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 M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
一、【2018年中考广西桂林卷】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摄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①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②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③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④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①刻露:鲜明地显露。②本:根据。③上:皇上。④刺史:即作者。
12.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面山而居
B.吾恂恂而起
C.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D.而不知人之乐
13.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树林阴翳(阴影)
B.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C.宣上恩德(宣扬)
45
D.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1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B.晦明/变化者
C.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D.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15.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B.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C.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D.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16.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答案】
12.D13.A14.D15.D
16.(1)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2)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解析】甲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乙文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作者:欧阳修 年代:北宋
甲文译文: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乙文译文:
45
我来到这里,喜欢它地方僻静而公事清简,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宣扬皇上的恩德,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为这座亭子命名。
1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14.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D项不正确,应改为: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15.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二、【2018年中考广西柳州卷】文言文阅读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45
,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从,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应有邪?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食 主人日再食同 食之不能尽其材
B.被 舍生皆被绮绣 将军身被坚执锐
C.信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D.善 岂善学者应有邪 以咨诹善道
11.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 足肤皲裂而不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B.于 今诸生学于太学 余将告于莅事者
C.之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D.以 而君变色以去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的“太学”是古代设立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司业”“博士”是官名,国子监的老师。
B.【乙】段选文中包含的熟语主要有“不耻下问”“拒人千里”“万事蹉跎”“择善而从”等。
C.【甲】文通过对比的手法说明学习要“专心”,【乙】文通过任务对话强调了学习要“思考”。
D.【甲】【乙】两段选文都阐明了要“学有所成”,就必须勤学不懈,刻苦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道理。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种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2)君但志之而不思之。
【答案】
10.B11.A12.D
13.(1)不必像我一样亲(用)手抄录,(只有)向别人借书而后才能读到。(2)你只是记住了老师说的,却没有思考它。
【解析】
10.试题分析:B加点的词意思相同。A提供食物;饲养。B同“披”。C确实;信用。D善于;好的。
11.试题分析:A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A都表转折,却。B在;向。C的;去。D相当于“而”,表修饰;把。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12.试题分析:D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D项所讲的,仅是甲文所要阐明的道
45
(一)译文: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二)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加生气,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开,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现在不改正,等你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警戒自己。”
三、【2018年中考广西梧州卷】课内文言文阅读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5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神弗福也 福:福气
B.小信未孚 孚:为人所信服
C.虽不能察 察:明察
D.夫大国,难测也 测:揣测,估计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以伤先帝之明
B.再而衰,三而竭 广起,夺而杀尉
C.公将鼓之 陈胜佐之
D.公问其故 安陵君其许寡人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剪裁别具匠心,围绕“论战”,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曹刿的“远谋”。
B.文章巧妙运用了对比,如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家卫国的热情.
C.文章语言十分精炼,如写齐军,仅用“齐人三鼓”四字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D.文章内容前后照应,如“肉食者鄙”与“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问其故”等相照应,表明鲁庄公是一个昏君。
15.把上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彼竭我盈,故克之
【答案】
12.A13.B14.D
15.(1)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2)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解析】选自《左传》 作者:左丘明 年代:春秋时期
参考译文:
45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
45
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四、【2018年中考广西玉林卷】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口技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乙】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宾客大宴 会:聚集
B.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C.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阴:山的北面
D.吾于何逃声哉 于:到
3.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一一宾客们体会到少有的舒适,慢慢地都正襟危坐了。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夹杂着用力拉倒房屋发出崩裂倒塌的声音。
C.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你从琴声中所听到的大丈夫般的意志,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的一样。
4.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5
A.甲乙两文都洋溢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口技是民间表演技艺,它用发声器官模仿各种声音,创造出生动逼真的场景。《口技》就是形象地摹拟出一家人由睡而醒到再入睡及附近发生一场火灾的过程。琴属于古六艺中“乐”的范畴,常被人们用来抒发情感。如伯牙就是把情怀寄托于琴音,而子期通过琴音就能领悟到他传达的情趣。
B.甲乙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口技表演者仅凭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就能模仿出生动逼真、层次丰富多变的场景,可谓“善演”;乙文伯牙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可谓“善弹”;而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可谓“善听”。
C.甲乙两文表现的主旨不同。甲文文题统一,全文围绕口技者的表演展开描写,赞扬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乙文则因题目是后人所加,文与题并不完全统一,文章虽然也表现了伯牙琴技高超,但更多的是赞扬钟子期善听,是心灵默契的知音。
D.甲乙两文都使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详写了精彩纷呈的表演,同时通过写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出表演者技艺之高。乙文正面详写了伯牙鼓琴之“善”,而侧面略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
【答案】
2.A3.C4.D
【解析】
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参考译文:
【甲】京城里有个擅长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人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屏风,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屏风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绕着屏风而坐。一会儿,只听见屏风里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45
