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00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段测评(四) 图形的性质
(时间:60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18·咸宁中考)如图,已知a∥b,l与a,b相交,若∠1=70°,则∠2的度数等于( B )
A.120° B.110° C.100° D.70°
(第1题图)) (第2题图))
2.(2018·滨州中考)如图,直线AB∥C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A.∠1=∠2 B.∠3=∠4
C.∠1+∠3=180° D.∠3+∠4=180°
3.(2018·仙桃中考)如图,AD∥BC,∠C=30°,∠ADB∶∠BDC=1∶2,则∠DBC的度数是( D )
A.30° B.36° C.45° D.50°
(第3题图)) (第4题图))
4.(2018·乌鲁木齐中考)如图,把一个直角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若∠1=50°,则∠2=( C )
A.20° B.30° C.40° D.50°
5.(2018·南充中考)如图,在Rt△ABC中,∠ACB=90°,∠A=30°,D,E,F分别为AB,AC,AD的中点,若BC=2,则EF的长度为( B )
A. B.1 C. D.
(第5题图)) (第6题图))
6.如图,△ABC中,AB=AC=6,点M在BC上,ME∥AC,交AB于点E,MF∥AB,交AC于点F,则四边形MEAF的周长是( D )
A.6 B.8 C.10 D.12
7.(2018·永州中考)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D )
A.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为360°
D.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8.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的平分线交AD于点E,∠BED=150°,则∠A的大小为( C )
A.150° B.130° C.120° D.100°
6
(第8题图)) (第9题图))
9.(2018·孝感中考)如图,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C=10,BD=24,则菱形ABCD的周长为( A )
A.52 B.48 C.40 D.20
10.(2018·聊城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的两边OA,OC分别在x轴和y轴上,并且OA=5,OC=3.若把矩形OABC绕着点O逆时针旋转,使点A恰好落在BC边上的A1处,则点C的对应点C1的坐标为( A )
A. B.
C.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1.若一个角为60°30′,则它的补角为__119°30′__.
12.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分别是3和6,则该三角形的周长为__15__.
13.(2018·福建中考)如图,Rt△ABC中,∠ACB=90°,AB=6,D是AB的中点,则CD=__3__.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要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则应添加的条件是__(答案不唯一)如AB=CD__(添加一个条件即可).
15.(2018·青岛中考)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5,点E,F分别在AD,DC上,AE=DF=2,BE与AF相交于点G,点H为BF的中点,连接GH,则GH的长为____.
6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分)
16.(8分)(2018·温州中考)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E是AB的中点,AD∥EC,∠AED=∠B.
(1)求证:△AED≌△EBC.
(2)当AB=6时,求CD的长.
(1)证明:∵AD∥EC,
∴∠A=∠BEC.
∵E是AB的中点,
∴AE=EB.
又∵∠AED=∠B,
∴△AED≌△EBC;
(2)解:∵△AED≌△EBC,
∴AD=EC.
∵AD∥EC,
∴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
∴CD=AE=AB.
∵AB=6,
∴CD=×6=3.
17.(10分)(2018·连云港中考)如图,矩形ABCD中,E是AD的中点,延长CE,BA交于点F,连接AC,DF.
(1)求证:四边形ACDF是平行四边形;
(2)当CF平分∠BCD时,写出BC与CD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
∴∠FAE=∠CDE.
∵E是AD的中点,
6
∴AE=DE.
又∵∠FEA=∠CED,
∴△FAE≌△CDE,
∴CD=FA.
又∵CD∥FA,
∴四边形ACDF是平行四边形;
(2)BC=2CD.
理由:∵CF平分∠BCD,
∴∠DCE=45°.
∵∠CDE=90°,
∴△C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CD=DE.
∵E是AD的中点,
∴AD=2DE=2CD.
∵AD=BC,
∴BC=2CD.
18.(10分)(2018·呼和浩特中考)如图,已知A,F,C,D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AF=CD,AB∥DE,且AB=DE.
(1)求证:△ABC≌△DEF;
(2)若EF=3,DE=4,∠DEF=90°,请直接写出使四边形EFBC为菱形时AF的长度.
