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2.71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折叠剪切问题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考数学专题复习——折叠剪切问题 ‎ 折叠剪切问题是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问题,学生应充分理解操作要求方可解答出此类问题.‎ 一、折叠后求度数 ‎【1】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BC、BD为折痕,则∠CBD的度数为( )‎ A.600 B.‎750 C.900 D.950‎ ‎ ‎ ‎ 答案:C ‎【2】如图,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  )‎ A.50° B.55°   C.60° D.65°‎ 答案:A ‎ C D E B A 图 (2)‎ ‎【3】 用一条宽相等的足够长的纸条,打一个结,如图(1)所示,然后轻轻拉紧、压平就可以得到如图(2)所示的正五边形ABCDE,其中∠BAC=  度.‎ 图(1)‎ 第3题图 答案:36°‎ 二、折叠后求面积 ‎【4】如图,有一矩形纸片ABCD,AB=10,AD=6,将纸片折叠,使AD边落在AB边上,折痕为AE,再将△AED以DE为折痕向右折叠,AE与BC交于点F,则△CEF的面积为(  )‎ A.4 B.‎6 ‎ C.8 D.10‎ 答案:C ‎【5】如图,正方形硬纸片ABCD的边长是4,点E、F分别是AB、BC的中点,若沿左图中的虚线剪开,拼成如下右图的一座“小别墅”,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2 B.‎4 C.8 D.10‎ 答案:B ‎【6】如图a,ABCD是一矩形纸片,AB=‎6cm,AD=‎8cm,E是AD上一点,且AE=‎6cm。操作:‎ ‎(1)将AB向AE折过去,使AB与AE重合,得折痕AF,如图b;(2)将△AFB以BF为折痕向右折过去,得图c。则△GFC的面积是( )‎ E A A A B B B C C C G D D D F F F 图a 图b 图c ‎ 第6题图 A‎.1cm2 B‎.2 cm2 C.3 cm2 D‎.4 cm2‎ 答案:B 三、折叠后求长度 ‎【7】如图,已知边长为5的等边三角形ABC纸片,点E在AC边上,点F在AB边上,沿着EF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D的位置,且,则CE的长是( )‎ A B C D E F 第7题图 ‎(A) (B) ‎ ‎(C) (D)‎ 答案:D 四、折叠后得图形 ‎【8】将一张矩形纸对折再对折(如图),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下,得到①、②两部分,将①展开后得到的平面图形是( )‎ 第8题图 A.矩形 B.三角形 C.梯形 D.菱形 答案:D ‎【9】在下列图形中,沿着虚线将长方形剪成两部分,那么由这两部分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又能拼成三角形和梯形的是( ) ‎ 第9题图 A. B. C. D. ‎ 答案:D ‎【10】小强拿了张正方形的纸如图(1),沿虚线对折一次如图(2),再对折一次得图(3),然后用剪刀沿图(3)中的虚线(虚线与底边平行)剪去一个角,再打开后的形状应是( )‎ 第10题图 答案:D ‎【11】将一圆形纸片对折后再对折,得到图1,然后沿着图中的虚线剪开,得到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展开后的平面图形是( )‎ ‎ ‎ 图1‎ 第12题图 ‎ ‎ ‎ ‎ ‎ ‎ 答案:C ‎【12】如图1所示,把一个正方形三次对折后沿虚线剪下,则所得的图形是( )‎ 答案:C 第14题图 ‎【13】 如图,已知BC为等腰三角形纸片ABC的底边,AD⊥BC,AD=BC. 将此三角形纸片沿AD剪开,得到两个三角形,若把这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面四边形,则能拼出互不全等的四边形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五、折叠后得结论 ‎【14】亲爱的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身影.请看图,折叠一张三角形纸片,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就得到一个著名的几何定理,请你写出这一定理的结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等于_______°.”‎ ‎(1)‎ 第17题图 ‎(2)‎ 第15题图 ‎ ‎ 答案:180‎ ‎【15】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内去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上述操作所能验证的等式是( ) A.a2–b2 =(a+b)(a-b) B.(a–b)2 = a2–2ab+b2 ‎ C.(a+b)2 = a2 +2ab+ b2 D.a2 + ab = a (a+b) ‎ 答案:A ‎【16】如图,一张矩形报纸ABCD的长AB=a cm,宽BC=b cm,E、F分别是AB、CD的中点,将这张报纸沿着直线EF对折后,矩形AEFD的长与宽之比等于矩形ABCD的长与宽之比,则a∶b等于(  ).‎ ‎  A. B. C. D.‎ 第19题图 答案:A 六、折叠和剪切的应用 ‎【17】将正方形ABCD折叠,使顶点A与CD边上的点M重合,折痕交AD于E,交BC于F,边AB折叠后与BC边交于点G(如图).‎ ‎(1)如果M为CD边的中点,求证:DE∶DM∶EM=3∶4∶5;‎ ‎(2)如果M为CD边上的任意一点,设AB=‎2a,问△CMG的周长是否与点M 的位置有关?