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9.5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化学实验过关专题 酸 碱 盐
第一类 基础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1广州)雪碧是一种碳酸饮料,将少量的雪碧滴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的颜色变化是( )
A.先变蓝后变紫 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
C.先变无色后变红 D.先变红后变紫
【解析】雪碧中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时,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碳酸不再存在,因此溶液又变成了紫色。
答案:D
【规律方法总结】溶液酸碱性的判断以及指示剂的变色情况一般与工农业生产、社会实践、生活实际等联系起来,解答此题主要是掌握好溶液的酸碱性使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例2如图8-1-1所示,在烧瓶里收集满某种气体,烧瓶用带导管(导管一端事先已经绑好一个气球)的胶塞塞紧。当拔开胶塞迅速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立即塞紧振荡,可以看到气球逐渐膨大.瓶中气体可能是()
A.二氧化硫 B.一氧化碳 C.二氧化碳 D.氧气
解析:本题考查碱的性质。由题意可知,倒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后,气球膨大,说明烧瓶内部压强减小,则可判定瓶内气体能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或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A项正确;一氧化碳既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也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瓶内压强不变,B项错误;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C项正确;氧气既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又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瓶内压强不变,D项错误。
答案:AC
【规律方法总结】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但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并没有明显的现象产生,因此可借用该题中的装置来验证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例3(2011潍坊)某同学在自己家厨房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白色粉末
无色溶液
产生无色
无味气体
白色沉淀
加入水
加入盐酸
通入
澄清石灰水
对此粉末的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钠 B.该粉末一定是碳酸氢钠
对此粉末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A.该粉末一定是碳酸钠 B.该粉末一定是碳酸氢钠
C.该粉末一定是氯化钠 D.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解析:据题意可知,该白色粉末能溶于水,且能与盐酸反应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二氧化碳,据此可确定白色粉末是含有CO3 2一离子或HCO3一的盐,故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答案:D
【规律方法总结】碳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据此可利用盐酸和澄清石灰水检验碳酸盐的存在。
例4 (2011天津)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识别化肥的探究活动,他们对氢化铵、碳酸氢铵、硫酸钾、磷矿粉四种化肥的实验探究步骤如下:
(1)步骤一:取上述四种化肥各少量分别放入试管,观察,从外观上即可与其他化肥区别出来的是 。
(2)步骤二:在装有另外三种化肥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体产生的是
。
(3)步骤三:再分别取少量未区别出的另外两种化肥于研钵中,各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放出的是 。因此可知,在使用该类化肥时,要避免与 (填“酸”或“碱”)性物质混合施用,以防降低肥效。
有同学提出,氯化铵、硫酸钾也可用下列某种物质进行区分,你认为可行的是 。
A.硝酸钡溶液 B. 氯化钠溶液 C.酚酞溶液 D. 稀盐酸
解析:(1)各类化肥的外观有较大的区别,从外观上看,氮肥和钾肥都是白色晶体,磷肥是灰白色粉末,因此从外观上可鉴别出磷矿粉;(2)能与盐酸反应且有气体放出的是碳酸氢铵,其余的肥料不与盐酸反应;(3)剩余两种肥料中加入熟石灰,研磨后,有刺激性气味放出的氯化铵,无现象的是硫酸钾。铵态氮肥与碱类物质会释放出氨气,进而降低肥效,因此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氯化铵和硫酸钾还可以利用阴离子的不同来选择试剂进行鉴别,可根据SO42-能与Ba2+反应生成沉淀的原理,选择硝酸钡来鉴别。
答案:(1)磷矿粉 (2)碳酸氢铵 (3)氯化铵 碱 A
【规律方法总结】找出某一物质的性质与其他物质的不同之处入手,加入的试剂必须与其他物质反应时现象不一样才能区别。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天津)某同学描述的有关实验现象如下,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潮湿的天气打开浓盐酸瓶塞,瓶口出现白色烟雾
B.棉麻织物点燃时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C.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D.生铁放入过量的稀盐酸中,产生气泡,固体完全溶解
解析:实验现象的描述是化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要注意在该条件下是否能发生反应,还要能区分叙述产物与描述现象的不同,“烟”与“雾”,“光”与“火焰”的不同,白色与无色的不同等。
A
错
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能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的小液滴,故在瓶口有白雾出现,不是烟雾
B
错
棉麻含有的成分是纤维素不是蛋白质,与纸中的成分相似,其燃烧时有烧纸的气味
C
对
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
D
生铁中还含有其他成分,不溶于稀盐酸,故不会完全溶解
答案:C
2.(2010宽甸)小勇在化学晚会上观看了“瓶吞鸡蛋”的魔术(如下图8-1-2
),看到鸡蛋被吞进瓶内。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小勇思考:瓶能吞蛋,能不能吐蛋呢?他进行了如上图8-1-3的实验,结果鸡蛋吐了出来。他加入的试剂P是 (写溶液名称),吐蛋的原理是
解析:本题设计新颖,以往的考题主要是考查“瓶吞鸡蛋”的原理,很少设计鸡蛋吐出的题目。解题时只要把握住“瓶吞鸡蛋”是因为瓶内压强减小、“瓶吐鸡蛋” 是因为瓶内压强增大的原理即可。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使瓶内的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鸡蛋进入瓶内;依据碳酸钠与酸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可加入的试剂是稀盐酸等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使瓶内的压强增大,蛋被吐出。
答案:2NaOH+ CO2=Na2CO3 +H2O 稀盐酸(或稀硫酸、稀硝酸等)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大量的气体,使瓶内压强增大
(2012•铜仁)简述在实验室如何稀释浓硫酸。
解析:实验室中稀释浓硫酸时,禁止将水倒入浓硫酸中,应该将浓硫酸沿烧杯壁慢慢地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答案:将浓硫酸沿烧杯壁缓慢地注入水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
4.(2011烟台)无土栽培是利用营养液栽培作物的一种方法。
(1)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的是 (填序号)。
①硝酸铵 ②磷酸二氢铵 ③硝酸钾 ④硫酸钾
(2)某同学要在实验室配制150g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硝酸钾溶液,需要硝酸钾的质量为 g。
(3)现有一种无色的营养液,可能由KNO3、Ca(NO3)2、K2CO3、KCl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其成分,某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图8-1-4所示的实验。
图8-1-4
实验2
实验1
根据以上实验,请你进行有关推断。
①由实验1可确定原营养液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 ;
②根据实验1、实验2推测原营养液的组成可能有 种情况;
③若测得原营养液中K+和Cl一的数目之比为1:1,则原营养液的组成中的溶质是
解析:只含有N、P、K中一种元素的化肥是氮、磷、钾肥,含二种或两种以上是复合肥。解答本题要根据实验现象推测,营养液中的物质能否共存是关键;由实验1的实验现象可知,营养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钙;然后再根据营养液中碳酸钾不能共存可知,营养液中一定不含碳酸钾;再根据实验2的实验现象可知,营养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钾;而硝酸钾是可能存在的物质,故营养液的组成可能存在两种情况。若原营养液中K+和Cl一的数目之比为1:1,说明营养液中一定不含有硝酸钾,故营养液中的溶质只含有硝酸钙和氯化钾。
答案:(1)②③ (2)3 (3)①K2CO3 ②2 ③KCl、Ca(NO3)2
【规律方法总结】在解题时不要只注重实验1、实验2的分析,而忽视了营养液中的成分能否共存而导致推断出错误答案。对于可能含有的物质,常常就是对整个现象不会造成影响的物质,可以是没有现象,也可以与现象相符,这一点需要注意。
过关检测
1. (2012烟台)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
1.BC 解析:该实验的pH由大变小,是将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A点的pH大于7,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B点的pH等于7,表示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氯化钠外,还含有氯化氢。
2.(2010柳州)向一定的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混合物中逐滴滴入碳酸钠溶液,且参加反应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与生成沉淀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8-1-6所示。则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过程中没有气泡
B.a点所处状态的溶液中溶质只有一种
C.b点比c点所处状态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
D.ab线段上任意一点对应溶液的pH=7
2.D 解析:滴入的碳酸钠溶液先与混合溶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钙发生反应,因此反应过程中有气泡冒出,A项不正确;图中a点为碳酸钠与溶液中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除含有未反应的氯化钙外,还含有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的氯化钠,故B项不正确;图中b点为溶液中盐酸、氯化钙恰好与所滴入的碳酸钠完全反应,此后再滴加碳酸钠溶液不再发生反应,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因此随碳酸钠的继续加入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逐渐减小,即b点比c点所处状态的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故C项不正确;ab线段上任意一点对应溶液均是氯化钙与氯化钠的混合溶液,此两种溶质的溶液均呈中性,即溶液的pH等于7,故D项正确。
3.(2011济宁)小林的妈妈把家庭久置不用的食盐、纯碱、漂白粉(主要成分是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和生石灰干燥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打包准备扔掉。小林为研究白色粉末的组成,将其带到实验室,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1)将部分粉末放人烧杯中,加适量水充分搅拌后,得到白色浊液,杯壁温度无明显变化,他推断: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__,可能含有__________;
(2)向实验(1)的浊液中滴加酚酞试剂,浊液变红。查阅资料知食盐、氯化钙溶液呈中性他又得出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
经反思,小林感觉实验设计还不完善,不能确定粉末中是否含有食盐。
3.(1)漂白粉生石灰 纯碱、食盐(2)纯碱
解析:根据题目〔1)的描述的“白色浊液”,可以得出该粉末中一适含有漂户决分,因为漂白粉中的碳酸钙难溶于水;根据‘杯壁温度无明显变化”,可以推断出该粉末甲一定没有王石灰,因为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产生热量;可能含有纯碱和食盐。纯碱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4.(2011南充市)向下表中的甲物质中逐滴加入乙物质溶液至过量,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的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关系符合如下曲线描述的是 ( )
序号
甲
乙
A
铜锌的混合物粉末
稀盐酸
B
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
氯化钡溶液
C
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
碳酸钠溶液
D
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沉淀或气体的质量
乙的质量
4.D 解析:A、铜锌的混合物粉末中加入稀盐酸,锌与盐酸反应马上会生成氢气;B、盐酸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钡离子与硫酸根
离子马上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C、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钙离子与碳酸根离子马上会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D、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先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把盐酸中和完后,氢氧化钠溶液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5.(2011泸州)请根据下面图一、图二的有关信息,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1)图一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温度与盐酸溶液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图中M点的意义是 ,此时反应中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的质量比是 ,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是 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图二是向碳酸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有关反应图像,该图像说明向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时反应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在0~v1ml时无气泡产生,此时发生的反应是Na2CO3+HCl=NaHCO3+NaCl;第二步,当加入盐酸的体积大于v1ml后,NaHCO3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当所加盐酸的体积等于v2ml时,溶液中存在的溶质是 ,所加盐酸体积大于v2ml时,溶液的PH 7。
5. (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 80:73放热 (3)NaHCO3+HCl=NaCl+CO2↑+H2O NaC1 <
解析:(1)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在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溶液时,温度是一个转折点,所以反应的进行也是一个转折点;当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从方程式中HC1+NaOH=NaC1+H2O,可以看出氢氧化钠和盐酸的质量比是40:36.5;从图象可以看出,随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温度在逐渐的升高,由此可见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反应;(2)从题中可以看出,第一步的反应生成了氢化钠和碳酸氢钠,而第二步是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写出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从图象中可以看出,随着盐酸量的增加,气体的体积也在不断地增加,当加入的盐酸体积等于v2mL时,图象曲线开始转成水平,说明了气体体积不再发生变化,反应物中也就没有了碳酸氢钠,而是全部转化成了氢化钠;再继续滴加盐酸,由于没有了碳酸氢钠,盐酸就不会被反应溶液儿pH会还渐的减小,故pH小于7。
6.(2011北京)实验小组研究盐酸、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做了如下图所示8个实验。
已知条件
(1)实验后某试管中为黄色溶液,该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后某试管中为红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________ ,溶液变为无色。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盛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
(3)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白色固体,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为______________。
(4) 实验某试管中只得到无色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无明显现象。由此推断,该试管中最初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原无色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
解析:此题看似实验题,实则推断题,根据第(1)小题中的黄色溶液,即可推知该反应是三氧化二铁与盐酸发生的;第(2)小题实验后溶液颜色为红色,可初步判断是第一支和五支试管,再根据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某种物质后溶液又变成无色可确认是第五支试管中的无色酚酞试液;第(3)小题实验后试管底部有白色物质,可初步判断是第7支和第8丈试管,再根据过滤后向滤液中稀盐酸,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出现,即可确认为第7支试管中的反应,第(4)小题所得无色溶液为无色可将第1, 2, 5, 7, 8支试管排除,再根据向其中与人足量的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可推知试管中最初是稀盐酸和碳酸钠的反应,则原无色溶液则可能是稀盐酸和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得的氢化钠溶液,也可能是碳酸内过理所得的氯化纳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
7.(2012普陀模拟)已知M、N分别是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一定量的M中不断滴加N,并测定所得溶液的pH值,如图所示。
(1)M是一种 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反应过程中,老师取a、b、c三处反应后的溶液,打乱顺序后,请同学们不测定溶液的pH值,用其它方法对三种溶液进行探究。小明和小红分别取其中一种溶液进行实验:
小明向所取溶液中加入 溶液,观察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结论:是a处溶液。
小红向少量另一种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 。
结论:是b处或c处溶液。
为进一步确定该溶液成分,小红又设计并完成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向其中滴加石蕊溶液(合理即可)
