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错题集 19页

  • 456.00 KB
  • 2021-05-13 发布

中考物理错题集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二章 声光 ‎1. 如图是同学们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几种情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B   )‎ A.若蜡烛A距玻璃板4cm,则蜡烛B距玻璃板8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B.若蜡烛A在玻璃板中的像偏高且倾斜,则乙图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C.若在玻璃板与B蜡烛之间放一块挡光板,则不能透过玻璃板看到A的像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解:‎ ①  A、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若蜡烛A距玻璃板4cm,它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4cm,则蜡烛B与玻璃板相距4cm才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故A错误;‎ ②  B、D实验时平面镜必须要竖直放置,如果不竖直,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由图可知,甲图平面镜竖直放置,不会出现像偏高的情况,‎ 乙和丙图平面镜没有竖直放置,分别作出蜡烛A的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可知,乙图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高且倾斜,如下图:‎ 故B正确,D错误;‎ ③  C、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因此,如果在玻璃板后面放一块档光板,则能看见物体的像A′,无法看到物体B.故C错误;‎ ‎2. 如图13所示,墙壁上的平面镜前立有一硬杆 ‎(1)画出杆顶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 ‎(2)若杆在2s内右移1m,杆移动的速度是_____m/s。杆的像相对镜向右还是向左移动?__________移动时。杆的像大小会变大,变小还是不变?___________。 ‎ ‎3. 如图,若要让反射光线射中目标,在激光笔不动的情况下,可将平面镜(D B )‎ A.竖直向上移动 ‎ B.竖直向下移动 C.水平向右移动 ‎ D.水平向左移动 解:A、将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右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右移动,光斑会向上移动,不能中目标,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平面镜竖直向下移动一段距离,则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点向左边移动,则反射光线也向左移动,光斑会向下移动,能中目标,故B符合题意;‎ C、将平面镜水平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C不符合题意;‎ D、将平面镜水平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入射光线不变,则反射光线也不会改变,不能中目标,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站在岸上的人看到平静的水面下有一静止的物体,如图,如他想用一束强光照亮物体,则应瞄准[C A ]‎ A.看到的物体 B.看到的物体的下方 C.看到的物体的上方 D.看到的物体的前方 分析:根据人眼能看见物体的原因和光的可逆性解答此题.‎ 解: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物体的光经水面折射以后进入我们眼睛形成的,如果用一束光照此物体,根据光传播路径的可逆性,只要逆着光传播的方向照射就可以;‎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和成像原因,以及光线传播的可逆性,属于基础题.‎ ‎5. 一台激光器朝着月球发射激光信号,经过2.7s后才接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那么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为 (D B )‎ A.8.1×108m B.4.05×105km C.8.1×105m D.4.05×108km ‎ 解:激光从地球到月球的时间t=×2.7s=1.35s, ∵v=, ∴月球到地球的距离:s=vt=3×108m/s×1.35s=4.05×108m=4.05×105km. 故选B.‎ ‎6.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检查视力时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D)‎ A.