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卷分析汇总 41页

  • 45.57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语文阅卷分析汇总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中考阅卷分析 新农中学 汤艳红 五天的中考阅卷已结束,对于这次考试,我觉得出题思路较好,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既让我们意识到了平时教学过程中轻视甚至忽视的地方,又为我们以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阅卷的内容是试卷十一题翻译题,现对这题的分析如下:‎ 一、试题分析 考察的文言文语段是《战国策》节选的内容,出题指导思想注重了课内向课外迁移,主要注重考察学生文言实词的积累及常见文言句式的掌握,还有对文言文本内容的理解。‎ ‎“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这句重点考察“折节”,“与”和“去”的意思。”与“和”去“在平时教学中强调较多,学生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与”,能翻译出给,割让给,送给,分给,交给,赠与等的意思即可,“去”,能翻译出离开,撤退、撤兵、撤离、退兵、收兵等意思即可,”折节”这个词平时见得少,需要一定的文言素养的积累,才能准确答出意思来。“折节”意译法,理解为降低身份、委屈自己、舍弃尊严、放下面子、放下身段等,直译法,分别将“折”理解为折损、放下、损伤,将“节”理解为名节、志节、气节、节操、颜面、尊严的意思即可。‎ 二、学生答题情况 在阅卷中,学生对这句的理解很多,如“折节”有的学生认为就是砍掉庄稼分割土地的意思,有的学生认为是折了寿命割舍土地,还有的认为是废除礼节,输了让地以及投降分割自己的土地等等,对于“去”字的理解也有误,认为是秦国军队必将回去,还有学生理解是秦国一定讨伐我魏国,甚至有学生理解成秦兵必然会来了。“与”字的理解仍有学生不能联系上下文的意思,错误理解成“和”的意思。整个句子翻译时有学生没有翻译完整,如只翻译了“折节”,而没有翻译“割地”。“以国之半与秦”这半句有学生“以……与”这个句式没观察出来导致误译,还有学生将最后半句理解为“秦国一定会离开。”对于以上学生的错误答案,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原因:‎ ‎1、平时实词意思的积累没有真正落实;‎ ‎2、学生瞻前顾后,联系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没有掌握;‎ ‎3、句子翻译时没有做到字字落实导致漏译;‎ ‎4、翻译句子没忠实与原意,直译的方法没掌握;‎ ‎5、翻译时没有注意语句要通顺连贯的要求。‎ 三、教学应改进的地方 ‎1、平时一定要将重点实词意思落实到位,特别是一词多义的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意思要让学生弄明白。‎ ‎2、平时课堂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联系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能力。‎ ‎3、教学中强化要求字字落实,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 ‎4、平时翻译训练时让每位学生明确答题要求,重视要求。‎ ‎2017年语文中考阅读题14题阅卷分析 莲花湖中学 解德银 ‎2017年中考语文阅读文本为《保持惊奇》,作者毕淑敏,她以冷静、独特的眼光,观察到人们在快节奏的现实生活中,在尊重老练、成熟的社会心理下,对眼见的人、事、物,对未知的世界,总表现出面不改色的老成,心灵急剧地粗糙起来,丧失对世界的惊奇,并分析出丧失惊奇会让我们失去对未知世界探讨的欲望,会失去丰富自己的机会,并指出保持惊奇的方法是“大自然中区”“同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促膝交谈”“在静夜中同自己对话”。‎ 文后阅读题第14题,“文本第五段说我们因此极快的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请结合本段内容概括我们惊奇的本能是怎样丧失的?”答题标准为:‎ ‎14题得分细则:‎ ‎14题按标答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每点3分,共6分)‎ ‎(1)把惊奇视为性格缺憾,厌恶惊奇;‎ ‎(2)有意识地掩饰惊奇,训练自己习惯漠视,麻痹心灵。‎ ‎【评分原则】‎ ‎1、踩意(点)给分。分别从“情感态度上厌恶(否定)惊奇”“从行为上掩饰,心理上漠视”两个角度来拟答案。‎ ‎2、完全或部分抄省略号之前的内容,或略作更改地抄写省略号之前的内容,由于对语段理解不准确,不给分。‎ ‎3、完全抄写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虽涵盖了答题要点,由于不符合题目“概括”的要求,两个得分点各扣1分。‎ ‎4、答题形式不作要求,是否分条答题不影响得分。‎ ‎6分 ‎【答案示例一】‎ ‎(1)对于自己看到的丑恶,假装没有看见,面不改色;‎ ‎(2)把“惊奇”视作性格上的缺憾;‎ ‎(3)总是掩饰自己的惊讶,渐渐迷失自己。‎ ‎(理由:答案1不得分,答案2、3符合得分要点,各得3分)‎ ‎5分 ‎【答案示例一】‎ ‎(1)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以为永不惊讶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2)心灵渐渐在漠视中麻痹,有意识的掩饰惊讶。‎ ‎(理由:答案1抄原文,扣1分)‎ ‎4分 ‎【答案示例一】‎ 我们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我们以为永不惊讶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于是,见怪不怪,我们的心灵渐渐在漠视中麻痹,更不消说有意识地掩饰我们的惊讶,会更猛烈地加速心灵粗糙。‎ ‎(理由:完全抄原文,两个得分点各扣1分)‎ ‎3分 ‎【答案示例一】‎ ‎(1)听到秽闻,毫无表情;‎ ‎(2)被美丽的景色感动,只是藏在心底;‎ ‎(3)碰到可歌可泣的至情,心肠硬得如钻石;‎ ‎(4)心灵在漠视中麻痹;‎ ‎(5)掩饰自己的惊讶。‎ ‎(理由:答案1、2、3不得分,答案4、5合起来给3分)‎ ‎2分 ‎【答案示例一】‎ ‎(1)人们把看到的丑恶和听到的秽闻当做没有发生;‎ ‎(2)人们把被美丽的景色感动,只是藏在心底,碰到可歌可泣的至情,心肠硬得如钻石;‎ ‎(3)人们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以为永不惊讶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理由:答案1、2不得分,3抄原文,扣1分)‎ ‎0分 ‎【答案示例一】‎ 只有永不惊讶才能让别人以为你“人情练达”“老于世故”“值得信赖”“有大谋略”‎ 结合原文和评分标准可以看出,第五段前三句,“看到丑恶”“听到秽闻”“被美丽、美好、美妙的景色感动”“碰到可歌可泣的人间至情”时,人们“脸上毫无表情”“心肠硬如钻石”“只可夜晚躲到无人处暗自咀嚼”只是“失去惊奇”的表现,“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陷”“有意识地掩饰我们的惊讶”才是原因。‎ 结合学生答题状况,可以看出学生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没有在原文中找出有效答题语句,并提取有效词句,组合成句,概括答题。第二,没有从不同方面分析原因,没有分条作答。‎ 示例一:‎ ‎14、(6分)①看到不好的事物依然面不改色;②碰到人间至情,也没有感触;③把惊奇视作缺憾。‎ 示例二:‎ ‎14、(6分)答:1、在看到丑恶时,面不改色,谈笑风生;2、在听到秽闻时,脸上毫无表情;3、在被美好的景色所感动时,默默藏在心底;4、在碰到可歌可泣的人间至情时,脸不变色心不跳;5、将惊奇视为一种性格缺憾;6、心灵在漠视中麻痹,在掩视惊奇中变得粗糙。