听到远远的深巷中传来一阵狗叫声,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的丈夫在说梦话。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乳头哭,妇女又轻声哼唱着哄他入睡。又有一个大儿子醒了,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边含乳头边哭的声音,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声音都模仿得像极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仔细听,微笑,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起了呼噜声,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消失。隐隐听到有老鼠作作索索的声音,盆子、器皿翻倒倾斜,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着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发出;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许许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救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要争先恐后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屏风一看里面,(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乙】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五、【2018年中考贵州毕节卷】文言文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高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______)
(2)困于心,衡于虑(______)
45
(3)必先苦其心志(______)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7.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贫,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
18.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文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5.(1)给 (2)同“横”,梗塞、不顺 (3)使……受苦
16.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1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8.示例:我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是今天人们增长才干的必要条件。因为任何一个人奋斗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聪明的人会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进而获得成功;愚蠢的人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或者是不以为然,那他依然会在前一块石头上摔跤,终将一事无成。
【解析】选自:《孟子》 作者:孟子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一个人,常常出错,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5.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衡:通“横”,梗塞、不顺。
1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入: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内。恒:常常。
45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7.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题目即是中心论点。
18.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是生活实际来发表看法即可。结合文章内容,围绕着“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六、【2018年中考贵州铜仁卷】阅读下面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享,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有我师焉 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B.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言语和脸色
C.三十而立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D.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此之谓乎
B.不逾矩/老翁逾墙走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卒获有所闻
D.可以为师矣/俯身倾耳以请
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45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同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11.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答案】
8.A9.B10.A
11.(1)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具体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2)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对比阅读能力,两篇文章均出自课内,涉及的考点有文言实词与虚词、内容分析和句子翻译,难度不大。
8.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首先
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句子整体句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原文的整体意思,并对重点实词、虚词有准确的把握。翻译时,这些重点词义必须体现准确,整体句意可以意译。(1)“笃”,坚守;“志”,志向。(2)“尝”,曾经;“趋”,小步快跑。
45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乙】
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七、【2018年中考贵州遵义卷】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着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9.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
②不蔓不枝(_______)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_______)
④ 陶后鲜有闻(_______)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答案】
19.(1)语气助词,用于主谓之间(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 (2)生枝:枝枝节节 (3)但是,却 (4)少;很少
45
20.(1)我认为菊花, 是花中的隐士。(2)对牡丹的爱,当然人很多了!
21.本文抒发了诗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解析】
19.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2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可以分析描写语句,也可以分析直抒胸臆的关键句。这
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八、【2018年中考黑龙江绥化卷】阅读文言文《曹刿论战》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会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肉食者鄙 __________________ (2)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______
45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5.下列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6.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案】
13.(1)(1)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2)赐福,保佑。
14.(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仗。15.D
16.示例:我赞赏刿的做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他为一介布衣非“肉食者”,但他高度的爱国精神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促使他积极参政参战,最后协助庄公战胜强敌。这种以天下为己任,参政议政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
13.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5.试题分析:D项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战则请从”的“从”的古今义相同,都是“跟随”之意。
16.试题分析:写评论。首先要亮明观点,观点必须明确。说理要有深度。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此外,还要注意写得平易近人,力避老话套话,力求有点文采,使评论写得更好。内容一定要围绕“爱国”或“责任感”来展开。
译文:
45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九、【2018年中考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越王勾践栖①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②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③进对④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⑤皮,冬则资⑥,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⑦,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执其手而与之谋。
【注】①栖:退守。②昆:兄。③种:指文种。④进对:进谏。⑤资:积蓄,准备。⑥(chī):细葛布。⑦爪牙之士:指勇敢的将士。
11.请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譬 如 蓑 笠 时 雨 既 至 必 求 之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服衣冠
(2)皆以美于徐公
(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4)乃号令三军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5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不求闻达于诸侯
D.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15.【甲】文中邹忌和【乙】文中文种在进谏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二人都是通过_____的方式委婉进行劝谏。文种以商人夏天就要积蓄皮货,冬天就要积蓄细葛布等“以待乏也”,暗示君王平时就要_____。
【答案】
11.譬 如 蓑 笠/ 时 雨 既 至/ 必 求 之
12.服:穿戴 以:认为 知:管理 乃:于是,就
13.(1)所有的大臣、官吏、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可得上等奖赏。(2)如果能够听到您的这番话,又有什么迟的呢?14.B
15.(1)以事设喻(类比或设喻说理) (2)招揽和培养谋士和勇士
【解析】
