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00 KB
  • 2021-05-10 发布

中考—数学中考中容易出现漏解的题型分析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备战中考—数学中考中容易出现漏解的题型分析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解数学题不仅能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亦能培养思维的周密性。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数学命题注意了对学生思维周密性的考查,可是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只满足于求出一解而导致解题不完整,出现漏解。因此,剖析解数学题时出现漏解的常见原因,对于培养同学们的思维品质、提高解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考试题为例,剖析产生漏解的几种常见原因,供复习时参考。‎ 一、思维定势干扰 例1.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6和8,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等于____________。‎ 错解:由勾股定理得,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直角三角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就是它的斜边,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等于5。‎ 剖析:这里受勾股定理中常见的勾股数6,8,10的影响,把6,8作为直角边,实际上8也可以作为斜边,即:‎ ‎(1)当6,8分别为直角边时,第三边即斜边为10;‎ ‎(2)当6为直角边,8为斜边时,第三边是另一直角边为。‎ 所以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的半径等于5或 例2. 已知实数a、b满足,求的值。‎ 错解:由题意知,a、b是方程的两个实数根,根据韦达定理得,。‎ 剖析:此种解答受根与系数的关系的影响,认为a、b一定是方程的两个不等实根,实际上a与b的值也可以相等。‎ ‎(1)当时,解答如上所述。‎ ‎(2)的根是 当时 当时 二、审题草率 例3. 一组数据5,7,7,x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则x的值为_____________。‎ 错解:由题意得 剖析: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不一定是7,应根据x的大小位置分类讨论求解。‎ ‎(1)当x>7时,解法同上。‎ ‎(2)当时,这组数据排列为5,x,7,7。‎ 依题意得 解得 ‎(3)当x<5时,这组数据排列为x,5,7,7‎ 依题意得 解得x=5,这与x<5矛盾 综上所述,x的值为5或9‎ 例4. 一次函数y=kx+b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相应函数值的取值范围是,则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解:依题意可知,当x=6时,‎ 当时,‎ 则有 解得 ‎∴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 剖析:错解只考虑了当k>0时的情况,实际上当k<0时,题设条件也能成立,即当x=6时,;当时,。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此时,。所以这个函数的解析式为或。‎ 三、忽视了数学的一些规定 例5. 当a取什么数时,关于未知数x的方程只有正实数根?‎ 错解:由题意得 解得 剖析:误认为这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正确解法是 当a=0时,原方程是关于x的一次方程,只有正实根;当时,原方程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时只有正实根。‎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四、忽视图形的位置或形状 例6. 若圆O的直径AB为2,弦AC为,弦AD为,则(其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解:如图1所示,过O点分别做OE⊥AC,OF⊥AD 则,,‎ 由此可得,∠AOE=45°,∠AOF=60°‎ 于是∠COD=∠AOD-∠AOC=2∠AOF-2∠AOE=120°-90°=30°‎ 图1‎ 剖析:上述解法只考虑了一种情况,即弦AC和弦AD在圆心的同侧,而忽略了弦AC和弦AD在圆心O的两侧的情况。如图2所示,同上述作法,可求∠COD=150°,从而求得,综上所述,的面积为或。‎ 图2‎ 例7. 为美化环境,计划在某小区内用30m2的草皮铺设一块边长为10m的等腰三角形绿地,请你求出这个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另两边长。‎ 错解:分两种情况计算,不妨设AB=10m,过点C作CD⊥AB,垂足为D ‎(1)当AB为底边时,AD=DB=5(m)(如图3所示)‎ 由 得CD=6(m)‎ 图3‎ ‎(2)当AB为腰时(如图4所示)‎ AC=AB=10(m)‎ 则 图4‎ 剖析:上述解法虽然进行了分类计算,看似正确,其实仍然漏掉了一种情况:当AB为腰且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如图5所示),AB=BC=10(m),AD=AB+BD=18(m)‎ 图5‎ 五、忽视了比例线段之间的不同对应关系 例8. (江西)如图6所示,已知△ABC内接于圆O,AE切圆O于点A,BC//AE。‎ ‎(1)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2)设AB=10cm,BC=8cm,点P是射线AE上的点,若以A、P、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求AP的长。‎ 图6‎ 错解:(1)略 ‎(2)过点C作AB的平行线交AE于点P(如图6所示)‎ 由得AP:BC=AC:BA 又由(1)知AC=BA 剖析:错解遗漏了另一种情况,如图7所示,过点C作圆O的切线交AE于点P2,则AP2=CP2。‎ 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