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00 KB
- 2021-05-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语文五大难点题型的必考点以及答题模板
(其中包括图文转换题3分、课外古诗词赏析题4分、课外科技文阅读14分、小说阅读16分、散文阅读16分这几大题型)
一、图文转话题的必考点与解答模板
(预计近几年中考为画作欣赏题)
考点:为某一幅画作写一段解说性文字,用上一个成语。
答题技巧(总分总形式):1、第一步,先关注画作的题目,并思考其主题。2、整体描述画面包含的要素(缺一不可);例如:整个画面由 ……构成。2、发挥想象、联想,按照一定顺序(一般是由远及近的顺序)介绍画面,一边介绍,一边展现其特点(此处最好用上成语)。山水写意画一定注意近景、中景、远景的层次。3、总结此画作风格或者作者风格。通用语:整个画面浑然天成,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充分表现出了画家深厚独到的艺术造诣)4、可以套用的成语多为:独树一帜、栩栩如生、别具匠心、浑然一体、妙趣横生……
二、课外古诗词赏析的必考点与解答模板
(一)知识归纳;
1、了解诗歌的分类
按表达方式,诗歌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
按语言,可分为五言、七言等。
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边塞诗、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赠别诗、爱情诗等。
按主题,可分为寄情山水、边塞豪情、忧国忧民、即事感怀、羁旅行愁、离别酬唱、思乡怀人等。
2、明确诗歌的表达技巧、作用及思想感情的类别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情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欲扬先抑、先抑后扬;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物寓意)等。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
3、掌握诗歌的意象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4)蝉,以蝉餐风饮露喻品行高洁。(虞世南《蝉》)。(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6)南浦,水边的送别之所。长亭,陆上的送别之所。(7)芳草喻离恨。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雨打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杜鹃常与悲苦之事联系。猿啼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水代表绵绵的愁丝。西风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羌笛是一种凄切之音。(8)松柏象征孤直耐寒不屈的品格;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还代表着隐士;桃花象征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9)日暮常用来表现游子思乡。(10)落花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
4、古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迁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情、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5、古诗词赏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考点分析
(1)、提问常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对这首诗(或者某诗句)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分析。
提问变式:
1、你觉得这首诗哪个词(炼字)或者哪句(炼句)写得好?为什么?
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具体解题格式:
[答题范式]明确手法(指出这个词或句子准确使用了何种手法)+阐述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分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分析手法时要从以下三个思路入手考虑:
赏析修辞方法: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描写了什么+怎样描写的+ 抒发了什么情感
赏析表现手法: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3)答题总则:仔细审题,根据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1、如果问“写了什么”,则必答内容(可翻译后概括)。
2、如果问“怎样写”,则必答手法和内容(即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顺便还可以答这样写的效果和作者情感)。
3、如果问“作用(效果或好处)怎样”,则必答手法、内容、作用、情感(注意:先答有什么作用、效果或好处,接着答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这样才完整,不至于无谓失分)。
4、如果问“为什么这样写”,则必答内容(即原因,可从诗句中概括,往往是对表现诗的主旨的作用,要注意“知人论世”,也就是要仔细关注“此题注释”中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每一个字),还要从结构上回答(即在结构上的作用)。
(二)你在第一时间考虑的写作手法、表达技巧概括:(背过)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作用是:生动形象)
用典(作用是:委婉含蓄)
2、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融情入景)
3、描写(多用于山水田园、写景诗):
(1)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2)化静为动:赋予画面以动感;
(3)联想想象、虚实结合。
(4)调动感觉器官(多为视觉、听觉),作用是: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
4、表现手法:(1)衬托(以反衬为主)
反衬——(以动衬静——衬托出环境的清幽;以乐景衬哀情——加剧了悲剧色彩)
(2)对比(作用:突出)
(3)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物喻理(咏物诗)
(4)借古讽今(咏史诗)
(三)最常考的考点:题型多为炼字或炼句(背过)
答题技巧:
1、解释此字或翻译此句。
2、用了什么手法。
3、生动形象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内容。
4、表达了作者……感情。
三、课外科技文的必考点与答题模板
必考考点:
1、说明对象的特征
2、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说明顺序是什么,几个段落可否颠倒顺序?