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实像              B.镜中视力表的像比视力表小 C.镜中视力表的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5 m ‎ 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成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选项A、B错误;‎ 又平面镜成像原理是由于光反射形成的,所以选项C错误;‎ 从图示,物距(视力表距离平面镜)3m;‎ 像距=物距视力表的像距离平面镜也为3m;‎ 而该同学距离视力表1m,镜中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3m+3m-1m=5m,故选D ‎7. 如图所示为一倾斜的平面镜,当你走向平面镜时,下列描述符合事实的是(A B)‎ A.镜中的像变大 B.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 C.镜中的像将远离你 D.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不垂直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A、人在平面镜中的像大小与人等大,人走近镜子时,镜中的像大小不变,故A错误;‎ B、你走向平面镜时,人的视觉近大远小,通过平面镜观察到的视野变大,人看到的像更清晰,故B正确;‎ C、当你走向平面镜时,距镜子的距离减小,镜中的像将靠近你,故C错误;‎ D、当你走向平面镜时,像与你的连线与镜面仍然垂直,故D错误.‎ 故选B. ‎ ‎8.小刚站在游泳池边往下看,此时折射角_小于_入射角(选填:大于、小于、等于),请你在图中大致画出小刚在岸上A点(即眼睛位置)观察池底C点的光路图.‎ 解:‎ 1) 空气密度最小(光疏物质),玻璃密度较大(光密物质也即密度大的透明物质)‎ 2) 光从光密物质斜射入光疏物质中,折射角变大;反之,折射角变小.‎ 3) 光在密度大的透明物质中,角小;在密度小的物质里,角大.‎ 4) 池底反射的光线折射后进入人的眼睛,人眼逆着光线看去,只能是沿着直线看,所以觉得池底变浅了. ‎ ‎9.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入射角为50°)后,再折射入空气.‎ ‎(1)图甲、乙两图中,符合光的折射规律的是图______(选填“甲”或“乙”); (2)在上述所选的图中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光线BC在玻璃中的反射光线; (3)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角__等于____50°(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 ‎ ‎ ‎(1)光AB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砖,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在空气和玻璃砖两种介质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再由玻璃砖斜射进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注意最后的出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故甲图符合光的折射规律.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首先通过入射点O做垂直于镜面的法线,做反射光线使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因为最后的出射光线与最初的入射光线平行,已知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平行玻璃砖(入射角为50°)后,再折射入空气.所以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的折射角等于50° ‎ 功、功率 ‎1. 如图所示,在用两种方法提起重物中,拉力F大小相同,手移动距离Sab=Scd,运动时间tab>tcd,比较两种方法拉力所做的功和功率(  )‎ A.ab段做功较多 ‎ B.ab段与cd段的功一样多 ‎ C.ab段功率较大 ‎ D.ab段与cd段的功率一样大 ‎ 解:∵F1=F2,Sab=Scd,‎ ‎∴由W=FS可知:拉力所做的功相同,故A错误,B正确;‎ 由于tab>tcd,由P=‎ 得:Pab<Pcd.故CD错误;‎ 故选B. ‎ ‎2. 如图所示,物体A在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匀速运动了一段距离S,试比较拉力F1、F2及拉力所做的功W1、W2的大小(滑轮重、绳重及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F2,W1=W2 B.F1= F2,W1= W2‎ C.F1= F2,W1=W2 D.F1= F2,W1= W2‎ 物体A在两种情况下的摩擦力f相等,上图滑轮是动滑轮,下图滑轮的轴固定不动,可以看做是特殊使用的定滑轮.‎ 则:F1=f、F2=2f,故:F1=F2;‎ 根据功的公式可知:W1=F1×2S=f×2S=fS、 W2=F2×S=2f×S=fS;‎ 故:W1=W2.‎ 故选C.‎ ‎3.