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00 KB
  • 2021-05-11 发布

中考化学总复习第2篇专题聚焦专题六实验探究试题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六 实验探究 类型一 有关物质成分的探究 ‎1. (2016,云南)某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得知,实验室用电石(主要成分CaC2)与水反应制取乙炔(C2H2),反应的方程式为:CaC2+2H2O=== Ca(OH)2+C2H2↑。‎ 在实验室中该同学把一定量的CaC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NaOH 猜想二:NaOH、Ca(OH)2‎ 猜想三:NaOH、Na2CO3‎ ‎【设计并实验】‎ 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适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 现象 猜想二不成立 实验二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 产生气泡 猜想三成立 写出实验二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_2NaCl+H2O+CO2↑。‎ ‎【拓展延伸】①若向Cu(NO3)2溶液中加少量CaC2,充分反应,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产生,出现蓝色沉淀。‎ ‎②实验室保存电石应注意密封保存。‎ ‎2. (2016,咸宁)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aCO3、BaCl2、Na2SO4、NaOH和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前小组同学对五种物质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CaCO3、BaCl2、Na2SO4、NaCl属于盐。‎ ‎【查阅资料】BaSO4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 ‎【实验探究】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 有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 ‎ b .将步骤a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NaOH ‎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a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BaCl2+Na2SO4===_BaSO4↓+2NaCl(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他补充了如下实验: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沉淀完全溶解。从而得出结论:步骤a中得到的白色沉淀全部是CaCO3。‎ 丙同学取甲同学步骤b中已变红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褪色。溶液褪色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OH+H2SO4===Na2SO4+2H2O。‎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探究,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NaCl(填化学式)。‎ ‎3. (2016,青海)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第3题图 ‎(1)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是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__。‎ ‎(2)C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_2NaCl+H2O+CO2↑。‎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有NaCl 乙同学猜想:有NaCl、CaCl2‎ 丙同学猜想:有NaCl、CaCl2、 HCl 你的猜想:有NaCl、Na2CO3。‎ ‎【交流讨论】‎ 你认为丙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白色沉淀是CaCO3,能与盐酸反应,二者不能共存(表述合理即可)。‎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__。‎ 溶液变红 我的猜 想成立 ‎【反思与总结】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表述合理即可)。‎ ‎4. (2016,重庆B)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久置的工业烧碱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或Na2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_2NaCl+H2O+CO2↑。接着又向烧杯中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甲同学立刻得出结论:样品中还含有氯化钠。乙同学对该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氯化钠,理由是由于事先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法判断氯离子是来自于盐酸还是原样品。‎ ‎(2)丙同学认为除了需要确认是否含有氯化钠外,还需要确认样品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钠。于是,大家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另取少量样品溶解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硝酸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然后过滤、洗涤。‎ ‎②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再滴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白色沉淀。‎ ‎③向滤渣中加少量水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 由此判断,滤渣中的物质是CaCO3、Ca(OH)2(填化学式)。‎ ‎(3)根据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D(填序号)。‎ A. 样品中无NaCl B. 样品中只有NaOH和Na2CO3‎ C. 样品中无NaOH D. 样品中有Na2CO3、NaOH和NaCl ‎5. (2016,宿迁)某兴趣小组同学欲探究NaOH溶液与CO2气体的反应,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第5题图 ‎(1)若导管a与b连接,将分液漏斗中的NaOH溶液注入锥形瓶,关闭分液漏斗上的活塞,振荡,然后打开导管上的活塞,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烧杯内的水流入锥形瓶中;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NaOH+CO2===_Na2CO3+H2O。