若有关,请把△CMG的周长用含DM的长x的代数式表示;若无关,请说明理由.‎ 答案:(1)先求出DE=,,后证之.‎ ‎(2)注意到△DEM∽△CMG,求出△CMG的周长等于‎4a,从而它与点M在CD边上的位置无关.‎ ‎【18】同学们肯定天天阅读报纸吧?我国的报纸一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每次对折后,所得的长方形和原长方形相似,问这些报纸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 答案:∶1.‎ ‎【19】用剪刀将形状如图1所示的矩形纸片ABCD沿着直线CM剪成两部分,其中M为AD的中点.用这两部分纸片可以拼成一些新图形,例如图2中的Rt△BCE就是拼成的一个图形.‎ E B A C B A M C D M 图3‎ 图4‎ 图1‎ 图2‎ 第21题图 ‎ (1)用这两部分纸片除了可以拼成图2中的Rt△BCE外,还可以拼成一些四边形.请你试一试,把拼好的四边形分别画在图3、图4的虚框内.‎ ‎(2)若利用这两部分纸片拼成的Rt△BC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设原矩形纸片中的边AB和BC的长分别为a厘米、b厘米,且a、b恰好是关于x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试求出原矩形纸片的面积.‎ B A C B A M C E M 图3‎ 图4‎ E 第21题答案图 答案:(1)如图 ‎(2)由题可知AB=CD=AE,又BC=BE=AB+AE ‎∴BC=2AB, 即 由题意知 是方程的两根 ‎∴  ‎ 消去a,得    ‎ 解得 或 经检验:由于当,,知不符合题意,舍去.‎ 符合题意.‎ ‎∴ ‎ 答:原矩形纸片的面积为‎8cm2. ‎ ‎【20】电脑CPU蕊片由一种叫“单晶硅”的材料制成,未切割前的单晶硅材料是一种薄型圆片,叫“晶圆片”。现为了生产某种CPU蕊片,需要长、宽都是‎1cm 的正方形小硅片若干。如果晶圆片的直径为‎10.05cm。问一张这种晶圆片能否切割出所需尺寸的小硅片66张?请说明你的方法和理由。(不计切割损耗)‎ 答案:可以切割出66个小正方形。 ‎ 方法一:‎ ‎(1)我们把10个小正方形排成一排,看成一个长条形的矩形,这个矩形刚好能放入直径为‎10.05cm 的圆内,如图中矩形ABCD。‎ ‎∵AB=1 BC=10‎ ‎∴对角线=100+1=101< ‎ ‎(2)我们在矩形ABCD的上方和下方可以分别放入9个小正方形。‎ ‎∵新加入的两排小正方形连同ABCD的一部分可看成矩形EFGH,矩形EFGH的长为9,高为3,对角线<。但是新加入的这两排小正方形不能是每排10个,因为:‎ ‎> ‎ ‎(3)同理:<‎ ‎ >‎ ‎ ∴可以在矩形EFGH的上面和下面分别再排下8个小正方形,那么现在小正方形已有了5层。 ‎ ‎(4)再在原来的基础上,上下再加一层,共7层,新矩形的高可以看成是7,那么新加入的这两排,每排都可以是7个但不能是8个。‎ ‎∵<‎ ‎> ‎ ‎(5)在7层的基础上,上下再加入一层,新矩形的高可以看成是9,这两层,每排可以是4个但不能是5个。‎ ‎∵<‎ ‎>‎ 现在总共排了9层,高度达到了9,上下各剩下约‎0.5cm 的空间,因为矩形ABCD的位置不能调整,故再也放不下一个小正方形了。‎ ‎∴10+2×9+2×8+2×7+2×4=66(个) ‎ 方法二:‎ 学生也可能按下面的方法排列,只要说理清楚,评分标准参考方法一。‎ 可以按9个正方形排成一排,叠4层,先放入圆内,然后:‎ ‎(1)上下再加一层,每层8个,现在共有6层。‎ ‎(2)在前面的基础上,上下各加6个,现在共有8层。‎ ‎(3)最后上下还可加一层,但每层只能是一个,共10层。‎ 这样共有:4×9+2×8+2×6+2×1=66(个)‎ ‎【21】在一张长‎12cm、宽‎5cm的矩形纸片内,要折出一个菱形.李颖同学按照取两组对边中点的方法折出菱形EFGH(见方案一),张丰同学沿矩形的对角线AC折出∠CAE=∠DAC,∠ACF=‎ ‎∠ACB的方法得到菱形AECF(见方案二),请你通过计算,比较李颖同学和张丰同学的折法中,哪种菱形面积较大?‎ A D E H F B C G ‎(方案一)‎ A D E F B C ‎(方案二)‎ 第23题图 答案:(方案一)‎ ‎ ‎ ‎ ‎ ‎ (方案二)‎ 设BE=x,则CE=12-x ‎ 由AECF是菱形,则AE2=CE2‎ ‎ ‎ ‎ ‎ ‎ ‎ ‎ ‎ ‎ ‎ 比较可知,方案二张丰同学所折的菱形面积较大. ‎ ‎【22】正方形提供剪切可以拼成三角形。方法如下:‎ 第24题图(1)‎ ‎                ‎ 仿上面图示的方法,及韦达下列问题:‎ ‎ 操作设计:‎ ‎ (1)如图(2),对直角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等面积的矩形。‎ ‎ ‎ 第24题图(2) 第24题图(3)‎ ‎(2)如图(3)对于任意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原三角形等面积的矩形。‎ 方法一: 方法二:‎ 第24题答案图(1) 第24题答案图(2)‎ ‎ ‎ 答案:(1)        ‎ ‎  ‎ ‎ ‎ ‎ ‎ ‎ ‎ ‎ ‎ ‎(2)略。‎ 第25题图 O ‎【23】如图,⊙O表示一圆形纸板,根据要求,需通过多次剪裁,把它剪成若干个扇形面,操作过程如下:第1次剪裁,将圆形纸板等分为4个扇形;第2次剪裁,将上次得到的扇形面中的一个再等分成4个扇形;以后按第2次剪裁的作法进行下去.‎ ‎(1)请你在⊙O中,用尺规作出第2次剪裁后得到的7个扇形(保留痕迹,不写作法).‎ ‎(2)请你通过操作和猜想,将第3、第4和第n次裁剪后所得扇形的总个数(S)填入下表.‎ 等分圆及扇形面的次数(n)‎ ‎1‎ ‎2‎ ‎3‎ ‎4‎ ‎…‎ n 所得扇形的总个数(S)‎ ‎4‎ ‎7‎ ‎…‎ ‎(3)请你推断,能不能按上述操作过程,将原来的圆形纸板剪成33个扇形?为什么?‎ 答案:(1)由图知六边形各内角相等.‎ ‎(2) 七边形是正七边形.