 3.病毒的生活:不能独立生活,只能靠寄生在活细胞体内生活,靠自己遗传物质中 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繁殖。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①有害:使生物患病 ②有利:制造疫苗预防疾病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6 种子的结构和萌发 一、种子的结构 1、菜豆种子(花生、大豆、莲子) 种皮:保护幼嫩的胚 子叶:两片,肥厚,贮藏营养物质 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胚 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的主要部分,包括子叶、胚根、胚芽和胚轴 2、玉米种子(水稻、小麦) 种皮:保护幼嫩的胚,外面紧贴果皮 子叶:1 片,不贮藏营养物质,转运营养物质 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胚 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胚轴:将来发育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胚乳:贮藏营养物质 3、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 异同点 菜豆种子 玉米种子 相同点 都有种皮和胚,胚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子叶数 2 片 1 片 胚乳 没有胚乳 有胚乳 贮藏营养物质部分 子叶 胚乳不同点 子叶功能 贮藏营养物质 将胚乳内的有机物转运给胚 芽、胚根、胚轴 二、种子的萌发条件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探究实验: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提出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呢? 作出假设: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 如:作物在春天播种,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适宜的温度 播种后要覆盖地膜----适宜的温度 播种前要在地里浇一些水,或下过一场小雨后,使土壤潮湿----一定的水分 播种前要松土,使土壤疏松----充足的空气 制定计划: 瓶号 实验方案 现象 1 号瓶 10 粒种子+无水+有空气+室温 种子不萌发 对照组 2 号瓶 10 粒种子+少量水+有空气+室温 种子萌发 实验组 3 号瓶 10 粒种子+少量水+有空气+低温 种子不萌发 对照组 4 号瓶 10 粒种子+大量水+无空气+室温 种子不萌发 对照组 得出结论:种子萌发所需的环境条件是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胚是活的完整的,种子已过休眠期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①抽样检测:从检测对象总体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对样本进行检测的结果能 够反映总体的情况 ②抽样检测是应随机抽样,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 ③不同种类的植物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不同,如:适宜温度不同 ④发芽率=发芽的种子数/供检测的种子数×100% 取几次的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首先要吸收水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胚轴。随后, 胚根发育,突破种皮,形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脱落,胚轴 发育成连接根与茎的部分) A~D 过程种子只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来自子叶或胚乳)减少; E~F 过程种子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机物(来自光合作用制造)增多。 只有 2 号种子萌发,满足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 宜的温度; 1 号缺少一定的水分; 3 号缺少充足的空气; 5 号缺少适宜的温度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7 植株的生长和开花结果 A B C D E F 一、幼根的生长 1、根的结构 根冠:起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分生区: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属于分生组织 伸长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细胞来自分 生区,通过细胞生长使细胞体积增大。 成熟区: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表面 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增加根吸收水分和无 机盐的面积。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 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二、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 化,形成新的枝条,它是由幼嫩的茎、叶和芽组成的,枝条上的芽又能发育成新的 枝条。芽可分为叶芽(发育成茎和叶)、花芽(发育成花)、混合芽(发育成花和 叶)。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1、植株的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水和无机盐:由根尖成熟区从土壤中吸收,通过导管运输 有机物:由叶片的光合作用制造,通过筛管运输 2、无机盐:需要量较多的无机盐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含氮无机盐:促进枝叶的生长; 含磷无机盐:促进果实的生成; 含钾无机盐:促进茎的生长 施肥(化肥、农家肥、有机肥)应注意的事项:施肥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①一次施肥过多会出现“烧苗”现象(细胞失水过多),甚至导致植株死亡。 ②过度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造成湖泊或池塘富营养化,水域中藻类和其他水 生植物大量繁殖,将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造成水中缺氧,鱼虾死亡。 3、无土栽培 ①概念:根据植物生活所需要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营养液来 栽培植物 ②要及时向营养液中通气,促进根的呼吸作用 ③环境条件:温暖向阳,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四、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 花托:连接、支持作用 萼片、花瓣:保护花的内部结构,吸引昆虫 雄蕊 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含精子 花丝:支持花药 柱头:接受花粉 花的主要部分 雌蕊 花柱:连接子房和柱头 子房 外有子房壁,内有胚珠 产生卵细胞 2、花的分类 单性花: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分为雄花和雌花,有雌雄同株和雌雄异株 雌雄同株:一颗植株中既有雄花又有雌花 雌雄异株:一颗植株中只有雄花或雌花 两性花:一朵花中既有雄蕊又有雌蕊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①两个重要的生理作用:传粉和受精 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②传粉、受精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纷纷凋落, 惟有子房继续发育,最终成为果实。 花柱和柱头 凋落 雌蕊 子房壁 果皮 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胚珠 受精卵 胚 种子 受精极核 胚乳 苹果、葡萄、西瓜、葵花子、豆角、玉米粒、小麦粒都是果实 蚕豆、绿豆、芝麻、花生豆、西瓜子、杏仁都是种子 一个西瓜中含有 A 个种子是因为一个子房中至少含有 A 个胚珠 果皮和种皮的基因组成与雌蕊体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 胚的基因组成与受精卵的基因组成(精子的基因+卵细胞的基因)相同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8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 1、水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①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幼嫩植物含水量高,植物种类不同含水量不同; 同一植物的不同组织器官含水量也不同 ②水可以保持植物的形态:使植株硬挺,保持直立姿态,使叶片舒展,利于光合作用 ③无机盐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体吸收,并进行运输 ④水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⑤水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 2、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降水量较多的地方,植物的数量和种类也较多 3、无机盐的作用 植物施肥(化肥或有机肥)的目的是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 二、水和无机盐的吸收 1、主要吸收部位:根尖的成熟区 2、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①根尖的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根吸收水分的表面积 例如:移栽时要保留一坨土,目的是保护根毛 ②根毛细胞细胞壁薄,细胞质少,液泡大,有利于吸收 三、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通道是:导管(从下端向上端运输) 有机物的运输通道是:筛管(从上端向下端运输) 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韧皮部:内有筛管由上向下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一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是分生组 织, 使茎长粗 木质部:内有导管由下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例:“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的原因是剥皮破坏了韧皮部的筛管,无法给根部运 输有机物,导致根部死亡,从而无法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例:环割部分枝条的树皮可以使韧皮部的筛管破坏,从而更多的有机物留给果实 草本植物的茎没有形成层,不能长粗(笋有多大,竹有多大)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根毛→根导管→茎导管→叶导管 四、水分的利用 1、绝大多数(99%)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参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 2、少部分(1%)水用于植物体进行各种正常的生命活动 五、蒸腾作用 1、主要部位:叶片 表皮细胞中无叶绿体 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有叶绿体 叶脉中有导管和筛管 2、原理: ①气孔: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 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的气孔多 ②气孔的关闭: 保卫细胞通过吸水和失水控制气孔的开放和闭合 保卫细胞吸水时,气孔开放 保卫细胞失水时,气孔闭合 3、意义 ①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提供动力) ②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被灼伤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 ④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 4、影响因素: ①光照:在一定范围内,光照越强,蒸腾作用加强;光照越弱,蒸腾作用减弱。