某同学以最快速度从教学楼的一楼登上三楼,则他登楼的功率最接近于(C B)‎ A.5000W B.500W C.50W D.5W 试题分析:功率是功与时间的比值,人爬楼时克服重力做功,中学生的重力约500N,从一楼到三楼的高度约为6m,爬楼所用时间10s,所以人爬楼的功率约为 。‎ 在估测物理量时,估测结果只要与实际值数量级相同即可,并不要完全相同。 ‎ ‎3.如图所示,通过滑轮组拉着重为300N的物体,在水平面上以0.1m/s的速度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与桌面的摩擦力为60N,则物体受到的拉力F及其功率分别为多少? (不计绳和滑轮的重力以及滑轮与绳子之间的摩擦力)‎ 解:由图知,n=3,‎ ‎(1)∵不计绳和滑轮的重力以及滑轮与绳子之间的摩擦力,‎ ‎ ∴F=f ‎ ∴ F=×60N=20N,‎ ‎(2)绳自由端移动的速度:‎ ‎ v=3×0.1m/s=0.3m/s,‎ ‎ 拉力的功率:‎ ‎ P=Fv=20N×0.3m/s=6W.‎ ‎ 答:物体受到的拉力为20N;拉力F的功率为6W.‎ 机械能及其转化 ‎1. 一根细长绳的下端系一金属小球,上端固定,制成一个摆,把小球拉离竖直位置松手,让他摆动起来,如图所示,可以观察到小球摆动过程中摆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最终停下来,对于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小球从高处向低处摆动过程中,势能部分转化为动能 B.小球从低处向高处摆动过程中,动能部分转化为势能 C.小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D.小球依次经过最低点时,动能会逐渐减少 解:由于小球摆动过程中摆动的幅度会逐渐减小,最终停下来,说明小球摆动的过程中机械能不守恒,小球的机械能逐渐转化成了内能;故C是不对的。‎ 2. 人造卫星沿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如图所示为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针对该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动能逐渐增大,机械能增大     ‎ B. 势能逐渐减小,机械能减小 C. 动能逐渐增大,势能逐渐减小,机械能不变 D. 动能逐渐增大,势能逐渐减小,机械能减小 解:卫星绕地球转动时,由于太空是真空,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机械能不变。‎ 规律总结:在只有重力、引力、弹力做功时,机械能是守恒的,其他力做功,机械能不守恒。‎ ‎3. 如图所示,两边用弹簧K1和K2拴住的滑块M静止在O点处,用手向右拨动滑块M,它就可以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来回运动,当滑块从O点向右运动时(设弹簧原处于自然长度),则________‎ A.弹簧K1的势能增大,弹簧K2的势能减小 B.弹簧K1的势能减小,弹簧K2的势能增大 C.弹簧K1和K2的势能同时增大 D.滑片M经过O点时的速度等于零 答案:C 解析:‎ 当滑块M离开O点后,两弹簧都发生弹性形变,二者势能都增大;当滑块经过O点时,弹性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在该点滑块速度最大.‎ ‎4. 如图所示,小明在做模拟“蹦极”的小实验,一根橡皮筋一端系一个小石块,另一端固定在A点,B点是橡皮筋不系小石块自然下垂时下端所在的位置,C点是小石块从A点自由释放后所能达到的最低点,关于小石块从A点到C点运动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小石块减少的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 B.从A点下落到B点的过程中,小石块受到重力和弹力的作用 C.从B点下落到C点的过程中,小石块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 D.小石块在C点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解析】小石块在下落过程中,在AB 段,小石块只受到重力作用,重力不断改变小石块的运动状态,小石块加速下落;在BC 段受到橡皮筋的拉力作用,过B 点后橡皮筋开始伸长(大于原长),弹力逐渐增大.当拉力小于重力时,小石块仍处于加速状态;当拉力大于重力时,小石块减速下落.‎ A、从A 点到C 点运动过程中小石块的有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还转化为橡皮筋的弹性势能,‎ 故A 错误;‎ B、由题B 点是橡皮筋自然下垂长度,所以在AB 段,橡皮筋不对小石块弹力,故B 错误;‎ C、从B 点下落到C 点的过程中,小石块速度先加速后减速,故C 正确;‎ D、BC 过程中小石块先加速后减速,减速过程中是因为弹力大于重力,C 点是下落的最低 点,此时小石块虽然速度为0,到达C 点后小石块会改变运动状态向上运动,故C 点时受到并不是平衡力,故D 错误.‎ 故选C.‎ 如图所示的单摆,让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小球从A点向B点摆动的过程中,小球受到的重力对小球________功,细绳对小球的拉力_______功(均选填“做”或“不做”).‎ 解:‎ ①  小球从A点向B点摆动的过程中,小球的高度降低,在重力的作用下沿重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所以小球受到的重力对小球做了功;‎ ②  细绳对小球的拉力方向与小球的运动方向垂直,小球没有在拉力的作用下移动距离,故细绳对小球的拉力没有做功.