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9.50 KB
- 2021-05-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15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西瓜榨汁 B.食物腐烂 C.冰雪融化 D.蔗糖溶解
2.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醛可用来保鲜食品 B.“地沟油”可烹调食品
C.补铁可预防骨质疏松 D.吃蔬菜可补充维生素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测溶液pH B.
闻气味 C.
熄灭酒精灯 D.
取用药品
4.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车胎在阳光下爆裂﹣﹣分子体积变大
B.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C.闻到不远处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钢轨夏天缝隙变小﹣﹣原子之间间隔变大
5.如图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由此实验可推测氮气难溶于水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换成细铁丝
D.红磷量不足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6.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烧杯中有两支高低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在蜡烛对侧沿烧杯壁缓慢倾倒二氧化碳,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D.紫色的石蕊溶液滴到白醋中,石蕊溶液变蓝
7.某汽水中含有的柠檬酸的化学式为C6H8O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柠檬酸是氧化物
B.柠檬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C.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8:7
D.8g柠檬酸中含有3g碳元素
8.对下列相关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B.汽油和洗涤剂都能洗去油污是因为二者都具有乳化作用
C.牛奶在夏天比在冬天易变质是因为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是因为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9.“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分类正确的是( )
A.大气污染物:NO2、PM2.5、CO2 B.混合物:海水、石灰水、冰水
C.合金:生铁、不锈钢、硬铝 D.有机物:酒精、金刚石、纯碱
10.有关下列物质的用途描述正确的是( )
A.稀盐酸用于铁制品表面除锈 B.液氧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C.氢氧化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尿素[CO(NH2)2]作优质复合肥
11.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20
90
6
5
反应后质量/g
86
108
22
a
A.表中“a”值为10
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5:1
12.将一定质量的锌粉放入到硝酸亚铁、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生成,则滤液中只有硝酸镁和硝酸锌
B.若反应后所得滤液是无色的,则滤渣中一定有锌、铁、银
C.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可能有硝酸亚铁
D.若反应前锌粉的质量和反应后滤渣的质量相等,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
13.推理和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则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都是碳酸盐
D.点燃H2和O2的混合物可能爆炸,则点燃可燃性气体和O2的混合物都可能爆炸
14.对某pH=9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检测,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
A.NaOH KCl Na2SO4 B.NH4Cl K2SO4 KNO3
C.H2SO4 ZnCl2 Mg(NO3)2 D.K2CO3 NaNO3 CaCl2
15.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方法
A
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
抽丝灼烧闻气味
B
鉴别铁粉和氧化铜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
C
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
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D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20分)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氢原子 ;
(2)3个亚铁离子 .
(3)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
(4)生理盐水中的溶质 .
1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表中与该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
(2)X3﹣和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 .
(3)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 依次递增.
18.水和溶液的知识在生产、生活、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常用 区分硬水和软水.
(2)某同学在完成电解水实验时,发现正极产生了5ml气体,则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是 ml.
(3)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你认为下列做法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农业上过量的施用农药和化肥
C、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D、生活上不用含磷洗衣粉
E、不间断放水洗衣服 F、自来水生产过程中使用活性炭
(4)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①t1℃时,将15gA物质放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g.
②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③从混有少量B物质的A溶液中提纯A物质的方法是 .
19.近年来,共享单车在国内一些城市走红.
(1)图1共享单车上标出的部件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填序号);
(2)保护共享单车的措施之一是防止其锈蚀,其中链条常采用的防锈方法是 ,防锈的原理是 .
(3)共享单车中有些部件是由钢铁制成的,图2是工业炼铁的反应原理模拟实验,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共14分)
20.能源、环境、资源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 .
(2)煤块粉碎成煤粉后燃烧会更充分,原因是 .
(3)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如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导致
,请你从减少二氧化碳产生的角度提一条减缓该环境问题的措施 .
(4)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如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化学式为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1.已知A﹣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C、D、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A、D组成元素不同,F、G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邻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部分物质间的关系未写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是 ;
(2)E的一种用途是 ;
(3)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5)③反应的现象是 ;
(6)图中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20分)
22.某化学小组欲配制49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来进行实验,老师为他们提供了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
(1)通过计算,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是 g.