(1)证明:∵AB∥DE,∴∠A=∠D.
∵AF=CD,
∴AF+FC=CD+FC,即AC=DF.
又∵AB=DE,∴△ABC≌△DEF;
(2)连接EB交AD于点O.
在Rt△EFD中,∠DEF=90°,EF=3,DE=4,
∴DF==5.
∵四边形EFBC是菱形,
∴BE⊥CF,∴EO==,
6
∴OF=OC==,
∴CF=,
∴AF=CD=DF-CF=5-=.
19.(10分)(2018·湘潭中考)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F=BE,AE与DF相交于点O.
(1)求证:△DAF≌△ABE;
(2)求∠AOD的度数.
(1)证明:∵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DAB=∠ABC=90°,AD=AB.
在△DAF和△ABE中,
∴△DAF≌△ABE(SAS);
(2)解:由(1)知,△DAF≌△ABE,
∴∠ADF=∠BAE.
∵∠ADF+∠DAO=∠BAE+∠DAO=∠DAB=90°,
∴∠AOD=180°-(∠ADF+∠DAO)=90°.
20.(12分)阅读短文,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三角形和一个菱形满足条件:三角形的一个角与菱形的一个角重合,且菱形的这个角的对角顶点在三角形的这个角的对边上,则称这个菱形为该三角形的“亲密菱形”.如图①,菱形AEFD为△ABC的“亲密菱形”.如图②,在△ABC中,以点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交AB,AC于点M,N,再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长为半径作弧,两弧交于点P,作射线AP,交BC于点F,过点F作FD∥AC,FE∥AB.
(1)求证:四边形AEFD是△ABC的“亲密菱形”;
(2)当AB=6,AC=12,∠BAC=45°时,求菱形AEFD的面积.
(1)证明:由尺规作图得AP是∠BAC的平分线,则∠DAF=∠EAF.
又∵FD∥AC,FE∥AB,
6
∴∠DFA=∠EAF,四边形AEFD是平行四边形,
∴∠DAF=∠DFA,
∴DA=DF.
∴四边形AEFD是菱形.
∵∠DAE与△ABC中的∠BAC重合,它的对角∠DFE的顶点在BC上,
∴四边形AEFD为△ABC的亲密菱形;
(2)解:设菱形AEFD的边长为x.
易证△BDF∽△BAC,
则=,即=,
解得x=4.
过点D作DH⊥AC于点H.
在△ADH中,∠DAH=45°,
∴AH==2.
∴四边形AEFD的面积为4×2=8.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哕咳;“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 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访客、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儳言”,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相当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仪礼》和《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并非一人创作,而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
C.《礼记》一书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采用分条记述的语录体形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记》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详细而严格的要求,要求人们在礼仪场合要做到言行举止端庄文明。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客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袭用别人的说法,观点不能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发扬创新精神。[.
D.《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有耐心,不要随意插话,而且还要神态恭敬,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虽然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读《礼记》我们可学到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在尊长旁陪坐,如何得体访客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让人受益终生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堪称人生准则。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黄花渡
黄大刚
黄花渡是一个渡口,也是一座桥的名字。
黄花渡是黄家庄第一个大学生大林出资建造的。
28年后,大林从都市回到家乡时,看到黄花渡过往还是靠那只小木船摆渡,只不过那只小木船更破旧了,真不知道能不能载得动船上的重量。大林的豪车只能望船兴叹。
大林很是气恼,还没进家门,先去找村长,“建一座桥需要多少钱,你说?”