‎ 故答案为:做;不做.‎ 第七、 八章 运动和力 1. 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描述正确的是(A B ) ‎ 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 ‎ 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 ‎ ‎【解析】手施力使弹簧的形状发生改变,但同时手也受到弹簧弹力的作用,这个力是弹簧发生形变产生的,所以这个力也就是弹簧对手的拉力.‎ 2. 练习移动射击时,竖直安装并固定一圆形靶,靶的水平和竖直直径将靶面分成四个区域,如图所示。当水平向右平行于靶面运动的汽车经过靶时,车上的运动员枪口对准靶心并立即射击,子弹可能落在( A D )‎ ‎ A.Ⅰ区 B.Ⅱ区 C.Ⅲ区 D.Ⅳ区 点评:本题考查了惯性和重力知识的应用 解:汽车向右平行于靶面运动,车上的运动员枪口对准靶心并立即射击,子弹射出后由于惯性继续向右运动,又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向下运动,所以子弹会射向靶面的右下方,即Ⅳ区. ‎ 故选D.‎ 1. 秦动同学做物理小制作时,发现锤子的锤头与木柄之间松动了.他将锤子倒着举起,用木柄的一端撞击硬木凳,锤头就紧套在木柄上了,如图所示.他利用的物理知识是(  )‎ A. 惯性 B.速度 C.压力 D.压强 ‎ 答:将锤子倒着举起来向下撞击时,原来锤头和锤柄都处于运动状态,当锤柄碰到板凳后运动停止,而锤头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运动状态,故此时锤头能紧紧的套在锤柄上.‎ 分析: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称为惯性,即在分析判断时,先确定物体原来的运动状态,由于某种原因,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而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仍保持原来的状态.‎ 点评:对于惯性的问题的解释应这样:先确定原来的运动状态,由于某种情况其某一部分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而另一部分由于惯性会仍然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4. 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C A)‎ A.0~2秒,物体没有推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 ‎ B.2~4秒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 C.2~4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3N ‎ D.4~6秒,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 ‎ 解:A中0~2秒时,F=1N,物体的运动速度为0,即处于静止状态,则推力F与摩擦力形成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故A不对;‎ B、C中2~4秒时,推力F=3N,物体运动的速度逐渐增加,不是匀速直线运动,B不对;推力与摩擦力不是平衡力,故摩擦力不是3N,C不对;‎ D中4~6秒时,推力F=2N,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故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水平推力是一对平衡力,D正确。‎ ‎5. 如图所示,两个重20N的相同物块A、B叠放在一起,受到10N的水平推力F1的作用,在水平地面上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此时A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N,若将B和A并列,并让它们一起在同一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那么需要的水平推力F2______F1(填“<”、“>”“=”).理由是不论是叠放还是平放,我们都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叠放和平放时队水平面的压力是相等的,与地面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是一定的,所以摩擦力相等.而这两次物体都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这说明两种情况下的推力都等于摩擦力,摩擦力相等,所以推力也是相等的.‎ 解析:‎ ①  两个重20N的相同物块A、B叠放在一起:A和B是同向同速运动的,即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所以A和B之间是没有摩擦力的;‎ 5. 小黄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1)她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如图.