1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题根据句意来句读。句意是: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起来了,一定要到处去找蓑笠。据此,答案为: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点睛: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①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②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要分开;③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停顿;④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⑤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⑥并列短语间要略作停顿;⑦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应作停顿。⑧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来句读。
1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45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诚”分别为“确实,实在”和“果真”;B项中的“之”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C项中的“闻”分别是“使……听到”和“闻名,传扬”;D项中的“间”分别是“间或,偶尔”和“参与”的意思。据此,答案为B。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甲】文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乙】文写文种用生活中的琐事和“下雨找蓑笠”,类比设喻来向越王进谏。据此,第一空可填写“以事设喻”“类比设喻”等作答。根据乙文的内容,从“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可知:文种以商人夏天就要积蓄皮货,冬天就要积蓄细葛布等“以待乏也”,暗示君王平时就要招揽和培养“谋臣与爪牙之士”。据此理解填写作答。
参考译文:
【甲】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身材容貌光艳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丽,于是又问他的小妾说:“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和他坐着谈话。邹忌问客人道:“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丽?”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啊。”又过了一天,徐公前来拜访,(邹忌)仔细地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他美丽;再照着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比不上人家。晚上,他躺在床上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小妾认为我美,是惧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齐威王说:“说得真好。”于是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能够上书劝谏我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得下等奖赏。”政令刚一下达,所有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庭院就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有时偶尔还有人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言,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
【乙】越王勾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向三军下令说:"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大夫文种进见回答说:"我听说,商人夏天的时候就准备皮货,冬天的时候就准备细葛布。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有大水的时候就准备车辆,就是打算在缺少这些东西的时候派上用场。即使没有被四邻侵扰的时候,然而谋臣与武士,不可不选拔出来供养他们。就像蓑笠一样,雨已经下来了,肯定要到处找。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恐怕太迟了吧?"勾践说:"如果能够让我听听您的高见,又有什么晚的呢?"于是就拉着文种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终于使文种去吴国议和。
45
十、【2018年中考湖南娄底卷】阅读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 一作:隐耀;霪雨 通:淫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0.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夫/霪雨霏霏B.潭中/鱼可百许头
C.策之/不以其道D.山行/六七里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专指男人的配偶)
B.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咐)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他的)
D.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但是”)
1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三段和第四段着力描写天气或阴或晴时洞庭湖不同的景色。
B.本文是一篇表达自己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的借物言志的文章。
C.文章在语言上很讲究句式的运用,散句、骈句、长句、短句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D.本文先写景,后叙事,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环环相扣,层层蓄势。
13.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45
14.本文哪一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伟大政治抱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请联系本文,谈谈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
10.B11.A12.D
1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14.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①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平常心。②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10.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为A。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思路的理解。这篇文章采用的是先叙事,后写景,进而由景入情,因情入理。故D项中“先写景,后叙事”的表述是错误的。故答案为D。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4.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文章通过叙写“迁客骚人”的“因物喜,因己悲”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据此可作答。(2)本小题考查对作品创意的解读能力。这类试题实际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本题围绕着“正确面对成败得失”“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等方面内容来谈。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参考译文
45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十一、【2018年中考湖南张家界卷】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事无大小,悉以咨之(______)
45
(2)性行淑均,晓畅军事(______)
(3)战胜而不予人功(______)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2)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1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 向宠管理“宫
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1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答案】
11.(1)悉:都,全部。 (2)晓:通晓,知晓。 (3)予:给予。
12.(1)先帝称赞向宠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推举向宠担任都督。(2)项羽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住的原因啊。13.C
14.相同之处:他们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不同之处: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解析】甲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 作者:诸葛亮 年代:三国时期
乙文选自《史记》 作者:司马迁 年代:西汉
参考译文: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45
(乙)高祖说:“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1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分析即可。C.根据这两段的内容可知: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宫中”之事, 向宠管理“营中”之事。故C项说法不正确。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含义。从甲文中“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及乙文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等句子,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根据甲文中“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及“性行淑均”可以看出诸葛亮还强调了德的重要性。
十二、【2018年中考江苏徐州卷】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选自《墨子•公输》)
【乙】
45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吾请无/攻宋矣B.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D.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公输盘诎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3)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4)卒廷见相如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B.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间至赵矣
D.①男有分,女有归 ②毕礼而归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解释。
(1)虽杀臣,不能绝也。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9.墨子止楚攻宋,蔺相如完璧归赵,他们都表现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答案】
5.C6.(1)通“屈”,理屈,理亏。(2)入侵,侵犯,侵略。(3)拉、牵。(4)终于,最终,最后。7.B
8.(1)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宋国的抵抗者)。 (2)不如趁此给他优厚的待遇,让他回赵国,赵王怎么能因为一块璧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呢?