村长不知惊还是喜,半天答不上话来。
钱很快打到了村里的账户。
传出建桥的消息,兴奋喜悦的情绪在村子荡漾,村人说起这件事时,都说:“这下好了……”黄老师也说:“这下好了,学生上学不用划船了。”
黄老师特意跑到集市给大林打电话。“大林,”黄老师还像当年那样喊着他的名字,“你为家乡做了件大好事,老师以你为骄傲。”
大林听了,嘴里客气着,心里却不以为然。
黄老师是大林的小学老师,那时候,大林去学校的路上有黄花溪,大林到黄花溪边就不走了,脱了洗衣服和小伙伴蹦 进溪里玩,打水仗、捉鱼虾,玩饿了也不回家,摸进地里摘西瓜,挖地瓜,直到日落西山,才背着小书包,“放学”回家。
大林一天没到学校上学,黄老师紧跟其后家访。大林正在埋头吃晚饭,黄老师说明来意,父亲一听今天没去上学,一把拉过还在低头吃饭的大林,巴掌立马扬得高高的。
黄老师忙把大林拽到身后,问:“大林,今天怎么不去学校?”
“我,我不敢过黄花溪。”大林躲在黄老师身后,脖子一梗,答道。
黄老师一听,不再责怪大林,反而劝说他父亲,“福叔,孩子不懂事,慢慢教,大林是个不错的孩子,有前途的。”
第二天,大林在父亲的催促下,背着书包去上学,才到黄花溪,就看见黄老师和那只小木船候在溪边。大林只得乖乖上了船。黄老师在船家的指点下,笨拙而吃力地把船撑到了对岸。看黄老师手忙脚乱的样子,大林忍不住“噗”地笑出了声。
……
但大林玩心不改,总有这样的理由那样的借口逃课去玩,父亲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无奈了最后吼一声:“你要学就学,不学回家,老子给根牛绳让你牵。”
一看父亲真动了脾气,大林也好像感到了事情的严重,不再说话,无助地看着前来家访的黄老师。
“学还是要上的,大林顽皮点,但聪明着呢,将来会有出息的。”黄老师说。
在黄老师的劝说下,大林回到了学校。
黄老师经常对大林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在黄老师的描述下,大林他们露出了向往的神色,不由好奇地问这问那。
大林说:“外面的世界有什么呢?老师,你去过吗?……”
黄老师说:“外面的世界精彩着呢,单说省城,就有供人闲暇时放松心情的美丽的公园,还有你们喜欢的动物园,里面有老虎、大象、猴子……”
“还有什么呢?”
“还有跑得比牛快的汽车,有像长蛇一样的火车,有飞机,有高到云端的大楼……”
“只要你们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不逃学,有机会老师带你们去省城看看。”
老师的话激起一片欢呼。
“你们要努力学习,走出这黄花渡。”黄老师意味深长地说。、
黄老师看着远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微笑,好像看到了孩子们的未来, 看到了自己的梦想……
段考后,黄老师 自掏腰包,带大林他们去了一趟省城。
大林梦想去动物园、公园玩,但黄老师带他们去的是省城的大学校园,从那一刻起,当一名大学生的念头像一颗种子在大林的心里发芽。
大林不仅如愿考上了大学生,还走向了外面精彩的世界。
多少年过去了,黄老师还留在黄家庄当老师,多年的乡村教师生涯,已把黄老师磨得与一个农民无异。
再想起黄老师当年鼓励自己走向外面精彩世界的话,大林突然觉得老师那些话语过于虚伪,要是真如老师讲的那样,那黄老师干嘛窝在黄家庄一辈子。
桥建好了,名字大林也想好了,就以捐资者的名字命名,这是惯例的,只是他不好意思提而已。
还没等大林找个合适的人来表达他的意思,父亲却提议以黄老师的名字命名这座桥,父亲说:“黄老师是村里第一个走出黄花溪的人,可为了村里的孩子,又从外面精彩的世界回到了黄家庄。”
还有这等事,多少年过去了,要不是父亲提起,他永远不知晓。
但黄老师说:“不是已有现成的名字吗,就叫黄花渡吧。”
4.黄老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分)
