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0 KB
  • 2021-05-13 发布

初三历史中考中国现代史复习提纲人教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八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走向社会主义之路 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P2 ‎ 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 ‎ ‎1、时间:1949年9月 地点:北平 ‎ ‎2、内容: ‎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 ‎(2)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 ‎(3)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为首都;采用公元纪年。‎ ‎(4)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 ‎3、作用(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1949年10月1日( 到2010年10月是61周年)‎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2、大典盛况 54门礼炮齐鸣28响 ‎3、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 ‎②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 ‎ 三、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10月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第2课 为巩固新中国而斗争P8‎ 一、稳定物价之战 二、土地改革(1950年6月—1952年底)‎ ‎1、开始的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2、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建立起农民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权归农民。)‎ ‎3、意义: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 二、抗美援朝(1950年---1953年) ‎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侵朝美军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 ‎2、中国参战的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参战时间:1950年10月 ‎3、参战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著名战役:上甘岭战役4、总司令:彭德怀 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 ‎ ‎5、结束:1953年7月签定《朝鲜停战协定》。‎ ‎6、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P15 ‎ 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1、时间:1954年9月 地点:北京 ‎2、会议内容:‎ ‎(1)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宪法规定: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从而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意义: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 ‎(2)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总理是由主席提名,然后任命。)‎ 二、新中国的外交 (20世纪50年代)‎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1)提出:1953年在同印度谈判中提出(2)倡导国:中国、印度、缅甸 ‎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 方针。‎ 第4课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P20‎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 ‎1、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一化三改”) ‎ ‎2、一五计划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时间:1953—1957年;(3)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4)成就P21: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 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年底)‎ ‎1、改造的形式和途径 农业——农业合作化(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 手工业——手工业合作化(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 资本主义工商业—从加工订货到公私合营,最终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 ‎2、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历史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 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存在的问题:由于发展速度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 ‎ 第二单元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6课 艰难曲折的探索历程 ‎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要贡献: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 二、1958年重大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失误的指导思想: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失误的表现:①大跃进:盲目求快,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 ‎②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是“一大二公”‎ ‎3、严重后果: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和人民遇到建国后未曾有过的经济困难。 ‎ ‎4、1958年两个失误出现的原因: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③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5、启示和教训:①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②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③要立足本国国情,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坚持科学发展观。‎ 第7课 “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1966—1976年)P37 ‎ 一、发动 1、主要原因:毛泽东错误地分析了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式。‎ ‎2、开始的标志:‎1966年5月16日“五一六通知”(全称《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 ‎3、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矛头指向刘少奇、邓小平。 ‎ 二、经过 ‎ ‎1、红卫兵运动,造反派夺权到武斗。2、文革中最大的冤案: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3、1971年,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4、“四五运动”:悼念周恩来,怒斥四人帮。‎ 三、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四人帮”) ‎ 四、评价 ‎ ‎1、性质(实质):“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 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所以必须根本否定。 ‎ ‎2、严重后果(危害):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阻滞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3、启示和教训:①正确认识国情认识社会矛盾;②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决不能再搞阶级斗争扩大化;③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 第8课 铸起共和国钢铁长城 P42‎ ‎(1)原子弹:1964年10月,新疆罗布泊(2)导弹:1966年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3)氢弹:1967年(4)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由“长征1号”火箭送入太空。‎ ‎(5)海军和空军分别成立于1949年4月和11月。‎ ‎(6)‎1966年7月1日开始组建“三位一体”的战略核力量: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我国导弹部队又称第二炮兵)‎ ‎(7)“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 ‎(8)“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第9课 新国中走向世界舞台(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P47 ‎ 一、重返联合国 1、1971年10月第26届联和国大会(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提出)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意义:P48第二段 二、中美关系(“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 ‎1、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中美联合公报》;被西方新闻界称作“改变世界的一周”。‎ ‎2、1978年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第三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P59 ‎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1、主要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 ‎②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 ‎2、伟大意义:‎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国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包产到户”)‎ ‎1、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最早实行的地区: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四川省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P61想一想 ‎ 三、对外开放 P62图(根本目的: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经济特区5个:1980年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设海南省(最大的经济特区) ‎ ‎2、沿海开放城市14个:1984年开放 ‎3、沿海经济开放区4个: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4、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5、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6、对外开放(设经济特区)的好处:P64‎ 第12课 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P65‎ 一、科技 ‎ ‎1、1973年,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培育出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 ‎2、1986年3月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实施《高新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即“八六三计划”。‎ 二、教育 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2)发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复高考)‎ 三、文艺体育成就:P67 ‎ 第13课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P70‎ 一、“一国两制”——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提出者:邓小平 最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 ‎2、内容(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3、运用:‎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设香港特别行政区,;‎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设澳门特别行政区 ‎ ‎4、港澳回归说明“一国两制”的正确;说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交往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3)初步形成的局面: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 第14课 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P76‎ 一、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982年新宪法,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通过 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框架 《刑法》‎ ‎《刑事诉讼法》‎ 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民法通则》‎ ‎1、1993年规定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典型:邯郸钢铁总厂。‎ ‎2、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 ‎3、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 ‎ 三、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 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成立,中国1991年加入。‎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中国2001年加入。 ‎ 四、高举伟大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 ‎1997年中共十五大首次用“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