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5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语文答题规范
概念类:
l 表达方式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l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l 记叙顺序四种: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请注意是叙述的“叙”)
l 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以小见大,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l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
l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此外还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l 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细节描写(描写二字不能少!)。
l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动态和静态角度,此外还有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
下面结合我们初中所学的课文,明确一下以上概念。
表现手法,也可以叫表现技巧、艺术手法等。
表现手法
课文举例
1
象征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里的松柏;《爱莲说》里面的“莲”。
2
对比
《故乡》中“闰土”前后对比;《岳阳楼记》里面的多重对比;《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前后对比、“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对比。
3
烘托
《小石潭记》以环境的凄清来烘托出作者被贬谪的抑郁之情;《三峡》中借民歌“猿鸣三声泪沾裳”来烘托三峡秋季的凄清。
4
设置悬念
《我的叔叔于勒》前面一直铺排于勒如何如何,最后才揭开谜底在船上巧遇。
5
前后呼应
《紫藤萝瀑布》中“我不由的停下了脚步”和“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6
以小见大
《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以小见大告诫统治者。
7
欲扬先抑
《满井游记》中先“欲出不得”到出游后“若脱笼之鹄”。《托尔斯泰》的外貌丑陋衬托灵魂高贵。
8
托物言志
《爱莲说》的“莲”;《陋室铭》借陋室说君子高洁的品行。
9
借物抒情
《爱莲说》里面的“莲”。
10
借物喻人
《荷叶·母亲》中用荷叶比母亲,红莲比“我”,荷叶护莲比母亲护佑“我”。
11
联想
《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又由明星回环联想到街灯。
12
想象
《天上的街市》想象天上“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13
衬托
衬托可分为正面衬托和反面衬托两种,《爱莲说》中“菊”为正衬“牡丹”反衬。
l 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此外还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典型课文举例:《观潮》中正面写潮水之盛,水军演练,吴中健儿高潮的泳技,最后一段运用侧面描写江岸上观众之多,从而达到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目的,表现出钱塘江潮水的盛况。《口技》中,正面描写口技艺人模仿“犬吠”“小儿啼哭”“火起”“救火”等,辅之以“附身、侧耳、倾听、微笑、以为妙绝”“观众意少舒,稍稍正坐”“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的侧面描写,达到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目的,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巧。
l 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动态和静态角度,此外还有动静结合与以动衬静。
典型课文举例:《答谢中书书》中的写景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二者俯仰结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为平视角度,同时采用视觉描写角度。“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依然是视觉角度,但是转换为季节了。“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为朝暮变化;并且“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为动态描写,与前面静态描写的句子形成了动静结合描写。
各类文体答题规范
记叙类(含小说、散文)常见考点答题技巧
l 一、考点:标题 常见题型:
(一)标题有什么作用?(或问文章的题目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标题的含义:需要从两方面回答1.表层含义;2.深层含义。
例题练习:1.文章题为“背影”,有何作用?(《背影》)
答:题目“背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思路更清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2.《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的标题有何含义?
答:题目(一语双关)的手法 题目的两层意思:①表面意思,爸爸养的花儿凋谢了。②深层意思,爸爸的花儿落了象征着爸爸的去世,而又代表着我已经长大成人了。
(三)给文段拟标题。
答题方法:⑴看开头、看结尾、看中心句、看过渡句、看反复出现的句子。⑵语言要求简练,一般在6个字左右。
l 二、考点:线索常见的题型:
(一)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题方法: 寻找线索的方法①标题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③议论抒情的语句④
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1. 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
如《伟大的悲剧》就是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记叙了斯科特和他的队员悲壮的失败以及覆灭。时间标志是:1912年1月16日——1月18日——2月17日夜1点钟——3月2日——3月21日——3月29日。
2.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题目“从……到……”就可看出,由一个地点转到另一个地点,人物活动空间很大。
3.以时间的变换为线索和以地点的推移为线索有时又是交叉不可分割。
如《登上地球之颠》中登山运动员的行踪:在8500米——第二台阶处——要“死亡地带”的高度上——8830米左右的地方——峰顶。
4.以人物的行踪(见闻)为线索。
如《最后一课》一文就是以“我(小弗郎士)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5.以一件事情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就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
6.以一物为线索。
一物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事物。如《羚羊木雕》一文的线索是围绕“羚羊木雕”来展开的,它在文章结构、实现主题、塑造人物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时,一物还具有象征的意义的事物。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花儿落了”一语双关,既指爸爸种的花落了,又指爸爸的生命。
7. 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阿长和三海经》一文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憎恨、讨厌——敬重、爱戴(阿长)。
另外,有的记叙文不只有一条线索,而是灵活的,巧妙的运用多个线索。如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主线和副线相互交织。文章《藤野先生》一文就有明线和暗线两个线索:明线是,
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暗线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总之,阅读记叙文时,找出文章的线索,有利于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本文线索的作用?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答题套路:如:文章以“__________”线索,中间串写了“__________”、“ __________”几件事,组成一种“冰糖葫芦”的“串”式结构,选材典型,脉络清晰,主旨鲜明。