9.(1)不畏强权、无所畏惧、英勇无畏、镇定自若 (2)有勇有谋、聪明机智、足智多谋、机智灵活
【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节奏主要根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
45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要注意“虽”“绝”“因”“遇”“岂”“以”的意思。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鉴赏人物形象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另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的志趣、才干。此题依据【甲】【乙】两文内容,可以从“不畏强权、足智多谋”两大方面概括墨子和蔺相如的品质。
参考译文:
【甲】于是楚王又叫来鲁班见面。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鲁班多次陈设攻城用的机巧多变的器械,墨子多次抵拒了他的进攻。鲁班攻战用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有余。
鲁班受挫了,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对付你了,但我不说。”
墨子也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了,但我不说。”
楚王问原因。
墨子回答说:“鲁班的意思,不过是杀了我。杀了我,宋国没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进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手持我守御用的器械,在宋国的都城上等待楚国的侵略呢。即使杀了我,守御的人却是杀不尽的。”
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
45
【乙】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十三、【2018年中考江苏盐城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来焦山有四快事:观返照吸江亭,青山落日,烟水苍茫中,居然米家父子①笔意;晚望月孝然祠外,太虚一碧,长江万里,无复微云点缀;听晚梵声出松杪②,悠然有遗世之想;晓起观海门日出,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映射江水,悉成明霞,演漾不定。
《瘗鹤铭》③在雷轰石下,惊涛骇浪,朝夕喷激,予来游于冬月,江水方落,乃得踏危石于潮汐汩没之中,披剔尽致④,实无不幸也。
(选自《渔洋山人文略》)
【注】①米家父子:米芾父子。②杪(miǎo):树梢。③《瘗(yì)鹤铭》:六朝摩崖石刻。④披剔尽致:仔细而详尽的地阅览、观赏。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春和景明______
②心旷神怡______
③悉成明霞______
④得踏危石______
10.下列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潮汐汩没之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B.而或长烟一空 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C.不以物喜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悠然有遗世之想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②始从远林微露红晕,倏然跃起数千丈。
12.填空和解答。
①根据乙文内容填空。
游焦山四件快事: ——晚望月孝然祠外—— ——晓起观海门日出
②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但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所不同,请简述。
45
【答案】
9.①日光 ②愉快 ③全,都 ④能够10.C
11.①水面上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就像一块沉在水中的玉璧。
②开始从远处的林子里稍微露出红色的光芒,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
12.①观返照吸江亭 听晚梵声出松杪
②甲文描写了明丽壮阔之景,引出后面的登楼之情,为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
9.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2.试题分析: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符合题意的信息作答。乙文中写游焦山四件快事分别是“观返照吸江亭”“晚望月孝然祠外”“听晚梵声出松杪”和“晓起观海门日出”。据此可填写作答。②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然后正确翻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具体分析即可。甲文写景是为了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为下文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做铺垫。乙文则纯为写景,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参考译文:
【甲】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
45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来焦山有四件令人高兴的事:观看夕阳返照在吸江亭的美景。青青的山峰映照着落日,沧海烟云一片烟波浩渺的景象,像是米家父子的笔法创造的意境。晚上在孝然祠外观看月色,天空碧蓝,万里长空,没有一丝云彩。听那诵经的声间从松树梢间传来,让人有出落凡尘的想法。早晨起来观看海门日出,(太阳)刚开始从远处的树林中稍微露出一点红晕的光,忽然间腾跃而起几千丈高。光芒照射在水中,一下子全都变成了明亮、摇曳多姿、荡漾的霞光。《瘗鹤铭》在雷轰石的下面,惊涛骇浪早晚喷涌和激荡。我是在十一月的时候来游玩的,江水刚落潮,于是能够登上潮汐的石头之上,仔细而详尽地阅览、观赏。实在是有幸呀。
十四、【2018年中考辽宁沈阳卷】阅读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乙】
