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9.47 KB
- 2021-05-1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年中考数学提分训练: 反比例函数
一、选择题
1.若点A(﹣2,3)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像上,则k的值是( )。
A.﹣6 B.﹣2 C.2 D.6
2.已知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经过点(1,1),则k的值为( ).
A. -1 B. 0 C. 1 D. 2
3.如图,已知直线y=k1x(k1≠0)与反比例函数y= (k2≠0)的图象交于M,N两点.若点M的坐标是(1,2),则点N的坐标是( )
A. (﹣1,﹣2) B. (﹣1,2) C. (1,﹣2) D. (﹣2,﹣1)
4.若点A(3,-4)、B(-2,m)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则m的值为( )
A. 6 B. -6 C. 12 D. -12
5.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的每一个分支上,y都随x的增大而减小,则k的取值范围是( )
21
A. k>1 B. k>0 C. k≥1 D. k<1
6.已知点A(x1 , y1),B(x2 , y2)是反比例函数y= 图象上的点,若x1>0>x2 , 则一定成立的是( )
A. y1>y2>0 B. y1>0>y2 C. 0>y1>y2 D. y2>0>y1
7.一个反比例函数与一个一次函数在同一坐标平面内的图像如图示,如果其中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那么该一次函数可能的解析式是( )
A. B. C. D.
8.若 ,则正比例函数 与反比例函数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大致图象可能是( )
A. B. C. D.
9.已知一次函数y1=x﹣3和反比例函数y2= 的图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交于A、B两点,当y1>y2时,x的取值范围是( )
21
A. x<﹣1或x>4 B. ﹣1<x<0或x>4 C. ﹣1<x<0或0<x<4 D. x<﹣1或0<x<4
10.如图,菱形OABC的顶点C的坐标为(3,4),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经过顶点B,则k的值为( )
A. 12 B. 20 C. 24 D. 32
1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AB的顶点A在x轴正半轴上,OC是△OAB的中线,点B,C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则△OAB的面积等于( )
A. 2 B. 3 C. 4 D. 6
二、填空题
12.已知点P(﹣1,4)满足反比例函数y= (k≠0)的表达式,则k=________.
13.当-2≤x≤-1时,反比例函数y= 的最大值y=4.则k=________
21
14.如图,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矩形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点C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若点A的坐标为(﹣2,﹣2),则k的值为________.
15.如图,点A在双曲线y= 上,点B在双曲线y= (k≠0)上,AB∥x轴,分别过点A、B向x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D、C,若矩形ABCD的面积是12,则k的值为________.
16.如图,正比例函数 和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交于A(﹣1,2)、B(1,﹣2)两点,若y1<y2 , 则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正方形 的顶点 的坐标为 ,点 在 轴正半轴上,点 在第三象限的双曲线 上,过点 作 轴交双曲线于点 ,连接 ,则 的面积为________.
21
18.过双曲线 的动点 作 轴于点 , 是直线 上的点,且满足 ,过点 作 轴的平行线交此双曲线于点 .如果 的面积为8,则 的值是________.
19.如图,矩形OABC的边AB与x轴交于点D,与反比例函数 (k>0)在第一象限的图像交于点E,∠AOD=30°,点E的纵坐标为1,ΔODE的面积是 ,则k的值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20.如果函数y=m 是一个经过二、四象限的反比例函数,则求m的值和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1.已知y=y1+y2 , y1与x成正比例,y2与x+2成反比例,且当x=﹣1时,y=3;当x=3时,y=7.求x=﹣3时,y的值.
22.如图,OA⊥OB,AB⊥x轴于C,点A( ,1)在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上.
(1)求反比例函数y= 的表达式;
(2)在x轴的负半轴上存在一点P,使S△AOP= S△AOB , 求点P的坐标.
21
23.如图,函数 的图象与函数 的图象相交于点 .
(1) 求 , 的值;
(2)直线 与函数 的图象相交于点 ,与函数 的图象相交于点 ,求线段 长.
24.如图,已知函数 的图象与一次函数 的图象相交不同的点A、B,过点A作AD⊥ 轴于点D,连接AO,其中点A的横坐标为 ,△AOD的面积为2.