5.小说采用插叙的手法交代大林儿时上学的表现有何作用?(4分)
6.小说也以“黄花渡”为题,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4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代儒宗马一浮
郭继民
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马一浮幼年时的“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的诗句似乎预示了其高人的走向。
马一浮幼年时即智慧过人。初始随母亲学文,母丧后他的父亲请名仕郑举人来教。后举人辞馆,理由是这孩子才智超老师。父亲从此不再延师,听任自学。马一浮一生阅书无数,且过目不忘,被喻为中国20世纪的“读书种子”。李叔同说:“马先生是生而知之的。假定有一个人,生出来就读书,而且每天读两本,而且读了就会背诵,读到马先生的年纪,所读的还不及马先生的多。”
青年马一浮在赴美期间,广泛涉猎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哲学、社会学等著作。后转赴日本学习日文和德文,并携德文版《资本论》回国。据资料显示,马一浮是将《资本论》原版引入中国的第一 人。中国当时的世界地位及西方人对中国的歧视促其写下了“沦海飘零国恨多”“国命真如秋后草”的诗句并最终东归。回国后,马一浮依旧热衷西学,翻译了《堂吉诃德》《政治罪恶论》等著作。自1906年起,他正式转向国学,并在广化寺潜心读书。三年内,他读完了36400余册的“四库全书”,并做了大量笔记,为其日后的国学研究夯实了基础。
马一浮的诗歌造诣极高,从11岁的神童诗到临终的绝笔诗,皆融入其性情与学问。他11岁即能依题限韵作出好诗。临终作《拟告别亲友》,诗虽短短四十言,但集儒、释、道为一体,诗歌情感真挚,非有真性情者不能作出。熊十力早年曾评价说:“马一浮的学问,能百家之奥。其特别之表现在诗,后人能读者几乎等于零。”
马一浮的书法亦精纯,他擅长草书,精于篆隶,风格凝练,法度谨严。书法家沙孟海曾说:“展玩马先生遗墨,可以全面了解他对历史碑帖服习之精到,体会之深刻,见解之卓越,鉴别之审谛,今世无第二人。”除精通书法外,马一浮亦精于篆刻艺术,通于画理。沙孟海评价其印风:“朴茂高雅,纯用汉法……古意新姿,韵味无穷。”至于绘事,马一浮虽少践行,但也提出了卓然洞见。他认为,绘事需要有两种准备:一是对艺术史的考察,二是对艺术理论的理解。作为“游于艺”的绘事最终应“归于仁”,以达到“以胸中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之丑恶。”
1907年他曾表达了这样的心愿:“欲为儒宗,著秦汉以来学术之流派;为文宗,记羲画以降文艺之盛衰。”自此之后,他以传承儒学、“续接圣贤血脉”为己任,不为时局、世俗所动,终成一代醇儒。梁漱溟评价他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
蔡元培曾请马一浮去北京大学任教,因不同意北大反孔、废经的教学理念,马一浮婉拒之。抗战期间,他为了保留一点儒家的种子,以传统儒家礼教的模式创办了一所书院——复性书院。他提倡精英教育,纯然以求学问道、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谋职”或就业。此主张与熊十力产生了分歧。马一浮研儒,不在于义理,而在于复“性”。马一浮尝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 ,可谓其志坚性醇的体现。
马一浮认为,儒学的真谛在于“指归”自己,他真切指出:圣贤唯有指归自己一路是真血脉。真儒者在于切身践行居敬存诚、涵养察识的功夫,而不在于言说。如果学人不能实下工夫、自治病痛、向上提持、自显性德的生命进路,那么多学何益,多说何益?