‎ 方案二:木块与弹簧测力计相连,弹簧测力计水平固定,通过细绳水平拉动木板,如图.‎ ‎①用方案一实验时,应该拉动木块作_匀速直线__ 运动.‎ ‎②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更易于操作的是__方案二__(填“方案一”,“方案二”).‎ (2) 按方案一操作,匀速拉动木块时,测力计示数是2N,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2__N.‎ ‎(3)按方案二操作,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为了改变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准备了4块完全相同的木块,每次将木块叠放,通过多次实验,她得到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木块个数 ‎1‎ ‎2‎ ‎3‎ ‎4‎ 弹簧测力计示数/N ‎2‎ ‎4‎ ‎6‎ ‎8‎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以得出结论:_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_.‎ ‎(4)小黄还想探究滑动摩擦力是否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她将木块沿竖直方向锯掉一半,测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也变为原来的一半.她由此得出: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一定时,接触面积越小,滑动摩擦力越小.你认为她的结论正确吗?请说明理由._不正确,因为她没有控制压力相同_.‎ 第九章 压强 1. 体重60kg的张超为了估测自己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他穿上一双平底鞋站在一张方格纸上,描画出一只鞋的鞋底边缘的轮廓如图所示,已知小方格每边边长2cm.他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  )‎ A.1.5×104Pa B.3.0×104Pa C.1.5×103Pa D.3.0×103Pa 解:人对地面的压力:F=G=mg=60kg×9.8N/kg=588N;‎ 鞋底占有的方格数为52格,一小格的面积为2cm×2cm=4cm2,‎ 人站立时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2×52×4cm2=416cm2=0.0416m2,‎ 他对地面的压强:P==≈1.4×104Pa,最接近于答案A. 故选A. ‎ 2. ‎ 铅笔的质量为5g,小铃用拇指和食指轻压着笔头和笔尖两端,使铅笔在竖直方向上处于静止状态,小明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与铅笔接触处皮肤的凹陷程度,没有发现明显区别,如图11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C B)‎ A.拇指对笔头的压力一定小于食指对笔尖的压力 ‎ B.拇指对笔头的压力一定大于食指对笔尖的压力 ‎ C.食指对笔尖的压强一定大于拇指对笔头的压强 ‎ D.食指对笔尖的压强一定小于拇指对笔头的压强 解:‎ ①  铅笔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两手指的压力和铅笔本身的重力是平衡力。由于重力作用,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不相等,食指对笔尖的压力小于拇指对笔头的压力,故B正确。‎ ①  小明仔细观察拇指和食指与铅笔接触处皮肤的凹陷程度,没有发现明显区别。说明受到压力的作用效果没有明显区别。即食指对笔尖的压强约等于拇指对笔头的压强。假如拇指和食指与铅笔接触处皮肤的凹陷程度有明显区别,根据凹陷程度可知受到的压强大小。通常拇指受到的压强小于食指受到的压强。‎ 3. 图所示,两手指用力压住铅笔的两端使它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 ‎ B.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力较大,两手指受到的压强相同 ‎ C.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 D.两手指受到的压力相同,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 ‎ 分析:(1)从铅笔所处的平衡状态入手,分析两手指的受力大小关系.手指所受铅笔的压力等于手指对铅笔的压力,这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压强的大小由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来确定.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只需比较受力面积的大小即可.‎ 解:‎ ‎(1)铅笔处于静止状态,受到两手指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相等.由于手指对铅笔的压力与铅笔对手的压力使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所以这两力也相等.由此可知:两手指受到的铅笔的压力相同.