‎ ‎(2)探究反应后锥形瓶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已知:Na2CO3+H2O+CO2=== 2NaHCO3‎ NaHCO3+NaOH=== Na2CO3+H2O ‎【提出猜想】Ⅰ.NaOH和Na2CO3;‎ Ⅱ. Na2CO3;_‎ Ⅲ. NaHCO3;‎ Ⅳ. Na2CO3和NaHCO3。‎ ‎【查阅资料】①Ca(OH)2与Na2CO3,NaHCO3均能反应且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CaCl2与Na2CO3能反应且有白色沉淀生成,与NaHCO3不反应;‎ ‎③NaHCO3溶液显碱性,可与酸反应生成CO2气体。‎ ‎【设计实验】限选试剂:Ca(OH)2溶液、CaCl2溶液、稀盐酸、酚酞试液。‎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或CaCl2),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Ⅲ不成立 ‎2. 将操作1所得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振荡 有气泡产生 猜想Ⅳ成立 ‎【拓展应用】联想到空气中有CO2,所以实验室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应密封保存。‎ ‎6. (2016,吉林)兰兰在家里发现了一包过期的海苔,包装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主要成分为CaO)。海苔过期了,石灰干燥剂有没有变质呢?兰兰拿着这包石灰干燥剂约化学老师一起到实验室进行如下探究。‎ ‎【辨析俗称】“石灰干燥剂”中的石灰是指B(填字母)。‎ A. 消石灰  B. 生石灰  C. 石灰石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石灰干燥剂没有变质;‎ 猜想二: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 猜想三:石灰干燥剂完全变质。‎ ‎【进行实验】兰兰分别取该石灰干燥剂进行如下实验,并记录。‎ 实验目的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一:‎ 验证有 无CaCO3‎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一 不成立 实验二:‎ 验证有 无CaO 无明显放 热现象 猜想三 成立 ‎【异常现象】兰兰整理实验台,清洗仪器时,突然发现实验二中的烧杯壁明显发热。‎ ‎【分析释疑】实验二的结论不准确。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烧杯壁明显发热的原因:CaO+H2O===_Ca(OH)2。‎ ‎【更正结论】该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二成立。‎ ‎【反思与评价】石灰干燥剂表面的覆盖物,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得出。兰兰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有些物质表面的覆盖物,是起保护作用的。试举一例:暖气片上涂银粉(合理即可)。‎ ‎【拓展延伸】从确定这包石灰干燥剂成分的角度,请你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该石灰干燥剂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7. (2016,达州)实验室有失去标签的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是Ca(OH)2、Na2CO3、稀盐酸、NaCl溶液中的一种,为鉴别它们,现将这四瓶无色溶液分别标号为A、B、C、D,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邀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A、B、C、D分别是什么溶液?‎ ‎【实验药品】失去标签的四瓶溶液和无色酚酞试液。‎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烧杯等。‎ ‎【收集证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分别取A、B、C、D溶液少量于试管中,两两混合 A、B混合产生大量气泡,C、D混合无明显现象 A、B是Na2CO3、稀盐酸溶液中的一种,C、D是Ca(OH)2、NaCl溶液中的一种。‎ ‎(2)各取A、B、C、D溶液少量于四支试管中,分别滴入两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 A、D变红,B、C无明显现象 A为Na2CO3溶液;‎ C为NaCl溶液;‎ 由此区分出B、D溶液。‎ ‎  【反思与体会】鉴别物质的关键是利用物质的特征性质。‎ ‎【继续探究】将实验操作(2)实验后的四支试管中的液体,倒入一洁净的烧杯中,充分反应静置后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上层清液为无色。则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CaCl2。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是否存在,应补充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_CaCO3↓+2NaCl。‎ ‎8. (2016,通辽)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滴加指示剂,此时,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OH)2+2HCl===_CaCl2+2H2O。‎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 猜想一:CaCl2、Ca(OH)2和HCl 猜想二:CaCl2、Ca(OH)2‎ 猜想三:CaCl2、HCl 猜想四:只有CaCl2‎ 小明认为猜想一是不合理的,理由是氢氧化钙与盐酸会发生反应。‎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1)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并向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排除了猜想二,你认为排除猜想二的理由是氢氧化钙呈碱性,滴加酚酞试液后,酚酞试液会变红。‎ ‎(2)小宇想用碳酸钠溶液来验证后两种猜想,请你帮他完成实验,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有气泡产生 猜想三正确 有白色 沉淀产生 猜想四正确 ‎【反思交流】‎ 为确定猜想三正确,下列几种实验方案还可行的是ACD(填字母序号)。‎ A.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镁粉冒气泡 B.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C. 取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D. 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反应后的溶液,涂抹在pH试纸上,测得溶液的pH<7‎ ‎9. 两个实践活动小组做稀盐酸和氯化钙溶液的鉴别及废液成分的探究实验。‎ ‎(1)两个小组同学分别取两种溶液于两支洁净的试管中,再向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观察到一支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另一支试管中产生气泡。写出产生气泡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2HCl===_2NaCl+H2O+CO2↑。