‎ ‎(3)猜想:当边数是奇数时(或当边数是3,5,7,9,…时),各内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24】如图,若把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的四个角(阴影部分)剪掉,得一四边形A1B‎1C1D1.试问怎样剪,才能使剩下的图形仍为正方形,且剩下图形的面积为原正方形面积的,请说明理由(写出证明及计算过程).‎ 答案:剪法是:当AA1=BB1=CC1=DD1=或时,‎ 四边形A1B‎1C1D1为正方形,且S=.‎ 在正方形ABCD中,‎ AB=BC=CD=DA=1,‎ ‎∠A=∠B=∠C=∠D=90°.‎ ‎∵AA1=BB1=CC1=DD1,‎ ‎∴A1B=B‎1C=C1D=D‎1A.‎ ‎∴△D1AA1≌△A1BB1≌△B1CC1≌△C1DD1.‎ ‎∴D‎1A1=A1B1=B‎1C1=C1D1,‎ ‎∴∠AD‎1A1=∠BA1B1=∠CB‎1C1=∠DC1D1.‎ ‎∴∠AA1D+∠BA1B1=90°,即∠D‎1A1B1=90°.‎ ‎∴四边形A1B‎1C1D1为正方形.设AA1=x,‎ 则AD1=1-x.‎ ‎∵正方形A1B‎1C1D1的面积=,‎ ‎∴S△AA1D1=‎ 即x(1-x)=,‎ 整理得9x2-9x+2=0.‎ 解得x1=,x2=.‎ 当AA1=时,AD1=,‎ 当AA1=时,AD1=.‎ ‎∴当AA1=BB1=CC1=DD1=或时,‎ 四边形A1B‎1C1D1仍为正方形且面积是原面积的.‎ 折叠问题专题研究 上虞市滨江中学 潘建德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折叠问题的本质 ‎2、了解折叠问题解题策略,学会应用这些策略解决折叠问题 ‎3、渗透方程思想及中考复习以“本”为本的导向 二、教学重点:通过动手操作、应用轴对称性解决折叠问题 三、教学难点:折叠型综合题的分析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出示08绍兴8题:将一张纸第一次翻折,折痕为(如图1),第二次翻折,折痕为(如图2),第三次翻折使与重合,折痕为(如图3),第四次翻折使与重合,折痕为(如图4).此时,如果将纸复原到图1的形状,则的大小是( )‎ A. B. C. D.‎ 此题凸显的主题是图形的折叠,折叠问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越来越常见,据统计,在08年我省11个地区的中考卷中有7个地区都出现了折叠型考题,其中有5个地区中考卷的压轴题是折叠型问题,包括绍兴地区,折叠问题已成为中考的热门问题之一.点出课题.‎ ‎2、解题策略(一)——重过程“折”‎ ‎(1)如何迅速且准确地解决08绍兴卷第8题?(学生:动手折一折)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归纳:题型一:考察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操作题.解题策略:重过程——“折”.‎ ‎(2)学生进一步尝试.题2:(2008山东东营)将一正方形纸片按下列顺序折叠,然 后将最后折叠的纸片沿虚线剪去上方的小三角形.将纸片展开,得到的图形是( )‎ A.‎ B.‎ C.‎ D.‎ A B C D F E ‎ ‎ ‎3、解题策略(二)——重本质“叠”‎ ‎(1)本质探究:题3:如图,长方形ABCD沿AE折叠,使D落在边BC上的F点处,如果∠BAF=30°,AD=2,则∠DAE=___,EF=_______.‎ A B C D E ‎(第8题)‎ 学生解决后讲解方法,教师:显然,折叠问题不能只靠动手操作来解决,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折叠的本质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所以在解决折叠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轴对称的思想和轴对称的性质.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以得到:(1)轴对称是全等变换:折叠重合部分一定全等(有边、角的相等);(2)点的轴对称性:互相重合两点(对称点)之间的连线必被折痕(对称轴)垂直平分(有Rt△,可应用勾股定理得方程).‎ ‎(2)初步应用:题4:08丽水8:如图,在三角形中,>,、分别是、上的点,△沿线段翻折,使点落在边上,记为.若四边形是菱形,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是△的中位线 B. 是边上的中线 ‎ C. 是边上的高 D. 是△的角平分线 分析:此题虽有多种说明方法,即可应用折叠的全等性得到,也可根据折叠的点轴对称性得到.‎ ‎(3)题5:09绍兴市属期末23.(本题满分12分)‎ 课堂上,老师出示了以下问题,小明、小聪分别在黑板上进行了板演,请你也解答这个问题:‎ 在一张长方形ABCD纸片中,AD=‎25cm, AB=‎20cm. 现将这张纸片按如下列图示方式折叠,分别求折痕的长.‎ ‎(1) 如图1, 折痕为AE;‎ ‎(2) 如图2, P,Q分别为AB,CD的中点,折痕为AE;‎ ‎(3) 如图3, 折痕为EF.‎ 分析:题(1)题(2)主要应用折叠的全等性,题(3)连结对称点的连线BD,根据 折叠中点的轴对称性得EF是BD的中垂线,BO=,同时根据矩形的中心对 称性知,EF=2E0,在Rt△CDE中,根据勾股定理可解得DE=,根据折叠全等性 得BE=DE=,在Rt△BO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EO=,故EF=.由此题 得心得:在解决折叠类计算题时,根据Rt△的勾股定理应用方程思想是常用方法.‎ 题后说明:此题(2)是课本习题原题,(1)、(3)都根据课本原题改变而成.根据 课本原题改变成中考题,是中考卷出题的一个新的方向,所以我们在中考复习中仍应以“本”为本,不断对课 本习题进行探索和挖掘.‎ ‎(4)题6:08绍兴24题(2)(3)(简述):将一矩形纸片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 ‎.,.