见足下①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庭坚少孤,窘于衣食,虽早知从先生长者学问,而偏亲②白发,不得已而从仕。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所以衰懦不进,至今落诸公之后也。窃观足下天资超迈,有亲以为之依归,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非敢谓足下今日所有不足以豪于众贤之间,但为未及古人,故为足下惜此日力③耳。
(节选自《黄庭坚集·答李几仲书》,有删改)
【注释】①足下:敬称,您。②偏亲:黄庭坚父亲早亡,而母亲在世,故称偏亲。③日力:岁月。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窘于衣食 皆以美于徐公
B.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 公问其故
C.而从仕之日得学之功十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D.有亲以为之依归 吾谁与归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见足下题字,以为是必磊落人也。
(2)如是已逾年,恨未识足下面耳。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春 秋 未 三 十 若 刻 意 于 德 义 经 术 当 不 止 此 耳。
10.【甲】【乙】两文都出自文学前辈写给年轻人的文字。依据选文回答问题。
(1)【甲】文表现了宋濂怎样的优秀品质?(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45
(2)【乙】文中黄庭坚指出李几仲在学业上的差距是_______,对他提出的希望是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
7.D8.(1)我看见您题写的宇,认为这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
(2)像这样已经过了一年,(我)很遗憾没有和您见面。
9.春秋未三十/若刻意于德义经术/当不止此耳。
10.(1)(1)宋濂:勤奋好学;诚信。 (2)(2)学业上没有古人优秀;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解析】甲文选自《宋学士全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
乙文选自《答李几仲书》 作者:黄庭坚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
(乙)看到您的题字,认为写这些字的人一定是光明磊落的人。就这样过了一年,很是遗憾没有当面认识您罢了。庭坚我小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吃的穿的都很穷困。即使知道应该早些向先生请教学习知识,然而母亲老迈,不得已就先做了官。所以年轻的时候,能够在学习上用的功夫不过十分之五,而做了官的时候,能够学习的功夫就有十分之三了。所以我的学问就衰退不进步,至今落后在各位之后了。我私下看您的天资超强,上有双亲可以依赖。年龄还没有到三十岁,如果在道德和学问上多下些功夫,所达到的高度不仅仅是这样吧。不是敢说您现在所拥有的成就,不值得在众豪杰众称贤,但还是没有达到古人的高度,所以为您的时光和功力感到惋惜啊。
7.此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在……方面/比;B.因此/原故;C.得到/通“德”,感激;D.都是“归依”的意思。
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题”,题写;“以为”,认为;“如是”,像这样;“恨”,遗憾。
点睛:翻译文言句子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翻译句子要把握的原则:1.语句通顺,成分完整。(注意翻译省略主语宾语时要补充完整,并添加括号。)2.落实字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法是:吃透课内文言文,反复诵读,熟练掌握,再适当拓展。
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主谓之间要停顿;谓宾之间要
45
十五、【2018年中考青海西宁卷】阅读《三峡》,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
13.用现代汉语翻译“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一句。
14.文章结尾处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15.用简洁的语文概括三峡两岸山势的特点。
【答案】
11.(1)阙;通“缺”,中断。(2)属:连接。
12.(1)自:在。(2)自:若;如果。
13.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或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14.结构上:渔歌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内容上;再次点明三峡之长,猿声之哀,进一步渲染了三峡秋季萧瑟悲凉的气氛。
15.连绵不断,遮天蔽日。或山高岭连(山连山高)。
【解析】
11.试题分析: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
45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 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不能通航。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六、【2018年中考山东临沂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嶇,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伯然不动,做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5
(节选自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从香山俯石磴行柳路,不里许,碧云①在焉。刹后有泉,从山根石罅②中出,喷吐冰雪,幽韵涵澹③。有老树④,中空火出,导泉于寺,周于廓下,激聒石渠⑤,下见文砾金沙。引入殿前为池,界以石梁,下深丈许,了若径寸。朱鱼万尾,匝池红酣⑥,烁人目睛,日射清流,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⑦。或投饼于左,群赴于左,右亦如之,咀呷有声。然其跳达⑧刺泼⑨,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其长尺许者,潜泳潭下,见食不赴,安闲宁寂,毋乃⑩静燥关其老少耶?
