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14 KB
  • 2021-05-13 发布

2011中考现代文阅读五大考点应试全攻略之文意把握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决胜2011中考——现代文阅读五大考点之文意把握 ‎【考点阐述】 ‎ 文意,即文章的意思,就是作者在文章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文意把握”指的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观点态度。‎ 文意把握的考查经常涉及的内容:‎ ‎(1)文章标题的含义(2) 主要人物的特点(3)重要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情感(4) 作者的观点 ‎“要点概括”是在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之后,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文章内容的主要形式。这是一项重要的阅读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每年都要涉及的考点内容。其中,提炼概括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过程;提炼概括的结果标志着理解的准确和深入程度。‎ 什么叫概括?《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归纳、总结,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加以简明地叙述,扼要重述。‎ 常见考点 ‎(1)对文章、文段思路、层次或层意的分析与理解;‎ ‎(2)对文意、段意或文章主旨、文段中心的概括;‎ ‎(3)对文中情节、事件及事件成因、过程的概括;‎ ‎(4)归纳内容要点,拟写内容提要、文章标题;‎ ‎(5)筛选并提取总说句、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结论句;‎ ‎(6)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事迹的各个方面;‎ ‎(7)对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与概括等;‎ ‎“要点概括”的分类:可分为局部概括和整体概括两种。局部概括,指针对文章中某一段落或某几个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整体概括,指针对全文内容或全文的核心观点进行概括。‎ ‎【答题指导】‎ 一、静心读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内容主旨 ‎1.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发展顺序,逻辑顺序)‎ 及段落间的关系(并列式,总分式,因果式,转折式,顺承式),利于把握文章的脉络、结构 ‎2.圈点勾画,并理清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情感倾向等。‎ 二、辨明文体,根据文体特点,有所侧重 记叙文段:要抓住记叙的基本要素(时、地、人,事件的因、过、果)来概括;‎ 议论文段:要抓住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键论据、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法来概括;‎ 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环境和想要表现的主题来概括;‎ 散文:要抓住主要线索,事,情,理等来概括。‎ 要在辨明文体的基础上抓住最主要、最本质的内容,找准内容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牵扯进去。‎ 三、细心审题,关照全文思考,准确表达 明确考题是要求整体概括还是局部概括,概括围绕的核心是什么,题目有没有在表达方式上提出要求,题目中有没有给出明确的示例等;还应总览全文,要善于从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总结句入手进行概括。‎ ‎【以上三个操作步骤,可根据个人阅读习惯适当变通】‎ 答题方式技巧:1、提取原句法  2、提炼组合法 3、意会领悟法 ‎【能力提升】 ‎ ‎  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必须在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弄清作者写作意图的前提下进行。提升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能力,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  1.提取法。直接找到段落的中心句、主旨句、过渡句、总结句或结论句。一般来说,需要归纳的内容要点往往是这些句子。它们常常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这种方法适用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阅读时我们只要善于寻找并发现这些关键语句,然后提取出来,由点带面地概括即可。 ‎ ‎  2.合并法。对那些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的文章,试题要求归纳的内容又不止一个方面,就需要我们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仔细阅读文章,全面把握文章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条理化、清晰化,然后将与中心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摘取出来合并在一起进行概括,这样可以避免遗漏或以偏概全。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类的文章。 ‎ ‎  3.取舍法。对文章内容复杂,但只要求概括回答其内容要点或某一方面的试题,我们需要根据题干要求,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分析、归纳、总结,把答题要点从纷繁的文字中剥离出来进行概括。 ‎ ‎  4.综合法。有些文章的内容要点或中心意思隐含在字里行间,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确有关的要点,如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等,然后再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整合,进而准确地归纳文章的中心意思,这样可以避免感知不准确或理解不透彻等问题。这种方法适用于内容比较复杂的文章。 ‎ ‎ 【考题透析一】 ‎ 父 子 萧忠民 ‎  半夜,201宿舍的聚会散了。应邀来的几位女同学,各人颊上带了半醉的酡红,相挽而去。桌上地下,尽是残羹剩汁、果壳糖纸。同房的几位,歪倒在床上,沉浸在醉饱的酣畅里。独有陈双喜,神思恍惚,坐立不宁。 ‎ ‎  转了几圈,他走出宿舍门,立在楼廊眺望夜色里显得十分空旷的校园,心里纳闷:怎么回事,爹还不回来? ‎ ‎  上午,他从僻远的乡下赶回学校,老爹与他同路,挑一担自做的扫把来城里卖。下午,老爹卖完扫把,赶来学校,将所得的60元钱交给双喜。因为晚了,只好歇一晚,明日再赶路回家。同宿舍的同学都到齐了,商议着晚上聚会一次,把班上的几位女同学也请来了。双喜虽然口里赞同,但一想到爹,心里甚是尴尬:爹那身粗布衣裳,一双满是老茧的大手,黑皱的面容,还有那乡下汉子的粗俗谈吐,让女同学见了,怎好意思?没奈何,买来张电影票,把爹支出去了。愉快的聚会中间,他生怕老爹突然走回来,让他难堪。 ‎ ‎  可是,此刻聚会已散,电影也早该演完了,还不见爹回来,莫非他老人家赌气回乡下去了? ‎ ‎  想到这儿,双喜心里打起鼓来了,连忙下去探寻。偏西的月儿被云层遮住了,校园内道路幽暗,少有行人。转了几处,向校传达室、冷饮店和俱乐部几个还亮着灯的处所打听,都没有结果,只得闷闷走了回来。到宿舍附近,偶然朝东端一望,只见垃圾站附近的一棵树下,有点红光一闪一闪,似有人在抽烟。 ‎ ‎  陈双喜疾步走过去,那黑影站起来,拍拍屁股,咳了两声。 ‎ ‎  “啊?爹,您怎么坐在这儿?” ‎ ‎  “这里不好吗?你们的聚会结束了?” ‎ ‎  老爹只淡淡地问了一句,掷掉烟头,弯腰拿起一个东西,递给双喜。“刚才给你们屋子做了个扫把呢,‎ 你拿回去。”原来,老爹下午来到儿子宿舍里,看到那脏乱不堪的样子,想找个扫把将屋子清扫一番,可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只扫把,原来那只扫把只剩下把柄了,就后悔自己没有带一只来。晚上看完电影后,又想起扫把的事来了。于是便去木工房讨了木棒、棕索之类,不一会儿工夫便做成了一个新扫把。走到宿舍门口,见儿子和同学们正在喝酒聚会,热闹非凡,便默默地走开了。在校园转了几圈后,索性坐到大树下抽起烟来。儿子的心事,他自然明白。但也晓得自己这副模样很不体面,因而也不怪罪儿子。这会儿,见双喜有些不愿拿扫把,心里便不痛快了。攥着扫把的那只粗黑的大手微微抖动着。 ‎ ‎  “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 ‎ ‎  第二天,201宿舍,除了陈双喜,其余几位直睡到日当正午才醒。睁开蒙眬的双眼,都惊喜地发现,夜里狼藉不堪的宿舍,现在却整理得井井有条,地光桌洁,门角处,还添了把崭新的扫把呢! ‎ ‎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精品赏析》) ‎ ‎  ◆请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概括故事情节对阅读小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中考在这方面常见的题型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解题方法是:一读二理三揣摩。在此基础上,再弄清文章结构及其特点、人物及其关系、事件及其意义、叙述情节的方法及其作用等。 ‎ ‎  [参考答案]要点:父亲来校看双喜;双喜为聚会安排父亲看电影;双喜不愿接受扫把,父亲动怒;双喜转变。 ‎ ‎  拓展延伸 ‎ ‎  1.文中“老爹”和陈双喜各是怎样性格的人? ‎ ‎  2.文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老爹”形象,请举一例作具体分析。 ‎ ‎  3.本文注重细节描写,请结合其中一处说说它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 ‎4.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放心吧,孩子,这扫把丢不了你的脸”的含意? ‎ ‎ 考题透析一: ‎ ‎  1.老爹:勤劳、善良、节俭、爱子、善解人意、教子有方等。陈双喜:敬重父亲、爱慕虚荣、知错能改。2.略。3.略。4.要点:实质上是说他不会给儿子丢面子。扫把所代表的节俭、勤劳的品德不会让人丢面子。 ‎ ‎   【考题透析二】 ‎ 文章为思想而写 梁 衡 ‎  人们为什么写文章,可以有很多目的。比如,为了传递信息,传播知识,为了创造艺术,创造美感。但还有更深一层,A就像开矿一样,是为了开采新的思想、交流新的思想。 ‎ ‎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之美,写景,状物,述事,传递信息、知识等,力求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这种美在文学作品中有,在许多政论、哲学和科学论文甚至讲话中都可找到。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我们平时看报纸,读社论,听讲话,大部分时候留下的印象不深,就是因为这些文章讲话只到了传递信息、决定、指示这一层,还没有给人以新思想。而一篇文章讲话中有了新思想的火花,B便如闪电划过夜空,你会有永久的记忆。比如“文革”十年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切按照最高指示办”,报上无 不重复着这样的话。但突然,1978年5月,《光明日报》冒出了一篇文章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提出一个很有震撼力的新思想,所以至今人们对这篇文章记忆犹新。再细想,一些古文名篇所以能留传下来成为经典,除了艺术之美外,大都因为它首先说出了一种前人没有说出的新思想。C可以说裹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是这些文章在人们头脑里代代繁殖的种籽。当然,光有种籽的颗粒还不行,还得有茂盛的枝干花叶。所以文章还得有文采,还得有前两个层次的衬托。作为文学作品,如果三个层次都达到了便是不朽的好文。比如《岳阳楼记》,有洞庭湖景色的描写之美,有作者由此引发的意境之美。而最后又推出作者独自悟出的思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达到了一种哲理之美。这篇文章所以能流传千古,气贯百代,老实说,主要是因为这句话,这一个新思想。 ‎ ‎  人们或许会问,社会上每天文章千千万万,哪能篇篇都有新思想。是的,许多文章只是完成着传递信息、传播知识、讲述故事的任务。作为一般人,这就够了,但作为作家、思想者,这却不够;他必须使自己的文章有新的思想,要挖出别人没有表达过的思想。对这种新思想的追求就像铸炼新词新句一样,务求个性,务求最新。“语不惊人死不休”,篇无新意不出手。因为你是弄文章的“专家”,当然就与其他人的文章不同。就像跑步,一般人快点慢点都无所谓,而短跑运动员则不同,他必须跑出比别人快的成绩。