(1)求 的值及 =4时 的值;
(2)记 表示为不超过 的最大整数,例如: , ,设 ,若 ,求 值
21
25.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ABC,∠ABC=90°,顶点A在第一象限,B,C在x轴的正半轴上(C在B的右侧),BC=2,AB=2 ,△ADC与△ABC关于AC所在的直线对称.
(1)当OB=2时,求点D的坐标;
(2)若点A和点D在同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求OB的长;
(3)如图2,将第(2)题中的四边形ABCD向右平移,记平移后的四边形为A1B1C1D1 , 过点D1的反比例函数y= (k≠0)的图象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P.问:在平移过程中,是否存在这样的k,使得以点P,A1 , D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接写出所有符合题意的k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1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 :∵A(﹣2,3)在反比例函数图像上,∴k=-2×3=-6,
∴k的值是-6.
故答案为:A.
【分析】将A点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求出k值.
2.【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得2k-3=1
解之k=2
故答案为:D
【分析】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函数解析式,建立关于k的方程,就可求出k的值。
3.【答案】A
【解析】 :∵直线y=k1x(k1≠0)与反比例函数y= (k2≠0)的图象交于M,N两点,∴M,N两点关于原点对称,
∵点M的坐标是(1,2),
∴点N的坐标是(-1,-2).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双曲线是中心对称图形即可得出M,N两点关于原点对称,由根据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的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也互为相反数,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A
【解析】 :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把A(3,﹣4)代入得:k=﹣12,
即y=﹣ ,
把B(﹣2,m)代入得:m=﹣ =6,
故答案为:A.
【分析】首先将A点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求出k的值,得出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再将B点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即可求出m的值。
21
5.【答案】A
【解析】 :根据题意,在反比例函数 图象的每一支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减小,
即可得k﹣1>0,
解得k>1.
故答案为:A.
【分析】因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每一个分支上,y都随x的增大而减小,所以由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得k﹣1>0,解得k>1。
6.【答案】B
【解析】 :∵k=2>0,∴在每一象限内,y随x增大而减小.
∵x1>0>x2 ,
∴A,B两点不在同一象限内,
∴y2<0<y1 .
故答案为:B.【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判断y随x的变化情况及点A、B各自所在的象限,根据各象限的点的坐标特点,即可判断出y1、y2的大小关系。
7.【答案】B
【解析】 :由反比例函数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可得:k<0,由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可得:一次项系数为负数,常数项为正数,故只有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函数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反比例函数图象分布在二、四象限,可得:k<0,由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可得:一次项系数为负数,常数项为正数,从而即可作出判断。
8.【答案】C
【解析】 ∵ab<0,
∴a、b为异号,
分两种情况:
①当a>0,b<0时,正比例函数y=ax的图象过原点、第一、三象限,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无此选项;
②当a<0,b>0时,正比例函数y=ax的图象过原点、第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选项C符合,
故答案为:C.
【分析】由ab<0,得出a、b为异号,根据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系数之间的关系此题分两种情况讨论:①当a>0,b<0时,正比例函数y=ax的图象过原点、第一、三象限,反比例函数y=
21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②当a<0,b>0时,正比例函数y=ax的图象过原点、第二、四象限,反比例函数y= 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从而一一判断即可。
9.【答案】B
【解析】 :解方程组 得: , ,
即A(4,1),B(﹣1,﹣4),
所以当y1>y2时,x的取值范围是﹣1<x<0或x>4,
故答案为:B.
【分析】首先解直线与双曲线组成的方程组,得出其交点的坐标,根据图像得不等式的解集,主要弄清楚谁大谁小,谁大就看谁的图像在上方时相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可,注意双曲线不与坐标轴相交的限制条件。
10.【答案】D
【解析】 :过C点作CD⊥x轴,垂足为D,
∵点C的坐标为(3,4),
∴OD=3,CD=4,
∴OC= = =5,
∴OC=BC=5,
∴点B坐标为(8,4),
∵反比例函数y= (x>0)的图象经过顶点B,
∴k=32,
故答案为:D.
【分析】过C点作CD⊥x轴,垂足为D,根据C点的坐标,得出OD,CD的长,根据勾股定理得出OC的长,从而得出OC=BC=5,进而得出B点的坐标,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K的值。
11.【答案】B
21
【解析】 作BD⊥x轴于D,CE⊥x轴于E,
∴BD∥CE,
∴ ,
∵OC是△OAB的中线,
∴ ,
设CE=x,则BD=2x,
∴C的横坐标为 ,B的横坐标为 ,
∴OD= ,OE=,
∴DE= ﹣ = ,
∴AE=DE= ,
∴OA= ,
∴S△OAB= OA•BD= × =3.