(2)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正确),则配制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
(3)A和B是两个同学稀释浓硫酸操作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填“A”或“B”).
(4)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
23.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C装置收集氧气不纯的原因是 (写一点即可).
(3)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 (填字母),判断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
24.李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上烧杯,请回答:
(1)罩上烧杯的作用是 ;
(2)能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
(3)热水的作用是 .
25.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小组为确定其成分,做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钠、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1)步骤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步骤Ⅱ:取步骤Ⅰ所得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得到无色澄清透明的溶液.
根据上述两步实验,小组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同时确定了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并写出了步骤Ⅰ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
(2)为了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小组同学利用步骤Ⅰ所得的滤液继续探究.
【讨论猜想】小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成分做出了多种猜想,其中滤液中含有三种溶质的猜想分别是:
猜想一: ;猜想二: .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如下方案来证明诸多猜想中猜想二成立,请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猜想二成立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通过以上探究,最终确定了白色粉末的成分.
五、计算题(共6分)
26.将91.6g氢氧化钾溶液与一定质量的氯化镁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得到11.6g沉淀和280g滤液,求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017年辽宁省营口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10题,每题1分,11-15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西瓜榨汁 B.食物腐烂 C.冰雪融化 D.蔗糖溶解
【考点】E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西瓜榨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蔗糖溶解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生活中处处充满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醛可用来保鲜食品 B.“地沟油”可烹调食品
C.补铁可预防骨质疏松 D.吃蔬菜可补充维生素
【考点】J3: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J1: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J4: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分析】A、根据甲醛有毒进行分析;
B、根据“地沟油”的危害进行分析;
C、根据铁、钙元素的生理功能进行分析;
D、根据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进行分析.
【解答】解:A、甲醛有毒,不能用甲醛溶液保鲜食品,故A说法错误;
B、地沟油泛指在生活中存在的各类劣质油,地沟油中含有很多杂质、有毒物质,食用“地沟油”对人体有害,故B说法错误;
C、补铁可预防贫血,补钙可预防骨质疏松,故C说法错误;
D、蔬菜、水果中富含维生素,吃蔬菜可补充维生素,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3.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测溶液pH B.
闻气味 C.
熄灭酒精灯 D.
取用药品
【考点】4U:溶液的酸碱度测定;44:加热器皿﹣酒精灯;48:固体药品的取用.
【分析】A、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闻气体的气味时的方法(招气入鼻法)进行分析判断.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D、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应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子中,不能将鼻子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时,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4.对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车胎在阳光下爆裂﹣﹣分子体积变大
B.氧化汞受热后分解﹣﹣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C.闻到不远处的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钢轨夏天缝隙变小﹣﹣原子之间间隔变大
【考点】B9: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车胎在阳光下爆裂,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体积)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氧化汞分解成汞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C、闻到不远处的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D、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是因为夏天温度高,铁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5.如图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B.由此实验可推测氮气难溶于水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换成细铁丝
D.红磷量不足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考点】62:空气组成的测定.
【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密闭容器内消耗氧气,测量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确定氧气的含量.因此在选择消耗氧气的药品时,应考虑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生成物不能为气体;还应注意装置不漏气,药品的量要足,读数时温度要回到原来的温度等.
【解答】解:A.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错误;
B.红磷燃烧把氧气耗尽,实验中当装置内进入水以后,剩余的成分主要是氮气,该实验现象同时能说明氮气难溶解于水,故正确;
C.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不能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错误;
D.红磷的量不足就不能将集气瓶内的氧气完全耗尽,会导致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小于,测定结果偏小,故错误.
故选B.
6.下列对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氧化镁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烧杯中有两支高低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在蜡烛对侧沿烧杯壁缓慢倾倒二氧化碳,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D.紫色的石蕊溶液滴到白醋中,石蕊溶液变蓝
【考点】93:酸的化学性质;6A: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6P: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6Q: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分析】A、根据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进行分析;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进行分析;
D、根据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变红色进行分析.
