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考要点生物部分 14页

  • 1.40 MB
  • 2021-05-13 发布

浙江中考要点生物部分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生物部分 知识梳理 第一册第二章 ‎1.显微镜 ‎(1)结构 ‎(2)使用 取放:左手托,右手握;置于体前略偏左。 ‎ 对光:①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 ‎ ‎②调节反光镜直至出现明亮圆形视野。 ‎ 观察:①玻片放在载物台上,压片夹固定。 ‎ ‎②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玻片。‎ ‎③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规律:①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体积越大、个数越少。‎ ‎②物像呈倒像。 ‎ ‎③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 ‎2.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发现 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细胞学说 德国科学家 施莱登和施旺 细胞基本结构 ‎1、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2、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有关生命现象 ‎1、高大的树木“顶天立地”---细胞壁中具较强支持作用的纤维素 ‎2、植物的叶呈现绿色---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 ‎3.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细胞分裂 染色体复制 平均分配 一个母细胞 两个子细胞 细胞分裂的意义 ‎1、单细胞生物的个体数能不断增加;‎ ‎2、多细胞生物个体内的细胞数目增多。‎ ‎4.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种生物都有存在的价值,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也就保护了人类自身。‎ 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为了保护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和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环境,国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 第二册第3章 ‎1.种子的萌发 种子萌发条件 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种子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芽→茎和叶 ‎2.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果实、种子的形成 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开花→传粉→受精 子房壁 果皮 ‎ 子房 珠 被 种皮 果实 胚 珠 种子 ‎ 受精卵 胚 ‎3.克隆技术 第三册第三章 ‎1.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史 ‎1、1880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现胚芽的生长受单侧光照射的影响 ‎2、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发现胚芽的尖端能产生某种控制胚芽生长的物质。‎ ‎3、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 植物的向光性 ‎2.神奇的激素 内分泌腺 激素 异常 常见疾病 垂体 生长 激素 不足 幼年 侏儒症 过多 幼年 巨人症 成年 肢端肥大症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不足 呆小症 过多 甲亢 胰脏 胰岛素 不足 糖尿病 过多 低血糖症 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人体能通过反馈的方式调控血糖的含量。‎ 血糖含量偏高(偏低) 胰岛素分泌增加(减少) ‎ 使血糖含量降低(上升)‎ ‎3.神经调节 ‎ 大脑:记忆、思维、控制身体活动的高级中枢 ‎ 脑 小脑:负责动作的协调性 ‎ 中枢神经系统 脑干: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神经系统 脊髓:具有躯体和内脏反射的低级神经中枢 分布于内脏 ‎ 脑神经 ‎ 周围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 ‎ 脊神经 反射 ‎4.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产热 散热 神经系统等调节 骨骼肌(运动时)‎ 内脏(平静时)‎ 直接散热 蒸发散热 第四册第二章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肌肉 膈 肋骨移动 胸腔体积 胸腔内压力 气流 吸气 膈肌、肋间肌活动 变得扁平 向上 向外 增大 减小 进入肺部 呼气 恢复拱形 向下 向内 减小 增大 离开肺部 ‎2.生物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酒精神 碘液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条 件 光照 有光、无光都可进行 场 所 叶绿体 活细胞 物质变化 吸收CO2,放出O2‎ 制造有机物 吸收O2,放出CO2‎ 分解有机物 能量变化 贮存能量 释放能量 生理意义 ‎1、制造的有机物是构成地球上一切生物体的物质基础 ‎2、为各种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维持大气成分相对稳定 提供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植物吸水原理 ‎2.植物蒸腾作用 ‎3.植物对水、无机盐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 散失:约99%用于蒸腾作用 ‎ 利用:约1%用于光合作用等 ‎ 运输:导管 ‎ ‎ ‎ 条件:细胞液浓度>环境(土壤)溶液浓度 ‎ 吸水:‎ ‎(主要器官)(主要区域) (主要细胞)‎ 部位:根——根毛区——根毛细胞 ‎ ‎4.植物新陈代谢原理的应用 ‎ 合理灌溉 水、无机盐是细胞构成的基本成分和生理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根据植物的需求规律适时、适量灌溉、施肥 过多的水分会影响到根部等器官的有氧呼吸,从而导致烂根等现象的出现 合理施肥 过多的无机盐会引起烧苗 第五册第四章 ‎1.动物的食物和摄食 营养素 作 用 吸收情况 无机物 水 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参与各种生理活动 直接吸收 无机盐 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有机物 维生素 参与人体内许多重要的生理活动 蛋白质 细胞生长及修补组织的主要原料,也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先消化 再吸收 糖类 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脂肪 贮藏能量 食物纤维 刺激消化腺分泌消化液,促进肠道蠕动,利于排便 不吸收 ‎2.酶 酶的成分 蛋白质 酶的性质 消化酶 生物催化剂 消化酶的作用 不能吸收的大分子有机物 —→能吸收的小大分子有机物 ‎ 酶的特点 专一性、多样性及高效性 酶的作用条件 受到温度、pH等条件的影响 ‎3.