溶液变红
为c处溶液,并推知溶液中的离子有 (填写离子符号)
剩余一种为b处溶液。
通过实验,同学们知道了酸碱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和用不同方法确定溶液成分。
7. (1)氢氧化钠溶液NaOH十HC1=NaC1十H2O (2) CuSO4溶液呈无色Na十、H十、Cl-
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溶液呈酸性,其哪小于7,由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可以确定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2)氢氧气钠溶液和盐酸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溶液过量时显酸性;由题意可知,反应后的溶液加入一种溶液生成了蓝色沉淀,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加入的溶液是可溶性的铜盐,例如:CuSO4或CuC12或Cu(NO3) 2 等,可推出原溶液有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应是a处溶液;根据结论:b处或C处的溶液pH等于7和小于7.溶液呈中性和酸性,当加入无色酚酞试液时,溶液不变色;向该溶液其中滴加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可知,溶液呈酸性,可知加入的酸是过量的,能把氢氧化钠全部反应掉,而且还有剩余,溶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钠和盐酸,电离的离子有Na十、H十、Cl-
8.(2012丹东模拟)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除去固体氯化钠中混有的氯化钙。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请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1)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 ,写出A物质的俗称: 。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3)反应①中加入过量A物质的目的是 ;反应②中如果加入盐酸也过量,则对所得到的氯化钠纯度 (填“有”或“没有”)影响。
(4)分离后所得氯化钠的质量与分离前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相比较,结果 (填“增大”、“不变”或“减少”)。
8. (1) Na2CO3 纯碱 (2) Na2CO3+2HCI=2NaCI+H2O+ CO2↑。
(3)使氯化钙完全反应(合理即可) 没有 (4)增大
解析:解答本题主要是利用所学知识,对题中的试验流程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归纳,除去氯化钠中的氯化钙,第一步应该是选择能与氯化钙反应的物质,来除去氯化钙,并且不能氯化钠;而第二步则是除去第一步中加入的物质.根据氯化钙的性质,可确定加入的A物质是碳酸钠;加入过量的碳酸钠的目的是为了将氯化钙完全除去.由于碳酸钠过量,需要加入稀盐酸将过量的碳酸钠除去,而稀盐酸则会在加热、蒸发过程中而挥发掉,因此也不会影响氯化钠的纯度.由于除杂过程有氯化钠生成,因此氯化钠的质量会增大.本题的易错点主要是对A物质的选择上,有些同学只考虑到了氯化钙中含有氯离子忽视了钙离子的存在,因此选择的试剂是硝酸银,从而在除去氢化钙的同时也除去了氢化钠。
第二类 开放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2杭州)实验室发现一瓶标签脱落的固体试剂,小王分别取少量的该固体进行了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该固体最可能是 ( )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检测水中加入固体前后液体的PH
固体不溶解,液体PH几乎没变化
检测盐酸中加入固体前后溶液的PH
固体溶解,无气体放出,溶液PH增大
固体灼烧状态下,通入纯净CO
固体质量减轻,尾气中只检测到CO与CO2
A.金属单质 B.碱 C.盐 D.金属氧化物
解析:由实验步骤可知,固体不溶解于水,溶于酸,但是不产生气体,固体灼烧状态下,可与CO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由此可知,该固体最有可能是金属氧化物。
答案:D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此类试题可以采用排除法,只要举出一种不符合题目要求的例子就可以将此选项排除。
例2(2010宜昌)在高效复习课堂中,同学们利用“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 四种物质的溶液对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知识回放】
通过判断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我能写出其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1)一个中和反应 ;
(2)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反应 。
【挖掘实质】
(1)图1是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示意图,小丽发现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图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H+ + OH- = H2O
我也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应时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实质 。
【实践运用】
(1)通过上述探究发现,在溶液中H+ 和OH- 不能大量共存,我还发现在溶液中 和
(填离子符号,下同)也不能大量共存。
(2)利用上述四种物质的溶液完成实验后,将所得物质混合并过滤,得到一种无色溶液。经测定,该溶液显酸性。则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为了验证该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是否存在,我设计如下实验进行验证。
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
设计实验验证(实验步骤、现象及对应的结论)
【知识升华】
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再探究,我发现在分析多种溶液混合后所得溶液中离子的成分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
解析: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发生的反应有:H2SO4+2NaOH=Na2SO4+2H2O ,H2SO4+Ba(NO3)2=BaSO4↓+2HNO3,K2CO3+Ba(NO3)2=BaCO3↓+2KNO3,H2SO4+ K2CO3= K2SO4+ H2O+CO2↑;硝酸钡在水中会电离出钡离子和硝酸根离子;H2SO4和K2CO3之所以能反应,是因为H+和CO32-结合成了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的缘故;两种离子如果能结合成水、沉淀或气体则这两种离子不能共存,因此Ba2+和SO42-、Ba2+和CO32-、H+和CO32-不能共存;通过观察四个方程式可知,把反应后的溶液混合并过滤,所得滤液中肯定含有H+、Na+、K+和NO3-,可能含有的离子是Ba2+或SO42-,但Ba2+和SO42-不会同时存在,如果同时存在会生成BaSO4沉淀;利用硫酸钠等含硫酸根的可溶性盐可验证Ba2+的存在,用硝酸钡等含钡离子的可溶性盐可检验SO42-的存在。
【规律方法总结】本题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条件、解决途径以及实验结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思维的开放性,但要注意在解答时,语言要精炼、准确。
例3某化学实验室有一瓶失去标签的碱溶液,可能是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溶液;小王同学认为是氢氧化钙溶液。请你按小王同学的猜想,进行下列实验探究,并按要求填写下表:
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与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不反应可不写化学方程式)
可能
是氢氧化钙溶
液
方案Ⅰ:
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向其中滴加几滴
____________溶液
_____________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Ⅱ:(选用与方案Ⅰ
不同类别的其他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该溶液是_______________,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现象不明显,而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可以用二氧化碳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而且氢氧化钠和碳酸钠不反应,氢氧化钙却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也可以用碳酸钠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答案:方案Ⅰ:碳酸钠 生成白色沉淀 氢氧化钙溶液
Na2CO3+ Ca(OH)2= CaCO3↓+2NaOH
方案Ⅱ:用试管取约2mL该溶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生成白色沉淀 氢氧化钙溶液 Ca(OH)2 + CO2 == CaCO3↓+ H2O
【规律方法总结】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同属于碱,具有碱的通性,但二者的区别在于能否与二氧化碳和碳酸钠反应有明显现象。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舟山)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示意图,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反应结束时溶液的pH=7
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粒子只有Na+和Cl-
D.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生成水
解析:盐酸呈酸性,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实质上是H+与OH-结合生成水,此时溶液呈中性,pH=7;而反应后所得溶液是氯化钠溶液,其中存在微粒除去Na+和Cl-外,还存在H2O。
答案:C
2.(2011肇庆)下列是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次活动设计的4个实验方案,其中方案一、方案二都合理的是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证明醋酸溶液呈酸性
检验氯离子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
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方案一
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是否变红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硝酸
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加稀盐酸
方案二
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pH
先加硝酸银溶液,再滴加稀盐酸
加入适量的氯化钡溶液,过滤
加澄清石灰水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酸性溶液不能使酚酞变色,且pH小于7,故无色酚酞试液不能检验溶液的酸性,A错误;检验氯离子的存在一般选择硝酸银与稀硝酸,加入盐酸会引入氯离子无法确定被测溶液中是否有氯离子的存在,B错误;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硫酸钠,若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再过滤,会引入硝酸根离子更难除去的杂质离子,而加入适量氯化钡则既能除掉硫酸根又不会引入新的杂质,C错误;检验长期露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主要是检验是否含有碳酸钠,也就是检验碳酸根的存在,因为碳酸盐中加入盐酸会产生气泡,加入石灰水会生成沉淀,故两种方式均可行,D正确。
答案:D
3.(2010上海)在研究酸和碱的化学性质时,某小组同学想证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后,虽然仍为无色溶液,但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请与他们一起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和评价。
①方案一:测定与稀H2SO4与NaOH溶液混合前后的pH(20℃)
测定某NaOH溶液的pH,pH 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并且 过量。
②方案二:观察 。(根据图示实验步骤,概括方案要点)
结论:稀H2SO4与NaOH溶液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上述两个方案在设计思想上的相同点是 。
④为了进一步获取稀H2SO4与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证据,依据中和反应是
(选填“放热”、“吸热”或“无热量变化”)的反应,采用同温下的稀H2SO4与NaOH溶液进行实验,整个实验中至少需要测定溶液温度 次。
解析:①氢氧化钠是碱性溶液,所以PH>7,当两者反应后土成中性的硫酸钠和水,若硫酸过量,溶液又会呈酸性,即PH<7;②根据图示可知主要步骤为.将几滴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液会呈红色,再向其中逐滴滴加足量稀硫酸,发现溶液会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方程式为H2SO4十2NaOH= Na2SO4十 2H2O;③上述两个实验设计都是利用了测定溶液反应前后的酸碱性变化来说明稀硫酸和氢氧气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④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在用相同温度下的稀硫酸与氢氧气钠溶液进行实硷,实验中开始溶液温度会逐渐升高,到达最高温度时表示硫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所以至少要测定开始反应前溶液温度及反应中溶液的温度,测定两次即可.
答案:大于 稀H2SO4 稀H2SO4加入滴加酚酞试液的NaOH溶液是否有颇色改变
H2SO4十2NaOH= Na2SO4十 2H2O 测定溶液反应前后酸碱性变化来确定两种溶液混合后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放热 三
4.(2010泰州)已知常用的强酸(盐酸、硫酸、硝酸)跟常用的强碱(氢氧化钠、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的盐的水溶液显中性。现将某蓝色晶体A溶入某一无色中性液体中,按下图所示过程进行实验:
搅拌
加适量B溶液,恰
好沉淀完全,过滤
加适量C溶液,恰
好沉淀完全,过滤
蓝色晶体A
无色中性液体
蓝色
液体
白色沉淀
有色液体
蓝色沉淀D
NaCl溶液
试按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写出B、C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B ,C ;
(2)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也是纯净物,则中性液体是 (填化学式);
(3)若A是纯净物,无色中性液体是只含有一种溶质的溶液,则其溶质是 (填化学式);
(4)写出有色液体与C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蓝色晶体通常为蓝矾(或胆矾),有反应流程图知:无色中性液体为纯净物时为水,混合物时为氨化钠溶液;蓝矾溶于水得到蓝色硫酸铜溶液,与B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为硫酸钡,由于最后得到的是NaCI溶液(这是关键一点),所以B只能是氢化钡,有色溶液应是氨化铜溶液;能够与氨化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的应是碱,且只能为氢氧化钠(还是由最后得到的是NaCI溶液决定的).
过关检测
1.(2011泰州)如右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浓氨水后,大烧杯甲中会有白烟产生
B.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氨水和酚酞试液后,丙中酚酞试液会变红
C.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浓盐酸和硝酸银溶液后,乙中产生白色沉淀
D.乙和丙中分别放入水和浓硫酸后,丙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会减少
1.C 解析:浓盐酸与浓氨水都具有挥发性,前者挥发出HCl,后者挥发出NH3,HCl与NH3发生反应生成NH4Cl固体小颗粒,因此会观察到在甲中有白烟出现,A正确;浓氨水挥发出的NH3进入丙中与酚酞试液混合,NH3溶于水形成碱性溶液氨水,因此酚酞试液会变红色,B正确;浓盐酸挥发出的HCl进入丙中后,HCl与AgN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故C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因此乙中的水进入丙后,丙中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D正确。
2.(2011眉山)在学校的联欢晚会上,老师做了一个神奇的表演,向装有不同固体的试管中滴入适量不同的无色液体,产生了不同的现象。老师让同学们参与互动进行猜想:
(1)若固体为白色粉末,加液体后产生了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则固体可能是(任写一种,下同) ,液体可能是 。
(2)若固体为白色,无气体产生,所得液体温度降低。则固体可能是 ,液体可能是 。
(3)若固体为黑色粉末,加液体后有气体产生,则黑色粉末可能是 。
2. (1)CaCO3 HCl (2)NH4NO3 H2O (3)MnO2
解析:(1)白色粉末+液体→二氧化碳气体,碳酸盐和盐酸反应符合这一特点,故固体可能是 CaCO3,液体可能是 HCl;(2)若固体为白色,无气体产生,所得液体温度降低,符合此特点的就是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使液体温度降低,故固体可能是 NH4NO3,液体可能是 H2O;(3)若固体为黑色粉末,加液体后有气体产生,符合此特点的是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故黑色粉末可能是 MnO2。
3.(2011桂林)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由CaCO3、CaO、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假设实验过程无损耗)。
请回答:
(1)根据实验可以确定白色沉淀是 ;原固体粉末中一定含有 ,它的可能组成有 种。
(2)若实验取固体粉末20g,生成白色沉淀10g,最后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85%的X溶液200g(只含一种溶质),则X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 g,固体粉末由 (填化学式,下同)组成,其中质量小于10g的是 。
解析:(I)根据提供的信息可以分析出白色沉淀一定是碳酸钙。固体形成溶液后向其中加盐酸能产生气体,则原固体中一定有碳酸钠。由分析可知固体的组成可能是:碳酸钙、碳酸钠;氧化钙、碳酸钠;碳酸钙、氧化钙和碳酸钠三种情况之一。(2)X溶液中的溶质质量用200g*5.85 %=11.7g,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可知与盐酸反应的碳酸钠10.6g,如果原来只有碳酸钙则两者相加为20.6g,超过样品的质量20g,因此样品应是 CaCO3,CaO, Na2CO3三者混合物。质量小于l0g的是CaCO3, CaO。
4.(2010汕头)某同学进行中和反应实验:取适量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
溶液,然后逐渐滴入稀硫酸,测得溶液的pH及颜色变化情况如下表。
(1)从上表中获得的信息有:紫色石蕊溶液遇碱变蓝色,遇酸变红色。请再写出2点。
① 。
② 。
(2)当加入7 mL稀硫酸时,溶液中的溶质为
4.(1) ①加入4 ml稀H2SO4时,溶液显中性(或稀H2SO4与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或溶液显紫色或溶质为Na2SO4等);
②在溶液的pH接近7时,少量的酸即可使pH发生较大变化;NaOH溶液的pH=13.0(合理答案均可)
(2) Na2SO4、H2SO4
解析:(1)表中还可以看出,在未加入稀硫酸时,氢氧化钠溶液的pH=13;随着稀硫酸的滴加,溶液的酸碱度越来越小;当滴加稀硫酸的量为4mL时,溶液的pH=7,此时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硫酸,溶液的pH继续减小;在接近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发生较大变化;(2)当加入4mL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为硫酸钠溶液;当加入7mL稀硫酸时,硫酸过量,此时溶液为硫酸钠和硫酸的混合溶液。
5.(2011达州)通过学习碱的性质,我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实验室的“氢氧化钙是否变质以及变持的程度”展开了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1)提出问题:氢氧化钙是否变质?