l 三、考点:记叙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常见题型:(一)是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二)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
(1)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 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 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l 四、考点:内容概括 常见题型:
(一)请概括选文的内容。
(二)文章为刻画人物写了哪几件事?请加以概括。
答题方法:人(物)+(核心)事件+结果
注意:有些文章,人(物)中的“物”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动物。
例题练习:1.请概括《芦花荡》第55—63段的内容。
答:老头子(人物)设计报复鬼子(核心事件)为大菱报了仇,尽泄心中之恨(结果)。 2.《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为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写了哪些事情?请概括出其中三件。
答:阿长睡觉时爱摆成一个“大”字形;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阿长想方设法给“我”买来《山海经》。
l 五、考点:归纳中心思想 常见题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中心思想)。
答题方法:①从分析文章的标题入手。一些文章的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中心。如《背影》。②从分析文中的点题句、关键句入手。一片文章的点题句、关键句,往往揭示了中心意思。有的文章是开篇点题,有的篇末点题。而关键句指的是议论句、抒情句。记叙文中议论句、抒情句常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有的是交代写作意图或时代背景等,对于准确归纳中心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答题格式:
1.写人、记叙类:本文通过叙述(或描写)“__________”(事情),表现了(反映了)人物的“__________”(性格特征或品质),表达了作者
“__________”思想感情。
2.写景、状物类:本文描写了“__________”抒发了(表达了)“__________”思想感情
例:《在沙漠中心》记叙了“我”在沙漠中由“痛苦、绝望”到“平静、乐观”的心理过程,通过对沙漠奇景的描绘和“我”内心的独白,表现了“我”战胜困难、走出沙漠的坚定信念,以及对生命的热爱与渴望。
l 六.考点:记叙文的人称: 常见题型: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第一人称的“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作品中的一个角色,即经过艺术加工的“我”经过了虚构,就不是作者本人;把生活的真实的我记录下来,这就是作者本人。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
作用: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注意:有的文章中运用了第二人称代词,一般多是出现在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或是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作用:可以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也往往结合“呼告”这种修辞,直接抒发情感:例如《土地的誓言》直接称呼“土地”为母亲;《雷电颂》中屈原呼唤风雷电、指斥土偶木梗。
l
七.考点: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有时还用侧面描写。常见题型:某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的“__________”性格(情感、心理)。
例题练习:1.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老王》)
答:本句运用了神态描写、肖像描写生动传神地突出老王病入膏肓、生命垂危的状态。
l 八、考点: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答题方法:以题干人称开头(××想),中间以第一人称角度表达。内容上联系上下文,紧扣人物的思想感情。
例题练习:
1.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芦花荡》)
答:二菱心想:老头子昨天说的话可不是放空炮,真是个足智多谋的老英雄啊!他巧设机关,引诱鬼子,不费一枪一弹,教十几个鬼子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我要告诉大菱去。
l 九、考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景物描写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答题格式:这处景物描写写出景物的“__________”特点,渲染了“__________”气氛(或烘托某人“__________”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是为下文做铺垫)
例题练习: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的景物描写的作用。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亲爱的爸爸妈妈》第一节开头)
答:这处景物描写写出天气昏暗的特点,渲染了纪念地悲哀的气氛,烘托了参观纪念人们的悲痛心情。
l 十、考点:文章语段的作用分析
答题方法:从内容、结构两方面作答。
1.文首: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
结构上: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
2.文中:结构上:承上启下。
3.文末:内容上:点明主题(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结构上:总结全文,首尾照应。
例题练习:分析下列语段的作用。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开头)
答:结构上引出下文,为下文写父亲爬过月台买橘子作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设置悬念,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l 十一、 考点:句子理解
常见题型:1.结合课文,请谈谈你对xx句话的理解。2.关键词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答题方法:
1.可从修辞、议论、抒情、表达方式、感情色彩、描写方法,语气等入手;
2.结合上下文,抓住有比喻义或深刻含义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分析。
3.表现了事物的“__________”特点或表现了作者的“__________”情感。
例题练习:
1.谈谈你对《老王》最后一句话含义的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答: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感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主要是物质上的帮助,缺乏心灵上的关注,觉得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l 十二、考点:语言赏析题 常见题型:
请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请赏析下列句子:“……”。
答题方法:语言赏析包括对某个词语或整句话的赏析,通常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赏析:
1.修辞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对偶、反语等)
2.人物描写角度(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
3.从动词、形容词、叠词、大词小用、贬词褒用等角度赏析词语的生动传神。
例题练习:
1.请分析下面句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赏析:这三个词运用了动作描写得方法,细致生动地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艰辛,体现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l 十三、考点: 联系文章的具体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答题方法:先说人物性格,再联系原文句子分析。(注意:分析选文人物性格,要求起码要写上两点性格)