故答案为:B.
【分析】】作BD⊥x轴于D,CE⊥x轴于E,根据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得出CE∶BD=AE∶AD=AC∶AB,根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得出CE∶BD=AE∶AD=AC∶AB=1∶2,设CE=x,则BD=2x,根据双曲线上的点的坐标特点得出C的横坐标为 ,B的横坐标为 ,进而得出OD,OE的长,进而可以表示出DE的长,根据中位线定义得出AE=DE,从而得出OA的长,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二、填空题
12.【答案】-4
【解析】 :∵图象经过(﹣1,4),∴k=xy=﹣4.故答案为:﹣4.
【分析】由题意,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13.【答案】-4
21
【解析】 :根据题意:当x=-1时。k=-1×4=-4
故答案为:-4
【分析】根据已知当-2≤x≤-1时,反比例函数有最大值为-4,可得出图像的一个分支在第二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x取最大值时,y才最大,即可求解。
14.【答案】3
【解析】 ∵点A的坐标为(﹣2,﹣2),矩形ABCD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
∴B点的横坐标为﹣2,D点的纵坐标为﹣2,设D点坐标为(a,﹣2),B点坐标为(﹣2,b),则C点坐标为(a,b),
∵矩形ABCD的对角线BD经过坐标原点O,
∴直线BD的解析式可设为y=mx,
把点D(a,﹣2),B点(﹣2,b)分别代入y=mx
得,am=﹣2,﹣2m=b,
∴a= ,
∴ab= •(﹣2m)=4,
∵点C(a,b)在反比例函数 的图象上,
∴k+1=ab=4,
∴k=3.
故答案为:3.【分析】根据A点的坐标及矩形ABCD的边分别平行于坐标轴,从而设出D点坐标为(a,﹣2),B点坐标为(﹣2,b),则C点坐标为(a,b),设直线BD的解析式为y=mx,把点D(a,﹣2),B点(﹣2,b)分别代入y=mx,从而可得出ab=4,再根据C点在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上,从而得出方程k+1=ab=4,求解得出k的值。
15.【答案】16
【解析】 :延长线段BA,交y轴于点E,
∵双曲线y=kx(k≠0)在第一象限,
∴k>0,
21
∵AB∥x轴,
∴AE⊥y轴,
∴四边形AEOD是矩形,
∵点A在双曲线y=上,
∴S矩形AEOD=4,
同理可得S矩形OCBE=k,
∵S矩形ABCD=S矩形OCBE−S矩形AEOD=k−4=12,
∴k=16
故答案为:16【分析】先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一象限判断出k的符号,再延长线段BA,交y轴于点E,由于AB∥x轴,所以AE⊥y轴,可证得四边形AEOD是矩形,可得出S矩形AEOD=4,S矩形OCBE=k,再根据S矩形ABCD=S矩形OCBE−S矩形AEOD , 建立k的方程,求解即可。
16.【答案】或
【解析】 :∵两函数交点坐标为(-1,2),1,-2)
∴当y1<y2时,由图像可知,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1 < x < 0 或 x > 1【分析】根据两交点坐标,可知直线x=-1、y轴、直线x-1将两函数的图像分成四部分,而y1<y2 , 就是要观察自变量函数的图像低于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即可得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7.【答案】7
【解析】 如图,
设D(x, ),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CD=BC,∠ADC=∠DCB=90°,
易得△AGD≌△DHC≌△CMB,
∴AG=DH=-x-1,
∴DG=BM,
21
∴1- =-1-x- ,
x=-2,
∴D(-2,-3),CH=DG=BM=1- =4,
∴点E的纵坐标为-4,
当y=-4时,x=- ,
∴E(- ,-4),
∴EH=2- = ,
∴CE=CH-HE=4- = ,
∴S△CEB= CE•BM= × ×4=7.
故答案为:7.