‎ ‎(2)由于铅笔的两端的受力相同,右边的受力面积小,由p=‎ 可知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较大,即右边手指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故选C.‎ 4. 如图: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装有质量相同的不同种液体,甲管竖直,乙管倾斜,此时两管内的液面相平,则两支试管的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关系正确的是(  )‎ ‎ A. P甲>P乙 B.P甲=P乙 C.P甲<P乙 D.无法确定 解析:‎ 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装有质量相同的不同种液体,甲管竖直,乙管倾斜,此时两管内的液面相平,则乙管里面的液柱长,所以V甲<V乙,‎ ‎∵甲、乙试管装有质量相等的液体,根据ρ=‎ ‎∴ρ甲>ρ乙,‎ ‎∵P=ρ液gh,两液体的深度相同,‎ ‎∴P甲>P乙.‎ 3. 两个用同一种材料制成且完全相同的密闭圆台形容器一正一反放置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液体,如图所示.若它们分别在水平方向拉力F1 和F2的作用下沿桌面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分别为和2,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分别为p1和p2.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p1 = p 2 F1=F2‎ B. p1 > p2 F1 p2 F1=F2‎ D. p1 < p2 F1>F2‎ 解析:物体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F拉=f摩擦 ‎ 又容器1和容器2内装有的液体质量相同 ‎ ‎ 两个容器对水平面的压力:F压1=F压2, f摩擦1=f摩擦2 F拉1=F拉2‎ ‎ 而液体高度相同时,容器2中液体的体积较大,即 v2>v1‎ ‎ ‎ ‎ ‎ ‎ P1=gh> P2=gh 故选C 4. 如图所示,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装满水,其中(a)只有水,(b)水中漂浮一只小鸭子,(c)水中漂浮一只大鸭子,下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三个玻璃缸底部都受到水的压强相等 B.三个玻璃缸底部都受到水的压力相等 C.三个玻璃缸放到台秤上称时,示数相等 D.三个玻璃缸放到台秤上称时(c)的示数最大 A、∵(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装满了水,h相同,‎ ‎∴根据p=ρgh可知,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 故A正确;‎ B、∵三个容器底面积相同,三个玻璃缸底部都受到水的压强相等,‎ ‎∴由F=pS可知,三个玻璃缸底部都受到水的压力相等 故B正确;‎ CD、∵鸭子漂浮,‎ ‎∴F浮=G排=G鸭,‎ 即:放入鸭子后排开水的重力等于鸭子的重力 ‎∴三个玻璃缸的总重相同,‎ ‎∵G=mg,‎ ‎∴三个玻璃缸的总质量相同,‎ 把它们分别放在台秤上,则台秤的示数相同.‎ 故C正确,D错误.‎ 故选D.‎ 3. 水平桌面上有两个相同的烧杯甲和乙,内盛有密度不同的盐水。将同一鸡蛋先后放入其中,当鸡蛋静止时,两个烧杯中液面恰好相平,鸡蛋所处的位置如图所示。若甲、乙两杯盐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分别为p甲和p乙,鸡蛋排开盐水的质量分别是m甲和m乙。则 ‎ A.p甲=p乙 m甲=m乙 ‎ ‎ B.p甲<p乙 m甲>m乙 ‎ C.p甲<p乙 m甲=m乙 ‎ ‎ D.p甲>p乙 m甲>m乙 解析:‎ ‎(1)由图可知,鸡蛋在甲、乙两杯中分别处于悬浮和漂浮状态,‎ ‎∵物体漂浮或悬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同一只鸡蛋在两杯中受到的浮力相等,都等于鸡蛋的重力 ‎∵F浮=G排=m排g,浮力相同,‎ ‎∴鸡蛋排开液体的质量相同,故BD均不正确.‎ ‎(2)∵ρ液>ρ物时物体漂浮,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 ‎∴乙杯中盐水的密度>甲杯中盐水的密度,故D不正确;‎ ‎∵p=ρgh,且两杯中液面相平,‎ ‎∴乙杯底压强大于甲杯底压强,故C正确;‎ 故选C.‎ ‎ ‎ 3. 如图所示,关于液体中a、b、c三点压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向下压强比向上压强大 B.b点压强比c点压强小 C.a、b两点的压强相等 D.b、c两点的压强相等 解:‎ A、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所以a点向下压强和向上压强相等,故A错;‎ B、D、由图知,hb=hc,‎ ‎∵p=ρgh,ρ纯水<ρ盐水,‎ ‎∴pb<pc,故B正确、D错;‎ C、由图知,在纯水中,ha<hb,‎ ‎∵p=ρgh,‎ ‎∴pa<pb,故C错.‎ 故选B.‎ 3. 往装有水的容器内放入一木球,水没有溢出,此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力、压强与放放木球前比较为 ‎[ ]‎ A.