因为他是专门干这个的。同理,文章中新思想才是作家生命的增长点。 ‎ ‎  (选自《光明日报》) ‎ ‎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提取、概括。解题方法是:将文章从头至尾仔细阅读一遍,然后找出文中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述问题表明的见解、主张和态度,是文章的总纲、核心和灵魂,一般在文章开头提出,以陈述句或判断句形式出现。有时也在文章中间或结尾提出。还有的不在文中直接出现,而是蕴涵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去概括。 ‎ ‎  [参考答案](作家)只要有新的思想,(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 ‎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  A.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强调了有思想的文章就有美的魅力。 ‎ ‎  B.文章采用立论方式,强调了所有人写文章都要有新思想。 ‎ ‎  C.作者以《岳阳楼记》为例,进一步证明了中心论点。 ‎ ‎  D.文章论证极有分寸,结尾一段点明了为文的意图。 ‎ ‎  [解析]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分析、概括。议论文中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解题方法是:首先要掌握这几种论证方法的特点,再用这些特点规律去辨析文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同时,要明白各种常见论证方法的作用,如举例论证是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论点,真实,可信;引用论证可以使议论更具权威性、科学性,说服力强;对比论证褒贬分明,是非曲直一目了然;比喻论证形象,生动,论证的内容易于被人接受等。 ‎ ‎  [参考答案]B ‎ ‎  拓展延伸 ‎ ‎  1.请仔细揣摩文章中画线的A、B、C三个句子,说说它们在内容上各有什么特点?具有什么作用?请选择其中一句予以解读。 ‎ ‎  2.结合上下文,说说文章第二段的“种籽”“枝干花叶”分别指的是什么? ‎ ‎ 考题透析二: ‎ ‎  1.A句:写出了开采文章的新思想就像开采矿石一样,应该更深入思考,更精选淘沥,力求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精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开采文章新思想的方法。B句:写出了作品中有了新思想就如同闪电般耀眼明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中的新思想对读者产生的深刻影响。C句:写出了文章的新思想如同生根发芽的种籽,最终能长成参天大树;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对读者产生的巨大作用。2.“种籽”指文章的思想,“枝干花叶”指文章的文采。 ‎ ‎【精题演练】【中考链接】‎ 中考链接 一、【2009,温州】 老    屋 老    屋       周克武 ‎(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谧。‎ ‎(4) 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猫”… …‎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 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 ‎1、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      (1)        →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      (3)           →站在老屋门口 ‎2、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                                                           ‎ ‎3、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                                                           ‎ ‎                                                           ‎ ‎4、第(9)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的梦里”?(3分)‎ ‎                                                           ‎ ‎                                                           ‎ ‎5、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                                                           ‎ ‎                                                           ‎ 二、【2009.深圳】大唐柳色 大唐柳色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⒀ 。‎ ‎(作者:余显斌  选自《时文选粹》第6辑 有改动)‎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 。‎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可以是 。(2分)‎ ‎4.《大唐柳色》采用设问开头,有何作用?(3分)‎ ‎ 。‎ ‎ ‎ ‎5.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3分)‎ ‎ 。‎ 三、【2009眉山】甲型HIN1流感不可怕 甲型H1N1流感不可怕 ‎①一般来说,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症状类似感冒,会出现发烧、咳嗽、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A这与一般流感相似,但传染性强,人感染后进展快。B比较明显的症状为突然发烧到38℃以上。有些人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往也曾报告因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引起严重疾病,甚至导致死亡,C例如引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等。‎ ‎  ②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潜伏期在7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患者均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儿童尤其是幼儿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均具有潜在传染性。‎ ‎③但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不可怕,是可防可控可治的。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不久,有专家指出媒体可能放大了疫情,初夏是疫情高发期,类似的疫情历史上很多,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我国卫生部长陈竺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上指出:“我相信,用科学的卫生知识武装民众,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这一疫情,应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他强调国际社会要加强合作,相互帮助,分享知识,携手战胜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委托专家研究拟定了《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版)》,于4月30日印发各地并实施。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5月22日在日内瓦第62届世卫大会上强调了对甲型H1N1流感防治工作。不久,美国已拨款10亿美元启动甲型疫苗测试等工作。‎ ‎  ④疾病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感染的动物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或气溶胶等途径传播。某些毒株如H1N1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其传染途径与流感类似,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因此,只要我们从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入手就可能预防病毒感染。‎ ‎  ⑤越是年轻、体质强壮的人,身体的免疫功能越敏感,发挥的免疫能量就越高。甲型H1N1流感一旦侵犯这样的人,其人体的免疫细胞就会迅速释放,这是因为免疫功能旺盛,一下子释放太多,就会破坏人体自身免疫细胞的平衡状态,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这部分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当然也应注意对老人和儿童的防治。 ‎ ‎  ⑥另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对热敏感,高温可灭活。因此,只要以高温就可灭甲型H1N1流感病毒。(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 1.请根据你对文章的阅读,简要分析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特点。(3分)‎ ‎ ‎ ‎2.请从选文第①语段的三个画线句子中任选一句,指出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 ‎ ‎3.选文中“甲型H1N1流感很可能过了夏天就没事了”的“很”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 ‎ 四.【2009上海市】月光启蒙 月光启蒙 ‎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甲]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  微风吹乱了母亲的满头白发,如同故乡的天空飘满愁絮 ‎  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但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是母亲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  童年苦涩,夏夜却是美妙的。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柔和的月色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了歌谣:‎ ‎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  月姥娘,八丈高,骑白马,挎腰刀 ‎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  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疯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把故乡给予的爱,亲人给予的爱,融为伟大的母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高深莫测的夜空竟是个神话的世界。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沉静片刻,她又吟唱起了幽默风趣的童谣,把我的思绪从天上引到人间:‎ ‎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  民歌童谣唱过了,我还不想睡,就缠着她给我说谜语,让我猜。母亲说:仔细听着:麻屋子,红帐子,里边睡个白胖子--是什么呀?‎ ‎  我问:朝哪里猜?‎ ‎  母亲说:朝吃的猜。‎ ‎  我歪着头想了一会硬是解不开。母亲笑着说:你真笨,这是咱种的花生呀。‎ ‎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深刻的民歌童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用恰当的词语填空(2分)‎ ‎  (1)将安详、慈祥填入文中的甲、乙处:‎ 她[甲    ] 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乙    ] ‎ ‎2.