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1.50 KB
  • 2021-05-10 发布

湖南省长沙市中考化学模拟试卷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南省长沙市2015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本题共3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有化学变化发生的是(  )‎ ‎ ‎ A.‎ 干冰升华 B.‎ CO2溶于水 C.‎ 工业上制取氧气 D.‎ 自制净水器净水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CO2溶于水过程中有新物质碳酸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工业上制取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自制净水器净水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 ‎2.(2分)用H2O2、KClO3、KMnO4三种物质都能制得氧气,说明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 ‎ ‎ A.‎ 氧元素 B.‎ 氧分子 C.‎ 氧原子 D.‎ 氧气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H2O2、KClO3、KMnO4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由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中元素守恒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A、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H2O2、KClO3、KMnO4三种物质都能制得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故选项正确.‎ 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H2O2、KClO3、KMnO4三种物质这三种物质的中均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C、物质的组成是用元素来描述的,H2O2、KClO3、KMnO4三种物质的分子中均含有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D、H2O2、KClO3、KMnO4三种物质均是纯净物,均不含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常见物质的组成、能从元素及元素守恒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 ‎3.(2分)(2013•东莞二模)钨是熔点最高的金属,广泛应用于拉制灯丝,有“光明使者”的美誉.我省蕴藏着丰富的钨矿资源冶炼金属钨常用到白钨矿石,其主要成分是钨酸钙(CaWO4),钨酸钙中钨(W)的化合价为(  )‎ ‎ ‎ A.‎ ‎﹣6‎ B.‎ ‎+4‎ C.‎ ‎+6‎ D.‎ ‎+7‎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要熟记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如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求CaWO4中钨元素(W)的化合价.‎ 解答:‎ 解:已知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CaWO4中钨元素(W)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价的原则(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 ‎(+2)+x+4×(﹣2)=0,解得x=+6,故CaWO4中钨元素(W)的化合价是+6价.‎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以及化合价的规律和原则,掌握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 ‎ ‎ ‎4.下列各组气体中,仅用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分出来的是(  )‎ ‎ ‎ A.‎ 氧气和空气 B.‎ 氢气和空气 ‎ ‎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碳和氮气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专题:‎ 压轴实验题;物质的鉴别题.‎ 分析:‎ 根据气体的性质和燃烧所需的条件分析,氧气能支持燃烧,氢气、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和氮气不支持燃烧.‎ 解答:‎ 解:A、氧气中燃着的木条燃烧比空气中更旺,能区别出来,所以A正确;‎ B、氢气能燃烧,用燃着的木条能区分出来氢气和空气,所以B正确;‎ C、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用燃着的木条能区分出来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所以C正确;‎ D、二氧化碳和氮气都不支持燃烧,仅用燃着的木条不能区分出来的,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给气体的性质和燃烧所需的条件的认识,能根据气体的特性将它们鉴别出来.‎ ‎ ‎ ‎5.(2分)下列物质的用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 A.‎ 金刚石做钻头 B.‎ 金属铝制易拉罐 ‎ ‎ C.‎ 白炽灯中填充氮气 D.‎ 铜线制电缆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解:A、金刚石做钻头,利用了金刚石的硬度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合适;‎ B、金属铝制易拉罐,是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合适;‎ C、白炽灯中填充氮气,利用氮气的稳定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合适;‎ D、铜线制电缆在制作过程中只是形状的改变,并没有变成新物质,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不合适.‎ 故选C.‎ 点评:‎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 ‎ ‎6.(2分)下列物质中,其化学式或所属的物质类别不正确的是(  ) ‎ 名称 化学式 物质分类 A.‎ 氯化钠 NaCl 纯净物 B.‎ 硫酸 H2SO4‎ 氧化物 C.‎ 五氧化二氮 N2O5‎ 化合物 D.‎ 氯气 Cl2‎ 单质 ‎ ‎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物质的名称,化学式来回答.要把物质的学名﹣化学式对应起来.再根据物质的分类,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解答:‎ 解:A、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根据纯净物的定义即有一种物质组成,所以为纯净物,故A正确.‎ B、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不属于氧化物,因为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它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五氧化二氮的化学式为N2O5,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故属于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符合化合物的定义,故属于化合物正确,故C正确.‎ D、氯气的化学式为Cl2,只有一种元素组成且是纯净物,故属于单质,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书写和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元素组成和物质组成,然后再根据各类物质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考查学生对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理解应用 ‎ ‎ ‎7.