人体血液循环系统 ‎①血液 组成 功能 有关疾病 再生 血液 血 浆 运载血细胞、物质 血细胞 红细胞 运输O2和部分CO2‎ 贫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偏低 由红骨髓再生 白细胞 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与机体的抗传染有关 炎症: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增多 血小板 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②心脏人体心脏被心肌分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房室瓣分别分隔成上下两个腔。‎ ‎③血管 血管类型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主要功能 动脉 厚、弹性大 小 快 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 静脉 较薄、弹性小 大,内有防止血液回流的瓣膜 较慢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 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最小 最慢 进行物质交换 ‎④血液循环 ‎4.尿的生成和排出 过滤 血浆(含废物较多)‎ 血浆(含废物较少)‎ 原尿 尿 重吸收 含废物较多 尿 泌尿系统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途径,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 含废物较少多 重吸收 过滤 尿的生成:血浆 原尿 尿液 尿的排出: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5.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新陈代谢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通过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有机物 的来源 自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有机物并贮存能量 ‎ ‎ 新陈代 谢类型 异养:动物、真菌等生物通过摄取现成食物来获得营养,‎ 又可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类型 是否 需要氧 有氧呼吸: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较多 无氧呼吸:有机物未彻底氧化分解,释放能量较少。‎ 微生物的无氧呼吸又称为发酵。‎ 合成 ‎ ‎ 分解 物质变化 贮存 新陈代谢 释放 能量变化 ‎6.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小现象 血管 特 征 动脉 顺着血流方向逐渐分支 毛细血管 红细胞呈单行通过 静脉 顺着血流方向逐渐汇聚 静脉 毛细血管 动脉 第六册第一章 ‎1.生物进化 ‎①列举生物进化现象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鸟类 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哺乳类 苔藓 植物的进化顺序:藻类 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②说出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生物进化的最有力证据是动植物化石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进化的基础是不断发生的可遗传的变异 生物进化的动力是生物与自然环境及其他生物个体之间的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 自然选择 适者生存 不适者淘汰 遗传积累 ‎ ‎ 生物的祖先 有差异的后代 有利变异的后代 现代生物(适应环境)‎ ‎2.进化和遗传 DNA结构: 沃森、克里克提出双螺旋结构模型 DNA 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 染色体 ‎ ‎ 基因是DNA分子上包含着遗传信息的一些片段,基因决定生物体的性状特征 蛋白质 ‎ 遗传病是由于人体内DNA、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先天愚型、白化病、先天性聋哑都是常见的遗传病。近亲结婚夫妇所生的孩子就可能从父母那里继承相同的致病基因,这使后代患病机会大大增加。‎ 基因工程是按照人的意愿重新组合基因的技术。基因工程可以生产人类需要的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等。我们吃的某些食品如番茄、大豆等也可以是基因工程产品。农业生产中的抗虫棉、抗病毒烟草、抗除草剂大豆等都已进入商品化生产,上述产品有些是常规方法难以生产的或者生产成本过高。‎ 第六册第二章 ‎1.生物的结构层次 个体 概念:生活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种群 特征: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 群落 ‎ 植被:被覆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起主导作用 概念:指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的总和 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保护色 自然选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警戒色 ‎ 拟 态 ‎3.生态系统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太阳能、热量、水、空气、矿物质等。‎ ‎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起来,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成分 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进行生活,草食动物被称为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被称为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再利用。它们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有重要的意义。‎ ‎ ‎ ‎ 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 ‎ 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 ‎ ‎ 生态平衡 自动调节能力 ‎(有一定的限度)‎ 成分越单纯,生物种类越少,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弱 ‎ ‎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①光合作用 ‎②、③呼吸作用 ‎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 碳循环 第六册第三章 ‎1.健康的含义 生理健康 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健康 ‎2.传染病 细菌: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可用抗生素治疗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 病原体 传 染 病 特 点 流行性 传染性 免疫性 ‎(控制)传染源 三个环节及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皮肤屏障作用 ‎3.