(2)猜想与假设: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样品存在三种可能情况:没有变质;部分变质;完全变质。
(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静置
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
部分变质
①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②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
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
②
①
②没有气泡产生
(4)小结与思考:
①小蔓同学根据上述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确定该样品已部分变质,请写出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农业上常用来 。
5.(3)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及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振荡,静置
①取上层清液,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②倒去上层清液,再向试管中注入稀盐酸
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 有气泡产生
部分变质
①无色酚酞试液不变红
② 有气泡产生
全部变质
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没有气泡产生
没有变质
(4)小结与思考:
①Ca(OH)2十CO2= CaCO3↓+H2O CaCO3+2HC1=CaC12+H2O+CO2↑
②改良酸性土壤
解析:由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溶液显碱性,说明还有氢氧化钙,若要证明部分变质,就是要证明有碳酸钙存在,所以加稀盐酸时应看见产生气泡;若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红,说明上层清液呈中性,也就是没有氢氧化钙,若向固体中加稀盐酸时看见产生气泡,则有碳酸钙,那么得到的结论是氢氧化钙完全变质;若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若由向固体体中加稀盐酸时没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钙完全未变质。
6.(2010佛山)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水溶液叫氯水。把品红试纸(染有品红的纸)伸入氯水中,品红褪色。
【发现问题】 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 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 + H2O = HCl + HClO。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猜想】猜想1: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2:是氯水中的 (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的;
猜想3: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褪色的;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过程分析
①把品红试纸伸入水中
没有褪色
猜想1不成立
②把品红试纸伸入干燥的氯气中
没有褪色
猜想2不成立
③
没有褪色
猜想3不成立
【结论】综合分析:氯水中的 (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
【反思】(1)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为 。
(3)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的现象是 。
6.【猜想】C12【实验探究】③把品红试纸伸入到盐酸中【结论】HCIO【反思】(1)+1
(2) AgNO3+HC1=AgCl↓+HNO3 (3)先变红色后褪色
解析:根据氯水的形成及发生的反应可知,氨水中含有HCI、HC1O、H2O、Cl2。新制的氯水能使红布条褪色,应与氯水的成分有关.由实验探究②可知猜想2为氯水中的Cl2使品红褪色的”。由猜想3可知实验探究③应该用盐酸做实验.所做三个实验的现象都是“没有褪色”,排除了HC1、H2O、Cl2:这三种物质的作用,所以只能是HC1O的作用。氯水中加入AgNO3溶液,其中的盐酸会与AgNO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由于氯水中有盐酸和次氯酸而呈酸性,故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又由于次氯酸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所以红色又会褪去.
7.(2010烟台)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 ,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A是Ca(OH)2溶液,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该实验 (填“能千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 ,现象b为 ,则猜想Ⅱ成立。
【反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7.(1)盐酸 Na2CO3+2HCl=2NaCl+H2O+CO2↑(或稀H2SO4等酸及其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2)CaCO3 不能。 (3)有白色沉淀产生 无色酚酞不变红色 【反思】CO2+2NaOH=Na2CO3+H2O
解析:此题通过实验探究了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及变质后成分的判断。若对固体样品加入一种溶液,能产生气泡,说明样品中有碳酸钠,所以加入的溶液应该是一种酸溶液。如果向样品溶液中加入Ca(OH)2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样品中有碳酸钠,但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后变红,并不能说明样品中有氢氧化钠,因为碳酸钠和Ca(OH)2溶液反应时,会有氢氧化钠生成。若向样品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能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有碳酸钠,CaCl2溶液和碳酸钠反应后,将碳酸钠除去后,如果溶液中滴入酚酞不变红,说明样品中已经没有了氢氧化钠。
第三类 设计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2.泰州)某兴趣小组设计实验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放、吸热情况。操作步骤为:①向试剂1中加入试剂2,搅拌、测温;②静置、测温;③再加入试剂3,搅拌、测温、记录。得到了如下数据:
试剂1
试剂2 温度/℃
溶解后
温度/℃
静置后
温度/℃
试剂3 温度/℃
混合后
温度/℃
0.5gNa2CO3
10mL H2O 20.0
23.3
20.0
10mL HCl(20%) 20.0
23.7
0.5gNaHCO3
10mL H2O 20.0
18.5
20.0
10mL HCl(20%) 20.0
20.8
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Na2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
B.NaHCO3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
C.其它条件相同时,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混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更多
D.实验中,若同一列试剂的温度及所取的量不同,则实验结论的可信度降低
解析:本题设计实验探究了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吸、放热情况。通过表格中的数据,溶解后碳酸钠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碳酸钠在溶于水的过程中放出热量;碳酸氢钠溶液的温度降低,说明碳酸氢钠在溶于水的过程中吸收热量;其他条件相同时,碳酸钠溶液与盐酸混合过程中放出的热量更多;进行对比实验时应该保证一个变量不同,而其他的条件都相同。
答案:C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题的关键就是分析题目中所给的各项数据,此题采用了控制变量法,要注意控制一个变量不同,其他的条件均应该相同。
例2(2011怀化)“五一”劳动节,小军给妈妈帮厨,发现一瓶没有标签的无色液体,小军问妈妈这是什么物质,小军妈妈要他猜一猜。假如你是小军,你认为该无色液体会是 。
(1)小军打开瓶盖闻了闻,初步判断为白醋。请问小军是利用了白醋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作出的判断。
(2)为进一步判断该液体是否为白醋,小军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取少量该液体放入玻璃杯中,加入适量小苏打粉末(碳酸氢钠),观察,有气泡产生,说明该液体中含有 性(填“酸”、“碱”、“中”)物质。
(3)请你再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说明该液体的酸碱性(参照小军的实验方案,要求有简单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现象,并得出结论)。
解析:判断无标签的无色液体是什么物质,应该根据后面的问题做出解答。在(1)题中已经明确指出是白醋。白醋具有一定的酸味,,这是白醋的物理性质。白醋是醋酸的水溶液,因此具有酸的通性,利用酸的通性解答本题,验证溶液的酸碱性,所选试剂除选择碳酸氢钠外,还可以选择酸碱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等。
答案:白醋
(1)物理
(2)酸
(3)取少量该液体放入玻璃杯中,加入一根铁丝,观察,有气泡产生,说明给液体中含有酸性物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规律方法总结】本题利用学生熟悉的食醋考查酸的性质,探究该无色液体是否是白醋,只要证明该液体具有酸性即可。
例3(2011烟台)某兴趣小组发现一袋腌制松花蛋的泥料,配料表上的成分是氧化钙、纯碱和食盐。他们要探究在腌制松花蛋过程中都有哪些物质对鸭蛋起作用。于是取少量泥料在水中溶解,充分搅拌后过滤,取滤液探究其成分。
【猜想与假设】他们都认为滤液中一定有NaCl和NaOH。生成氢氧化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 对其他成分他们分别做出了如下猜想:
小亮猜想:还可能有Na2CO3
小强猜想:还可能有Ca(OH)2和Na2CO3
你认为谁的猜想是错误的 ,理由是 。你还能做出的猜想是:还可能有 。
【活动与探究】小亮取一定量的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了几滴稀盐酸,振荡,没有气泡,于是他得出结论:没有Na2CO3。
请你选择CO2以外的物质,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现象及相应结论
【反思】小强认为小亮的结论不严密,理由是 。
解析:配料中的氧化钙在腌制过程中首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由于Ca(OH)2和Na2CO3不能共存,因此小强的猜想是错误的。推测滤液成分时要考虑配料中的反应物是否完全反应,当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时,滤液的成分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当氢氧化钙有剩余时,滤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当碳酸钠有剩余时,滤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只要检验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钙或碳酸钠即可,若滤液成分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可选择可溶性碳酸盐即可得出结论;若滤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可加入过量盐酸或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钡溶液)或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即可得出结论。由于滤液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钠,因此加入的少量盐酸被氢氧化钠全不反应掉,从而无法证明是否含有碳酸钠的存在,故小强的结论不严密。
答案:【猜想与假设】Na2CO3+Ca(OH)2=CaCO3↓+2NaOH 小强
Na2CO3和Ca(OH)2不能共存 Ca(OH)2
【活动与探究】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碳酸钠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滤液中有Ca(OH)2,若不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滤液中没有Ca(OH)2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反思】滴加盐酸量很少,在氢氧化钠未反应完之前,不会产生气泡.
【规律方法总结】此类试题要求根据提出的问题或猜想与假设,合理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与假设。此类试题是中考的重点题型之一。设计实验要求原理正确,实验装置与操作简单、安全,实验现象明显,使用药品经济、实验过程环保,实验结论可靠。解答此类试题要求熟悉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针对试题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依据原理正确选择药品与实验装置,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可行的操作步骤、观察重点,分析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验探究过程要正确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
例4(2011大连)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用图3-4-5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先关闭止水夹,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中,充分反应后,再打开止水夹。
(1)锥形瓶中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
(2)根据上述现象,能否得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能反应”的结论?为什么?
(3)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成份的几种可能情况,填写下表。
实验操作
预期的现象和结论
解析:本题是一道实验设计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锥形瓶中,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致使瓶内压强减小,导致试管中的石灰水进入锥形瓶中。但该实验并不能证明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溶于水后也会出现这种现象。在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三种情况: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根据这三种物质的化学性质可设计探究实验。
答案:(1)澄清石灰水倒流入锥形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不能,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1)向原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
(2)过滤,取滤液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1)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
(2)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氢氧化钠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1)向原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
(2)分别取原溶液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再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1)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
(2)只有蓝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氢氧化钠,不含氢氧化钙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及结论
(1)向原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
(2)分别取原溶液少量于两支试管中,向一支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再向另一支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1)无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不含碳酸钠;
(2)一支试管中有蓝色沉淀生成,另一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规律方法总结】熟练掌握常见的碱的性质,能够根据碱的性质设计实验对它们进行鉴别,注意在设计实验时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操作、现象、结论。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雅安)下表中,除去物质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
选项
物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H2气体
HCl气体
先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
NaCl溶液
Na2CO3
加入稀硫酸至不再产生气泡
C
CO气体
CO2气体
通过灼热的Fe2O3
D
H2SO4溶液
HCl
加入AgNO3溶液,过滤
解析:根据除杂质的原则:①要把杂质除去,②原物质的量不能减少,但可以增加,③除去杂质后不能带入新的杂质,④操作越简单越好,要便于分离。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可以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氯化氢后,再通过浓硫酸,除去从溶液中带出的水分,A可行;用稀硫酸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会带入新的杂质硫酸钠,B不可行;二氧化碳和氧化铁不反应,反而会除去原物质一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C不可行;硝酸银不但能和盐酸反应,和硫酸也能反应,因为生成的硫酸银是微溶物质,大量的硫酸银会从溶液中析出,D不可行。
答案:A
2.(2012.泰安)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 ( )
待鉴别的物质
鉴别试剂
A
稀盐酸和稀硫酸
BaCl2溶液
B
硝酸铵固体和氢氧化钠固体
水
C
氯化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
酚酞试液
D
氧气、二氧化碳、氮气
燃着的木条
解析:稀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稀盐酸与氯化钡溶液不反应;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温度降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温度升高;氯化钠溶液显中性,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以用酚酞试液来区分;氮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无法区分。
答案:D
3.(2012•绵阳)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都正确的一组是 ( )
选项
实验操作
现象
解释或结论
A
将水加入浓硫酸中配置成稀硫酸,将镁条置于其中
有气泡产生
Mg是活泼金属
B
验纯后,将纯净氢气直接在空气中点燃
产生淡蓝色火焰
氢气可以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
C
向一未知无色溶液中,加入适量的稀盐酸溶液
有无色气体产生
该无色未知溶液中一定有CO32﹣
D
将ag的铁钉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反应一段时间后,取出、洗净、烘干、称量为bg
铁钉上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
金属活动顺序为:Fe>Cu,且析出铜的质量为(b﹣a)g
解析:浓硫酸的稀释,应该是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遇到酸溶液产生气体的溶液中,可能含有碳酸根离子,也可能含有碳酸氢根离子;D选项中,析出铜的质量不是(b﹣a)g。
答案:B
4.(2011绥化)小明和小艳在实验室配制石灰水时,小明同学将两药匙熟石灰样品放入小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充分搅拌后发现烧杯底部仍有不溶性的固体,于是他认为熟石灰样品已经变质。小艳同学不同意他的判断,你认为小艳同学的理由是 。针对该熟石灰样品的成分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请你参与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熟石灰样品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甲同学猜想是Ca(OH)2;
乙同学猜想是CaCO3;
你认为是 。
【实验与结论】请你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的熟石灰样品于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后过滤。
向滤液中加入适量 溶液;
;
猜想正确
向滤出固体中加入适量 溶液。
。
【拓展与应用】小组同学反思了熟石灰变质的原因,认识到实验室应 保存熟石灰。
解析:熟石灰属于微溶物质,因此向两药匙的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烧杯底部有不溶物,并不一定是熟石灰变质造成的,也可能是熟石灰未完全溶解所致。因此对熟石灰样品成分的分析应该从三个角度分析,即可能是熟石灰,也可能是碳酸钙,还可能是熟石灰与碳酸钙的混合物。若验证是熟石灰和碳酸钙的混合物,应该将样品溶解,然后过滤,再分别对所得溶液与不溶物进行检验。检验溶液剂检验氢氧化钙溶液,可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变红色,则证明所得原溶液是氢氧化钙溶液,即熟石灰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检验不溶物是碳酸钙,应将不溶物与稀盐酸混合,若有气体放出,则原不溶物是碳酸钙。
答案:Ca(OH)2微溶于水 Ca(OH)2和CaCO3(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过关检测
(2012.菏泽)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所选用试剂或操作方法不正确的一组是
( )
物 质
所含杂质
除去杂质的试剂或方法
A
NaCl溶液
Na2CO3
过量盐酸,加热
B
CuO
Cu
灼烧
C
KCl
KClO3
MnO2,加热
D
O2
H2O
浓硫酸,干燥
1.C 解析:氯化钾中含有氯酸钾,若加入二氧化锰加热,会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但是,引进了新的杂质二氧化锰,因此,C选项错误。
2.(2011天津市)下列对露置在空气中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样品进行的相关实验中,实验现象及结论合理的是 ( )
A. 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B. 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稀盐酸,立即有大量气体产生
C. 取一定量溶液样品,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证明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
D.取少量溶液样品,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答案:AD
解析:由于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一定含有碳酸钠,所以加人氯化钡溶液、会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A正确;由于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一定含有碳酸钠,滴入稀盐酸,应该是先没有气泡产生(此时和氢氧化钠反应),等到氢氧化钠反应完毕,才和碳酸钠反应,此时才会有气体产生,现象表述错误,故B错误;由于滴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反应也会生成碱氢氧化钠,所以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不能证明原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故C 错误;向溶液样品中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至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丁氢氧化钟相碳酸钙白鬼沉淀,沉淀过滤,可除去样品中的杂质,故正确.
