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3.00 KB
  • 2021-05-13 发布

2010安徽省中考物理命题特点分析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0——2012年安徽省中考物理命题特点分析 安徽省望江县麦元初级中学 汪水根 ‎(电话:15357358532 QQ:501658357)‎ 一、命题的指导思想 安徽省中考试题是以《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纲为指导,持续保持朴实、稳重、创新的风格,题型结构稳定,试题内容没有单纯追逐新、奇、特,突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实验考查的力度有所加大,更多地关注了对实验探究过程的考查。多层次、多方位融合了三维课程标准,体现了生活化、实践性,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等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对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引导作用,突出物理教学与“科技、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2012年安徽省初中毕业学业考试纲要》物理部分共12个主题、84个知识点,而2012年中考试题涉及了53个,覆盖率约63%,考查的知识面广,覆盖面大,减小了考查的偶然性和片面性。同时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力学、电学知识),其中力学占37.5分,电学占35分。试题的形式新颖独特,其中基础题约占75分,考查了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能力题约占15 分,较好地体现了试卷的选拔功能。‎ 二、试卷结构 ‎2010——2012年安徽省中考试卷结构设置表 填空题 选择题 实验题 计算与推导 年度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题量 分值 总题量 总分 ‎2010‎ ‎10‎ ‎26‎ ‎7‎ ‎21‎ ‎3‎ ‎20‎ ‎3‎ ‎23‎ ‎23‎ ‎90‎ ‎2011‎ ‎10‎ ‎26‎ ‎7‎ ‎21‎ ‎3‎ ‎20‎ ‎3‎ ‎23‎ ‎23‎ ‎90‎ ‎2012‎ ‎10‎ ‎26‎ ‎7‎ ‎21‎ ‎3‎ ‎20‎ ‎3‎ ‎23‎ ‎23‎ ‎90‎ 从表中可以看出,安徽省中考试题结构及分值趋于稳定,近三年没有发生变化:填空题10小题共26分,选择题7小题共21 分,实验题3小题共20分,计算与推导题3小题共23分。‎ 三、主要知识点覆盖 ‎2010——2012年安徽省中考试卷主要知识点覆盖表(单位:分)‎ 年度 声 光 质量 密度 力和 运动 简单 机械 压强 浮力 功和能 物态 变化 内能 热量 欧姆 定律 电 功率 电 和磁 能源 其他 ‎2010‎ ‎2‎ ‎8‎ ‎6‎ ‎10‎ ‎4‎ ‎5‎ ‎0‎ ‎12.25‎ ‎1.5‎ ‎7.25‎ ‎23‎ ‎4‎ ‎4‎ ‎0‎ ‎3‎ ‎2011‎ ‎2‎ ‎4‎ ‎3‎ ‎17‎ ‎0‎ ‎2‎ ‎4‎ ‎13‎ ‎5‎ ‎8‎ ‎22‎ ‎3‎ ‎5‎ ‎1.5‎ ‎2.5‎ ‎2012‎ ‎2‎ ‎4‎ ‎6‎ ‎14‎ ‎0‎ ‎2‎ ‎2‎ ‎16‎ ‎3‎ ‎8‎ ‎22‎ ‎5‎ ‎2‎ ‎0‎ ‎4‎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年来分值分布基本稳定,波动比较小,“力和运动”“功和能”“欧姆定律”三大板块分值较大,都在10分以上,应该是命题的重点内容,尤其是从2010年开始,这三个板块总分基本在50分左右,是重中之重。声、物态变化、浮力、能源三个板块分值较小,都在5分以下,2010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初中学业考试纲要(物理)》将浮力内容删去,2011年又重新录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我们在一模之后的复习中,各板块不要均匀用力,要有所侧重,复习的重点放在“力和运动”“功和能”“欧姆定律”三大板块上,同时兼顾其他知识点,切忌一把抓。‎ 四、大分值题分布 ‎2010——2012年安徽省中考试卷大分值题分布表 年度 实验题 推导题 计算题 ‎2010‎ 测密度 光的折射 伏安法测电阻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的示数表示物体A所受摩擦力f的大小,‎ 机械能 欧姆定律 ‎2011‎ 测机械效率 伏安法测电阻 测滑动摩擦力 不考虑摩擦,物体沿斜面匀速移动时,斜面倾角越小,推力越小 力、热综合(热机)‎ 欧姆定律 ‎2012‎ 测质量 影响动能的因素 伏安法测电功率 汽车运动时,牵引力的功率 电功率 欧姆定律 五、试题的基本特点 ‎1、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试纲要为指导 三年来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都与课程标准的规定一致,所有的考查内容都是纲要中明确规定的内容,每道题都符合考纲的要求,试题的情景创设和问题设置都符合课程标准和考试纲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试题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如2010年第1题把初春时节柳树发芽的柳条作为道具,使学生产生好奇求知的兴趣,同时考查了声学的知识点;2011年第2题,试题以课本的图作为素材,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觉得“又爱又恨”;2012年第l题以令世人瞩目的“神天一吻”作为素材,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大,但令人振奋。‎ 同时试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很强,试题内容的覆盖面广,重难点题排列有序,层次递增,新增的考试内容出观得自然,减小了偶然性和片面性,突出了对主干知识(力、电)的考查。90分的试卷,一般包含75分左右的基础题,较好地考查了初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15分左右的能力题,较好地体现了试卷的选拔功能,同时避免死记硬背,突显能力的运用,对教师的教学起着促进和指导作用。‎ ‎2、突出“双基”的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科学素养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试题能持续、系统地考查初中物理的基础知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试题考查的形式多样化,符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实际,也符合初中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例1(2010·安徽第3题):用两节串接后的干电池给小灯泡供电,电压是3 V,小灯泡发光时通过的电流为0.‎3 A,此时小灯泡的电阻为________,工作0.5 min消耗的电功为________J。‎ 评析:本题考查了以下方面的知识:欧姆定律的公式;电阻的性质;电流做功的公式等,这些知识是学生能够掌握也是必须掌握的,通过填空题的形式较全面地考查了电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例2(2011·安徽第13题):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一块秒表的重力时,使测力计内弹簧伸长的力是( )‎ ‎ A.