‎ 示例一,第1、2点,不是答题有效语句,不是“丧失惊奇”的原因,而只是表现,此为没有找到答题有效语句的结果。示例二,答题不简洁,可视为误跌误撞,终撞上答案。‎ 示例三:‎ ‎14、(6分)因为我们把惊奇视作是一种性格的缺憾,认为永不惊讶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于是,对新鲜的事物没有了惊讶的本能反应,心更变得粗糙而丧失惊奇的本能,不再感到奇怪,渐渐在漠视中变得麻痹。‎ ‎14、(6分)惊奇的本能是在看见丑恶,听到秽闻时面不改色,收获到“人情练达”“值得信赖”的好评;是在被感动时,将情感埋进心底,让人认为自己少年老成,有谋略的过程中丧失。‎ 像这样,没有分条作答,容易陷入只作为一点来评分,即使其中包含答题要点中的二点,答题也不简洁,不明晰。老师可以在平时的训练中,严格要求分条作答。‎ 示例四:(6分)‎ ‎14、(6分)1、主观上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不愿保持惊奇;2、在遇见事物时有意识地掩饰惊奇,从而加速丧失惊奇这一本能。‎ 此为满分答卷,简洁而完整,从主观意识和行为二方面作答,切中肯綮。要做到这样的高效答题,老师需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多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结合平时的教学体会和阅卷所见,窃以为,老师在平时做阅读训练时,做好以下几点: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明确题干,分析答题指向;寻找答题区域,搜寻关键语句;提取重要词语,连缀成句,完整答题,即“了大意——明指向——找区域——寻语句——提词语——缀成句”。‎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但也是有迹可循的,有方法可依的,只要老师们注重方法指引,科学训练,严格要求,提高阅读题得分率也会是普照我们我们的一缕阳光。‎ ‎2017中考语文15小题阅卷小结 常福中学 姚艳子 ‎2017中考语文学科现代文阅读还是选择了难度最大的散文阅读。在我的看来,选择散文进行阅读考察是最能检验学生阅读水平。散文的形散神聚,展现生活的多面性;散文的写作手法,深入作者的心灵深处;散文的表达方式,最易激发读者共鸣。‎ 一、题设分析 ‎《保持惊奇》是一篇寓意深刻,文笔优美的散文。15题为语句赏析环节。中考设题:“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6分)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却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结合语境,这个句子包含两层含义和情感:(一)对年老体弱的老人还能保持惊奇天性的钦佩(赞叹、佩服)。这点应抓住“探索之光”“探照灯”,特别要关注这是“探照灯”之源。所以,对这能量的源泉当然就是钦佩(赞叹、佩服)了。(二)对我们已经丧失惊奇本能的愧疚(惭愧)。这里关注的是“探照灯”扫过的对象,“灵魂”说明“我”惊奇缺失,所以惭愧,心灵震撼。评分标准就是从这个句子的两个对象出发思考所得。‎ 二、 参考答案细则 两个大点,每一大点3分,共6分。每个大点中分两小点,分别是:事件(1分)+情感(2‎ 分)。强调一个大点是对老人的情感,另一大点是对自己的情感。除参考答案外,第一大点满分可用的词语还有:感佩、敬佩、赞美、崇敬、赞赏、敬仰;第二大点满分可用的词语还有:羞愧、无地自容。‎ 第一大点中表示情感的词语只能给一分的有:惊叹、惊喜、震撼、震惊、惊讶。‎ 三、具体得分细则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满分答案 示例一 ‎1.对年老体弱的老人还能保持惊奇 天性的钦佩(赞叹、佩服)。(3分)‎ ‎2. 对我们已经丧失惊奇本能的愧疚(惭愧)。(3分)‎ 示例二 1. 表达了“我”对老人依然能保持对新事物惊奇的本能的佩服、尊敬、赞美。(3分)‎ 2. 也表达了我们已经丧失了对新事物的探索的愧疚、羞愧。(3分)‎ ‎(二)、5分答案 示例一: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老人能坦率地表露惊奇的尊敬、佩服(3分),也希望我能一样保持惊奇,对自己的愧疚、羞愧(2分)。‎ 示例二: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老人年过八旬,但仍然保持着惊奇的敬佩、赞美和震撼(3分),还表达了“我”对现今社会人们丧失惊奇的无奈、羞愧与感慨(2分)。‎ 示例三:表达了“我”对老人依然能保持惊奇的本能的敬佩与赞美(3分),同时“我”感到惭愧(2分)。‎ ‎(三)4分答案 示例一 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2分)和自己的感到愧疚(2分)。‎ 示例二 表达了“我”对老人依然能保持惊奇的本能的震惊、惊讶和惊喜之情(2分),以及自己的愧疚、羞愧(2分)。‎ ‎(四)3分答案 示例一 作者在城市里呆久了,常常会丧失惊奇的本能,所以认为老人坦率地流露惊奇和求知的探索,是一种可嘉的勇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之情(3分),作者认为惊奇是真实情感的花火,表达了对老人的欣赏之情。‎ ‎(五)2分答案 示例一 表达了作者对老人如此坦率的震惊(2分),以及感到老人的勇气可嘉,还表达了作者反观自己之后的惊讶。‎ 示例二 表达了“我”的惊奇,还有“我”的尊敬之情以及对他的敬佩(2分)。‎ ‎(六)0分答案 写出了老人的惊奇,表达了“我”对惊奇的更深的了解。‎ 四、阅卷后记 在评卷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分,扣词很严。存在以下几种得分情况:‎ 1、 很多学生答案表述对象单一,只抓住老人这一角度分析,一般的2-3分。‎ 2、 还有学生抓住两个对象但没有准确的表达情感的词语,或有准确的表达情感的词语却没有明确两个具体的对象。,一般得分为4分。‎ 3、 还有学生准确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但对两个具体对象之一表述不准确,只能得5分。‎ 所以从这一题来看,整体估计得分不高,个人得分两极分化。在后期阅读教学中,尽量训练学生审题要全面,答题要准确,用词要规范,合乎评分标准的要求。‎ 中考第15题的阅卷小结 柏林中学 李洪梅 真题再现:‎ 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语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6分)‎ 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在这一瞬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我的灵魂。‎ 题目解析:‎ 首先,本题必须从“我”的角度来进行切入;其次,必须明确说出表达了“我”的某种具体的情感;第三,题干要求“联系上下文”,暗示必须交代“我”产生此情感的原因,即因何事而让我产生何种感情。‎ 评分标准:‎ 本小题答案包含两个大点,一点是对老人的情感,一点是对自己的情感,每一个大点3分,共6分。每个大点中分两个小点,一个小点是写事,一个小点是写情感。‎ 答案格式:事件(1分)+情感(2分)(两大点都应该包含这两个方面)‎ ‎ ‎ 参考答案:‎ ‎(1)对年老体弱的老人还能保持惊奇天性的钦佩(佩服、感佩、赞叹、赞赏、赞美、敬仰、敬佩、崇敬);‎ ‎ (2)对我们已经丧失惊奇本能的愧疚(惭愧、羞愧、无地自容)。‎ 典型案例:‎ ‎【满分答案】‎ 示例一:‎ ‎ 1.表达了“我”对老人依然能保持对新事物惊奇的本能的佩服、尊敬、赞美。(3分)‎ ‎ 2. 也表达了我们已经丧失了对新事物的探索的愧疚、羞愧。(3分)‎ ‎【5分答案】‎ 示例一:‎ 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老人能坦率地表露惊奇的尊敬、佩服(3分),也希望我能一样保持惊奇,对自己的愧疚、羞愧(2分)。