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6分)‎ 月光下,母亲为我  唱 民 歌 →      →     →说 谜 语 ‎3.根据文意,将文中的句子填写完整。(2分)‎ 那时,我们过着清贫的日子,但                     ‎ ‎4.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效果是   。文中运用同样修辞方法的另一个句子是                   。(5分)‎ ‎5.对标题月光启蒙理解最贴切的一项是(  )(3分)‎ A.月光下,母亲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让我初步了解了许多民歌童谣。‎ B.在故乡明亮的月光下,母亲教会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C.在故乡的天空下,月光启迪我领悟了浓郁的诗情和生活的真谛。‎ D.明月星光下,母亲用智慧和才华陪伴我的童年,启迪我的想象和诗情。‎ ‎6.如果以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永远珍藏着那一份母爱来结尾,和原文比较,哪一个好?为什么?(80字左右)(8分)‎ ‎ ‎ ‎ ‎ 五、【2009锦州】 云雀 云 雀 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眼见过一个奇妙的现象,便不敢忘去,一直到现在,我已是垂暮之年了,但仍还百思不得其解呢。‎ 我们的隔壁,是住着一位老头儿的.他极能养鸟,门前的木架上,吊下各式各样的鸟笼:里边住着云雀,绿嘴,画眉,黄鹂儿……尽是些可怜可爱的生灵儿。整天整天里,我们就守在那鸟笼下,听着它们鸣叫。叫声很是好听,尤其那只云雀,像唱歌一样,打老远就能听见,使人禁不住要打一个麻酥酥的颤儿了。 ‎ 时间一长,那云雀声就不比以前那么脆了。老头儿便给它吃最好的谷,喝最清的水,稍不鸣叫,就万般逗弄,于是它就又叫起来了。但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 “它唱得太疲劳了。”我们都这么说,便去给老头儿建议,不要逗弄它了吧。但是,每每黎明的时候,它就又叫起来了,而且每个黎明都叫。我们爬起来,从窗口里看去,天刚刚发亮,云升得很高很高,老头儿并没有起床呢。于此才明白别人不逗弄它,它还是每天要叫的。依然嘴挤在笼格外边,翅膀扑闪着,竟有几根绒绒的羽毛掉了下来。‎ ‎ “它在练嗓子吗?”妹妹说。‎ ‎ “不,它那嗓子已经哑了。”我说。‎ ‎ “那它为什么还要唱呢?” ‎ ‎ “谁知道呢?你听,它是在唱一支忧郁的歌吗?”‎ 细细听起来,果然那叫声充满了忧郁;那往日里悠悠然的叫声原来是痛苦的呼喊呢?!‎ ‎ “是它肚子饥了,渴了吧?”妹妹又说。‎ 我们跑过去,要给它添些食儿,却看见笼里,满满地放着一盘黄谷,一盘清水。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 “一定是向往着云天吧。”‎ 我们这么不经意地说过,立即便觉得是很正确的了,心想:它未被老头儿捉住之前,它是飞在天上的,天那么空阔,天便全然是它的;黎明的时候,它一定是飞得像云一样地高,向黑暗宣告着光明。如今,黎明来了,它却飞不出去,才这么发疯似的抗议了!‎ 我们在笼下捡起了那抖落下的羽毛,深深地感到它的可怜了。‎ 我们把这想法告诉给老头儿,老头儿笑我们可爱,却终没有放了它去。它每天还是这么叫着,唱那一支忧郁的歌。我们终于不忍了,在一个黎明,悄悄起来,拆开了笼的门,放它出去了。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有些站不稳,几乎就要掉下来了。但立即就抖抖身子,对着我们响亮地叫了一声,倏忽消失在云天里不见了。 ‎ 老头儿发觉走失了云雀,捶胸顿足了一个早上,接着就疑心被人放走了,大声叫骂。我们听了,心里却充满了欢乐,觉得干了一件伟大的事情。‎ ‎1.通读全文,概括云雀不同时期叫声的特点,说说文中的云雀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5分)‎ ‎  刚来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时间一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每每黎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我们放飞它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云雀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主要表现了“我”对云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深刻含义。 (2分)‎ ‎  (1)它一下子飞到了柳树梢上,和柳梢一起激动着。‎ ‎  激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这便又使我们迷糊了。‎ ‎  迷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人有人言,鸟有鸟语。文章的结尾写“我”放飞云雀后,它对着“我”响亮地叫了一声。请你揣摩云雀此时此刻的心情,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描写它的心理活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很好的阅读积累方法,下面是一张尚未完成的读书卡片,请将其填写完整。(3分)‎ 读书卡片 ‎  篇名:《云雀》                         作者: 贾平凹 ‎  摘句:它叫起来的时候,总是在笼里不能安宁,左一撞,右一碰的,常常把黄黄的小嘴从笼格里挤出来,盯着高高的云天,叫得越发哑了。‎ ‎  品析:‎ ‎ ‎ ‎ ‎ ‎ ‎ ‎ ‎ ‎ ‎ ‎ ‎ ‎ ‎ ‎6.有人认为本文的主题是善待生命,同情弱者;也有人认为本文是一首自由的颂歌;还有人认为,本文主要是谴责了一种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自私自利的行为。你同意哪种观点?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2009燕山】夏 夜 夏 夜 ‎① 夏夜很静谧,只有月光经过树梢来到大地的脚步声。‎ ‎② 轻轻地,像一个女子走在出嫁的路上,羞涩地让这个世界只剩下她的心跳和呼吸。槐树、院落、柴垛、田野构成的村庄,此刻如同一个蹲在墙角下冥思的老人,一声不吭地沉默着。或许是在回忆人生路上曾经的风风雨雨,或许是在遐思一个又一个这样的夏夜,像一条无形的路似的,最终会把他带到什么地方。‎ ‎③ 而无边的黑暗不知在什么时候早就退去了,月光成了今夜唯一的客人。她随手携带的礼物,除了一个夏夜的安谧、平安、祥和之外,就是世界在安谧之外星星点点所发出的声音。事实上,在这样的夜晚,所有的声音都是安静的。在月光温柔的怀里,远处小溪流淌的声音,阵阵蛙声,还有河边浣衣女子的歌谣声,它们在本质上都是安宁的一个微小分子。‎ ‎④ 隐隐地,从谁家的院子里传来了狗吠,“汪汪”两声,仿佛一个粗鲁的莽汉突然插进来一句话,让你感到意外和惊奇,但又能让你真切地感到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声音的存在。‎ ‎⑤ 我们一家人在院子里乘凉。轻风像一壶老酒,把门前的几棵柳树灌得有点微醉,细小的枝叶摆来摆去,像迈着小醉的步子走在回家路上的旅人。父亲就在这个时候才显出他内心深处慈祥的一面,宽手巴掌在我的头上摸来摸去,给我讲着小故事。我听着听着,往往就睡着了。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而母亲,总是不时地从家中的洋芋窖里拿出一个大大的西瓜,切开,把最大最红的一牙给我。之后,她就坐在黄昏时早就铺开在院子里的一块凉席上,借着月色,一针一线地纳着布鞋。偶尔她也会哼唱起儿歌。我从来都不知道,母亲的声音竟然是如此地美!多年之后,母亲唱的儿歌,仍在冥冥中感动着我,温暖着我,也让我在这样一个声音鱼龙混杂的年代里,能够分辨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 ‎⑥ 长大一些,我就不是如此地听话了。总是在暮色四合月光如水的时候出门,因为有很多伙伴在外面等着我。我们一起跑到村边的柴垛前,玩起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游戏,比如跑电、斗鸡、捉迷藏……‎ ‎⑦ 再后来,我对于夏夜的星空充满了无限的眷恋和敬畏。星空给我的,不只是辽阔、干净,更多的则是一种心灵的开阔。康德说: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最能深深地震撼我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我相信这句话,因为每当我一个人注视着星空的时候,我的心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⑧ 世界是和平的,人间原本也是安静的,无数的夏夜就是和平安静的一部分。那辽阔天际上布满的星星,像神写下的文字,逼迫着你用一生的长度去慢慢地阅读和体味。而我们人类来到这个世上,其实也只是沉默世界中极其微小的一分子,我们默默地来了,又默默地走了,悄无声息,像一个又一个夏夜,在悄无声息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⑨ 但当你在将来的某一天偶尔回头一望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句很美很纯的诗吗? (作者叶梓 有改动)‎ ‎1、阅读第①—⑥段,说说作者围绕“夏夜”写了哪些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对“夏夜乘凉”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说:“无数的夏夜不正是你不经意时所亲历的一句句很美很纯的诗吗?”你怎样理解作者对“夏夜”的思考和认识?(不超过120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2009.资阳]父爱的高度 父爱的高度 吴宏博 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影、碟机之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就没见过,更不用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 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的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架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水漫金山'了。"‎ 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  父亲说:"去就去嘛,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  "你不去?"‎ ‎  "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  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儿,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有你的位置好",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的脖子上。孩子在高处"咯咯"地笑着。‎ ‎  不知怎么搞的,我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寻找的结果吗?‎ ‎  想起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  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看吗?"‎ ‎  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在了他那单薄的身上。‖‎ ‎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就累弯了腰,老了。‎ ‎  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里有把尺啊。‎ ‎  ‎ ‎1.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所叙的事情紧紧围绕来展开。(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已用"‖"将其分为两部分,请概括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拍拍我的屁股蛋子,笑着说:'嗨!嗨!"水漫金山"了'。"句中"水漫金山"的意思是;请用简略的文字概述"水漫金山"的故事情节。(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描写了两次看电影的情景,但目的不同。其中描写第一次看电影的情景目的在于   。(2分)‎ ‎5.阅读下边一句话,就你对句中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在下边横线上作出批注。(2分)‎ ‎  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就累弯了,老了。‎ ‎【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2009怀柔】可爱的书呆子 可爱的书呆子 叶辉 ‎①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一些学业顶尖的大专家大学者甚至泰斗级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却常常是低能儿,学业上的辉煌和生活中的愚笨形成鲜明的对照,因此常常为庸人所诟病①,为那些学业上无所成而生活上的精明者所讪笑②。 ‎ ‎  ②毫无疑问,哲学是世界上最能使人聪明的学问。按照这个逻辑,学哲学的人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了。 ‎ ‎  ③不见得。何以见得不见得?有事实为证。 ‎ ‎  ④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的申有鼎 先生,著名逻辑学家。但是大学者有时却迂得可爱呆得可爱。 ‎ ‎  ⑤申先生因沉迷学业,误了个人婚事。年岁渐长方找到一个在工厂工作的对象,于是两人商定结婚。 ‎ ‎  ⑥彼时结婚登记要开介绍信。这位申大专家兴致勃勃来到单位开介绍信。“你未婚妻叫什么名字?”工作人员问。申有鼎竟想不起来。于是他拎起电话,找到爱人所在单位。 ‎ ‎  ⑦“请问你们厂一个女同志最近要同中科院哲学所的申有鼎结婚,你们知道吗?”申大专家问。 ‎ ‎  ⑧“知道啊。”对方答。“请问她叫什么名字?”“你是谁?” ‎ ‎  ⑨“我就是申有鼎,开结婚登记证明,想不起她名字了……” ‎ ‎  ⑩结婚忘了未婚妻的名字,这在全世界恐怕绝无仅有! ‎ ‎  ⑾想不起未婚妻名字已属罕见,还有忘掉自己姓甚名谁的人! ‎ ‎  ⑿此事也发生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所,主角是申有鼎的同事金岳霖。 ‎ ‎  ⒀金岳霖,“中国哲学第一人”,一个泰斗级的人物。 ‎ ‎  ⒁泰斗也是个书呆子。他不爱做官,他有一名言:“与其做官,不如开剃头店,与其在部里拍马,不如在水果摊子上唱歌。”50年代初,时任清华大学教务长的周培源要他出任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金泰斗不想干,但周坚持,无奈,他只好到系主任办公室办公。可是他却不知道“公”是怎么办的,就恭恭敬敬地在办公室里待着,见没人找也没事,待了半天又跑回家看书去了。 ‎ ‎  ⒂后来学校只好解除他的行政职务。 ‎ ‎  ⒃一次,金泰斗乘人力车外出办事,一路上满脑子思考着一个哲学问题,突然有所悟,于是马上想到要与好友陶孟如交流,遂急令车夫停车,跑到路旁的电话亭前打电话。‎ ‎  ⒄“我找陶孟如。”他拨通了电话。‎ ‎  ⒅“您哪位?”陶孟如的女佣在电话里问。我哪位?金岳霖摸摸脑袋,一时竟想不起来。‎ ‎  ⒆“我是陶孟如的朋友,请他说话。”‎ ‎  ⒇“您贵姓?”佣人是个较真的人。可金泰斗还是想不起自己“贵姓”。无奈,只好央求女佣高抬贵手,让他与老朋友通话。女佣恪守职责,不予通融。无奈中,金岳霖转而向自己的车夫求教。“我是谁?你知道吗?”车夫刚给他拉车,也叫不出这位大名鼎鼎的学者的名字。但他依稀记得别人都叫他金博士。“别人都叫你金博士。”金岳霖一拍脑门念了声“阿弥陀佛!原来我姓金啊!”这下终于想起来了。‎ ‎  (21)此事终被好友陶孟如披露,传遍学界,成为他那些好事之徒的朋友茶余饭后的笑谈。‎ ‎  (22) 女作家袁成兰曾写过她的夫君。那是一个“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中间不懂人际交往”的知识分子,一个历史学教授。这位书呆子思考问题时目不斜视,连老婆都认不得了。袁成兰写自己的丈夫有个细节很有意思:一次她从乡下回来,下了车,肩扛手提,大包小包,恰逢丈夫放学,她赶忙迎了上去,谁知丈夫见了她点头一笑,继续走路。她奇怪了,丈夫不认识自己啦?便故意不与他招呼,紧跟着他,但见他目不斜视,继续前进。她累得满头大汗,他旁若无人顾自走路。到家门口,他进了门,准备关门时才发现门外的妻子,惊讶地问:“咦,怎么是你?”见妻子肩扛手提,累得汗流满面,这才醒悟:“刚才我好像在哪里看到你了,对对对,当时看到你,我觉得像个熟人……”呜呼哀哉!老婆成了熟人,倒真是个熟人,同床共枕数十年的熟人!‎ ‎  (23)的确,有些大智慧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现出非常可笑非常白痴的一面。对此,一些聪明人常常讥笑他们是书呆子。诚然,在这些聪明人面前,这些书呆子是既呆又傻。但是不呆不傻的聪明人能不能也像那些书呆子一样在某方面干出成就来呢?‎ 选自‎2008-07-16‎《中华读书报》(有改动)‎ 注释:①诟病:〈书〉指责。②讪笑:讥笑。‎ ‎1.文中写了三位可爱的书呆子,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这三位书呆子身上所发生的趣事。(对每一位的概括不超过30个字。共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对三位大学者的描写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栩栩如生,请从画线句子中任选两处进行分析。(4分)‎ 答:‎ ‎(1)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三位大学者在生活琐事方面的愚钝有何看法?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一谈。(100-150字)(4分)‎ 八【2009.乐山】往事回忆 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原,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这个只有二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  舅舅是修农学的。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毕业后就业于台北。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外公事母至孝。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1.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答:                                                                                       2. 标题中“二房坝·外公·蘸水碟”三个词语表明了文章的思路,按提示填空。(4分)‎ ‎        开篇写二房坝点明了                           ,二房坝享有特权的是外公,由此推出了文章描写的                       ;因为外公是全乡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他艰难地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我的舅舅,另一方面他把祖德孝行传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将外公接到家中赡养,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我和弟弟馋住了碟中的精肴,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小小的蘸水碟盛满了                                                       之情,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4分)‎ ‎①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答:                                                                                          ②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答:                                                                                          4.‎ ‎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这句话的理解。(4分)‎ ‎                                                                                    ‎ ‎                                                                                   ‎ ‎                                                                           ‎ ‎5. 文中说:“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为什么?( 4 分)‎ 答:                                                                                     ‎ ‎                                                                                   ‎ 九【2009孝感】 母亲的三句话 ‎      母亲的三句话 周华诚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然而,母亲常常能说出一些很有道理的话来。在心中,我牢记着母亲的三句话。‎ 小时候,每年冬天都要下好大的雪,漫山遍野白雪皑皑。为了让家里养的两头猪能在年前卖个好价钱,母亲每天都要把它们喂得饱饱的。尽管下了雪,母亲也每天都要到白雪覆盖的地里去砍一担白菜回来。有一次我跟母亲到地里去,空旷的田地北风呼啸,刮得皮肤生疼。我们从雪层下扒出白菜,只一下两下,我的手就冷得刺骨,似万箭穿心。偷偷看母亲,却见她一点也没有冷的意思,“哗啦哗啦”地扒开结冰的雪层,拔出已被冻结的白菜,扔到雪地上去。我又扒了几下,实在忍受不了,便袖手站在一旁,问母亲不冷么。母亲答道,不冷。见我很惊讶的样子,母亲继续说,对自己说不冷不冷,也就不冷了。‎ 我一下怔在那里,忽然觉得懂得了母亲。我学母亲的样子弯身下去,扒开厚厚的雪,一下,两下,三下,每一下,我都咬着牙对自己说,不冷,不冷。‎ 从此每当我遇到困难时,都会记起雪地里母亲的话,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 读小学时的一个黄昏,我把牛从5里外的邻村牵回家。那时,我只会在前面远远地拉着牛绳走。然而这牛却跟我作对——我牵得紧,牛却偏要走得慢。我用力拉,它使上性子就是不肯迈步。这牛脾气!我只好一边骂牛一边心急。‎ 眼看着天越来越黑,沿路村庄里昏暗的灯一盏盏都亮了起来。我心一急,就从路旁折了一根荆条,绕到牛屁股后面狠狠地抽了它一下。这下可好,牛一惊,挣脱了牵在我手中的缰绳就向前狂奔起来。当我没命地跑了半个多小时赶上牛的时候,牛正悠闲地在村口的路边吃草。母亲也站在那里等我。当我把牵牛的事一说,母亲反倒笑开了,母亲说,你把绳子牵得太紧,牛鼻子疼了,它当然不会跟你走了。我恍然大悟。‎ ‎18岁那年的高考,由于我思想压力太重,平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的我竟失利了。后来母亲跟我说,别把考大学看得跟命一样重。想起你小时候牵牛的事了么?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 第二年的夏天,我终于以优异成绩被江南一所著名大学的中文系录取。离家上学那天,母亲送我到村口,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你现在长大了,我不能把你永远拴在身边……‎ 毕业后到一企业里工作,因对工作不很满意,心里觉得很委屈。两个月后的一天,老板批评我整天板着脸孔并要扣我奖金时,我一时火起,跟老板吵了几句,气得他拂袖而去。‎ 正好那几天母亲到城里来看我,知道这件事后说,孩子,一头牛不可能永远拴在一个桩上,你也不会永远待在一个地方,但是干什么都要尽量干好。你不顺心我知道,我可以告诉你一个办法,有事儿没事儿时,你就小声唱歌。‎ 小时候和母亲一起下地,母亲总一边干活一边在嘴里小声地唱歌。在母亲的歌声里,那些繁重而枯燥的农活儿不知不觉被我们一样一样地干完了。‎ 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不管是骑车上班,还是工间休息,我都轻轻地哼着歌。尽管我从小缺乏音乐细胞,但我相信,母亲从小教我的那些旋律,定然是世界上最美的音乐。‎ 这,就是母亲给我的财富。 (有删改)‎ ‎1.阅读文题,联系全文,想想看,你从文题中得到了什么?(回答两点即可,2分)‎ ‎ 2.通观全文,正文部分主要写了三件事,由三件事分别引出三句话,每句话蕴含一个生活道理。(4分)‎ 第一件事写的是拔白菜,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 第二件事写的是 ,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 ;‎ 第三件事写的是 ,引出的话蕴含的道理是遇到不顺要乐观。‎ ‎3.语言品味(4分)‎ ‎(1)“它伴我走过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冬季”中“冬季”一词该如何理解? (2分)‎ ‎(2)开头交代“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其用意何在? (2分)‎ ‎4.说说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2分)‎ ‎5.读了本文后,“我”觉得:母亲的话如绵绵春雨,滋润了我干涸的心田。请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一句话,表达母亲的话对“我”的影响。 (2分)‎ ‎6.“绳子牵得太紧,牛反倒不跟你走了。”你有过类似的经历或感悟吗?请简述。