秒表的重力 B.秒表和测力计的总重力 ‎ C.秒表对弹簧的拉力 D.弹簧对秒表的拉力 评析: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通过弹簧伸长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此题重点考查明确产生力的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属于基础知识,但同样是广大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 连续三年的中考试题同样也加大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力度,避免了知识的生搬硬套,试题来源于课本,同时又高出课本,试题注重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试题把“双基”知识放在一个具体的情景中,与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枯燥的物理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看到后有一种强烈地解决问题的欲望。‎ 例3(2010·安徽第17题):下列现象中,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 A.风吹过,人便感到凉爽,主要是因为流动的空气加快了人身上汗液的蒸发 ‎ B.吃冰棒感觉凉爽,是因为升华要吸热 ‎ C.物体的温度高,是因为它具有较多的热量 ‎ D.运载火箭的燃料采用液氢,是因为液氢的比热容大 评析:热现象是比较抽象的物理现象,试题以选择题的形式把各种热学知识具体在生活实际中,既增加了真实性,又让学生能在熟知的环境中作出正确判断。‎ 例4(2012年安徽省,第11题)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自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评析:本题以2012版人教版新教材图片为素材,来自实际生活和课堂教学,如果学生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透过事物表面看清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就不能正确解答。‎ ‎3、物理试题的考查回归物理本源,试题的“物理”味道浓厚 物理学科特色之一就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计算分析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2012年安徽中考试题继续强调基本计算,综观2012年安徽中考试题几乎包括了初中所有的计算公式,但计算过程都很简单,对平时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考生要想考到高分,必须理解物理基本规律,学会解决实际基本问题,而不是通过做大量繁杂的题来提高计算能力。‎ 试卷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了对实验的考查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也渗透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 例5(2012·安徽第2题):如图所示,某同学测量一片完整树叶的长度,读数为________cm。‎ ‎ ‎ 评析:此题以填空题的形式考查了学生的读数能力,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当场利用身边的工具较为准确地找到树叶右端对应的刻度线,渗透了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命题构思新颖、有创意,关注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大突破。‎ ‎ 例6(2012·安徽第20题)李明同学设计了图示电路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 ‎(1)根据图示电路(实物图),在方框内画出电路图。‎ ‎ (2)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移至________(选填“A”或“B”)端。‎ ‎(3)实验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电流表的示数为,,该同学利用P=们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若考虑电表的电阻对测量的影响,则电功率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析:让学生分析“电流表、电压表内阻对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影响”,要求学生理解串、并联电路电压、电流特点。‎ 综观2012年安徽省中考试题,从基本仪器使用、实验设计思想方法和误差分析的角度,由易到难全面考查了考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充分体现了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4、体现三维目标,凸显过程与方法,体现初、高中知识的结合 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年的物理中考试题都坚持全面地进行了考查,并不是重复机械考试,逐渐加大了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力度,避免了学生学习时“坐收渔利”的惯性思维,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以及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具体现象的分析,通过对原理的分析、数据的处理和实验误差的分析以及实验方案的评价,采用多样化的提问方式,充分体现物理学科特点,提醒学生对知识细节和过程的关注,引导教师在上课时加大对实验过程的探究力度。另外,三年来的物理试题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初、高中的结合,有意识地关注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利用初中生熟悉的学习场景和储备的知识,以学生现有的知识作为铺垫,自然引申至高中内容,问题的引入潜移默化不显唐突,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选拔功能。‎ 例7(2011·安徽第9题):在原子内部,核外电子绕原子核运动会形成一种环形电流,该环形电流产生的磁场使物质微粒(原子)的两侧相当于两个磁极。若图中箭头表示的是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方向,则环形电流的左侧应为________(选填“N”或“S”)极。‎ 评析:右手螺旋定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规律,单纯地考查这方面的知识,知识陈旧没有新意,此题把电流的方向判断融合在其中,达到了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查的目的。