(2分)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 该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为1‎ B.‎ 该原子属于金属元素的原子 ‎ ‎ C.‎ 该原子属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 D.‎ 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8,即可确定该原子是氧元素的原子,属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易得2个电子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最外层有六个电子,核外共有8个电子分析.‎ 解答:‎ 解:A、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中质子数=8,故A说法不正确.‎ B、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中质子数=8,即可确定该原子是氧元素的原子,属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故B说法不正确.‎ 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原子中质子数=8,即可确定该原子是氧元素的原子,属非金属元素的原子,C说法正确.‎ D、最外层有六个电子,核外共有8个电子,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和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相关知识.‎ ‎ ‎ ‎8.我国使用“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的动力是由高氯酸铵(NH4ClO4)分解所提供的,反应方程式为2NH4ClO4N2↑+Cl2↑+4X↑+2O2↑,则X的化学式为(  )‎ ‎ ‎ A.‎ NH3‎ B.‎ H2‎ C.‎ H2O D.‎ HCl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式推断十字法;压轴实验题.‎ 分析:‎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O4N2↑+Cl2↑+4X↑+2O2↑,推断反应中生成物X的分子构成,然后确定X物质的化学式.‎ 解答:‎ 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4ClO4N2↑+Cl2↑+4X↑+2O2↑,可知:‎ ‎ 反应前 反应后 N原子 2 2‎ H原子 8 0‎ Cl原子 2 2‎ O原子 8 4‎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可判断生成物X的4个分子中含有8个H原子和4个O原子,则每个X的分子由2个H原子和1个O原子构成,物质X的化学式为H2O;‎ 故选C.‎ 点评:‎ 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 ‎ ‎9.(2分)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 A.‎ ‎2HgO2Hg+O2↑‎ B.‎ H2O+CO2═HCO3‎ ‎ ‎ C.‎ CaCO3+HCl═CaCl2+CO2↑+H2O D.‎ ‎2CuO+C═Cu+CO2‎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A、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B、该化学方程式碳酸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CO2+H2O═H2CO3.‎ C、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CaCO3+2HCl═CaCl2+CO2↑+H2O.‎ D、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配平不完整,二氧化碳后面没有标注↑,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2CuO+C2Cu+CO2↑.‎ 故选: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 ‎ ‎ ‎10.(2分)如图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 ‎ A.‎ ‎3:1:3‎ B.‎ ‎3:1:2‎ C.‎ ‎3:2:3‎ D.‎ ‎3:2:3‎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反应中各物质的微粒个数关系,分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的微观示意图,找出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分子与生成生成物的分子个数关系,就是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解答:‎ 解: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即图片中存在没有参与反应的分子,所以反应可以用如下的图示表示:,故该反应的方程式为‎3A+B=‎2C,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3:1:2;‎ 故选:B.‎ 点评:‎ 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是指参加反应的微粒个数,不参加反应不计算在内.‎ ‎ ‎ ‎11.(2分)(2010•东城区一模)臭氧(O3)能够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打雷放电时,空气中有极少量氧气会转化成臭氧(O3),即3O22O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①O2和O3都是单质;‎ ‎②O2和O3是不同的物质;‎ ‎③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 ‎④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分子的数目相同;‎ ‎⑤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原子的数目相同.‎ ‎ ‎ A.‎ ‎①③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②③④‎ 考点:‎ 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压轴实验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单质;氧气和臭氧属于不同的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氧原子的数目相同,但所含分子数不同.‎ 解答:‎ 解: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种单质;O2和O3的分子构成不同,是不同的物质;氧气和臭氧之间的转化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一个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一个臭氧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8,故3个氧气分子和2个臭氧分子的质量相等,而3个氧气分子和2个臭氧分子都含6个氧原子,故所含原子数目相同,分子数目不相同.‎ 故选B.‎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12.(2分)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做好实验的基础,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 A.‎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B.‎ 盖灭酒精灯 ‎ ‎ C.‎ 实验室制取氧气 D.‎ 过滤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称量器-托盘天平;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逸出;‎ B、熄灭酒精灯用灯冒盖灭;‎ C、加热固体药品试管口应低于试管底部;‎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 解答:‎ 解:A、长颈漏斗应伸入液面以下,防止气体逸出,故错误;‎ B、熄灭酒精灯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正确;‎ C、加热固体药品试管口应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倒流入试管底部引起试管炸裂,图示错误;‎ D、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图示错误.