【分析】根据双曲线上点的坐标特点设出D点的坐标,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及同角的余角相等易得△AGD≌△DHC≌△CMB,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出AG=DH=-x-1,DG=BM,从而得出关于x的方程,求出D点的坐标,CH,DG,BM的长;进而得出AG,DH的长,求出E点的坐标,EH,CE的长,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答案。
∵AG=DH=-1-x=1,
18.【答案】12或4
【解析】 如图:点P在点A的上方
设点A的坐标为:
则点P的坐标为:
点C的纵坐标为: ,代入反比例函数 ,点C的横坐标为:
解得:
如图:点P在B点的下方
21
设点A的坐标为:
则点P的坐标为:
点C的纵坐标为: ,代入反比例函数 ,点C的横坐标为:
解得:
故答案为:12或4.
【分析】此题分两种情况:①点P在B点的上方,设出A点的坐标,进而得出B,C两点的坐标,PC的长度,AP 的长度,根据S△APC=PC·AP=8得出关于k的方程,求解得出k的值;;②点P在点A的下方,设出A点的坐标,进而得出B,C两点的坐标,PC的长度,AP 的长度,根据S△APC=PC·AP=8得出关于k的方程,求解得出k的值。
19.【答案】
【解析】 :过E作EF⊥x轴,垂足为F,
∵点E的纵坐标为1,
∴EF=1,
∵ΔODE的面积是
∴OD= ,
∵四边形OABC是矩形,且∠AOD=30°,
∴∠DEF=30°,
21
∴DF=
∴OF=3 ,
∴k=3 .
故答案为3 .
【分析】过E作EF⊥x轴,垂足为F,由题意得EF=1,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及ΔODE的面积得出OD的长,根据矩形的性质,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DEF=30°,利用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边之间的关系得出DF的长,进而得出OF的长,E点的坐标,再根据双曲线上的点的坐标特点即可得出k的值。
三、解答题
20.【答案】解:∵反比例函数y=m 是图象经过二、四象限, ∴m2﹣5=﹣1,m<0,解得m=﹣2,
∴解析式为y= .
【解析】【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知,反比例函数过二、四象限则比例系数为负数,据此即可写出函数解析式.
21.【答案】解:∵y1与x成正比例,
∴y1=kx,
∵y2与x+2成反比例,
∴y2= ,
∵y=y1+y2 ,
∴y=kx+ ,
∵当x=﹣1时,y=3;当x=3时,y=7,
∴ ,
解得: ,
∴y=2x+ ,
当x=﹣3时,y=2×(﹣3)﹣5=﹣11
【解析】【分析】首先设出y1=kx, 再将它们代入y=y1+y2 , 然后用待定系数法即可求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最后把x=﹣3代入求值即可。
21
22.【答案】(1)解:把A( ,1)代入反比例函数y= 得:k=1× = ,
所以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 ;
(2)解:∵A( ,1),OA⊥AB,AB⊥x轴于C,
∴OC= ,AC=1,
OA= = =2,
∵tanA= = ,
∴∠A=60°,
∵OA⊥OB,
∴∠AOB=90°,
∴∠B=30°,
∴OB=2OC﹣2 ,
∴S△AOB= = =2 ,
∵S△AOP= S△AOB ,
∴ ,
∵AC=1,
∴OP=2 ,
∴点P的坐标为(﹣2 ,0).
【解析】【分析】(1)把A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即可求出答案;(2)求出∠A=60°,∠B=30°,求出线段OA和OB,求出△AOB的面积,根据已知S△AOP= S△AOB , 求出OP长,即可求出答案.
23.【答案】(1)解:对于函数 ,当x=2时,m=y=2,∴P(2,2).将点P(2,2)代入数 中,得k=4.
(2)解:对于函数y=x,当y=4时,x=4,则A(4,4);由(1)得函数 ,当y=4时,x=1,则B(1,4);
∴AB=4−1=3.
21
【解析】【分析】(1)由函数点的坐标特征,将点P代入函数 求出m的值,得点P的坐标,再将其代入函数 中即可求出k的值;(2)由y=4分别代入 和 求出点A,点B的坐标,即可求得AB的长.
