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小说阅读练习 18页

  • 109.0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小说阅读练习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说阅读部分 考试要求:‎ ‎1、整体把握小说叙述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 ‎2、初步领悟小说的社会内涵,读懂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3、能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简洁的分析评价。‎ ‎4、联系小说的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判。‎ ‎5、能对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多角度的赏析,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比喻句、双关句等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6、对小说的一些表达技巧能初步赏析,如伏笔句、过渡句、照应句、“欧•亨利笔法”等对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7、能在读懂小说内容,对人物作出分析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小说情节进行加工,以使小说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多样化。‎ 题型示例:‎ ‎                                          ‎ 父  亲 ‎  ‎ ‎①小群是个苦孩子,生下来就双目失明,母亲生小群时由于突发心脏病去世了。当小群懂事后便知道自己没有如别的孩子享受五彩缤纷世界的福气,但是,小群也非常热爱这个世界。因为小群有一个细心的父亲,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 ‎②、很小的时候父亲让小群触摸柔软的凉凉的东西,说:“这是水,可以流动,长江、黄河和大海都是这样的水组成的,水多了便浩荡奔腾,可以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后来,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玩,父亲竟然教会了小群游泳。‎ ‎③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 ‎④难度最大的是向小群解说颜色。小群生下来就是一个黑暗世界,怎么让他理解这个世界的五光十色呢?比方给他解释红色:太阳就是红色的,它发光,能把黑夜变成白昼;它发热,在寒冷的冬天能把人晒暖和。‎ ‎⑤“我懂了”,小群说,“红色就是让人感到光亮和温暖!”‎ ‎⑥“不全对。”父亲细致地解析,“血也是红色的,但它不会发出什么光来,人血也是温热的,鱼血却是冷的但鱼血也是红色的。红色并不总同光和热联系在一起。”‎ ‎⑦小群困惑了起来。‎ ‎⑧父亲再作耐心的解析:“发热发光的是太阳,而不是红色,只是太阳能发光发热,同时又是红色的。红色只不过是有视力的人看到的一种颜色。”‎ ‎⑨经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小群逐渐有所领悟。‎ ‎⑩虽然父亲也这样反复地给小群讲解天空的蓝色,大地的黄色,作物的颜色等等。但小群却对光和热有点联系的红色情有独钟。‎ ‎(11)渐渐地,小群觉得世界不再陌生,反而美丽迷人,小群懂得了世界上有许多不用看便能感受的事情,可是有一次小群真生父亲的气了。 ‎ ‎(12)那次,小群让父亲买一个红色米老鼠书包,当父亲买回来小群背着上学的时候,一位阿姨很无意地对小群说:“小群这个绿书包可真漂亮!”小群回家便对父亲喊:“爸爸,我让您给我买红书包,您怎么给我买绿色的呢?您知道我看不见便骗我!”说着便哭了起来不。‎ ‎(13)父亲听了,半天没吱声,过了一会儿才为小群擦眼泪,说:“爸爸对不起你,小群……那天我买书包时说只剩下这个米老鼠书包,所以绿的我也买下了……小群,爸爸是爱你的。”小群感到了爸爸用他那慈爱的大手抚摸着自己的脸庞和头发,小群就在那一刻理解了爱。‎ ‎(14)时光就这样慢慢流过,小群读书的成绩越来越好,当小群学会按摩与心理咨询,能够自食其力的时候,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父亲的匆匆离去让小群痛不欲生。小群想,今后谁还能做自己的眼睛呢?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15)然而,就在给父亲开追悼会的时候,小群听到了一句话,这句话犹如红太阳的光芒照亮了小群的一生。‎ ‎(16)一位叔叔在追悼父亲时说:“他从来没有放弃奋斗和追求,他对身边的人充满爱心,作为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他让我们每一个结识他的人都从他身上吸取了力量和勇气……”‎ ‎(17)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父亲呀,”他默默地祝祷,“ 。”‎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是 ;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 ‎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3分) ‎ ‎ 2、第(15)段画线的比喻句的含义是 ‎ ‎ 。 ①段中“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中“眼睛”的具体含义是 。 ③段中“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的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的“眼睛”的具体含义是 。(6分)‎ ‎3、对文中父亲错买书包这一情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父亲事先知道买的是绿书包,二、父亲事先不知道买的是绿书包。你同意哪种理解?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2分) ‎ ‎ ‎ ‎ ‎ ‎ 4、联系全文,紧扣父亲心愿,补全小说结尾。(2分)‎ ‎ ‎ ‎ ‎ ‎ 5、对文章的分析与欣赏,正确的三项是( )(3分)‎ A、 父亲骤然去世,使小群受到了难以承受的打击,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B、 ‎(16)段的悼词中透露出“父亲”也是“一位失明的人”,从而大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 ‎ C、 文章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父亲为小群重安“眼睛”。‎ D、 第②段写“小群真的由父亲和父亲的一位朋友带到海边去玩”,是为后文写父亲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预设伏笔。‎ E、 文章行文详略得当, “买书包” 、“开追悼会”是详写,其余都是略写。 ‎ 考查目标:‎ 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整体感知情况,对获取的信息进行筛选,抓住文章的关键语句来答题,第一空是对在推动情节发展上起重要作用的过渡段的掌握,第二空是对文章主旨句的掌握,第三空是对小说的主要人物的掌握。 ‎ 第2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第一空是对比喻句的理解,第二、三空都是对有文眼作用的词语“眼睛”的理解,这道题不能直接在文中找到答案,要学生阅读小说后,结合语境来概括作答。‎ 第3题是对小说情节的理解,要考查学生的理解阐释能力,此题不需要统一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第4题要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的基础上对小说进行续尾,考查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题是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初步鉴赏能力,要求对小说内容的理解、重点语句和结构技巧的鉴赏作出评价判断,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是(11)段;点明文章中心的句子是 “就在这一刹那,父亲对生活、对自己的那份热爱和勇气仿佛一下子全贯注在了自己的身上。”;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父亲” 。(每空1分) ‎ ‎  2、第(15)段画线的比喻句的含义是 父亲对生活、对他人的热爱,不懈地追求和奋斗的勇气,为小群指明了方向,鼓起了勇气。 (2分,答出了“父亲的优良品质给小群带来了生活的勇气”也行,重在后半句);①段中“父亲便是小群的眼睛。”中“眼睛”的具体含义是 父亲循循善诱地引导、帮助小群了解精彩的外部世界 。(2分,注意答出父亲、小群和外部世界的关系); ③段中“父亲是要在失明的儿子的心灵中,重安一双明亮的眼睛”中的“眼睛”的具体含义是父亲要让小群既具有感受、了解世界的能力,又有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信念。(2分,两点各1分,要注意这里的“眼睛”是安在心灵中的。)‎ ‎ 3、对文中父亲错买书包这一情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父亲事先知道买的是绿书包,二、父亲事先不知道买的是绿书包。你同意哪种理解?请根据文章简要说明理由。‎ ‎ 第一种理解依据父亲的话“那天我买书包时说只剩下这个米老鼠书包,所以绿的我也买下了……”;第二种理解是因为这样竭力扶持儿子的父亲不可能用欺瞒的手段来应付孩子或因为父亲也是瞎子,买书包时他自己也受了售货员的欺瞒。(2分,两种理解皆可,答出依据即可得分。) ‎ ‎ 4、联系全文,紧扣父亲心愿,补全小说结尾。‎ 原文的结尾是“我会长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的,就在我的心上。”(2分,只要结合父亲的心愿,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 ‎5、B C D (3分,每项1分。A项说小群有轻生的念头,不准确,父亲去世了,使小群痛不欲生,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但并不是说他就轻生想死。B项正确,这样更能表现父爱之深。C项正确,这里的“眼睛”应是感受、了解客观世界的能力和生活的勇气与信念。D项正确。E项不准确,小说详写的是“解说颜色”和“购买书包”两件事。) ‎ ‎ ‎ ‎ ‎ 失误分析与悟解诀窍: ‎ ‎         ‎ ‎ 豹 尾 ‎ 孙方友 报上将发我一篇小说,不知怎么让乡长晓得了,命我拿着底稿去见他。 ‎ 我忐忑不安地走进乡长的卧室,心中猜测着某种不吉,头上竟出了冷汗。没想到笑容可掬 地接待了我,客套之后,便直言相告,看定稿。我双手呈上,口中谦词连连:“请乡长不吝惜指教……”“拜读拜读嘛!”乡长话音未落,目光早已挪到了稿纸上:‎ ‎ 花匠的报酬 颖河乡调来位乡长,年轻气盛,颇有风度。上任不久,就花大力把乡政府大院整理了一番。该搬的搬了,该挪的挪了,剩下一堆破砖烂瓦无处放,又指挥工匠们铺了一条式样古朴的甬道,曲径通幽,还修了几个花圃---菱形的,圆形的,说圆不圆的,花边儿叠沿的……分布在甬道的两旁。临了,乡长派人去请花匠。可万没想到,花匠不来。乡长亲自去了。‎ 花匠是个瘦老头儿,原在县城公园里当花工,儿子接班后,他回了乡。这老头儿眨着一双精明的小眼睛,正悠然地刷洗着一堆空酒瓶儿。乡长跨进门里,自我介绍道:“老同志,我是刚调来的---乡长,姓路,小路!俺来请您去种几处花儿!”‎ 老花匠扭过头来,瞅了那么一下,这才慢腾腾地止了捣腾,指了指小方凳。乡长掏出香烟,递过去,燃了,坐了。花匠只顾深深地抽烟,好一时才说:“怕你弄不成哩!”‎ ‎“ 这个你放心!”‎ ‎“大话都会说!我回来了三年,你们换了三任,每任都种花,每任都让我放心!可到来,钱也花了,工也费了,就是老搞不成!”‎ ‎“为啥?”‎ ‎“也许人多手杂,摸来折去,浊气污了圣洁!”‎ 乡长愕然,眉头锁“川”,好一时才问道:“你能不能再试一次?”老花匠望了凶一眼,沉思片刻,方说道:“----那好吧!只怕到头来你连心也不伤哩!”“若是无可奈何落去,我会伤心的!”花匠狡黠地咧了一下嘴儿,便随乡长出门了,进了仅一墙之隔的乡政府大院。乡长说:“把这些花圃都种上,种啥不种啥品种由你定!”老花匠听毕,亦不言语,蹲下抓了花圃里的泥土看了一眼,团散团散,方起身,望着乡长点点头。乡长问:“怎样记报酬呢?”“讲不得,讲不得!”乡长认真极了,说:“养花费神又费力,不能亏你!”‎ ‎“呢---既然你过意不去,那就别嫌薄气!这活是个散活,不好计工……这样吧,把你们喝剩下的酒瓶归我久得!我有用哩。实在羞口,实在羞口,!”老花匠双手抱拳,晃了几晃。 ‎ 乡长满口答 应了,当下寻到伙食会计,认真交代了一番。会计管家有方,但极尖刻,听得乡长话落,不由生怒道:“他不瞎可怪狠呐!去年咱光酒瓶回收就七百多哩!”‎ 乡长愕然……‎ 乡长看完稿子,神色有些不自然,停了好一时才说,“还可以,有些意义……‎ 只是……”‎ 我的心提到了嗓眼儿处,因为他也是刚调来的乡长呀!‎ ‎“只是亮色不够!”乡长内行地说,“如果不见笑我可以再给你添个结尾!” ‎ ‎“太感谢了!”我心中的石头落地,忙恭维道,“没想到乡长对文学也如此内行!”     ‎ ‎“哪里哪里!” 乡长说着就掂起了笔,谦虚地说,“恕我献丑了!”说完,便开始笔走龙蛇。待我看去,“结尾” 已跃然纸上:‎ 乡长愕然。(省略号改句号)须臾,像悟出了什么,突然大笑道:“今年他 会后悔的!” ‎ 消息传到老花匠的耳朵里,他眨了眨小眼睛,没吭气。只是乡政府大院里的花儿越发艳起来……‎ 我佩服极了,慌忙跑进邮电所,要了张电报纸…… ‎ 1、 根据文中《花匠的报酬》的内容,填写下列问题。(4分)‎ ‎(1)文中有“也许人多手杂……浊气污了圣洁”一句。花匠在这里就的“浊气”,联系下文看,它具体指的是 。‎ ‎(2)文中写花匠答应乡长种花的请求时,“狡黠地咧了一下嘴角儿”。这一神态描写有暗示作用:它暗示花匠胸有成竹,已定下 。‎ ‎2、文中《花匠的报酬》以“乡长愕然……”作结尾。乡长是对什么愕然?分三点填空回答。答案不得超出方框规定的字数。(6分)‎ 答:①乡长是对 愕然、②乡长是对 愕然、‎ ‎③乡长是对 愕然。 ‎ ‎3、比较《花匠的报酬》中乡长和续尾后的《花匠的报酬》中乡长给人的印象有何不同。(4分)‎ ‎ 答:《花匠的报酬》中的乡长给人的印象是: ‎ 续尾后《花匠的报酬》中的乡长给人的印象是: ‎ ‎4、根据《豹尾》全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分)‎ (1) 乡长要看小说底稿,“我”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头上竟出了冷汗”?‎ 答: ‎ ‎ ‎ ‎ (2)《豹尾》有“我佩服极了”一句。“我”佩服极了的是什么?‎ 答: ‎ ‎ ‎ ‎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来( )(3分)‎ A、《花匠的报酬》的作者即《豹尾》中的“我”,“我”即孙方友。‎ B、“豹尾”是指乡长给“我”的小说《花匠的报酬》所续的结尾。‎ C、颖河乡一年中“光空酒瓶回收就七百多块”,足见其吃喝风之甚。‎ D、“只是乡政府大院里的花儿越来越艳起来”说明花匠看到乡长扼制吃喝风,心里由衷地高兴,进而更加卖力地照顾那些花草。‎ E、这篇小说的题目是《花匠的报酬》。‎ 一、考查目标:‎ 第1题从人物语言神态描写设题,考查学生对老花匠思想性格的整体感知能力。‎ 第2题是从人物神态心理描写设题,考查学生对《花匠的报酬》全文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中的概括能力。‎ 第3题考查的是对人物性格的比较阅读能力。‎ 第4题是从人物心理描写设题,考查对《豹尾》意蕴的感悟能力。‎ 第5题考查学生对小小说的初步鉴赏能力。‎ 二、答案及解说:‎ ‎1、根据文中《花匠的报酬》的内容,填写下列问题。(4分)‎ (1) 文中有“也许人多手杂……浊气污了圣洁”一句。花匠在这里就的“浊气”,联系下文看,它具体指 是 酒肉之气 。若答的是“吃喝之风”等也可得分,但答成“不正之风”等要酌情扣分。‎ (2) 文中写花匠答应乡长种花的请求时,“狡黠地咧了一下嘴角儿”。这一神态描写有暗示作用:它暗示花匠 胸有成竹,已定下 曲谏领导 之策。类似“让新乡长扼制(重视)乡里存在的严重的吃喝之风”等答案可得分或酌情扣分。‎ ‎2、文中《花匠的报酬》以“乡长愕然……”作结尾。乡长是对什么愕然?分三点填空回答。答案不得超出方框规定的字数。(6分)‎ 答:①乡长是对 吃 喝 的 开 销 之 大 愕然、②乡长是对 花 匠 的 志 谋 深 算 愕然、 ‎ ‎③乡长是对自 己 的 不 知 就 里 或 内 部 情 况 愕然。若只围绕着“吃喝风之甚”来答的只得1 分 。“花匠的志谋深算”答成花匠的老练( 老道 )等可酌情给分。“自己的不知就里”答成“自己蒙在鼓里(或不知实情)”等也可酌情给分_‎ ‎3、比较《花匠的报酬》中乡长和续尾后的《花匠的报酬》中乡长给人的印象有何不同。(2分)‎ ‎ 答:《花匠的报酬》中的乡长给人的印象是:讲究面子功夫,工作抓不到点子上。(1分) ‎ 续尾后《花匠的报酬》中的乡长给人的印象是:善于发现问题,决心根治弊端。(1分) 前者答到“只重表面(或形式)工作不深入”等。后者说成“有魄力,决心扼制吃喝风”等可酌情给分。 ‎ ‎4、根据《豹尾》全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4分)‎ (3) 乡长要看小说底稿,“我”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头上竟出了冷汗”?‎ 答:因为“我”的小说针砭现实,担心同样也是刚调来的乡长对号入座。(2分) ‎ ‎ (2)《豹尾》有“我佩服极了”一句。“我”佩服极了的是什么?‎ 答:乡长有既 可不撤稿子,又可的受牵连的心计。或,乡长不露声色,决心根治弊端。或,乡长的续尾含蓄有味。(2分) 本题五花八门,只要理解正确,表达清楚即可。‎ ‎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有三项是正确的,请选出来( )(3分)‎ ‎ 三项正确的是B C D,选对一项给1分。 ‎ 三、答案失误的类型及其分析 ‎1、整体感知有误,对文意理解不当。‎ 如“浊气污了圣洁”中”的理解,有的学生答成“一些人不珍惜花的行为”或“人们折花摘草的行为”等花匠“狡黠地咧了一下嘴角”的暗示作用,好些学生理解为“帮助养花草”、“一定要把花种好”、“要去政府大院种花”、“收酒瓶的计划”等。诸如这类的答案都是由于对作品的整体把握有误,对文意的理解不当造成的。‎ ‎2、 只顾表象,缺乏深入理解。‎ 第3题中乡长给人的印象是 (前者),若干同学的答案是文中的“年轻气盛,颇有风度”。而没有通过 这位乡长到颖河乡后的所作所为来分析判断,进而得到更符合文意的人物形象的理解。‎ ‎3 、回答笼统,不确切。‎ ‎“浊气污了圣洁”一句“浊气”具体指 ,有答“贪污腐化的行为”的、有答“不良的社会风气”的、‎ 有答“腐败堕落之举”的、有答“不为人民办实事,从中捞取钱财”的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又如第3题,人物 性格的比较阅读,好大一部分学生也犯同样的毛病,答案中“坏官”、“好官”、“正直”、“廉洁”、“公正”、“能干”、‎ ‎“真诚”、“好领导”、“正派”、“自信”等等对乡长的评语十分普遍。‎ ‎4、回答不全面,思路狭窄 第2题中,要求分三点来回答 “乡长对什么愕然?”绝大部分同学只答到了其中的一点,即“吃喝的开销 之大”,只有很少的同学答到类似“花匠的志谋深算”这一答案,“自己的不知就里”这一意思差不多就无人问 津了。‎ ‎5、语言不简洁,表达罗嗦 第4 题要求根据全文内容回答两个问题,好些同学能理解问题的实质,但回答时很难简明扼要,抓住要害。‎ 这同表述能力不强有很大的关系。‎ ‎6 、粗心大意,曲解题意 有的同学答题时未能认真仔细的分析题目的要求,盲目作答。如“浊气污了圣洁”,题目中写的是“浊气”具 体指什么? 好些同学对“具体”缺乏明确的认识,故笼而统之的作答。又如“乡长愕然……”“乡长对什么愕然”实则要求同学答出乡长愕然的三个原因,而一些同学理解成了诸如“花匠的神态、动作、语言”等,问题显然出在题目的理解上。‎ 四、悟解诀窍 通过学生表达案失误类型的分析,我们发现要答好“小说类”的阅读题,需要学生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把握小说的体裁特点,明了小说的基本知识,熟识常见的题型。‎ 2、 注重整体感知,弄清小说的脉络(或作者的思路)。注重线索、情节、人物形象、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 3、 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由表及里的把握文意,注重挖掘作品象征意义、隐喻义、引伸义等。‎ 4、 避免答题笼统、下大包围的毛病,注意把握大意的基础上具体、准确的回答问题。‎ 5、 避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力求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回答问题。‎ 6、 切忌草率答题,特别是要杜绝连题的要求都不看清的现象。要认真细致地琢磨题目的要求,把握考题的用意。‎ 高 等 教 育 强和弟弟都接到了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强用借来的钱送走了弟弟,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蓬布。强很能干,做的活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给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憨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动的蓬布。待老板驾车赶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无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我修补的蓬布牢不牢。‎ 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你比文化高的人身上多了一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说闻讯赶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到,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的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块儿共事,就把事儿办好吧,我这个经理的帽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一条大鱼哪,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强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来,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和弟弟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去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们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们高人一等,能做好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已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 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 ‎ ──摘自《微型小说》1996.9‎ ‎1、根据小说内容完成下面的题。(3分)‎ ‎(1)老板让“强”当经理的原因是 ‎ ‎(2)在与“外商”共进晚餐时,“强”的什么表现让外商决定签订合同,从中表现出“强”怎样的品质?‎ ‎  ‎ ‎ 2、文中主要写了哪三件事,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3分) ‎ ‎ (1) (2) ‎ ‎ (3) ‎ ‎3、通读全文,回答问题。(3分)‎ ‎“高等教育”这一题目对全文起 作用,它一语双关,其含义① ‎ ‎ ② 。‎ ‎4、文中加点的“愣” 、“迟疑”两个词分别表现了“外商”怎样的心理?(4分)‎ ‎ ‎ ‎ ‎ ‎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错误的三项是( )(3分)‎ A、“强”出身贫寒的乡村家庭,他朴实,却懂得自尊,毫不为港口城市的繁华美丽所打动。‎ B、“强”的母亲懂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她使自己的儿子具有那种“比文化高”的东西,因而得到了老板的敬重。‎ C、“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外商”的细节,对“强”的做法起了强调作用,渲染了一种紧张气氛。‎ D、作者巧妙地通过“本家哥”与“强”的对比,使“强”这一形象的意义得到了升华。‎ E、本文的主人公“强”是一个勤劳俭朴、诚实可信、聪明能干、不卑不亢的打工仔形象。‎ 参考答案:‎ ‎1、(1)、是因为强的对工作的尽职尽责和为人的诚实。(1分)‎ ‎(2)强请小姐把剩下的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带走这一举动让外商决定签订合同。从中表现出强节俭和不卑不亢的品质。(2分) ‎ ‎2、(1)暴风雨之夜抢救仓垛,(2)不徇私用人,(3) 与外商谈判。(3分)‎ ‎3、画龙点睛或点明主旨;①指在大学接受的良好的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的教育。②良好的思想素质和品德教育。(3分)‎ ‎4、“愣”表现了外商对强不卑不亢的民族自尊稍感突然和吃惊的心理。(2分) 强提出共进晚餐后,外商“迟疑”表现出他担心强会有大吃大喝、大手大脚的作风,而对合作产生了犹豫的心理。(2分)‎ ‎5、A B D 两 个 鸡 蛋 吕啸天 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爹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了。”‎ 母亲不再说什么。‎ 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①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 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经深深地陷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 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支撑这个家呀。