‎ 故选B.‎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重要实验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只要平时认真实验即可正确解答.‎ ‎ ‎ ‎13.(2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 ‎ ‎ A.‎ 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 ‎ ‎ B.‎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 ‎ C.‎ 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0个电子 ‎ ‎ D.‎ 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实际质量为‎40.08g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钙,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0,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而不是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实际质量为‎40.08g,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 ‎ ‎14.(2分)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模型示意图,下列从该模型获得的信息错误的是(  )‎ ‎ ‎ A.‎ 甲物质是化合物 B.‎ 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 ‎ C.‎ 化学反应中分子的总数一定不变 D.‎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反应的实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以根据图中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由图中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原子在化学变化前后没有改变,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在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的个数都不会发生改变,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化学变化.‎ 解答:‎ 解:A、物质甲是由同不同种原子构成的纯净物,是化合物,说法正确.‎ B、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的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分解反应,说法正确.‎ C、由图示可知反应前分子个数是2,反应后分子个数变成3,说法错误.‎ D、由图示可以看出该物质反应时原子的种类及数量均为变化,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明确图中的信息,掌握单质的分子与化合物分子的区别,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 ‎ ‎15.(2分)‎1.6g某物质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关于这种物质的组成描述不正确(  )‎ ‎ ‎ A.‎ 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 ‎ B.‎ 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3:1‎ ‎ ‎ C.‎ 该物质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 ‎ D.‎ 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生成物可以初步确定该物质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由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中碳、氢元素的质量和与该物质的质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该物质的组成元素;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4.4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3.6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3.6g××100%=‎0.4g,生成物‎4.4g二氧化碳和‎3.6g水所含碳、氢元素的质量和=‎1.2g+‎0.4g=‎1.6g,等于该物质的质量,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不含氧元素.‎ A、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g:‎0.4g=3:1‎ ‎,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物质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不含氧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该物质的分子中碳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 本题难度稍大,主要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式的计算,解题的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确定物质的元素组成.‎ ‎ ‎ 二、填空题 ‎16.(7分)用化学用语表示:‎ ‎(1)1个氢分子 H2 ;2个磷原子 2P ;氧化铝 Al2O3 ;4个碳酸根离子 4CO32﹣ .‎ ‎(2)某化合物由N、O两种元素组成,且每个分子中含有2个N原子和3个O原子,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N2O3 .‎ ‎(3)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2”‎的意义.‎ ‎①2NH3: 表示氨分子的个数为2个 ;‎ ‎②H2O: 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1)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1个氢分子表示为:H2;‎ 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磷原子,就可表示为:2P;‎ 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碳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表示为CO32﹣,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4个碳酸根离子可表示为:4CO32﹣;‎ ‎(2)分子的结构可用化学式表示,某化合物由N、O两种元素组成,为氧化物,书写化学式时氧的元素符号在后,每个分子中含有2个N原子和3个O原子,该化合物的化学式N2O3.‎ ‎(3)①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故2NH3中的2表示氨分子的个数为2个;‎ ‎②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故H2O中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故答案为:(1)H2;2P;Al2O3;4CO32﹣;(2)N2O3;(3)①表示氨分子的个数为2个;②表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 ‎ ‎17.(5分)用化学式回答:‎ ‎(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 N2 .‎ ‎(2)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与质量分数最大的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Al2O3 .‎ ‎(3)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 O2 .