‎ ‎ (3分)‎ ‎                                              ‎ 十【2010年北京市】忆冼星海 ‎ 忆冼星海 茅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的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还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又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们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的。‎ 我见过马达刻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这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的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而赴苏联①。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的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像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星海却滔滔不绝说起来了。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记也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这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歌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的,他这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的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他这伟大创作的此一部分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 “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在我耳边响,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了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验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了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 ‎‎1946年1月5日 ‎ (有删改)‎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 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填写表格。(3分)‎ ‎ 回忆 ‎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①‎ 读冼星海的自传 ‎②‎ ‎③‎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2.阅读划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4分)‎ ‎ “好奇”的原因: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好奇”的原因: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字)(6分)‎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2010。上海】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中国红为什么这么红 ‎ ①比较一下常见的颜色,便可知中国红是最适合喜庆的颜色。黄色尽管有暖暖的氛围,很明亮,但由于涉及皇权,不宜作喜庆的主色;月华般的白色清淡、纯洁、素雅,犹有百合花般的诗意和温厚的纯粹,却也无法做民间喜庆的主色;紫色低调、冷艳、神秘、优雅、浪漫,犹带紫槿花、勿忘我、紫丁香那般淡淡的自恋,与昂扬热烈的喜庆却风马牛不相及;绿色无疑象征希望和蓬勃的生命,是今天誉满全球的环保色,然而冷静有余,热烈不足,与喜庆氛围又怎能和谐?‎ ‎ ②唯有红色是对视觉冲击最强烈的颜色,是最有生气的颜色,其释放的激情与能量,犹如生命在燃烧,具有凌驾任何色彩之上的强烈力量。红色最热烈、最活泼、最鲜亮、最艳丽、最精神,能教人双眼一亮,印象深刻,是无可取代的最适合喜庆的颜色。‎ ‎ ③考察光波的长短,也可以明白中国红非常适合喜庆。 光学实验表明: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作用越强,光线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就越弱。在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也就是说,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在喜庆时刻,谁不喜欢红红火火、光鲜醒目呢?谁不喜欢好事传千里呢?‎ ‎ ④中国红最适宜喜庆,还有生存择食的因素。人对色彩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人的眼睛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依次观察的是物体的色彩、形体、线条和点。由此可知,色彩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的第一媒介。‎ ‎ ⑤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了生活在乌干达基巴莱国家公园的灵长类动物的饮食习惯,发现猿类和猴子通常利用蓝色和黄色视觉选择所吃的水果; 它们想吃到有营养的鲜嫩树叶,还必须具备分辨红色和绿色的视觉, ‎ 鲜嫩的树叶常带有隐隐的红色,能较明显地与其他颜色的树叶相区分。红色是引起兴奋、喜悦的颜色,能明显引起动物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可见,灵长类动物对红色的感觉能力较其他颜色敏感,与长期以来寻找食物所养成的饮食习惯有关。‎ ‎ ⑥中国红反映了东方式的神秘。其渊源还可追溯到古代华夏民族对日神的虔诚膜拜。作为中国的吉庆颜色,作为中国人的吉祥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中国红表现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⑦中国红将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打造得美轮美奂。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会习俗里。习俗的形成无疑必须经过选择,比如中国红被确立为喜庆颜色就是经由中国人聪明的选择,尔后才传染开来,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乃至约定俗成,形成集体心理定势。如果这种习俗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符合生理选择,比如中国红,其固定性还会更强。习俗带有的守恒性和排他性,还会弱化或淹没异类思想,比如,中国人春节皆贴红春联,如果有的人家贴的是绿春联,便会被视作异类。‎ ‎⑧中国红与青花蓝、琉璃黄、国槐绿、长城灰、水墨黑和玉脂白构筑了一道缤纷的中国传统色彩风景线。‎ ‎(《科学画报》2010年第2期,有删改)‎ ‎1、第①②段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2、第④段中加点词“依次”能否删去?请说理由。(4分)‎ ‎ ‎ ‎3、按照文意,填入第⑤段画线处的词语是(3分)( )‎ A、只要 因为 B、即使 何况 C、既然 何况 D、倘若 因为 ‎4、中国红早已成为华夏民族喜庆的色彩习俗,除春节贴红春联外,请再举出生活中的两个例子:‎ ‎(1) ‎ ‎(2) 2分)‎ ‎5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10分)‎ 篇名: (1) ‎ 作者:×××‎ 出处: (2) ‎ 说明角度 内容要点 ‎ (3) ‎ 红光的穿透力最强,可以传得最远 生物学原理 ‎ (4) ‎ ‎ (5) ‎ 反映东方式的神秘及华夏民族对日神崇拜。‎ 社会习俗 ‎ (6) ‎ 十二【2010年安徽省】科学不怕挑战 科学不怕挑战 沈致远 ‎ ①挑战是针锋相对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生物不会进化,至今地球上就只有原始生物。‎ ‎ ②科学发展史是不断接受挑战的历史。‎ ‎ ③量子力学理论刚提出时,由于它的基本概念与传统观念根本不同,有些科学家一时难以接受。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的几率解释,说:“我不相信上帝在掷骰(tóu)子。”他还多次提出“理想实验”进行挑战。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奋起应战,据理反驳。爱因斯坦屡败屡战,苦思冥想出一个特别刁钻的“理想实验”。玻尔彻夜未眠,苦思不得其解,直到清晨才豁然开朗,利用相对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但爱因斯坦仍然固执己见,以至另一位科学家厄伦费斯特都忍不住说:“爱因斯坦,你真不像话!你简直在批判你自己的相对论了。”爱因斯坦挑战量子力学,虽败犹荣,他提出的“理想实验”,促进了量子力学的发展,还对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机等新技术起到了催生作用。‎ ‎④进化论从诞生之日起就被挑战,从未停止过。创世说从信仰出发频频发难,甚至采用行政手段禁止进化论的传播。结果怎样呢?进化论身经百战,越战越勇,而创世说却破绽百出,只好以百万元大奖向科学家频送秋波求援。‎ ‎ ⑤科学不怕挑战,怕挑战的不是科学。‎ ‎ ⑥至今为止,仍不断有人为躲避挑战而打出“科学”旗号,把它当作挡箭牌。其实,这些人趁早收旗为好,否则,等到发现挡箭牌其实是箭靶子时,悔之晚矣。‎ ‎ ⑦大浪淘沙,沙不除金不现。直面挑战,意在求真求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 (4分)‎ ‎ ‎ ‎2.第③④段运用了事例来论证,请分别概括这两个事例的内容。 (4分)‎ ‎ ‎ ‎3.第⑤段申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4分)‎ ‎ ‎ ‎4.第⑥段中"科学"一词为什么加上引号? (2分)‎ ‎ ‎ ‎5.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分)‎ ‎ ‎ 十三【2010武汉】念你们的名字 念你们的名字 ‎  孩子们,当医学院把发榜名单给我时,一百二十个动人的名字,我逐一地念着。我忍不住覆手在你们的名字上,为你们祈祷。在你们未来七年漫长的医学教育中,我只教授你们八个学分的国文,但是,我渴望能教你们如何做一个人。‎ ‎  我爱你们的名字!名字是天下父母满怀热望的刻痕,在万千中国文字中,他们所找到的是一两个最美丽、最醇厚的字眼——世间每一个名字,都是一篇简短、质朴的祈祷!“林逸文”“唐高骏”,你们的父母多么期望你们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孩子;“黄自强”“林敬德”,多少伟大的期盼寄托在你们身上;“邵国宁”“王为邦”,显然你们的父母把你们奉献给苦难的中国……我常惊讶,为什么世人不能虔诚地细细体味一个人的名字?为什么我们不懂得恭敬地省察自己的名字?每一个名字,或雅或俗,都自有它的意义和爱心倾注。‎ ‎  这些日子,乡人们念着你们的名字时,也许它已成为桑梓邻里间一个幸运的符号,许多名望和财富的预期已模模糊糊和它联系在一起,许多人用钦慕的眼光望着你们,一方无形的匾已悬在你们的眉际。有一天,医生会成为你们的第二个名字。但是,孩子们,什么是医生呢?一件比常人所穿的更白的衣服?一笔更有保障的收入?一个响亮而荣耀的名字?孩子们,在你们不必讳言的快乐里,抬眼望望你们未来的路吧。‎ ‎  什么是医生呢?孩子们,当一个生命在温湿柔韧的子宫中悄然成形时,你是第一个宣布这神圣事实的人。当那蛮横的小东西在尝试转动时,你是第一个窥得他在另一个世界的心跳的人。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一个外科医生像周公旦一样,是一个在简单的午餐中三次放下食物走进急救室的人。有时候,也许你只需为病人擦一点红药水,开几粒阿司匹林;也有时候,你必须为病人切开肌肤,拉开肋骨,拨开肺叶,将手术刀伸入一颗深藏在胸腔中的鲜红心脏;有的时候,你甚至必须忍受眼看血癌吞噬一个稚嫩无辜的孩童而束手无策的裂心之痛!你陪同病人走过生命中最黯淡的时刻,你倾听垂死者的最后一声呼吸,探察他的最后一次心跳。你陪同人类走过生老病死,你扮演的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啊!一个真正的医生怎能不是一个圣者?‎ ‎  事实上,成为一个医者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在成为一个医者之前,第一个需要被医治的,应该是我们自己。在一切的给予之前,让我们先拥有。你需要拥有怎样的职业精神才能使自己免于无行,你要几度犹豫才能狠下心拿起解剖刀切开第一具尸体,你要怎样自省才能在医治过千万个病人之后,使自己免于职业性的冷漠和无情!孩子们,我愿意把那则古老的神农氏尝百草的神话再说一遍。神话是无稽的,但令人动容的是一个医者的投入精神,以及那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人病己病的同情心。