(节选自 袁中道《西山十记》之《记四》
【注释】①碧云:碧云寺,在北京西山。②罅:裂缝。③涵澹;水波激荡的样子。④有老树,中空火出:泉水从一棵空心老树中如喷火般激溅而出。⑤激聒石渠:在石渠中激荡起哗啦啦的水声。⑥匝池红酣:满池的鱼欢快地游动。⑦清慧可怜:样子清秀灵动惹人喜爱。⑧跳达:同“佻达”,此处指鱼儿欢快游动的样子。⑨刺泼:鱼击水声。⑩毋乃:表揣测,相当于“恐 怕”“只怕”。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心乐之 乐:
(2)不可久居 居:
(3)不里许 许: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其长尺许者 ②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①乃记之而去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①或投饼于左 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D.①以其境过清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然其跳达刺泼游戏水上者,皆数寸鱼。
14.下列六个句子分为四组,全部属于间接描写水清澈的一组是( )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③激聒石渠,下见文砾金沙。④写影潭底,清慧可怜。⑤下深丈许,了若径寸。⑥从山根石罅中出,喷吐冰雪。
A.①②⑥B.②③④C.③⑤⑥D.①④⑤
15.【甲】【乙】两文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1.乐:以……为乐 居:停留 许:大约12.D
13.(1)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然而在水中欢快游动发出刺泼声响的鱼儿,都是身长只有几寸的鱼儿。14.B
15.【甲】文抒发了作者谪居荒原之地的孤寂、凄苦忧伤的感情。【乙】文表现作者西山游玩的欢愉心情。
45
【解析】
11.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乐”:以……为乐。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12.试题分析:D项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因为”之意。A前者代词;后者副词“难道”。B前者代词;后者助词,用于主谓之间。C前者介词,引出处所,可译为“到”;后者介词“比”。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
1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
(一)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二)译文:无。
十七、【2018年中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45
小石潭记(节选)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6.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_____,潭中游鱼的特点是_____。
【答案】
4.B5.(鱼)好像在同游人互相逗乐。
6.(1)清澈 (2)灵动
【解析】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4.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B项“伐竹取道”意为砍倒竹子并开辟出一条小路,而并非“做成了竹筏”。
5.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
45
十八、【2018年中考四川凉山州卷】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积累
(一)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6.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无敢哗者:喧哗
B.既而儿醒,大啼:不久,紧接着
C.妇抚儿乳,儿含乳啼:乳房
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即使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少顷”“未几”“俄而”这三个词语都表示时间极短。
B.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到睡,失火救火。
C.文中前后两次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这在结构上叫做首尾呼应。
D.文章采用正面描写的表现手法,用观众的反应来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8.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45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答案】
6.C7.D
8.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地把身子坐正了。
【解析】选自《虞初新志》 作者:林嗣环 年代:清
参考译文:京城里有个擅长口技的人。一天正赶上有一家大摆酒席,宴请宾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围幕,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里面,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一起围坐在围幕前面。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里面醒木一拍,全场安静下来,没有敢大声说话的。
远远地听到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她摇着丈夫说起夫妻之间的事。丈夫说着梦话,开头不怎么答应她,妇女把他摇个不停,于是两人的说话声逐渐间隔混杂,床又从中发出“戛戛”的响声。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叫妻子抚慰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丈夫起来小便,妇女也抱着孩子起来小便。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床发出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小便解入瓶中的声音,解入桶中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个人大声呼叫:“起火啦”,丈夫起来大声呼叫,妇人也起来大声呼叫。两个小孩子一齐哭了起来。一会儿,有成百上千人大声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条狗汪汪地叫。中间夹杂着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发出爆裂的声音,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了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了。撤去围幕一看里面,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6.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45
十九、【2018年中考四川达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甲】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惠子相梁》)
【乙】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②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③无所容。非不呺然④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⑤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为洴澼⑥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⑦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⑧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⑨,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⑩也夫!”