‎ ‎(4)常温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 H2 .‎ ‎(5)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 CO2 .‎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即可.‎ 解答:‎ 解:(1)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其化学式为:N2.‎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Al2O3.‎ ‎(3)氧气能支持燃烧,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其化学式为:O2.‎ ‎(4)常温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其化学式为:H2.‎ ‎(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其化学式为:CO2.‎ 故答案为:(1)N2;(2)Al2O3;(3)O2;(4)H2;(5)CO2.‎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 ‎18.(10分)(1)物质的变化分 物理  变化和 化学 变化,其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 化学变化 .‎ ‎(2)根据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分析,灭火可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 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二是 隔绝空气 .‎ ‎(3)写出下列操作需要的仪器:量取液体的体积 量筒 ,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 胶头滴管 ,移走正在加热的蒸发皿 坩埚钳 ,收集气体 集气瓶 ,向试管中装入固体粉末可用 药匙 .‎ 考点:‎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化学与生活;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1)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区别在于:是否生成新物质.‎ ‎(2)根据可燃物燃烧的两个条件分析.‎ ‎(3)根据常见仪器的用途分析.‎ 解答:‎ 解:(1)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生成新物质.‎ ‎(2)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物质燃烧必须具有可燃性(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灭火可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是: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或隔绝空气.‎ ‎(3)量筒用于量取液体的体积,胶头滴管用于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坩埚钳可以移走正在加热的蒸发皿,集气瓶用于收集气体,向试管中装入固体粉末可用药匙.‎ 故答案为:(1)物理;化学;化学变化;(2)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隔绝空气(3)量筒;胶头滴管;坩埚钳;集气瓶;药匙.‎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物质的变化、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仪器的使用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 ‎19.(6分)下表列出了人体中含量较高的几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属于第四周期的元素是 K、Ca ,Ca2+的核外电子数为 18 ,金属钠、钾的性质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原因是 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明确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 解: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所以属于第四周期的元素是K、Ca;钙原子的质子数为20,核外电子数为20,所以Ca2+的核外电子数为20﹣2=18,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金属钠、钾的最外层电子数都为1,所以化学性质有相似.‎ 故答案为:K、Ca;18;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点评:‎ 明确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原子失去电子成为阳离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等规律是解答本题关键.‎ ‎ ‎ 三、实验与探究(本题包括2小题,共26分)‎ ‎20.(18分)下图为实验室制取某些常见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选用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2H2O+O2↑ .若选用D装置收集氧气,请简述判断氧气已收集满的方法: 在集气瓶口放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CaCO3+2HCl═CaCl2+H2O+CO2↑ .若选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请简述判断二氧化碳已收集满的方法: 在集气瓶口放一根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 ‎(3)甲烷是一种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常用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甲烷,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A (选填装置序号).若选用F装置用于排空气法收集甲烷,甲烷应从 b 端(选填“a”或“b”,下同)通入;若选用F装置用于排水法收集甲烷,瓶中先装满水,甲烷应从 b 端通入.‎ 考点:‎ 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 ‎(1)根据装置图不需要加热,可推出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再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写出反应原理;根据氧气的性质考虑氧气的验满方法;‎ ‎(2)根据方程式的写法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考虑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 ‎(3)发生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有关:固体和液体,不需要加热,如果固体与固体反应制取气体需要加热,收集方法的选择是根据: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解答:‎ 解:(1)写方程式要注意一写二配三注明四等号.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过氧化氢,生成物是水和氧气,配平方法是用观察法配平,氧气后面标上上升符号;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验满方法是在集气瓶口放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2)制取二氧化碳时反应物为碳酸钙和稀盐酸,生成物是氯化钙、二氧化碳、水,用观察法配平即可,二氧化碳后面标上上升符号;由于二氧化碳既不能够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可以用燃着的木条来验满;‎ ‎(3)根据无水醋酸钠固体和碱石灰固体共热制取甲烷,可知需要加热,用到酒精灯,所以发生装置选择A;用装置F收集气体时:如果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要从“长”的进,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要从“短”的进,用排水法时,气体要从“短”的进;由于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从短的一端进. ‎ 故答案为:‎ ‎(1)2H2O22H2O+O2↑ 在集气瓶口放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说明已经收集满.