(光 照过强(如:正午),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 ②叶片面积:叶片越大,蒸腾作用加强,叶片越小,蒸腾作用减弱 ③空气湿度:湿度越小,蒸腾作用加强,湿度越大,蒸腾作用减弱 ④空气流动速度:空气流动速度越快,蒸腾作用越强 六、移栽时应注意 1、根部保留一坨土(保护根毛和幼根,减少对根部的损伤) 2、剪去一部分枝叶(降低蒸腾作用) 3、阴天移栽或移栽后遮阴(降低蒸腾作用) 七、验证蒸腾作用的实验 实验步骤: 将一白色塑料袋套包住植物体,下端套在茎上,然后放到 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 现象:塑料袋内壁出现小水珠。 问题探讨:塑料袋下方可不可以套在花盆上? 答案:不行。因为花盆中泥土中也有水分,在太阳照射下 也会蒸发到塑料袋内,则袋中的水分就不能说明完全来自 叶片的蒸腾作用了。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9 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P130)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表达式(P130) 光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 1、主要部位:茎和叶的绿色部分,含有叶绿体(含叶绿素)的细胞,如叶肉细胞 2、条件:有光的条件下 3、场所:叶绿体 4、原料:二氧化碳、水 5、产物:有机物、氧气 6、实质:制造有机物,储存能量 7、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8、物质变化:无机物转变为有机物 三、光合作用的意义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 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维持大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碳-氧平衡) 四、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增强,光合作用随之加强,光照减弱,光合作 用随之减弱。 但光照增强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不再加强。夏季中午,由于气孔关闭,影 响二氧化碳的进入,光合作用反而下降,因而中午光照最强的时候,并不是光合作 用活动最强的时候。 2、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其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二 氧化碳浓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二氧化碳浓度越低,光合作用越弱。 例如:温室种植蔬菜可适当提高大棚内二氧化碳的浓度以提高产量。 3、温度:主要影响与光合作用有关酶的活性(25℃~35℃酶的活性最强) 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越强,但温度过高时光合作用反而减弱, 甚至死亡;温度越低,光合作用越弱。植物在 10℃~35℃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其 中 25℃~35℃最适宜,35℃以上开始下降,甚至停止。 五、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照,促进光合作用) 2、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促进光合作用) 3、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和延长光照时间(促进光合作用) 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P119) 实验目的: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不是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方法步骤: 1、把盆栽的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消耗叶片中的原来的有机物) 2、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 (目的:设置变量,形成对照,见光部分为实验组,遮光部分为对照组) 3、几小时以后,摘下叶片,去掉遮光的纸片。 4、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 叶片变成黄白色。(目的:避免叶绿素颜色干扰便于观察) 5、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向叶片滴加碘液。 (目的:检验是否产生了淀粉) 实验现象: 叶片见光部分:绿色→黄白色→蓝色 叶片未见光部分:绿色→黄白色→不变蓝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叶片见光部分遇到碘液变成蓝色,说明叶片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 (2)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叶片未见光部分没有产生淀粉,说明光是绿叶制造 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七、“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实验(P127) 实验现象:1、金鱼藻有气泡产生 2、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八、“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实验(P128) 原理:设置有无二氧化碳变量,可以采取一个(甲瓶)放氢氧 化钠(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一个(乙瓶)放清水(有二氧化 碳),放在光照环境下看是否产生淀粉。 加清水为实验组,加氢氧化钠为对照组 实验结果:甲中叶片不变蓝,乙中叶片变蓝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九、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主要与光合作用有关) 碳—氧平衡的概念: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的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 氧的需要,其余的氧都以气体形式排到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从而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的相对平衡。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0 呼吸作用 一、呼吸作用的概念(P125) 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 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二、表达式 有机物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 能量 1、场所:主要在细胞的线粒体中。部位:所有的活细胞 2、条件:有光无光都可进行。(白天晚上都进行) 3、原料:有机物和氧气 4、产物:二氧化碳和水 5、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6、能量变化: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生物体利用的直接能量 7、物质变化:将有机物转变为无机物 三、呼吸作用的意义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供给所有生命活动的需要。 四、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 温度、水分、氧气和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呼吸作用的主要因素。 1、温度:主要影响与呼吸作用有关酶的活性(25℃~35℃酶的活性最强)。 温度升高,呼吸作用加强;温度降低,呼吸作用强度减弱。 例:保存食物,可以冷冻;晚上大棚蔬菜可以降低温度,降低呼吸作用 2、水分:植物含水量增加,呼吸作用加强 例:晒干的种子不会烂掉,而蔬菜容易烂掉 3、氧气:一定范围内随氧气浓度的增加,呼吸作用显著加强。 例:土壤板结要松土,提供氧气促进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 水分过多(如洪灾水稻被淹),导致根部缺氧抑制呼吸作用,植物根部霉烂死亡 4、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大,抑制呼吸作用。 例:在贮藏蔬菜、水果、粮食时用低温、干燥、充入二氧化碳等措施,降低呼吸作 用,延长贮藏时间。 五、呼吸作用实验探究 萌发的种子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不能进行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放热的验证 通过采用萌发和未萌发的种子作对照组并插入温度计来检验。 甲:萌发的种子,温度升高 乙:未萌发的种子,温度不高 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一部分能量用于 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 式散失了。 2、呼吸作用的产物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验 证 通过将容器中种子的萌发产生的气体 导入澄清石灰水中,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从而判断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实验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3、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参与验证 通过利用燃烧的蜡烛来检验萌发和煮熟的种子容器空间氧气的含量变化来判断 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参与。 