【解答】解:A、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镁,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故A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B错误;
C、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具有助燃性,所以烧杯中有两支高低不同正在燃烧的蜡烛,在蜡烛对侧沿烧杯壁缓慢倾倒二氧化碳,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故C正确;
D、紫色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变红色,所以紫色的石蕊溶液滴到白醋中,石蕊溶液变红,故D错误.
故选:C.
7.某汽水中含有的柠檬酸的化学式为C6H8O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柠檬酸是氧化物
B.柠檬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C.柠檬酸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6:8:7
D.8g柠檬酸中含有3g碳元素
【考点】D1: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A3: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D9:元素质量比的计算;DB: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分析】A、根据氧化物的概念进行分析;
B、根据物质的构成解答;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柠檬酸中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错误;
B、柠檬酸由柠檬酸分子构成,柠檬酸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故错误;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可得柠檬酸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6):(1×8):(16×7)=9:2:14;故错误;
D、8g柠檬酸含碳元素的质量为8g×=3g,故正确.
故选D.
8.对下列相关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构成不同
B.汽油和洗涤剂都能洗去油污是因为二者都具有乳化作用
C.牛奶在夏天比在冬天易变质是因为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D.木炭在氧气中比在空气中燃烧更旺是因为反应物浓度不同反应现象不同
【考点】7A: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68:氧气的化学性质;7H: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BA: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分析】A.根据CO和CO2的结构和性质分析;
B.结合溶解现象与乳化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C.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D.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越剧烈.
【解答】解:A.结构决定性质,CO和CO2的性质不同是因为分子的构成不同,故正确;
B.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是利用了乳化作用;用汽油洗去油污是利用汽油能溶解油污形成溶液来达到目的,利用的是溶解原理,故错误;
C.同种食品在夏天比冬天更容易变质,说明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故正确;
D.氧气的浓度越大,可燃物燃烧的越剧烈,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反应物﹣﹣氧气的浓度不同,故正确.
故选B.
9.“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分类正确的是( )
A.大气污染物:NO2、PM2.5、CO2 B.混合物:海水、石灰水、冰水
C.合金:生铁、不锈钢、硬铝 D.有机物:酒精、金刚石、纯碱
【考点】AC: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64: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83:合金与合金的性质;A5: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分析】A.根据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分析;
B.根据混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C.根据合金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不是大气污染物,故错误;
B.冰水是由一种物质水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故错误;
C.生铁、不锈钢、硬铝都属于合金,故正确;
D.金刚石是由碳单质,不是有机物;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虽含有碳元素,但具有无机物的性质和特点,不属于有机物,故错误.
故选C.
10.有关下列物质的用途描述正确的是( )
A.稀盐酸用于铁制品表面除锈 B.液氧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C.氢氧化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D.尿素[CO(NH2)2]作优质复合肥
【考点】9J: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69:氧气的用途;92: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94:常见碱的特性和用途.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掌握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稀盐酸可与金属制品表面的锈反应而将其除去,故A正确;
B、液氧不具有可燃性,不可作火箭发射的燃料,故B错误;
C、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故C错误;
D、尿素[CO(NH2)2]含有氮元素,可做氮肥,故D错误.
故选:A.
11.一定条件下,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20
90
6
5
反应后质量/g
86
108
22
a
A.表中“a”值为10
B.丁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D.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5:1
【考点】G1: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6J: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FA:反应类型的判定.
【分析】乙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8g,是生成物;丙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6g,是生成物;
甲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了34g,是反应物;甲物质减少的质量等于乙、丙物质增加的质量和,说明甲物质分解生成了乙、丙两种物质,故丁物质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a的值是5,该选项认识不正确;
B、由分析可知,丁不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该选项认识正确;
C、该反应是分解反应不是化合反应,该选项认识不正确;
D、反应中乙、丙变化的质量比为18:16=9:8;该选项认识不正确.
故选:B.
12.将一定质量的锌粉放入到硝酸亚铁、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若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生成,则滤液中只有硝酸镁和硝酸锌
B.若反应后所得滤液是无色的,则滤渣中一定有锌、铁、银
C.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则滤液中可能有硝酸亚铁
D.若反应前锌粉的质量和反应后滤渣的质量相等,则滤渣中一定不含锌
【考点】85:金属的化学性质.