‎ ‎(2)CaCO3+2HCl═CaCl2+H2O+CO2↑ 在集气瓶口放一根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说明已收集满.‎ ‎(3)A b b 点评:‎ 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的选择方法,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了解了用改进后的装置收集气体的使用方法.‎ ‎ ‎ ‎21.(12分)盐城是全国酸雨高发地区之一,某化学兴趣小组得知酸雨是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而导致,他们想对此进行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 ‎(1)做出假设: 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 ‎(2)设计方案:用紫色的石蕊试液浸泡,制成紫色纸花并晾干.先验证水能否使紫色纸花变色,再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干燥的紫色纸花试纸变色,最后验证二氧化硫气体能否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紫色纸花变红,实验装置和药品如图:‎ ‎(3)查阅资料:你认为该实验小组需要掌握的资料内容中应包括(填序号) ①② ;‎ ‎①二氧化硫易溶于水 ②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③SO2不与浓硫酸反应 ‎(4)实验:‎ ‎①实验中纸花(Ⅱ)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 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 ‎②纸花(Ⅲ)在实验过程中始终未见变色,此现象说明 干燥的二氧化硫气体也不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 .‎ ‎③实验Ⅰ的作用是 对照 .‎ ‎(5)结论:实验过程中只有Ⅳ纸花变红,说明原假设 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 考点:‎ 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1)根据酸雨的形成过程进行解答;‎ ‎(3)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判断该实验与浓硫酸无关进行解答;‎ ‎(4)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对比实验能更好的得出实验结论;‎ ‎(5)根据实验现象从而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解答:‎ 解:(1)酸雨是因空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水反应生成酸而导致,所以假设: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 ‎(3)根据实验设计方案判断该实验与浓硫酸无关,而是应该掌握二氧化硫能否溶于水和酸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该实验小组需要掌握的资料内容中应包括①②;‎ ‎(4)①实验中纸花(Ⅱ)的颜色始终没有变化,这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②纸花(Ⅲ)在实验过程中始终未见变色,此现象说明干燥的二氧化硫气体也不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③实验Ⅰ的作用是作对照试验,更好的得出实验结论;‎ ‎(5)实验过程中只有Ⅳ纸花变红,说明原假设成立.‎ 故答案为:(1)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3)①②;(4)①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变红;②干燥的二氧化硫气体也不能使紫色的石蕊变红;③对照;(5)成立.‎ 点评:‎ 本题通过一系列的题目的解答,让我们知道酸雨的形成、危害及其有效治理,同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保护空气,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 ‎ ‎ 四、计算题(每空2分,共12分)‎ ‎22.(2分)在铁的某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则该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Fe2O3 .‎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设铁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根据已知“含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0%”,列出式子,则可以推测出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答:‎ 解:设铁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为FexOy,由题意 100%=30%,x:y=2:3;故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2O3.‎ 故答案为:Fe2O3‎ 点评:‎ 本题考查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 ‎ ‎23.(10分)某生产化肥碳酸氢铵(NH4HCO3)的企业,作了一个大型户外广告.如图所示:根据相关信息计算:‎ ‎①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氢、氧、碳四种元素的质量比 14:5:48:12 .‎ ‎②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7.72% .(结果精确到0.01%)‎ ‎③通过计算判断该广告属于 虚假 (填“虚假”或“真实”)广告.‎ ‎④每袋该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 ‎8.86kg .(假设化肥是纯碳酸氢铵)‎ ‎⑤多少千克硝酸铵(NH4NO3)中含有氮元素相当与50㎏碳酸氢铵(NH4HCO3)中含氮元素的质量? ‎25.32kg .‎ 考点:‎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混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①根据氮、氢、氧、碳四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即可计算出碳酸氢铵(NH4HCO3)中四种元素的质量比;‎ ‎②根据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方法计算即可;‎ ‎③由②中计算出的氮元素的质量分数和广告上的含氮量比较即可;‎ ‎④根据每袋该化肥中氮元素的质量=总质量×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⑤根据“‎50kg×碳酸氢铵中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即可.‎ 解答:‎ 解:①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氢、氧、碳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4:(1×5):(16×3):12=14:5:48:12.‎ ‎②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17.72%.‎ ‎③因为含氮量17.72%<24%,该化肥中含氮量不可能高于纯碳酸氢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故该广告属于虚假广告.‎ ‎④‎50kg×17.72%=‎8.86kg.‎ ‎⑤‎50kg×÷=‎25.32kg.‎ 故答案为:①14:5:48:12;②17.72%;③虚假;④‎8.86kg;⑤‎25.32kg.‎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主考查学生对元素质量比和元素质量分数等进行计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