‎ 例8(2011·安徽第12题):图为伽利略制造的第一个温度计,它可以测量气体的温度。若外部大气压不变,在气温发生变化时,球形容器内气体的体积随之发生变化,使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或下降,从而测量出气温的高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当气温升高,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 B.当气温升高,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 C.当气温降低,球内气体体积缩小,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 D.当气温降低,球内气体体积膨胀,玻璃管内液面上升 评析:试题中所提供的选项要求学生从物质不同状态的热膨胀的程度综合分析,避免死记硬背,题目新颖有活力。‎ 例9(2011·安徽第23题):实验室有一种小量程的电流表叫毫安表,用符号表示,在进行某些测量时,其电阻不可忽略。在电路中,我们可以把毫安表看成一个定值电阻,通过它的电流可以从表盘上读出.利用图示电路可以测量一个毫安表的电阻,电源的电阻不计,R1=40Ω,R2=60Ω.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毫安表的读数为6mA;当S1、S2均闭合时,毫安表的读数为8mA.求毫安表的电阻RA和电源的电压U。‎ 评析:该题以毫安表为题材,考查欧姆定律的计算,涉及毫安表的内阻,教材中涉及电表的内阻,但题目的描述很具体,知识内容含而不露,学生稍稍研读就能很自然地把毫安表当成定值电阻,从表盘中读出电流,应用串联电路的特点自然求出。‎ 例10(2012·安徽第23题):有一种装饰用的小彩灯,如图a所示,它的内部是由一个定值电阻与灯丝并联而成,等效电路如图b所示。已知灯丝的电阻R1=10Ω,定值电阻R2=1000Ω。‎ ‎ (1)求这个小彩灯的电阻。(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 (2)若将一个小彩灯接在电压为1.5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灯丝R,的电流大小.‎ ‎ (3)如图c所示,将数十个小彩灯串联后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两端,均正常发光(图中只画出3个,其他未画出)。若其中一个灯的灯丝断了,其他小彩灯的亮度如何变化?写出你的判断依据。‎ 评析:此题虽然设计混联知识,由于第一小问作了很好的铺垫,只需明确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特点,然后利用欧姆定律进行计算分析。‎ ‎2013年安徽省中考物理备考策略 一、注重基础回归课本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是我们平时教学中一贯遵循的风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每年中考考查的重要部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仔细研读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分析历年的《考试纲要》。《考试纲要》中各知识点的覆盖率很高,对“七个理解”的知识点的覆盖率几乎达到l00%,这七个点是:密度的概念、速度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力臂的概念、压强.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意义、欧姆定律、电功率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一定要回归课本,课本是最好的教科书,是知识的起源地,对知识的编排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系统性和实效性,尤其在中考复习阶段,往往受各种资料的影响而游离于课本以外,一定要弄清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是简单得出结论,只有经历过才有体会。‎ 二、注重实验关注细节 新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教材结构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理念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变化,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得出结论和应用规律,中考对实验及其实验过程考查的力度加大,实验题型全面,考查形式多元化。在复习过程中,对于演示实验或教材上介绍过的实验,不仅要学生把握实验现象,得出概念或规律,得出物理方法或物理思想,而且要引导学生注意实验原理、器材的选择依据、操作注意事项等,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设计加以评价,对实验误差进行分析等。在分析过程中善于捕捉有用信息,确定解题的方向和思路,学会多层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三、强化训练提高能力 在复习过程中,一定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是进行知识内容的训练,训练要有序,选择针对所学知识点,结合课标(纲要)要求设置的典型习题,尤其要注意及时反馈、评析、归纳,总结后得出规律。其次要进行解题技巧的训练,随着课改的深入摊广,试题形式多样,解题的方法灵活多样,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精选习题,一题多解,寻找规律总结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再次就是解题规范的训练,解题规范性反映学生的思维的清晰程度,平时在学习过程中力求做到实验规范、作图 规范、书写规范,即有助于拓展思路,又降低了失分的风险。最后是进行实验技能的训练,中考中实验题的分值变化不大,但对实验考查的难度和精度都提高了,实验考查的内容是无法预计的,平时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准备,以一当十。‎ 四、立足初中衔接高中 近几年的中考物理试卷始终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努力将能力立意的思想落实到试卷的各类试题中,并注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引导。初中物理实际局限了对知识考查的深度,但是初中物理中部分知识与高中有很紧密的联系:如在“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折射定律”“电源内阻”“电流表、电压表内阻”“受力分析”“牛顿第三定律”“滑动摩擦的规律”“胡克定律”“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速度的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热机和电动机的对比”“焦耳定律”等在初中都有涉及。对于上述提到的部分内容,在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中有所考查,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计算与推导题。所以备考中要拓展思路,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