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有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出去。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柱子就驻足四望。‎ ‎②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忽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阳光太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忽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的书落到家里。‎ 打开包,几件旧衬衣,一罐咸菜,五本书,没错。咦?‎ 手触到了两个圆圆的东西,掏出来,是两个鸡蛋。‎ 柱子纳闷了:家里只有两个鸡蛋,全给煮了,怎么又冒出两个?怎么回事?‎ 走进屋里,父亲依然打着微鼾,而床头的鸡蛋不见了。‎ 我记得好像已经拿出来了呀?难道----难道我记错了?‎ 柱子对自己的记忆力产生了怀疑。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这点他也知道的。‎ 于是,他又把那两个鸡蛋放在父亲的床头,然后立在那儿想,还是有点不大明白。‎ 脚步声由远而近,柱子连忙跑出去,果然是母亲,满头是汗。‎ 又数了一下,母亲把那几张皱巴巴的票子递给柱子。‎ ‎“好好读,别惹事。”‎ ‎“嗯。”柱子擦去了泛滥而下的泪水,回屋拿包袱。‎ 二十多里的山路,柱子走惯了。天还没黑透,就到学校了。‎ 打开包袱拿书,柱子触电一般呆住了,里面——赫然两个鸡蛋!‎ 当天晚上,柱子跑到校外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天亮的时候,他又异常平静地翻开了书页。‎ ‎ ──摘自《小小说选刊》2002.3‎ ‎1、到了学校,柱子的包袱里的两个鸡蛋是谁放的?理由何在?(2分)‎ ‎ ‎ ‎2、本文描写细腻,请阅读文章后完成下面的题。(6 分)‎ ‎(1)、①处画线的句子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说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 ‎ ‎(2)、②处画线的句子是对景物的描写,说说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 ‎ ‎(3)、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写柱子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表现了柱子怎样的情感。 ‎ ‎ ‎ ‎3、读全文后,试着分析最后一段中柱子的的表现。(2分)‎ ‎ ‎ ‎4、结合自己现在的学习实际,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想。(3分)‎ ‎ ‎ ‎ ‎ ‎ ‎ ‎5、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两个鸡蛋。‎ B、这篇小说的写作目的是为了揭示了柱子家乡的贫穷落后。‎ C、文中写了母亲去给柱子借钱、送别叮嘱等内容,因而母亲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D、这篇小说表现了柱子爹默默无闻的父爱。‎ E、文中“在校期间高强度的学习和严重的营养不良,早已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一句表现了柱子读书的勤奋努力。‎ 参考答案:‎ ‎1、是父亲放的。(1分)其实两次都是父亲放回柱子包袱里的,第一次柱子听到“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就暗示是父亲在放蛋,第二是母亲在院子里叮嘱柱子时父亲放回去的。(1分)‎ ‎2、(1) 通过父亲的外貌描写反映出了柱子窘迫的家庭境况,更能反衬出父亲为了撑起这个家的劳苦和对柱子深沉的爱。(2分)‎ ‎ (2) 景物描写交代出柱子的生活环境,突出了柱子家乡的贫穷落后,更能表现出父母对柱子努力学习、走出大山的期望。(2分)‎ ‎ (3) 对父亲的关爱、体贴。‎ ‎3、柱子“哭”是因为被父爱深深地感动,“平静地翻开书页”表明他要用努力学习的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厚爱,实现父母对他的期望。(2分)‎ ‎4、学生可从自己的家庭条件、学习环境、学习现状等方面来谈,言之有理即可。(3分)‎ ‎5、A D E ‎ 给 美 丽 做 道 加 法 ‎ 高汉武 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突然的声响,惹得满教室的花朵晃动起来。‎ 靠窗那排坐在最后的同学,弄碎了一块小镜子。‎ 这是上午的第二节课,老师的讲述已停下来,同学们正进行课堂练习。有初冬的阳光从窗外涌进来,流淌在摊开着的课本上的字里行间。在教室的课桌间来回地踱步,看长长短短的七排秀发及秀下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捕捉沙沙的写字声合成的音乐,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①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 一个小姑娘心爱的小镜子摔坏了。‎ 教室里低低地有了议论:‎ ‎“臭美!扮啥②酷呀!”‎ ‎“上课怎么能照镜子?”‎ ‎“活该受批评了。”‎ ‎“看老师怎么办?”‎ ‎ 老师没有言语,他有意无意地听着同学们的每一句议论。这些女孩子呀,全十五六岁年龄,作为旅游职中的新生,脸蛋身材口齿当初都曾经过精心挑选,一笑甜爽爽的,开了口也如一巢出窝的小鸟,三五分钟是静不下来的。男老师的心里笑着,他知道她们在等讲台上的反应。‎ 其实,开始练习后不久,老师就看见那位同学悄悄摸出了小镜子。他看到她将镜片偷偷压在作业本下,写几笔作业就照一照。借着阳光,一只蝴蝶形的淡黄色的发夹舞动在她的前额,花季的脸真是漂亮。男老师想提醒她,但一时没有想好合适的话,现在经同学一催化,他忽然有了一种灵感。‎ 他微笑着先开口问了一个物理问题。‎ ‎“请说说平面镜的作用。”‎ ‎“有反射作用。”这很简单,全班56个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是啊,”老师说,“同学们,几分钟前,我们教室里56位同学变成了57朵花,有一个同学借镜子反射出一朵;但是,镜中的花是虚的 ,镜片只能反射美丽,并不能增加美丽。要增加美丽或者让美丽面对岁月风霜的一笔笔减数,还是保持总数不变,我们唯一的办法是从另一个方面给它再一笔笔添上加数。这加数是指,我们一次次做进步的努力,一次次为自己的目标不轻言放弃,或者,一次次向我们的同围伸出自己的手……而此刻,对坐在教室里的你来说,帮助你增加美丽的是你桌上的书本。”‎ 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 当天晚自习时,照镜的女孩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给美丽做道加法。‎ ‎1、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面两个词语。(2分)‎ ‎①小憩 ②酷 ‎ ‎ 2、文章注意照应,篇末“再也没有任何声音,一池吹皱春水再度平静。”与“ ‎ ‎ ”一句照应。(2分)‎ ‎3、读第3自然段揣摸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4分)‎ ‎(1)文中“亮晶晶的112粒黑葡萄”一句有何妙处?‎ ‎ ‎ (1) ‎“男老师感觉到自己好像一位农民在田间小憩,擦汗的同时聆听着庄稼的拔节之声”表现了老师怎样的心情?‎ ‎ ‎ ‎4、整体感知文章,完成下面问题。(5分)‎ ‎ (1)文中“反射美丽”和“增加美丽”中两个“美丽”的含义不完全相同,请简要分析。(2分)‎ ‎ ‎ ‎ ‎ ‎(2)请简要分析男老师这个人物形象。(2分)‎ ‎ ‎ ‎(3)如果你是那个女生你在这节课后会有什么感想?(1分)‎ ‎ ‎ ‎5、请选出正确的三项。(3分) ‎ A、 文章揭示了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永葆青春这样一个哲理。‎ B、 全文写得充满诗情画意,清新活泼,字里行间流淌出一股浓浓的爱意。‎ C、 文中的男老师看见同学们上课照镜子不加干涉,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在课堂上吵闹不加干涉看出老师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 D、 文章前后照应,篇末点题,结构紧凑。‎ E、 ‎“给美丽做道加法”其实告诉我们要一点一滴地完善自我,才能使人生更美丽。‎ 参考答案:‎ ‎1、小憩:短时间的休息。(1分) 酷:特别的美或特别的漂亮。(1分)‎ ‎2、“就像平静的湖面落下一枚银币” (2分)‎ ‎3、(1)用生动的语言点明班上56位同学,使同学们明亮的眼睛形象化。(2分)‎ ‎ (2)是一种辛勤劳动后的欣慰之情。(2分)‎ ‎4、(1)前一个“美丽”是指容貌好看,(1分)后一个“美丽”既指容貌好看,又指内在的美(心灵的美,知识的渊博)(1分,答出后半句即可得分)‎ ‎(2)男老师是个讲究教育技巧、善于引导教育学生,能作学生良师益友的人。