‎ ‎(2)第Ⅰ组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都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出现浑浊,过滤后,小组同学对滤液成分进行探究。‎ 对滤液中的溶质,甲同学认为含有氯化钙、氯化钠;乙同学认为含有氯化钠、氯化氢;丙同学认为含有氯化钠;你认为含有氯化钠、碳酸钠。‎ 小组同学讨论后,一致认为乙同学的猜想不合理,请说明理由液体浑浊,说明没有盐酸(其他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 中,加入稀盐酸 有气泡出现 猜想正确 ‎(3)第Ⅱ组实验结束后,将两支试管中的物质都倒入另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最终液体澄清,则该液体中的溶质成分是NaCl、CaCl2和NaCl、CaCl2、HCl(或一定有NaCl、CaCl2,可能有HCl)。‎ ‎(4)同学们交流后认为,实验室的废液应处理至中性再排放。‎ 类型二 有关物质性质的探究 ‎1. (2016,揭阳)被蜜蜂或蚂蚁叮咬后,皮肤会起泡,且又痛又痒,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外兴趣小组同学决定对蜜蜂和蚂蚁叮咬后分泌的液体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甲酸(化学式HCOOH),俗名蚊酸,无色而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腐蚀性,能刺激皮肤起泡,存在于蜂类、某些蚁类和毛虫的分泌物中。‎ ‎【提出问题】甲酸有什么化学性质?‎ ‎【实验探究一】甲酸溶液是否呈酸性,做了如下两个实验:‎ ‎(1)向盛有甲酸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颜色变成红色。‎ ‎(2)将锌粒放入盛有甲酸溶液的试管中,有气泡产生,该气体是氢气(或H2)。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可以证明甲酸溶液呈酸性。‎ ‎【实验探究二】探究甲酸的热稳定性。‎ 实验发现甲酸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产物只有两种且它们都是常见的氧化物。‎ ‎【提出假设】根据甲酸的化学式为HCOOH可知:除了氧元素外,还有碳、氢两种元素,再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可知甲酸分解产物其中一种为水,那么另外一种产物只有两种可能猜想,猜想一:另外一种产物是一氧化碳,猜想二:另外一种产物是二氧化碳。‎ ‎【设计并进行实验】若你是兴趣小组的成员之一,请用最简单的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 ‎(1)写出你的验证猜想的实验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O2+H2O===_H2CO3。‎ ‎(2)写出实验的操作、现象及结论:将生成的气体通入装有湿润的用紫色石蕊试液浸染的纸花的集气瓶中,观察纸花是否变色,若纸花变为红色,则证明气体为二氧化碳,反之则为一氧化碳。‎ ‎2. 某学习小组在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做了下图所示的三个实验。‎ 第2题图 ‎(1)实验一:探究碳酸钠溶液的酸碱性。观察到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可得出结论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实验二:探究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_2NaCl+H2O+CO2↑。‎ 实验三:探究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的反应。试管中产生白色沉淀,该白色沉淀为碳酸钙。‎ ‎(2)小组同学将实验三试管内液体进行过滤,对滤液中溶质的成分展开了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  想】猜想一: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 猜想二: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碳酸钠;‎ 猜想三: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猜想四:滤液中溶质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讨  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二不成立,理由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不能共存。‎ ‎【实验验证】‎ 小组同学通过以下实验验证了猜想三成立,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实验三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滤液变浑浊 猜想三成立 ‎(3)实验结束,小组同学对废液进行处理。将实验一、实验二的溶液倒入同一洁净的烧杯时,得到无色溶液,则实验二试管中溶液含有的溶质为NaCl和HCl。‎ 类型三 有关影响因素的探究 ‎1. (2016,自贡)H2O2分解时可以使用的触媒不止MnO2一种。为比较相同浓度的FeCl3溶液和CuSO4溶液对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如图):‎ 第1题图 ‎(1)写出H2O2分解(MnO2作催化剂)的化学方程式2H2O2_2H2O+O2↑。‎ ‎(2)用图甲的实验来进行定性探究,通过观察产生氧气的速率可比较两者的催化效果是不同的。‎ ‎(3)用图乙的实验来进行定量探究,实验前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观察锥形瓶内是否有气泡冒出。要定量的比较出两者的催化效果,可测量生成等体积气体时所需的时间。‎ ‎(4)在FeCl3溶液中有一种粒子起催化作用,究竟是哪一种呢?‎ 猜想一:铁离子(Fe3+)起催化作用;‎ 猜想二:氯离子(Cl-)起催化作用;‎ 猜想三:水分子(H2O)起催化作用。‎ 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一:‎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结论 分别取同温度同体积同浓度的H2O2溶液于2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FeCl3和NaCl,观察现象。‎ 加入FeCl3溶液 的试管中产生气 泡更快,则猜想 一正确 ‎2. (2016,重庆A)为了比较铝与相同pH的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快慢,某化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第2题图 ‎(1)铝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_Al2(SO4)3+3H2↑。‎ ‎(2)x=5,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气泡产生的快慢 来比较铝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实验过程中,发现铝与稀盐酸反应更加剧烈,同学们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试管Ⅰ中氯离子对反应起了促进作用;‎ 猜想二:试管Ⅱ中硫酸根离子对反应起了阻碍作用;‎ 猜想三:以上两种猜想同时成立。‎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向试管Ⅰ中加入少量C(填序号),向试管Ⅱ中加入少量B(填序号),作对比实验。‎ A. 硫酸铜 B. 氯化钠 C. 硫酸钠 D. 