3.(2010泰州)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的变质情况进行了研究。把一小块固体氢氧化钠放在表面皿里,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发现其固体表面逐渐湿润,部分溶化成液体后又逐渐形成晶体,最终变成粉末。请回答兴趣小组产生的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氢氧化钠固体应怎样保存? ▲ 。
(2)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容易变湿,主要原因是什么? ▲ 。
(3)氢氧化钠固体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最终产物主要是什么 ▲ 。
(4)用酚酞试液 ▲ (填“能”或“不能”)检验氢氧化钠变质。为什么 ▲ 。
(5)除加酸以外,怎样用其他方法检验氢氧化钠固体已经变质? ▲ 。
(6)为了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已经全部变质,兴趣小组中小薇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准确称取一定质量的变质固体样品,放在右图所示装置中,然后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的盐酸,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二氧化碳,根据二氧化碳的体积和密度计算变质产物的质量,确定是否全部变质。
①你认为这个方案 ▲ (填“行”或“不行”)。理由是什么? ▲ 。
②请你另外设计一个方案,并简要说明实验方法和结论。 ▲ , ▲ 。
3.(1) 密封保存 (2) 氢氧化钠固体吸收水或潮解 (3) 碳酸钠
(4) 不能 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5) 取试样溶于水,加入CaCl2[Ca(NO3)2或
BaC12或Ba(NO3)2或Ba(OH)2或Ca(OH)2等]溶液,有白色沉淀王成
(6)①不行 变质产物(含结晶水等)不是纯净的碳酸钠。CO2能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气,用排水法收集误差较大。
②将试样溶于水,加入足量CaCl2(或Ca(NO3)2或BaC12或Ba(NO3)2 等)溶液,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不变色,则氢氧化钠已经全部变质,变红,则部分变质.(或在滤液中滴加其他酸碱指示剂来检验A液是中性还是碱性,或在滤液中滴加可溶性的弱碱盐如硫酸铜、氯化铁等溶液看有无沉淀来检验滤液是否呈碱性.不过滤也行。)
解析:(1)氢氧化钠固体露置在空气中,容易吸水潮解,容易和二氧化碳尺己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需要密封保存,(2)氢氧化钠固体暴露在空气中,表面容易变湿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吸收了水分导致潮解;(3)氢氧化钠长期暴漏于空气中,会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 (4)氢氧化钠呈碱性,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页显碱性,二者都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不能用无色酚酞试液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5)要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实际就是检验碳酸盐的存在,可以使用盐酸检验,也可以加入含有可溶性钙离子的化合物产生沉淀的方法;(6)①CO2能溶于水故不能用排水法集气,否则会导致计算的结果不准确,造成较大误差;②要检验是否完全变质,就好似检验是否还存在氢氧化钠,可以先除去碳酸钠,然后用指示剂加以检验。
4.(2010山西省)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围绕“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的反应”展开了如下探究活动。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同学们一致认为有以下三种情况:①②③
①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②氢氧化钠和碳酸钠;③_______________。
(3)小新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发现无气泡产生,说明情况_____(填序号)是不可能的。
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成分,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情况①正确
小红选择了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在同学们的合作下,他们顺利完成了探究任务。
4.(1)Ca(OH)2+Na2CO3=CaCO3↓+2NaOH(2)氢氧化钠(或NaOH)(3)②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Na2CO3溶液(或通入CO2) 产生白色沉淀 CO2(或Na2CO3)
解析:要探究的内容是澄清石灰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根据化学方程式,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完全反应的,一种是有一种反应物过量的。提出猜想:生成物一定有,所以(2)③是氢氧化钠;加盐酸的目的是证明碳酸钠的存在,无气泡,说明没有碳酸钠,所以(3)填②;进一步确定溶液的成分,是确定氢氧化钙是否存在,因为氢氧化钠一定有,无需确定,所以应加CO2(或Na2CO3)。
5.(2011广州)有三种白色粉末.分别是碳酸钡、硫酸钡和碳酸钠。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把这三种粉末区分开来。叙述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室仅提供了稀HCl、Na2S04溶液、蒸馏水以及常用的实验仪器。)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5.
实验操作
预期现象与结论
分别取三种粉末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蒸馏水
一支试管粉末溶液,该粉末为碳酸钠,另两支试管无明显现象
分别往剩下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钡,无明显现象的硫酸钡
解析:区别物质首先从其物理角度分析,根据物质的可溶性,利用加水后观察是否溶解,可将碳酸钠鉴别出来。再根据碳酸钡和硫酸钡的化学性质,前者可溶于酸,后者不溶于酸的性质,分别加入稀盐酸中,能溶解的是碳酸钡,不能溶解的是硫酸钡。
6.(2011襄阳)化学课外活动中,小红将稀盐酸加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小强将稀盐酸加入盛有K2CO3溶液的试管中,有气体生成。反应结束后,两同学把废液倒入同一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的气泡,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回答以下问题:
(1)废液缸中最终生成的白色沉淀是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分析废液缸中的现象,你认为小红实验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
(3)小强从废液缸中取出废液,过滤,对滤液进行实验探究。他认为滤液中除含有KCl外,还可能含有K2CO3,请你邦他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滤液中含有K2CO3.
6. (1) CaCO3 (2) CaC12和HC1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___
___
滤液中含有K2CO3.
稀盐酸(稀硫酸、硝酸等)或可溶性钙盐、钡盐及其它对应的碱溶液等合理答案均可_
有气体生成或白色沉淀生成(现象必须与选取试剂相书应
解析:(1)氨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 (2)由分析可知“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的气泡,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小红实验后的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CaC12和HCI; (3)‘将稀盐酸加入盛有K2CO3溶液的试管中”,会有气体和氯化钾生成;观察到废液缸中产生少量的气泡,最终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还可能含有狡K2CO3.验证碳酸钾的存在,一般用酸或钙盐、钡盐及其它对应的碱溶液等,但现象必须与选取试剂相对应.
7.(2011泰安) 在化学实验技能考试中,有一题目是鉴别碳酸钠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小红等几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试管②中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结束后,小红同学将①、②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烧杯中,看到废液浑浊,就对废液进行了过滤,小红等几位同学对滤液的成分又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除水外还含有哪些物质?
【猜想】 小红认为:只含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
小亮认为: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讨论】你认为小红、小明、小亮三位同学中谁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
。
【实验设计】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分析】小亮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盐酸
没有气泡产生
自己的猜想不成立
你认为小亮同学对实验结果判断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反思拓展】
①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②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上述实验后的废液才能倒入下水道? 。
7.(1)Na2CO3 + Ca(OH)2 === CaCO3↓ + 2NaOH
(2)[猜想]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
[讨论]小明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和Ca(OH)2能发生反应,不能共存
[实验设计] 实验步骤:通入二氧化碳气体(或滴加可溶性碳酸盐溶液)
实验现象:试管中出现白色浑浊
[实验分析]不正确,因有氢氧化钠存在,滴入几滴稀盐酸量太少,不会立即出现气泡,但Na2CO3有可能存在 [反思拓展] ①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②在废液中加酸至溶液的pH=7
解析:对于滤液中的溶质首先要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反应后的生成物,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然后再根据反应物是否完全反应,推断滤液中存在的溶质。即当碳酸钠与氢氧气钙恰好完全反应,滤液中只含有氢氧化钠;当氢氧化钙有剩余时,滤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气钙;当碳酸钠有剩余时,滤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由于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故小明的猜想是不合理的.对于验证滤液中含有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只要证明含有氢氧化钙即可,因此因选择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或加入氨化钙溶液或氨化钡溶液,产土白色沉淀即可证明.当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的量比较少时,盐酸全被氢氧化钠反应,故不会产生气泡,故此种判断是错误的.反应后的废液呈碱性,故要加入适量的盐酸,使废液呈中性后再排放.
8.(2010鄂州市)某同学根据土法制烧碱的原理,在100mL水中徐徐加入一定量的纯碱和熟石灰,充分搅拌后过滤。
(1)该同学对滤液中溶质的组成作出了两种合理的假设。
假设①:溶质为NaOH
假设②:溶质为NaOH、Ca(OH)2
请你再补充一种合理的假设。
假设③:溶质为 。
(2)如果假设③成立,请你根据下表要求,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实验步骤及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结 论
假设③成立
(3)比较三种假设,能说明该同学作出假设①的理由是 。
8.(1) NaOH和Na2CO3 (2)向少量滤液中滴入稀盐酸(或稀硫酸、稀硝酸等) 有气泡产生(或:向少量渡液中滴入CaC12溶液[或Ca(NO3)2、BaCl2、Ba(NO3)2、Ba(OH)2等溶液】溶液变浑浊)(3) Na2CO3与Ba(OH)2恰好完全反应。
解析:(1)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是生成物,所以肯定有氢氧化钠,如果恰好完全反应,则滤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如果碳酸钠剩余,则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如果氢氧化钙剩余,则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2)如果假设③成立,滤液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钠是生成物,因此氢氧化钠不用检验,只需检验碳酸钠即可,据碳酸钠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可么如果有碳酸钠,加入稀盐酸就可以看到气泡冒出,否则就没有碳酸钠.(3)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如果滤液中只有氢氧化钠,说明反应物没有剩余,即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
9.
(2012景德镇模拟)做菜用的一种嫩肉粉,其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NaHCO3),可破坏肉质纤维结构、促进肉类吸收水分,从而使肉质松软、鲜嫩。小明发现将拌了嫩肉粉的肉类放到锅中并加入食醋等调料烧煮时产生了大量气体。他对此颇感兴趣,决定对其进行探究。
Ⅰ.小明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猜测:气体中除了醋酸气体之外,还可能含有水蒸气和CO2。
他设法收集气体样品并除去醋酸气体后,用右图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将气体依次通过A、B两试剂瓶后,发现A瓶质量增加,B瓶中有白色浑浊物产生。(已知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实验结论:该气体中一定含有 ;
Ⅱ.小明对二氧化碳的页中输入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可以获知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产物中有碳酸钠生成。再根据实验Ⅰ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Ⅳ.实验1中有白色粉末剩余,请用两种化学方法来验证剩余粉末是碳酸钠(写出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方法一: ;
方法二: 。
9.I.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II.二氧化碳可能是由碳酸氢钠和酝酸反应生成的 取碳酸氢钠样品少许加入试管中,加入醋酸,并把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IV.取少量粉末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粉末为Na2CO3取少量粉末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再加入CaC12(或BaC12等)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粉末为Na2CO3
解析:工.由A瓶质量增加、B瓶中有白色浑浊物产生,可得气体甲一定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在,II.二氧化碳可能是由碳酸氢钠和配酸反应生成的,为了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是碳酸氢钠与醋酸反应生成,可以在试管中加入碳酸氢钠和配酸观察是否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IV.根据碳酸钠的性质来设计方案,如能和酸反应生成气体,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
第四类 探究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1哈尔滨)据有关资料介绍: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作用,可以得到氢氧化钾。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们为了制取氢氧化钾,将少量碳酸钙充分灼烧后的固体放入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一定量10%的碳酸钾溶液,充分反应冷却后过滤、洗涤得到固体A和溶液B,操作步骤如图所示。请你与小组同学共同完成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固体A中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只有CaCO3 乙同学:CaCO3、Ca(OH)2
【实验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各自的猜想,分男晓珩了实验: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产生
自己的猜想正确
乙同学: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水充分溶解、过滤,向滤液中滴加(1)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自己的猜想正确
【反思与评价】小组同学讨论后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能证明他的猜想,理由是(2) ;而乙同学的实验能证明他的猜想,因此小组同学确定了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2】溶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丙同学:KOH、K2CO3 丁同学:KOH、Ca(OH)2
【表达与交流】结合对固体成分的探究,同学们经过讨论确定了(3) 同学猜想正确,理由是(4) 。为了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钾,需要向溶液B中滴加适量的一种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5) ,小组同学通过相应的实验操作最终制得了氢氧化钾。
解析:CaCO3 灼烧 CaO +H2O Ca(OH)2 +K2CO3 CaCO3+KOH;由此说明固体A中一定有CaCO3,因Ca(OH)2微溶于水,故推测固体A中可能有Ca(OH)2。滤液中一定有KOH(因为KOH是碳酸钾和氢氧化钙反应的生成物),若固体A中有Ca(OH)2,则滤液中必有Ca(OH)2(说明滤液是Ca(OH)2的饱和溶液)。氢氧化钙水溶液呈碱性,可根据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来检验Ca(OH)2是否存在,甲同学实验设计是错误,碳酸钙是生成物,固体A中一定有,无需检验,需要检验的是有无氢氧化钙。通过题给乙同学实验得知固体A中有Ca(OH)2,进而说明滤液中是Ca(OH)2饱和溶液,一定有Ca(OH)2,则丁同学猜想正确,若除去滤液中的Ca(OH)2得到KOH,应该用碳酸钾溶液。
答案:(1)酚酞溶液 (2)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只能证明有CaCO3,不能证明有无Ca(OH)2
(或加入稀盐酸有气泡只能证明有CaCO3,不能证明只有CaCO3;或加同学的实验设计错误,CaCO3为生成物一定有不用证明,应该证明有无Ca(OH)2 (3)丁
(4)KOH为(可溶于水的)生成物一定有,而固体中有Ca(OH)2,说明溶液为Ca(OH)2的饱和溶液,所以一定有Ca(OH)2
(5) K2CO3+ Ca(OH)2=CaCO3↓+2KOH
【规律方法总结】两种物质发生反应时,若其中一种反应物有剩余,可判断另一种反应物一定完全反应。
例2 (2010娄底)小林在凉拌紫卷心菜时,加入一些食醋,发现紫卷心菜变红了,激发了他的探究欲望,特邀你协助完成下列活动与探究。
[提出问题] 紫卷心菜等植物的汁液能作酸碱指示剂吗?