‎ ‎(3)言之有理即可。(1分)‎ ‎5、B C D 高 尚 的 施 舍 ‎(1)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母亲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 ‎(2)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 ‎(3)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的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 ‎(4)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了。‎ ‎(5)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 ‎(6)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您!”‎ ‎(7)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力气挣的工钱。”‎ ‎(8)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您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9)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 ‎(10)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叫乞丐把砖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 ‎(11)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都一样。”‎ ‎(12)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 ‎(13)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14)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的那堆砖就在屋前屋后搬来搬去。‎ ‎(15)几年后的一天,有过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16)老板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下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 ‎(17)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18)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我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 ‎(19)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 ‎(20)“为什么?”‎ ‎(21)“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 ‎(22)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了。”‎ ‎(23)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摘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读全文后,用自己的话概括乞丐的心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1)、当母亲叫乞丐搬砖时,乞丐的心理是 ;‎ ‎(2)、在看到母亲单手搬砖后,乞丐的心理是 ;‎ ‎(3)、当母亲给乞丐20元钱的报酬后,乞丐的心理是 。‎ ‎2、用一句话来简要概括故事的内容。(2分)‎ ‎ ‎ ‎3、整体感知文章,完成下面问题。(6分)‎ ‎ (1)、分析第(3)、(5)、(21)、(23)段中对母亲的动作、语言的描写,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2分)‎ ‎ ‎ ‎(2)、第(7)段中加点的“这”和第(17)段中加点的“这”所指代的具体对象虽不相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指 (2分)‎ ‎(3)、本文以“高尚的施舍”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2分)‎ ‎ ‎ ‎4、根据文意,发挥合理想象,简要写出“断臂乞丐”变成“董事长”的历程。(3分)‎ ‎ ‎ ‎ ‎ ‎5、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3分)‎ A、这篇小说前后呼应,结构完整。如前面埋下伏笔,乞丐说“我不会忘记您的”,后面就有“董事长”来接“我们”全家进城的情节。 ‎ B、乞丐若干年后发了迹回来要接我们一家进城,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阔气,以蔑视母亲曾经对他的羞辱。‎ ‎ C、小说的题目“高尚的施舍”是指,当年的乞丐现在给我们的馈赠这种行为很高尚。‎ D、母亲之所以没接受“董事长”的馈赠,是因为她有自强自立的思想品质。 ‎ E、本文的主要人物应是母亲,而不是乞丐。因为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是母亲的高尚品质,而不是为了赞扬乞丐的艰苦奋斗精神。‎ 参考答案:‎ ‎1、(1)认为母亲是故意刁难他。(1分)(2)心潮起伏,受到启迪。(1分) (3)心存感激,欲图报达。(1分)‎ ‎2、母亲引导一位断臂乞丐成为董事长。(2分)‎ ‎3、(1)心地善良、善于启发、自强不息、人格高尚。(2分) ‎ ‎(2)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功。(2分)‎ ‎(3)是指给人以精神的帮助。或给人以自强不息人格力量的影响。(2分)‎ ‎4、想象合理即可。(3分)‎ ‎5、A D E ‎ ‎ ‎ 独 腿 人 生 ‎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总保持一段距离。我没有私车,只得乘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40分钟。眼看约定的时间快要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为了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是问了价。 “5元。”车夫说。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总比坐出租合算 ‎ 吧,出租车起价就是6元呢。”这个账我当然会算,可5元再加1元,就是3元的2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车夫说:“上来吧,就收你3元。”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上了车。‎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我要5元其实没有多收你的。”我说:“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3元呢。”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3元。随后,他立即补充道:“当然我还是收你3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地看了看他。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55岁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在其他人的三轮车上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滑行向前,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这后,再向前一冲。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的频率前后晃荡着。