‎ ‎(1)当时,如图1,将沿翻折,点恰好落在边上的点处,求点的坐标;‎ 图1‎ O P A x B D C Q y ‎(第24题图)‎ 图2‎ O P A x B C Q y E ‎(2)连结,将沿翻折,得到,如图2.问: 与能否垂直?若能,求出相应的值;若不能,说明理由.‎ 此题(1)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适当点拨.题(2)根据情况可留作课后解决,教师点透解题的着眼点.‎ ‎4、反思小结:‎ 折叠问题题型多样,变化灵活,从考察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的实践操作题,到直接运用折叠相关性质的说理计算题,发展到基于折叠操作的综合题,甚至是压轴题.其中“折”是过程,“叠”是结果. 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所以在解决有关的折叠问题时可以充分运用轴对称的思想和轴对称的性质.借助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来解决有关折叠问题,可以使得解题思路更加清晰,解题步骤更加简洁.‎ 初中几何综合复习(讲稿)—矩形折叠问题 ‎ 同学们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研究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首先,在最近几年的中考中题折叠问题中频频出现,这对于我们识别和理解几何图形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希望通过今天的讨论,使同学们对折叠问题中有关的几何图形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有进一步认识;在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巩固头脑中已有的有关几何图形的性质以及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并在观察图形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折叠问题呢? 这个问题应分两个方面,首先什么是折叠,其次是和折叠有关的问题。下面我们将对它们分别进行讨论 一. 折叠的意义 ‎ 1.折叠,就是将图形的一部分沿着一条直线翻折180º,使它与另一部分在这条直线的同旁,与其重叠或不重叠;显然,“折”是过程,“叠”是结果。‎ 如图(1)是线段AB沿直线l折叠后的图形,其中OB'是OB在折叠前的位置; 图(2)是平行四边形ABCD沿着对角线AC折叠后的图形,△ABC是△AB'C在折叠前的位置,它们的重叠部分是三角形; (2)图形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翻折部分的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 如图(1)中OB'=OB; 如图(2),△AB'C≌△ABC; (3) 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位置关于折痕成轴对称 如图(1)OB'和OB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 如图(2)△AB'C和△ABC关于直线AC成轴对称。‎ 二.和折叠有关的问题 图形经过折叠,其翻折的部分折叠前的图形组合成新的图形,新的图形中有关的线段和角的位置、数量都有哪些具体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讨论的问题。下面,我们以矩形的折叠为例,一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问题1: 将宽度为a的长方形纸片折叠成如图所示的形状,观察图中被覆盖的部分△A'EF.‎ ‎(a)△A'EF是什么三角形? 结论:三角形AE'F是等腰三角形 证明:方法一,∵图形在折叠前和折叠后是全等的, ∴∠1= ∠2, 又∵矩形的对边是平行的∴∠1=∠3,∴∠2=∠3, ∴A'E=A'F 三角形AE'F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二: ∵图形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形状、大小不变,只是位置不同 ∴表示矩形宽度的线段EP和FQ相等,即∆A'EF的边A'E和A'F上的高相等, ∴A'E=A'F 三角形AE'F是等腰三角形 (b)改变折叠的角度α的大小,三角形A'EF的面积是否会改变? 为什么? 答:不会改变。 ‎ 分析: α的改变影响了A'E的长度,但却不能改变边A'E上的高,三角形A'EF的面积会随着α 的确定而确定. 例一:在上面的图中,标出点A'在折叠前对应的位置A,四边形A'EAF是什么四边形? 分析: (1)由前面的分析可知A'与A'在折叠前的位置A关于折痕EF成轴对称,所以作A'关于EF的对称点即可找到点A(过点A'作A'A⊥ EF交矩形的边于点A)。 同学们还可以动手折叠一下,用作记号的方法找到点A。 (2)四边形AEA'F是菱形 ‎ 证法一:∵ A是A'在折叠前对应的位置, ∴A和A'关于直线EF轴对称, ∴AA'⊥EF,且AO=A'O, 又∵AE∥A'F,∴EO∶OF=AO∶OA', ∴EO=OF∴四边形AEA'F是菱形 证法二: A是A'在折叠前对应的位置, ∴∆AEF≌∆A'EF, A'E=A'E,AF=AF, 又∵∆AEF是等腰三角形(已证),A'E=A'F, ∴AE=AF=A'E=A'F, ∴四边形AEA'F是菱形.‎ 例2.在上题的图中,若翻折的角度α=30°,a=2,求图中被覆盖的部分△A'EF.的面积.。 分析: 图中被覆盖的部分△A'EF 是等腰三角形,其腰上的高就是原矩形的宽度2,所以,本题的解题关键就是要求出腰A'F或A'E的长。 答:S四边形AEA'F=2S△A'EF=(8/3)√3 (解答过程略)‎ 练一练:当α的大小分别45°、60°时,图中被覆盖的部分△A'EF.