身为一个现代的医生,当然不必一天中毒七十余次,但贴近别人的痛苦,体谅别人的忧伤,怀有恻隐之心,仍是可贵的。‎ ‎  孩子们,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住医药是有时而穷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当你以一个单纯的“人”的身份,探看另一个身患疾病的“人”时,你们遇见的不仅是人的病,也是病的人,也是人的眼泪,人的微笑,人的故事!孩子们,让别人去享受“人上人”的荣耀,我只祈求你们善尽“人中人”的天职。其实,不管我们研究什么,最可贵的还是对“人”的诚意。孩子们,我祈求全能者以广大的天心包覆你们,让你们懂得用爱心去托住别人;祈求造物主给你们内在的丰富,让你们懂得如何去分给别人。‎ ‎  某些医生永远只能收到医疗费,我愿意你们收到的更多——我愿意你们收到别人的感念。我知道有一天将有别人念你们的名字,在一片黄沙飞扬的乡村小路上,或者在曲折迂回的荒山野岭间,将有人以祈祷的嘴唇,默念你们的名字。‎ ‎     (文/张晓风 有删改)‎ ‎1.依据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填空。(2分)‎ ‎(1)念孩子们个人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了______。‎ ‎(2)念孩子们共同的名字,是为了提醒孩子们不要辜负了______。‎ ‎2.下面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 ‎ ‎ ‎3.文中写到有不同的人“念你们的名字”,他们分别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念你们的名字?”(6分)‎ ‎ ‎ ‎4.作者说:“成为一个医生的过程正是一个苦行僧修炼的过程。”将来我们面对自己的职业也会经历一番“修炼”。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作者提醒我们该修炼些什么。请概括作答。(4分)‎ ‎ ‎ 十四【2010成都】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冯 云 ‎①面对环境的恶化,科学家都鼓励人们过低碳生活。那么,什么是低碳生活呢? ②低碳生活涉及碳足迹,碳足迹表示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碳耗费量,是测量某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因每日消耗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影响的一种指标。第一碳足迹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一个经常坐飞机出行的人会有较多的第一碳足迹,因为飞机飞行会消耗大量燃油,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迹是因使用各种产品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如消费一瓶普通的瓶装水,会因它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而带来第二碳足迹。碳足迹越大,说明你对全球变暖所要负的责任越大。碳足迹越小,说明你对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越大。 ‎ ‎③就个人而言,每个人可以从自我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尽量减低碳足迹,选择低碳生活。例如,少开一天车,少吃一顿肉食大餐,少用一次性筷子,少开一盏灯等等,都可以减少碳足迹;甚至用餐做菜时选择烹饪方式也可以减少碳足迹。以土豆为例,用烤箱烘烤土豆产生的二氧化碳比用锅煮的要多,而用锅煮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比微波炉做产生的多。所以,用微波炉做土豆就是一种更好的低碳生活。‎ ‎④另外,棉布衣服与化纤衣服,爬楼梯与坐电梯,走路与开车等等,都是前者是低碳生活,后者是高碳生活。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所以应当选择棉布衣服。在家居用电上,使用风电或水电等清洁能源产生的碳排放会比使用热电低。在交通出行方面,小排放量汽车在同距离时碳排放量较少,应大力推广小排量节能环保型汽车。‎ ‎⑤尽管低碳生活值得提倡,但是,由于工作需要或其他原因,人们不时会进入高碳生活。这时就应当对自己的高碳生活进行补偿。这种补偿就是所谓的碳中和。这种补偿就是碳中和。碳中和指的是,人们可以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生产)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果过高,则可以通过植树等方式把这些排放量吸收掉,或者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以达到降低温室效应的目的。可以说,碳中和就是人们对自己高碳生活的补偿。‎ ‎⑥因此,人类的低碳生活处处可为。‎ ‎(摘自《百科知识》,2009年第12期,有删改)‎ ‎1.本文围绕“低碳生活处处可为”谈了哪几个方面?请简要概括。(3分)‎ 答: ‎ ‎ ‎ ‎2.“生产化纤衣服要消费更多的石油和能源,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一句中为什么连用两个“更多的”?(2分)‎ 答: ‎ ‎ ‎ ‎3.第③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答: ‎ ‎ ‎ ‎ ‎ ‎4.从全文看,文章主要内容是介绍“低碳生活”,但为什么还要谈“高碳生活”?(3分)‎ 答: ‎ ‎ ‎ ‎ ‎ 十五【2010苏州】寂寞的月亮 寂寞的月亮 ‎ 在我的视野里,月亮是寂寞的。她那么孤单地悬挂在天空,星星离她那么遥远,地球离她那么遥远,就连一直在给她光和热的太阳,也总是离她那么遥远。月亮孤孤单单地悬挂在天上,已经有数亿万年了吧?这是何等漫长的寂寞呵!‎ ‎ 看那些从月球上发回来的照片,月亮上面,永远都是冰天雪地的样子,永远都是戈壁荒原的样子。月亮上面,有山峰,但那些山峰是寂寞的;有峡谷,可那些峡谷是寂寞的;她的那些平原,广裹地铺展开去的,不是江南水乡那样的美,而是无尽的荒凉。月亮上没有风,她连听一听轻风吟哦的机会都没有;月亮上没有雨,她连看一看雨丝飘飞的可能都没有。她没有树,没有水,没有空气,甚至连一丁点的小小生命也没有。月亮,不只是寂寞,而是死一般的寂寞了。‎ ‎ 关于月亮,从古到令,有很多传说,什么“嫦娥奔月”,什么“吴刚伐桂”,但是月亮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些。那些传说,不过是人类的种种附会罢了。月亮什么也没有。也许,她正是为了排解寂寞,才不停地围绕着地球旋转的吧?如果是这样,那她的寂寞就更加让人心疼了。可是,我们心疼过或关心过月亮的寂寞吗?没有。我们似乎从来就没想到过她的寂寞与孤独。我们看不到她的时候,总是在心头埋怨着她,甚至是不停地指责着她。很多年了,月亮总是这样被我们埋怨和指责着。我们只知一味地从她那里享受月光、获得诗意、索取浪漫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月亮,我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一篇篇翻开来看,那不是写给月亮的,不是的,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我们还借助月亮唱过许多歌,然而,那一首首歌,没一首是专门唱给月亮的。是的,我们不仅没有为月亮付出过什么,而且,还无止境地向月亮索取。我们的这些行为,是多么地自私!‎ ‎ 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 ‎ 数亿万年了,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也从来没有向谁诉说过心中的孤独。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解寂寞。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狂放地“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成了可以永远结游的朋友。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所以她总是用她的圆祈盼人间团圆和美满。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平安安回家,总是祝福所有的有情人能够成为一生一世相亲相爱的眷属,总是盼望每一个家庭能够和和睦睦美美好好。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让我们一代一代在这诗意的家园中生生息息。据说,在月明之夜,那些小偷和其他不良分子,其犯罪的概率都小了许多。由此看来,明洁而光辉的月亮是在劝化人们从善,是在把友爱、道德和人性洒向人间。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广寒宫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献给我们。‎ 月亮是很大度的,很高尚的。她从不计较和埋怨,始洁白、纯净、无瑕地高悬在天空中,给予我们无声的启示与祝愿。也许,这样的月亮才叫做月亮,而不是随便叫做一颗什么星星。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她才值得我们前赴后继地去仰望、去等待、去盼望,甚至去呼唤……‎ 然而,月亮又似乎根本就不在意这些,她独自悬挂于天空,不因为众星捧月而圆,不因为众人遥望而亮。她就是她,寂寞地悬挂于天空,孤独地洁白于天空。她不会因为什么而改变,更不会因为什么而消失。‎ ‎ 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 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 ‎ (作者汪建中,有改动)‎ ‎1.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月亮的寂寞的?(3分)‎ ‎ ‎ ‎2.月亮有什么特点?请联系全文分点归纳。(3分)‎ ‎ ‎ ‎3.为了月亮,人们写过很多诗文,但作者认为“那是我们借助月亮来写给我们自己的”。请以读过的诗词为例(上文中出现的诗歌除外),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 ‎ ‎4.从文中看,“月亮其实是不屑于自己的寂寞的”,但作者却以“寂寞的月亮”为题,请你揣摩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2分)‎ ‎ ‎ ‎5.文章的结尾说“在数亿万年的寂寞中,她银色的圆,是太阳神奖励给她的一枚勋章!”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这一结尾的表达作用。(4分)‎ ‎ ‎ ‎6.下面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2分)‎ ‎ A.歌颂了月亮淡泊宁静、甘于寂寞的品格,希望人们用一颗宁静、大度、善良的心去对待生活。‎ ‎ B.褒扬月亮在人们难以企及的高度,独步于天庭,拥抱寂寞,把一片光辉洒向人间的崇高精神。‎ ‎ C.赞美月亮飘逸洒脱的风骨和特立独行的风范,启示人们面对喧嚣的世俗要心静如水,摒弃浮名。‎ ‎ D.崇尚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呼吁人们在生活中洁身自好,在孤独中感受快乐,在寂寞中享受人生。‎ 十六【2010兰州】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 梦话?是的,是梦话。50多年前,那一片茂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地面的水塘,拥挤地生满了芦苇。在大人们那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作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A 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B 一些早熟的花儿,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儿。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或粗壮或尖厉的声音;头顶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 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有一种鸟,叫“呱呱迪”。这名字完全是依了它的叫声来的。声音悠长而响亮,可你看不见鸟的身影,那声音总是从密密的苇叶后传出来。这鸟儿很聪明,能把三四根苇子用草缠在一起,在那交叉处用苇叶织一个窝,里边铺着一些软软的干草和细碎的羽毛。窝里,总能看到三两只麻溜溜的鸟蛋。你要是靠近鸟窝,便会有尖厉的呱呱叫声,威胁你,驱赶你。 ‎ ‎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我们喜欢菅草长长白白嫩嫩的草根,一节节,像袖珍的甘蔗,嚼起来很甜。还有一种好吃的草,叫红根根,那红红的草根上,常常结着黄豆大的根瘤,吃起来脆脆的,像生地瓜。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绒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 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拴缰绳了吧!