他的左腿用力的蹬着踏板,为了让车子走得快一些,殿部时时脱离坐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大,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瘦弱,而且只的一条腿,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地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被一种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我想对他说:“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我当然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他急忙制止:“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方毕,快乐的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车子遇到坡度,便倔强地不肯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车夫黝黑的后颈上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耸,我想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他是在跟自己较以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的悲凉竟然了无影踪。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在我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你真不容易啊!”‎ 他自豪地说:“这算啥呢!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怎么走那么远?‎ 他说:“有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三轮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要坐我的车。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车夫又说:“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那条独腿。我很想打听一下他的那条腿是怎样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事实上这已无关紧要了。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他和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了。我想如果那条 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左腿兄弟感到骄傲,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你下来吧。”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5元钱。‎ 他坚决不收,“讲好的价,怎么能变呢?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给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去时,他不好意思地说:“我本来应该把你送进门的,可那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的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车啊……我怕被你的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快流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你为什么不让他送拢?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你太老实了。”‎ 议完事,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 ──摘自《小小说选刊》2002.3‎ 1. 找出文中能揭示中心的句子。(2分)‎ ‎ ‎ 2. 朋友在电话中告知若坐三轮只需3元在情节上起什么作用?(2分)‎ ‎ ‎ ‎3、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6分)‎ ‎(1) “心胸被一种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如何理解“我”的“惆怅”和“悲凉”?‎ ‎ ‎ ‎(2)“我也怕自己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中“圣洁的东西”的含义。‎ ‎ ‎ ‎(3)“我的眼泪流下来,我天生是不大流泪的人”,“我”为何而流泪?(至少答两点)‎ ‎ ① ‎ ‎② ‎ ‎③                                ‎ ‎ 4、末尾写到“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文中的“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3分)‎ ‎ ‎ ‎ ‎ ‎ 5、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正确的三项是( )(3分)‎ A、 文中的“我”即罗伟章,写了一次到朋友家去议事坐人力三轮的经历。‎ B、 文中对人力车夫主要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一个用独腿支撑起了自己生活尊严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C、 文章主要是刻画人力车夫,但通过“我”的心理活动,对人力车夫形象起了一个很好的烘托作用。‎ D、 文中写到“我”看见车夫是独腿后想下车却未下车,给车夫五元钱后又收下了找回的两元钱可以看出“我”的自私和卑琐。‎ E、 文章末尾写朋友的一席话,对车夫的形象起到很好的反衬作用。‎ 参考答案:‎ ‎1、“那条独腿支撑起他和的人生和尊严”(2分,这句话不仅点了题,而且也是作者感悟到的人生哲理。)‎ ‎2、为后面“我”跟人力车夫讲价和人力车夫只收“我”3元钱作好铺垫,使小说前后呼应。(2分)‎ ‎3、(1)为人力车夫独腿蹬车求生存的情形而惆怅,为车夫的人生遭遇感到悲凉。(2分)‎ ‎ (2)指的是人力车夫的那种自强不息的信念和尊严。(2分) ‎ ‎(3)这里流的是感动的泪.①是被人力车夫面对生活的坚强勇气所感动;②是被人力车夫不需要别人同情维护自尊的行动所感动;③是被人力车夫关心、理解别人的品质所感动。‎ ‎4、“我”从人力车夫身上受到鼓舞的,对生命更加热爱,对生活更充满了信心。‎ ‎5、B C E 人、燕 子 和 蛇 梁晓声 从前,有一个住在农村的人。他家堂屋的粱上,燕子筑巢久矣。燕子们秋去春来,每年必有小燕孵出。届时老燕双飞,雏燕呢喃,情趣盎然。在农村,被视为宅基稳固的象征。他家粮仓里,又有一条蛇,一条无毒的蛇。蛇也是他家的老房客了。毒蛇一般不入人家,活动于野外。无毒之蛇既入,大抵直去粮仓捕鼠。农村人习以为常,并不大惊小怪。由于蛇的光临避免了粮仓内鼠患成灾,反而对蛇不无敬意,视为“圣虫 ”。倘人取粮时见着了,轻轻拨开而已。老人们还每每口中念念有词,说些“圣虫打扰了”之类的话,表达善待的态度。粮仓里有蛇,证明有鼠;有鼠,证明着囤内不空,是家境中兴的象征。故农村有这样的对子: ‎ 粱正栖燕子 仓满卧圣虫 ‎ 一天,主人坐在堂屋内悠闲饮茶,见老房客蛇从粮仓内蜿蜒而出,至门口,缓缓盘起晒太阳。那时刻雄雌双燕,往返掠飞,忙着衔回食物,哺育雏燕。‎ 这人忽然心生忧虑,他想,若有一天,蛇爬上梁去,吞吃了小燕们怎么办呢?那结果可想而知。一对老燕将一去不返啊!那结果是他不能接受的。要避免这一结果的发生,似乎只有采取一种超前措施,就是从家中赶走蛇。可他又不愿那么办。因为蛇和燕一样也是老房客,事不能做得那么绝情。不仅不愿,也有点儿不敢。农村人对蛇总有几分迷信的看法。他怕那么一来冒犯了蛇,蛇会对他的家实行报复。何况,相比于燕子,蛇多年以来捕鼠的功劳是明摆着的。相比于猫,蛇更是粮仓当之无愧的守护神。因为猫并不喜欢白天夜里一直都呆在粮仓却只偶尔离开粮仓晒晒太阳,最经常的时候是盘卧在粮食上。但蛇若真的加害于燕子呢?多可爱的燕子啊!它们的存在,意味着诗情画意的存在,意味着浪漫的存在。他想到了,却没有采取丝毫有效的措施,倘燕子果遭蛇害,他又怎么对得起燕子呢?让燕子自己去防范,那不等于坐视不救吗!‎ 于是这人苦恼了,整夜整夜地因想不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法子而失眠……‎ 某次朋友请客吃饭,讲了以上的片断,却又不要求大家当时替那人想出好法子,说下次聚时再洗耳恭听。‎ 半月后众人第二次相聚,留下过“思考作业”的朋友旧话重提。‎ 一人说:“得了得了,什么蛇啊燕啊的,早忘脑后了!谁有闲功夫费那份脑筋!”‎ 版权拥有者只是默默笑,目光望向别人。‎ 被望的人说:“我也早忘脑后去了!依我现在的想法根本没有什么两全的法子。我是要为燕子驱逐蛇的。我最讨厌蛇,不管它是不是圣虫。该冒犯的时候就得冒犯一下!”‎ 版权拥有者仍默默笑,望向第三人。‎ 第三人说:“我反其道而行之。我是现实主义者。燕子对人家有什么实际用处?大小齐叫时耳根还不清净。还会梁上地下,到处落下燕屎来。民以食为天,蛇既是粮仓的守护神,我为燕子驱逐了蛇岂不是犯不着嘛!”‎ 第四人说:“是犯不着。但我不对燕子和蛇作出具体评论。那也同样犯不着。