的面积是多少?‎ 例题3. 如图:将矩形ABCD对折,折痕为MN,再沿AE折叠,把B点叠在MN上,(如图中1的点P),若AB=√3,则折痕AE的长为多少? 分析: 折痕AE为直角三角形ABE的斜边,故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求PE(或BE)的长。 解法一:由折叠的意义可知,AP⊥EP, 延长EP交AD于F, 则FE=FA(在问题一中已证)∵ M、N分别是矩形的边AB和CD 的中点,∴MN∥AD∥BC 且EP∶PF=BN∶NA=1∶1, 又∠APE= ∠D=90°, ∴AE=AF∴AE=AF=EF, ∴ ∠1= ∠2=30°,∠1=30°∴AE=2。 ∵ M、N分别是矩形的边AB和CD的中点,∴MN∥AD ∥BC且AN是AP的一半∴ MN⊥AN∴AE=AF 又FE=FA(问题1的结论) ∴AE=AF=EF, ∴ ∠1=∠2=30°,∠1=30° ∴AE=2。 由BC∥MN∥DA且M、N分别为CD和AB的中点可得EP=PF,EO=AO ∴PO=AF, 又PO=AE, ∴AE=AF ∴AE=AF=EF,∠EAF=60° (其余同上)‎ 例题4.在例3中,若M、N分别为CD、AB的三等分点(如图),AB=√5,其他条件不变,折痕 AE的长为多少? 分析:本题与上一题略有不同,MN由原来的二等分线变为三等分线,其他条件不变。所以本题的解题关键还是求出EB(或EP)的长 解:延长EP交AD于F, 则FE=FA(已证) ∵ M、N分别是矩形的边AB和CD的三等分点∴MN∥AD∥BC 且EP∶PF=BN∶NA=1∶2, 设EP=x, 则PF=2x, AF=EF=3x, 在直角三角形APF中有 AP²+PF²=AF² ∴5+(2x)²=(3x)², ∴x=1, ∴AE²=1+5=6, ∴AE=√6‎ 例4 如图3,有一张边长为3的正方形纸片(ABCD),将其对折,折痕为MN,再将点B折至折痕MN上,落在P点的位置,折痕为AE. (1)求MP的长;(2)求以PE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 分析: 将本题与例题2比较,不难看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显然,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求PE和PN的长 解法一: 延长EP交AD的延长线于F, 则FE=FA(已证)‎ ‎ M、N分别是矩形的边AB和CD的中点,∴ MN∥AD ∥BC且AN是AP的一半 ∴MN⊥AN∴AE=AF∴AE=AF=EF, ∴ ∠1=∠2=30°,∠1=30° ∴PN=(3/2)√3, (1)∴MP=1-PN=3-(3/2)√3, 又AP=3,∴EP=√3, (2)∴以EP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为3。 其他解法请同学们思考。‎ 例5.如图,将矩形ABCD折叠,使C点落在边AB上,(如图中的M点),若AB=10,BC=6,求四边形 CNMD的面积 分析:本题与上一题区别在于点C折叠后落在矩形的边AB上,由折叠的意义可以知道,ΔACN和ΔAMN是全等的,所以,求四边形CNMD的面积的关键就是求ΔDCN或ΔDMN的面积,所以本题的解题关键还是求出NC(或BN)的长.‎ 解:在直角三角形ADM中,AD=6,DM=DC=10,由勾股定理可以求得AM=8.BM=10-8=2. 设NC=x,则MN=x,BN=6-x, 在Rt△BMN中,MN2=BN2+BM2 ∴x2=(6-x)2+4 ∴x=10/3 S四边形CNMD=2S△DCN=(10/3)*10=100/3‎ 例6.将长为8,宽为6的矩形ABCD折叠,使B、D重合,(1)求折痕EF的长。(2)求三角形DEF的面积 分析:由矩形折叠的意义可知,EF垂直平分BD(O为BD的中点由AB//DC可得EO:FO=BO:DO=1:1 ∴O为EF的中点,所以 可设法先求出EO的长,或直接求EF的长,进而求三角形DEF面积。 解(法一): ∵D、B关于EF成轴对称 ∴EF垂直平分DB,又DC⊥CB, ∴△DOE∽△DCB 在Rt△DCB中,由勾股定理可得BD=10 又AB∥DC ∴EO:OF=DO:OB ∴DO=5 (1)由△DOE∽△DCB得DO:DC=DE:BC ∴EO:6=5:8 ∴EO=15/4 ∴EF=15/2 (2)S△DEF=(1/2)EF•DO=(1/2)×(15/2)×5=75/4 解(法二): (1)过C作CP∥EF,交AB于P ∵EF⊥DB ∴CP⊥DB 易得△CBP∽△DCB ∴CP:BD=CB:DC ∴CP=10*6/28=15/2 ∴EF=15/2 (2)S△DEF=(1/2)EF•DO=(1/2)×(15/2)×5=75/4 同学们,图形折叠问题中题型的变化比较多,但是经过研究之后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从今天我们对矩形折叠情况的讨论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经验: 1.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叠前和折叠后的形状、大小不变,是全等形; 2图形的翻折部分在折 叠前和折叠后的位置 关于折痕成轴对称; 3.将长方形纸片折叠 成如图所示的形状,图 中重叠的部分△AE'F是等腰三角形; 4.解决折叠问题时,要抓住图形之间最本质的位置关系,从而 ‎ 进一步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5.充分挖掘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迅速求解,这是解题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最后祝同学们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中考专题复习——折叠问题 动手折一折,并思考:‎ ‎(1)用一张矩形的纸,通过折叠,使较短的边AB落在较长的边AD上,分析重叠部分展开后的形状。