‎ ‎ 苇子说,秋天了!顶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绒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1. 文中说:“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阅读全文,请将青苇记录季节变化的语句摘录出来,填写在横线上。(3分)‎ ‎  (1)春季:  (2)夏季:   (3)秋季: ‎ ‎    ‎ ‎2. 苇塘被孩子们看作乐园。请概括出令孩子们“快乐和欢愉”的四件事情。(4分)‎ ‎ ‎ ‎  3. 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3分)‎ 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 4.文中有许多句子写得很精彩,请你从A、B两处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4分)‎ ‎ ‎ ‎5. 结合全文,先说说对文章结尾处画线句子“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的理解,再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6分)‎ ‎ ‎ 十七、2009年贵州贵阳卷父亲的眼神 ‎⑴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⑵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⑶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⑷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⑸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⑹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⑺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得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⑻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⑼“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⑽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⑾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⑿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的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 ‎⒀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⒁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⒂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祥,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1.“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 ‎ ‎2.“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 ‎ ‎ ‎3.“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 ‎ ‎4.“我的心乱成了一锅粥”一句表现了“我”复杂的内心情感。请揣摩“我”当时的心理,写一段表示心理活动的文宇。(字数在30字左右)‎ ‎ ‎ ‎5.段⑥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人物描写方法。‎ ‎6.简要概括:文段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3分)‎ ‎ ‎ ‎7.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哪些内容则是详写?(4分)‎ ‎ ‎ 十八、2009年福建福州卷(《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5——18题。(14分)‎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 ‎  ①近来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负面影响很大。很多人已从企业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反思总结。如果从哲学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其思想病灶,这些事件暴露出现代人敬畏感的缺失。‎ ‎  ②敬畏感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这种心理具有警戒与自省的作用,有助于规范与约束人们的言行举止。‎ ‎  ③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敬畏感。儒家有“畏天命”、“畏圣人”、“敬其在己者”等敬天爱人的观念,道家曾通过“道法自然”来强调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敬畏。儒道两家都是基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谈论敬畏的。只有具备鲜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时时事事都“上对得起先人,下对得起子孙”。‎ ‎  ④‎ 如今,在一部分现代人当中,这种敬畏感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正逐步弱化和缺失。比如说,改革开放30年来,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骄奢淫逸、挥霍浪费的现象也逐渐抬头﹔为了眼前利益,某些人不计后果大肆破坏环境,任意掠取资源,完全丧失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更有甚者,抱着“天不怕,地不怕,历史也不怕,百姓更不怕”的心态,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把个人对生命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对社会舆论的敬畏丧失殆尽。‎ ‎  ⑤如此种种短视或自私的行为,不仅违背了科学发展的理念,而且还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子孙后代的延续。所以,大力培养和增进现代人的敬畏感,刻不容缓。‎ ‎  ⑥近年来,人们通过不同方式,例如读经、祭祖等活动,来唤醒现代人对历史传统的认同感,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对各种事物有所敬畏。但是,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这些努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继续加大伦理道德教育的力度,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尊重自然,善待自然。‎ ‎⑦总之,现代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规约,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得到完善,才能保証中华文明的薪火传承、生生不息。‎ ‎(选自‎2008年11月4 ‎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1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3分)‎ ‎ ‎ ‎16、文章第③段引用儒家、道家的学说有何作用?(3分)‎ ‎ ‎ ‎17、缺失敬畏心的行为在生活中常有,请举一创并说说其危害。(5分)‎ ‎ ‎ ‎1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写出你从中得出的结沦。(3分)‎ ‎ 材料一: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 材料二:大自然也很“懂得”美学原则,在创造各种物质以至人体的时候运用了各种美的规律,比如对称性、协调性等等,使人体、花朵等表现出难以形容的美,要造出这样的一个人来,让一万亿个细胞协调_工作,是人类的智慧所不能胜任的。‎ ‎ (节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敬畏自然》)‎ ‎ ‎ ‎ ‎ 十九、2009年宁夏过 错 ‎①人都有过错,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平凡的人。过错犹如失足,及时纠正可以恢复人生的良态,否则就会成为千古之恨。童年的过错一般不会影响人生轨迹,但是会在心灵上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②常言道,七八岁的孩子讨人嫌,大概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些淘气,都会给大人制造些麻烦。有一次,我和小伙伴在院子里玩打仗的游戏,一不小心用石块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窗。‎ 父亲知道后,对我进行了严厉的训诫。他先给我讲了一番做人的道理,然后拿出铜戒尺,在我的手掌上打了三下,最后给我约法三章:第一,不许偷东西;第二,不许说谎话;第三,不许说脏话。‎ 当时,我非常认真地做出了承诺。我哪知道,这三条看似简单的戒律其实是极难达致的人生境界。‎ ‎③在我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一家四口的生活仅靠母亲那点微薄的工资,因此我基本上没有零花钱。有时,一些同学买零食,我只能看着,心里挺羡慕的。有一天,我在家中的大衣柜里找衣服,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牛皮纸信封,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叠崭新的一毛钱的人民币,我在手里拿了一会,感受了一下钱的声音,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放了回去。当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突然,我的心底升起了一个念头——‎ 拿一张去买零食。我马上就否定了,并且为自已有这种邪恶的念头而感到脸红。但是,那个念头很快又回来了。我什么事情也干不下去,那个念头总在我心头缠绕,甩也甩不掉。我开始说服自己,那信封里一共有十几张呢,妈妈也不一定知道一共有多少张,我拿一张,妈妈不会知道的。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终于又打开了柜门,用颤抖的手,从那个信封里抽出一张。放进了自己的衣兜里。‎ ‎④那天下午,我去商店买了一毛钱的青杏,还很得意地分给同学两个。晚上,我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但是妈妈并没有发现。过了两天,一切平安无事,我的心里踏实了。又过了几天,我又忍不住去拿了一毛钱,买了一根冰棍和一卷果丹皮。就这样,那个邪恶的信封天天在诱惑着我,而我天天在和那个信封的诱惑斗争着,并且一次又一次地败下阵来。终于有一天,我把那个信封里的钱拿光了。这时,后悔和恐惧一下子来到我的面前。以前,当我从信封里拿钱的时候,虽然也有过害怕的感觉,但似乎并不明显。现在,看着空信封,我感到了真实的恐惧。也许,我应该向妈妈承认错误,但是,我没有那个勇气。我一直是个乖孩子,我怎么能变成一个“小偷”?一想到这两个字,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我开始安慰自己,妈妈可能已经忘记那个信封了,就让这件事悄悄过去吧。但是,空信封怎么处理?思来想去,我把它扔进了纸篓。我一心希望母亲能够忘记它。那些日子,我天天提心吊胆,生活在后悔和恐惧之中。‎ ‎⑤母亲终于发现了。那天晚上,她的脸色很沉重,使我产生了一种不祥之兆。她先把哥哥找去,悄悄说了一阵话,然后把我叫进屋去,问我有没有看见一个信封里的钱。看着母亲的眼睛,我没有勇气撒谎,就都承认了,并且拿来了那个空信封。我低着头,等待着母亲的训斥乃至责骂,恨不能钻到地缝里去。但是,母亲没有骂我——母亲是从不骂人的,也没有严厉地训斥我。她沉默了很久,叹了口气。语音沉重地问我还记不记得父亲的教诲,又让我复述了一遍父亲给我立下的三条戒律。我哭了,母亲也哭了。后来,她对我讲了许多话,但始终没有提到那个会刺痛我心的“偷”字。她说:一个人犯错误,往往都是从小事开始的,人不怕穷,就怕没有志气……母亲的这些话一直铭刻在我的心底。‎ ‎⑥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从人性的修养与成熟过程来讲,童年做错事是(甲)的;青年做错事是(乙)的;中年做错事是(丙)的;老年做错事是(丁)的。因此,人生的过程就应该是不断修正过错并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另外,对待过错的态度也是人生成败的一个要素。