【分析】根据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镁>锌>铁>银,所以将一定质量的锌粉放入到硝酸亚铁、硝酸银和硝酸镁的混合溶液中,锌不会与硝酸镁反应,会先与硝酸银反应,硝酸银完全反应后,再与硝酸亚铁反应,然后结合题中的选项进行分析.
【解答】
解:A、若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生成,说明滤渣一定中有铁,可能有锌,滤渣中的铁可能是置换出的部分铁,所以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镁和硝酸锌,可能含有硝酸亚铁,故A错误;
B、若反应后所得滤液是无色的,滤液中一定不含硫酸亚铁,所以硝酸银、硝酸亚铁完全反应,滤渣中一定有铁、银,可能含有锌,故B错误;
C、若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无白色沉淀生成,滤液中一定不含硝酸银,硝酸亚铁可能完全反应,可能反应一部分,所以滤液中可能有硝酸亚铁,故C正确;
D、每65份质量的锌会置换出216份质量的银,会置换出56份质量的铁,若反应前锌粉的质量和反应后滤渣的质量相等,说明硝酸银、硝酸亚铁都参与了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锌,故D错误.
故选:C.
13.推理和归纳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则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B.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则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都是碳酸盐
D.点燃H2和O2的混合物可能爆炸,则点燃可燃性气体和O2的混合物都可能爆炸
【考点】97:中和反应及其应用;93:酸的化学性质;B2: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H6: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分析】A、分子、原子和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C、比较活泼的金属,例如锌、铁等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的盐;
D、可燃性气体和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
【解答】解:A、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但是纯净物不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例如纯净物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物质,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例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不属于中和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但是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不都是碳酸盐,例如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可燃性气体和氧气或空气混合达到一定程度时,遇明火会发生爆炸,点燃H2
和O2的混合物可能爆炸,则点燃可燃性气体和O2的混合物都可能爆炸,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14.对某pH=9的溶液成分进行分析,检测,下列结果合理的是( )
A.NaOH KCl Na2SO4 B.NH4Cl K2SO4 KNO3
C.H2SO4 ZnCl2 Mg(NO3)2 D.K2CO3 NaNO3 CaCl2
【考点】9R: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99: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分析】pH为9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若物质之间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水、气体、沉淀,则能够在溶液中大量共存,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pH为9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OH﹣.
A、三种物质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正确.
B、NH4Cl与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共存,故选项错误.
C、ZnCl2、Mg(NO3)2、H2SO4与碱性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结合,分别生成氢氧化锌沉淀、氢氧化镁沉淀、水,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共存,故选项错误.
D、K2CO3与CaCl2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5.下列实验方案的设计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所用方法
A
鉴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
抽丝灼烧闻气味
B
鉴别铁粉和氧化铜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观察现象
C
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气体
通过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
D
除去粗盐中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A.A B.B C.C D.D
【考点】34: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4Q: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85:金属的化学性质;9E:氯化钠与粗盐提纯;IB:棉纤维、羊毛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分析】A、羊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B、根据酸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D、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羊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合成纤维燃产生特殊气味,可用燃烧法区别合成纤维和羊毛纤维,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
B、铁粉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稀硫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会观察到黑色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蓝色,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
C、氯化氢气体能与足量的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二氧化碳,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错误.
D、食盐易溶于水,泥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实验方案的设计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20分)
16.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氢原子 2H ;
(2)3个亚铁离子 3Fe2+ .
(3)标出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2O3 ;
(4)生理盐水中的溶质 NaCl .
【考点】DF: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分析】(1)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2)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
(3)根据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进行分析;
(4)根据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氯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解:(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表示为两个氢原子表示为2H;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亚铁离子表示为3Fe2+;
(3)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2O3;
(4)生理盐水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故答案为:(1)2H;
(2)3Fe2+;
(3)2O3;
(4)NaCl.
1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序数为17的元素属于 非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表中与该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F (填元素名称).
(2)X3﹣和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的元素符号是 Al .
(3)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依次递增.
【考点】C5: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B8: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1)根据汉字偏旁可判断元素类别,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2)根据离子符号以及元素周期表的信息来分析.