‎ ‎(2)将一张正方形纸,通过两次对折,成为一个正方形,再折叠一次,分析折痕所围成的图形。‎ ‎ ‎ 题组一:‎ ‎(1)如图(1),点E是矩形ABCD的边CD上的点,沿着AE折叠矩形ABCD,使D落在BC边上的F点处,如果∠BAF=60o,则∠DEA=____________。‎ ‎(2)如图(2),已知:点E是正方形ABCD的BC边上的点,现将△DCE沿折痕DE向上翻折,使DC落在对角线DB上,则EB∶CE=_________。‎ A B C D E ‎(3)如图(3),AD是△ABC的中线,∠ADC=45o,把△ADC沿AD对折,点C落在C´的位置,若BC=2,则BC´=_________。‎ A B C D A B C D 图(1)‎ ‎ ‎ 图(2)‎ ‎ ‎ 题组二: 图(3)‎ ‎(4)如图(4),已知矩形ABCD中,AD=8,AB=4。沿着对角线BD将矩形ABCD折叠,使点C落在C´处,BC´交AD于E。求出未知的线段。‎ ‎ (5)如图(5),矩形ABCD的长、宽分别为5和3,将顶点C折过来,使它落在AB上的C´点(DE为折痕),那么阴影部分的面积是________。‎ A B C D A B C D 图(4) ‎ 图(5)‎ 题组三: ‎ A B C P P´‎ ‎(6)如图(6),P是以AB为直径的半圆上的一点,PA=4,AB=10,将半圆折叠使弦PA正好落在AB上,则折痕AC的长为___________。‎ 图(6)‎ A B C D E ‎(7)如图(7),把正三角形ABC的外接圆对折,使点A落在弧BC的中点A´,若BC=6,则折痕在△ABC内的部分DE的长为_____。‎ 提高题 : 图(7)‎ A B C D G C´‎ ‎(1)一张宽为3、长为4的矩形纸片ABCD,先沿对角线BD对折,点C落在C´的位置,BC´交AD于G(如图8) 。再折叠一次,使点D与点A重合,得折痕EN,EN交AD于点M(如图9) ,则ME的长为__________。‎ C´‎ A B C D G 图(9)‎ 图(8)‎ C´‎ A B C D E F B´‎ G 图(7)‎ ‎(2)如图(10),在矩形ABCD中,AB=2,AD=1,如图将矩形折叠使B点落在AD上,设为B’,顶点C到C’点,B’C’交DF于G. ‎ (1) 求证:△AB’E∽△C’GF;‎ ‎(2)若AB’=x,SB’EFC’=y,求y关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3)当B’在何处时,y的值最小, y的最小值是多少?‎ 图(10)‎ 折叠问题 折叠对象有三角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等;考查问题有求折点位置、求折线长、折纸边长周长、求重叠面积、求角度、判断线段之间关系等;解题时,灵活运用轴对称性质和背景图形性质。轴对称性质-----折线是对称轴、折线两边图形全等、对应点连线垂直对称轴、对应边平行或交点在对称轴上。‎ ‎ 压轴题是由一道道小题综合而成,常常伴有折叠;解压轴题时,要学会将大题分解成一道道小题;那么多作折叠的选择题填空题,很有必要。‎ ‎1、(2009年浙江省绍兴市)如图,分别为的,边的中点,将此三角形沿折叠,使点落在边上的点处.若,则等于( )‎ A. B. C . D.‎ 第2题图 ‎2、(2009湖北省荆门市)如图,Rt△ABC中,∠ACB=90°,∠A=50°,将其折叠,使点A落在边CB上A′处,折痕为CD,则( )‎ A.40° B.30° ‎ C.20° D.10°‎ ‎3、(2009年日照市)‎ 将三角形纸片(△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落在边AC上,记为点B′,折痕为EF.已知AB=AC=3,BC=4,若以点B′,F,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那么BF的长度是 .‎ ‎4、(2009年衢州)在△ABC中,AB=12,AC=10,BC=9,AD是BC边上的高.将△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A与点D重合,折痕为EF,则△DEF的周长为 A.9.5 B.‎10.5 C.11 D.15.5‎ ‎5、(2009泰安)如图,在Rt△ABC中,‎ ‎∠ACB=90°,∠A<∠B,沿△ABC的中线CM将△CMA折叠,使点A落在点D处, 若CD恰好与MB垂直,则tanA的值 为 . ‎ ‎ ‎ ‎ ‎ ‎6、(2009年上海市)在中,为边上的点,联结(如图3所示).如果将沿直线翻折后,点恰好落在边的中点处,那么点到的距离是 .‎ A 图3‎ B M C ‎7、(2009宁夏) 如图:在中,,是边上的中线,将沿边所在的直线折叠,使点 落在点处,得四边形. ‎ 求证:.‎ E C B A D ‎8、(2009年清远)如图,已知一个三角形纸片,边的长为8,边上的高为,和都为锐角,为一动点(点与点不重合),过点作,交于点,在中,设的长为,上的高为.‎ ‎(1)请你用含的代数式表示.‎ ‎(2)将沿折叠,使落在四边形所在平面,设点落在平面的点为,与四边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为,当为何值时,最大,最大值为多少?‎ B C N M A ‎9、(2009恩施市)如图,在中,的面积为25,点为边上的任意一点(不与、重合),过点作,交于点.设,以为折线将翻折(使落在四边形所在的平面内),所得的与梯形重叠部分的面积记为.‎ ‎(1)用表示的面积;‎ ‎(2)求出时与的函数关系式;‎ ‎(3)求出时与的函数关系式;‎ ‎(4)当取何值时,的值最大?最大值是多少?‎ E D B C A B C A 提示:相似、二次函数 ‎10、(2009年天津市)‎ 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纸片,其中.如图,将该纸片放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折叠该纸片,折痕与边交于点,与边交于点.‎ ‎(Ⅰ)若折叠后使点与点重合,求点的坐标;提示:画出图形,图中性质 ‎△ACD≌△BCD,△BDC∽△BOA,BC=AC x y B O A ‎(Ⅱ)若折叠后点落在边上的点为,设,,试写出关于的函数解析式,并确定的取值范围;‎ 提示:画图,△COB'中由勾股定理得出函数关系式,由x取值范围确定y范围。