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5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政史合卷抽样试卷质量分析材料1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定西市2011年中考文综试卷分析报告 思想品德部分 一、试卷结构及总结评价 1、试卷结构:2011年定西市初中毕业考试思想政治试卷立足学生生活实际和身心发展,考察主干知识,突出三维目标,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试题既注重考试本身的选拔功能,又体现思品学科的教育功能。试题反映了近年来我省思想品德学科教改的成果,实现了继承上的创新,发展中的超越,稳定下的新突破。本试卷共两部分24道题,总分100分。第一部分为单项选择题40分占总分的40%,第二部分为主观活动题60分占总分的60%,考试内容有时事政 治(‎1.2.3‎,4.5.题)所占比例是10%,比去年增长了2个百分点;七年级知识,(6.7.8,题)所占比例是6%,八年级知识(9,10、11,12,13,21题),占22%;九年级知识(14,15,16,17,18,19,20, 22,23,24题)所占比例是62%,比去年增长了2个百分点。 2、试卷评价:从总体上看,该试题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打破教材版本的局限,注重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注重体现该学科的教育导向,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察,通过文字、漫画等多种形式,围绕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与前几年相比,实现了稳中求新,具有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是一份既体现改革精神又重在突出学科特点的试卷。 (1)具有导向性。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突出,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的“四有”公民。该试卷坚持正面引导,命题的选材有利于对学生产生正面教育效果,充分利用学生身边事例,利用热点、焦点,如9题“建设平安校园”、 第10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12题“瘦肉精.染色馒头事件引出消费者的合法权受法律保护”、第15题“舟曲特大泥石流”第21题“盐慌事件”等,为今后初中政治教学指明了方向。 (2)具有针对性。一份试卷就是一个向导,试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事,认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生活环境,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第6题中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第7题“逃生演练”、第8题“校园全面禁烟”、第22题“陇原新气象”等乡土材料、第23题“两会期间网络问政”、等,都直接针对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试卷的针对性对今后初中政治课教学的启示,就是教学中要密切联系学生思想、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使学科内知识向学生、向社会拓展,切忌照本宣科,毫无生活气息。 ‎ ‎ (3)具有创新性。试题应用一些网络流行语如第23题中的材料三,漫画的形象运用如第11题,国家大政方针的直接运用如第10题等,并在选材中注重挖掘乡土历史资源,体现地方特色,如第22题甘肃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的焦点和热点融为一体,既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又考查了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试题的这种走向,为今后的初中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整套试题立足基础知识,但没有出现一个单纯考查知识识记的题目,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能力考查上。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均以具体现实生活现象和事实作为情境,根据新的情境提出新问题,探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生答题的过程就是结合具体材料,运用所学知识理解生活、认识社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反映出考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值得商榷的地方: (1)、试题的内容分配不均,如时事政治占10%,七年级知识占6%,八年级知识占22%九年级知识占62%,。(七年级知识涉及稍少点)。 (2)、试题过多的涉及热点与中学生对社会的感知能力有一定的差距。‎ 二、考生答题情况具体分析 ‎1、数据分析 ‎ 2011年定西市思想品德中考 抽样成绩分析表(表一)‎ 抽样数 最高分 最低分 平均分 及格率 优秀率 难度系数 ‎360‎ ‎93‎ ‎20‎ ‎65.3‎ ‎96‎ ‎22.5‎ ‎0.71‎ ‎ ‎ 大题 小题 分值(分)‎ 平均分 难度系数 一 ‎1—20‎ ‎40‎ ‎28.3‎ ‎0.71‎ 二 ‎21‎ ‎12‎ ‎8.2‎ ‎0.68‎ ‎22‎ ‎16‎ ‎9.4‎ ‎0.59‎ ‎23‎ ‎16‎ ‎10.1‎ ‎0.63‎ ‎24‎ ‎16‎ ‎9.7‎ ‎0.61‎ ‎(注:表中给出各大题的平均分和难度,各题平均分都是抽样360份试卷所得)‎ ‎ 试题难度评价表(表二)‎ 难度 小题序号 分值 占分比 难度评价 ‎0.85以上 ‎1、2、3、4、6、9、16、18‎ ‎16‎ ‎16‎ 较容易 ‎0.60-85‎ ‎5、7、8、10、11、12、13、14、15、17、19、22、23、24‎ ‎54‎ ‎54‎ 中等 ‎0.6以下 ‎20、21‎ ‎14‎ ‎14‎ 较难 ‎ 2、学生答题存在的问题 (1)、选择题的得分情况比往年好,出现满分,从抽样中看,最高分40分占1.6%。最低分为12分占3.3%。时事政治题上得分情况较好,从抽样中发现第1题做对的学生占89%,第2题占35%,第3题占29%,第4题占81%,第5题占56%,第6题占85%,第7题占93%,第8题占87%,第9题占82%,第10题占82%,第11题占79%第12题占89%第10题占94第14题占89%,第15题占90%,第16题占932%,第17题占88%,第18题占87%,第19题占89%第20题占78%。显然是学生平时对时政关注太少,有的学生懒于翻时事政治资料,随便作答,态度不端正,还有的学生基础不扎实。 (2)、第21题主观活动题,以盐慌事件为背景,以课本中的做合格的消费者为主线,以“如何理性消费”为目的,要求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从抽样情况看,有12人得满分,占总人数的7%;最低分3分有20人,占12%,大部分学生得分都在8分以上,这说明了试题难度适中。从答题情况看,部分考生双基不牢固,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有待提高,运用知识能力有待加强,不知题目的要求是什么,答非所问。‎ ‎(3)、第22题选材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建设,树立理想,答案不难,较为开放,但学生找不到答题的突破口,主要是不会找关键词,尤其对文化的内涵了解不够。从抽样情况看,最高分14分,共5人,占1.7%,最低分6分,共5人,占1.7%,大部分学生得分在9分以上,说明难度适中。从答题情况来看部分学生基础不扎实,还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答题的技巧,找不准关键词,导致答这类题时无从下手。‎ ‎(4)、第23题主要是联系两会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提高学生自觉行使政治权利的意识本题政治色彩很明显,学生专业术语缺乏,不能做到准确回答。从抽样情况看,大部分学生得分在8分左右,说明难度值较高。‎ ‎(5)、第24题是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难度不大,是开放性的题得分率较高;一般在10—14分,失分原因在于对问题的理解或是审题的不准确,归纳总结能力差,不能全面回答。当然,也有部分学生用非常精炼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了热点和教材知识,得了满分。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对今后的教学建议 1、学生存在的问题 (1)对时事政治知识了解的太少,掌握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2)忽视课本知识,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理解不透。 (3)不会审题,不能准确从材料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4)缺乏答题技巧,语言不规范,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思路混乱,条理不清楚,不分要点,不会找关键词,卷面不整洁。不能够准确使用政治术语进行恰当的表述。 2、教学建议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今后初中政治课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让热点、焦点,走进政治课堂(天天五分钟);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让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热点、焦点,走进课堂,这样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视野,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一步培养主人翁意识。纵观近几年的政治试题,都与热点、焦点密不可分,体现了浓厚的时代特征。所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捕捉社会生活中重大的时事热点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的理论分析说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逐步培养政治敏感意识。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寓生活于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感悟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3)让“纲”和“本”‎ 成为政治课堂的重中之重。近几年的中考题加大了能力立意、素质立意的考查力度,减少了识记的题量和分值,其答案不可能在教材中原封不动找到,但这并不等于说书本知识不重要,基础知识不重要,相反,只有掌握了书本基础知识,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归纳组织好答案。因此,师生必须立足教材,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要对各课、各节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同时还要打破课与课、节与节和各年级知识点的界限,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归纳、比较,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4)让传授“答题方法和技巧”走进政治课堂。传统教育告诉人们政治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根本没有什么答题的方法和技巧,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政治题灵活多样,在课本上不会找到完全一致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从解题思路、审题方法、答题技巧等多方面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提取关键词和有效信息,找准答题角度。对于同一材料同一知识要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对于重点题、典型题要进行练后分析,分析失误之处,进行纠错并完善答案。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的勇气,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书写工整,卷面清洁,分要点答题,使阅卷教师能一目了然。‎ ‎(5)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好的习惯决定你的一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探究”、“学会生活”,尤其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关于对今后命题的建议,只是一些肤浅的认识,仅供参考。‎ ‎1、试题应易于学生理解和领会,不要拿一些晦涩的材料来考学生,这是政治试题,不是语文试题。思想观点、情感态度是我们考察的重点,重点不在于考察学生的理解力。‎ ‎2、试题的要求应更明确,如对学生回答的知识点有要求或思考角度有要求的,应在题后注明,不要让学生去猜心思,全面不全面应在学生做题时就应让他心里清楚。