(2)根据元素周期表进行分析;
【解答】解:(1)17号元素是氯,氯元素带气字旁,是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氯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7,氟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因此氯、氟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2)氖原子核外有10个电子,X3+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X是铝原子,其元素符号为Al;
(3)通过上表的分析可知: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答案:
(1)非金属;F;
(2)Al;
(3)最外层电子数,
18.水和溶液的知识在生产、生活、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你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常用 肥皂水 区分硬水和软水.
(2)某同学在完成电解水实验时,发现正极产生了5ml气体,则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是 10 ml.
(3)爱护水资源,人人有责,你认为下列做法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DF .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B、农业上过量的施用农药和化肥
C、工业废水直接排放 D、生活上不用含磷洗衣粉
E、不间断放水洗衣服 F、自来水生产过程中使用活性炭
(4)如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①t1℃时,将15gA物质放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60 g.
②t2℃时,将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C>B>A .
③从混有少量B物质的A溶液中提纯A物质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 .
【考点】7N: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4H: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1:电解水实验;77:硬水与软水;79:水资源的污染与防治;7T: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分析】(1)根据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进行分析;
(2)根据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正氧负氢进行分析;
(3)根据保护水资源的做法进行分析;
(4)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生活中常用肥皂水区分硬水和软水;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体积比是2:1,正氧负氢,所以在完成电解水实验时,发现正极产生了5ml气体,则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是10ml;
(3)A、生活污水需要处理,再排放,故A错误;
B、农业上合理的施用农药和化肥,故B错误;
C、工业废水需要处理,再排放,故C错误;
D、生活上不用含磷洗衣粉,故D正确;
E、不间断地放水洗衣服,属于浪费水资源,故E错误;
F、自来水生产过程中使用活性炭,故F正确;
故选:DF;
(4)①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20g,所以将15gA物质放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60g;
②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最大,B物质的溶解度次之,C物质的溶解度最小,t2℃时,等质量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A中的溶剂最少,C中的溶剂最多,降温到t1℃,对溶剂的量不会产生影响,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B>A;
③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从混有少量B物质的A溶液中提纯A物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故答案为:(1)肥皂水;
(2)10m;
(3)DF;
(4)①60;
②C>B>A;
③降温结晶.
19.近年来,共享单车在国内一些城市走红.
(1)图1共享单车上标出的部件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 AD (填序号);
(2)保护共享单车的措施之一是防止其锈蚀,其中链条常采用的防锈方法是 在链条上涂油 ,防锈的原理是 隔绝氧气和水 .
(3)共享单车中有些部件是由钢铁制成的,图2是工业炼铁的反应原理模拟实验,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CO+Fe2O32Fe+3CO2 ;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
【考点】I7: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8A: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8G: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根据材料的分类解答;
(2)金属制品的防护方法主要有三个:①保持金属制品表面的干燥与洁净;②涂一层保护膜;③改变其内部结构,据此回答;
(3)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玻璃管中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根据可燃性气体不纯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一氧化碳有毒,会污染空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1)图1共享单车上标出的部件由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A轮胎、D塑料车筐;
(2)自行车的链条常采用涂油的方法防锈;防锈的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
(3)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玻璃管中一氧化碳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CO+Fe2O32Fe+3CO2.一氧化碳有毒,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空气污染,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没有尾气处理装置,改进措施是在装置尾部放置燃着的酒精灯,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答案:
(1)AD;
(2)在链条上涂油;隔绝氧气和水;
(3)3CO+Fe2O32Fe+3CO2;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道小题,共14分)
20.能源、环境、资源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目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 天然气 .
(2)煤块粉碎成煤粉后燃烧会更充分,原因是 增大了煤(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面积 .
(3)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引发许多环境问题,如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导致 温室效应 ,请你从减少二氧化碳产生的角度提一条减缓该环境问题的措施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
(4)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用的物质,如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化学式为C2H4),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请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6H2C2H4+4H2O .
【考点】H7: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6S: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B3: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G5:书写化学方程式、;H2: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分析】(1)根据能源的分类分析;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3)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减少二氧化碳产生的措施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4)根据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
【解答】解:(1)目前人类社会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2)将煤块粉碎成煤粉后会燃烧得更充分,原因是增大了煤(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面积;
(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升高容易导致温室效应;控制温室效应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多地利用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
(4)据微观示意图可知:CO2和H2在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6H2C2H4+4H2O.