‎ 示例二:‎ 表达了“我”对老人依然能保持惊奇的本能的敬佩与赞美(3分),同时“我”感到惭愧(2分)。‎ ‎【4分答案】‎ 示例一:‎ ‎ 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与敬佩之情(2分),和对自己感到愧疚(2分)。‎ 示例二:‎ ‎ 表达了“我”对老人依然能保持惊奇的本能的震惊、惊讶和惊喜之情(2分),以及对自己的愧疚、羞愧(2分)。‎ ‎ ‎ ‎【3分答案】‎ 示例一:‎ 作者在城市里待久了,常常会丧失惊奇的本能,所以认为老人坦率地流露惊奇和求知的探索,是一种可嘉的勇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之情(3分),作者认为惊奇是真情实感的火花,表达了对老人的欣赏之情。‎ ‎【2分答案】‎ 示例一:‎ 表达了我的惊奇,还有我的尊敬之情以及对他的敬佩。(2分)‎ ‎【0分答案】‎ 示例一:‎ ‎ 写出了老人的惊奇,表达了“我”对惊奇的更深的理解。‎ 阅卷体会:‎ ‎ 本小题难度为中等,学生均分在2.6分左右浮动。学生基本能动手,但得分不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失误:‎ 1、 答非所问。题目要求回答“表达了我什么情感”,而学生却大谈自己对“惊奇”含义的理解,或谈读完此句话后的收获,致使本题劳而无功。‎ 2、 思维层面单一。此题应从对老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两个层面来思考,而有的学生仅从一个层面来作答,遗憾丢掉至少一半的分。‎ 3、 要素交代不完整。本小题答案中的每一大点都包含了事件和情感两个要素,而学生要素意识不强,常常遗漏了其中某个要素,使得学生做题的感觉与得分不匹配。‎ 4、 就事论事。对“老人家充满探索之光的惊奇的眼神”这句话,学生仅仅停留在对老人眼神的理解,没有上升到老人的保持好奇的本性的高度,从而使答案流于肤浅。‎ 5、 答案重复和书写错别。有时学生表面上答了两点,可两点的意思重复,第二点只是换了一种表述或只换了一个关键词,还有关键词语的书写错误,也使的学生的得分减半,这两种错误实在不可小觑。‎ 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审题训练、思维训练、答题规范训练以及正确书写训练,语文的功夫在平时。‎ 中考答题中理清语段内关系很重要 ‎——2017阅卷心得 洪北中学 丁炎香 这次中考阅卷,我参与了第16题的阅卷工作。‎ 第16题的题目比其他三题都要简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保持惊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答案包括三点:‎ ‎(1) 到自然中去与天地对话,使自己重新获得活力;‎ ‎(2) 与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谈心,留存对真情的敏感、保持开朗的心情;‎ ‎(3) 回忆震撼心灵的片段,使自己整旧如新。‎ 答案范围来自文末三个语段。‎ 但得高分或者说得全分比重并不大。我改的六千二百多份试卷,均分在2.78左右。‎ 首先,阅读全文内容后,学生要圈定答题范围。这一点经过初三专题训练之后,大多数学生能够准确的划定范围。但是如何抓住要点或说重点词句,写出符合要求的准确的答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就困难了。‎ 我么们先看看评分细则:‎ 本题共三点,每点2分。没一点都必须答出两部分:第一部分做法1分,第二部分做法产生的意义1分。‎ ‎(1)2分:到自然中去,与天地对话。(1分)使自己重新获得活力。(1分)‎ ‎2分:与天地对话。(1分)使自己重新获得活力。(1分)‎ ‎1分:到自然中去。(0分)使自己重新获得活力。(1分)‎ ‎1分:融入自然。(0分)使自己重新获得活力。(1分)‎ ‎1分: 到自然中去与天地对话。‎ ‎1分:与天地对话。(1分)‎ ‎0分: 到自然中去。‎ ‎(2)2分:与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促膝谈心。(1分)留存对真情的敏感、保持开朗的心情。(1分)‎ ‎2分:与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促膝谈心。(1分)留存对真情的敏感(1分)‎ ‎2分:与朋友坦诚交往。(1分)保持开朗的心情。(1分)‎ ‎2分:与朋友坦诚交往。(1分)留存对真情的敏感(1分)‎ ‎1分:与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促膝谈心。(1分)‎ ‎0分:与朋友谈心。‎ ‎0分:与朋友交往。‎ ‎(3)2分:回忆震撼心灵的片段。(1分)使自己整旧如新。(1分)‎ ‎2分:回忆经历中美好的片段。(1分)使自己整旧如新。(1分)‎ ‎2分:复习情感中最精彩的片段。(1分)使自己整旧如新。(1分)‎ ‎1分:同自己对话。(0分)使自己整旧如新。(1分)‎ ‎1分:回忆震撼心灵的片段。(1分)‎ ‎1分:回忆经历中美好的片段。(1分)‎ ‎1分:复习情感中最精彩的片段。(1分)‎ ‎0分:同自己对话。(0分)‎ 下面是我在阅卷中改到的答案,比较典型的:(1)回归自然,感受天地宇宙的浩瀚;同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坦诚的来一次促膝谈心;在静夜里同自己对话,回忆美好的精彩的使人心灵震撼的镜头,使我们整旧如新。(2)可以到自然中去感受造化带来的惊喜;可以和没有利害关系的朋友谈心;可以在静夜与自己对话,回忆生活的片段。(3)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山水;和朋友坦诚交往;回忆过去经历中的美好片段。‎ 从上面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知道答案所在的范围,答案得分却只能是2分或3分。究其原因,我认为是没有审清题意或者说未能明确出题人的意图,也可以说没能读懂文章内容。文末的三个语段似乎可以看作排比段,结构相似:怎样做,会使我们怎样。只不过在怎样做这一方面,有的语段列举的内容多,有的列举的少。学生如果养成给语段分层次的习惯,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就很快能明白段内其实是两方面的内容,也许答案就能完整些。当然,在列举的做法中,不能照搬照抄,如何抓住关键词也是很重要的。比如有些修饰限制词不能省去,是我们需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这一点又与一直强调的读懂文章的主旨是相关联的。‎ ‎2017中考语文第17题阅卷分析 永安中学  李家义 一、试题分析 第17题的考点是综合性学习中的根据具体情景陈述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表达应用的能力。因为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理解上没有障碍,难度不大。‎ 本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紧密,能引导学生关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习惯,同时又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这对学生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考查。‎ 本题给出的背景任务是引导学生研究学生校园礼仪规范,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研究选题下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对什么是“校园礼仪规范”有所了解,并能具体列举。回答本题,需要学生能仔细审清题目要求,并能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观察归纳习惯。