答题格式:文中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如“……”中可以看出。
例题练习:
1.联系《芦花荡》全文内容分析老头子的性格。
答:文中体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如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的路上,由于他的过于自信而使大菱;文中老头子还具有敢作敢为、爱憎分明的性格,如他巧设机关,为大菱报仇的故事。
l 十四、考点:写作手法(也叫表现手法)一般常考的有:(对比、伏笔铺垫、前后照应、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常见题型:分析某段落的写作方法,以及它的作用是什么?答题方法:先说运用了“__________”写作方法,再说明其作用
注意:以下几中写作手法的作用是(1)对比的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2)伏笔铺垫的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前后照应的作用:使文章浑然一体,突出文章主题(4)欲扬先抑的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5)以小见大作用:小处着笔选材,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答题格式:运用了“__________”写作方法,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例题练习:
1.《阿长与山海经》全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什么?
答:全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它的作用是:突出强调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特点,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与怀念之情。
l 十五、考点: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常见题型:
(一)区分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记叙文中抒情与议论的作用
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的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记叙文的中间是起衔接作用;用于记叙文的结尾,起着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就是记叙内容的中心,就是揭示具体事物所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话。所以在概括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时,要注意抓议论句,通过议论看作者对记叙人、事件的评价,这就是了解主题思想的重要途径。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其所记的事物、人物带有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句子。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抒情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立场的流露,是作者对审美客体的评价,表现着对所叙之事的褒贬和评价。抒情往往与叙述、描写、议论配合运用。抒情在记叙文中运用得好,可以渲染气氛,表达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l 十六、考点: 结合生活实际谈感受(启示)
答题方法:先谈我的感受(启示),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谈(注意:有时候是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谈,要认真审清楚题目)
答题格式:我的感受(启示)是“__________”如在我的生活中“_______ ___”
例题练习:
学习《背影》这篇课文,你一定有所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
答:我们要善于体会父母在生活细节中为我们付出的深深的爱。如每次返校时,父母总是叮嘱个没完,这是深深的牵挂,这是浓浓的关爱。
议论文常见考点答题技巧
l 开头作用题
1. 引出论点。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开头由(_______ )引出“(_______ )”的观点,推而广之,说明探求事物应多角度地思考。这样开头也能(_______ )。
论证思路题 两种可能性居多,一是开门见山提出论点;二是文末归纳总结出论点。
一般格式为:首先(开门见山)(通过_______ )提出了_______ 的论点;然后举_______ 名言和_______ 事例进行论证;最后_______ 。
例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论证思路:
规范: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 )这一论点,然后以( )作为例证,再从理论上进行论证,类推出治国的道理,得出( )的论断,完成本文的论证。
例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规范:本文开篇连续使用6个人成才的事例作为举例论证,紧接着第二段用道理论证论述了人才的成长规律;然后由人才成长于“忧患”中,推而广之到治理国家也是如此,最后顺理成章得出结论、归结中心论点“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l 论证作用题
1、什么是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
论证:解决的是“怎样来证明”的问题。
2、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
例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即通过典型的、富有代表性的事例或史实来证明中心论点的过程或方法。
l 举例论证的作用: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_______ (概括事例)证明了_______ (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
例如:引用韩愈的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思毁于随”和“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谚语俗语以及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此外,作者直接对论点进行说明,也属于道理论证。
l 道理论证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_______ 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正反对比论证:
例如:《鱼我所欲也》中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德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正反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加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的方法。
l 正反对比论证的作用: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______ 和_______ 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___ 的观点。
(4)比喻论证
例如: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就是运用人们所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l 比喻论证的作用: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_______ 比作_______ ,证明了_______ 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3、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格式:
★答题方式:这一段(一句)运用了_ 论证方法,论证了_ (论点),显得_ (好处)。
说明文常见考点答题技巧
l 考点之一:说明对象
考查类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题型为: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