[实验探究] 取紫卷心菜、牵牛花的花瓣、胡萝卜,分别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乙醇与水的体积比为1:1)浸泡,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挤出,分别加入到蒸馏水、稀酸溶液和稀碱溶液中,有关颜色变化情况如下:
[得出结论] 、 的汁液能做酸碱指示剂, 的汁液不能做酸碱指示剂。
[拓展应用] 小林用上述的牵牛花汁液来测定某雨水样品的酸碱性,发现牵牛花汁液呈红色。则该雨水呈 性(选填“酸”或“碱”或“中”)。
[反思与评价] 小林发现,上述汁液无法测出溶液的酸碱度,请你告诉他,在实验室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常用 。选用指示剂时应注意什么 。
解析:由于胡萝卜汁液遇到酸或碱呈现的颜色都一样,所以不能做酸碱指示剂,根据牵牛花汁液呈红色可在表中查出溶液显酸性。选择酸碱指示剂时必须在遇到酸或碱呈现的颜色不一样。
答案: 紫卷心菜 牵牛花 胡萝卜 酸 pH试纸(pH计) 遇到酸和碱时呈现的颜色不一样(有明显的区别)
【规律方法总结】能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物质必须遇到酸和碱呈现的颜色不同才可以。
例3(2012.肇庆)在做盐跟盐反应的分组实验时,第一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CO3溶液的反应,第二组学生进行BaCl2与Na2SO4溶液的反应。实验结束后,两组同学将全部的浊液集中倒进一个废液缸中。浊液中白色沉淀物质是 和 。
化学兴趣小组对浊液进行过滤,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问题】滤液里除了NaCl外,还有什么物质?
【提出猜想】猜想①: ; 猜想②:Na2SO4;
猜想③:Na2CO3; 猜想④:Na2CO3、Na2SO4
【实验探究】
若现象a只有白色沉淀,则猜想 成立;若现象a只有气泡产生,则猜想 可能成立;若现象b产生白色沉淀,然后加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并产生气泡,则猜想 成立,若沉淀全部不溶解,则猜想 成立。
解析:氯化钡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分析滤液中的物质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应该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若氯化钡过量,则滤液里还含有氯化钡;验证猜想 时,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若只生成白色沉淀,则猜想①成立;若产生气泡,则猜想③④成立;若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且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产生气泡,说明猜想 ④成立;若沉淀不溶解,则猜想②成立。
答案: BaSO4 BaCO3
【提出猜想】BaCl2
【实验探究】① ③④ ④ ②xk b 1.co m
【规律方法总结】借助于基础知识和题给信息解题是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特别是对于分析判断验证猜想类的试题,更要能从题干中得出有用的信息。
例4(2011娄底市)化学课后,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实验桌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塞橡皮塞,征得老师同意后,开展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1】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了呢?
【实验探究1】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并不断振荡。
有气泡冒出。
氢氧化钠溶液一定变质了。
【提出问题2】该氢氧化钠溶液是全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
【猜想与假设】
猜想1: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猜想2: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
【查阅资料】 (1) 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2) 氯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实验探究2】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有 生成。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
(2)取步骤(1)试管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色。
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 。
【实验结论】 该氢氧化钠溶液 (填“部分”或“全部”)变质。
【反思与评价】 (1)氢氧化钠溶液露置于空气中容易变质,请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在上述[实验探究2]中,小明提出可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你认为该方案
(填“可行”或“不可行”)。
【理解与应用】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还有很多,试另举一例: 。
解析:由【探究1】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碳酸根离子,故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实验探究2】(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2)取步骤〔1)试竹中的少量上层清液,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氢氧化钠,从而得出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如用氢氧化钙溶液代替氯化钙溶液是不行的,因为碳酸钠与氢氧气钙反应产生氢氧化钠和碳酸钙,这样得不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的结论.氢氧化钠溶液露置干空气中容易变质,是由于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的结果.由于氢氧化钠溶液容易变质必须密封保存,实验室必须密封保存的药品还有很多,如:具挥发性的药品(浓盐酸、氨水等)、具吸水性的药品(浓硫酸、生石灰等)、或澄清石灰水等。
答案:【实验探究】(白色)沉淀氢氧化钠(或NaOH)
【实验结论】部分
【反思与评价】CO2+2NaOH=Na2CO3+H2O 不可行
【理解与应用】浓盐酸(或浓硫酸、或澄清石灰水……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规律方法总结】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肇庆)发酵粉是一种制作风味糕点的常见蓬松剂。某兴趣小组拟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发酵粉一般含有NH4HCO3、NaHCO3、明矾【KAl(SO4)2·12H2O】中的2种。
②已知反应:2NaHCO3Na2CO3+H2O+CO2↑
【提出假设】假设1:有NH4HCO3和NaHCO3;
假设2:有NaHCO3和明矾;
假设3:有 和明矾。
【方案与流程】
【问题与讨论】
(1)步骤①的操作是在研钵中把发酵粉和熟石灰混合、研磨。
(2)气体A为 。若生成A,证明假设 或假设 可能成立;若不生成A,证明假设 成立。
(3)如果生成A,经过步骤②和步骤③后,生成气体B,则B是(填化学式) ,证明假设 成立,写出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 。
分析:解这类实验探究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中所给的【查阅资料】中的所给信息,抓住题给的信息,认真分析来完成题目。据【查阅资料】中的所给信息可知,在发酵粉中存
在三种中的两种情况,根据假设I和假设2我们可以得出假设3中蕊物质应认为NH4HCO3和明矾.(2)熟石灰与铵盐混合研磨后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故A为氨气;若产生
了氨气则说明发酵粉中含有碳酸氢铵,也说明假设1或假设3可能成立;若不生成A,说明
没有铵盐也就是没有碳酸氢铵,则假设2就成立.(3)如果生成气体A,还能生成气体B-
则根据题给条件和所学知识可知,能和稀盐酸产生气体的只能是碳酸氢钠分解后产生的碳酸
钠,故气体B是二氧化碳,从而证明假设1正确;多数碳酸氢盐在加热时都可以分解产生
碳酸盐、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据此可写出步骤②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提出假设】假设3: NH4HCO3
【问题与讨论】(2)氨气(或NH3或刺激性气味的气体)1 3 2
(3) CO2 1 NH4HCO3 NH3↑+ H2O+CO2↑
2.(2011泉州)小云同学在整理厨房时不小心将一瓶醋打翻,醋洒在火炉旁的一堆草木灰上,发现有大量的气泡生成。激发了兴趣,于是他决定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对草木灰的成分进行探究。
[探究活动一]
根据所学酸碱盐知识,同学们猜想草木灰中含有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盐类物质,于是,设计并进行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观察到锥形瓶A内有大量的气泡冒出,试管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 ,试管B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如下结论:草木灰中一定含有 (选填“硫酸盐”、“碳酸盐”或“硝酸盐”)。
[探究活动二]
资料摘要Ⅰ:
多种金属化合物在灼烧时,产生的火焰呈现各种特殊的颜色,例如下表。
化合物所含金属元素
钙元素
钾元素
铜元素
灼烧产生火焰颜色
砖红色
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片)
绿色
资料摘要Ⅱ:碳酸钾与碳酸钠、碳酸氢钾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相似;碳酸氢钠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1)同学们认为还必须对草木灰中存在的盐类物质中所含的金属元素进行探究。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取草木灰样品在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到火焰呈 色,由此得出草木灰含有钾元素的结论。
(2)综合上述探究结果,进一步猜测草木灰中含有的钾盐是:
a. KHCO3 b. c. 的混合物。
(3)小红认为上述猜测 是错误的。理由是草木灰经柴草燃烧而成, 。
(4)请你写出上述“探究活动一”中,锥形瓶A内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简述草木灰的用途之一: 。老师指出:草木灰成分复杂,其中所含其它成分的探究有待同学们后续进行。
解析:【探究活动一】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碳酸盐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如下结论:草木灰中一定含有碳酸盐;【探究活动二】(1)由资料摘要可知钾元素在火焰上灼烧,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到火焰呈紫色,据此可确定草木灰中含有钾元素;(2)依据资料摘要Ⅱ可推测,草木灰中的钾盐是碳酸钾或者是碳酸氢钾或者是二者的混合物,即a.KHCO3;b.K2CO3;c.K2CO3和KHCO3;(3)资料摘要Ⅱ中已经说明碳酸氢钾与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相似,受热易分解,而草木灰是由柴草燃烧后产生的,因此草木灰中不可能含有碳酸氢钾,只能含有碳酸钾,故猜想a、c错误。(4)锥形瓶A内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钾和稀盐酸的反应,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钾、水和二氧化碳,据此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所以可用做钾肥。
答案:【探究活动一】 CO2 CO2+Ca(OH)2=CaCO3↓+H2O 碳酸盐
【探究活动二】(1)紫色 (2)K2CO3 K2CO3和KHCO3
(3)a 碳酸氢钾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4)K2CO3+2HCl=2KCl+H2O+CO2↑ 钾肥
3.(2011滨州)小林、小军和小明在实验室用右图装置做CaCO3受热分解的实验,加热一段时问后,他们对试管内固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加热CaCO3后试管内的固体成分是什么?