浓盐酸 ‎(4)通过(3)中的对比实验,观察到试管Ⅰ中反应快慢无明显变化,试管Ⅱ中反应明显加剧,则猜想一成立。‎ ‎3. (2016,威海)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发现和提出问题 镁在空气中能够剧烈燃烧,铁丝在氧气中能够剧烈燃烧,而真金不怕火炼,这说明决定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反应以及反应速率的内因是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这一事例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氧气的浓度;夏天,将食品放在冰箱里不容易变质,这一事例说明温度也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温度如何影响反应速率呢?‎ ‎(2)猜想与假设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3)收集证据 实验药品:颗粒大小相同的锌粒;‎ 两份相同溶质质量分数,不同温度的稀硫酸(20℃、40℃)。‎ 供选仪器:药匙、气体发生装置2套(气密性良好)、量筒2支、分液漏斗、秒表、胶头滴管、水槽、大试管2支。‎ ‎(4)结论与解释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的原因是温度升高,粒子运动的速率加快,有效碰撞机会增加。‎ ‎(5)拓展分析 第3题图 根据其他测定方法,实验小组的同学绘制了锌粒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 时间0-t内,反应速率逐渐加快的主要原因是锌与稀硫酸反应放热,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时间t以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的浓度越来越小,反应速率减慢。‎ 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补充完成下表的实验报告。‎ 观察或测 量的量 选用的仪器 实验 步骤 实验 现象 实验结论 产生相同体积(一试管)的气体所需时间 气体发生装置、秒表、胶头滴管、水槽、大试管、镊子、量筒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Zn+H2SO4===‎ ‎_ZnSO4+H2↑。‎ ‎  该实验可以观察或测量的量有多种,除了上述观测点外,可以观察或测量的量还有(写一条)相同时间内收集气体的体积(或反应结束后所需的时间或消耗等量的锌粒所需的时间或消耗等量的稀硫酸所需的时间)等。‎ 其他类 ‎1. (2016,北京)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第1题图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 cm,试管容积为20 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主要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1‎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 mL浓硫酸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2‎ 加入2 mL NaOH浓溶液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3‎ 先加入2 mL浓硫酸,再通入约4 mL 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4‎ 先加入4 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5‎ 先加入2 mL蒸馏水,再通入约4 mL CO2‎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CO2+2NaOH===_Na2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1的目的是检验只用氧气是否会使镁条变黑。‎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氧气、氮气。‎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的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2、5(填编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水、二氧化碳、氧气。‎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反应。‎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试剂是稀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2. (2016,岳阳)同学们在学习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时,老师强调:“金属K、Ca、Na必须除外。”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对此产生了兴趣,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将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结果会怎样?‎ ‎【查找资料】(1)少量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 ‎(2)钠是银白色的软金属,可用小刀切割,熔点97.81 ℃,沸点882.9 ℃,密度为0.97‎ ‎ g/cm3;‎ ‎(3)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遇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做出猜想】猜想Ⅰ:放出气体,生成蓝色沉淀,能置换出铜;‎ 猜想Ⅱ:放出气体,生成蓝色沉淀,不能置换出铜。‎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10 mL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铜溶液,倒入50 mL的烧杯里 ‎②取一块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再切取绿豆大小的一块,投入溶液中 钠浮在液面上,熔化成闪亮小球,钠球游动,发出“嘶嘶”的声响,析出蓝色沉淀 ‎【现象分析】‎ ‎(1)钠熔成小球是因为钠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成小球。‎ ‎(2)钠球游动,发出“嘶嘶”声响说明有气体产生。‎ ‎(3)析出蓝色沉淀是因为2Na+2H2O===_2NaOH+H2↑,2NaOH+CuSO4===_Cu(OH)2↓+Na2SO4(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继续探究】有部分同学认为置换出的铜可能被蓝色沉淀掩盖。于是他们进一步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取烧杯中少许沉淀于试管中,再向其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 沉淀全部溶解,溶液变蓝色 说明沉淀 中不含红 色的铜 ‎【实验结论】‎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K、Ca、Na必须除外)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盐的溶液里置换出来。K、Ca、Na必须除外是因为K、Ca、Na盐溶液的反应先是和里面的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