我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得罪燕子也不得罪蛇,至于蛇会不会加害于燕子那是他们之间的事,与我有什么相干?我的烦恼多着哪,才不管它们的事!”‎ 这时姗姗来迟了第五个人,于是服务员上菜,众人便都海阔天空了。‎ 这第五人听了一会儿,问:“为何不谈上次的话题?”‎ 又一人道:“那也配算正经话题!”‎ 姗姗来迟者认真地说:“上次不是一再嘱咐,这次大家都提供一个两全的法子么?我可是认认真真有备而来的,我苦思冥想了几天呢!我想出的第一办法是——以铁刺缠梁绕柱,那样蛇就不能攀爬了。但又一考虑,不美观。实际上也意味着冒犯了蛇。于是苦思冥想出第二方案——以胶漆掺点烟油,稠刷梁柱四五遍,使之极光滑,蛇定不能上,又烟油气味,乃蛇所嫌。人又不能整天抱着柱子,并不妨碍人的正常呼吸……”‎ ‎ 言尚未了,众人皆大笑粲然,纷纷指曰:好一个认真的呆子!不过闲嘴饶舌的话题,也值得如此煞费苦心的吗?那农夫,本已是庸人自扰。①你的认真,便显智慧,又何尝不是无聊的智慧!……‎ 众人笑罢,版权拥有者说:“话题,确乎是一个闲嘴饶舌的话题。但正是这么一个话题,区别着人的种类。就中国的当下而言,认真之人,比之持极现实人生哲学之人,比之持圆滑人生哲学的人,不是太多,而是太少。认真是需要文化培养的。中国文化,自古培养‘难得糊涂’,自古培养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自古培养暧昧的处世之道,曰中庸。我不过试图以这个话题,考验我等人中,有无认真者。须知,我当了国外大公司驻北京办事机构的全权代表,正是我的洋老板,用那么一个话题将我从数人中考出来的。我曾电话里一再提醒诸位,今天我再次诸位吃饭,就是要洗耳恭听诸位高见。幸而有一人对我的认真也认真。否则,我白请大家吃这一顿了,也会因大家对我的认真都不认真而大失所望啊!”‎ 众人默然。‎ 第一次我在场,②第二次我根本没有去。听了“传达”之后,思而省而笔录之……‎ ‎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2、15‎ ‎1、“梁正栖燕子,仓满卧圣虫”中象征着农村中宅基稳固和家境中兴,吸引燕子和蛇来居住的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_、_______。(2分)‎ ‎2、阅读小说,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第一段文字可视作小说的背景介绍,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叙述“一位农村人的烦恼”是不是有些喧宾夺主,为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回答问题。(5分)‎ ‎(1)画线的第①句“你的认真,便显智慧,又何尝不是无聊的智慧!”中“何尝不是无聊的智慧”怎样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画线的第②句中“第二次我根本没有去”表明我是一种什么态度?(1分)‎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思而省而笔录之”“我”“省”到了什么?(2分)‎ ‎_ ‎ ‎4、从文中的对联“梁正栖燕子,仓满卧圣虫”可以看出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下面请你试着完成下面两副对联。(2分)‎ ‎(1) 燕子来栖屋梁正, (2) 时时认认真真办事; ‎ ‎ 。 。‎ ‎5、选出对该篇小说的判断错误的三项( )(3分)‎ A、文章末尾写道:“第一次我在场,第二次我根本没去。听了‘传达’之后,思而省而笔录之”表明本文作者叙述的是朋友间聚会时讨论的一个真实故事。‎ B、这篇小说主要是揭示一个怎样保护对人类有益的动物的问题。‎ C、文中写前四个吃客对燕子和蛇的态度是:犯不着上、与我无干、庸人自扰。‎ D、“版权拥有者的最后发言点明文章的主旨:每个人对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要有认真的态度。‎ E、“第五人”认真地想了两套方案,解决了蛇和燕子的问题,这是一种无聊的智慧。‎ 参考答案:‎ ‎1、“正” 、“满”(每空1分)‎ ‎2、(1)这一背景对后面的情节起了铺垫的作用,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文化背景,后面老农的苦恼,朋友们的思考都与这一背景有关。(2分)‎ ‎ (2)不是,这样写与后文的几个吃客形成对比,因为燕子与蛇都与老农的生活有关,所以他要认真去思考;而后文中有几位则认为与己无关,虽然朋友反复强调也懒得过问。‎ ‎3、(1)“智慧”是聪明的意思,前面加“无聊”来修饰表明做的是无用功,又用“何尝”加强反问语气。(2分)‎ ‎ (2)“我”也抱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1分)‎ ‎ “我”省到了:我们做事就应该有一种认真的态度。(2分)‎ ‎4、(1)圣虫进卧粮仓满(足) (2)处处诚诚恳恳待(对)人 只要是相对的词词性相同,意思相关、相近或相反皆可。(2分)‎ ‎5、A B E (3分)‎ ‎ (以上由江雪梅 刘安勇编写)‎ ‎ 父 亲 一个老者蹲在阳光里,从清早开始,他在这儿蹲了半天了。‎ ‎①此刻,他正清点他半天的收获,一张张皱巴巴的票子在他的膝盖上展平,然后,小心翼翼地叠好。他是来卖油果儿的。自从儿子娶了那个女人回来,在家里他日 益显得碍手碍脚了。然而,他总得谋个生计。于是,他想出了一个主意,每天到对门店里揽一篮油果儿,拿到这儿来卖。行人如潮,谁也不去注意他。‎ 一天她背着画夹子偶尔经过这儿,目光一下子被他吸住了。她胸前别着枚好看的校徽。这些日子她正为毕业作品犯愁。‎ 她走向了他,像株小白杨,“小白杨”轻轻地叫了一下:“老人家,我给您画张像,好吗?”‎ 画像?他蹬起眼睛,脸绷得紧紧的。继而,他抬起头,眯着眼睛打量了她一会儿,嘴角狡黠地咧了一下:“好吧,不过,这些油果儿你全买 了。”‎ ‎“嗯。”她应着。‎ ‎“五毛一个,十个,拿五块吧!”‎ 他转而一想,忽然想“敲”她几个。她踌躇了一会儿,掏出钱递过去。她犹豫了片刻,将五块钱捏在手里。‎ 他往阳光里挪了挪,背靠着一截老树。她打开画夹子,用恬静、温柔的眼睛注视他。他让她看得浑身不自在,僻开她的目光,朝远处看去。②远处,有些迷蒙,一位年轻的父亲牵着他的儿子,一路蹦过来,那顶小花帽真漂亮。他闪过一丝温情,然而,温情一瞬间便过去了。‎ 她合上画夹子,将十个油果儿留给老人。要了他的地址和姓名,她像一朵云飘走了。‎ 两个月后,他收到她寄来的信,信中还有一张市美术馆画展的参观券。‎ 展览厅里,许多人围着一幅画,他也好奇地挤了进去。画面上一个苍老寂寞的老人,蹲在一株老树下,老人的目光阴沉而悲哀,一缕阳光留恋地停在他的脸上,他的眼里透出一丝慈祥与温情。他和他对视着,他猛然间发现这个老人正是自己,他的脸陡然羞得绯红。半天,他将目光游移出这幅画,在一张小纸片上,他吃力地读到那两个字:“父亲。”‎ 父亲,这熟悉而遥远的名字。有那么好几次,他的儿子、儿媳带着孙子经过他这个卖油果儿老头儿身边时,竟离得远远的,像躲瘟神。他痛苦地哽咽起来,浑浊的老泪像虫一样爬出眼眶……‎ ‎③好些日子过去了,美术馆前,有个老者总蹲在那儿,手里捏了把皱巴巴的票子,说是要给女儿的。‎ ‎1、作品依次给读者展现出了五个画面,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来。(5分)‎ ‎(1) (2) ‎ ‎(3) (4) ‎ ‎(5) ‎ ‎2、仔细阅读作品,回答下列问题。(2分)‎ (1) 作者详写老人与女大学生和老人到美术馆看画展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 ‎ (2)作品的主要内容是女大学生给卖油果的老人画像,而作者却在画像时画面上到底画了些什么只字不提,而放在老人在画展上看到画时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 ‎ ‎3、指出下面几组对比的作用。(3分)‎ (1) 老人的苍老和女大学生的轻灵形成对比,作用是 ‎ (2) 老人的儿子和媳妇与女大学生形成对比,作用是 ‎ (3) 老人对女大学生前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作用是 ‎ ‎4、发挥想象,写出通过文中画线语句的阅读你想到的具体情景。(3分)‎ ‎① ‎ ‎② ‎ ‎③ ‎ ‎5、女大学生将画取名为《父亲》的作用正确的三项是( )‎ A、自己将老人作为父亲来尊敬他,关心他。‎ B、鞭挞那些忘却父母养育之恩的人,呼唤人间真情的回归。‎ C、表现父辈生活孤苦,引起人们的同情。‎ D、鞭挞那些只顾追求物质享受,忘却父母,不顾人间真情的丑恶现象。‎ E、“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 参考答案:‎ ‎1、(5分)(1)老者蹲在路边卖油果。(2)女大学生要给老人画像,并应老人要求买下了他的油果。‎ ‎(3)女大学生给老人画了像,并将油果留给老人。(4)老人在画展上看到自己的画像,题名为“父亲”。‎ ‎(5)老人要把钱还“女儿”。‎ ‎2、(2分)(1)表现女大学生对老人的同情和敬爱,老人在孤苦中变得冷漠、麻木,展现老人的寂寞‘孤苦,呼唤人间真情的回归。‎ (2) 强化老人的形象,让老人震惊的同时,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思考。‎ ‎3、(3分)(1)唤起人们良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2)鞭挞那些不孝子孙,歌颂人间真情。