【建立假设】小林的假设:CaCO3未分解,固体成分为CaCO3;
小军的假设:CaCO3完全分解,固体成分为 ;
小明的假设:CaCO3部分分解,固体成分为 。
【收集证据】(1)小军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后静置,再滴
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可知小军加水时发生反应的
化学方程 式为————————。
(2)小明向小军实验后的试管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发现有气泡生成。
【获得结论】通过实验可知 的假设是成立的。
【交流与评价】实验结束后,在组内交流讨论过程中部分同学提出:在实验中若增加下列仪器中的 (填编号)就可以直接根据实验现象判断CaCO3是否分解。
解析:本题对碳酸钙分解后的产物进行了探究,熟练记忆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的性质,会运用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记住氧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加热碳酸钙时,会发生如下反应:CaCO3CaO+CO2↑,因此加热后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①碳酸钙未分解;②碳酸钙部分分解,则成分为碳酸钙和氧化钙;③碳酸钙完全分解,则成分为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而氧化钙能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这说明试管中还存在碳酸钙,因为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是氯化钙和水,没有气体产生。综上所述,试管中含有氧化钙和碳酸钙,证明小明的假设是成立的。因为碳酸钙加热分解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可以在试管口上加一带导管的单孔塞,并将导管伸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根据石灰水是否变浑浊,来判断碳酸钙是否分解。
答案:【建立假设】CaO CaO、CaCO3
【收集证据】(1)CaO+ H2O == Ca(OH)2
【获得结论】小明
【交流与评价】①③
过关检测
1.(2011眉山)小军同学在学习酸碱盐有关知识时,对一些沉淀物质的颜色产生了兴趣。老师告诉他氢氧化铜是蓝色、氢氧化铁是红褐色,让他自己探究氢氧化亚铁的颜色。下面请你和他一起探究。
[查阅资料]
(1)铁有两种氢氧化物,它们可以分别由相对应的可溶性盐与碱溶液反应而制得。
(2)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立即被氧化。
(3)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硫酸亚铁溶液是浅绿色。
[提出猜想]
氢氧化亚铁是浅绿色。
[实验过程]
在2支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FeCl3和FeSO4溶液,然后滴入NaOH溶液,观察现象。请补充完成下表:
FeCl3溶液
FeSO4溶液
滴入NaOH溶液的现象
生成红褐色沉淀
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
化学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属于
反应。
FeSO4+2NaOH = Fe(OH)2↓+Na2SO4
Fe(OH)2 + + H2O =
(完成并配平此方程)
[学习交流]
(1)氢氧化亚铁是 色而不是浅绿色。
(2)小军联系到CO2与C的反应,认为FeCl3溶液可以转化为FeCl2溶液。你认为小军的理由是 。
1.FeCl3+3NaOH=Fe(OH)3↓+3NaCl 复分解 4 O2 2 4Fe(OH)3↓
白 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钉
解析:(1)FeCl3溶液和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FeCl3+3NaOH= Fe(OH)3↓+3NaCl,此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2)FeSO4溶液滴入NaOH溶液,生成白色絮状沉淀是氢氧化亚铁沉淀,白色氢氧化亚铁在水中不稳定,容易跟水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红棕色的氢氧化铁。由于氢氧化亚铁有少量溶于水中,亚铁离子显绿色,所以溶液呈绿色,同时也会转化成黄色的铁离子,灰色就是白色、红棕、绿色、黄色的混合色;再加上这种转化是有时间过程的,所以随着各种离子含量变化,颜色变化就由此而来了。最后变成红褐色沉淀是氢氧化铁沉淀,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成并配平反应的方程式,4Fe(OH)2+O2+2H2O=4 Fe(OH)3;(3)根据CO2与C的反应,要让FeCl3溶液可以转化为FeCl2溶液,可以在氯化铁溶液中加入铁钉。
图1
图2
2.(2011新疆)在高效复习课堂中,同学们利用“硫酸、硝酸钡、氢氧化钠、碳酸钾”四种物质的溶液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进行再探究。
【知识回放】
通过判断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能否发生反应,我能写出其中符合下列条件的两个化学方程式:
(1)一个中和反应 ;
(2)一个有沉淀生成的反应 。
【挖掘实质】
(1)图1
是HCl和NaOH在水中解离出离子的示意图,我发现HCl在水中会解离出H+和Cl-,NaOH在水中会解离出Na+和OH-,以此类推硝酸钡在水中会解离出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
(2)图2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示意图,该化学反应的实质可以表示为H++OH-=H2O,我也能用同样的方式表示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发生反应时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实质 。
(3)通过探究上述四种溶液两两之间是否发生反应的实质,我发现NaOH和H2SO4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溶液中的H+和OH-不能大量共存; 溶液和 溶液也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任写一组物质,下同),因为 ;
和 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 (填离子符号,下同)能大量共存。
【知识升华】
通过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的再探究,我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是
。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H2O,据图示可知,在盐酸溶液存在氢离子和氯离子,在碳酸钾中可存在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而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只存在钾离子和氯离子,同时还有生成的水分子,据此可写出盐酸与碳酸钾反应的实质是:2H++CO32-=H2O+CO2↑。(3)根据NaOH和H2SO4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因为溶液中的H+和OH-不能大量共存,采用类比的思想可确定硫酸与硝酸钡不能共存,因为Ba2+与SO42—二者混合会产生白色沉淀;而氢氧化钠与碳酸钾则能共存,因为二者混合后离子之间不会产生沉淀、气体或有水生成等。【知识升华】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实质是: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离子交换的反应,只要反应物中某些离子浓度减小了(或不能大量共存),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3.(2010南昌)小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整齐摆放的药品中(见右下图),有一试剂瓶的标签破损。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的成分是什么?
【讨 论】根据受损标签及实验室药品分类摆放的原则,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
A.酸 B.碱 C.盐
【猜 想】①可能是NaOH溶液;②可能是Na2CO3溶液;③可能是 (任写一种)。
【设计并实验】
(1)小明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10,他判断这是一种碱性溶液。对他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
A.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且结论正确 B.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但结论正
确
C.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 D.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但结论不正确
(2)小明认为它是NaOH溶液,小俊认为它是Na2CO3溶液。要进一步确定它的成分,小俊认为只需选择上图已有的试剂就能把它鉴别出来。他们又进行了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及化学方程式
取样于试管中
猜想②正确
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4.(2011百色市)某校兴趣小组同学准备进行常见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如下图),有一装溶液的试剂瓶未盖瓶盖且标签破损,于是决定对这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HCl
Ca(OH)2
石蕊
酚酞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获得信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有钠元素的物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
【提出猜想】这瓶溶液是:猜想一:氯化钠溶液;猜想二:氢氧化钠溶液;
猜想三:碳酸钠溶液。
【实验推断】
(1)小丽取样滴加无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得出结论:该溶液不可能是 溶液,理由是 ;
(2)小刚另取样滴加稀盐酸有 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刚得出结论:该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3)小青认为小刚的结论不完全正确,理由是 。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还需要进行如下实验:
【继续探究】另取样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观察到有 产生,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 ;静置后,取上层清液,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呈红色。
【实验结论】这瓶溶液是 。
【探究启示】实验取完药品后应 。
【拓展迁移】若该溶液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右图所示,反应的实质表达式为:H+ + OH- = H2O,则反应后溶液中存在的阴、阳离子是
(填符号);请写出【继续探究】实验中加CaCl2溶液反应的实质表达式: (用化学符号表示)
4.
【实验推断】
(1)氯化钠溶液; 氯化钠溶液呈中性,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2)气泡 Na2CO3 + 2HCl = 2NaCl+ H2O + CO2↑;
(3)露置于空气中的NaOH溶液与空气中的CO2反应也生成碳酸钠。
【继续探究】白色沉淀; 完全除去溶液中的CO2-,避免其对OH-检验造成干扰。
【实验结论】NaOH溶液(填变质的NaOH溶液也可)
【探究启示】立即盖好瓶盖
【拓展迁移】Cl- 、 Na+ ; Ca2+ + CO32- = CaCO3↓
解析:【实验推断】(1)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溶液都呈碱性与酚酞变红色,氯化钠溶液呈中性;(2)若有碳酸钠存在,滴加盐酸,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有气泡产生;(3)因为该试剂是敞口放置于空气中,若是氢氧化钠可能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变质生成部分碳酸钠。【继续探究】要证明原来是氢氧化钠,可先加过量氯化钡或氯化钙溶液溶液除尽碳酸根,再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的存在;【实验结论】因为碳酸根变为碳酸钙沉淀,滴加酚酞变红色,证明氢氧根的存在,即氢氧化钠的存在;【探究启示】实验结束后应立即盖好瓶盖,并补贴标签;【拓展迁移】通过观察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以看出反应后溶液的阴阳离子为Cl-、Na+;【继续探究】氯化钙和碳酸钠溶液反应前存在的Ca2+、CO32-、Cl-、Na+;反应后碳酸钙是沉淀,还有离子Cl-、Na+;所以反应的实质是Ca2+和CO3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即Ca2++ CO32-=CaCO3↓。
5.(2010乐山市)小明在家中探究食用白醋的性质,选用了家庭生活中的下列常见物品:200mL的软透明塑料瓶、食品干燥剂、白醋、鸡蛋壳、紫罗兰花、锈铁钉、蒸馏水、纯碱、玻璃小杯。
【 问 题 】白醋是否具有酸类的性质?
【查阅资料】
(1)白醋为无色透明液体,其主要成分是醋酸,化学式可表示为HAc, Ac—代表醋酸根;
(2)食品干燥剂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
(3)紫罗兰花遇酸变为红色;
(4)醋酸盐中除银盐和汞盐外都易溶解于水。
【探究与验证】(请你帮助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一
将白醋滴在紫罗兰花上
紫罗兰花变红
白醋的pH 7
二
将锈铁钉放在小玻璃杯中,加入白醋
刚开始时
,一段时间后,有气泡冒出
白醋能与铁锈反应
三
向软塑料瓶中加入10ml白醋,将瓶捏扁,加入约5g鸡蛋壳,拧紧瓶盖
瓶中有气泡冒出,扁塑料瓶逐渐膨胀
白醋能与碳酸钙反应放出CO2
四
向白醋中加入纯碱
白醋中有气泡冒出
白醋能与碱反应
【反思与评价】
(1)小明将干燥剂袋口打开一段时间后,袋中的白色颗粒粘在了一起,请写出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
(2)上面“实验结论”中,错误的是(填实验序号) 。
(3)上述实验三的现象还不足以得出表中所述的相应结论,为此还需要补充相应的实验,写出该实验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
实验序号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一
<
二
铁锈慢慢消失,溶液变为浅黄色
白醋能与铁反应
(1)CaO+H2O = Ca(OH)2 (2)四 (3)CO2+Ca(OH)2=CaCO3↓+H2O
解析:罗兰花变红说明溶液呈酸性,PH小于7,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与醋酸反应后会生成醋酸铁其溶液呈现黄色
6.(2011盐城)明发现家中一枚戒指生满了铜绿,他和同学利用这枚戒指展开了研究性学习。
[查阅资料]真金在空气中不会生锈,生满铜绿的“金戒指”材质为铜锌合金;
铜长期露置在潮湿的空气中能生成铜绿,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生成CuO、H2O和CO2 。
据上述资料可推知,碱式碳酸铜由 ▲ 种元素组成。
[实验探究]将该枚戒指加入过量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蓝绿色。
(1)小明认为:气体中除了含有CO2,还可能含有少量 ▲ 。实验室常用 ▲ 的方法检验这种可能含有的气体。
(2)小红认为蓝绿色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锌。小华认为溶液中的溶质除了氯化锌外,
还应该含有 ▲ 、 ▲ 。他取适量上述蓝绿色溶液,加入光亮的铁片,观察到了现象:① ▲ ,② ▲ ,证实了自己的观点。
(3)小娟取适量新制的FeCl2溶液,加入锌粒,一段时间后,溶液颜色变浅。结合小华的实验可推知:铁、锌、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弱到强的顺序是 ▲ 。
(4)小明想进一步探究“金戒指”中铜元素的含量,取一枚同材质的“金戒指”,称得质量为3.8g。在老师的指导下,将“金戒指”经浓硝酸氧化、碱化等步骤处理后,最终得到纯净的氧化铜,称得质量仍然为3.8g(实验过程中铜元素损失忽略不计)。则“金戒指”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6. 4(或四等) ⑴H2 点燃
⑵CuCl2 HCl(答案可互换)
①有气泡产生 ②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变浅)(答案可互换)
⑶Cu、Fe、Zn(或Cu<Fe<Zn)
⑷CuO中Cu%=64/(64+16)×100%=80%
3.8gCuO中mCu=3.8g×80%=3.04g
据Cu元素守恒知:3.8g“金戒指”中mCu=3.04g
“金戒指”中Cu%=3.04g/3.8g×100%=80%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有四种元素,所以碱式碳酸铜中也有四种元素组成(1)因为戒指是铜锌合金的所以除了铜绿外,遇盐酸除了生成二氧化碳还与锌反应生成氢气,实验室中检验常用点燃的方法。(2)氯化锌溶液是无色的,溶液是蓝绿色的,所以一定有氯化铜溶液,因为加入了过量的稀盐酸所以还应该有HCl,为了证实猜想加入光亮的铁片,因为有盐酸所以会产生气体,因为有氯化铜会反应生成铜,所以看到有红色金属析出。(3)有小娟的实验知Fe<Zn,由小华的实验知Cu<Fe,由此可得Cu<Fe<Zn(4)是计算题,根据已知条件知铜锌合金为3.8g,经过处理后变成氧化铜的质量还是3.8g,说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和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相等,由此得出氧化铜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与金戒指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根据这个关系解答。
7.(2011江西)小煜通过学习知道:Na2CO3、NaHCO3均能与盐酸反应,Na2CO3溶液还会与石灰水反应。
【产生疑问】NaHCO3溶液也能与石灰水反应吗?如果能反应,生成物可能是什么?
【进行实验】小煜将NaHCO3溶液与石灰水混合,结果产生了白色沉淀。已知Ca(HCO3) 2能溶于水,碳酸氢盐在碱溶液中会生成碳酸盐。此白色沉淀是 ,证明NaHCO3溶液与Ca(OH)2 溶液也能发生反应。为了进一步了解生成的含钠化合物有什么,继续探究:
【作出猜想】①只有NaOH;②Na2CO3和NaOH;③
【实验设计】步骤1:取少量上述实验后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再滴加足量的CaCl2 溶液(中性),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知生成的含钠化合物中一定含有 ;
步骤2:将步骤1中后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往滤液中先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再滴加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溶液颜色变化情况为 ,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气泡产生,由此可知猜想②成立。
【拓展提高】若步骤1中未出现白色沉淀,则此时NaHCO3溶液与Ca(OH)2 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 【进行实验】CaCO3(或碳酸钙)[作出猜想]只有Na2CO3【实验设计】Na2CO3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然后红色变成无色【拓展提高】Ca(OH)2 + NaHCO3= CaCO3↓+NaOH十H2O
解析:根据钙盐和钠盐的溶解性,可知生成的白色沉淀为碳酸钙,根据猜想①和②可找知猜想③为只含有碳酸钠,根据步骤1,滴加氯化钙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一定有碳酸根离子,即一定含有碳酸钠,根据步骤2的结论猜想②成立,说明有氢氧化钠,所以除去碳酸钠后的溶液中还是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由无色变红色,滴加盐酸,红色会逐渐变淡,最后变成无色,如果步骤1中没有白色沉淀,说明不含碳酸钠,即生成的含钠的临质只是氢氧化钠,即反应的生成物为碳酸钙、氢氧化钠和水.