人体免疫功能 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体液的杀菌作用 防御感染 免 疫 体液免疫(B淋巴细胞)‎ 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 自我稳定:消除衰老、死亡细胞 免疫监视:识别突变细胞 自然免疫 人工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4.非传染性疾病特点:细胞不间断分裂 非 传染性疾病 良性肿瘤:局限于原发部位 肿瘤 分类 恶性肿瘤:由上皮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又称为癌 冠心病:冠状动脉硬化 糖尿病:胰岛素缺乏→血糖浓度升高→肾脏不完全重吸收→糖尿 ‎5.照顾好你的身体 特点:成瘾性 中毒:由环境毒物引起 吸毒 危害: 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损害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 吸烟 有害成分:烟碱、焦油和尼古丁 危害:诱发癌症、冠心病等 ‎8.血型和输血 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输血时,原则上应输同型血。‎ 血型 红细胞上的凝集原 血清中的凝集素 A型 A 抗B B型 B 抗A AB型 A和B 无 O型 无 抗A和 抗B 第四册第三章植物与土壤 ‎1.植物与土壤②说出植物缺失铁等矿物质元素对生长的影响 光 叶绿体 水+二氧化碳 有机物(淀粉)+氧气 酶 有机物+氧气 二氧化碳+水 矿物质元素 缺失矿物质元素对生长的影响 氮 植株矮小、叶色发黄 磷 植株暗绿带红 钾 植株矮小、叶片带褐斑 作为植物,水分对于任何植物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农业生产上,我们应,以满足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合理灌溉。另一方面,。‎ ‎ 植物生长除了需要水分,还需要无机盐,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在施肥过程中,由于无机盐的含量会影响土壤溶液浓度,因此过多施肥反而会使作物出现萎蔫现象。‎ 人体每天需要摄取一定量的食物,食物能向人体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原料。膳食中要求食物种类齐全、数量适当、营养物质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与身体消耗的营养物质保持相对平衡。‎ ‎⑤说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意义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内容是测定人类基因组的全部DNA序列,并确定各种基因的功能等,从而获得人类全面认识自我的生物学信息,为科学地了解人类自身及遗传变异的本质,为人类进化、民族起源、疑难病的防治提供生物化学依据。‎ 地理部分 知识疏理 第一册第三章 ‎1.地球形状和大小 ‎①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有不同的观点。 ‎ ‎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说明海面是曲面;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亮,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断地球是球体。‎ ‎ ③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6378千米,和地球的两极方向的半径6357千米相比,只长了21千米,仅差0.33%,地球看起来很圆。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2.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 ①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称子午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 ‎ ②运用经纬网的定位方法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地理位置。‎ ‎3.地图是地理事物缩小在平面上的图形 ‎①地图的“语言”: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②方向: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太阳和月球 ‎①太阳自己能发光发热,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09倍,表面温度:6000摄氏度。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的半径是地球的1/4。月球表面有环形山,没有大气和水。‎ ‎5.观测太空 ‎ ‎ ‎6.月相 ‎ ①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 ②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关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 ③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月相从初一的新月到初七、初八的上弦月;十五、十六的满月;二十二、二十三的下弦月;再到初一的新月。‎ ‎ ④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得出的历法。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接近于农历的1个月。‎ ‎7.日食和月食 ‎ ①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现象。日食类型有全日食、日偏食、日环食。日食发生在新月。‎ ‎②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 ‎8.探索宇宙 ‎ ①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运行而构成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②与太阳由近及远九大行星依次:水星 金星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冥王星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它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 ‎③银河系是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所有的星系构成了宇宙 第二册第四章 不断运动的地球 ‎1.地球的自转 ‎ (1)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地球载着我们不停自西向东旋转的缘故,我们把地球绕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 ①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 ②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一天(24小时)。‎ ‎ (4)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交替。 ,‎ ‎  ①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照亮的一半(白昼),背着太阳的一半(黑夜)。