故答案为:(1)天然气;(2)增大了煤(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面积;(3)温室效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4)2CO2+6H2C2H4+4H2O.
21.已知A﹣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B、C、D、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A、D组成元素不同,F、G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邻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及部分物质间的关系未写出),请回答下列问题:
(1)G的化学式是 H2O2 ;
(2)E的一种用途是 改良酸性土壤 ;
(3)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HCl+CaCO3=CaCl2+H2O+CO2↑ ;
(4)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2NaOH=Na2CO3+H2O ;
(5)③反应的现象是 放出热量 ;
(6)图中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置换反应 .
【考点】AE:物质的鉴别、推断;FA:反应类型的判定;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根据A﹣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D、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A是碳酸钙,A、D组成元素不同,碳酸钙会D发生反应,所以D是稀盐酸,F、G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G生成的F、C可以相互转化,所以G是过氧化氢溶液,F是水,C是氧气,E会与相互转化,会生成碳酸钙,所以E是氢氧化钙,B会与碳酸钙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
解:(1)A﹣G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A、B、C、D、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A是碳酸钙,A、D组成元素不同,碳酸钙会D发生反应,所以D是稀盐酸,F、G组成元素相同且常温下均为液体,G生成的F、C可以相互转化,所以G是过氧化氢溶液,F是水,C是氧气,E会与相互转化,会生成碳酸钙,所以E是氢氧化钙,B会与碳酸钙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G是H2O2;
(2)通过推导可知,E是氢氧化钙,用途是改良酸性土壤;
(3)①反应是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2HCl+CaCO3=CaCl2+H2O+CO2↑;
(4)②反应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是:CO2+2NaOH=Na2CO3+H2O;
(5)③反应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实验现象是放出热量;
(6)氧化钙和水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过氧化氢生成氧气的反应物属于分解反应,碳酸钙和盐酸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属于图中未出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故答案为:(1)H2O2;
(2)改良酸性土壤;
(3)2HCl+CaCO3=CaCl2+H2O+CO2↑;
(4)CO2+2NaOH=Na2CO3+H2O;
(5)放出热量;
(6)置换反应.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20分)
22.某化学小组欲配制49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来进行实验,老师为他们提供了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cm3).
(1)通过计算,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是 10 g.
(2)量取浓硫酸时仰视读数(其他操作正确),则配制的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大于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20%.
(3)A和B是两个同学稀释浓硫酸操作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B (填“A”或“B”).
(4)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 搅拌,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
【考点】4E: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分析】(1)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
(2)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解答.
(4)根据稀释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设需要用到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的质量为x,根据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则49g×20%=x×98% x=10g.
(2)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浓硫酸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3)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正确的是B.
(4)稀释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故答案为:(1)10;(2)大于;(3)B;(4)搅拌,使热量及时地扩散.
23.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如图所示装置回答有关问题:
(1)指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 长颈漏斗 .
(2)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ClO32KCl+3O2↑ ,用C装置收集氧气不纯的原因是 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就收集 (写一点即可).
(3)制取并收集一瓶干燥的二氧化碳气体,所选装置接口的连接顺序是 bfgd (填字母),判断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
【考点】6L: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6E:氧气的收集方法;6M: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解答】解:(1)长颈漏斗方便加液体药品,故答案为:长颈漏斗;
(2)如果用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配平即可;用C装置收集氧气不纯的原因是: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就收集、集气瓶中的水没有装满等;故答案为:2KClO32KCl+3O2↑;没有等到气泡连续均匀的冒出就收集;
(3)实验室制取CO2,是在常温下,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的,碳酸钙和盐酸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可以用浓硫酸干燥;二氧化碳的验满方法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故答案为:bfgd;将一根燃着的木条平放在集气瓶口,木条熄灭,证明满了;
24.李老师在《燃烧的条件》教学中,改进了教材中的实验,如图所示,在铜片上罩上烧杯,请回答:
(1)罩上烧杯的作用是 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
(2)能说明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的实验现象是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
(3)热水的作用是 升高温度和隔绝空气 .