实验现象: 甲:萌发的种子,蜡烛火焰立刻熄灭,说明氧气减少了 乙:煮熟的种子,蜡烛继续燃烧(慢慢也会熄灭) 实验结论: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的参与 六、碳循环 无机环境 有机环境 例:右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图中②③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3)图中甲代表的生物是 。 (4)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1 植物的生理作用 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的关系 CO2 有机物呼吸作用(动植物) 分解作用(分解者)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器官 主要在叶片 所有的活细胞 主要在叶片 场所 叶绿体 线粒体 气孔 条件 光 有光无光均可 有光 原料 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氧气 液态水 产物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能量 水蒸气 实质 制造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散失水分 物质 变化 无机物→有机物 有机物→无机物 能量 变化 光能→有机物中的化 学能 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动 植物所需的能量 区 别 影响 因素 光照、温度、 二氧化碳浓度 温度、水分、氧气浓度, 二氧化碳浓度 温度,光照,叶片面积, 空气流动速度等 意义 ①制造的有机物为生 物圈的其它生物提供 食物来源②维持生物 圈的碳-氧平衡 为生物体的生理活动提 供能量 ①为植物体运输水分和 无机盐提供动力②降低 植物体的温度③促进生 物圈的水循环,调节气候 (1)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基础,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的进行提供原料和能量 (2)白天能进行 3 种生理作用,分别是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晚上只能进行 1 种生理作用,进行呼吸作用 (3)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总量=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 因此要使植物体提高产量,主要是白天提高光合作用,晚上降低呼吸作用 提高光合作用的方法:白天增强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保持温度恒定 降低呼吸作用的方法:晚上降低温度,晒干,充入二氧化碳,降低氧气浓度 如新疆地区的葡萄、哈密瓜含糖量高很甜是因为昼夜温差大,白天温度高,光合作用 强,制造有机物多;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有机物少,则贮存的有机物多 二、植物生理作用的应用 植物施肥:为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 幼苗根部保留一坨土:保护根毛 移栽植物剪去部分枝叶:降低蒸腾作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太阳能,促进光合作用 地窖灯火实验:检验是否有足够的氧气 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 澄清石灰水:检验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松土、防涝、排涝:增加根部氧气的浓度,促进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的生长 水果用保鲜袋装:减少氧气,抑制水果的呼吸作用 贮存蔬菜、水果、粮食的方法:低温、干燥、充加二氧化碳,抑制呼吸作用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2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食物中有六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能源物质有:糖类、脂肪、蛋白质 非能源物质有:水、无机盐、维生素 1.糖类:人体最重要的主要供能物质,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含量较多的食物:白糖、米饭、馒头、土豆、红薯等 低血糖:主要原因是能量供给不足,易发生在没有进食的时间段,如有的同学不吃 早餐就去上课,很容易出现这种现象。主要症状是:头晕、目眩、浑身乏力、脸色 苍白、精神状态不好甚至会晕倒,可以给患者喝一杯浓糖水缓解,但是还是要及时 进食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另外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和低血糖有点相似,患了贫血 的人应该多吃含蛋白质和铁丰富的食物。 2.脂肪:作为备用能源物质,贮存在体内;单位质量释放能量最多; 含量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油等 3.蛋白质: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为人体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含量较多的食物:鱼、豆类、牛奶、蛋类、瘦肉等 4.水:约占体重的 60%~70%,人体含量最多的物质。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人体 的各种生理活动都离不开水。 5.无机盐: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如:钙、磷(构成骨骼和牙齿,引起佝偻病) 铁(构成血红蛋白的组成,引起贫血)碘(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 6.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 A: 缺乏时,患夜盲症,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胡萝卜等 维生素 B1: 缺乏时,患脚气病,主要来源于谷类等粗粮 维生素 C: 缺乏时,患坏血病 ,主要来源于新鲜蔬菜水果 维生素 D: 促进钙、磷的吸收。缺乏时,患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补钙好不好、吸收是关键”。在补钙的时候适量补充维生素 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二、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 为了做到合理营养,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五大类,形象称为“平衡膳食宝塔”每天 均衡食用五类食物,才能够保持身体健康,避免营养不良或者营养过剩。 1.合理营养:为了满足人体每天对能量和各种物质的需要的膳食。 ①按时进餐:早、中、晚餐能量分别占 30%、40%、30% ②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 ③均衡摄入五类食物(平衡膳食宝塔)越底层要求摄入多,往上要求少 第五层:(最上)油脂类食物-----提供脂肪 第四层:奶制品,豆类---提供高蛋白 第三层:鱼、肉、虾等----提供蛋白质和无机盐 第二层:水果和蔬菜-----提供维生素和无机盐 第一层:(最下)主要是谷类等粗粮-----提供淀粉等糖 类 2.食品安全 蔬菜水果尽量清洗干净或者削皮以除去残留的农药, 不吃本身有毒和发霉变质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馊饭菜),买经检疫合 格的食品,不买三无不卫生产品,保持厨房和炊具的干净,经常清理消毒 3.设计食谱原则:食品搭配要合理、均衡,尽量做到各种营养物质都具有。 一般情况下要有提供能量的糖类(如馒头、粉、面、米饭等)以及蛋白质(奶、 肉、蛋等),维生素(青菜、水果等)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3 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系统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等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分泌消化液,有利于消化食物 口腔:内有牙齿、舌,具有咀嚼、搅拌食物的作用(物理性消化); 内有唾液,能初步消化淀粉 咽:食物的通路。消化和呼吸的共同器官。没有消化和吸收作用 食道:将食物推入胃中,没有消化和吸收作用 胃:消化道最膨大的的部分,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作用。 小肠: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大肠:粪便形成的部位。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肛门:排出粪便的部位。 2、消化腺与消化酶 小结:唾液只能消化淀粉,胃液只能消化蛋白质,胆汁只能消化脂肪 胰液和肠液都能消化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3、小肠的结构特点: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①很长,成人约 5~6 米(与消化吸收有关) ②内表面具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与消化吸收有关) ③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并且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 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与吸收有关) ④有多种消化液(胆汁、胰液和肠液)(与消化有关) 二、消化和吸收 1、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唾液淀粉酶(唾液) 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 麦芽糖 葡萄糖 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 氨基酸 胆汁(肝脏) 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 脂肪微粒 甘油+脂肪酸 淀粉消化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化学性消化开始于口腔。 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化学性消化开始于胃。 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化学性消化开始于小肠。 这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消化的先后顺序是:淀粉→蛋白质→脂肪 2、应用: ①患肝炎的人脂肪→脂肪微粒的消化过程会受影响。 ②胶囊药物的糖衣的作用是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或被胃所消化分解。 ③血液流经小肠壁内的毛细血管后,营养物质增多,氧气减少 3、营养物质的吸收: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需消化就可吸收 胃:少量的水、酒精(非营养) 小肠(主要的吸收场所):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大部分水、无机盐和维生 素 大肠:少量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 4、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做出假设:馒头变甜可能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制定计划: 组别 实验条件 温度 碘液 实验现象 1 馒头碎屑,唾液,充分搅拌 37℃ 2 滴 不变蓝 实验组 2 馒头碎屑,清水,充分搅拌 37℃ 2 滴 变蓝 对照组 3 馒头,唾液,不搅拌 37℃ 2 滴 变蓝 对照组 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不变蓝说明淀粉被水解了,变蓝说明淀粉没有被水解。 本实验只有一组不变蓝,其它组都变蓝 碎屑相当于牙齿的咀嚼,搅拌相当于舌的搅拌。 温度、酸碱度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温度过高,酶的活性会失去,不可恢复;温度过低,酶的活性会降低,可恢复; 适宜的温度,酶的活性最强。过酸和过碱也会使酶的活性失去。 为什么温度是 37℃呢?因为人体口腔的温度是 37℃。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4 消化腺 分泌的消化液 排入部位 含有的消化酶 肝脏(最大的消化腺) 胆汁 小肠 不含消化酶,能 乳化脂肪 唾液腺 唾液 口腔 含消化淀粉的 唾液淀粉酶 消化道外 的 (大消 化腺) 胰腺 胰液 小肠 含消化糖类、脂 肪、蛋白质的酶 胃腺 胃液 胃 含消化蛋白质 的胃蛋白酶消化道内 的(小消 化腺) 肠腺 肠液 小肠 含消化糖类、脂 肪、蛋白质的酶 人体的呼吸 一、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呼吸道 功能: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保证 气体顺畅进入到肺中;具有清洁、湿润、温暖吸入气 体的功能。 3、肺 ①位置:胸腔内,左右各一 ②功能:气体交换 ③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肺泡数量多,可以增 大气体交换的表面积;肺泡外面包绕着毛细血管, 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 成。(气体由肺泡到血液只要经过 2 层上皮细胞) 二、呼吸的全过程 1、肺的通气:肺泡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来完成。 原理:呼吸肌收缩(舒张)→胸廓的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增大(减少)→胸廓扩 张(回缩)→肺被动地扩张(回缩)→肺的体积增大(减少)→肺内气压小于(大于)外 界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肺内气体排出)即吸气(呼气)     口决:肌缩胸扩肺大氧气来(吸气) 肌张胸缩肺小废气去(呼气) 二氧化碳 2、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血液 肺泡 氧气 血液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上的血红 蛋白结合,血液中带来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随呼气排出体外。血液由静脉血变为 动脉血。 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气体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与血红蛋白结合,红细胞运输,通过血液循环实现) 二氧化碳 4、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 氧气 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携 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最终到达组织细胞的线粒体 中参与有机物的分解;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血液运走。血液由 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原理:气体的扩散作用 三、呼吸的意义:为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和维持人体体温恒定。 四、呼吸运动、呼吸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1、呼吸运动:指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包括吸气和呼气。 2、呼吸:指生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包括四个连续的过程。 3、呼吸作用:是一切活细胞所具有的生命活动,是生物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 的重要生理作用。是细胞内有机物在多种酶的催化下被氧化分解的过程。 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五、探究实验:比较环境中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课本第 50 页) 实验目的:探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成分上的变化 实验过程:(1):吸气时,右手松开,左手捏紧橡皮管 (2):呼气时,左手松开,右手捏紧橡皮管 实验现象: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 (使澄清的石灰水明显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实验结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六、体育锻练能使参与呼吸的肺泡数日增多,但不能使总的肺泡数目增多;体育锻 练能使肌肉细胞的体积增大,收缩能力增强,但不能使肌肉数量增多。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5 血液与血管 一、流动的结缔组织-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血浆 成分:水、蛋白质、葡萄糖、无机盐等,淡黄色液体 血液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红细胞:红色 血细胞 白细胞:白色 血小板:白色 2、血细胞的形态、功能及异常症 种类 形态特点 功能 病症 红细胞 (RBC) 两面凹的圆饼状,成熟的红细胞 中无细胞核,数量最多 运输氧的功能 数量过少可能 贫血 白细胞 (WBC)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体积最 大,数量最少 吞噬病菌,对人 体 有 防 御 功 能 和保护作用 数量过多可能 有炎症 血小板 (PLT) 个体较小,形态不规则,无细胞 核,体积最小 止 血 和 加 速 凝 血 过少,流血不止; 过多,形成血栓 3、血红蛋白:红细胞中含有的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 血红蛋白的特性:在含氧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含氧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贫血:当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的数量过少而引起的疾病。 应多吃含铁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来预防。 4、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二、血流的管道—血管 1、血管的种类、结构与功能(学会判断: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 种类 功能 分布 结构特点 动 脉 把 血 液 从 心 脏 输 送 到 身 体 各 部 分 去的血管 较深 管壁厚,弹性大,管腔小, 血流速度快 静 脉 把 血 液 从 身 体 各 部 分 送 回 心 脏 的 血管 较深或较浅 管壁薄,弹性小,管腔大,四肢静脉 内有静脉瓣,血流速度慢 毛细 血管 连 通 最 小 动 脉 和 最 小 静 脉 之 间 的 血管 分布广,遍布 全 身 各 器 官 组织 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 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 速度最慢(有利于物质交换) 2、血液方向: 动 脉 → 毛 细 血管→静脉 1→2→3 A→B →C 1 为动脉,2 为毛细血管,3 为静脉 A 为动脉,B 为毛细血管,C 为静脉 3、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毛细血管时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毛细血管适于物质交换的结构特点: ①血流速度最慢 ②管壁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③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血液中的营养物质、氧气、水等物质进入组织细胞, 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进入血液 4、手臂上的青筋是静脉,药物注射的血管是静脉 5、血管出血的初步护理: 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呈红色,血流渗出,能自然止血,应消毒;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血流猛急,在受伤动脉近心端进行止血; 静脉出血:血色暗红,血流缓和,在受伤静脉远心端进行止血。 三、输血与血量 1、血量:占体重的 7~8% 2、血型:人的血型主要是 ABO 血型,分为 A 型、B 型、AB 型、O 型四种。 AB 型为万能受血者,O 型为万能供血者 3、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人在大量失血的情况下需要输血急救,必须以输同 型血为原则进行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可以考虑输少量的异型血如 O 型,并 要随时注意观察。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6 心脏与血液循环 一、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课本图 P68) 1.位置: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 2.结构:(1)由心肌构成,具有自主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2)有四个腔:(箭头代表血流方向) (上房下室)右心房(一) (5)上、下(4)腔静脉 (左右相反)右心室(三) 肺动脉(2) (房连静脉)左心房(二) 肺静脉(3) (室连动脉)左心室(四) 主动脉(1) (3)心室壁比心房壁更厚,左心室比右心室更厚 左心室心壁最厚(根据血液输送距离的远近判断) (4)瓣膜:心脏内有房室瓣和动脉瓣,四肢静脉内有静脉瓣, 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使血液朝一定的方向流动 (血液流向:只能从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而不会倒流。) 