成功者主要关注自己的过错,失败者主要关注他人的过错;成功者容易宽恕他人的过错,失败者容易宽恕自己的过错;成功者善于在过错中完善自我,失败者则往往在过错中怨恨他人……‎ ‎ (选自‎2009年5月5日《中国周刊》新第1期)‎ ‎1.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 ;一是 。(2分)‎ ‎2.文章第①段用了——的表达方式,作用是 。(2分)‎ ‎3.文中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我”的 ,目的是 。(3分) ‎ ‎4.从全文看,“我”的心路历程可以归纳为 、 、 、 四个阶段。(4分)‎ ‎5.将“失常、经常、非常、正常”分别填在结尾段甲、乙、丙、丁的空缺处。它们依次是 、 、 、 。(4分)‎ ‎6.举例说明本文前后照应的写法。(2分)‎ 二十、2009年山东省青岛市 ‎(四)现代文阅读与探究【本题满分18分】 ‎ 保姆 那天,正是一个雨天,她被人领进来,脚上沾着泥,裤子上的水还在往下滴。‎ 介绍人说,马秀花,承德人,离异,一个人跑出来的,人很勤快,之前做过两家了,反映不错。‎ 母亲说,试用3天吧。 ‎ 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没有时间做家务,母亲又一向怕油烟,所以,请一个保姆好像是很应该的;何况,哥哥家的孩子还小,也应该有人帮一下忙。‎ 她只试用了一天就留下了。因为她勤快得超出了所有人的想像,她的长相奇难看,才五十多岁的人,却一脸的褶子了。但她却爱干净,手脚利落得很,第一天就把屋子来个大扫除,把父亲长期堆在茶几下的烟头清理干净了,把母亲的衣服全按春夏秋冬收拾好了,又把小宝的尿布全用热水烫了。‎ 她手还比较巧,还会做菜。那天晚上,就是她下的厨,四菜一汤,红烧带鱼段,素烧茄子,炖鸡块,还有一个凉拌雪里红。我哥说,“好像比饭庄做得还好吃。”‎ 那天,她就没有走,住到了我们家。卧室是没有了,她只好在阳台上搭了一个床,其实她可以和我住一个房间,但我总怕乡下人不干净,况且,我一个二十多岁的白领,凭什么和保姆住在一起?‎ 从她一进门,大家都觉得她是一个保姆,仅仅是一个保姆而已。‎ 我们叫她马姨,她说,“不敢当哩,就叫我秀花吧。”‎ 于是不懂事的我们真的叫她秀花。她的男人是因为嫌她丑才和她离婚的。‎ 她来了以后我们发现一家人好像有了依靠。她先把一家人的被子全拆了洗了,然后一个个做上,这不是她分内的事,可她就是闲不住。再就是给哥哥家的孩子做小衣服,都是纯棉布的,还有那些描龙绣凤的小鞋子,保证都是纯手工的。孩子抱出去后大家都说,这鞋子和衣服真漂亮,哪里买的?我嫂子就特别得意。‎ 她总以为我们的一幅也是几十块一件,所以,总是抢着拿去就给我们洗,有一次她把我一件宝姿的黑裙子洗了,那件几千块的衣服本来是要拿到干洗店的,她多事给洗了。我急了,说,“马秀花啊,这是几千块一件的衣服啊。”她听了,脸都吓白了,不相信地问我,“怎么会有这么贵的衣服?穿上能怎么着?”‎ 从此,她就变得小心了,洗衣服时总是问了又问,这件能洗吗那件能洗吗,她那个样子,又让我可怜起来了。‎ 马姨的善良在小区里是出了名的。她替嫂子看孩子,夏天大家都睡觉,马姨睡不了,陪着孩子玩,孩子热,怕吹空调,她就拿扇子给她扇,从来不嫌烦,怕影响我们睡觉,有时大中午她就抱着孩子出去玩。 ‎ 开始母亲不放心她,总是自己去买菜,后来看她这样一心一意对我们,母亲便把钱交给她,让她去采买。‎ 小摊上的人便都认识了她。‎ 有一次我顺便买了点菜,那些卖菜的人说,“你们家保姆真会过,总是左还价右还价,把价降到最低,还有,她总夸你们家人好。”‎ 她在我们家一做就是5年。 ‎ 她成了我们家的一分子,我们再也没有疑心过她什么,她那么坦诚实在,周围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她好。‎ 父母曾经说,让她继续给我照看我的孩子,然后能呆多久就呆多久,老了,我们养着她。‎ 听了这话,她的眼泪就掉下来,说我们一家人心眼好。 ‎ 我们总以为,她身体那么好,可以为我们做到老,一直在我们身边,没想到有一天她会离开我们。 ‎ 那是一个很平常的秋天,我正在上班,母亲来了电话:“你快回来吧,马秀花要走了。” ‎ ‎“啊?”我只觉得世界好像要乱一样,把单位的事扔下就往家跑,到了家,看到客厅里坐着一个快60岁的男人,而她已经收拾好的东西,只一个小小的包。‎ ‎“马秀花,”我叫着,“你要干什么去啊?”‎ 原来,是她的男人后悔了,非要接她回老家。那个与她离了婚的男人,那个曾经抛弃了她的男人,此刻就坐在我家的客厅里。我说他凭什么想接走就接走啊,不跟他走。‎ 她看着我说,“囡囡,一日夫妻百日恩,他身体不中了,我还是跟着他回去吧。” ‎ 那个男人低着头。我看到她的眼里已经浮现出泪花,我一下就哭了,抱住她就哭:“马秀花,我舍不得你呀,我真舍不得呀。”‎ 父母也流了眼泪,我们开始给她收拾东西,能给的全给,钱是钱,衣物是衣物,母亲给了3000块钱,她坚决地推辞着,倒是她男人说:“人家给,你就要吧。”‎ 她这才接了。 ‎ 送他们上火车时,我跟着火车一直跑,她伸出脖子来说,“囡囡,跟你男人好好过日子,别跑了,别碰着。” ‎ ‎“马姨——”我叫着,“马姨——”‎ 火车带走了她,我蹲在地上,绝望地哭着,她疼我爱我宠我,比我的母亲更甚,在最后的最后,我多想喊她一声“妈妈”!‎ ‎(选自《经典美文》有改动) ‎ ‎19.这篇文章用了多个事例来塑造马秀花这一人物形象,突出表现了她三个方面的特点。一表现她的 ,主要事例是第一天把屋子来了个超出所有人想象的彻底、干净的大扫除;二表现她的“灵巧”,主要事例是 ;三表现她的 ,主要事例是用心照顾小孩,帮我们节省家用,同意照顾离异的丈夫。(4分) ‎ ‎20.在这篇文章中,“我”对马秀花称谓的变化体现了“我”对她感情的变化。请依据课文的内容,将下面图示内容填写完整。(4分) ‎ 称谓的变化:直呼“马秀花”→“马姨”→想叫“妈妈” ‎ ‎ ↓ ↓ ↓ ‎ 感情的变化: →尊重、亲切→ . ‎ ‎21.描写是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法,请从文中找出一段你认为精彩的人物描写的文字,摘录下来,然后分析这段描写的好处。(4分) ‎ 摘录的文字: ‎ 好处: ‎ ‎22.文中写道“她的长相奇难看”“马秀花的男人是因为嫌她丑才和她离婚的”。作者两次写到马秀花难看的长相,你认为其用意是什么?(2分) ‎ 答: ‎ ‎ ‎ ‎23.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由“马秀花”自然会联想到课文中的“阿长”“老王”等人物,其实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请你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人,为什么?(4分) ‎ ‎ 答: ‎ ‎ ‎ ‎ ‎ 二十一、2009年江苏省镇江市 ‎(二)阅读《海洋中也有“沙漠”》一文,完成9~12题。(共11分)‎ ‎ ①提起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等词汇,人们会马上想起干旱缺水的沙漠。不过科学家最近发现,在海洋中同样存在一些地方,在那里,动植物都不见踪影,可谓是海洋中的“沙漠”地带。‎ ‎ ②在热带南太平洋地区,大约有一半的地方,其面积比整个欧洲的面积还要大,由于缺乏营养盐而导致海洋中的浮游植物无法生存,使这里成为不毛之地,从而被称为海洋中的“沙漠”。海洋沙漠被称为海洋低氧区、海洋缺氧区,或者海洋死亡区。‎ ‎ ③200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上发布了,《2006年全球环境展望年鉴》,该报告称,海洋沙漠数量已经达到了200个,在过去两年中增长了34%。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海洋沙漠的数量和面积一直在扩大。‎ ‎ ④梦科学家认为: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因为研究早已表明,全球变暖会导致海洋水温升高,而海水升温后溶解氧的能力会有所下降。研究证明,这种现象与海水温度日益升高有密切关系。在0摄氏度的时候,‎1千克海水可以携带大约l0毫升的溶解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25摄氏度,l千克海水携带的溶解氧就减少到4毫升。根据不久前美国研究人员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这种海洋沙漠扩张化同时导致海水表面温度平均每年递增1%,相当于0.02摄氏度到0.04摄氏度。海水升温还使不同水层屏障现象更加恶化,阻止深度海域的营养物质上升到达海洋表面向生物提供食物。‎ ‎ ⑤在赤道太平洋一些海域的海洋表层,水温常年平均为27摄氏度左右,但由于没有上升流将深海中含有高营养盐的海洋底层冷水带到表层海水,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端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洋流的变化,在许多热带海洋区域,海洋层化现象进一步加剧,导致海洋沙漠化的区域进一步加大,这种现象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 ⑥由于海洋中缺少氧气的“死亡区”——鱼类和海洋植物的墓地快速增长,正逐渐威胁着地球的健康。受全球变暖影响,海洋沙漠面积正在逐渐扩大,已危及许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如果全球气温继续升高,就可能给海洋生物以及依赖海洋生存的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后果”。随着海洋沙漠不断扩大,海洋生物的生存空间减小,许多物种被迫离开深海栖息地前往含氧充足的海域,这意味着它们将不得不为争夺新的生存空间而展开残酷的竞争。‎ ‎ (选自《参考消息》,有改动)‎ ‎9.第④段画线句子“在0摄氏度的时候,‎1千克海水可以携带大约l0毫升的溶解氧,但如果温度升高到25摄氏度,l千克海水携带的溶解氧就减少到4毫升”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说明方法: ‎ ‎ 作用: ‎ ‎10.下面两句话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请任选一句,结合语境简要回答。(2分)‎ ‎①提起寸草不生、荒无人烟等词?[,人们会马上想起干旱缺水的沙漠。‎ ‎②再加上海洋的层化作用,导致表层海水中营养盐极端缺乏,因此这里作为海洋食物链基础的浮游生物的数量也极少。‎ 我选( )句: ‎ ‎ ‎ ‎11.为什么说全球气候变暖可能是造成海洋“沙漠”面积扩大的原因?请仔细阅读选文④⑤‎ 段,分点概括。(3分)‎ 答: ‎ ‎ ‎ ‎12.结合选文最后一段内容,简述加点字“严重后果”是指怎样的后果?针对全球气候变暖,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能做些什么。(3分)‎ 答: ‎ ‎ ‎ 二十二、湖南省衡阳市2009(二)还来就菊花 王清铭 梅花报春,揭开一年的序幕;菊花则是一年花事的后记。有诗为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最早的意思是穷尽,百花凋零后菊花怒放,菊花凋谢后绽放的大概只有飞扬的雪花了。‎ ‎“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落叶飘零,风霜肃杀,菊携一身淡雅花香悄然绽放。白居易有诗曰:“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最受欢迎的是黄菊,试想,金黄色的太阳照射在菊花上,菊花的色泽像霜,孤傲的品性被秋风展开,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黄,与尊贵、雅洁、高尚等连在一起,再加上菊的不畏严寒的傲骨,难怪中国人会如此喜欢它了。“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的飘零和开放一样,都有一种悲壮的色彩。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宋遗民郑思肖称道寒菊孤芳自赏的高傲“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苏轼也对菊花的节操赞赏有加:“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雪枝。”宋代史铸《咏翻集句》中写道:“东篱黄菊为谁香,不学群葩附艳阳。”将菊花卓尔不群的品性恰到好处地勾勒了出来。‎ 菊花的品种繁多。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冷艳幽香,深黄浅白,占断西风里”,莆阳同乡刘克庄的词句就写了最常见的两种——黄菊和白菊。菊的花色丰富,不一而足。‎ 菊花仪态万方,纤细的,婉约的,婀娜的,娇羞的。或“玉骨冰肌”,或如古书上所写的“茎疏叶且微”,怎么看都会觉得恰如其分,毫无夸张之嫌。就花的造型看,变化特别丰富,仿佛各种舞蹈的造型:或偃或俯,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菊花色、形、香具备和品种繁多、品性高雅,赢得很多人的青睐。重阳赏菊是我们中国人代代相续的传统习俗,这一天也成了菊花的节日。孟浩然就写道:“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1.本文依次从哪几个方面对菊花进行了说明?(3分)‎ 菊花的造型→ → → ‎ ‎12.文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菊花?(至少写出三种)(3分)‎ ‎ ‎ ‎13.细读下列句子,分析本文说明语言的主要特点。(2分)‎ ‎①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菊花宁愿在枝头憔悴、干枯,也不萎落风尘和泥滓。‎ ‎②清代康熙皇帝命汪灏为《群芳谱》补遗,扩充为《广群芳谱》,又增加菊种四十一种,累计已超过三百种。‎ ‎③或偃或伏,若舞若翔,如歌似笑,摇曳多姿,难以形容。‎ ‎ ‎ ‎14.请仔细阅读选文,概括总结菊花的品质特点。(2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