8.(2010揭阳)某实验小组对实验室中A、B、C、D四瓶无色溶液进行鉴别,它们分别是硫酸钠、稀硫酸、澄清石灰水、四种物质的一种。可供使用的实验用品有:稀盐酸、稀硫酸、碳酸钠、紫色石蕊溶液、硝酸钡溶液、硝酸银溶液、稀硝酸溶液、玻璃棒、试管、胶头滴管。请利用提供的实验用品,鉴别出四种物质,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
取四支试管,各取少量的A、B、C、D溶液,分别先滴加紫色石蕊试液
B溶液变红色,D溶液变成蓝色。A、C溶液都呈 色。
B是
D是
②
另取二支试管,各取少量的A、C溶液,分别先滴入硝酸钡溶液后再滴入稀硝酸溶液。
A是硫酸钠溶液
C是
【发现问题】做完实验②后,该小组在网上查阅资料的时候发现,用稀硝酸酸化的硝酸钡溶液进行检验SO42-时,亚硫酸根离子(SO32-)的存在干扰了SO42-的检验。如往亚硫酸钠(Na2SO3 )溶液滴加硝酸钡溶液后有沉淀生成,再加足量的稀硝酸酸依然有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若某无色溶液中可能含有硫酸根离子(SO42- )与亚硫酸根离子(SO32-)中的一种或两种,该如何检验?
【查阅资料】亚硫酸钡(Ba2SO3
)是无色晶体或白色粉末,微溶于水,在水中是白色沉淀。中性或碱性条件下NO3-不能和SO32-反应,但在酸性条件下,NO3-能和H+反应相遇时(HNO3 )具有强氧化性,易把SO32-氧化生成SO42- 。往亚硫酸钡中加入盐酸能发生类似于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生成有刺激性的气体。
【猜 想】该无色溶液中含有(1)SO42- (2)SO32- (3) 。
【实验探究】请你将下列实验填写完整。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③
取该溶液少量试管E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后再加入稀硝酸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不能确定猜想
一定成立
④
取该溶液少量试管F中,加入加入稀盐酸,加热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猜想 可能成立
⑤
在④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
猜想(3)成立
写出亚硫酸钠溶液与硝酸钡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得出结论】要鉴别一种离子的存在,必须排除其它离子的干扰,不然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8.① 紫色 B为稀硫酸 D为清石灰水
② 有白色沉淀
无现象的 C为氯化钠溶液
【猜 想】(3) SO42- 或 SO32-
【实验探究】③ (1)
④ (2)或(3)
⑤ 硝酸钡溶液 有白色的沉淀生成
Na2SO3 + Ba(NO3)2=BaSO3↓+2NaNO3
第五类 评价型实验大题
典例剖析
例1(2011成都)为除去Cu(NO3)2溶液中含有的少量AgNO3,某同学给出了两种方法。Ⅰ.加入足量NaCl溶液,过滤;Ⅱ.加入过量的铜粉,过滤。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方法Ⅰ中产生的沉淀只有AgCl
B.回收方法Ⅱ的不溶物,可直接得到纯净的银
C.方法Ⅰ过滤后得到的滤液还含有NaNO3,所以不可行
D.两种方法均需用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
解析: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氯化钠会与硝酸银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虽能除去硝酸银,但会引入新的杂质硝酸钠;铜比银活泼,因此向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铜粉,因此会将银全部置换出来,但不会得到纯净的银。两种方法都会有不溶物生成,因此都需要用到过滤这一操作。
答案:B
【规律方法总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在除杂质时要注意不要引入新的杂质。
例2.(2012.娄底)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常温下碳酸钠饱和溶液的酸碱度。
[猜想与假设]溶液的pH可能是(填入你的猜想与假设):
①pH>7;②pH ;③pH 。
[设计与实验]小方、小钟、小陈三位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小方: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测得pH>7。
小钟:取pH试纸于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碳酸钠溶液沾在pH试纸上,测得pH>7。
小陈:取pH试直接浸入碳酸钠溶液中,测得pH>7。
[评价]以上三位同学中操作规范的是 同学,其余两位同学操作上的错误是
; 。
[结论]从物质的类别看,碳酸钠是一种 (填“酸”或“碱”或“盐”),它的溶液显碱性,说明显碱性的溶液 (填“一定”或“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应用]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说出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
解析:溶液的pH可能大于7、可能小于7也可能等于7;测定某溶液的pH时,应该先将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不可用水将试纸润湿也不可以直接将试纸浸入待测液中;碳酸钠属于盐类物质,但其水溶液显碱性,说明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碳酸钠显碱性,在生活中可以作洗涤剂,用于除油污。
答案:[猜想与假设].=7(或<7) <7(或=7) [评价]小方. 小钟先用蒸馏水润湿pH试纸 .小陈直接将pH试纸浸入Na2CO3溶液中
[结论]盐 . 不一定 [应用]作洗涤剂,用于除油污(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规律方法总结】测定溶液的pH时,要掌握其正确的操作方法,不可以用蒸馏水润湿,也不可以将试纸直接放进待测液中;从本题中可以看出,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碳酸钠显碱性,但它属于盐类物质。
例3(2011武汉)某无色溶液可能由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合而成。为探究其组成,
小华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I.取适量样品放入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成红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钙溶液,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过滤,所得滤液为红色。
(1)由实验Ⅰ中的现象可推断出样品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写化学式,下同),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
为了进一步探究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否存在,小华继续进行了如下实验:
Ⅱ.取适量实验Ⅰ所得的红色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溶液变无色。再向试管中逐滴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滤液为无色。
Ⅲ.从稀硫酸、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钡溶液、硝酸钾溶液中选择一种试剂,代替实验Ⅰ中的氢氧化钙溶液进行实验,其余的试剂及操作与实验Ⅰ的均相同。
通过实验Ⅱ和实验Ⅲ,小华得出结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物质确实存在。
(2)实验Ⅱ所得无色滤液中,除酚酞以外,还含有的溶质为_____;
(3)实验Ⅲ中代替氢氧化钙溶液的试剂是________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
【规律方法总结】要解决好该题,除了掌握好酸、碱、盐的性质外,对物质的除杂,实验的逻辑推理要求都很高。在最后一问中,直接去找有现象的试剂很难发现答案,但通过全局分析后可以得出BaCl2溶液消除了碳酸钠的干扰后就能证明氢氧化钠的存在。
中考真题分析
1.(2011鸡西)为了探究某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甲、乙两同学分别取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100g,甲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8g,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全部消失;乙同学向其中加入氧化铜16g,反应结束后观察到固体有剩余。下列有关实验的推断正确的是 ( )
A.反应后乙同学所得溶液中一定不含盐酸
B.反应后向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一定会有蓝色沉淀生成
C.反应后甲、乙两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原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7.3%小于14.6%
解析:反应结束后,固体有剩余,即氧化铜有剩余,那么盐酸一定反应完全,故A正确;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铜,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会生成蓝色氢氧化铜沉淀,而甲同学的反应结束后氧化铜反应完全,还可能有剩余的盐酸;若盐酸有剩余,盐酸又会与滴加的少量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可能不会出现蓝色沉淀,故B错误;若8g氧化铜与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则甲同学的恰好完全反应,而乙会剩余8g氧化铜,此种情况下,反应后甲、乙两同学所得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C正确;甲若恰好完全反应,依据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3%,而不是大于7.3%,故D错误。
答案:AC
2.(2011江西)为测定氯化钠和碳酸钠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有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1)方案1:
请问:①操作Ⅰ的名称是 。要计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实验中必须测量的
数据是:碳酸钡的质量和 ;
②若过滤所得固体未经洗涤即烘干称量,测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将 。(填“偏大”、“偏低”或“不变”)
(2)方案2:通过测定样品和足量硫酸溶液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来计算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若测得各物质的质量(g):样品质量为a,所用硫酸溶液质量为b,完全反应后混合溶液质量为c,则生成气体的质量为 g。(用a、b、c表示)
解析:操作Ⅰ向样品中加入足量水使之成为溶液,可知该操作为溶解,方案1是将碳酸钠转化为碳酸钡,通过测定碳酸钡的质量确定碳酸钠的质量,再求得氯化钠的质量,求出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因此必须知道样品的质量,若实验过程中沉淀没有洗涤,碳酸钡表面上会附着一些溶液,干燥后有溶液中的溶质附着,使碳酸钡的质量偏大,导致测得的碳酸钠质量偏大,即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偏小;方案2是利用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通过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测定碳酸钠的质量,再求出氯化钠的质量,计算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前样品质量与硫酸溶液的质量等于反应后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剩余溶液的质量之和,即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a+b-c)g。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分析能力,本题难点是方案1中沉淀不洗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沉淀从溶液中分离出来后,表面上附有一些溶液,干燥后溶剂蒸发,但溶质残留在沉淀表面,被当成沉淀计算,使结果偏小。
答案:(1)①溶解 样品质量②偏低(2)a+b-c
3.(2012.泰安)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按如下顺序摆放着7瓶不同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其中4、5号试剂瓶标签破损。
【提出问题】这两瓶试剂分别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碱性的亚硫酸钠(Na2SO3)溶液、Na2CO3溶液都能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产生白色沉淀。②Na2SO3+2HCl=2NaCl+SO2↑+H2O。
③CO2与SO2均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SO2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作出猜想】4、5号溶液可能分别是NaOH、Na2CO3、Na2SO3或NaCl溶液中的一种。
【实施方案】取少量4、5号溶液分别于试管中,然后分别进行下列三组实验。
实验1: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上述七种溶液中的 号溶液,两试管中的溶液均变成红色,说明4、5号溶液均不可能是上述猜想中的 溶液。
实验2: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上述七种溶液中的3号溶液,两试管中均产生白色沉淀,4、5号溶液可能分别是Na2SO3溶液和Na2CO3溶液中的一种。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3: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上述七种溶液中的2号溶液,在盛4号溶液的试管中
有 现象,说明4号是Na2CO3溶液;在盛5号溶液的试管中有 现象,说明5号是Na2SO3溶液。
【实验反思】同学们经过分析,认为4号溶液还可能是变质的NaOH溶液。请你利用上述图中的试剂设计鉴定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4号溶液是部分变质的NaOH溶液。
解析:在上述的7中溶液中,酚酞属于酸碱指示剂,遇到碱性溶液显示红色,若加入酚酞溶液后显示红色,说明不可能是氯化钠溶液,因为氯化钠溶液显示中性;若将稀盐酸加入到这两种溶液中,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的是碳酸钠溶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的是亚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钠变质后可生成碳酸钠,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可以先加入氯化钙溶液,然后再加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无色酚酞变红色,说明是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实施方案]实验1:1 NaCl(或氯化钠)
实验2:Na2CO3 + Ca(OH)2 = CaCO3↓+ 2NaOH(或Na2SO3 + Ca(OH)2 = CaSO3↓+ 2NaOH)
实验3: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实验反思]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4号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
①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过关检测
1.(2010宁夏)据中广网2010年5月3日报道:中卫市孟家湾路段一辆汽车满载的浓硫酸发生严重泄漏。浓硫酸沿公路流淌,并向路基两边蔓延。消防官兵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用沙土封堵,控制浓硫酸进一步蔓延,同时设法封堵泄漏点,并对路面上的浓硫酸进行稀释和清除。
看到这则新闻,学校的化学活动小组开展了一次关于浓硫酸腐蚀性及事故处理的研讨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积极探究,并将活动记录补充完整。
(一)浓硫酸的腐蚀性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浓硫酸、小木条、玻璃片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使用时应十分小心
(二)对浓硫酸泄漏事故处理的讨论
(1)小明同学认为,如果仅用水稀释,并不能消除事故所造成的污染。因为从溶液的角度看,在稀释过程中溶质的 没变,仅仅是 变小了。
小敏同学受到启发,制订了如下方案:
采取措施
依据原理
效果评价
反应类型
向硫酸所流经范围抛撒大量氢氧化钠小颗粒
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
将硫酸转化为无害物质,可消除污染
【思维拓展】写出小敏所依据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
小聪同学认为,小敏同学的方案虽然有效,但有一个缺陷:如果用量把握不准又可能引发新的污染,因为 。
(2)请你参照小敏的设计方案,结合小聪的看法,也设计一个方案。
采取措施
依据原理
效果评价
将硫酸转化为无害物质,可消除污染
。
2.(2011柳州)同学们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
(1)写出甲实验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乙实验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3)丙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有白色沉淀产生。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甲、乙、丙三个实验的废液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最终看到废液浑浊并呈红色,产生疑问。
【提出问题】 废液中含有哪些物质?
【交流讨论】①一定含有的物质:碳酸钙、指示剂、水和 (写物质名称) 。②还含有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能使废液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同学们有如下猜想。
小云认为:只有碳酸钠
小红认为:只有氢氧化钙
小林认为: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你认为还可能是 。(写一种猜想)
【实验设计】小方想用氯化钙溶液来验证小云、小红、小林的猜想。查阅资料获悉氯化钙溶液呈中性,并设计如下实验。请你将小方的实验设计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预计现象
预计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
①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的猜想正确。
② 。
的猜想正确。
③ 。
的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 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2.(1) NaOH+HCl=NaCl+H2O (2)气球胀大
(4)【交流讨论】①氯化钠②氢氧化钠(合理答案均可)
【实验设计】
①小林
②有白色沉淀,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小云
③没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 小红
【反思拓展】反应物是否有剩余(合理答案均可)
解析:(1)反应的反应物为盐酸和氢氧化钠,生成物为氯化钠和水,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空气进入气球,导致气球胀大.(4)根据实验探究的步骤可推出: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一定生成氯化钠,并且氯化钠显中性且不与其它标质反应,所以一定含有氯化钠,②由于丙实验中是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所以可能含有氢氧化钠,加入过量氢化钙,有沉淀说明含有碳酸钠,加过量的氯化钙已经把碳酸钠除净,溶液呈红色说明含有碱,所以小林猜想正确;如果有白色沉淀,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只有碳酸钠没有碱,故小云猜想正确;没有白色沉淀,溶液呈红色,说明没有碳酸钠,有碱,故小红猜想正确;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所得物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
3.(2011南宁)已知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三种氧化物。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进行以下一系列的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浓硫酸与焦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H2O、SO2和CO2.
【查阅资料】经查阅资料得知:①CO2、SO2均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SO2可使品红溶液的红色褪去,而CO2不能;③SO2可与酸性的KMnO4溶液反应使其褪色,而CO2不能;④无水CuSO4为白色粉末,遇水可生成蓝色胆矾.