(《庄子·逍遥游》)
【注释】①瓠(hù):葫芦。②实:结的葫芦。③瓠落:很大很大的样子。④呺(xiao)然:庞大而又中空的样子。⑤掊(pǒu):砸破。⑥洴澼(píng pì):漂洗(丝绢)。⑦鬻(yù):卖,出售。⑧裂:划分出。⑨樽:本为酒器,这里指形似酒樽,可以拴在身上的一种凫水工具,俗称腰舟。⑩有蓬之心:喻指见识浅薄不能通晓大道理。
8.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或谓惠子曰(或:有人)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国:国都)
C.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龟:皮肤受冻开裂)
D.吴王使之将(将:将领)
9.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而:①聚族而谋曰 ②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
B.于: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②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鱼我所欲也》)
45
C.以:①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②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D.为:①我世世为洴澼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庄子去看望惠子,惠子第一反应庄子是来争夺相位的,于是大动干戈在城里进行大搜捕。惠子的举动也表现出庄子的过人才能。
B.甲文中庄子讲鹓雏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一朝得志,便仗势欺人,为所欲为的丑态,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
C.乙文中惠子用大葫芦盛水浆,一不小心,葫芦掉地上摔烂了,惠子觉得自己不善于使用大东西。
D.乙文揭示出一个道理: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不一样。
11.给乙选文画线句子划分节拍。(划两处)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12.翻译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答案】
8.D9.A10.D
11.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12.(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2)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
【解析】
8.试题分析:D项加点词解释有误。将:率领军队(动词)。
点睛:推断实词意思有下列方法:1.联想推断法。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因为。D①做;②被。
点睛: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而”“则”作为连词使用,可根据上下文推断它的用法。
10.试题分析:A甲文重点表现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B甲文庄子借鹓雏的故事,
45
(一)译文:惠施在梁国做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鶵,你知道它吗?那鹓鶵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鶵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发出‘喝!’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吗?”
(二)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一种大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成长而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用来盛水,它的坚硬程度却不能胜任;把它锯开来做瓢,却又没有那么大的水缸可以容纳。它不是不大,我认为他它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砸碎了。”庄子说:“这是你不会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个人,善于制造不龟裂手的药物,他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有个客人听说了,愿意出百金收买他的药方。于是集合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以漂丝絮为业,所得不过数金;现今卖出这个药方,立刻可得百金,我看还是卖了吧。’这位客人得了这个药方,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正有困难,吴王就派他为将,率兵在冬天跟越国水战,因为有不龟裂手的药,大败越国;吴王就划分了土地封赏给他。同是一个不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是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百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就不想到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只是愁它大得无处容纳,可见你的心如茅塞一般没有开通啊!”
二十、【2018年中考四川眉山卷】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湖心亭看雪(节选)
张岱
45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丙】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7.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B.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列加点词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湖中人鸟声俱绝(隔绝)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边)
D.佁然不动(呆呆的样子)
9.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事赏雪,丙文写的是游览小石潭。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面面。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凉,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避。
10.将下列句子翻译咸现代汉话。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答案】
7.C8.D9.B
45
10.(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鱼儿)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解析】
7.试题分析: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乙】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丙】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45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二十一、【2018年中考重庆B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⑥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淫雨霏霏”,鄂教版写作“霪雨霏霏”;“日星隐曜”,鄂教版写作“日星隐耀”。
9.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________)
②百废具兴(________)
③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
④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5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洞庭湖壮阔缥缈的景象。
B.“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虽遭贬谪却做出了显著政绩的充分肯定。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表明古仁人已无悲喜之情,心中唯有天下。
D.文中第③段所描绘的阴冷萧然之景,与第④段所描绘的晴朗明丽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12.有人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伟大的事,与我们普通人无关。对此,你怎么看?
【答案】
9.(1)①景象 (2)②通“俱”,全,皆 (3)③国都 (4)④日光
10.①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国君忧虑。
②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11.B
12.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解析】选自:《范文正公集》 作者:范仲淹 年代:北宋
参考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45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
点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译出原文造句的特点。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理解分析错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的意思是滕子京虽为“谪守”亦政绩显著。
12.本题考查的是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的。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设想合理即可。由“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可以看出不管何时都应该以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
1.【2018年中考贵州毕节卷】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和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丹书帛日“陈胜王”。②鸿雁传书
B.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②河曲智曳亡以应。
C.①子非鱼,安知鱼之乐?②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
D.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C项,意思都是“怎么”。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书写/书信。B:逃跑/通“无”。D:比/在。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