‎ ‎3、对开放性试题的答案,要多提供备选答案,尽量想学生之所想,不要给开放性试题以标准答案,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得分,时间久了,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 历史学科部分 一、 试卷结构与特点 ‎1、 试卷结构 ‎ 今年的历史中考无论是形式,还是分值和题型与去年相比都没有变化,只是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部分有所增加,总分100分。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选择题约占40分,非选择题约占60分。‎ ‎2、试题的分布和分值的比例 各种题型和各部分内容所占比例符合中学历史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标准,安排合理。试题涉及初中各学期所学内容,并“由远及近”逐渐加重,体现了历史考查 ‎“厚今薄古”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详情见下表:‎ 选择题 读图学史题 材料解析题 简答题 合计 内 容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分值 比例%‎ 中国古代史 ‎16分 ‎40%‎ ‎4分 ‎23%‎ ‎0分 ‎0%‎ ‎20分 ‎20%‎ 中国近现代史 ‎12分 ‎30%‎ ‎0分 ‎0%‎ ‎18分 ‎43%‎ ‎30分 ‎30%‎ 世界古代史 ‎4分 ‎10%‎ ‎0分 ‎0%‎ ‎0分 ‎0%‎ ‎4分 ‎5%‎ 世界近代史 ‎8分 ‎20%‎ ‎14分 ‎77%‎ ‎24分 ‎57%‎ ‎46分 ‎45%‎ 合 计 ‎40分 ‎40%‎ ‎18分 ‎18%‎ ‎42分 ‎42%‎ ‎100‎ ‎100%‎ ‎3、试题特点   本次中考试题以《考纲》为指导,新课标为准绳,结构严谨,题量适中,题的难易程度适中,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教育形势发展的要求。考查的内容仍是学科基本知识,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其特色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古今结合,用当今的热点话题引出所要考查的历史知识,从而反映出考生对历史的感悟与认识,凸现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比如选择题的第9小题先提出了割台湾岛引出了《马关条约》这个知识点,还有第12小题,考查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遇到的失误---大跃进,这种命题风格,会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绝不是过去的简单再现或复述,而是一面镜子,对现实有着借鉴作用。这种强烈的时代色彩必将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良性影响。   (2)基础知识、基本重点依然是今年考查的重点,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如选择题第1题考查夏朝的建立者,第11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17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得益于电子计算机等等。   (3)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运用的综合能力,侧重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结合。突出表现在读图学史题和材料分析题中,看图题注重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历史知识和提炼历史知识的能力,材料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运用的综合能力。从这不难看出,对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已提已提上初中历史教学的日程,这不能不引起中学历史教师的反思。‎ ‎(4)明确教学的导向性。‎ ‎ 以中考说明和历史课程标准为导向,落实了三维目标的考查。在考查广度上,严格依照中考说明的考试要求,立足基础知识,不出偏题怪题,难度适宜,注重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有十一届三中全会、辛亥革命、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861年农奴制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明治维新等,考查的重要历史人物有孔子、伏尔泰、大禹、张骞等。在深度上,遵照课标要求,紧紧围绕三维目标考查学生的历史素养。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整体考查,绝大部分题目不直接考查知识点,而是提供材料或创设情景,让学生经过一番演绎、对比、分析、概括后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使知识与能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如何将过程与方法考察的具体化显性化上更是用心良苦。通过识图释图题等形式,进行考查,如果平时不注重学的过程,考试时很难应对这样的考试题。此外综合题问题都采用三段式或四段式考查梯度:感知整理历史知识——分析探究历史认识——总结升华历史情感。这样考梯度就体现学生实际学习历史的过程,反映了学习的本质,如果没有平时扎实训练,很难快速有效得回答所有问题。 ‎ ‎(5)突出内容的时代性。试题关注时政热点问题,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体现了时代性。这在选择题第11题,材料分析22题的第42问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内容上涉及到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3)强调知识的系统性。 两个综合题均以不同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知识大跨度、高浓度的概括。如材料分析题利用两个材料将世界格局、霸权主义、政治发展多极化联系起来。读史有感题利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为线索,考查了中共建立的标志等一系列问题的做法,‎ 二、成绩统计   1、360份试卷抽样分数统计:‎ 优秀率 及格率 不及 格率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系数 ‎44.7 %‎ ‎80.7%‎ ‎19.3%‎ ‎100‎ ‎54‎ ‎0.54‎ 其中最低分16分,最高分95分,净差79 分。从360份抽样试卷统计情况来看,今年学生的历史中考成绩比2010年相对较低。   