‎ 从学生得分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此话题能有效解决并有序表达。少数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有明显欠缺,同时审题不够严谨。‎ 二、考况分析 ‎(一)评分细则 ‎1.紧扣题干“学生校园礼仪规范”主题,具体的内容;‎ ‎2.表意明确,指向具体内容;‎ ‎3.条目不重复不交叉。‎ ‎【答案示例】(4分)‎ 示例一:‎ ‎(1)平时见到老师要问好。‎ ‎(2)不在教室大声喧哗。‎ ‎(3)不乱丢垃圾。‎ ‎(4分)示例二:‎ ‎(1)上下楼梯靠右行。‎ ‎(2)校服穿戴整齐。‎ ‎(3)说话文明用语。‎ ‎(二)学生答题情况和失误类型 ‎1.答案不具体:‎ 示例一:‎ ‎(1)学生校园穿着礼仪。‎ ‎(2)学生校园语言礼仪。‎ ‎(3)学生校园行为礼仪。(得2分)‎ 示例二:‎ ‎(1)礼貌待人。‎ ‎(2)举止文明。‎ ‎(3)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问好。‎ ‎(得1分。前两条抽象。)‎ ‎2.包容、交叉、重复:‎ 示例一:‎ ‎(1)学生面对师长文明有礼。‎ ‎(2)学生做到尊敬老师。(1分)‎ ‎(3)学生做到热爱同学。‎ ‎(得2分。前两条重复。)‎ 示例二:‎ ‎(1)中学生的行为举止规范。‎ ‎(2)中学生要尊敬师长。(1分)‎ ‎(3)中学生不允许说脏话。(1分)‎ ‎(后两条与第1条包容。)‎ ‎3.不合题意:(0分)‎ 示例一:‎ ‎(1)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 ‎(2)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具体行动。‎ ‎(3)正确运用校园礼仪规范的方式。‎ 示例二:‎ ‎(1)以“校园礼仪规范”为主题的班会。‎ ‎(2)以“校园礼仪规范”为题写文章。‎ ‎(3)以“校园礼仪规范”为主题办黑板报。‎ 示例三:‎ ‎(1)搜集“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资料。‎ ‎(2)小组讨论收集资料。‎ ‎(3)展示成果。‎ 示例四:‎ ‎(1)学生校园礼仪有哪些?‎ ‎(2)学生校园礼仪对学校的影响?‎ ‎(3)学生如何规范校园礼仪?‎ ‎(以上答案均与题目问题不符。)‎ ‎(三)失误原因分析:‎ ‎1.审题不仔细,导致答案不具体,不是活动的主要内容。‎ ‎2.思维逻辑混乱,表述包容、交叉、重复。‎ ‎3.思维定势影响严重。受元调、四调影响,不能灵活应变。‎ 三、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以做事的思想来做题,多关注生活。‎ ‎2.强化审题,注重关键词,辨别答题要求,避免混淆,提升答案与题干切合度。‎ ‎3.避免机械题型训练,注重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训练。‎ 中考语文第18题改卷评分具体情况分析 奓山中学 乐照发 题目:在以“做知书达礼的中学生”为主题的班会上,同学们正热烈讨论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现在该你发言了,你将说点什么呢?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100-120字)‎ 评分标准:扣住遵守规范的意义作答,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内容上能从遵守规范对个人、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意义作答,有观点有理由,2分。表达上简明、连贯、得体2分。内容没有针对问题作答不得分。)‎ 具体示例分类:‎ ‎4分 主要内容围绕规范本身的意义或对个人成长意义谈认识,认识比较充分,语句通顺、简明、连贯。‎ 要点示例:(1)培养良好习惯。(2)提升个人修养。(3)和谐人际关系。(个人成长的意义)(4)使学校有更好的发展。(5)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影响。(学校、社会的意义)(6)规范了学生在校的行为(规范本身的意义)‎ 完整示例:‎ 同学们,我认为中学生遵守校园礼仪规范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样做不仅能让我们自身的修养在践行礼仪规范的过程中得以提升,更是能为全体师生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这对我们的学习和身心都有极大地益处。所以,我认为我们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很重要。‎ ‎3分 ‎(1)对规范本身的意义或对个人成长意义认识单薄(有较少内容涉及对规范本身意义或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其他内容与之有关联),语句通顺、简明、连贯。‎ 完整示例:‎ 各位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谈谈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中国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礼”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学礼、明礼、守礼也是对这种文化的传承,而且这样可以营造一种“有礼”学生生活环境,有助于我们学习和为人处世。‎ ‎(2)主要内容围绕规范本身的意义或对个人成长意义谈认识,认识比较充分,语言表达存在明显缺陷。(有语病,逻辑混乱)‎ 完整示例:‎ 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校风,学生要有良好的素质,才会有好的学习态度。并且假设有领导来视察,看到本校学生穿着暴露,谈吐脏,会对学校有许多意见。家长看到了,会对学校有不好的印象,学校可能会关闭。‎ ‎2分 对规范本身的意义或对个人成长意义认识单薄,表达方面有病句,错字,但不影响理解,字数过半;对规范本身的意义或对个人成长意义认识单薄,但比较含糊,表达通顺。‎ 完整示例:‎ 同学们,你们好。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关于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礼仪规范是我们学生的另一张脸,谁也不愿去做一个丑八怪,都希望有一个白白净净的脸。所以我们平时就要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我们要做一个知书达礼的中学生。谢谢大家。‎ ‎1分:‎ 内容表达出了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字数没过半。只说行为,没说意义 完整示例:‎ 各位同学,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很重要。遵守规范,可以提高我们的道德素养,让我们成为优秀的学生。‎ ‎0分:‎ ‎(1)内容大而空,或没有针对性,不考虑表达。‎ 完整示例:‎ 我认为学校这次开展的 《学生校园规范礼仪》对于我们做好一个知书达礼的学生意义挺大的。因为毕竟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学生遵守校园礼仪规范对于我们做个知书达礼的学生也很好,你要是学习了礼仪知书达礼,走到哪里别人也会夸扬你几句。(某些句子摘抄或重复题目上句子也不能得分)‎ ‎(2)或只说行为,没说意义。‎ 完整示例:‎ 今天,我们每个中学生,都被要求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这本书。书中大多就我们青少年的行为做了规范,要求我们遵守纪律,尊敬老师,在校园讲文明,而在校园中这又是应尽的义务,所以,我认为我们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很有必要,请大家遵守规则。