4、说明语言:某个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5、标题或者第一段的作用。
答题技巧:
1、根据文意,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格式:必须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概括。
2、说明方法的作用:
举例子:先找出例句,并抄录下来。作用是:具体、充分、真切地说明了……
列数字:先找出例句,并抄录下来。作用是:科学、准确、有力地说明了……
作比较:先找出例句,并抄录下来。作用是:甲与乙比较,突出说明了……
打比方:先找出例句,并抄录下来。作用是:把甲比做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地说明了……
分类别:先找出例句,并抄录下来。作用是: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下定义:先找出例句,并抄录下来。作用是:准确、科学地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3、说明顺序多为逻辑顺序(说明文有三大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其中以逻辑顺序最常见,时间顺序偶尔见到。)几个段落不能颠倒。答题格式如下:
(1)不能颠倒。(2)分别解释每一个段落的段意。(3)这是逻辑顺序(由总到分、由分到总;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表及里等),符合人们的一般认知规律。(4)若颠倒,就会导致层次不清、逻辑混乱。所以不能颠倒。
4、说明文的语言(某个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格式:
(1)不能删去。(2)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在此句中起修饰、限制作用。(3)准确说明了……内容(把此句话意思抄上)。(4)若删去,就不能准确说明这个意思或者与事实不符。(4)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四、课外小说的必考点与答题模板
(一)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是以塑造(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的叙述和( )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 )。
2、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有:( )可以进行正面描写,还可以进行( )。
3、故事情节分( )、( )、( )、( )四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 );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 ),故事情节是虚构的。
4、环境描写分为( )环境和( )环境。
(二)小说的七大考点
考点一、揣摩人物形象
考点二、注意环境描写
考点三、把握故事情节
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考点五、理解小说标题
考点六、分析写作技巧
考点七、品味语言特色
(三)考试题型有:
1、整体感知小说内容,把握小说的情节脉络。
考点1:概括情节:
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概括;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部分);
应考策略(注意两点):
①概括情节,这是最为典型的题目,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的格式加以概括;有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但一般需保留“何人+做何事+何结果”三个主要要素
②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将小说的情节结构即四个环节划分出来,这样做题思路也就会清晰。
考点二:关于情节的安排及其作用
应考策略(注意两点):
① 了解情节的一般作用:
一是设置悬念;二是前后照应;三是埋下伏笔;四是点明题意;五起线索作用。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答题格式):某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②答题模式(背过):
情节的特点: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情节的作用:层层铺垫,推动情节发展,引人入胜。
考点3:关于小说线索。
了解线索的类型和作用:
线索一般有:物线、情线、人线、事线、见闻感受线,有时有明暗两条线索。
找线索,可以注意文章题目或者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
2、分析人物形象
一定要边概括情节,边总结人物形象与性格。
题型有: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
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背过这个答题格式):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3、描写人物运用了哪些方法。
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4、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最常考)。
一定要找描写人物最细微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最好只找这两点)。并概括出表现了人物……心理,表达了……感情。
5、 小说标题的含义与作用。
含义:一般至少两种含义,一语双关,包含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文章结尾分析(深层含义往往在结尾处,实在不会,就抄上原话)。
作用(背过):
(1)、线索作用,起到贯穿情节,连接人物的作用。
(2)、巧设悬念 ,吸引读者。
(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使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更加鲜明。
(4)、 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6、自然环境作用:(通常出现在小说开头)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令。
(2)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3)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5)为后文埋伏笔或做铺垫
主要题型有:
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这样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景物描写的一般作用:1、交代时令、气候等;2、烘托人物的心情;3、渲染周围的气氛;4、推动情节的进一步发展;5、暗示社会环境;6、深化(突出)作品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背过这个答题格式):
XX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7、社会环境作用:(通常出现在小说开头)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3)交待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4)塑造人物形象
(5)揭示主题
(6)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8、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散文阅读的必考点与答题模板
第一种题型就是: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典型例题: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的内容。
【答题策略】:
①概括文段内容,抓段落中心句。
②(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
答题要求:“准确”、“清楚”、“简洁”
第二种题型就是:
品味语言
在散文阅读中,这是一个大的考点,更是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可以包含很多小项,分析如下:
(1)字词含义
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答题思路: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
考题形式: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
答题思路: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表达作用。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赏析重点句及作用)
这种题型可以说“逢散文阅读题必有之”。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典型例题1:
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好处、妙处);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答题策略】:
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
①传神地刻画了事物……的情状;
②生动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
③形象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
(二)说说你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
【答题策略】:
①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还原;
②然后弄清楚上下句具体语境;
③答题时先解释清楚词语本身的含义;
④再结合语段语境,说出词语表现了人、事、物的……而表现出的……特点。
【答题模式】:“……”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要把省略号的地方填出来就是了。
典型例题2:
画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题策略】:看句子的位置,根据句子的位置答题。
在开头:
①引出所写对象(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②照应文章标题,点题;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
在中间:
1、承上启下;
2、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在结尾:
①总结全文,解释全文主旨;
②照应前文,照应文章标题
③引人深思。
【答题策略】:
关注句式特点。
1、指明运用句式特点。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疑问句,反问句等,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
2、说清具体表达效果及作用。
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感叹句——便于抒情;抒情强烈。
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
排比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
对偶句——铿锵凝练,整齐美观;
重复句——反复强调,余韵悠然;
长短句——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
答题模式:这是个……句,(作用)……表达了……
第三种题型就是:
本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写作手法)?