【考点】H1: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分析】(1)根据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解答;
(2)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物质燃烧条件: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解答;
(3)根据在实验中水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解:(1)由于白磷燃烧的生成的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所以,罩住白磷燃烧的目的是: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故填:防止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2)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说明了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故填: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
(3)热水能提供热量,且能使水中的白磷与空气隔绝;故填:升高温度和隔绝空气.
25.现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硫酸钠、碳酸钠、氯化钡、氢氧化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化学小组为确定其成分,做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硫酸钠、氯化钡溶液均呈中性.
(1)步骤Ⅰ: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搅拌,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步骤Ⅱ:取步骤Ⅰ所得的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沉淀全部溶解,有气泡产生,得到无色澄清透明的溶液.
根据上述两步实验,小组同学认为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硫酸铜、硫酸钠 ,同时确定了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的物质,并写出了步骤Ⅰ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 BaCl2+Na2CO3=BaCO3↓+2NaCl .
(2)为了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小组同学利用步骤Ⅰ所得的滤液继续探究.
【讨论猜想】小组同学对滤液中溶质成分做出了多种猜想,其中滤液中含有三种溶质的猜想分别是:
猜想一: 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 ;猜想二: 氯化钠、氯化钡、氢氧化钠 .
【实验探究】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如下方案来证明诸多猜想中猜想二成立,请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果
1、在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2、再加入适量稀盐酸;
1、如溶液变红;2、无明显现象发生;
猜想二成立
【实验结论】小组同学通过以上探究,最终确定了白色粉末的成分.
【考点】2G: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95:碱的化学性质;9H:盐的化学性质;G5:书写化学方程式、.
【分析】(1)据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Ⅰ.取少许样品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确定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得到的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或硫酸钡或二者的混合物;Ⅱ.过滤步骤Ⅰ所得混合物,将滤渣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观察到滤渣全部溶解,并有气泡冒出,确定得到的白色沉淀一定是碳酸钡,一定不含有硫酸钡,据此解答;
(2)【讨论猜想】根据反应物、生成物及原粉末中可能含有的物质分析;【实验探究】根据物质的相互作用及生成物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1)Ⅰ.取少许样品放入烧杯中,加适量的水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确定一定不含有硫酸铜,得到的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钡或硫酸钡或二者的混合物;Ⅱ.过滤步骤Ⅰ所得混合物,将滤渣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硝酸,观察到滤渣全部溶解,并有气泡冒出,确定得到的白色沉淀一定是碳酸钡,一定不含有硫酸钡,而要得到碳酸钡沉淀,原固体中一定含有氯化钡和碳酸钠,一定不含有硫酸钠,可能含有氢氧化钠;该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CO3=BaCO3↓+2NaCl;
(2)【讨论猜想】实验分析可知,混合粉末中有碳酸钠和氯化钡,可能含有氢氧化钠;故滤液中可能有的物质一是碳酸钠剩余,则三种物质为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二是氯化钡剩余,则三种物质为氯化钠、氯化钡、氢氧化钠;【实验探究】在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溶液变红色,则说明有氢氧化钠或碳酸钠存在,或两者都存在,再加入适量稀盐酸,如无明显现象发生,则说明不存在碳酸钠,从而验证了猜想二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1)硫酸铜、硫酸钠;BaCl2+Na2CO3=BaCO3↓+2NaCl;(2)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钠、氯化钡、氢氧化钠;实验步骤:1、在滤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2、再加入适量稀盐酸;实验现象:1、如溶液变红;2、无明显现象发生;
五、计算题(共6分)
26.将91.6g氢氧化钾溶液与一定质量的氯化镁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过滤后,得到11.6g沉淀和280g滤液,求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考点】G6: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7U: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分析】氢氧化钾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钾,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提供的数据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计算.
【解答】解:设氯化镁质量为x,
MgCl2+2KOH═Mg(OH)2↓+2KCl,
95 58
x 11.6g
=,
x=19g,
氯化镁溶液质量为:11.6g+280g﹣91.6g=200g,
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9.5%,
答:氯化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5%.
2017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