‎ ‎18题的评分细则很具体,学生紧扣“遵守规范的意义”谈才能得分,空谈或照抄题目,以及偏离题意都是不能得分的。‎ 关于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阅卷几点思考 大集中学 许卫华 ‎2017年武汉市中考作文题 有一条小鱼,一直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讲述了他的见闻。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事物,鱼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了想象,但所想象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 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需要出现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这次我有幸参与2017年中考语文作文阅卷工作,现就阅卷情况做出一下分析:‎ 作文题形式上采用了近两年没出现的寓言式命题,更具童话色彩, 更贴近中考学生的年龄段。 寓言式命题是以往中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的作文题形式,题目不给学生在理解材料上设置难度,立意也更清晰明确,直接说明请考生围绕拓宽视野、认识新事物这一话题来写作,对初中毕业生来说有启迪性,也符合时代对他们的要求。这一话题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学生们应该都不陌生。如果写出了知识面宽和思想深度,作文高分并不算难。‎ 一、书写要规范,格式要正确,卷面要整洁。‎ 字迹脏乱差,在中考中可能吃大亏!这话并非危言耸听。字是评卷老师对你作文的第一印象,字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学生对写作、对学习的态度,所以这对作文分值的判断有着很大影响,字迹潦草,扣2分?扣3分?还是扣5‎ 分?这个尺度不同的阅卷老师把握得不尽相同。而事实上,作文卷面字迹潦草、脏乱差,更多时候是给阅卷老师带来一种十分不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先入为主的情况下,你的作文写得再好,可能起点就已经降了个等级。中考的阅卷工作是十分紧张的,它要求阅卷老师们高效不间断地工作,每篇作文的平均批阅时间仅为45秒左右,每位阅卷老师都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当看到字迹工整、漂亮的卷面,会感到舒服轻松,印象分可能会加分;相反,如果看到脏乱差的卷面,原本紧张的情绪会更加烦躁,印象分一下子就下来了,即便考生作文写得再优秀,也很难得高分,要是字迹再难辨识,阅卷老师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逐字分析辨识的,最终丢掉5-10分的卷面分都是有可能的。因此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训练学生把字迹书写清楚、写干净,黑白分明,不草不连,不涂不抹,字在格中,大小适中。汉字是中华民族最引以自豪的文化遗产,具有精深的美感和艺术感。在全世界都关注中国,欣赏中国的今天,我们的汉字书写艺术本应在青少年中发扬光大。为此,我们呼吁广大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二、审题:‎ 第一句:“鱼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说明认知条件限制;‎ 第二句“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朋友的选择不是随意的;‎ 第四句“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真实特征+主体的叠加;‎ 第五句“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这是我们认知新事物的过程;‎ 关键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拓宽视野是方法,这样才能经验丰富,真正认知到新事物。‎ 对本题题意表达的界定:题意表达应鲜明,但表达形式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 题意正确:材料叙述了一条鱼对陆地上事物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鱼渴望认识陆地上的事物,但因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只能从青蛙处间接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想象。作为鱼,他将自身的认知经验与青蛙处获得的信息叠加后,获得了与事物客观状况有出入的错误认知。文章的题意应在材料的整体语意范围内。本题的题意可以表述为: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三、对本题材料支撑的界定:‎ 恰当:记叙性文章的事件或议论文性文章的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观点、思考等)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支撑的内容能让人信服自己表达的观点和思考。事件或材料能够具体表述什么是新事物和已有经验,并能清楚阐释拓宽视野、丰富经验对认知新事物的意义。‎ 缺陷:事件或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有相关性,但文中的事件或材料只是空洞地贴上题意的标签,文章主要内容没有具体表述已有的经验与认知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并未明确具体交代已有经验、新事物是什么,或者文章部分内容支撑不当等等。‎ 错误,事件或材料貌似与题意相关,表述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无法支撑题意,或表达的意图与题意无关。‎ 四、(特殊情况评分说明)‎ ‎1、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为七类文:‎ 有大量错别字和病句,严重影响语意的表达;‎ 内容与题目(材料)毫无关系,或抄写试卷上现成的文字材料;‎ 只写了开头,字数严重不足(100字以内)。‎ ‎2、字数不足600字的评分要求:‎ 在文意表达基本完整的前提下,每差一行扣1分;‎ 在文意表达不完整的前提下,每差一行扣2分。‎ ‎3、字数超过600字却没有完篇的评分:‎ 文意表达完整,在此文所属类别给抵挡分数;‎ 文意表达不完整,在此文所属档次基础上降档给分。‎ ‎4、缺少标题扣2分。‎ 五、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 ‎1、审题不清。 整篇文章不能紧扣 “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 有的学生不能突出材料中的认知新事物的方法,文章中大量篇幅写了“已有的经验”,而没扣住打破思维框架不断拓宽新视野的意义 ;有的学生尽管考虑到写“需要丰富经验” ,但是在行文中只注重说了结果, 没有强调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突破局限,才有新经验。没有理清这三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中心不突出,偏题跑题现象严重。‎ ‎2、文体意识不强。文章的文体不鲜明,有的文章看似叙事,但过程中又夹杂着很多的议论分析, “四不象”现象较突出。写议论文也是写着写着写成了记叙文。‎ ‎3、选材狭窄,不会用素材。多数考生写作不注意根据立意精选典型写作素材进行写作,选材狭窄,思路不广。阅卷中发现很多考生都写共享单车,网络支付,千人一面,也缺少多样的、独特的生活体验,都是泛泛而谈。