【实验探究】用以下A-D四个装置组装成一套完整的实验装置,然后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1)本实验的发生装置应选用如下图所示三种装置中的 装置(填序号).
(2)为了验证三种产物,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整套实验装置的正确组装顺序是(按导管口连接的先后顺序):发生装置导管口
(3)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观察到装置D中的无水CuSO4变为蓝色,由此得出产物中有 的结论;同时还观察到以下实验现象:装置C中品红溶液( I)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都褪色,品红溶液(Ⅱ)不褪色;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装置C中品红溶液( I)褪色,说明产物中有 ,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 ,品红溶液(Ⅱ)不褪色,说明 ;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能确认反应产物中有CO2的实验现象是 。
【实验结论】本实验提出的猜想 (填“成立”或“不成立”);
浓硫酸与木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交流讨论】实验结束后,同学们针对本实验进行讨论,其中张辉同学提出了“反应产物中可能还有一氧化碳”这样的一个观点.你是否支持张辉同学的观点? (填“支持”或“不支持”),请你说出两点理由:① ;② 。
3.(1)③ (2)f-→g-→d-→e→c(f、g顺序可颠倒) (3)H20(水) S02(或二氧化硫) 除去S02 S02已除尽 C02+Ca(OH)2=CaC03↓+H20 (4)装置C中品红溶液(Ⅱ)不褪色,装置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成立,C+2H2SO4(浓)2SO2↑+CO2↑+2H2O
【交流讨论】支持,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②碳的氧化物有CO和CO2
解析:(1)浓硫酸与焦炭的反应,其反应物是浓硫酸与焦炭且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考虑到浓硫酸是液体,若试管倾斜浓硫酸会流出,故发生装置应选③;(2)验证浓硫酸与焦炭反应的三种产物,为了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要先验证水蒸气,然后验证二氧化硫,最后检验二氧化碳,这样做能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干扰,故各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f-→g-→d-→e→c。(3)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水生成;品红溶液( I)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都褪色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硫;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除去SO2,品红溶液(Ⅱ)不褪色,说明 SO2已除尽;装置B中发生反应是二氧化碳和石灰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0;(4)验证二氧化碳时要确认没有二氧化硫的干扰,根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验证,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来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和配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张辉同学提出的观点,判断其正确的原因。
4.(2011扬州)某学习小组对硫酸进行如下研究:
(1)如图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该装置也可用于实验室制 _________ 气体(任写一种),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
(2)已知相同温度下,硫酸的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酸性越强.常温下18%的稀硫酸的pH _________ 2% 的稀硫酸(填“>”、“<”或“=”).若对稀硫酸进行如下操作,溶液的pH因化学变化而升高的有 _________ (填字母).
A.加少量水 B.加少量铁粉 C.加少量氢氧化钾 D.加少量浓硫酸
(3)向两个烧杯中分别注入浓硫酸(溶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m3)和稀硫酸(浓硫酸与水的体积比1:1)各10ml,称量并记录不同时间(h)两种硫酸溶液吸水的质量(g)数据见下表:
时间/h
1
1.5
4
8
12
24
48
60
吸水质量/g
浓硫酸
1.6
2.2
6.2
10.3
14.0
20.9
29.2
32.1
稀硫酸
1.2
1.5
3.5
5.9
8.1
12.9
19.5
21.0
①体积比为1:1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表达式为 _________ .若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则所配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将 _________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②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
a.有关硫酸吸水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___ (填字母).
A.浓、稀硫酸都有吸水性 B.只有浓硫酸有吸水性 C.浓硫酸吸水性较稀硫酸强
b.实验室保存稀硫酸时要 _________ 存放,在干燥气体对应选用 ____ 硫酸作干燥剂(填“浓”或“稀”).
4. (1)分液漏斗 Zn+H2SO4=ZnSO4+H2↑ 二氧化碳CaCO3+2HCl=CaCl2+H2O+CO2↑
(2)< BC
(3)① 偏小 ②a.B b.密封 浓
解析:本题考查硫酸的性质,较难。(1)稀硫酸与锌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装置适合于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且不需要加热的反应,因此还可以用来制取氧气或二氧化碳。若制取氧气,则是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制氧气;若制取二氧化碳,则是稀盐酸与石灰石的反应。(2)在相同温度下,硫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其酸性越强,因此常温下10%的稀硫酸的pH小于2%的稀硫酸。发生化学变化后稀硫酸的pH升高,则溶液中H+减少或消失,故可选择铁粉和氢氧化钾。(3)水的密度是1g/mL,设水和浓硫酸的体积都死1mL,则1:1 的稀硫酸中水质量是1g,浓硫酸时1.84g;而溶质质量是1.84g×98%,故1:1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表达式是(1.84×98%)/(1+1.84)×100% ;量筒量取液体,俯视读数,量取的浓硫酸淀粉体积偏小,则所配制的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由题给数据可知,浓硫酸和稀硫酸都具有吸水性,但前者的溪水性强于后者;因为稀硫酸也具有吸水性,因此实验室中稀硫酸也要密封保存,由于浓硫酸的吸水性更强,因此浓硫酸常被用来作干燥剂。
5.
(2011衡阳)在学习碳酸钠的性质的课堂上,老师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产生白色沉淀,在滤出沉淀后的滤液,引导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溶质是NaOH、Na2CO3、Ca(OH)2中的一种或两种,其可能情况有三种:①NaOH;②NaOH和Na2CO3;③ 。
小伟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
实验步骤
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⑴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
产生
假设③成立
⑵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放出无色气体
假设 成立
⑶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或足量稀盐酸
没有明显现象
假设 成立
小强根据小伟设计的实验方案,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产生该现象化学方程式为 。因此他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假设 成立,该假设成立说明教师做的实验是 (选填“恰好完全反应”、“Ca(OH)2过量”或“Na2CO3过量”)
5. NaOH和Ca(OH)2 有白色沉淀产生 ② ①
Na2CO3+2HC1=2NaCI十H2O十CO2 ↑ ②Na2CO3过量
解析: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可能恰好完全反应,形成氢氧化钠溶液;或者碳酸钠溶液过量,形成氢氧化钠与碳酸钠的混合溶液;或者澄清石灰水过量,形成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的
混合溶液;故第③种猜想为:NaOH和Ca(OH)2; (1)取过滤后的滤液,分别继续滴加碳酸
钠溶液或澄清石灰水,如果除氢氧化钠外还含有氢氧化钙或碳酸钠,则会有白色沉淀出现;
(2)采取在滤液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则猜想②成立;(3)
取过滤后的滤液,分别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或澄清石灰水,如果没优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恰
好完全反应,则猜想①成立;在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几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滤液
中含有碳酸钠,碳酸与盐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1=2NaCI十H2O十CO2 ↑;因此反应后的溶液为NaOH和Na2CO3加混合溶注,猜想
②正确,说明所加入澄清石灰水量不足,碳酸钠过量.
6.(2011潍坊)某研究型学习小组的同学在用浓硫酸处理费锌片时发现产生的气体具有刺激性气味,这种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和研究。
【提出猜想】对产生的气体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是H2;猜想2:可能是SO2;猜想3:可能是
【查阅资料】SO2易溶于水,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2SO3。
【实验方案】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设计右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研究(夹持仪器已省略,假设装置中的反应都进行完全)。
【问题讨论】
(1)如果装置A中没有明显现象,装置C中的现象为 则猜想 成立。
(2)如果装置A中的现象为 ,装置C中没有明显的现象则猜想 成立。
(3)猜想3成立的实验现象是 。
(4)装置B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
【思维拓展】
(1)实验室中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小组内一同学又设计了判断SO2与NaOH溶液能否反应的装置(如右图),实验时发现试管内液面上升,就得出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结论,其同学认为这一结论不严谨,理由是 。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仍利用该装置,需做的对比实验是 。
6. 【提出猜想】H2和SO2
【问题讨论】(1)黑色粉末变红(2)溶液红色变浅(溶液红色变成无色也可以得分)
(3)装置A中溶液红色变浅(溶液红色变成无色也可以得分)装置C中的黑色粉末变红色
(4)干燥气体或吸收气体中的水蒸气
【思维拓展】
(1)2NaOH+ SO2=Na2 SO3+H2O
(2) SO2易溶于水,也能使液面上升;用等体积的水(或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实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探究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对探究实验的分析处理能力。硫酸溶液与废锌片反应一定有氢气生成,由于不能确定废锌片的成分,而两者反应又生成具有刺激性气昧的气体,可猜想该气体可能是SO2,也可能是H2和SO2的混合气体。如装置A中没有明显现象,装置C黑色的粉末变红色,说明该气体一定是具有还原性的H2,则猜想1成立;因SO2易溶于水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中性的Na2SO3,若装置A中的红色溶液变浅,而装置C中又没有明显现象,则猜想2成立,装置A中的红色溶液变浅,装置C中黑色粉末变红,说明气体中含有H2和SO2两种气体;装置B中浓硫酸能作用是吸收气体
中的水蒸气;因SO2易溶于水,会使试管内气压变低,从而使试管内液面上升,故用右图装置判断SO2与NaOH溶液反应的结论不严谨,要得到科学严谨的结论,需用等体积的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实验。
7.(2012济宁模拟)课堂上老师完成了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反应的演示实验后,对浑浊液体过滤得到澄清滤液;接着师生对话如下表:
人员
对话
老师
问:滤液里含有哪些溶质呢?
甲同学
答:可能是NaOH、Na2CO3
乙同学
答:可能是NaOH、Na2CO3、Ca(OH)2
(1)假设你是丁同学,请你也提出一个与甲、乙、丙同学不同的猜想,把猜想写在上面表格中.并对你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加以证明.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
自己的猜想成立
(2)你认为甲、乙、丙同学的猜想都合理吗?如有不合理的请说明理由。
。
(3)甲同学针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样于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
没有气体产生
甲的猜想不成立
你认为甲同学得出此实验结论的理由是 。
7.可能含有NaOH和Ca(OH)2 (1)通入二氧化碳 出现白色浑浊 (2)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因为Na2CO3与Ca(OH)2要发生反应,不可能共存 (3)如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会产生气体 (加入稀盐酸无气泡生成)
解析:碳酸钠溶液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若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若反应中碳酸钠有剩余,所得溶液则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的混合溶液;若反应中氢氧化钙溶液有剩余,所得溶液则为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钙的混合溶液;其它两种可能已被另两位同学做了猜想,所以,丁的猜想只能为:氢氧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的混合物;
(1)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同属于碱,其化学性质很相似,但在发生反应时所现象的现象却因金属离子的不同而不同;如与气体二氧化碳反应时,氢氧化钙能形成沉淀而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因生成可溶性的碳酸钠而无明显现象;利用变化时现象的不同,可证明氢氧化钙的存在;(2)乙同学在进行猜想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碳酸钠和氢氧化钙都有剩余时,反应还会继续进行;因此,乙的猜想错误;(3)向氢氧化钠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的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时,稀盐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的少量气体会被氢氧化钠吸收而观察不到有气体放出,因此,滴加少量稀盐酸看不到气泡不能得到溶液不含碳酸钠的结论;但甲同学误认为如有碳酸钠,加入足量稀盐酸会产生气体(加入稀盐酸无气泡生成)。
8.(2012鞍山模拟)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实验室常用的碱。
(1)要鉴别氢氧化钠稀溶液和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下列方法不能够达到目的是 (填序号)。
A.分别滴加碳酸钠溶液 B.分别通入二氧化碳
C.分别滴加稀盐酸 D.分别加热原溶液至80℃
(2)同学们将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与碳酸钠溶液混合,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同时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Na2CO3、Ca(OH)2;
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Na2CO3;
丙同学认为:可能是NaOH、Ca(OH)2;
丁同学认为:可能是 (填化学式)。
【交流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同学的猜想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与探究】(1)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倾倒足量的稀盐酸,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出该滤液中溶质是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2)丙同学取原滤液向其中通入足量的CO2,溶液 现象(填“有”或“没有”),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
(3)丁同学为了验证乙同学结论也取原滤液向其中滴加了少量稀盐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
8.(1)C (2)【猜想与假设】NaOH
【交流与评价】甲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在溶液中不能共存
【实验与探究】(2)没有
【解释与结论】丁同学滴加的盐酸量过少,氢氧化钠的量较多与少量的盐酸反应(或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
解析:(1)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但和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故可用碳酸钠溶液来区分出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A能达到目的;二氧气碳与氢氧气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故可以用二氧化碳溶液来区分出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B能达到目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都可以与稀盐酸反应,但都没有明显的现象,C不能达到目的,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加热后会由于溶解度降低而析出溶质,使溶液变浑浊,但是氢氧气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加热后没有明显的变化的现象,D可达到目的.故选C.
(2)【猜想与假设】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所以在溶液中一定含有氢氧化
钠,如果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有一种量不足,则还可能含有碳酸钠或氨氧化钙,根据甲乙丙三
位同学的猜想,如果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剩余的溶液中就只含有氢
氧化钠一种溶质,故我们可以作出的假设还可以为只含有氢氧化钠:【交流与评价】碳酸钠
与氢氧化钙在溶液中可以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在溶液中共存,故可以判定甲的猜想是错误的;
【实验与探究】丙同学猜想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但氢氧化钙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而使溶液变浑浊,而丙同学通入二氧化碳后否定了自己的猜想,所以可判定溶液没有变浑浊;
【解释与结论】在有氢氧化钠存在的情况下,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的生成的二氧化碳马上就会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在有氢氧化钠存在的情况下,二氧化碳难以以气体的形式逸出,所以为了能够观察到有气体产生,必须提供足量的稀盐酸,而本题中丁同学没有观察到气泡生成,可能是加入的盐酸的量不足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