‎ (3) 表现人间真情的复苏和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4、(1)老人卖油果的艰辛、挣钱不易。(2)老人在儿子小时候和儿子一起的情景。‎ ‎(3)老人感到女大学生是自己的女儿,他要把卖油果换来的钱还给她。‎ ‎5、(3分)B D E 女 教 师 的 特 异 功 能 假如没有粉笔,你知道怎么上课吗?‎ 请允许我给你讲一个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头有一个小小的学校。‎ 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个办法。她找了杯清水,然后对孩子们说:“来,老师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上课——”‎ 孩子们懂事地点了点头,答应了。‎ 于是,她一笔一画地教,孩子们一笔一画地学。‎ 当然了,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而可怜的孩子们,也渐渐地适应了这种奇怪的上课方式。‎ 一天,女教师哭了。她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已,为了教咸亨酒店的小伙计认字,曾用他的长指甲醮着酒,在柜台上写过“茴香豆”的“茴”字,可是今天,她——一位亭亭玉立的女教师却要用那仙女般的纤纤玉指,蘸着水在黑板上写字,在冰凉冰凉的黑板上耕耘!‎ 可她想想,又笑了。磨秃自己的手指头,却丰富了孩子的心灵,值得。‎ 她从容,坦然,一如既往。‎ 又一天,她走进教室,正准备上课,突然发现杯子里的水已全部漏完,——‎ 也难怪,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能让人想起这个古老的民族的沉重历史。‎ 没水,怎么板书?‎ 没水,怎么上课?‎ 也就在这山穷水尽的时刻,女教师突然感到,从她的手指尖上,正不断地渗出亮晶晶的水珠——‎ 水!‎ 水!‎ 有水就能上课!‎ 女教师猛地转身,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写了起来。‎ 她写得飞快,孩子们记得飞快。‎ 就这样,每当她转身板书的时候,那指尖上的水珠也就恰当好处地冒出来。‎ 天!她从此有了特异功能!‎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这种古老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也正是由于这种神奇的高速度,这批神童被一所著名的大学破格录取了。‎ 后来,有人专门研究过这批神童,发现他们都具有特异功能,即:凡是被泪水浸泡过的地方,他们都能准确地断定,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是喜剧,还是悲剧。‎ 那么,从女教师的手指上奔涌而出的那些液体,究竟是什么呢?‎ 有人化验过,那水,与泪水的化学成分一模一样……‎ ‎1、试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作用。‎ ‎(1)有一天上课必需的粉笔突然用完了,女教师便想了一个办法。‎ ‎ ‎ ‎(2)这以后,每当没有粉笔的时候,女教师就以水代笔。‎ ‎ ‎ ‎(3)那盛水的杯子太陈旧了,陈旧得能让人想起这个古老民族沉重的历史。‎ ‎ ‎ ‎2、作品中与结尾“这种古怪教育的奇异结果,便是造就了一批可以高速理解、高速记忆、高速运算的神童。”相照应的句子有哪几句?写出来。(3分)‎ ‎(1) ‎ ‎(2) ‎ 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故事离奇而合情理,它的具体情节是:(3分)‎ 开端: 发展: ‎ 高潮: 结局: ‎ 用这种离奇的构思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作品很多,如:《 》《 》、‎ ‎《 》 (至少三篇)‎ ‎4、仔细阅读作品,回答问题。(4分)‎ ‎(1)作品将手指尖上渗出的“亮晶晶的水珠”与泪水联系起来,有什么作用?‎ ‎ ‎ ‎(2)作者不写教师上课的具体内容及教什么学科的深意是什么?‎ ‎ ‎ ‎(3)作品中的女教师以自己的处境联想到孔乙已,你觉得恰当吗?为什么?‎ ‎ ‎ ‎(4)作品为什么不写一名男教师,而要写一名女教师?‎ ‎ ‎ ‎5、山村小学教师工作条件艰苦,可写的方面很多,作者仅抓住没有粉笔以水来代替这一细微的事来写,其作用正确的三项是( )(3分)‎ A以小见大。 B便于剪裁内容。 ‎ C更突出了山区教学条件的艰苦。 D使故事的内容更集中,更具体、形象、生动。‎ E使人觉得山区的老师和学生都很神奇。‎ 参考答案:‎ ‎1、(1)前者表明不可缺,突出条件艰苦;后者表明没想到,使情节发展成为可能。‎ ‎(2)表明每次都这样,次数多。‎ ‎(3)前者非常陈旧,形象的表现条件艰苦;后者使人心情压抑,深化陈旧杯子的寓意。‎ ‎2、(1)“这需要速度----因为,只要教得慢了点,或者记得慢了点,那用水写的字就立刻干了,看不见了。”‎ ‎(2)“她写得飞快,学生们记得飞快。”‎ ‎ 作用:使故事结构完整,内容真实。‎ ‎3、开端: 粉笔用完了,用清水来代替。 发展:以后每当粉笔用完了,就用水来代替。教师的指头都磨秃了。 ‎ ‎ 高潮:杯子的水漏完了,女教师的指尖渗出了亮晶晶的水珠,女教师在黑板上滔滔不绝地写起来。 ‎ ‎ 结局: 造就了一批神童,被著名大学破格录取。‎ ‎4、(1)表现山区教师奉献事业的悲壮,唤起人们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强化了主题。‎ ‎(2)集中的表达中心使文章的含意更深广,更带普遍性。‎ ‎(3)恰当,反衬教师的高尚情操,深刻反映山村老师的现实处境。‎ ‎(4)更突出教师的坚韧,唤起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 ‎5、A C D ‎ 雅 贼 我独自住在一套公寓里,因工作关系,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一日,半夜归来,发现写字台上有一便笺,内容如下:‎ 朋友:贸然闯入贵府,发现家徒四壁,是个读书人。仅借《金瓶梅》一套(二卷本)一阅,打扰了。另,在厨房炒了五枚鸡蛋吃,喝葡萄酒两杯。抽油烟机坏了,环境有所污染,抱歉。‎ 我身上的汗当时就下来了;急忙扑到书架前,那套《金瓶梅》果然不翼而飞,而35厘米的彩电完好无损,禁不住吐了一口长气。抽油烟机坏了有年余了,看看空酒瓶和碎蛋壳,真以为撞见了鬼。第二天一大早就买了一把防盗锁,这贼人若有书癖,我这几千册的宝贝还不让他给捣腾空了,到了单位跟同事一讲,众人皆笑,说我够幸运的,这贼心眼不坏,以后出门,在上留50元大洋,人家也不容易。‎ 经济拮据,大洋自然未留。两个月后的一个晚上,写字台上凭空多出一摞书,顿时头如斗大。贼人果然来过,照例修书一封,全文 如下:‎ 朋友:二卷本《金瓶梅》完璧归赵,是洁本,甚无趣。贵单位书记李恒家也有一套《金瓶梅》五卷本,竖排,台北版,精华一览天余。看你喜藏书,请笑纳。李书记家还有美元8000、存折6本、各种有价证券数目惊人,除美元外,其余已寄检察机关,反腐倡廉,人人有责。另:换锁实属多余,防君子,不防小人,老话了,知识分子,应该知道这个。‎ 第二天兴致勃勃赶到单位,四下探访,书记果然已停职审查,原因不详。于是笑个不停。同事问我,仍笑而不答,同事便以为遇上了痴,随我疯去。‎ ‎1、阅读作品,回答下列问题。(6分)‎ (1) 文中两次全文引用贼人的书信,几乎占了全文三分之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 ‎ (2) 书记停职审查的原因是什么?‎ ‎ ‎ (3) 贼人再次到“我”家后,“我”为何“兴致勃勃”赶到单位“笑个不停“?‎ ‎ ‎ ‎2、印证作者特别爱书的心理描写的一句是 “ ”‎ 动作描写一句是“ ”(2分)‎ ‎3、结合本文,谈谈“防君子,不防小人”的含义。(2分)‎ ‎ ‎ ‎4、看完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写出来,不超过100字。(3分)‎ ‎ ‎ ‎ ‎ ‎ ‎ ‎5、本文题目“雅贼”,从全文看对“雅”理解不正确的三项是( )(3分)‎ A、贼人很讲礼貌,偷了书还说“借”,而且还“完璧归赵”。‎ B、贼人偷吃了主人的鸡蛋和酒,还调侃地留下便笺,很有些文人的雅趣。‎ C、尽管是贼人,但对书有特别的研究和爱好。‎ D、对书有一定的了解,对读书有尊重,对腐败者有揭露的行动,是有文化品位的“贼”。‎ E、相比于社会上某些为官者的腐败,贼人的行为高雅多了。‎ 参考答案:‎ ‎1、(1)是叙述情节的需要,更是突出贼人“雅”的需要。 ‎ ‎(2)他家美元、存折和数目惊人的各种有价证券,深感反腐倡廉人人有责”的“贼人”将所窃的证据寄到检察机关。‎ ‎(3)有多种原因:a贼人的留言和行动让“我”感到有趣;b“我”并没有损失什么;c“我”急于想看书记的结果;d“我”了解书记被停职审查的原因,但又不便说出。(只要能答出任何两点即可)‎ ‎2、心理描写“这贼人若有书癖,我这几千册的宝贝还不让他给捣腾空了”。‎ ‎ 动作描写的“急忙扑到书架前”。‎ ‎3、象“书记”那类小人,不管采取什么措施他都 依然能占国家的便宜,岂止一把防盗锁就能解决问题吗?真正的君子,是无需防备的。 言之有理即可。‎ ‎4、抓住两点(1)揭露的主题方面,(2)自己的实际行动方面。‎ ‎5、A B C ‎ (由自贡市解放路中学刘安勇 江雪梅编写)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