考场作文时不单要用对素材,然后还要用好素材,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记诵素材,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素材的能力。‎ ‎4‎ ‎、贴标签现象严重。 观点与材料之间毫无关联,分析不到位。再有就是胡乱编造类似的故事,复述故事,简单仿写。不动脑筋,不去思考关键词的内在逻辑性。‎ 六、几点建议 学生的作文水平主要来自平时积累,但老师的审题、立意等 技巧指导作用也不可低估。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 特点与需要,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从审题、立意、布局等方面 切实进行作文技巧、思维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审题仍是重点。重视审题的原则和方法的训练,审题不能只让学生勾画出重点词,还应指导学生明确这些关键词的含义,以及几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同时,应指导学生扣主题写。考场作文中,有部分学生文笔好,思路清,让人惋惜的是全文无一处点题,只能得很低的分数。所以,审题训练不可忽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可以在熟悉中发现陌生,在浅显中挖掘深刻。‎ ‎2、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并进行选材训练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深切的认识到学生平时不关注生活,缺少对生活的认识与思考,作文中材料不鲜活不深刻,这就强烈地要求我们老师平时的作文教学要重视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一方面要让学生记诵素材,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培养学生运用素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阅读量,帮助学生搜集作文素材,增加积累。然后让学生把熟悉的材料记下来,把新鲜的材料录下来,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 ‎3、开头结尾需紧扣命题要求。一定要在开头结尾处强调你对命题意图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提高含金量。‎ ‎4‎ ‎、作文教学应有计划性、序列性。教师可根据现行课本以主题活动为单元的实际,对作文教学进行系统规划,明确每个年级作文训练的目标。比如初一可以进行名篇共赏、佳作积累,初二美文摘抄鉴赏,初三可以组织高分作文探秘、考场优秀作文赏析。这样逐层推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017年武汉市中考语文作文阅卷小结 蔡甸区幸福路中学 张欣 ‎【题目】‎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一条鱼,一直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小蝌蚪长成青蛙后,便跳上了陆地。几周后,青蛙回到池塘,向鱼讲述了他的见闻。青蛙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事物,鱼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了想象,但所想象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 其实,人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需要出现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题目解析】‎ ‎“有一条鱼,一直很想了解陆地上的事情”说明鱼对新事物有认知的渴望,“却因为只能在水中生活而无法实现”表明鱼因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与小蝌蚪交上了朋友”,鱼的交友是有选择的,因为小蝌蚪会长成青蛙,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可以上岸帮助鱼了解陆地上的事情。果然,小蝌蚪长成青蛙跳上陆地后向鱼描述了陆地上的各种事物,“鱼根据青蛙的描述进行了想象,但所想象的每一样东西都带有鱼的形状:人被想象成用鱼尾巴走路的鱼,鸟是长着翅膀的鱼,牛是头上长角的鱼……”鱼想象的每一样东西的特点是主体都是鱼,这是基于鱼已有的经验的,并且带有某种东西自身的特征,是两者的叠加。第一段材料侧重于谈已有经验的局限。‎ 第二段是综合表述题意,由鱼的故事过渡到人。“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离不开已有的经验,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这一句是对前文故事的小结,“离不开已有的经验”谈的是已有的经验有利的一面,“又常受制于已有的经验”谈的是已有的经验有弊的一面。“所以,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是结语,“就必须不断拓宽视野”对应前文“受制于已有的经验”,谈的是已有经验的弊端,“丰富经验”对应“离不开已有的经验”,谈的是已有经验的有利之处。‎ 这则作文材料的题意很明确,我们还要看考生文章的内容能否支撑题意。接下来,我们明确材料中的几个关键词,进一步把握题意。“视野”有两重含义:1、眼睛看到的空间范围;2、思想或知识的领域。“范围”“领域”都是边界的意思,“拓宽视野”就是要突破边界、打破局限。“丰富经验”就是积累经验。结语的含义是,对待已有的经验时,要辩证地看待,因为已有的经验有利有弊。‎ 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应把握上位语意,即材料的最后一句话,谈已有的经验和新事物之间的关系。‎ 对本题题意的表达界定:‎ 题意表达应鲜明,但表达形式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 题意正确:材料叙述了一条鱼对陆地上事物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鱼渴望认识陆地上的事物,但因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只能从青蛙处间接获取相关的信息后进行想象。作为鱼,它将自身的认知经验与从青蛙处获得的信息叠加后,获得了与事物客观状况有出入的错误认知。文章的题意应在材料的整体语意范围内。本题的题意可以表述为: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扩宽视野,丰富经验。‎ 对本题材料支撑的界定:‎ 恰当:记叙性文章的事件或议论性文章的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观点、思考等)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性,支撑的内容能让人信服自己表达的观点和思考。事件或材料能够具体表述什么是新事物和已有的经验,并能清楚阐释拓宽视野、丰富经验对认知新事物的意义。‎ 缺陷:事件或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有相关性,但文中的事件或材料只是空洞地贴上题意的标签。文章主要内容没有具体表述已有的经验与认知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并未明确具体交代已有的经验、新事物是什么,或者文章部分内容支撑不当等等。‎ 错误:事件或材料貌似与题意相关,表述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无法支撑题意,其表达的意图与本题题意无关。