‎ x y B O A ‎(Ⅲ)若折叠后点落在边上的点为,且使,求此时点的坐标. ‎ 提示:画图,△COB'∽△BOA x y B O A ‎11、(2009年湖南长沙)如图,二次函数()的图象与轴交于两点,与轴相交于点.连结两点的坐标分别为、,且当和时二次函数的函数值相等.‎ ‎(1)求实数的值;‎ ‎(2)若点同时从点出发,均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分别沿边运动,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为秒时,连结,将沿翻折,点恰好落在边上的处,求的值及点的坐标; ‎ y O x C N B P M A ‎(3)在(2)的条件下,二次函数图象的对称轴上是否存在点,使得以为项点的三角形与相似?如果存在,请求出点的坐标;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 ‎ 提示:第(2)问发现 特殊角∠CAB=30°,∠CBA=60°‎ 特殊图形四边形BNPM为菱形;‎ ‎ 第(3)问注意到△ABC为直角三角形后,按直角位置对应分类;先画出与△ABC相似的△BNQ ,再判断是否在对称轴上。‎ ‎12、(2009年浙江省湖州市)‎ 已知抛物线()与轴相交于点,顶点为.直线分别与轴,轴相交于两点,并且与直线相交于点.‎ ‎(1)填空:试用含的代数式分别表示点与的坐标,则; ‎ ‎(2)如图,将沿轴翻折,若点的对应点′恰好落在抛物线上,′与轴交于点,连结,求的值和四边形的面积;‎ ‎(3)在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使得以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若存在,求出点的坐标;若不存在,试说明理由.‎ 第(2)题 x y B C O D A M N N′‎ x y B C O A M N 备用图 ‎(第12题)‎ ‎13、(2009成都)如图,将矩形ABCD沿BE折叠,若∠CBA′=30°则∠BEA′=_____.‎ ‎ ‎ ‎14、(2009年凉山州)如图,将矩形沿对角线折叠,使落在处,交于,则下列结论不一定成立的是( )‎ A. B.‎ C D A B E C.‎ D.‎ A′‎ G D B C A ‎15、(2009年衡阳市)如图,矩形纸片ABCD中,AB=4,AD=3,折叠纸片使AD边与对角线BD重合,折痕为DG,则AG的长为( )‎ A.1 B. ‎ C. D.2‎ ‎16、(2009东营)如图所示,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65°,则∠AED′等于 ( ) ‎ ‎(A)70°(B)65°(C)50°(D) 25° ‎ E D B C′‎ F C D′‎ A ‎17、(2009年淄博市)矩形纸片ABCD的边长AB=4,AD=2.将矩形纸片沿EF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折叠后在其一面着色(如图),则着色部分的面积为( )‎ A B C D E G F ‎(17题)‎ F A. 8 B. C. 4 D.‎ ‎18、(09四川绵阳)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AB:AD = 4:3,把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点E处,连接DE,则 DE:AC =( )‎ A.1:3 B.3:‎8 C.8:27 D.7:25‎ A B C D E ‎19、(2009仙桃)将矩形纸片ABCD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AE、EF为折痕,∠BAE=30°,AB=,折叠后,点C落在AD边上的C1处,并且点B落在EC1边上的B1处.则BC的长为( ).‎ A、 B、‎2 C、3 D、‎ ‎20、(2009年佳木斯)如图,将矩形纸片ABCD沿对角线AC折叠,使点B落到点B′的位置,AB′与CD交于点E.‎ ‎(1)试找出一个与△AED全等的三角形,并加以证明.‎ ‎(2)若AB=8,DE=3,P为线段AC上的任意一点,PG⊥AE于G,PH⊥EC于H,试求PG+PH的值,并说明理由.‎ ‎21、(2009年鄂州市)如图27所示,将矩形OABC沿AE折叠,使点O恰好落在BC上F处,以CF为边作正方形CFGH,延长BC至M,使CM=|CF—EO|,再以CM、CO为边作矩形CMNO ‎(1)试比较EO、EC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2)令,请问m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m的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CO=1,CE=,Q为AE上一点且QF=,抛物线y=mx2+bx+c经过C、Q两点,请求出此抛物线的解析式.‎ ‎ (4)在(3)的条件下,若抛物线y=mx2+bx+c与线段AB交于点P,试问在直线BC上是否存在点K,使得以P、B、K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EF相似?若存在,请求直线KP与y 轴的交点T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22、(2009年湖北荆州)如图,将边长为8㎝的正方形ABCD折叠,使点D落在BC边的中点E处,点A落在F处,折痕为MN,则线段CN的长是( )‎ A.‎3cm B.‎4cm C.‎5cm D.