压力、压强都不变 B.压力、压强都变大 ‎ C.压力不变,压强增大 D.压力增大,压强不变 解:木球排开一定的水体积,从而容器内水面上升,根据P=水gh,水深h增大时,压强P也增大,而压力F=PS,由于P增大,S不变,所以压力也增大。‎ 4. 塑料吸盘是家庭常用的小工具,小明做了如图的实验,在实验中吸盘都保持静止,但所挂钩码已是吸盘所能提起的最大重物,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如果将塑料吸盘戳个小孔,吸盘仍能吸在墙面上 B.甲图中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 C.利用乙图的实验可以粗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 D.利用乙图的实验在海拔更高的地区仍能提起该重物 解:‎ A、甲图中如果将塑料吸盘戳个小孔,内外大气压相等,吸盘不能吸在墙面上,故A错误;‎ B、甲图中吸盘在竖直方向受竖直向下的拉力和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并且二力是一对平衡力;在水平方向受大气对吸盘的压力和支持力,二力也是一对平衡力;因此大气对吸盘的压力与钩码的重力没有任何关系,故B错误;‎ C、乙图中吸盘受到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和物体对下面的拉力,并且二力是一对平衡力,故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等于钩码的重力;能求出大气对吸盘的压力,故可以粗测大气压的值;故C正确;‎ D、用乙图的实验在海拔更高的地区,气压减小,大气对下面吸盘的压力小于钩码的重力,不能再提起该重物,故D错误;‎ 故选C 如图所示,艾力同学将自制气压计从山脚下带到山顶的过程中,气压计的水柱和外界气压的变化分别是(  )‎ A.上升,降低 B.下降,升高 C.上升,升高 D.下降,降低 分析:把气压计从山脚带到山顶时,发生变化的是海拔高度,而大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因此可从瓶内外的气压差来分析.‎ 解答:大气压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所以从山脚到山顶大气压会降低,又因瓶内空气的压强不变,所以在瓶内气压的作用下,会有一部分水被压入玻璃管,使管内水柱上升.‎ 故选A.‎ 在某地进行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大气压强(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示中所测的大气压强相当于74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B.往容器中添加更多的水银时,该地的大气压强会增大 C.往容器中取出更多的水银时,该地的大气压强会减少 D.若把玻璃管再往下压10mm,该地的大气压强不会改变 分析:(1)在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反映了大气压强的大小,因此,从图中读出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内水银面的垂直高度,即可对A选项作出判断;‎ ‎(2)测得的730mm汞柱是指此时大气压能支持的水银柱的高度,不会再多也不会再少,也就是说管内水银面与水银槽内水银面之间的垂直高度会始终保持这一数值.当水银槽内水银面上升或下降时,管内的水银面也会随之上升或下降,而高度差不会改变.‎ 解答:(1)读图可知,玻璃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中水银面的垂直高度为730mm,因此,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73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故A错误.‎ ‎(2)往容器中添加更多的水银时,当水银槽内水银面上升时,管内的水银面也会相应上升,二者之间的高度差仍为730mm,故BC错误.‎ ‎(3)玻璃管的上提下压、是否倾斜、粗细形状、加减水银都不会影响大气压的数值;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考查了水银柱高度的判断,这里应注意区分高度与长度的关系,应是管内外水银面的垂直高度;‎ ‎4.托里拆利测量大气压强值的实验如右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此时大气压强等于760mm高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B.若把水银换用水做实验,则大气压能支撑的水柱高度会更小 C.若换用更粗的玻璃管,则管内的液面会下降 D.若把此装置从广州塔首层乘电梯到达顶层,则管内的液面会下降 解:‎ (1) 读图可知,玻璃管内水银面到水银槽中水银面的垂直高度为750mm,因此,当时的大气压强等于75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故A错误.‎ (2) P大气== 故B错误 (3) P大气与玻璃管内的液体密度和高度有关,与玻璃管的横截面无关,所以正常大气压下,更换更粗的管子,管内的液面不会下降。 故C错误 (4) 把此装置从广州塔首层乘电梯到达顶层,P大气减小,所以h水银也相应下降。‎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