‎ ‎【阅卷中典型答案的得分分析】‎ 典型答案1:‎ 提升自我,方能认知 ‎《庄子·逍遥游》云:“虫不可语冰也。”夏意思是对夏天的蝉无论怎样费尽口舌,它都不会明白冬天的冰是什么,因为它只经历过夏天。毛毛虫若想理解天空的美,就必须化为蝴蝶。人想要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视野的大小,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多少。坐井观天里的青蛙,它的视野只有井那么大,故在它心中,天就是井口那么大。严复,被誉为中国近代思想改革第一人。年轻时曾出使欧洲,见到西方列强的工业文明的可怕之处,急忙写信回国,要求皇帝学习西方文明进行改革。“天子”却认为西方“奇淫巧技”不可学,并对严复大为光火,将其撤职。回国后,严复的家人更是耻于与他为伍,认为他“崇洋媚外”,毫无气节,他们只看到了过去“五方皆来朝”的强大,视野仍限制在从前,看不到如今的变化,无法接受新事物。严复的思想与认知同他们的经验相违背,故他们无法想像什么是工业文明。士农工商的传统认知令他们鄙夷工业,结果在面对西方技术时,他们不屑一顾。所以,要想认知新事物,就必须拓宽自己的视野。‎ 经验的不足会使我们的认知产生障碍。麻雀没有飞上九天的经验,所以它嘲笑鸿鹄的行为。于是有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笑话。拿破仑,法国最富有盛名的皇帝,曾经令整个欧洲闻风丧胆。一次,一名年轻人拿着自己设计的轮船的设计图来拜访他。拿破见到轮船竟由钢铁铸造,还没有帆来提供动力,便毫无犹豫地拒绝了他。于是年轻人来到英国,这一次他的建议被采纳了,并且帮英国奠定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年轻人名叫富尔顿,是蒸汽船之父,拿破仑只知道船是木头造的,靠风帆提供动力,他没有对蒸汽机的经验,这使他对新事物的认知存在障碍,难以理解并接受。从而错失良机。故,要想更好地认知新事物,丰富的经验必不可少。‎ 认知是基于已有的经验的产物,却又常常被经验限制,就好像看需要用眼睛,视野的大小又常常直接决定了我们看到事物的多少。要看得更多,视野就要拓宽。要好好认知新事物,就要丰富的经验。‎ 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经验,让我们真正认识这个世界,认知所有新事物吧!‎ 专家评分:50‎ 得分分析:‎ ‎1、本文立意准确。中心论点“人想要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拓宽视野,丰富经验。”紧扣材料结语,“视野的大小,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多少。”“经验的不足会使我们的认知产生障碍。”是本文的分论点,从“拓宽视野”和“丰富经验”两个方面谈已有的经验和新事物之间的关系,对题意的把握非常完整。‎ ‎2‎ ‎、结构清晰,论据典型且充分,且详略处理得当。开头由夏蝉与毛毛虫的例子引出中心论点“人想要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接下来用分论点的形式围绕中心论点紧扣题意展开。为了支撑“视野的大小,决定我们所看到的事物的多少。”的分论点,略写了坐井观天的例子,详写了“天子”、家人受已有经验——士农工商的传统认知的局限,认为西方“奇淫巧技”不可学而无法接受新事物工业文明的例子。又略写了麻雀的例子,详写了富尔顿的例子来支撑“经验的不足会使我们的认知产生障碍。”的分论点,其中,写富尔顿的例子时,通过将拿破仑和英国对待富尔顿的轮船设计图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结果,拿破仑固守已有的经验不接受新事物,英国采纳了富尔顿的建议,奠定了海上霸主的地位,进一步突出分论点。最后两段总结全文。文章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3、语言表达简洁流畅,可归到“优秀”档。‎ 综上所述,此文是考场不可多得的一篇佳作。‎ 典型答案2:‎ 拓宽视野才能真正认知新事物 人们往往对新事物的认识离不开已有的经验甚至受制于有的经验,就像一家全世界闻名的寿司店,原本以为会在豪华酒店设点,去了才知道这家著名的寿司店开在地下室。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要拓宽视野,丰富经验。‎ 一直以来我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对于爷爷奶奶的印象并不深刻。在我还懵懂的时候,爸爸妈妈告诉我爷爷奶奶是农民。“农民”一词对当时的我甚是新颖,我也对于爷爷奶奶特别好奇。缠着爸爸问个不停。我爸爸说农民就是要下地干活,种庄稼种菜,还得在几丈长的地里除草。通过爸爸的描述,我想:“爷爷奶奶一定很辛苦,每天要做这么多事,他们一定很不快乐吧。平时我做一点事就有些不开心,更何况他们!农村的房子一定很破吧,我一定要去看看他们!”‎ 最终爸爸还是犟不过我,带我来到爷爷家。我迫不及待地跑下车到屋子里找爷爷。爷爷一身军绿迷彩衣服,脚踩一双长雨靴,爷爷的皮肤被晒得很黑,“你们怎么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这小丫头越长越水灵了。” 爷爷笑呵呵地领我们到客厅。“爷爷,你跟我们回去吧,我们那里有空调哦,还有好多可有意思的地方,你在这一定无聊死了,还没信号。”我无奈看了一眼手机信号格再满眼期待地看着爷爷,爷爷愣了一下便哈哈大笑起来:“我可不去城里,空气质量差,我在这哪能无聊,有时候钓鱼,捉蝈蝈你没玩过吧。下地干活如果热了就坐在椅子喝一口凉茶,随着一阵风吹来,这才是享受哩!”我呆住了,惊讶于爷爷的话,不,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我看来,农民是最辛苦的工作了,风吹日晒,可今天一见到爷爷,这却成了享受。‎ 爷爷看我有些怀疑便神秘一笑,下地抓了几条蚯蚓,拿起钓鱼竿和小桶便高呼“钓鱼咯”边往渠道边走,我马上跟着爷爷的步伐,只见爷爷熟练地安上蚯蚓,将鱼线抛入水中,盯着浮标一动不动,我将气氛感染,也屏住呼吸。突然,浮标一动,爷爷立马先放出一段线,黑鱼游了一段距离后立马收线,“呵!”一条大鱼就被拉出水面,我看着桶里的鱼兴奋异常。‎ 随着夜幕降临,刚刚钓上来的鱼也上桌了,吃着原生态的菜和自己钓的鱼,听着不时的知了声,看着天空的繁星我似乎明白爷爷的快乐,我用我的经验来作出判断,而只有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才能真正认知新事物!‎ 专家评分:48‎ 得分分析:‎ ‎1、本文思路清晰,扣题紧密。这是一篇记叙文,开头明确了题意——“人们往往对新事物的认识离不开已有的经验甚至受制于有的经验”,交代了新事物与已有经验之间的关系,“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要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明确了正确的做法。主体部分,作者记叙了“我”对“农民”“农村”原有的经验来自于爸爸的描述,“我”认为农村很破败,农民很辛苦,但亲自来到农村后,“我”对农村的认识被刷新,爷爷很享受农村的生活,并带着我抓蚯蚓、钓鱼,让我也感受到农村生活的快乐。我通过自身的经验明白了只有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才能真正认知新事物。文章各个部分都围绕主题展开。‎ ‎2、详略得当。略写“我”对“农民”“农村”原有的理解,详写“我”的新认识,事例具体。‎ ‎3、文中有少许病句,但不影响理解。‎ 典型答案3:‎ 拓宽视野,明知新事物 人生的路很长,一路上要经历,面对多少新事物?然而当我们在接触它时却总以过去的经历来决断,但这往往会蒙蔽我们的双眼,所以想要真正认知新事物,便需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经验。‎ ‎20世纪90年代初,马云从国外带回一件新玩意儿——互联网,满怀信心的马云带着一肚子的互联网理论去找了很多的商务大佬,却发现他们几乎都有些个共同的特征:你所说的互联网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呀?