24.【答案】(1)解:设A(x0 , y0),则OD=x0 , AD=y0 ,
∴S△AOD= OD•AD= x0y0=2,
∴k=x0y0=4;
当x0=4时,y0=1,
∴A(4,1),
代入y=mx+5中得4m+5=1,m=-1
(2)解:∵ ,
∴ =mx+5,整理得,mx2+5x-4=0,
∵A的横坐标为x0 ,
∴mx02+5x0=4,
当y=0时,mx+5=0,
x=- ,
∵OC=- ,OD=x0 ,
∴m2•t=m2•(OD•DC),
=m2•x0(- -x0),
=m(-5x0-mx02),
=-4m,
∵- <m<- ,
∴5<-4m<6,
∴[m2•t]=5
【解析】【分析】(1)根据反比例函数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即可得出k的值;根据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特点,即可求出A点的坐标,再将A点的坐标代入直线y=mx+5中即可求出m的值;
(2)解联立直线与双曲线的解析式所组成的方程组,得出mx2+5x-4=0,将A点的横坐标代入得出mx02+5x0=4,根据直线与x轴交点的坐标特点,表示出OC,OD的长,由m2•t=m2•(OD•DC)=-4m,根据m的取值范围得出5<-4m<6,从而答案。
21
25.【答案】(1)解:如图1中,作DE⊥x轴于E.
∵∠ABC=90°,
∴tan∠ACB= ,
∴∠ACB=60°,
根据对称性可知:DC=BC=2,∠ACD=∠ACB=60°,
∴∠DCE=60°,
∴∠CDE=90°-60°=30°,
∴CE=1,DE= ,
∴OE=OB+BC+CE=5,
∴点D坐标为(5, ).
(2)解:设OB=a,则点A的坐标(a,2 ),由题意CE=1.DE= ,可得D(3+a, ),
∵点A、D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象上,
∴2 a= (3+a),
∴a=3,
∴OB=3.
(3)解:存在.理由如下:①如图2中,当∠PA1D=90°时.
∵AD∥PA1 ,
∴∠ADA1=180°-∠PA1D=90°,
21
在Rt△ADA1中,∵∠DAA1=30°,AD=2 ,
∴AA1= =4,
在Rt△APA1中,∵∠APA1=60°,
∴PA= ,
∴PB= ,
设P(m, ),则D1(m+7, ),
∵P、A1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象上,
∴ m= (m+7),
解得m=3,
∴P(3, ),
∴k=10 .
②如图3中,当∠PDA1=90°时.
∵∠PAK=∠KDA1=90°,∠AKP=∠DKA1 ,
∴△AKP∽△DKA1 ,
∴ .
∴ ,
∵∠AKD=∠PKA1 ,
∴△KAD∽△KPA1 ,
∴∠KPA1=∠KAD=30°,∠ADK=∠KA1P=30°,
∴∠APD=∠ADP=30°,
21
∴AP=AD=2 ,AA1=6,
设P(m,4 ),则D1(m+9, ),
∵P、A1在同一反比例函数图象上,
∴4 m= (m+9),
解得m=3,
∴P(3,4 ),
∴k=12
【解析】【分析】(1)如图1中,作DE⊥x轴于E.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由tan∠ACB==得出∠ACB=60°,根据对称性可知:DC=BC=2,∠ACD=∠ACB=60°,根据平角的定义得出∠DCE=60°,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出∠CDE=90°-60°=30°,根据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边之间的关系得出CE,DE的长,根据线段的和差得出OE的长,从而得出D点的坐标;
(2)设OB=a,从而表示出A,D点的坐标,根据反比例函数上的点的坐标特点即可得出关于a的方程,求解即可。
(3)存在.理由如下:①如图2中,当∠PA1D=90°时.根据平移的性质得出AD∥PA1 , 根据二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得出∠ADA1=180°-∠PA1D=90°,在Rt△ADA1中由余弦函数的定义得出AA1==4,在Rt△APA1中,由∠APA1=60°,得出PA的长,进而根据线段的和差得出PB的长,设出P点的坐标,根据平移规律表示出D1的点坐标,根据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点得出关于m的方程,求解得出m的值;从而得出P点坐标进而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的值;②如图3中,当∠PDA1=90°时. 首先判断出△AKP∽△DKA1 ,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得出AK∶KD=PK∶KA1,故PK∶AK=KA1∶DK, 然后判断出△KAD∽△KPA1 , 根据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出∠KPA1=∠KAD=30°,∠ADK=∠KA1P=30°,根据等量代换得出∠APD=∠ADP=30°,从而得出AP=AD=2,AA1=6,设出P点的坐标,进而得出D1的坐标,根据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点的坐标特点得出关于m的方程,求解得出m的值;从而得出P点坐标进而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k的值。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