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只朝心室开,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只朝动脉开,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3.功能: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 二、血液循环 1.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为全身组织细 胞运输养料和氧气以及代谢废物。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2.途径: 组织细胞 氧,营养物质 二氧化碳等废物 体循环: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 氧 二氧化碳 肺泡 3.动脉血:颜色鲜红,含氧丰富的血液。例如:左心室、主动脉、肺静脉等 静脉血:颜色暗红,含氧较少的血液。例如:右心室、肺动脉、上下腔静脉 除肺动脉流静脉血外,所有的动脉都流动脉血 除肺静脉流动脉血外,所有的静脉都流静脉血 4.“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这句话是错误的。 (因肺动脉流静脉血,肺静脉流动脉血) 5.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没有先后之分。体循环与肺循环在心脏处连在一起, 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血流量相等,只有在毛细血管处血液成分才会发生变化: ①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 。静脉血变动脉血 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后,营养物质和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和废物增多。 动脉血变静脉血 ③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等废物和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动脉血变静脉血 ④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养料)和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动脉血变静脉血 ⑤血液流经肾小球后,动脉血变动脉血 6.肌肉或静脉注射药物,最先到右心房,到达作用部位应经过心脏两次。 7.氧气含量最多的部位是肺泡,含量最多的血管是肺静脉。 8.二氧化碳产生于组织细胞(含量最多的部位),含量最多的血管是肺动脉。 9.血压最大的血管是主动脉。 三、写出下列结构的名称及所发生的物质变化。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7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必考) 一、排泄的概念、途径和意义 1、排泄概念:将人体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代谢终产物是指人体新陈代谢的氧化分解产物。如:水、无机盐、二氧化碳、 尿素、尿酸等。但粪便、鼻涕和痰等以下物质不属于代谢终产物: 2、排泄途径: (1)呼吸: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 (2)排汗:少量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3)排尿: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液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 (排泄的主要途径) 3、排泄的意义:通过排泄作用,达到排出体内废物,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二、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脏的结构 1、泌尿系统的组成: 肾脏:形成尿的场所 输尿管:输送尿液 膀胱 :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 尿道:排出尿液 2、肾脏的结构: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回忆: 肺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肾小球 肾单位包括:肾小囊 (合称肾小体) 肾小管 三、尿的形成(来自于血液)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以外的血浆成分都可以滤过, 进入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2、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 无机盐重新被肾小管吸收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尿酸等形成尿液。 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流动脉血,肾动脉流动脉血,肾静脉流静脉血 肾动脉、肾小球内的液体是血液,肾小囊内的液体是原尿,肾小管流出的液体是尿液 小结: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等代谢废物减少,动脉血变静脉血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静脉血变动脉血 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后,营养物质、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尿 素等废物增多,动脉血变静脉血 血液流经小肠周围的毛细血管后,营养物质增多,氧气减少,动脉血变静脉血 例题:图 7 是人体血液中某物质含量变化情况,Ⅰ、Ⅱ、Ⅲ、Ⅳ表示血液流经的器官或结构。 A.若该物质为氧气,则Ⅰ表示组织细胞Ⅲ表示肺 B.若该物质为二氧化碳,则Ⅰ表示肺Ⅲ表示组织细胞 C.若该物质为尿素,则Ⅰ表示肾脏Ⅲ表示组织细胞 D.若该物质为营养物质,则Ⅰ表示组织细胞Ⅲ表示小肠 四、区别:血液、血浆、原尿和尿液(有的打“√”没的打“×” ) 项目 血液 血浆 原尿 尿液 血细胞 √ × × × 蛋白质 √ √ × × 葡萄糖 √ √ √ × 无机盐 √ √ √ √ 水 √ √ √ √ 尿素 √ √ √ √ 血液与血浆相比较,血液有血细胞,血浆没有 血浆与原尿相比较,血浆有蛋白质,原尿没有 原尿与尿液相比较,原尿有葡萄糖,尿液没有 区分这几种液体可以按以下顺序: 血细胞(血液)→蛋白质(血浆)→葡萄糖(原尿)→尿液 如果尿液中含有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则可能肾小球发生病变 如果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可能①肾小管发生病变②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尿病 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的排出是间歇性的,原因是膀胱具有贮存尿液的作用 每天形成的原尿是 150L,但每天排出的尿液是 1.5L,原因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8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人的视觉 1、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外膜 角膜:外膜的前部,无色透明,可透光,有很多感觉神经末梢 巩膜:白色,保护眼球内部的作用 虹膜:眼睛的颜色,中央是瞳孔(光圈),可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 眼球壁 中膜 睫状体:内有平滑肌,能收缩舒张,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脉络膜:有血管(营养眼球)、色素细胞(遮光并使眼球内部形成“暗 室”,相当于照相机的暗箱) 内膜:视网膜:内有大量感光细胞,能接受光的刺激,产生兴奋, 物像形成的地方,是视觉感受器,相当于胶卷 房水:折光 内容物 晶状体:双凸镜,依靠韧带与睫状体相连,相当于镜头 玻璃体 附属结构:眼肌、眼睑、睫毛、结膜、泪器(泪腺、泪点、鼻泪管) 眼睛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眼睛通过虹膜调节瞳孔的大小,从而调节进入眼球的光量 由暗处到明亮处,瞳孔变小,由明亮处到暗处,瞳孔变大。 由近到远时,晶状体曲度变小;由远到近时,晶状体的曲度变大 2、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光线)→玻璃体→视网膜(形成 物像,视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 (任何一个结构受损都不能产生视觉) 3、眼的卫生保健: 近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曲度过大,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矫正:戴凹透镜 远视:由于眼球前后径过短,或晶状体曲度过小,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矫正:戴凸透镜 预防近视:三要四不看 三要:读书姿势要正确,看书一小时左右要远眺几分钟,要认真做眼保健操 四不看: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不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不躺卧看书,不走路看书 二、耳的结构和功能: 外耳 耳郭 收集、传导声波 外耳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1、 中耳 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通,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听小骨:三块,将鼓膜的振动传导至内耳 半规管 内耳 前庭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任何一个结构受损都不能产生听觉) 3、耳的卫生保健 ①不要用尖锐的东西挖耳朵,以免戳伤外耳道或鼓膜 ②遇到巨大声响时,迅速张开口,使咽鼓管张开,或闭嘴并堵耳 ③鼻咽部有炎症时,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中耳炎 ④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19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神经系统是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2、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由脑和脊髓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发出的神经,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 3、脑的组成和功能 ⑴脑的组成: ①大脑:是人体的最高司令部,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听觉、 视觉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其中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都 是控制身体对侧的功能(如某人右侧躯体没有感觉和运动,则此人的大脑左半球的 躯体感觉中枢和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人体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的, 如疼痛、冷、热等,语言中枢是人类所特有的。 ②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例舞蹈演员、杂技演员的小脑发达, 喝醉酒后东倒西歪是麻痹了小脑 ③脑干:具有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中枢 ⑵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功能 二、神经元的结构、功能: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元 细胞体 突起 轴突:一条,长而分支少 树突:数条,短而呈树状分枝 轴突 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 髓鞘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为神经末梢) 神经 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三、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1、反射的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产生 的有规律的反应 2、反射弧---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书 P102) 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区分:传入神经有神经节,传出神经没有 感受器与效应器的区分:感受器与传入神经相连,效应器与传出神经相连 反射的顺序依次是: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例子:膝跳反射的过程: 扣击部位:膝盖下位的韧带 现象:小腿突然跳起 感受器:股四头肌及肌腱内的感觉神经末 梢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 效应器:(下肢的)股四头肌及其内 的 运动神经末梢 例子:吃梅止渴的反射过程 感受器:舌头上的味蕾及相应的味觉神经末梢 神经中枢:脊髓的神经中枢 效应器:唾液腺 望梅止渴的反射过程:感受器:视网膜 效应器:唾液腺 谈梅止渴的反射过程:感受器:耳蜗 效应器:唾液腺 3、反射的类型——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 比较 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 复杂反射(条件反射) 形成 生来就有 生来没有,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 形成的 神 经 中 枢 脊髓和脑干(低级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 所 受 刺 激 该感受器的直接刺激 任何无关刺激都可变为 适 应 能 力 适应范围小,只适应不变的环境 适应范围大,可以适应多变的环 境 区 别 举例 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眨眼反射、 婴儿的吮吸反射、排便、排尿反 射、吃杨梅分泌唾液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 止渴、谈梅止渴、谈虎色变、老 马识途、铃声一响,学生走进教 室 联 系 复杂反射是建立在简单反射的基础上的,并且复杂反射需要简单反射刺激巩 固强化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20 激素调节 一、腺体的种类、区别、举例 种类 区别 举例 外分泌腺 有导管, 分泌物通过导管排出 胃腺等各种消化腺,汗腺、皮脂腺 内分泌腺 没有导管, 分泌物直接进入血液 垂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甲状腺、 性腺(卵巢、睾丸)、胸腺、胰岛、肾上腺 既属于内分泌腺又属于外分泌腺的腺体是:胰腺 二、人体的主要内分泌腺名称、分泌物和功能 1、垂体:人体最主要的内分泌腺,分泌的促激素,可以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 分泌物: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生长激素:①功能:促进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 ②分泌异常的结果: 幼年时期分泌不足,得侏儒症(身材矮小,智力正常) 幼年时期分泌过多,得巨人症(身材高大,智力正常) 成年时期分泌过多,得肢端肥大症(促进短骨生长,智力正常) 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发育 促性腺激素:促进性腺发育 2、甲状腺: 分泌物: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①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②分泌异常的结果: 幼年分泌不足,得呆小症(身材矮小,智力低下) 分泌过多,得甲亢(食量大,身体消瘦,情绪容易激动) 饮食长期缺碘,易患大脖子症(地方性甲状腺肿),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 的重要原料,吃加碘食盐和吃海带等海产品可预防 3、胰岛 分泌物:胰岛素 胰腺做为外分泌腺分泌胰液,做为内分泌腺分泌胰岛素 胰岛素:①功能:调节血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元,降低血糖的浓度,正常情 况下人体血糖的浓度为 0.1 ②分泌异常的结果: 分泌过少易患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治疗,不能口服,会被消化道消化) 三、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但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激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但起重要作用,过多过少都不好。 错别字专题 液泡 浑浊 筛管 静脉 膈肌 脊髓 耳蜗 溶解 蛋白质 特异性 胰岛素 房室瓣 叶绿体 肾小囊 凹透镜 肺静脉 唾液淀粉酶 稀碘液 感受器 效应器 神经中枢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蒸腾作用 细准焦螺旋 液泡 细胞膜 细胞壁 线粒体 贫血 传粉 受精 雌蕊 合理密植 氨基酸 自动调节 淋巴细胞 碳-氧平衡 病原体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21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一、相关概念 1、遗传: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仔会打洞 变异:指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如: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2、生物的性状:生物体所有特征的总和,包括形态结构特征、行为方式、生理结 构特征等。如: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长度、形状,人的身高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滿足三个条件:①同种生物 ②同一性状 ③不同表现形式 例:豌豆的圆粒和皱粒,双眼皮和单眼皮,狗的白毛和黑毛 二、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揭示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而不是性状 3、转基因生物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如:转基因超级鼠 4、克隆生物的性状和基因组成与提供细胞核生物的性状和基因组成相同。 如:克隆羊“多莉” 三、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 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 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间传递的“桥梁”。 2、染色体、DNA 和基因的关系 ①染色体是指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色染成深色的物质,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每 一种生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都是一定的。如:人体细胞有 23 对。成对染 色体的形态、大小相同 ②DNA 存在于细胞核中,呈双螺旋结构,是生物体的主要遗传物质。 ③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成对的基因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的相同部 位。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 ④在体细胞和受精卵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在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是成单存在的 ⑤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⑥关系图: 基因 DNA 染色体 ⑦数量关系: 1 条染色体上只有 1 个 DNA 分子,1 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1 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 3、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精子染色体数=卵细胞染色体数=1/2 体细胞染色体数=1/2 受精卵染色体数 四、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相关概念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如:A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a 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基因组成表示为 AA 或 Aa 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基因组成表示为 aa 性状表现用文字表示,基因组成用字母表示 2、遗传图解 用以上 两种方法写出下列基因组合的遗传图解: Aa×Aa AA×aa AA×Aa AA ×AA Aa×aa aa×aa 3、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成对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是成单的。 