是不是像我们手上做的货物交易一样可以拿到各大商场卖给顾客呀?……此种回答数不胜数。最终这些大佬们一致认为他是个骗子。这让马云有些郁闷,他心里的想法却是:我在西雅图亲眼目睹了互联网如何迅猛发展,他们却不明白互联网这件新事物的真面目——‎ 一种强大的沟通技术,应用于商业的前途是多么光明啊!过了十多年,马云已是如今大名鼎鼎的中国首富了,而那些骂他骗子的大佬们却早已隐去,同时心中还残留着错看互联网的懊悔。为何马云与这些大佬们在如今有着天壤之别呢?正因为他亲眼目睹过,正确地认知了互联网这一新事物。当一个人在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经验后,他的认知感才能得以拓展、改变有了这般脱变,才能真正地弄清一个新的事物,而不受制于过去。‎ 我不禁又想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他经过艰苦地研究,不断推敲,最终得出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这一新的学说观念传进教堂就如同炸开了锅一样,以教皇为首的众人们强烈抵抗这一观念。他们以旧有的观念和圣经上得来的“经验”表示地球才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决然不可能的!并最终以某个借口对哥白尼处于火星,并宣称处死这个异教徒正是为了不让广大信徒们有错误的思想!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是多可悲又可笑的事!哥白皓首穷经,日夜观察这片星空,积累了无数的例证才得到的结论为这些冠冕堂皇的愚人掩盖。这虽是一个历史的悲剧,但它不也恰好证明了我们需要全面地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经验才能明知新事物,就像一个人只有在尝试了饼干的味道后才知道这与自己之前吃过的苹果是不同的,阐述的便是这一道理。‎ 人生要面临的新事物太多唯有不断拓宽视野、丰富经验才能去真正地认知他们!‎ 专家评分:46‎ 得分分析:‎ ‎1、本文例证有力地支撑论点“想要真正认知新事物,便需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经验”。文中所举的是两个反例——商业大佬们拒绝接受马云的互联网理论、以教皇为首的众人拒接采纳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这都是源于他们没有拓展视野、丰富经验。叙例内容较为清晰,扣题紧密。‎ ‎2、议论部分“贴标签”,没有阐述清楚已有的经验和新事物之间的关系。‎ ‎3、标点符号使用、书写不规范,通篇都是实心圆点,影响阅卷老师的阅读感受。虽说标点符号不是作文重点考察的内容,但选择题第四题我们系统地学习过标点符号的相关知识,还是要学以致用。‎ 典型答案4:‎ 只写人物拓宽视野、丰富经验的过程,没有交代其与“已有的经验”的关系。‎ 评分:22——37分 得分分析:‎ 题意表达错误(与材料相关),但材料可以支撑自己的错误观点。‎ 典型答案5:‎ 写成人物发明新事物的过程,如爱迪生发明灯泡。‎ 评分:14——21分 得分分析:‎ 偏离题意“要想真正认知新事物,就必须不断扩宽视野,丰富经验。”‎ 典型答案6:‎ 扩写材料或编造一个类似的故事。‎ 评分:14——21分 得分分析:‎ 题意表达正确,但材料不能支撑观点。‎ ‎【我的阅卷体会】‎ 今年中考语文阅卷地点在武汉市财贸学校,我被安排改作文,下面谈一谈我的见闻和感受。‎ 一、阅卷程序 作文题组有3个,每组41人左右,阅卷员全是市内各校的一线教师。24号上午学习专家组定的不同等级的标准卷10篇,听取阅卷组组长解读标准。接着试评10篇培训卷,对于不确定的,教师之间相互讨论或与组长商榷。‎ ‎24号下午开始正式评,每个评卷员一评就是一个考场的30份试卷,一份作文由两个评卷员评,当两位老师给出的分数小于事先规定的误差域值(7分)时,计算机就自动取两人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考生该题的最终得分。如果大于7分,计算机就自动把考生的作文发送给第三位老师评阅。专家组随时抽查每个老师的阅卷质量,同时对特殊试卷进行仲裁。‎ 各组小组长负责全组的阅卷质量,他的电脑上有本组各位评卷老师的有效评卷数量以及各项指标的对比分析,他们会随时将三评率、吻合度、平均分、标准差等情况通报给各位评卷老师,让其马上及时进行修正、调整。‎ ‎28号下午全部阅卷结束。我所在的小组评得最多的老师评了1700多分,最少的评了700多份。‎ 具体步骤是:‎ 专家挑选标准卷→评卷员学习标准卷→专家解读评分标准→评卷员熟悉标准并试评→组长审核通过→评卷员正式评→组长把关→专家审核仲裁 二、阅卷体会及备考启示 ‎1、加强书写规范化的训练。‎ 平均算下来,每篇作文评分时间不到1分钟,而且组长掌握着每个评卷员的阅卷数量,虽然没要求具体数量,评得慢的自然要被催促。中午饭后阅卷员没有地方休息,下午评卷也有点头昏脑涨,因此,书写好坏成为重要的判分依据。‎ 在平时答题时,我们就要严格要求学生,促其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字迹清楚工整,少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特别是在时间紧,答案差不多相同的情况下,书写往往是拉开差距的关键因素。‎ ‎2、让学生熟悉评分细则,强化规范答题。‎ 作为九年级语文老师,不仅自己要清楚中考作文的评分细则,也应让学生了解。这样才能“知己知彼,决胜中考”。教师可结合中考试卷,详细地讲解中考作文评分细则,并可组织学生为自己、为同学评分,以此来强化得分意识。在平时作业批改、考试阅卷时,教师更应规范给分,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怎样答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分数。‎ ‎3、作文训练讲实效。‎ 九年级作文训练直接接轨中考。遵循作文评分细则,投阅卷老师所好,应是训练的方向。首先立足基础等级,可针对审题立意、材料选用、思路结构、语言书写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以确保作文不出现大失误;然后冲刺发展等级,用心打造作文亮点,以吸引阅卷者的眼球。让作文能力强的学生得到高分。‎ ‎4、作文选材切忌“撞车”。‎ 中考作文与平时作文的重要区别就是在6月20日上午有几万人写同一道作文题,稍不留心,就会选材雷同。当大量考生反复向阅卷老师陈述同一则材料时,那接受效果便可想而知了。今年许多考生把共享单车、微信之父张小龙、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神农尝百草等事例罗列一遍,就出现了材料相同、结构相同、主题相同的现象,无法让阅卷老师有眼前一亮之感。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平时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积累,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5、在作文备考过程中,文体训练应多样化。中考作文要根据题目特点和考生特长选择文体,不要一味训练议论文,偏废了记叙文。今年阅卷过程中就有得分较高的记叙文,如专家评卷中的那篇48分的文章。‎ ‎6‎ ‎、中考作文对审题立意、点题扣题要求非常严格。绝大多数考生都能找到材料的结语作为文章的立意,但很多考生在材料的选择、表述上不能紧密扣题。平时训练时,教师要要求学生不要玩深沉、太含蓄,“犹抱琵琶半遮面”,跟阅卷老师捉迷藏,议论文论点不明显、记叙文只是平铺直叙都难得高分。‎ ‎7、中考作文对表达“优秀”的界定是“结构完整,文脉畅通,语言通顺(允许有极少错别字或病句),字迹清晰”,这个要求并不算高,但很多考生不能做到文从字顺。因此,在作文备考时,从字、词、句、句群、段落、修辞等方面要多加强训练。‎ ‎8、九年级复习不能忽略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知识面广不广、语文素养高不高,在考生作文中一目了然。因此,九年级备考不能忽略学生课外语文知识、社会知识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