①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
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
②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l 考点之二:说明对象特征
[类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对策:A、看题目;B、在首段中找;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
[类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l
l
l 考点之三:说明顺序
[类型]: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对策:
1、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⑴
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⑵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⑶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的具体分为:主——— 次、原因——— 结果、现象——— 本质、特征——— 用途、一般——— 个别(特殊)、概括——— 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2、掌握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l 考点之四:说明方法
[类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类型2]:文章某段或某句运用何种说明方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说明内容),使读者_____________。
对策: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下列说明方法的作用具体回答。
说明方法
课文举例
1
举例子
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
以便读者理解,
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 (举什么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2
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
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析。 (对什么进行分类说明,条理清楚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3
列数字
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
具体。 (列举具体数字科学、准确、具体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4
作比较
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 (把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突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
5
画图表
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
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通过什么图表的展示,使读者对什么的理解更直接、更具体)
6
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物
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
(给什么下定义,科学、准确、精练、严密地揭示了说明对象的内涵)
7
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8
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
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把什么比喻成什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
9
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
引资料
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引用什么资料,更充实具体地说明了什
么)
l 考点之五:说明语言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对策: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准确(或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
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对策: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②找有概数的句子;③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类型5]: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指示代词如“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l 考点之六;文章段落
[类型1]: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类型2]:给文段补充一个过渡句:
主要是结合上段的内容来考虑,方法是抓住上段说明的内容,以设问句的形式提出“为什么会(要)……呢?”这就能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类型3]:根据说明的内容,怎样理清选文的思路:
技法指导:首先要对每一段的内容了解,并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概括,然后,再对每一段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理清其行文思路,结构特点(因为有的是采用总分式,有的是总分总式,还有的又是分总式),就能说出其思路了。
题型[类型4]: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开头:①引出说明的对象。段中:②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③
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满分作文赏析:冬天里的一缕阳光
①时光不停地流转,从我们的身旁跑过,从我们的头上飞去。匆匆的岁月中,我们会遗忘和忽略那些我们自以为无关紧要的事情,事实上,很多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温暖而美好的阳光。结构上总领全文
//一,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
分述:提醒我们可能的忽略。
②每天,我们匆匆地起床洗漱。匆匆地吃饭、上学,匆匆地回家,最后再匆匆地休息。周而复始,让我们的心灵渐渐麻木,觉得生活是一部冗长的电影,如果抽一些时间从容的观看,你会发现自己忽略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过渡
过渡段,开启下面三个层次。
③当我们清晨醒来的时候,请看看厨房,白发的母亲正在准备早餐,原来我们忽略了一个身影。当我们出门的时候,请止步倾听,脸色微黄的母亲正亲切地嘱咐,出门要小心,原来我们忽略了一句叮咛。虽然仅仅是一个身影、一句叮咛,我们忽略的却是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 第一层
第一层:忽略母爱
④当我们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闷闷不乐的时候,不在趴在桌上暗自哭泣,请抬起头,一个笑容正在为我们绽放。当我们因为道路的坎坷而跌倒的时候,不要一蹶不振,请站起来,拍拍尘土,一双友谊之手正要把我们扶起。虽然仅仅是一个笑容、一双援手,我们忽略的却是朋友最温暖的鼓励。 第二层
第二层:忽略朋友
⑤当我们骑车不小心撞到了路人的时候,请仔细聆听,他善意的一声“没关系,下次注意”,让我们感激万分。当我们心太急闯了红灯的时候,交通协管员一个负责的手势,总是让我们避免很多危险。虽然仅仅是一个话语、一个手势,我们忽略的却是他人最真切的帮助。// 第三层
第三层:忽略他人
⑥如果生活中,悲伤、抱怨、甚至愤怒,这些理解为是寒冷的冬天的话,请你千万不要忽略那些让我们欢乐、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感动的温暖而美好的事情。这些就是那穿透阵阵寒风的阳光呼应标题
,给我们光热和力量的暖阳。匆匆的时光中,多一份留意,多一份从容,我们将会重拾那些被遗忘和忽略的温暖而美好的事情,继续走好今后的人生之路。 结构上总结全文,升华主旨
三、结构上:总结全文,升华主旨;内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