如:某人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Aa,其精子(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A 或 a 某人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AA,其精子(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A 某人体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aa,其精子(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a 4、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的方法: ⑴直接寻找法:如果亲代是同种性状,生下另一种性状,则亲代为显性性状。其亲 代的基因组成一定是 Aa×Aa。如两只白狗生下一只黑狗,则白毛为显性性状,黑 毛为隐性性状。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下一个单眼皮的小孩。 ⑵根据子代相对性状个体的比例:如果子代相对性状个体的比例为 1:3 或 3:1, 则 3 为显性性状,1 为隐性性状,其亲代的基因组成一定是 Aa×Aa。 5、禁止近亲结婚:减小后代患遗传病的可能性或概率 五、人的性别决定 Aa×aa a A Aa a aa 1、男、女体细胞成对染色体排序图: 女性 男性 ⑴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 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 XX ⑵人的染色体数目为 23 对(46 条),精子或卵细胞为 23 条 ⑶男性和女性染色体的组成: 体细胞和受精卵 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男性染色体组成 44+XY 22+X 或 22+Y 男性性染色体组成 XY X 或 Y 女性染色体组成 44+XX 22+X 女性性染色体组成 XX X 男性有 2 种精子,分别含 X 和 Y 性染色体 女性只有 1 种卵细胞,含 X 性染色体 ⑷图示可知,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⑸基因组成与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的区别: 基因组成表示控制生物性状,一般用 ABCD 等字母表示; 染色体组成一般与性别有关,用 X 和 Y 两字母表示 2、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XY 中 X 来自母方,传 给女儿,Y 来自父方,传给 儿子 六、生物变异的类型 1、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判断的主要依据:遗传物质有没有发生改变) 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变异。 例如:肤色正常夫妇生了个白化病儿子,正常玉米中出现白化苗 不可遗传变异:由于环境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遗传物质没有变化,不会遗传给后 代。(有关于环境的词语) 例如:矮水稻种子在水肥充足的土地中长成高水稻, 两兄弟在户外的皮肤黑在室内工作的皮肤白 2、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有利变异: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如:抗倒伏小麦 不利变异:不利于生物生存的变异。如:肤色正常夫妇生了个白化病儿子 3、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普遍存在 七、生物变异的应用——培育新品种 1、人工选择培育(品种的稳定性好) 2、杂交 3、诱导基因突变 4、诱导染色体变异 以上都属于可遗传变异 八、变异在生物进化上的意义: 变异使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材料。 (2011 年市适应性试题)下表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部分家庭的耳垂遗传情况的调查结 果,请分析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组别 父亲 母亲 家庭数目 子女有耳垂人数 子女无耳垂人数 Ⅰ 有耳垂 无耳垂 400 199 201 Ⅱ 有耳垂 有耳垂 400 302 98 Ⅲ 无耳垂 无耳垂 400 0 400 (1)根据表中的调查结果可以推断 是显性性状。 (2)如果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用 A 表示,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用 a 表示,在第Ⅰ组家庭中, 父亲的基因组成是 。在第Ⅱ组家庭中,子女有耳垂的基因组成是 。 (3)在第Ⅲ组家庭中,母亲卵细胞的基因组成是 。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22 传染病与免疫 一、传染病及其预防 1.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疾病。具有传 染性和流行性。(传染性最强是在发病初期有症状时) 3.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例:流感患者、肝炎患者、患狂犬病的狗等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例:空气、饮食、生物媒介(老鼠、跳蚤)、水、血液、接触等 易感人群:对某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被感染的人群。例:普通人群等 例: 流感病人 空气飞沫 对流感缺乏免疫力的人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4.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学会判断) 控制传染源(“五早一处理”):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杀 死、焚烧或埋掉患病的人或动物 切断传播途径(“一讲二处理”):讲个人和环境卫生,消毒,消除各种传播媒介, 禁止携带病原体的物品入境 保护易感人群(“一不二进行”):不接触传染源,锻炼身体,接种疫苗 抓住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 5、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 (蛔虫病、血吸虫病)、痢疾、(肝炎、流行性感冒、艾滋病等) 二 免疫与计划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皮肤和黏膜,如:呼吸道黏膜等 第二道: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如:唾液中的溶菌酶 第三道: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如:皮肤、溶菌酶、白细胞、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防御作用 如:接种疫苗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了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就会产生一种抵抗该病 原体的特殊蛋白质。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抗原。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异物、移植器官等) 4.免疫的概念: 最初指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现指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 排斥人体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健 康. 免疫功能:①防御感染;②自身稳定;③免疫监视; 5.疫苗:通常是用杀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于人体后,可产 生相应的抗体,使人获得特异性免疫。(疫苗相当于抗原,若是血清则相当于抗体) 6.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保护易感人群措施) 意义:预防以至最终消灭传染病最简便,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是提高我国人口 素质的大事。 7.预防接种(或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 典型例题 小明同学寒假到赣州宝葫芦农庄游玩,当他晚上回到家时候,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头 痛,全身乏力,并且有发烧症状,晚饭也不想吃,他父母见状急忙把他送到医院里治疗, 医生确诊后,建议对小明进行隔离治疗,并对小明的父母进行接种某种疫苗处理.以 及对小明的家里进行大范围的消毒,小明的同学知道后想去探望但遭到拒绝。 请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1.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小明的病是一种 病。 2.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小明在患病前属于 ,患病后属于 。 3.材料中对小明进行隔离治疗属于 措施,其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 是 。 4.医生给小明的父母注射疫苗属于 措施,注射的疫苗从免疫的 角度相当于 ,它刺激了人体的 细胞产生了相应的 , 使人体获得了 性免疫。 铺门一中生物中考知识点复习 23 识图专题(必考) 主要的生物图:消化系统图、心脏图、气体交换图、神经元图、反射弧图、 尿的形成图、生男生女图、动植物细胞结构图、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图。 识图要把图的名称、位置、结构功能和特点搞清楚。 一、消化系统图 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2、食物经过消化道的顺序是: 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食物和空气的共同通道是咽。 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共同器官是咽。 4、消化道最膨大的部位是胃, 功能是初步消化蛋白质和暂时贮存食物 5、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 6、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的器官是大肠。 7、人体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其所分泌的胆汁中 不含消化酶,只能乳化脂肪。 8、阑尾炎发生的部位是阑尾。 9、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很长,内表面具有皱襞和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2)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管壁都很薄, 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3)有很多消化液(胰液、胆汁、小肠液)。有利于消化食物 1 和 2 特点适于吸收营养物质,1 和 3 特点适于消化食物 10、营养物质的消化: 淀粉消化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化学性消化开始于口腔。 