2、各题得分人数及占抽样总人数的百分比(样本人数360 份)   (1)选择题:‎ 选 择 题 优秀率 及格率 不及 格率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系数 ‎41.3%‎ ‎86 %‎ ‎14%‎ ‎40‎ ‎25.4‎ ‎0.64‎ 从抽样统计调查情况可以看出,选择题的成绩比去年较低,‎ ‎ 只有17个学生该题得了满分。该题错的最多的是第7小题,其次是第3和第8小题。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容易混淆。   (2)读图学史题:‎ 读图学史题 优秀率 及格率 不及格率 分值 平均分 难度系数 ‎62%‎ ‎84 %‎ ‎16%‎ ‎18‎ ‎8.3‎ ‎0.52‎ 从抽样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这道题学生答的非常好,7—8分的学生有93人,优秀率达到了62%。由此可以看出,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一战和二战的历史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   (3)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优秀率 及格率 不及 格率 分值 平均分 难度系数 ‎27.3%‎ ‎72%‎ ‎28%‎ ‎30‎ ‎15.7‎ ‎0.52‎ 此题满分8分,概括性强,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稍大,得满分的学生9人,得0分者有3人,4分以下的有42人。失分较多的是10小题第(2)问“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的会议是哪次?”,其次是问“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在中国首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什么?”,还有第(1)问“《马关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何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会议和条约这些基本知识点掌握的不够清楚,有些混淆。    (4)简答题:‎ 简答题 优秀率 及格率 不及 格率 分值 平均分 难度 系数 ‎31.4%‎ ‎66.7%‎ ‎33.3%‎ ‎12‎ ‎5.3‎ ‎0.44‎ 此题满分8分,难度一般,但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得满分者14人,得0分者9人。失分较多的是11小题第(4)问“‎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任务是什么?”,其次是第(1)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哪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还有第(2)问“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三、关于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首先还是基本知识问题。有一些学生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不扎实,以致对相关知识混淆,混乱甚至是无知;也导致分析比较能力与概括能力不强。比如有学生把选择题95小题《马关条约》选成其它的条约;西藏和平解放时间60周年,但学生答的是50周年;丝绸之路与张骞出事西域有关系,而学生答的昭君出塞等等。究其原因,某些学生对历史知识重视和掌握不够;更多的是对历史学科不重视,是某些学生历史基本知识薄弱或欠缺的重要原因。   (2)审题不清,答题不规范。不少学生不注意审题,或审题马虎,细心不够,以至出现不应该的错误。比如材料分析题第24题第(2)问“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的标志是什么?”,有的学生答“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明显审题马虎,答题不认真仔细。   (3)对世界近代史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凌乱,缺乏系统的归纳和总结。突出表现在综合探究题。比如《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是在哪些会议上签定的,有些学生就搞不清楚,往往是张冠李戴。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复习时要对各个国家的历史进行整理和总结,这样学生才能对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4)语言表达中逻辑混乱,同样是不少学生的突出问题。这也反映出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欠缺,需要在平时历史教学中加以训练和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3、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复习时教师要梳理教材将考点条理化线索化,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特别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一历史时期的横向联系;历史发展的因果联系;历史现象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和渗透等,给学生以完整的知识体系。 ‎ ‎   4、老师在注重历史基本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这样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5、教学中要善于结合时政热点深化主题教学,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历史教学主要功能在于塑造公民人格,培育民族情感,发展以史为鉴的能力。中考不可能回避热点,而且大家都知道热点是中考的重点内容今年的热点问题。‎ ‎6、教学中要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使学生掌握像大事年表等基本工具,要培养学生掌握诸如画示意图、分析数据图表的方法以及从文字材料中提取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狠抓审题习惯和表达的条理性。一定要提高答题技能,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加强答题规范性的培养,答题时做到要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执笔人:临洮县文峰中学 杨雪萍 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