他的学术要旨就是“六艺统摄一切学术。”他认为,“六艺皆史”的主张“流毒天下,误尽苍生”,“学者须知,六艺本是人性分内所具的事,不是圣人旋安排出来的。”若把六经堪称史学甚至是考据学,那么心性之学就将蜕变,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马一浮所说的“统摄”,指融会贯通之义,它不仅仅是发生于六艺之间,即所谓《易》统《礼》《乐》,《春秋》统《诗》、《书》等,而且六艺还可以统摄西学。“西方哲学所说的真、善、美,皆包含在六艺之中。《诗》是至善,《礼》、《乐》是至美。《春秋》是至真……若是西方有圣人出,行出来也是这个六艺之道,但是名言不同而已”。虽然其观点值得商榷,然而,他对传统文化所持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马一浮终生追求并践行《易经》中“语默动静,贞夫一也”的境界,纵观其洁净精微的人生历程,他已进入化境之中,正可谓:“性醇智商,道深行逸。默然不说,其声如雷。斯人已逝,精义常存。一代宗师,千古国粹。” (选自《社会科学报》,有删减)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 )
A.梁漱溟认为马一浮是儒学界的“宗主”,与马一浮精通诗歌、绘画、书法以及在纷扰世俗、动荡时局中志坚性醇的表现不无关系。
B.精通艺术和儒学的马一浮曾将二者联系起来,他认为绘事最终应归于仁,达到心中的至美至善之理想,改正现实的丑恶师。
C.文章的题目是“一代儒宗马一浮”,但在行文的过程中却写到了他对西方之学的热衷,这样写有游离文章主线之嫌疑。
D.马一浮对中国传统文化高度肯定,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认为六艺之间有统摄关系,西学也合乎六艺之道,作者肯定了他的说法。
E.马一浮提倡精英教育,以传承圣贤血脉为目的,并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因此就业。
8.学者刘梦溪曾以“高人逸士”评价马一浮,请问“高人逸士”的品性在马一浮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概括。(4分)
9.马一浮的儒学主张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文本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共19分)
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世为农。幼有异质,七岁入学,授章句,问其师曰:“读书何为?”师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师大奇之。每授书,又能问其旨义。久之,师谓其父母曰:“儿颖悟不凡,他日必有大过人者,吾非其师也。”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稍长,嗜学如饥渴,然遭世乱,且贫无书。既逃难徂徕山,始得《易》王辅嗣说。时兵乱中,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言动必揆诸义而后发。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转鲁留魏,人见其有德,稍从之。居三年,闻乱且定,乃还怀。凡丧祭娶嫁,必征于礼,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财有余,即以分诸族人及诸生之贫者。人有所遗,一毫弗义,弗受也。姚枢尝被召入京师,以其雪斋居衡,命守者馆之,衡拒不受。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甲寅,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秦人新脱于兵,欲学无师,闻衡来,人人莫不喜幸来学。郡县皆建学校,民大化之。世祖南征,乃还怀,学者攀留之不得,从送之临潼而归。
中统元年,世祖即皇帝位,召至京师。未几,衡谢病归。
至元二年,帝以安童为右丞相,欲衡辅之,复召至京师,命议事 中书省。
阿合马为中书平章政事,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势倾朝野,一时大臣多阿之,衡每与之议,必正言不少让。俄除左丞,衡屡入辞免。
帝久欲开太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时所选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严若君臣。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以疾请还怀。十八年,衡病革。已而卒,年七十三。怀人无贵贱少长,皆哭于门。四方学士闻讣,皆聚哭。有数千里来祭哭墓下者。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五》)
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衡夜思昼诵,身体而力践之 体:体验
B.衡独危坐树下自若 危:端正
C.人有所遗 遗:遗留
D.领尚书省六部事,因擅权 领:兼任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B.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不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C.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D.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不熟则食糠核菜茹/处之泰然讴诵之声闻户外如金石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许衡从小有与众不同的气质,七岁上学时,就表露出对单纯读书做官不以为然的态度,有不凡的颖悟力,年纪稍长,嗜学若渴,即使在避难中也昼夜勤学不辍。
B.许衡具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一次酷暑天外出,别人都摘路旁的梨吃,唯有许衡毫无所动;许衡做事又严格遵从礼法,姚枢上调京师,要把原住宅让他住,他坚辞不受。
C.许衡曾担任京兆提学,其间,各地郡县纷纷建立起了学校,百姓因此大受教育感化。后来当许衡离职还乡时,学生们依依不舍,一直将他送到临潼才回来。
D.许衡后来被任命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洒,在对蒙古子弟的教育上,他既严格要求,又爱之如子。后来当他因病去世,这些学生纷纷哭拜在他的灵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遂辞去,父母强之不能止。如是者凡更三师。(5分)
(2)世祖出王秦中,思所以化秦人,乃召衡为京兆提学。(5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