‎‎6cm N M F E D C B A ‎23、(2009年温州)如图,已知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0的半径为2,圆心在正方形的中心上,将纸片按图示方式折叠,使EA恰好与⊙0相切于点A ′(△EFA′与⊙0除切点外无重叠部分),延长FA′交CD边于点G,则A′G的长是 ‎ ‎24、(2009年北京市)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1,M、N分别是AD、BC边上的点,将纸片的一角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A落在MN上,落点记为A′,折痕交AD于点E,若M、N分别是AD、BC边的中点,则A′N= ; 若M、N分别是AD、BC边的上距DC最近的n等分点(,且n为整数),则A′N= (用含有n的式子表示)‎ ‎25、(2009山西省太原市)‎ 问题解决 图(1)‎ A B C D E F M N 如图(1),将正方形纸片折叠,使点落在边上一点(不与点,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当时,求的值.‎ 方法指导:‎ 为了求得的值,可先求、的长,不妨设:=2‎ 类比归纳 在图(1)中,若则的值等于 ;若则的值等于 ;‎ 若(为整数),则的值等于 .(用含的式子表示)‎ 联系拓广 ‎ 如图(2),将矩形纸片折叠,使点落在边上一点(不与点重合),压平后得到折痕设则的值等于 .(用含的式子表示)‎ 图(2)‎ N A B C D E F M ‎26、(2009年哈尔滨)如图,梯形ABCD中,AD∥BC,DC⊥BC,将梯形沿对角线BD折叠,点A恰好落在DC边上的点A´处,若∠A´BC=20°,则∠A´BD的度数为( ).‎ D A C B ‎(A)15°(B)20°(C)25°(D)30°‎ ‎27、(2009年抚顺市)如图所示,已知:中,.‎ ‎(1)尺规作图:作的平分线交于点(只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2)在(1)所作图形中,将沿某条直线折叠,使点与点重合,折痕交于点,交于点,连接,再展回到原图形,得到四边形.‎ 试判断四边形的形状,并证明;‎ 若,求四边形的周长和的长.‎ B C A ‎《折叠类专题复习》‎ 折叠型问题是近年中考的热点问题,通常是把某个图形按照给定的条件折叠,通过折叠前后图形变换的相互关系来命题。折叠型问题立意新颖,变幻巧妙,对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有效。‎ 折叠的规律是,折叠前后两部分的图形,关于折痕成轴对称,两图形全等。解决折叠型问题时,常用方程思想。‎ 知识目标:1、理解折叠的本质 ‎                   2、能解决常见的折叠问题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 ‎ ‎          2、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重    点:折叠的本质、方程的思想 难    点:找准对应关系,快速找到解题的切入点。‎ 学法指导:启发学生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去解决折叠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   将矩形纸片ABCD沿过点B的直线折叠,使点A落在BC边上的点F处,折痕为BE(如图①);再沿过点E的直线折叠,使点D落在BE上的点   处,折痕为EG(如图②);再展平纸片(如图③).求图③中       的大小.‎ 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入让学生理解折叠过程中存在的相等的角。‎ ‎【反馈练习】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 折叠成图b,再沿BF 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 的度数是          .‎ 模仿性练习,坡度较小,学生易于解决,能激发学生继续深入的兴趣。‎ ‎ ‎ ‎ 二、动一动手:‎ 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纸片对折,折痕为AB,再以AB的中点O为顶点把平角∠AOB三等分,沿平角的三等分线折叠,将折叠后的图形剪出一个以O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那么剪出的等腰三角形全部展开铺平后得到的平面图形一定 是(       )‎ A.正三角形    B.正方形    C.正五边形      D.正六边形 ‎ 通过此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动手操作也是解决折叠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反馈练习】将正方形纸片两次对折,并剪出一个菱形小洞后展开铺平,得到的图形是(          )‎ 三、例题解析 折叠矩形ABCD,让点B落在对角线AC上如图所示,若AD=4,AB=3,请求出线段CE的长度。 ‎ ‎         ‎ 通过本例让学生理解折叠过程中存在的相等的边,另外让学生感受到用设未知数列方程的方法解决此类问题是一般思路。‎ ‎【反馈练习】将三角形纸片(△ABC)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折叠,使点B落在边AC上,记为点B′,折痕为EF。已知AB=AC=3,BC=4,若以点B′、F、C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求BF的长。‎ ‎ ‎ 在复习课的阶段,很多学生都感觉没有新鲜感,但是很多题目老师讲了多遍学生不会做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让学生既有兴趣又有一定的收获,我采用了这样“一题一练一得”的方式,每个类型的题目配以相同类型的练习,既条理清晰又目的明确,学生在复习课上也有上新课的感觉,提高了课堂效率,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