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化学性消化开始于胃。 脂肪消化的最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化学性消化开始于小肠。 这三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消化的先后顺序是:淀粉→蛋白质→脂肪 11、患肝炎的人脂肪→脂肪微粒的消化过程会受影响。 12、胶囊药物的糖衣的作用是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或被胃所消化分解。 13、既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的是胰腺。(胰岛只是内分泌腺) 二、心脏结构示意图 1、心脏有四个腔:(上房下室,左右相反) 2、心脏四个腔中心壁最厚的是左心室。 心室比心房厚,左心室比右心室厚 判断依据:根据血液输送距离的远近 3、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 左心房---肺静脉 左心室---主动脉 右心房---上、下腔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 4、心脏内有两种瓣膜---房室瓣和动脉瓣 功能:防止血液倒流 房室瓣:位于心房与心室之间,朝心室开, 血液从心房→心室 动脉瓣:位于心室与动脉之间,朝动脉开,血液从心室→动脉 血液流向:只能从心房→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5、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没有先后之分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动脉血:颜色鲜红,含氧丰富的血液。 两者的区别是含氧量的多少 静脉血:颜色暗红,含氧较少的血液。 体循环: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组织处的气体交换: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 气体扩散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氧气扩散到组织细胞,供给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释放 能量。 肺循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肺泡处的气体交换:肺泡的氧气扩散到血液,血液 中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 “动脉里流的是动脉血,静脉里流的是静脉血”这句话是错误的。 总结:除肺动脉流静脉血以外,所有动脉流动脉血 除肺静脉流动脉血以外,所有静脉流静脉血 “左动右静”:“左动”指左心房左心室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都流动脉血 “右静”指右心房右心室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都流静脉血 6、肌肉或静脉注射药物,最先到达右心房,到达作用部位应两次经过心脏。 7.氧气含量最多的部位是肺泡,含量最多的血管是肺静脉。 8.二氧化碳产生于组织细胞,含量最多的血管是肺动脉。 9.血液经过毛细血管后的物质变化情况 ①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二氧化碳减少,氧气增多,静脉血变动脉血 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后,营养物质和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和废物增多。动脉血变静脉血 ③血液流经肾脏后,尿素等废物和氧气、营养物质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动脉血变静脉血 ④血液流经小肠后,营养物质(养料)和二氧化碳、尿素等废物增多,氧气减少。动脉血变静脉血 ⑤血液流经肾小球后,动脉血变动脉血 三、神经元结构模式图 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2、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突起包括轴突和树突。 3、轴突以及包在外面的髓鞘构成神经纤维。 4、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 四、反射弧结构模式图 1、反射完成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 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书 P102) 3、传入神经与传出神经的区分:传入神 经有神经节,传出神经没有 4、反射的顺序依次是:感受器→传入神 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 反射一定要通过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并且要接受刺激后才会有反射 6、如果传入神经受损,无感觉无运动;如果传出神经受损,有感觉无运动 五、尿的形成过程图 1、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 成。 2、形成尿液的器官是肾脏 贮存尿液的器官是膀胱 3、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4、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5、尿的形成是由以下两个生理: ①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血液中除血细胞和大分子 蛋白质以外,其它成分能够从肾小球滤过到肾小 囊中,形成原尿(因此原尿中没有血细胞和大分子 蛋白质) ②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 (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会 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 6、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都流动脉血。 7、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 肾小管流出的液体是尿液 8、如果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可能肾小管发生病变 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糖;如果尿液中含有 血细胞或蛋白质,则可能肾小球发生病变 六、生男生女图解: ①人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男性的性染色体是 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 XX ②人的染色体为 23 对(46 条),精子或卵细胞为 23 条 男性的染色体组成是 44+XY,精子有 2 种 22+X 或 22+Y 女性的染色体组成是 44+XX,卵细胞有 1 种 22+X ③生男生女机会均等,比例为 1:1,几率或概率为 50%。 ④近亲结婚:患遗传病的可能性增大 七、气体交换与血液循环图 A 是右心房 B 是左心房 C 是右心室 D 是左心室 1 是肺动脉 2 是上下腔静脉 3 是主动脉 4 是肺静脉 5 是组织处的毛细血管 6 是肺泡处的毛细血管 7 是肺泡 8 是组织细胞 八、动植物细胞结构图 1、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最外层,具有保护、支持作用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普通显微镜难以观察到此结构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提供营养 细胞核:遗传信息库。内含染色体(由 DNA 和蛋白质组成) 叶绿体:植物细胞特有,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植物细胞特有,内有细胞液(含糖类、色素、有机酸等) 2、动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膜:保护并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能流动,加速物质交换 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 3、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而动物细胞没有 (这是区别动植物细胞的主要特点) 九、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 (见第 3 页) 十、观察人血涂片 七下 P61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的判断依据:数量最多(A) 白细胞的判断依据:体积最大(C) 血小板的判断依据:体积最小(D) 特点:⑴视野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 红细胞 视野中数量最少的血细胞是 白细胞 体积最大的血细胞是 白细胞 体积最小的血细胞是 血小板 ⑵具有细胞核的血细胞是 白细胞 无细胞核的血细胞是 红细胞和血小板 ⑶具有运输氧气功能的血细胞是 红细胞 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功能的血细胞是 血小板 具有吞噬病菌、防御和保护作用的血细胞是 白细胞 ⑷在显微镜视野中最容易找到的血细胞是 红细胞, 最难找到的血细胞是 白细胞 十一、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七下 P64-65 考察的主要是各种血管的判断 毛细血管的判断依据:①红细胞单行通过毛细血管 ②分支多,管腔最小 ③血流速度最慢 动脉的判断依据:①根据血流方向,流向毛细血管的是动脉 ②管腔小,管壁厚 ③血流速度最快 静脉的判断依据:①根据血流方向,毛细血管流出的是静脉 ②管腔大,管壁薄 ③血流速度慢 A 是动脉, B 是毛细血管 C 是静脉 十二、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七下 30-31 提出问题: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做出假设:馒头变甜可能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制定计划: 组别 实验条件 温度 时间 碘液 实验现象 1 馒头碎屑,唾液,充分搅拌 37℃ 5-10 分 2 滴 不变蓝 2 馒头碎屑,清水,充分搅拌 37℃ 5-10 分 2 滴 变蓝 3 馒头,唾液,不搅拌 37℃ 5-10 分 2 滴 变蓝 结论:馒头变甜与唾液的分泌以及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不变蓝说明淀粉被水解了,变蓝说明淀粉没有被水解。 本实验只有一组不变蓝,其它组都变蓝 碎屑相当于牙齿的咀嚼,搅拌相当于舌的搅拌。 为什么温度是 37℃呢?因为人体口腔的温度是 37℃。 温度过低和过高,唾液淀粉酶都不能水解淀粉,都会变蓝 十三、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 七下 第 50 页 甲乙两个瓶中都装有澄清石灰水, 甲瓶表示吸气,乙瓶表示呼气 实验现象:乙瓶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甲瓶的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实验结论:呼出的气体中含较多的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