‎ ‎  ②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地交替。‎ ‎ 2.地方时,区时,日界线的划分 ‎ ‎ ‎ 3.地球的公转、方向、周期及其意义和五带的划分 ‎ ‎ (1)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的方向始终不变,朝向北极星附近,地球每公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365又1/4天的时间。 ‎ ‎ (2)太阳光和地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一天中,旗杆的影子长度最短的时间是太阳在最高的位置(正午时候),而且此时的太阳高度角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 ‎ (3)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制分日至秋分日直射赤道,在一天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直射点向两侧递减。 ‎ ‎(4)地球上各地的昼夜长短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对于北半球来讲,一年中自昼最长的是夏至日,白昼最短的出现在冬至日,南半球各地刚好相反,而赤道上全年白昼和黑夜都是相等的。 ‎ ‎ (5)在春分日至秋分日的夏半年中,北半球由于受直射,白昼总是长于黑夜,在秋分日至次年的春分日的冬半年中,南半球由于受直射,北半球白 昼总是短于黑夜。 ‎ ‎ ‎ ‎5.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外到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岩石圈包括在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地壳变动表现为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留有许多地壳变动遗留下来的证据。‎ ‎6.火山的组成和结构。软流层是火山岩浆的来源。世界上火山的类型及分布区,以及火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火山和地震是人类目前尚不能消除的地质灾害,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寻找预防和减轻这些灾害的方法。‎ ‎7.地震是由于地壳里岩石在内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或者错位的震动现象。地震的结构中包括:震源、震中和震中距,描述地震的因素有震级和烈度。‎ ‎8.世界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山一带。‎ ‎ ‎ ‎9.板块构造学说创立的基础是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创立的。‎ ‎(1)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依据是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可拼合性和其他大陆漂移的证据。‎ ‎(2) 地球上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组成的,海沟、海岭、一些巨大的山脉是板块间的分界线,这些地方都是地壳活动最为频繁的地方。‎ ‎(3) 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原因。因为环太平洋地区恰好在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这些板块之间发生碰撞、张裂,使环太平洋地区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10.地球的陆地表面主要由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不同地形共同构成。各种地形类型各有特点。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也大;高原海拔高相对高度小;平原的海拔相对高度较小;丘陵海拔有高有低,相对高度小;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 ‎11.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反映出地形的特点,如: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 海拔增高处为山顶;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两条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鞍部;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较疏处为缓坡,重叠处峭壁(陡崖)。‎ ‎ 12.地形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形成高山、高原、低洼,使地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主要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地表趋于平坦。内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外力作用主要来自地球的外部,如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 第三册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 ‎1、大气的分层 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对流层(0一17千米)平流层(17—50千米)中间层(50—80千米)暖层(80—500千米)外层(500千米以 上)外层就是地球大气与宇宙间的过渡层。‎ ‎2、对流层的特点 ‎ ‎(1)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2)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3)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4)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3、天气是什么 ‎ 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4、风 ‎(1)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风是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的。‎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和风速 ‎9、气候 ‎(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我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10、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对气候的影响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对降水和气温的影响不同。海洋使得气温变化小,降水丰富。‎ ‎(3)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0C。‎ ‎ (b)山地的迎风坡比背风坡多雨,向阳坡比背阳坡气温高。 ‎ ‎( 4)季风 ‎ (a)季风是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 ‎ (b)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