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表现手法还有:对比衬托,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手法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解析几个重点名词术语: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也可以理解为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第四种题型就是: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顺序
比如,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
考题形式:直接问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要点: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
散文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为线索;以行为为线索;以文眼为线索。有的文章不但有明线,还有暗线,线索的特征有:在结构上贯穿全文,时隐时现,有明显的标志(或是标题本身,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第五种题型就是:
发展性考题
(1)仿写
此考点一般是给一个句子,让考生仿写一个或几个,答题要点:①要读懂题旨要求,出题人让考生做什么,怎么做;②例句的关键词语是什么,要抓住关键词语思考、答题;③在没有答题思路的情况下,要考虑和例句关键词语相对、相同的词语,例如:关键词语是天空,你可以考虑大地、高山、海洋等,联想要丰富,思维开阔,尽可能从自然界找灵感。
(2)谈感受
这也是散文阅读的热门考题,可分为:(1)对描写对象;(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此考点灵活多变,把握的关键是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梭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六、解答阅读分析题的原则
①
分数原则:现在阅卷的基本原则是寻找采分点,这要求我们在答题过程中要学会挖掘采分点。这个原则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确定有几个答题点。有的考生就学会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点,并且用①②③这样比较明确的方式标示出来,这样便于阅卷老师批改,同时也会使卷面悦目清晰。
②文本原则:做阅读的基本条件是把文章读懂,这个道理谁都知道。可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同学并不都能把阅读题做得很好,那是因为除了对文段的理解有偏差之外,还有的同学不善于从文中寻找答案。也许你费尽心思所归纳总结的意思还不如文中的一句话说得明白,所以要学会从文章中寻求答案。
③有效原则:当你以正常的速度读完文章后,应该快速地浏览每段文字的第一句话,在你的心中形成对文章的总体印象,提炼文章的总体结构,这对你把握整篇文章有莫大的好处。同时关注文章的标题、第一段、最后一段,这三处往往是标示整篇文章内容和情感倾向的重要部分,能为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提供有效信息。
附:人教版文言文全部通假字
原文例句
通假字
本字
解释
项为之强
强
通“僵”
僵硬
不亦说乎
说
通“悦”
愉快、高兴
诲女知之乎
女
同“汝”
你
是知也
知
通“智”
聪明
一切乌有
乌
同“无”
没有
裁如星点
裁
同“才”
仅仅
尊君在不
不
通“否”
是否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通“攀”
牵、引
对镜帖花黄
帖
通“贴
粘贴、贴上
火伴皆惊忙
火
通“伙”
伙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
通“耶”
吗
卿今当涂掌事
涂
通“途”
道
止有剩骨
止
通“只”
只
满坐寂然
坐
通“座”
座位
便要还家
要
通“邀”
邀请
诎右臂支船
诎
通“屈”
弯曲
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
通“父”
男子美称
左手倚一衡木
衡
同“横”
与“竖”相对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
通“拣”
挑选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
同“又”
又
选贤与能
与
通“举”
推举、选拔
矜、寡、孤、独
矜
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荡胸生曾云
曾
通“层”
层叠
略无阙处
阙
通“缺”
空缺
蝉则千转不穷
转
通“啭”
鸟鸣声
窥谷忘反
反
通“返”
返回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
通“饲”
喂养
才美不外见
见
通“现”
显露、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
通“才”
才能
其真无马邪
邪
通“耶”
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
通“肢”
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
通“披”
穿
主人日再食
食
通“饲”
给饭吃
百废具兴
具
通“俱”
全、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
通“嘱”
嘱咐、嘱托
山岛竦峙
竦
通“耸”
高
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
同“馐”
美味的食物
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
同“值”
价钱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
通“谪”
远调
为天下唱
唱
通“倡”
倡导
固以怪之矣
以
通“已”
已经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
通“披”
穿
卜者知其指意
指
同“旨”
意图
秦王不说
说
通“悦”
高兴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与
通“欤”
吗
故不错意也
错
通“措”
放置
仓鹰击于地上
仓
通“苍”
青色
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
通“伸”
伸张
自董卓已来
已
通“以”
以
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
通“拣”
挑选
必能裨补阙漏
阙
通“缺”
缺点不足
公输盘不说
说
通“悦”
高兴
子墨子九距之
距
通“拒”
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
通“御”
抵挡
公输盘诎
诎
通“屈”
折服
亲戚畔之
畔
通“叛”
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
增长
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
梗塞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弼”
辅佐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通“避”
躲避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通“辨”
辨别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通“德”
感激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
通“欤”
吗
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通“向”
从前
小惠未徧
徧
通“遍”
遍及普遍
邹忌修八尺有余
有
通“又”
又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孰
通“熟”
仔细
始一反焉
反
通“返”
往返
汝之不惠
惠
通“慧”
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通“无”
没有
一厝朔东
厝
通“措”
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